Honeywell分析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114年02月08日
漢威聯合(Honeywell)宣布一分為三的計畫,成為美國碩果僅存的少數巨型工業集團中,決定走向分拆的又一家。
擁有119年歷史的漢威集團旗下事業眾多,產品從飛機引擎到倉儲機器人都有,目前市值為1,450億美元。該集團6日宣布,將把航太事業從自動化部門獨立出來,未來也打算把先進材料事業分割出去。漢威執行長卡普爾表示,這是全盤評估後所做的決定,可望「為股東和顧客釋出可觀的價值」。
卡普爾說,評估過程中,發現自動化與航太策略目標「分歧」的問題。他指出,航太需要專注於產能擴張、供應鏈調整和電氣化,自動化則需要焦聚於人工智慧(AI)、數位改造和能源安全,將兩者分開可提升盈餘成長並強化競爭力,進而釋放更多價值。
自2023年6月接掌漢威以來,卡普爾就展開一連串併購,去年簽署的收購交易價值逾90億美元,期間也脫售了一些資產,讓營運更聚焦於三股「大趨勢」:自動化、航太和綠能轉型。漢威去年10月已宣布將分割先進材料部門。
漢威決定一分為三,對維權股東Elliott Management是一大勝利。Elliott 6日對此消息表示歡迎,認為可改善營運聚焦、策略協調和靈敏度。該公司之前即呼籲漢威跟進奇異(GE)、3M和江森自控(Johnson
Controls)的做法,將龐雜的事業分拆,為股東創造更多價值。
漢威6日也上修財測,2025年調整後每股盈餘估為10.1至10.5美元,比原估值調高2%至6%,但仍達不到分析師預期。銷售成長和自由現金流預測同樣低於預期。漢威的航太事業利潤高,大客戶包括波音和空中巴士,2024年營收達150億美元,貢獻集團總營收的40%,本益比卻遠不如純航太公司TransDigm。
總雇員約9.5萬人的漢威表示,航太與自動化事業分割計畫可望在2026下半年前完成。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工業公司近年流行分拆
第二、GE已經一拆為三
第三、分拆後可以讓業務更聚焦,實現股東價值
第四、Honeywell是美國最有歷史的工業公司之一
第五、自動化與航太事業均很有價值
華為晶片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謝守真,114年02月06日
根據DeepSeek研究人員的測試,華為最新的AI處理器昇騰910C(Ascend
910C)的推理性能,已達到輝達H100 GPU的60%。外媒報導,這可能有助在中美關係緊張的情況下,減少大陸晶片業對美國的依賴。同時也表明,儘管受到美國政府的制裁,且無法獲得台積電領先的製程技術,華為的AI處理器能力仍在快速進步。
大陸科技媒體《快科技》指,華為昇騰910C採chiplet封裝,第二代7奈米(N+2)製程,整合約530億個電晶體。據悉,此款晶片是用以抗衡輝達所生產的晶片。儘管昇騰910C並非目前最強AI晶片,它仍有助於降低對輝達GPU的依賴。經過DeepSeek的測試,910C處理器的推理效能超乎預期。
此外,若透過手動優化華為CANN(Compute Architecture for Neural Networks)核心,上述晶片性能還可進一步提升。DeepSeek對昇騰處理器及其PyTorch儲存庫的原生支援,可讓輝達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s Architectured,統一計算架構)到CANN無縫轉換,從而更容易將華為的硬體整合到AI工作流程中。
華為官網顯示,CANN是華為昇騰就AI場景推出的異質運算架構,對上支援多種AI框架,對下服務AI處理器與程式設計,是提升昇騰AI處理器運算效率的關鍵。同時針對多樣化應用場景,提供高效易用的編程接口,支援用戶快速建構基於昇騰平台的AI應用和業務。
有分析指,隨著AI模型架構向Transformer收斂,CUDA和PyTorch編譯器的重要性將會降低。同時,DeepSeek的加入將大幅降低華為對輝達的依賴,為AI公司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尤其是在推理方面。這也「反映即使受美國政府制裁、以及無法獲得台積電的先進製程技術,華為AI處理器的能力仍快速進步中。」不過,昇騰910C將由中芯國際生產,但因缺乏先進的光刻設備,所以良率仍偏低。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處理器昇騰910C已達到輝達H100 GPU的60%
第二、華為昇騰910C採用Chiplet封裝,也就是先進的封裝技術
第三、華為是中國半導體最具有實力的公司
第四、華為積極打造AI生態系,已見成效
第五、將來華為將軟硬體結合,有非常大的效能
華為營收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陳湘瑾,114年02月06日
華為董事長梁華昨(5)日在廣東省高品質發展大會上透露,2024年華為整體經營達到預期,ICT基礎設施保持穩健,消費者業務重回增長,智慧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快速發展,全年銷售收入超過人民幣8,600億元(約新台幣3.8兆元),與2023年的銷售收入人民幣7,042億元相比,增長約22.12%。
《科創版日報》指出,華為在2020年5月被美國加碼制裁,手機業務大受打擊,被迫拆分出售榮耀,從而導致後幾年營收大幅下滑。2024年華為的銷售收入達到人民幣8,600億元,也意味其重回制裁前的收入量級。
有賴華為手機過去兩年的回歸,讓華為在大陸智慧型市場的市占率於2024年攀升至16.6%。此外,華為智慧汽車業務的營收也有較大增長並實現盈利。公開數據顯示,華為車BU的智慧汽車子公司深圳引望,在2024年上半年的營收就已達到人民幣104.35億元,淨利潤為人民幣22.31億元,2022年和2023年則分別虧損人民幣75.87億元和55.97億元。
梁華表示,華為持續打造堅實的數智基礎設施底座,扎實推進人工智慧發展戰略,通過技術創新和場景創新賦能千行百業,助力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2024年全年營收超過8600億人民幣
第二、重回到五年前(制裁前)的水平
第三、手機市占率已經爬到16.6%,中國第三
第四、是中國最強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公司
第五、持續打造數位化與智慧化基礎設施底層結構
特斯拉儲能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賴瑩綺,114年02月06日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5日透露,其上海儲能超級工廠計劃在11日上午舉行投產儀式,生產其超大型電化學商用儲能電池Magepack,預計第一季開始產能「爬坡」,年產能將達1萬台,與加州超級工廠相當。
綜合陸媒5日報導,特斯拉於2023年4月宣布在上海臨港新片區建設Megapack工廠,並於2024年5月開始興建。從開工到竣工,該工廠僅用7個月建造,並搶在2024年最後一個工作日(12月31日)順利通過竣工驗收,2025年初開始試生產,計畫第一季開始量產。
資料顯示,該儲能超級工廠總佔地面積約為20萬平方公尺,鄰近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總投資約人民幣(下同)14.5億元。正式投產後,Magepack年產能將達1萬台,對應儲能規模近40GWh(吉瓦時)。
根據官網資料顯示,每個Megapack電池的大小,大約跟一個貨櫃相仿,能儲存約3.9MWh(兆瓦時)的能源,可滿足3,600戶家庭1小時用電需求。將200多個Megapack組在一起,則能成為一個儲能電廠,可儲存100萬度電。特斯拉中國區高級副總裁朱曉彤曾經表示,1萬顆Megapack電池可以為上海5萬戶家庭全年供電。
另外,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表示,特斯拉在上海設立Megapack工廠以支援加州的Megapack工廠。路透此前分析,上海廠將幫助特斯拉更有效的利用大陸的鋰鐵電池生產供應鏈,加速Megapack電池的生產並同時降低成本,也讓特斯拉可以更快出貨。
另一方面,特斯拉又在大陸市場打響價格戰,5日宣布,即日起自2月底,Model 3全系車型限時享有8,000元保險補貼,補貼後最低售價僅22.75萬元。同時,購車用戶還可享有5年零利率貸款政策及特享充電權益。
報導稱,這不僅是特斯拉首次為Model 3全系車型提供保險補貼,更是「保險補貼」與「5年零利率政策」首次聯手推出。特斯拉降價也迅速引起各大車企的反應,小鵬、蔚來、智己、廣汽豐田等車廠紛紛跟進。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特斯拉積極投資上海
第二、上海儲能超級工廠開始投產
第三、未來上海工廠將支援加州的工廠
第四、上海儲能廠幫助特斯拉更有效利用,中國鋰電池生產供應鏈
第五、對特斯拉至為重要
Lexus上海廠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張漢驊,114年02月06日
在美中4日展開新一輪關稅大戰之際,日本汽車製造大廠豐田汽車5日宣布,將在上海成立一家獨資子公司,專注於豐田的高端品牌雷克薩斯(Lexus,台稱凌志)的電動車及電池的研發和生產,並計畫2027年開始量產。
另外,豐田還宣布,將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投資140億美元,建設電池工廠,將從今年4月起向北美市場供應電池,適用於電動車、混合動力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綜合外媒5日報導指出,豐田在中國及美國的布局,展現其洞悉川普第二任期內,全球貿易戰、關稅戰對汽車業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必須有兩手策略來避險,同時也突顯豐田在電動車領域的積極推進,以期儘快追上全球電動車兩大領先巨頭特斯拉(Tesla)和比亞迪。
報導稱,豐田將在上海西南部的金山區成立一家新的子公司,並計劃2027年起生產全新雷克薩斯電動車,初始年產能為10萬輛,將創造約1,000個就業機會。 夾在全球「G2」關稅大戰中,豐田首席財務官宮崎洋一5日表示,「無論在哪個國家開展業務,我們始終希望成為受當地喜愛的企業,這一理念從未改變。」
豐田表示,在中國成立新公司是為了滿足中國市場對電動車的旺盛需求。豐田目前已與中國一汽集團(FAW)和廣州汽車集團(GAC)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並將持續下去。此外,豐田還宣布將與上海市政府合作推進碳中和相關計畫,致力為中國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出貢獻。
我們的看法:
第一、豐田是全球第一大汽車公司
第二、宣布在上海成立獨資子公司,意義重大
第三、說明日本仍然認同中國市場重要性,不像台灣
第四、也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投資140億美元
第五、豐田也有和中國一汽集團和廣州汽車集團,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
吉利AI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張漢驊,114年02月08日
DeepSeek-R1橫空出世後,吉利汽車6日率先宣布,自主研發的人工智慧(AI)星睿大模型,已與DeepSeek-R1完成深度融合,以「重新定義人機交互和智能駕駛」,並共同推動AI技術在智慧汽車領域的普及。
綜合陸媒7日報導,DeepSeek熱度已燒至大陸汽車圈,預計會有更多車企接入其AI模型,大陸車市競逐將進入AI新紀元。受此消息激勵,吉利港股股價7日盤中曾漲逾10%,收盤上漲8.05%,報17.72元港幣。
綜合陸媒7日報導,接下來,吉利將對其星睿汽車控制FunctionCall AI模型與DeepSeek-R1進行蒸餾訓練。蒸餾是一種訓練方法,透過利用更大、更先進的AI模型的輸出,訓練和優化較小的模型。
報導稱,吉利今年1月11日已發布星睿AI大模型,包括三大基礎模型,即語言、多模態和數位對映(Digital twin)。吉利與DeepSeek合作後,利用雲端運算和AI等技術,提升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力,包括提升性能和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駕駛體驗,已成為大陸汽車業的主要趨勢之一。
另外,透過將兩大模型融合,吉利試圖解決智慧汽車長期存在的兩大痛點:模糊意圖理解、主動服務能力,並準確調用約2,000個車載介面。業內人士表示,這次合作是「汽車AI的iPhone時刻」。寧德時代聯席董事長潘健日前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大陸電動車產業正在從「EV(電動汽車)」向「EIV(智能電動汽車)」轉型。
今年1月,吉利共售出26.67萬輛汽車,月增27%,年增25%。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2.11萬輛,年增約84%。
我們的看法:
第一、吉利是中國最大民營汽車公司
第二、積極開發電動車智慧化
第三、自主研發人工智慧「星睿大模型」
第四、並且與DeepSeek完成深度融合
第五、重新定義人機交互和智能駕駛,將是業界主要趨勢
小米SU7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114年02月08日
小米集團宣布,將於2月底發表小米15
Ultra手機與小米SU7 Ultra汽車等兩項高端產品。其中小米汽車SU7 Ultra售價人民幣81.49萬元(新台幣366萬元),全年銷售目標設定為突破1萬輛,要成為同級別豪華車型中的銷量冠軍。
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昨(7)日前往小米汽車工廠研發中心,表示將認真討論擴大產能。
受到投資者對小米今年的盈利前景更加樂觀影響,小米集團昨日股價再創歷史新高達港幣42.45元(新台幣180元),上漲4.69%,累計今年漲幅24%,昨天小米市值一舉突破1兆港元大關,來到1.06兆港元(約新台幣4.4兆元)。
金融界報導,雷軍表示,自2020年以來,小米的高端化探索已走過初步階段,如今小米旗艦手機15 Ultra和小米汽車SU7 Ultra,是小米五年高端化探索的答卷(成績單),彰顯小米高端化征程的未來方向。兩款高端產品發布,代表小米在高端市場的進一步布局,將提升公司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
目前,小米SU7 Ultra車型已進駐42個城市及112家店,開放消費者靜態鑑賞。由於小米SU7 Ultra預售價格高達人民幣81.49萬元,對於電動車而言,這個價格屬於高端市場。大幅高於小米SU7汽車標準版起售價人民幣21.59萬元。
1萬輛的年銷量目標,也顯示出小米相當高的自信。相較於起售價人民幣89.9萬元的保時捷Taycan,2024年在大陸的銷量僅為1,829輛,2023年也僅為4,208輛。小米SU7
Ultra能否在這一高端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此外,雷軍還表示,小米SU7 Ultra車標是金色的,花人民幣80萬元買車,滿足虛榮感不過分。
雷軍昨日還在個人微博上指出,汽車工廠的研發中心窗外就是塗裝生產線,他稱與製造團隊會認真討論,在確保質量和生產安全的前提下要進一步提產。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摩根士丹利稱,小米2024年電動車交付強勢,達到13.5萬輛,這是一個里程碑。2025年小米的目標是交付30萬輛,是2024年的兩倍多。因此大摩預計第三款SUV電動車交付也有可能是一大成功。長期來看,小米「手機+電動車+人工智慧物聯網」結合將讓公司比同業更有競爭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小米發布15 Ultra手機與小米SU7 Ultra汽車兩項高端產品
第二、小米同時跨足手機和電動車
第三、小米市值再創新高,今年漲幅24%
第四、小米市值突破1兆港元
第五、小米2024年電動車交付達13.5萬輛
百勝中國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陳湘瑾,114年02月08日
擁有肯德基和必勝客在大陸獨家經營權的餐飲企業「百勝中國」,公布2024年第4季度及全年財報,多項業績創新高,去年全年營收113.03億美元,年增長3%,淨利潤9.11億美元(約新台幣298億元),年增10%。百勝中國高層表示,對中國大陸市場的巨大增長機會充滿信心。
百勝中國是大陸最大餐飲公司,公司有約40萬員工,並在大陸約2,200個城鎮經營六個品牌超1.6萬家餐廳,除肯德基、必勝客和和塔可鐘三個品牌的獨家經營和授權經營權,並完全擁有連鎖餐廳品牌小肥羊和黃記煌,也和Lavazza合作,百勝中國去年淨增1,751家店創新高,總店數達到1.6萬家(肯德基、必勝客及小肥羊等),年增12%。
百勝中國公布2024年第4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去年第4季度營收25.95億美元,年增4%,淨利潤1.15億美元,年增18%;2024年全年營收113.03億美元,年增3%,淨利潤9.11億美元,年增10%。
百勝中國首席執行官屈翠容表示,2024年多項業績指標創下年度新高。第4季度系統銷售增長超過餐飲行業增速,公司連續第八個季度的同店交易量增長,且自去年第2季度以來,同店銷售指數、利潤率和經營利潤增長率均逐季提高。
其中,肯德基是公司的主要增長引擎和利潤貢獻者,其2024年在大陸全年營收85.09億美元,年增3%。肯德基去年加速拓展大陸門市,新增1,352家門市,創下歷史新高,門市總數達11,648家。淨新增約1,000家自營店,門市回本周期保持在兩年左右,加盟門市則在偏遠地區、校園和旅遊區等戰略點位拓展市場。
必勝客在2024年全年總營收22.6億美元,年增1%,淨利潤1.57億美元,年增7%。其中,第4季同店交易量連續第8個季度保持增長,年增9%,是2024年增長最快的季度。
百勝中國方面預計,2025年公司運營利潤率將保持相對穩定,屈翠容表示,對大陸市場的巨大增長機會充滿信心。通過因地制宜的門市模式,將不斷增加直營店和加盟店的店數,穩步向2026年實現2萬家門市的目標邁進。
我們的看法:
第一、百勝中國在中國業績亮麗
第二、擁有肯德基和必勝客
第三、說明中國消費並不如外界世界想像疲弱
第四、只要是市場領導品牌又有連鎖經營
第五、去年肯德基增加1352家門市,創歷史新高
阿里DeepSeek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茂仁,114年02月08日
傳阿里巴巴計畫砸下10億美元(約新台幣328億元)入股DeepSeek取得10%股份。雙方團隊目前正就具體執行細節進行溝通,阿里雲將作為DeepSeek的第一推理算力選擇提供方。阿里巴巴美股盤前一度大漲7%。
澎湃新聞報導,不過,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顏喬昨(7)日在朋友圈表示,同為中國杭州企業,我們為DeepSeek鼓掌,但外界流傳阿里投資DeepSeek的資訊是假消息。
中國AI初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在20日推出大模型DeepSeek-R1。作為一款開源模型,R1在數學、代碼、自然語言推理等任務上的性能能夠比肩OpenAI o1模型正式版,並採用MIT許可協定,支援免費商用、任意修改和衍生開發等。
資料顯示,DeepSeek應用上線20天,日均活躍用戶數就突破2,000萬,達到美國AI公司OpenAI旗下ChatGPT的四成,成為全球DAU增速最快AI應用程式。包括阿里、騰訊、華為、百度等大陸國內多個雲巨頭均宣布接入DeepSeek,形成強大的「朋友圈」。
截至記者發稿,阿里巴巴美股盤前漲3.08%,報103.47美元,此前該公司股價美股盤前一度大漲7%。
DeepSeek快速帶動大陸企業響應,騰訊、百度、阿里等旗下雲平台紛紛宣布接入該模型,同時大陸國內四大GPU廠商華為昇騰、沐曦、天數智芯、摩爾線程紛紛公告要支持DeepSeek的開發,讓該模型運算能獲得更高效力支持、更加穩定。但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公司主要都是晶片設計公司,意味在製造端仍有缺口。
DeepSeek人氣急升,而阿里巴巴日前宣布旗下AI模型「通義千問」推出新版,性能「全面超越」DeepSeek V3。多家大陸科技企業已表示跟DeepSeek達成合作協議,在其平台配置 DeepSeek AI模型。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和DeepSeek都來自杭州
第二、據說阿里計畫砸下10億美元入股DeepSeek取得10%股份
第三、這並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四、DeepSeek未來市值至少可以達到OpenAI的一半,即1500億美元
第五、阿里是目前為止,AI實力最強的民間業者
iPhone陸市占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蘇崇愷,114年02月07日
根據市調機構TechInsights最新出爐的報告,蘋果在大陸市場的光環正逐漸褪色,市占率已跌至4年來新低,更可能即將被強勢回歸的華為超越。報告指出,2024年第四季大陸智慧手機市場由vivo稱霸,出貨量占比17.6%,蘋果與華為分居二、三名,市占率僅相差0.4個百分點,分別為17.3%與16.9%。
快科技報導,TechInsights於6日公布,2024年第四季大陸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達7,500萬支,年增5%,創下連續四季成長的佳績。全年度出貨量更達2.714億支,年增3.7%。
市場復甦的主要動能來自高階市場的激烈競爭。除了iPhone 16系列以外,各大本土品牌也積極搶攻高階市場,包括vivo X200系列、OPPO Find X8系列,以及華為Mate 70系列等旗艦新機。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中國大陸各省推出的消費補貼計畫,加上2024年「雙11」促銷活動的加持,有效刺激大陸消費者對高階機種的購買意願。小米更靠著強勁的銷售動能,一舉躍升至市場第四,市占率達16.4%。
從全球市場來看,市調機構Canalys指出,2024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達12.2億支,年增7%,中止連續兩年衰退。蘋果雖然在大陸市場面臨挑戰,但憑藉新興市場成長及歐美市場穩定表現,仍守住全球龍頭寶座,全年出貨量為2.259億支。
TechInsights指出,隨著大陸在2025年把智慧手機消費補貼計畫推廣到全國,預計市場持續增長,特別是在上半年可望出現明顯增長態勢。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在中國的光環正逐漸退色
第二、市占率跌至四年來新低
第三、2024年第四季市場冠軍為vivo 17.6%,蘋果與華為分別為17.3%與16.9%
第四、2024年中國智慧手機出貨量達7500萬輛,年增5%
第五、蘋果雖然再中國面臨挑戰,但憑藉新興市場與歐美市場,仍守住全球龍頭寶座
陸版蘋果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謝守真、黃雅慧,114年02月10日
在大陸人工智慧(AI)手機持續湧現之際,有陸媒指,蘋果近日向開發者發送郵件,宣布將於3月25日在上海舉行「利用Apple智能的力量」開發者活動。此次活動意味著,陸版的蘋果AI(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即將上線。
蘋果AI能否落地大陸備受關注,因為這關乎iPhone未來在大陸市場的銷量。
研調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去(2024)年蘋果在中國大陸手機市場出貨量下降17%,降至4,290萬支,市占率排名掉到第三,主因未能在當地推出具有創新性的新產品。為此,蘋果CEO庫克去年多次訪問中國大陸,目的就是在洽談生成式AI服務的合作。
綜合陸媒報導,此次開發者活動將於3月25日上午10:00至12:00在上海舉行,主題為「利用Apple智能的力量」。活動將重點展示Apple Intelligence的核心功能,包括語音處理、圖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等,並探討其在中國市場應用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活動將以簡體中文進行,代表蘋果對中國市場的高度重視。業內普遍認為,這不僅是蘋果AI技術的一次重要展示,更是大陸「國行版(指對中國大陸市場銷售的產品版本)」Apple
Intelligence正式亮相的關鍵節點。
此外,蘋果技術開發(上海)公司年初宣告成立,營運範圍包括軟體開發、大數據、資料處理及儲存支援服務。業內認為,前述公司成立或跟Apple Intelligence在大陸落地有關。
據大陸的AI監管政策,蘋果AI的合作商必須從美國的ChatGPT更換為大陸國產AI供應商。目前不確定中文版Apple Intelligence的AI提供商,此前消息稱蘋果正在跟百度、騰訊、字節跳動進行談判。而近期AI獨角獸DeepSeek大模型十分火熱,也有聲音指出,蘋果或考慮跟DeepSeek合作。
此外,研究機構QuestMobile數據顯示,DeepSeek於1月28日的日活躍用戶數首次超越字節跳動研發的大模型「豆包」,此後在2月1日突破3,000萬大關,成為史上最快達成這一里程碑的應用。
而蘋果AI發展正陷入考驗,彭博記者馬克·古爾曼日前發文稱,蘋果在AI、AR等新興領域產品開發正陷入困境。他指出蘋果的Apple Intelligence雖在推進,但與三星電子、谷歌及大陸手機廠的AI產品相比,明顯落後。其底層技術和AI模型也不及OpenAI、谷歌DeepMind和百度等。對於蘋果AI等新產品的擔憂導致蘋果在過去五個交易日股價下跌近6%。
我們的看法:
第一、陸版蘋果AI即將上線
第二、時間拖了很久,遲遲未能推出
第三、主要是軟體開發大數據資料處理需要在中國落地,等待審批
第四、蘋果在AI的布局不及很多中國同業
第五、蘋果在中國必須跟本土夥伴,如百度、字節跳動和騰訊合作
榮耀DeepSeek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謝守真,114年02月10日
大陸AI新創公司DeepSeek(深度求索)大模型持續火紅,不只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等在其平台上架,同時吸引多家大陸手機品牌接入,其中榮耀宣告正式接入DeepSeek,成為安卓系統中首家接入DeepSeek的手機廠商。
榮耀8日公告接入DeepSeek。手機系統版本MagicOS 8.0以上用戶,將YOYO助理升級至80.0.1.503版本及以上,可與「DeepSeek-R1」流暢對話。
據悉,YOYO智能體是榮耀以人為中心打造的終端級智慧助理,月活躍用戶已超過1.3億。接入DeepSeek-R1模型後,YOYO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邏輯推理、上下文理解能力將升至新高度,實現更有效率的AI任務處理,從深度思考、智慧互動、個人化服務等多維度。
此前,華為宣布於其原生鴻蒙版「小藝App」接入DeepSeek-R1 Beta版,HarmonyOS NEXT 版本的用戶將小藝App升級到11.2.10.310版本及以上,方能與DeepSeek進行對話。
OPPO也宣布即將在本(2)月發表的機型「Find N5」,也接上DeepSeek-R1。OPPO Find系列產品負責人周意保指,Find N5系統級支援DeepSeek-R1,用戶無需下載和多步驟打開,可直接透過小布助理語音喚醒。支援聯網搜尋、將產生結果匯出為本機檔案、語音提問等,「拿到新機就能直接用上,出廠自帶,無需等待OTA。」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DeepSeek大模型持續火紅
第二、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等在其平台上架
第三、同時吸引多家中國品牌接入
第四、榮耀推出YOYO「智能體」,是以人為中心的「智慧助理」
第五、DeepSeek加速中國生態系整體發展
Naver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易起宇,114年02月08日
Naver去年全年營收超越10兆韓元(69.1億美元),是第一家達成此里程碑的南韓網路平台。該公司透過快速擴張事業,尤其是新領域,六年業績翻了一倍。
Naver公司7日表示,去年第4季營收年增13.7%至2.89兆韓元,營業利益年增33.7%至5,420億韓元;去年全年營收達到10.74兆韓元新高,比2023年增長11%,營業利益則達到1.98兆韓元,比前一年增長32.9%。
該公司去年所有事業部門都展現強勁表現,持續為每季獲利締造紀錄新高。上季成長最多的是雲端事業,營收年增41.1%至1,770億韓元,主要受到沙烏地阿拉伯數位分身平台計畫帶動。
執行長崔秀淵表示:「今年是全面實施我們的全服務AI策略的關鍵時刻。藉由AI技術提升我們的平台,將創造出新的價值和商機,強化Naver獨特競爭優勢。」
此外,Naver同日也在股東通知中宣布,李海珍將重返董事長職位。回鍋後預料將負責執掌Naver的AI計畫,尋求在這個競爭加劇的科技領域建立起一席之地。
Naver雖已開發出自家的AI模型HyperCLOVA
X,但表現還無法像DeepSeek在世界舞台上獲得注目。。
我們的看法:
第一、Naver是南韓最大電商平台,拓展至其他領域
第二、去年年營收達到10.74兆韓元
第三、六年業績翻了一倍
第四、去年營收增加41.1%,主要受到沙烏地阿拉伯數位分身平台計畫帶動
第五、台灣在電商領域遠遠落後南韓
日產本田
資料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編譯盧永山,114年02月06日
本田提納為子公司 日產強力反彈
去年十二月下旬公開宣示要進行經營整合、以重拾全球競爭力的日本兩大車商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在傳出本田提議將日產納為子公司,遭日產強力反彈後,兩大車廠的整合談判可能面臨破局,將對陷入困境的日產造成重大衝擊。週三本田股價收盤大漲八.二%,日產重挫四.九%。
本田與日產去年十二月廿三日舉行記者會,宣示要進行經營整合,成為全球僅次於豐田汽車和福斯汽車的第三大車廠,以因應比亞迪等中國電動車廠的激烈競爭,並在二○二六年八月讓新成立的控股公司上市,屆時本田和日產將成為子公司並下市,但將維持各自的品牌;而在歷經七週的談判後,兩大車廠無法達成共識,這個日本汽車產業史上重大的結盟恐劃下句點。
知情人士透露,儘管兩大車商去年底宣布進行經營整合,但日產在應本田要求、制定公司重整計畫方面進展遲緩,對此感到不耐的本田日前提議將日產納為子公司,希望藉由掌握主導權來執行重整,但遭到日產強力反彈。
兩大車廠的結盟談判,恰好碰上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宣布,對墨西哥所有進口產品徵收二十五%關稅;此關稅若開徵,對日產的打擊更甚於對豐田或本田。
晨星資深股票分析師Vincent Sun說:「兩家車廠均缺乏引人注目的電動車產品,合併後的車廠仍將面臨建立新電動車產品線的挑戰。若日產必須在新公司扮演較小的角色,而非與本田平起平坐,日產的處境將會十分困難。」
本田與日產原訂今年一月要公布經營整合的大方向,但一月三十一日已宣布將延至二月中旬。日產發言人表示,兩大車廠的談判仍在進行,將在二月中旬確定方向後公布;本田發言人亦稱,公司計畫在二月中旬前發表公告。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日產本田談判破局
第二、主要原因是本田提議日產作為子公司
第三、如果合併後,將成為僅次於豐田與福斯的全球第三大車廠
第四、但兩家車廠均缺乏引人注目的電動車產品
第五、日產動作太慢,本田感到不耐煩,卻造成破局關鍵
日產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陳穎芃,114年02月07日
日本共同社引述消息報導,日產汽車稍早已向本田汽車表達有意終止合併協商,假設雙方最終協商正式破局,意味著鴻海收購日產的計畫有望再度浮上檯面。6日收盤日產股價強彈7%,本田股價下跌4%,鴻海股價則上漲1%。
而針對媒體有關收購日產的報導,鴻海官方表示不對此進行評論。
外界普遍認為若日產與本田解除基本合意書(MOU),將化解鴻海收購日產面臨的主要阻礙。根據日產與本田簽訂的MOU,若其中一方脫離合併協商並與第三方達成購併協議,必須支付1,000億日圓違約金。
接下來鴻海可能採取不同策略重新布局日產收購計畫,其一是先密切觀察日產營運走向再適時以金主之姿出手相助,其二是直接向日產提出收購提案。
回顧去年12月,日產與本田宣布將在2026年8月成立聯合控股公司的消息震驚業界。當時日產及本田打算雙雙下市,納入聯合控股公司旗下,但後來日產遲遲不制訂事業重組計畫,令本田逐漸感到不耐,轉而傾向讓日產成為子公司,由本田領導推動事業重組。
然而,本田的提議遭到日產強烈反對。根據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產高層在2月4日曾透露合併條件無法滿足雙方股東,暗示合併恐將破局,令外界焦點轉向鴻海。
鴻海近年積極投資電動車研發,並開始生產重要車用零件,與日產的電動車策略不謀而合。假設鴻海如願收購日產,可望在亞洲打造強大電動車供應鏈。對日產而言,鴻海收購案也能讓日產妥善利用鴻海剩餘產能。
日本伊藤忠綜合研究所也曾表示,鴻海比本田更適合出手解救日產,因為日產現階段迫切需要的是加快新品研發速度,而鴻海在這方面較有優勢。
過去一年來儘管全球電動車市場成長減速,但電動車產業的長期發展潛力依舊備受看好。集邦科技統計,去年電動車占全球新車銷售比重大約25%。今年底前全球電動車銷售量可望達到2,600萬台,占新車銷售比重將逼近30%。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日產本田終止合併,令人意外
第二、日產股價強彈7%
第三、未來日產最有可能投資者是鴻海
第四、鴻海可能從雷諾手中買下30%股份
第五、鴻海併購的裕隆的技術,主要就來自日產
貨櫃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邱莉玲,114年02月10日
美國總統川普關稅威脅不斷,引發亞洲各國搶運貨櫃塞爆美國。根據日本海事中心數據,去年從18個亞洲國家或地區對美國貨櫃出口衝上2,145萬TEU(以20呎櫃計),創新高,受紅海危機、美東罷工威脅、美國加徵關稅等影響驅動。
另據美國統計,今年1月從亞洲進口成長約13%,業界分析,除了農曆年前趕貨,川普升級關稅戰預期心理,推升搶運潮。川普本周預計宣布對多國課徵對等關稅,美國零售業預估未來數月進口量續增。據美國零售聯合會(NRF)8日最新預測,美進口貨量2月年增0.2%、3月年增11.1%、4月年增8.2%、5月年增5.4%、6月年減0.6%。
美國線主要航商貨量排名
若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2025計畫」對等關稅倡議,可能鎖定對美享有較大貿易順差的國家,包括優先開徵的中國、印度,其次歐盟、泰國、台灣、越南,及日本、馬來西亞等。業界表示,基於對新一波加稅關稅的擔憂,進口商是提前出貨還是臨危不亂,受關注。
目前經營美國線的航商近20家,根據業界提供數據,去年貨量排名前五大航商依序為達飛、地中海航運(MSC)、ONE、馬士基、長榮,全年貨量皆逾200萬TEU,囊括貨量占比約6成,陽明貨量逾85萬TEU、萬海逾52萬TEU,分居第11、12名。論貨量成長率,比起2019年,萬海成長2倍增幅最高,其次是美森(Matson)成長逾1倍、以星成長97%、MSC成長77%。
美國對中國大陸加徵10%關稅率先生效,已加速產業供應鏈與進口商採購向南移,去年東協對美國出貨量成長24%、達538萬TEU新高,印度等南亞國家對美國出貨量成長16%、達150萬TEU,中國大陸對美國出口成長16%、達1,180萬TEU。
業界表示,川普2.0關稅威脅不斷,往往宣布課徵關稅的國家即生效,且政策不定,對墨西哥、加拿大課徵關稅突然延期,都使進口商與航商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供應鏈愈多元布局的廠商,愈有因應的彈性,航商需時時檢視個別市場需求變化,調整航線及船舶布局。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川普總統關稅威脅不斷,引發亞洲各國貨櫃塞爆美國
第二、今年1月從亞洲進口成長約13%
第三、美國將鎖定對美享有較大貿易順差的國家
第四、美國對中國關稅生效,加速產業供應鏈與進口採購向南移
第五、台灣將是美國課徵關稅的下一波,主要對象是半導體
HTC Google
資料來源:取自聯合報/ 記者馬瑞璿 114年01月24日
宏達電(HTC)宣布與Google共同簽署協議,宏達電旗下XR(延展實境)研發團隊部分成員將會加入Google,XR智慧財產權也將以「非專屬授權」方式授權Google使用,交易金額二點五億美元(約台幣八十一點九億元),預計今年第一季完成交易。
宏達電昨天上午在證交所舉行重大訊息說明會,宣布雙方簽署協議後,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也對員工發出內部信。
王雪紅指出,去年以持續戰略性的投資、集中創新策略,實現VIVE Reality願景;過去一年,在新產品、平台、內容、服務和跨部門的協同合作上,都有長遠進展。根據雙方簽署的協議,Google將支付二點五億美元給宏達電,部分研發團隊成員將加入Google,宏達電也將持續強化XR生態系,並實現更精簡的產品組合,打造VIVE品牌,包括VIVE Focus Vision等產品都將維持不變,產品線將繼續研發。
宏達電法務長盧佳德指出,簽署這項協議之後,HTC與Google未來仍會繼續探討合作機會;宏達電不會放棄XR發展進程,未來仍會繼續投入人工智慧和元宇宙帶來的創新與機會。
宏達電在二○一七年首次與Google簽署協議,以天價金額十一億美元將打造Pixel手機的成員及授權專利賣給Google,交易在二○一八年第一季完成。宏達電將大部分的手機硬體裝置團隊人力出售給Google,這個硬體裝置團隊後來進入Google在新北的辦公室,Google現在的Pixel手機產品線,主要都是由這個團隊進行研發。
這次宏達電再度將XR團隊出售給Google後,會不會影響現在VR(虛擬實境)產品研發引發市場關注。盧佳德說,此次交易除了將部分人力轉給Google之外,也將XR智慧財產權以「非專屬授權」方式,授權Google使用,這也意味著宏達電在開發VR產品時,仍能使用這些智慧財產權,對宏達電發展相關產品並無影響,宏達電也保留適當的研發人力,未來還是會專注研發虛擬生態環境系統、生態圈。
台經院資深產業分析師邱昰芳觀察,「研發團隊不容易找,科技圈企業搶人才搶得很凶,如果把團隊賣掉,要再去建構一個這樣有經驗的團隊也不容易。」她認為,研發團隊出售後恐將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打擊內部士氣,二是影響未來相關領域產品開發進程。邱昰芳認為,這整項交易僅有業外收入是正面挹注,如果宏達電未來仍要將目光放在VR,必須要思考未來的營運轉型方向,以及「未來資源要聚焦在哪些方向,這也是宏達電必須要去盤點的」。
我們的看法:
第一、宏達電旗下XR(延展實境)研發團隊部分賣給Google
第二、以「非專屬授權」方式授權Google使用,金額2.5億美元
第三、宏達在2017年也以11億美元將手機部門賣給Google
第四、Google策略強調「軟硬整合」,重點是台灣
第五、宏達電雖然還保留一些團隊,但基本上已經很難有戰力,必須尋找新的開發方向
國巨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李孟珊,114年02月06日
併購大王、被動元件大廠國巨(2327)董事長陳泰銘再出手。國巨昨(5)日公告,將公開收購日本上市公司芝浦電子(Shibaura Electronics),藉此衝刺感測器業務,預期總交易金額約655.59億日圓(約新台幣140億元)。這是金蛇年台灣第一家上市公司啟動的跨國併購案。
國巨指出,透過此次跨國併購,後續將整合資源擴大營運規模以提升國際競爭力,擴展感測器業務,預期收購後對提升集團每股淨值及每股純益都有正面助益。
國巨表示,擬以每股4,300日圓公開收購芝浦電子100%股權,與芝浦電子4日收盤價3,140日圓相較,溢價約36.94%,預計今年5月7日啟動收購,屆時同時進行並完成相關監管批准及其他必要程序。
國巨指出,本次規劃100%收購芝浦電子,總股數約1,524.62萬股,惟若最終有效應賣股數未達預定收購股數,但已達最低收購股數762.31
萬股(約當預定收購股數50%)時,本次公開收購數量條件仍告成就。
國巨說,透過集團全球通路經銷商平台和全球化客戶的基礎,將能擴大芝浦電子在全球市場的客戶覆蓋範圍,以加速提升全球市占率,特別是在美洲及歐洲地區,未來將提供更多的研發資源,促進芝浦電子的技術領先地位,為未來的成長做準備。
據悉,芝浦電子成立於1953年,最初是銅亞氧化物整流器及其他熱敏電阻和壓敏電阻製造商,如今已成為全球熱敏電阻市場的領導者,擁有超過4,800名員工,年營收超過320億日圓。該公司為車用、工業設備、家電和醫療等終端應用領域提供各種解決方案。
業界說明,熱敏電阻廣泛應用在開關電源、模塊電源、溫度傳感器、電源、電子整流器、自動調節加熱、電路保護等場所,其體積小,功率大,使用在電源電路上主要作業時抑制浪涌電流、也稱突波電流。一般串聯在輸入電路中,它有一個額定的零功率電阻值,當串聯在電源迴路中,可以有效抑制開機的浪涌電流,並且消耗功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業界點出,熱敏電阻因其作為溫度感測器和電路保護元件的雙重用途,主要能瞄準汽車、消費性電子、數位電子、工業和高可靠性等終端市場。等主要終端市場中得到消費。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國巨是台灣最有經驗的併購大王
第二、這次公開收購日本公司芝浦電子
第三、重點是採用公開收購方式,也就是敵意併購
第四、只要超過50%,即有可能成功
第五、採用公開收購,說明國巨對這個案子的急迫性
財富增長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黃于庭,114年02月07日
滙豐近期發表的《滙豐全球企業家財富報告》研究顯示,9成台灣企業家對個人財富成長保持樂觀,主要由於對商業機會、投資組合和個人能力表現具有信心,高達85%認為企業成功的關鍵是擁有全球網絡,且比全球受訪者平均值更熱愛在世界趴趴走,財富配置方面,有近7成的69%最愛投資股票、債券和房地產。
由滙豐環球私人銀行委託益普索市場研究公司(Ipsos)針對全球10個市場包含台灣、美國、英國、法國、瑞士、新加坡、印度、香港、大陸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共計1,798位高淨值和超高淨值企業家進行的調查,其中包括超過140位台灣企業家。
報告指出,高達85%台灣企業家認為企業成功的關鍵是擁有全球網絡,77%表示願意採取行動回饋社會;且流動性較高,68%分別居於多個地點,較全球受訪者平均數值53%更高,顯示台灣企業家確實較注重全球網絡,但亞洲仍是主要業務市場,對未來一年的計畫,17%表示最有意願在新加坡經營業務,其次是香港和日本各13%。
台灣受訪企業家認為,人脈網絡很重要,特別是擁有創業導師,85%認為全球網絡是業務成功的關鍵因素,但有44%承認經營企業有時感到孤單、36%表示難以向家中長輩求助;資產配置方面,近7成企業家還是比較喜歡投資股票、債券及房地產,更有選擇儲蓄和房地產各半,約配置儲蓄51%及購置自住房地產49%。
議題關注度方面,台灣企業家們最關注的議題包括氣候變遷占25%、通膨占22%及區域間的地緣政治衝突占21%。
報告深入分析全球各不同市場進行接班規劃的複雜性,台灣65%企業家尚未制定接班計劃,高達78%第一代創業企業家沒有任何接班計劃,對他們來說,制定接班計畫最主要的挑戰在於維持業務延續性有44%、找到合適的接班人有40%及稅務規劃有39%。
我們的看法:
第一、匯豐發表全球財富報告,9成企業家對個人財富保持樂觀
第二、高達85%認為企業成功的關鍵是擁有全球網絡
第三、總共研究超過全球10個市場、1,798位高淨值客戶
第四、台灣企業家認為人脈很重要
第五、台灣企業家關注氣候變遷議題超過地緣政治
世豐凱撒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陳建宇 楊日興,114年02月08日
世豐7日晚間召開重訊記者會,表示將以每股51元公開收購凱撒衛浴股份,高於凱撒7日收盤價43.50元,溢價率17.24%。世豐表示,本次公開收購主要目的是財務性投資考量,認為此舉可增加長期收益,預計將收購1,452萬股,約凱撒20%股份。
對此,凱撒衛董事長蕭俊祥表示,該投資僅是財務投資層面,投資比例為公告所述是5%~20%,雙方仍在進行洽談、會不會完成還不一定,確定的是凱撒衛經營權等不會受該事件影響,後續將依公開收購公開發行公司有價證券管理辦法相關規定辦理。
若世豐成功收購凱撒1,452萬股,總金額為7億4,052萬元,不過若最終有效應賣的數量未達預定最高收購數量,但已達最低收購數量363萬股(約凱撒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之5%)時,本次公開收購之數量條件即為成就。
世豐指出,凱撒是台灣綜合性衛浴設備生產及銷售公司,主要銷售地區為台灣及越南市場的成屋修繕、公共工程及新屋建案,與世豐所屬的產業領域相同,近幾年來凱撒公司之營運績效良好,獲利能力及現金股利均屬穩定,因此決定進行收購。
世豐表示,這次收購基於財務性投資之考量,以認列合理之投資收益並可增加本公司的長期投資獲利,且可提升資產及股東權益報酬率。
世豐依「公開收購公開發行公司有價證券管理辦法」及相關法令規定,擬以公開收購方式取得凱撒普通股股份,收購期間為2月10日至3月5日止。世豐表示,若公開收購完成後,期以雙方能有進一步交流合作,進行資源整合及策略合作等機會,提升雙方之股東權益及綜效。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世豐以公開收購方式入股凱撒
第二、購買20%股權
第三、號稱是財務投資
第四、但一定有策略考量
第五、或許世豐主要考量點是越南布局,但需要進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