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巴菲特/太陽能 GF/力晶 陸銀參股/李述德 陸銀參股/金管會 生技 華人三星/兩岸面板 LED/三星 希捷/三星 陸資/基建 日商海外備援基地 榮剛/日商 中投/日本 中石化/西班牙石油Repsol 美上市中資 AT&T/T-Mobile GM/Saab 憤怒鳥

巴菲特 / 太陽能
美國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掌控的基金公司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 Inc.)再度投資太陽能!波克夏旗下電力公司MidAmerican Energy Holdings 16日發布新聞稿宣布,該公司已決定收購美國電力供應商NRG Energy, Inc.旗下「Agua Caliente」太陽能發電建案總共49%股權。

MidAmerican甫於12月7日宣布收購First Solar位於加州的550百萬瓦(MW)Topaz太陽能發電廠。MidAmerican並未透露這項交易的金額細節。

Topaz廠是在今(2011)年11月開始建設,符合聯邦補貼計畫的資格,同時還在去年簽訂了長期合約,能以太陽能面板價格大跌44%之前的價位出售電力。彭博社報導,First Solar發言人Alan Bernheimer指出,該公司目前建造的太陽能發電能夠以每千瓦小時0.14-0.16美元的代價出售電力,預期2014年售價將降至0.10-0.12美元。不過,Bernheimer不願透露Topaz廠的電力收費標準。

我們的觀察:

第一、巴菲特今年的投資風格讓人跌破眼鏡,繼十一月投資IBM 5%股權之後,又跨足太陽能領域。與其說巴菲特開始對高科技有興趣,不如說他是"buy low"逢低承接,尋找投資價值。

第二、巴菲特的投資分成兩類,一類是長期的核心持股,可以抱5-10年;另一類是"投機式"參與,類似 Hedge fund,本案應屬於後者。

第三、之前巴菲特對高盛以及其它一、二家美國大型金融機構在金融海嘯時的投資就是逢低承接,由於有很豐厚的保障條件,因此投資風險極低。

第四、巴菲特"投機式"投資多半以特別股形式,有高達近10%的股利,而且認購價格很低。

第五、加州有太陽能補貼政策,巴菲特投資的電廠都已經用較高的價格鎖住長期合約銷售給當地政府,所以不會有什麼風險。巴菲特等於是善用他的reputation,以最好的條件介入那些體質還不錯的新興產業,獲取最佳報酬。

第六、巴菲特是死忠的「挺美國派」,美國經濟的精神就是創新,太陽能非常符合創新的要件,巴菲特挺身而出,不但經濟正確,也政治正確。台灣除了台達電鄭崇華董事長以外,好像沒有什麼以行動具體支持綠能發展的企業家,令人汗顏。

GF / 力晶
晶圓代工大廠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GF)近期低調來台評估併購12吋晶圓廠,並相中力晶P3廠及茂德中科廠,其中力晶P3廠賣予台積電一案破局後,GF已將力晶P3廠視為首要併購對象,並進入最後出價階段。

據設備業者透露,GF主要是看好台灣IC設計產業前景,一旦併購成功,台積電、聯電勢必面臨激烈的搶單競爭,但IC設計公司可望受惠。

受到DRAM市況低迷不振衝擊,茂德、力晶均傳出有意賣廠訊息,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等國內晶圓代工廠,均被點名有意出手併購。只不過,茂德賣廠案仍然卡在債權問題,在債權銀行團不肯提高以債作股的比重至5成以上,茂德中科廠至今仍求售無門。

力晶董事長黃崇仁日前已表達處分P3廠的意願,該廠原本有意售予台積電,併購案雖因故破局,但GF卻意外出線,據了解,GF與力晶間的談判已進入最後出價階段,但力晶仍在評估中。

據設備業者透露,力晶今年1月將位於竹科內園區三路、五路的P4廠鋼骨建物及P5廠建廠用地賣給台積電,下半年因資金調度原因,P3廠在9月時原本是打算賣給台積電,但雙方談判並不順利,力晶希望P3廠整廠以250億元以上價格出售,但台積電只想買部份設備,所以整起併購案已在10月破局。

力晶P3廠主要生產DRAM及NAND等記憶體產品,設備最高可支援到45/40奈米製程,在與台積電談判破局後,力晶原本有意讓P3廠併入瑞晶,但GF卻意外找上力晶,表達有意併購P3廠意願。據了解,雙方的談判尚稱順利,已經進入最後出價階段。

GF去年初併購了新加坡晶圓代工廠特許(Chartered),近期高層人事異動後,阿布達比投資局旗下先進技術投資公司(ATIC)已完全掌握經營主導權,內部對於在台灣設立營運據點的聲浪愈來愈大,因為台灣是美國以外全球第二大的IC設計業群聚地區。

業界人士評估,只要GF併購力晶P3廠案成功,晶圓雙雄原本穩固的65/55奈米及45/40奈米訂單,勢必面臨激烈的降價搶單競爭,但台灣IC設計業者反而可望受惠,坐享魚翁之利。

我們的感想:

第一、半導體和DRAM產業需要整合,不管是出售股權或資產,都有其必要性。

第二、新加坡當年在半導體代工也非常有企圖心,但是拚不過台灣,兩年前乾脆賣給富爸爸阿布達比投資公司,尋求完美的退出,不會像台灣DRAM產業死纏爛打,變得歹戲拖棚。

第三、收購二線代工廠的晶圓廠是正確抉擇,這些二線廠財務狀況不佳,急需出售資產換取現金,而GF又需要有台灣好的營運據點,才能服務台灣的IC設計業群聚。

第四、台積電本身姿態就比較高,並不是最佳的設備買主。本案和前年TFT-LED代工廠美齊賣給大陸京東方很類似,京東方絕對不是一線大廠,美齊也不是,但兩個湊在一起就有互相利用價值。

第五、台灣DRAM、半導體和面板產業要盡一切可能快速轉型與整併,只要有對的買家,即使是策略產業也可以讓外資或陸資控股,但是時機一過就沒有任何整併價值了。

陸銀參股 / 李述德
金管會開放大陸銀行來台參股,財政部長李述德21日表示,陸銀若要參股公股金融機構,只要不影響公股經營主導權,財政部站在股東立場舉雙手贊成。

過去李述德對於陸銀參股台灣公股行庫,從未鬆口,這是他首度表態在不影響公股主導權下歡迎陸銀來參股。未來陸銀是否選擇參股台灣公股金融機構,備受矚目。

李述德昨天表示,財政部以股東的立場是贊成的,若能提升綜效,不只為股東,也為客戶好,透過參股策略聯盟,競爭力更強,對客戶服務更多,也是好事一樁,對員工一樣,公司生意愈做愈大,是三贏局面。

根據規定,單一陸銀來台參股單一金融機構上限是5%,所有陸銀及大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同一家金融機構的上限則是10%。

官員表示,陸銀若要參股金融機構,除了透過QDII先投資外,也可以與公股金融機構洽談參股合作,或在公股金融機構辦理現金增資案洽特定人時,由陸銀參與認股。

官員說,以財政部的立場,不會直接把公股釋出賣給陸銀。至於公股金融機構現金增資案,財政部放棄認股部分,也不便讓給陸銀,但其他民營股東放棄認股部分,可洽陸銀參與認股,只要不影響公股主導權,財政部不反對。

行庫主管表示,有些公股持股占絕對多數,又沒有主要民股,如合庫、第一金及台企銀等,這類公股金融機構,引進陸股參股合作後,公股股權被稀釋的壓力相對小。

銀行業者表示,金融機構積極布局大陸市場,多家公股金融機構已登陸設分行,但大陸幅員廣大,若能透過參股合作方式,可以讓台資銀行迅速拓展大陸市場。

我們的感想:

第一、財政部從來不表態,這是第一次,難得難得,相信是為了配合選舉。

第二、但財政部表示:不會把公股釋出賣給陸銀,即使是現金增資,財政部放棄認股部份,也不便讓給陸銀,只有民股股東放棄的部分才可以。這樣的安排很奇怪,陸資銀行究竟是和公股銀行打交道還是和民股銀行打交道?

第三、台灣很多金融政策的制定並未諮詢過企業界人士意見,因為deal structure根本就是錯的。因此雖然制訂了一些"開放"政策,但基本上是什麼都沒有做,實際上不可能發生,完全是浪費社會與國家的資源。

第四、舉例來說,開放陸銀參股上限僅5%,完全不符合一般陸資或外資"策略投資人"的需求,雖然兩個月前有討論提高到20%,但看起來好像又不了了之了,真的令人無奈。

陸銀參股 / 金管會
台股低迷,金管會20日釋出政策利多,宣布從明年1月2日起,開放大陸銀行來台參股金控或銀行。

目前符合參股條件的陸銀有兩家-工商銀行及建設銀行,其中以尚未來台設點的工商銀行可能性最高。至於工行可能參股的對象,先前市場盛傳為國泰金,兩者是否可能結為親家,最快明年第一季便可分曉。

除了國泰金,多次表達有意與大陸銀行參股合作的永豐銀行,以及近來積極尋找相互參股對象的中信金控,都被市場視為陸銀來台參股的首波標的。

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指出,陸銀參股對象,以銀行及金控為限,不能跨業參股,且陸銀參股持股比率,需與其他大陸境內合格機構投資人(QDII)合併控管,單一陸銀持股不得超過被投資銀行、金控的5%,與其他大陸QDII合計不得逾10%。

民營金控包括國泰、中信、台新、永豐,以及遠東、萬泰、安泰、大眾等中型銀行,均是陸銀參股的熱門標的。不過,開放陸銀參股上限僅5%,對於有意拿高持股甚至經營主導權的陸銀來說,誘因受限,將是陸銀參股成局與否的變數。

至於公股主導的金融機構,受到政府掌握經營主導權影響,除非兩岸政策協商有共識,否則參股機率相對低。據指出,民營金控與銀行對於引進陸銀策略股東態度較為開放,認為對拉抬股價、擴展對岸市場雙重加分,不少民營業者早就廣泛與多家陸銀「交往」,就等政策開放。

我們的觀察:

第一、大陸允許外資銀行參股至20%,台灣只有5%,怎麼會有吸引力?

第二、政府可能是參考先前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引進淡馬錫、美國商業銀行、高盛等相關經驗,但是完全忽略了大陸銀行的規模和發展潛力與台灣完全不能等同而語,我們只是一廂情願地自我感覺良好。

第三、假如今天台灣金融機構「南進」泰國,但當地政府只開放台資銀行5%投資權利,會不會有人有興趣?一點意義都沒有!

第四、政府的假設是陸資因為政治理由,無論如何也要拼命進來佈局台灣,即使虧錢也沒關係,這就是對實務不了解以及對兩岸政治互信的濫用,如果一月選舉結果藍軍輸了,陸資還會進來嗎?

第五、從很多跡象來看,政府的開放並無誠意,只是為選舉所做的造勢拉抬。

生技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20日說,台灣研發的新藥,有七項已經被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進行人體臨床三期試驗,部分藥物明年即可量產,台灣生技產業未來兩至三年內將出現「爆發性成長」。
他指出,目前台灣生技地位已經被世界生技市場認定,例如,台灣開發的新藥,在具全球指標性美國FDA已經有七項進入臨床三期,其中四項被選為兩岸臨床試驗示範藥物。通常,新藥必須要經過臨床一至三期試驗,第三期為最後階段,通過後即可正式上市。

此外,台灣新藥在經美國FDA核可,在臨床一、二期的藥物,更多達60 項;其中臨床二期約40項,而在臨床一期的也有20項。換言之,最快明年起就可望有台灣自己開發的新藥,在全球上市立下里程碑,也顯示台灣生技產業的實力。 生技界預估,光是部分藥物量產,粗估產值至少上百億美元(約新台幣3,000億元)。

翁啟惠指出,生技產業是健康、美麗和創意的產業,和目前當紅的文創產業一樣,具有其特殊性,屬於特殊的知識經濟;換言之,需要長時間投入創意和心力,成果才能逐漸顯現,並非短線可期的代工業可比擬。

翁啟惠說,二、三十年來台灣各界的努力,經歷了許多波折,台灣生技產業才逐漸嶄露頭角;而最近,由於政治的語言和風波,也顯示出台灣社會對於生技產業不瞭解,因此產生了一些誤解。不過他強調,這些風雨、是非對錯,終究會被時間澄清。

我們的心得:

第一、台灣生技正在一個邁向critical mass起飛的關鍵點上,許多條件都對發展有利:IT成長已遇到瓶頸、生技正是下一個最有潛力的新興產業、資本市場有五、六十家相關生技醫藥產業上市族群、兩岸優勢的合作與互補、以及源源不絕的研發創新精神。

第二、有許多在歐美或中國不可能上市的中小企業,到台灣來就能夠上市,最近的宜柏康就是一個例子,這不但能夠吸引台商,還能吸引大陸海歸派及外資。

第三、但台灣投資人還是脫離不了急功近利的心態,一、二年就要看到成果,所以創投介入不多。目前比較積極介入的財團也只有尹衍樑和永豐餘,以及已上市的東洋製藥。

第四、台灣股市對產業雖然有熱情,但是對生技的專業及了解非常缺乏,政府應多加宣導或開辦相關課程。目前的狀況是企業為了配合散戶的興趣與需求,必須修正其策略發展路線,轉型從事大眾能夠了解的商品開發,比如說健康食品。

第五、宇昌生技英文名字叫做 TaiMed,非常宏偉,看來政府當初是有企圖心的,台灣應該用政府的力量,以當年成立台積電TSMC的精神,多成立幾家生技醫療的龍頭整合公司,比如說Taiwan Bio、Taiwan Healthcare、Taiwan Pharma或Taiwan Medical Device,相信可以更快帶動「產業鏈」的發展。

第六、台灣IC有上、中、下游完整的產業鏈,當年也有Philip、TI這樣世界級的外商來台投資。現在要發展生技,除了台灣自身的力量,更必須積極引進外商或陸資龍頭企業。

第七、政府要合併友達或奇美可能很難,但是整合三家製藥公司絕對有可能,而資金也不需那麼多。目前台灣前十大製藥公司的產值尚抵不上全球第一名Pfizer在台灣的營業額,說明有很大的整合空間。政府不要只顧著「創新事業」,更應善用PE思維整合「現有事業」。

華人三星 / 兩岸面板
台商日前向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當面籲請,盼中國中央層級出面整合兩岸面板產業,兩岸共同打造「華人世界的三星」。溫家寶回應,將想辦法推進兩岸深入合作,並為昆山台資企業創造更好的環境。

南寶樹脂(中國)塗料事業部執行總經理孫德聰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會上他向溫家寶提出兩岸面板產業優勢:台灣擁有高端技術及產能,卻苦於市場過小及代工模式;而中國擁有自主品牌、龐大市場及豐厚資金。他說,在昆山,面板產業生產鏈垂直整合相當完整,籲請中國中央層級應帶領兩岸整合面板產業,打造如韓國三星一般的世界級面板品牌。

孫德聰轉述溫家寶回應,將會努力推進兩岸合作。溫家寶還指示,針對台資企業高度集中的昆山,將研究讓台資企業更好發展的方法,協助台商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我們的感想:

第一、我們先前就提過,半導體和面板的合作不應只限台灣,更需擴張到兩岸,現在已有越來越多業者持相同看法。

第二、讓中國大陸領導正視兩岸新型產業合作的可能性,是非常有必要的,「華人三星」是一個易於瞭解的響亮概念。

第三、最近經濟部長施顏祥一直在呼籲中國大陸面板業者無論如何一定要來台灣佈局,但大陸的回應很冷淡,TCC總裁李東生甚至表示:「5%或50%都沒有意義,兩岸面板合作是創造雙贏,不應設限」。目前台灣金融業只允許開放陸資參股10%。相信金管會很快就會感受到陸資對參股台灣銀行5%的看法了。

LED / 三星
韓國三星電子今年才大動作將LCD事業部併入半導體事業部門,但值得注意的是,預計下星期董事會表決是否收購三星電機持有的「三星LED公司(Samsung LED Co.)」股權,三星電子明顯積極布局綠能產業,未來將用多大資源去力挺三星的LED布局,答案也即將揭曉。

三星電子原有的五大事業部,今年將LCD事業部併入半導體事業部,立即精簡一個部門,接下來,三星電子若買回三星LED,會不會將其併入三星電子,並自成一個LED事業部?階級資源分配甚至比LCD高一階,已引起LED業界一陣討論。

眾所周知,三星電子與三星電機合資設立的三星LED,進軍面板背光市場只是初期的小菜一碟,瞄準的正是將發揮取代效應的LED照明市場。三星LED甚至率先發動LED價格戰,並發下豪語,要在2013年拿下中國大陸LED照明第一。

現在LED照明市場即將起飛,三星LED已成功先扮演LED燈泡的價格殺手角色,接下來流血割喉搶市占的戲碼要何時發動?同業們就端看三星LED未來在三星電子核心事業主體的地位高低來判斷。

三星電子力拱LED TV,結果最大受惠的LED廠就是三星LED。三星LED公司是2009年三星電子與三星電機合資成立,產品從磊晶、封裝到系統,年營收已超越晶電和億光,晶電、億光今年向政府喊話,一再提醒,台灣LED封裝、磊晶原本產值第一,現在都被韓系廠追過去了,關鍵就是三星LED崛起。

現在雖然LED背光市場已被韓系奪走,但LED照明市場,由於三星LED的累積技術沒有台灣LED廠深,因此在目前台灣LED廠仍略勝的情況下,已可見台灣LED廠快速展開中國大陸照明市場經營,以及與國際照明大廠合作共同防堵三星勢力。

我們的感想:

第一、三星對於LED的資源配置引人注目,牽涉到集團資源整合以及未來三星LED發展的速度。

第二、三星LED產品從磊晶、封裝到系統,現年營收已超越晶電和億光。晶電三年間整合了四、五家企業才到現在的規模,但抵不上三星一家次集團規模。

第三、也許政府應該整合的不是LCD的友達/奇美,而是LED的晶電/億光。

第四、政府對LED缺乏前瞻性的產業政策,現在只是被動式的為四大慘業紓困,卻沒看到這是整合LED產業鏈的大好時機。

第五、LED照明是兩岸可以合作的項目,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兩年前就提出兩岸可以共創LED照明「中華牌」產品,現在正是時候。

第六、兩岸高科技合作要趕快脫離「補貼、讓利」形式,朝向共同創新研發、共同制定標準、分工生產、聯合行銷、一起走出去的新思維發展,才能擺脫現在單打獨鬥的困境。

希捷 / 三星
隨著希捷(Seagate)宣布完成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硬碟機部門購併作業,以及日前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有條件通過威騰電子(Western Digital)與日立環球儲存(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HGST)的購併案,硬碟產業可望在2012年正式走向威騰、希捷雙雄爭霸局勢,產業集中度快速升高。

由於,三星身為全球最大NAND Flash 供應商,與希捷合併後,可望讓原本在企業級儲存市場占據優勢的希捷進一步提升其固態硬碟(SSD)產品能力,固態硬碟、企業級硬碟將成為2012年硬碟廠大力搶攻的新戰場。

儘管泰國洪災導致全球硬碟缺需失衡困境未解,威騰、希捷2大硬碟廠維持既定的儲存產業版圖擴張計劃,其中,在2011年4月對外發布聯合聲明的希捷與三星電子硬碟部門,順利趕在2011年底完成合併事宜。

據希捷表示,合併後的新希捷可獲得三星硬碟機部門包括資產、基礎架構以及員工等有利於擴大規模以及刺激創新的元素,其中,資產方面包括三星領先業界的M8高容量2.5吋硬碟產品線,加入希捷的原三星員工則包含來自三星南韓工廠的資深經理及設計工程師等,並專注於行動運算市場所需的小型產品開發。

據了解,仰賴規模經濟賺取利潤的硬碟產業,一路過去20~30家競爭對手共存市場的局勢持續整併,距離2011年之年最近的1起硬碟產業購併案,乃是發生在2009年富士通(Fujitsu)硬碟事業轉售給東芝(Toshiba),成立東芝儲存設備公司(Toshiba Storage Device Corp;TSDC)以來,其後,硬碟市場生態便處於希捷、威騰、日立環球儲存、東芝以及三星5家硬碟廠分立的局勢。

然隨著固態硬碟、平板電腦(Tablet PC)、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對既有筆記型電腦(NB)造成衝擊,以及傳統硬碟產品單價下跌等夾擊,硬碟產業為因應快速大環境波動,在2011年同時展開2起重大購併案,其中包括2011年3月,威騰宣布以43億美元購併日立環球儲存,以及希捷以13.75億美元購併三星旗下硬碟事業,硬碟產業集中度持續拉高。

對於已站上全球硬碟前2大的威騰、希捷,之所以選擇向外伸手拉近日立環球儲存以及三星硬碟部門,絕非只是想持續擴大傳統硬碟市占率,不論內部人事以及重整所需的資金與過渡期,或客戶端擔憂單一供應商比重過高等疑慮,購併後的新公司往往效益都是1加1小於2,細究詬病背後思考策略,雙方都是希望藉此擴大在企業儲存以及固態硬碟市場實力。

如希捷先前便明白對外表示,拉進三星旗下硬碟部門將可保障未來所需半導體產品,且加入希捷的原三星員工,未來將專注於行動運算市場所需的小型產品開發。

我們的感想:

第一、全球硬碟市場相較於DRAM,是一個產業整合的完美代表性典範,日本、韓國、美國相互整合,現在全球五家只剩下三大業者,沒有台灣人在裡面攪局。

第二、三星真是靈活和厲害,可進可退,可攻可守,打不過就加入你。從這點來看,三星也不是永遠要當整合者,一樣可以作為「被整合者」,不像台灣只能當「被消滅者」。

第三、併購會導致加速再併購,所以威騰併購日立後,希捷馬上就再併購三星,創造一種產業良性循環。

第四、台灣最佳的機會是和日本人合作,所以政府應該以更加開放的態度來看待爾必達對台灣DRAM產業的整合。

陸資 / 基建
工程會主委李鴻源昨天表示,大型基礎建設應考慮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兩岸可經由協商相互開放一定比例的市場,但要求陸資僱用台灣勞工,運用一定比例的台灣營造廠商及工程規劃設計,不必將陸資視為洪水猛獸。

李鴻源昨表示,公共工程不要只看台灣這塊餅,大型基礎建設只要不涉國家安全項目,應儘量開放陸資參與,大選後跨部會將進行協調。

他建議,選後檢討第三波陸資來台參與公共建設,可與大陸協商,相互開放一定比例,大陸公共工程市場相當龐大,倘若我放寬陸資來台參與,也可要求僱用當地勞工,與本地營造廠商及台灣工程規劃設計業合作等。至於業者反對開放陸資參與工程承攬業,也會進一步檢討是否在有配套情況下開放。

李鴻源說,不必將大陸視為洪水猛獸,以金門大橋招標不順為例,這種跨海大橋,在亞洲只有日、韓及大陸廠商會做,排除大陸業者後,日、韓就會抬高價格。他說大陸營建工程做得又快又好,只為了政治理由而排除大陸業者,實無必要。

為因應景氣趨緩,行政院副院長陳冲主持的因應策略小組會議,決導引1.3兆元的可運用壽險資金,投入公共建設。

工程會主委李鴻源指出,明年20案重大民間參與促參案金額高達3,500億元,若加計公共建設資金逾4,000億元,二者合計保守能量逾6,000億元,最多超過7,500億元,可望帶動建材水泥鋼鐵等相關產業在內需活絡。

我們的感想:

第一、台灣早就應該開放陸資投資具有代表性的台灣基建項目,例如:高雄港碼頭、桃園機場、高鐵和金門大橋。

第二、台灣對陸資招商一點誠意都沒有,開放的兩百三十個產業都是沒有什麼吸引力的昨日行業和地方基建項目,陸資怎麼可能會來,還不如不要開放。

第三、不要說外資、陸資和PE,台灣本地龐大的壽險資金都無人投入基建,說明政策規劃上有問題。

第四、政府一定要先拿出最好的基建項目,給投資人最好的回報,一個成功的案例就能帶動後面更多資金的投入。

日商海外備援基地
總統馬英九21日在參訪和大工業時透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今年實施後,因減稅效益發酵,加上日本受到311大地震的影響,已有不少日商有意將台灣當成海外備援基地。

為此,陪同的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表示,經濟部與國科會剛在台南科技工業區與台南科學園區內,總共規畫占地面積73.6公頃的台日園區(TJ Park),希望能吸引日系廠商,來台設置海外備援基地。

TJ Park是以現成的工業區與科學園區設廠土地為主。其中,南科工撥出33公頃土地,另南科撥出40.6公頃土地。據了解,TJ Park的南科設廠土地採租用方式;南科工的設廠土地,可租也可售,最大用意就是希望日商明年起,可大舉來台投資、生產、行銷及共同研發合作案。

TJ Park計畫,將被列為行政院重大施政計畫,鎖定日商的行業,包括日本311大地震發生後,曾面臨供應鏈「斷炊」問題的日本資通訊業者、紡織業、生技業及機械與其零組件業等多個重點行業。

工業局官員透露,TJ Park計畫,是政府推動台日搭橋計畫的重要一環,從明年開始大舉推動,期許至2016年,能促成台日合作案累計達500件、10件品牌合作案及日商5年內在台累計採購量達新台幣3兆元等多項績效目標。

我們的觀察:

第一、「海外備援基地」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代表了後勤中心和支援中心。

第二、「TJ Park」是替日商量身訂做,應該會引起更多日資的興趣。

第三、對不同產業招商比較困難,類型太雜,包括昨日的紡織業,未來的生技業,以及現在當紅的機械業等。不同產業有不同需求,政府應該仔細了解每個行業的需要,才能創造更好的產業群聚(cluster)效應。

榮剛 / 日商
國內特殊鋼大廠榮剛(5009)20日宣布,將和日本重量級特殊鋼廠日立金屬合作,未來將交叉持股,並在台灣成立新公司,前進大陸市場,最快明年第一季雙方簽訂合作協議。

榮剛指出,將與日本日立金屬株式會社在生產、銷售方面相互協助,為深化合作,二家公司可望以交叉持股方式進行,同時在台灣成立新公司,具體的投資金額與合作方式,預計在三至六個月內明朗。

據了解,日商日立金屬積極進取大陸市場,但頻頻遇到挫折,因此想借道台灣突破攻占大陸市場的瓶頸,目前榮剛在廣州、嘉興、天津都設有通路據點,後續可望加速布建通路更具經濟規模。

此外,日立金屬在東南亞、歐美等地有綿密的經銷網絡,而榮剛只有在美國一處擁有據點,藉由日立金屬的通路利基,未來榮剛進取全球特殊鋼市場將如虎添翼。雙方具有互補性,未來合作將更受重視。

市場人士指出,日立金屬位於日本島根縣安來市,是日本特殊鋼龍頭,年營業額超過千億元,向來以亞洲為中心向全球市場發揮影響力,在世界特殊鋼領域舉足輕重,其技術水平比榮剛高,有加分效果。

而榮剛已擁有多項國際航太、能源等主要系統廠材料認證,藉由與日方全面合作,發揮材料認證優勢綜效,進軍日本、大陸及美國特殊合金市場機會,雙方建立雙贏合作模式。

榮剛表示,ECFA簽署後,配合進行中的台日搭橋合作方案,選定材料、生技、綠能、ICT及資通訊領域為重點合作領域,台灣方面正積極爭取成為日本的海外備援基地,提供日方良好的投資環境,包括台、日、大陸相關的三邊投資規劃將進一步展開,此舉也將有助於榮剛發展。

我們的感想:

第一、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合作案,雖然鋼鐵是昨日產業,但是合作項目是高附加價值的「特殊鋼」。

第二、大陸在航太、能源和高鐵上面會運用到大量的特殊鋼,未來成長可期。

第三、日商借道台灣進入大陸市場,台商透過日商擴大全球行銷道路,雙方策略互補雙贏。

第四、雙方合作涵蓋生產與銷售,而且是交叉持股,為典型的策略聯盟。

第五、過去有歐美的廠商對榮剛也表示興趣,而榮剛選擇了和日商合作,說明「台日投資協議」創造的綜合效益真是無可限量,日本和台灣還是最佳組合。

中投 / 日本
中國和新加坡的主權財富基金將聯手斥資16億美元收購日本15處不動產物業,這是日本近年最大的不動產交易,也是兩國主權財富基金首度合作進軍海外房地產市場。

華爾街日報報導,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旗下的普洛斯(Global Logistic Properties)與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將從仲量聯行子公司手中,收購樓面面積合計近77.1萬平方公尺的物流設施。同時,普洛斯19日在公告中表示,將以50:50持股比例與中投成立合資公司,初期各自投入2.729億美元作為原始資本。

上述不動產為領盛投資管理所有,主要是東京首都圈和大阪地區的物流倉儲設備。據野村證券的數據顯示,該交易是繼2009年Secured Capital以1,400億日圓購得位於東京的盈科中心以來,日本國內單筆規模最大的不動產交易。

普洛斯稱,此次收購的債務融資將占810億日圓左右,股權融資將占424億日圓左右,合資公司將透過日本幾家銀行完成債務融資。收購完成後,普洛斯將負責合資公司的管理工作,並提供資產與不動產的管理服務。交易預計明年第1季完成。

這是普洛斯首度與中投公司合作,不過,中投公司及中國社保基金與普洛斯頗有淵源。據普洛斯2010年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掛牌時的招股說明書中,兩者都在IPO階段入股普洛斯。

自2009年全球經濟遭金融海嘯席捲以來,中投即在全球抄底房地產。據英國投資研究機構Preqin 2011年主權財富基金報告,金融危機爆發後,中投透過投資上市及非上市的房地產基金,以及直接投資房地產企業,在全球逢低承接房地產。今年3月,中投監事長金立群透露,中投去年在美國的商業房地產投資回報率高達了40%。

我們的心得:

第一、這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三邊合作: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的主權基金共同合作進軍海外房地產市場。

第二、新加坡GLP(Global Logistic Properties)去年在新交所上市,是物流型的REIT,其能將投資觸角伸向海外,非常不簡單。香港甚至美國都沒有類似的特別領域房地產信託基金。

第三、新加坡GLP在全案中扮演「資源整合者」的角色,這也是台灣最應發展的方向。中投是出資者,GLP因為有房地產業務專門管理的經驗,故能夠主導整個投資案。

第四、中投今年已經開始投資英國基建項目,現在又揮軍日本房地產,未來動向值得注目。或許引進新加坡管理結合中國大陸資金,是台灣大型基建項目融資的良好方式。

第五、本案是日本近年來最大的不動產交易,豎立了一個新標竿。台灣的不動產市場,一定要加速對外資開放。今年年中大陸房地產開始「嚴打」之際,政府開放台灣建築業赴大陸投資房地產,取消投資上限,在時機和意義上都莫名其妙,該開放的不開放,不該開放的亂開放一通。

中石化 / 西班牙石油Repsol
歐債危機造就陸企「撿便宜」的好機會。外電報導,中石化擬以27億歐元(約新台幣1068億元)收購西班牙石油公司Repsol至多10%股權,並有機會獲得董事席位。近日中石化A+H股股價都微幅上漲。

香港信報報導,大陸經濟快速發展,能源需求殷切,受到歐債危機影響,很多歐洲企業資金緊缺,促使大陸能源企業近期頻頻展開海外收購及合作。英國《金融時報》指出,Repsol大股東、西班牙建築商SacyrVallehermoso正急於出售名下Repsol的一半持股、約10%股權,償還貸款以避免破產。

Repsol是西班牙最大石油企業,中石化去年曾斥資71億美元購入Repsol巴西子公司40%股權,並計劃未來或聯合參與該地區的競標活動。

今年以來,中石化集團先後在加拿大和巴西收購能源相關資產,包括10月以21.1億美元全購加拿大Daylight能源公司;緊接著11月以35.4億美元收購葡萄牙石油公司高普(Galp)位於巴西子公司的30%股權。此次中石化若再順利購得相關股權,對穩定油品來源有相當成效。

我們的觀察:

第一、歐洲許多國家重要的公用事用資產可能都會很快地被賣出來,葡萄牙電力和西班牙石油公司相信只是開始。

第二、中資會變成西班牙最大的投資者,大陸不一定會大量金援歐債國家金融體系,但非常可能跳過銀行,直接投資好的項目。

第三、全球現在是盡一切手段爭取陸資入股,台灣卻只是開一扇小門。陸資本週剛收購葡萄牙電力21.35%股權,西班牙石油Repsol這次賣出來的股權也有10%。去年中石化收購巴西Repsol 40%股權,投資葡萄牙石油巴西子公司也有30%股權。看這些數字就知道台灣所謂的開放陸資參股銀行5%有多麼地可笑。

美上市中資
先前中國企業赴美國上市蔚為風潮,累計共有257家。然而受到全球經濟動盪以及中國企業財報造假風波的衝擊,今年累計從美國市場退市的中資股已有28家,占10.89%,而股價低於1美元的有43家,占16.73%,這些「破1美元股」正面臨著退市危機。

此外,根據數據顯示,在美上市的中資股也創出過去兩個月來的的最低點,其中又以百度和中海油領跌,百度在上周就創下自今年9月以來的最大單周跌幅,累計下跌12.3%,中海油上周跌幅也逾9%。

根據Wind資訊提供的資料,今年前11個月,累計從美國主板市場退市的中資股達28家,而目前在美國透過各種方式上市的公司總計為257家,意味著每10家中資股公司就有1家退出美國股市。

目前美國股市的中資股總共有92家股價低於2美元,其中低於1美元的有43家。根據美國資本市場相關規定,股價低於1美元的上市公司將面臨被退市的可能性。

然而,在美中資股的寒流於今年6月份提前到來。美國證監會因未按時提交報表及財務造假等因素對4家中國企業提起行政訴訟,就此引爆中資股信用危機,導致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腳步大大放緩。

今年7月,眾人關注的盛大文學和迅雷在上市前宣布暫緩上市,該月在美國市場上市的中國企業數量為零;8月,推遲數月上市的土豆網逆市IPO開盤即跌破發行價;而從9月至今,市場上公布赴美上市計畫的中國企業數為零。故今年6月之後,中國企業境外上市僅有土豆網1家。

我們的感想:

第一、今年下半年,中國企業赴美上市只有一家,說明美國資本市場基本上已和中資企業脫鉤。

第二、今年前11個月,從美國退市的中資公司高達28家,即有高達10%的企業,這是一個驚人數字,中資對美國資本市場現在是「夢醒時分」。

第三、目前在美國股價低於1美元的企業有43家,這些都是「準下市對象」,說明2012還有將近20%的中資掛牌企業想要退市。

第四、中資從美國資本市場下市為PE創造了龐大的商機,台灣企業和PE也應該研究一下,是否有合適的投資和策略聯盟標的,或許將來可以綑綁「部分」資產,搬到台灣來重新上市。

AT&T / T-Mobile
美國電信巨擘AT&T 19日宣布放棄以390億美元併購T-Mobile美國公司,理由是監管機關對反托辣斯的顧慮,使九個月來的努力付諸流水,無緣組成美國最大的無線電信業者來挑戰威瑞森無線(Verizon Wireless)。

AT&T由於無法完成交易,將支付30億美元現金的分手費給T-Mobile的母公司德意志電信(Deutsche Telekom),另加上部分無線頻譜。AT&T與德意志電信雙雙表示,考慮進行七年期的漫遊協議,並尋求提升行動電信網路的新方法。

AT&T因為無法提出化解監管單位反競爭認定的出售資產方案,被迫放棄與反對這樁併購案的美國司法部纏鬥,使這樁眾所矚目的併購案宣告破局。

美國監管單位在歐巴馬執政時期已核准若干大型併購案,包括康凱斯特(Comcast)收購NBC環球(NBC Universal)逾半數股權等。不過,美國司法部對於AT&T併購案態度堅決,聲稱美國第二與第四大無線電信業者合併將讓市場過度集中,可能推高價格。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對這樁併購也存疑。

AT&T放棄收購T-Mobile後,消費者將繼續保有四大無線電信業者可供選擇。批評者指出,這樁併購案若成功,AT&T 將掌控75%的行動電話合約。

美國司法部嚴格的立場意味企業提議併購直接的競爭對手、且在原本已是高度集中的市場時,必須格外審慎。除了AT&T外,另一個案例也遭遇類似的問題: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仍在審核藥品給付管理業者ExpressScripts公司與Medco Health Solutions價值290億美元的合併案。

我們的觀察:

第一、美國政府的反托辣斯法真的很厲害,AT&T終究還是無緣整合電信產業。

第二、本案的規模390億美元超級龐大,但也不過審核了7-8個月,相較旺中案和博智案審核超過一年,說明台灣的行政效率實在需要大幅改進。

第三、台灣的主管機關政策一定要透明,審核委員一定要有擔當,不要像旺中/博智,碰到問題就採用拖字訣,搞到最後必須靠行政院來介入,對政府信譽有很大的影響。

GM / Saab
瑞典車廠Saab Automobile在前擁有者General Motors Co.(通用汽車)(GE-US)阻擋中國投資者收購企圖之後,放棄垂死掙扎,周一聲請破產。Saab執行長Victor Muller親自向法院遞交破產聲請文件,結束他2年多來試圖重振這家擁有60多年歷史的車廠的努力。Victor Muller向媒體表示,由於GM(目前仍持有一些授權給Saab的技術專利)拒絕了一項與中國企業相關的最後融資計畫,因此Saab不得不聲請破產。

2010年Muller以豪華跑車廠Spyker Cars自GM手中買下Saab,允諾將重振Saab公司,但僅僅一年後該公司便耗盡資金。

即使停產且延後發放工資,Muller仍須靠出售該公司的房地產並與俄羅斯和中國投資者協商融資計畫,以抵抗破產命運,他藉由破產保護讓Saab處於重建過程,以此爭取時間。

但融資計畫卻宣告失敗,因為監管單位或GM擔心其專利技術會流落到中國競爭者的手裡。

我們的理解:

第一、通用汽車寧可讓Saab破產,也不願意其專利技術流落到中國競爭者手中,其意義令人深思。

第二、錢對中國大陸一點都不是問題,問題反而是跨國經營管理和智財權的保護。

第三、台灣企業應該探討和陸資合作共同收購全球品牌的可行性,一來陸資的國際形象和信譽較佳,再者中資可以提供融資和市場安排,當然本案因為牽涉到中國市場專利,可能不一定適用兩岸合作模式。我們相信外商對台資的戒心遠低於中資。

憤怒鳥
芬蘭週報(Tekniikka&Talous)報導,全球最受歡迎的電腦遊戲「憤怒鳥」(Angry Bird)的遊戲開發公司Rovio,計劃要在2013年時在香港證交所募股上市(IPO)。

「憤怒鳥」遊戲自從2009年在iPhone推出以來,兩年時間裡,下載量已經達到創紀錄的6億次,成為玩家的最愛,而Rovio的競爭對手美國藝電公司所推出的經典遊戲俄羅斯方塊2010年下載量只有1億次。

對於Rovio將到香港上市的消息,香港交易所發言人表示,不會評論對個別公司上市計劃。而匯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熊麗萍則說,市場在幾個月前曾有傳聞Rovio有意上市,但目前新股氣氛冷淡,要有理想定價可能比較難,「Rovio來香港上市,是明年或之後的事情,屆時要看市場氣氛,以及招股價是否有吸引力,投資者才會作出認購。」

維斯特巴卡表示,Rovio公司的目標是將自身打造成能夠與美國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相媲美的傳媒業巨頭,「那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沒有理由不那麼做。」維斯特巴卡也透露,Rovio在2011年營收接近1億美元,而去年的營收數字僅為1,000萬美元,成長了近900%,而業內人士預估,Rovio公司的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

我們的感想:

第一、如果憤怒鳥真的跑到香港來上市,將很值得關注,香港除了阿里巴巴和騰訊外沒有互聯網企業,其它具有代表性的互聯網企業如盛大和新浪均是在美國上市。

第二、香港人對於高科技產業缺乏理解力和想像力,所以憤怒鳥在香港上市不一定會成功。

第三、香港適合以中國內需市場為主的食品零售和精品行業上市,但互聯網企業不一樣,其用戶無國界,來自全球各地,並非是中國概念股。

第四、阿里巴巴選擇在香港上市,因為它有很多股東在亞洲,而馬雲又是一個大中華的代表性企業領袖人物,所以在亞洲可以製造「話題」,但憤怒鳥不行。

第五、今年美國社交和團購網站上市公司有好幾家,規模都不小,雖然次級市場表現不是特別理想,但至少證明美國仍是全球知識創新型企業最佳上市地。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作空中國 金融西進 台泥 力成/超豐 Zynga IPO 鴻海/天津 壹號土豬 海通日商/海外併購 香港/金融中心 華為

作空中國
今年以來,曾紅極一時的中資股在北美資本市場遭遇集體作空。這場針對在北美尤其是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獵殺行動,被業內稱為「屠鯨行動」。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投資人表示,對沖基金經理休亨德利(Hugh Hendry)的作空中國基金今年累計已獲利逾52%。

知名作空者吉姆查諾斯(Jim Chanos)已創建專門作空中國基金。查諾斯看準中國可能崩盤的房地產市場,作為他的投資工具。除了查諾斯,很多大型對沖基金(尤其是全球宏觀基金)經理也認為,對沖基金市場對中國增長前景日漸減弱的興趣正在增強。

新華社報導,隨著歐債、美債危機的發生使市場情況急轉直下,這為作空中資股提供了客觀條件。而事實也證明,作空那些將因中國經濟放緩而表現不佳的公司信貸,成為了2011年對沖基金行業最成功的交易手段之一。

中國全國工商聯併購公會、國浩律師事務所聯合發布的一份關於「在美中資企業問題分析及退市轉板策略」調查分析報告顯示,中資股集體遭遇「誠信危機」。惡化的市場環境再加上美方監管層不斷表態多家中資股財報造假,使作空中國的時機日漸成熟。

報告顯示,從2010年6月底到2011年11月12日,遭遇停牌退市的中資企業總數達到42家,其中,28家被勒令退市,6家主動完成了私有化退市,1家退回OTCBB場外市場交易,1家因破產而退市,另有6家企業的股票被停牌至今。

我們的心得:

第一、中國股市今年表現奇差,跌回十年前水準,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也因為假帳和財務問題遭到國際投資者的拋棄,「Short China」成為避險基金今年最成功的策略。

第二、還是一個基本原理–反向操作,當市場太熱或太冷時就是需要冷靜思考反向操作的關鍵時機,道理很簡單,但是投資大眾和上市企業還是永遠再犯同樣的思考錯誤。

第三、兩年前我在上海和一位大陸證劵同業閒聊,他就已非常關注Jim Chanos放空中國房地產的言論,當時這種看法是非主流,就像要放空Google 一樣,說明大陸還是有很多專業人士懂得冷靜的思考,不會為政策言論所左右。

第四、全世界經濟還在起結構性改變,投資的思維也要改變,在台灣完全看不到有長期結構性觀點的股市分析,還是跳脫不開「選舉行情」這樣的陳腔濫調。

第五、「作空台灣」-台灣還面臨前所未有的產業轉型衝擊,不只是四大慘業,金融業也會受到牽連。政府所有的政策都是短期導向,治標不治本。大陸崛起,台灣的優勢正在消失,台灣的定位極度不明確。雖然我們很熱愛這片土地,但或許「作空台灣」是2012年最好的投資策略。

第六、最近宏達電向花旗分析師提起告訴,實在荒謬,說明連台灣首富也無法忍受股價的直直落。台灣產業、台股的合理價值究竟為何?每個人的角度都不一樣,但言論開放的基本自由還是要維持,不能動輒以「內線交易」影響股價亂扣帽子。企業將外資視為禿鷹,就如同政府將PE 視為洪水猛獸,沒有必要,而且只會使外資更快放棄台灣,長期造成更大的傷害。

第七、最近選舉將近,政府一直邀外資喝咖啡,禁止放空言論。大家都看得懂這種假象,所以選舉過後一定快閃,爭先恐後下車。

第八、政府應該向宏碁學習,不隱藏自己的缺點,深刻檢討,果決地進行第三次改造,即使股價跌掉2/3也在所不惜。唯有了解真相,反省缺失,台灣才能再起,衝出全球陰霾。

金融西進
金控、本國銀行西進,將再開3管道,擬增設「小額信貸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及「消費金融公司」。金管會日前洽經濟部且獲同意,再增列此3項業別可赴對岸設立,最快明年初放行。

銀行業者說,小額信貸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是國銀赴陸最想設立的公司,主因是這兩大類公司除可立刻做「人民幣放款業務」外,還可做一般大陸人的生意,掌握客戶群,更可彌補各國銀目前無法做一般大陸人消金業務的缺憾。

據金管會初步規劃,這3項新投資管道,擬比照現行規定,也須由金控和國銀100%子公司轉投資設立,且全部投資額度,也納入現行金融業赴陸,以100%淨值為限的總額管控。

日前金管會洽經濟部意見後,經濟部已初步同意,擬重新公告可投資項目,將增列上述3項行業,一般預料最快明年初應可放行。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9月曾指出,將協助金融業以另類管道登陸,包括增設「小額信貸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及「消費金融公司」。

李紀珠當時表示,在台灣主計處的行業別裡面,並無上述3項行業,但大陸有。目前大陸銀行業正緊縮銀根,大陸台商融資困難,金管會將盡速與相關單位協商,讓銀行業可用上述3種管道登陸。

銀行局副局長張國銘昨也說,將持續協助金融機構在大陸拓展業務版圖,提供台商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據中國規定,國銀赴陸轉投資設消費金融公司,須向銀監會申請,且須有銀行背景當股東、申設門檻可能較高;至於小額信貸和融資擔保公司則由商務部管轄,申設門檻相對較低。

金管會指出,增設金融業3大登陸管道後,可幫助銀行迅速掌握客戶,增加據點,尤其是尚未取得大陸分行據點的中小型銀行,可藉此進軍大陸市場。

我們的感想:

第一、我們歡迎對大陸業務的開放與多元化。「小額信貸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及「消費金融公司」都是創新型業務,而且台灣金融機構在這方面有較多經驗和相對優勢。

第二、大陸的金融機構類型比台灣更多元化,所以在台灣行政院主計處的行業別內,才會沒有這3項行業。

第三、金管會願意主動協助業者開發大陸新業務,算是一大突破,值得肯定。

第四、陸資金融機構來台仍然沒有進展,令人不解。兩岸的開放一定要對等,台灣不該一廂情願,只期待大陸開放,自己卻什麼都不開放。

台泥
台泥(1101)趕在年底前再啟動一宗併購案,公司13日宣布以人民幣7億元(約新台幣35億元)向四川金石水泥集團收購旗下子公司,新增300萬公噸,讓台泥在大陸總產能達到6,030萬公噸,成為四川前三大水泥集團。

台泥表示,目前仍看好西南市場各項公共建設帶來的水泥需求,因此併購的動作還會持續進行,目標是2016年在大陸水泥年產能達到1億公噸,力拚成為大陸前三大水泥廠。台泥今年共啟動四起併購案,連同昨日宣布的併購案在內,實際成功的有三起。

台泥宣布,已向四川金石水泥收購四川泰昌建材100%股權,並間接持有滎經泰昌益通水泥及漢源長宇礦業,透過此購併案新增的水泥年產能300萬公噸,使台泥在大陸西南地區的水泥年產能達到3,330萬公噸。

另外,台泥在西南的布局還會加速進行,目前有很多好的標的在洽談中。由於四川在川震後水泥投資項目大增,然許多水泥廠在大舉興建後,又逢政府和金融單位緊縮資金,不少水泥業缺乏資金繼續經營,使整個西南區的水泥併購成為買方市場。

台泥目前在西南的布局,包括四川重慶年產能400萬公噸、貴州有900萬公噸、四川其他各地加計已有590萬公噸、雲南有140萬公噸,再加上今日公告的四川泰昌集團併購案新增的300萬公噸,使台泥在西南的布局已達到2,330萬公噸。

法人表示,台泥在西南的布局和在華南採不同思維,華南廣東、廣西的市場平坦而廣大,水泥廠需要不斷的擴大才能保住市占率,因此當地併購案屬賣方市場。

而西南地區因山多,城市往來不方便,水泥運輸到其他城市銷售也較困難,所以過去水泥大廠較少在單一城市大規模興建水泥廠,多是中小型水泥廠占據市場,如今大廠為進軍這些市場,只得能採個個擊破的模式,目前台泥在西南的策略就是採取此種方法。

我們的觀察:

第一、台泥這幾年專注本業,而且不斷在中國大陸併購,業績突飛猛進,專注 (Focus)與M&A是其成功兩大關鍵。

第二、台泥之前的佈局屬於華南,這二年深耕西南,已經略有成效。亞泥在四川也有進行併購,台灣水泥雙雄,同步逐鹿中原,令人驚豔。

第三、亞泥在金融融資方面的創新更超越台泥,除了ECB和GDR外,今年還成功利用香港資本市場發行了人民幣點心債。

第四、台泥幾年前將香港上市的台泥國際和嘉泥的香港上市子公司嘉新中國合併,算是相當成功的整合,對於台泥的中國佈局和規模形成,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而且雙方團隊的整合也相當順暢,創造了新的綜效。

力成 / 超豐
記憶體封測龍頭力成15日宣布,將以每股25.28元,總計不超過71.37億元,於公開市場收購邏輯晶片封測廠超豐30%到51%股權,是繼日月光以約259億元收購福雷電之後,台灣封測業第二大的現金收購案。

力成總經理廖忠機昨天赴交易發布此重大訊息表示,收購超豐後,可讓力成快速切入中低階邏輯封測,將邏輯營收比重由目前的2%增至二成,並形成技術互補;過去超豐客戶偏重國內IC設計廠,力成則專攻國外整合元大廠,未來可協助超豐引進國外客戶。

廖忠機表示,收購超豐每股價格25.28元,是委託專業鑑價機構依本益比、公司淨值、超豐13日收盤價前30個交易日均價等計算得出,收購金額在41.9億元至71.37億元間。超豐目前股價已經逼近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歷史低點。

廖忠機表示,力成今年底現金部位可達130億元,加上超豐現金部位約32億元,這次收購案,力成全數以自有資金支付。廖忠機指出,收購案完成之後,力成仍將專注在記憶體封測領域,力成的邏輯產品初期還不會轉移到超豐生產,但會聚焦在高階封測領域;超豐也維持獨力運作,但將獲得力成集團支援。

力成內部評估此併購案,約12年時間可回收投注收購超豐的資金,但業界則認為,未來晶片進入高階製程後,很多邏輯晶片必須與記憶體整合,雖然力成深耕三維立體晶片(3D IC)構裝和矽鑽孔(TSV)遠比許多晶圓廠還早,但這塊市場已被晶圓廠大腳跨進來,力成此時大舉跨入可能掀起價格流血戰的中低階邏輯晶片封測領域,能否如願,還是未定之天。

法人分析,力成在前進高階製程遭遇晶圓廠分食、DRAM應用成長趨緩的壓力下,跨足中低階又要與日月光、矽品正式交鋒,即使收購超豐,有助擴大勢力,未來還是一場硬仗要打。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筆策略與技術互補的交易,力成專長於記憶體封測,超豐則擅長邏輯IC封測。

第二、這也是大廠整合小廠的實例,力成是封測產業龍頭,超豐是二線廠。

第三、客戶層也互補,力成專攻國外整合元件大廠,超豐客戶偏重國內IC設計廠。

第四、力成手上現金充裕,M&A是活化現金最好的方式。

第五、這個案子是「產業控股公司」模式的再運用,財務顧問大華證劵也是大聯大產控一系列併購的財務顧問,可以看到大聯大的影子;力成邏輯產品初期還不會轉移到超豐生產,超豐也維持「獨立運作」,但將獲得力成集團支援。

第六、在不景氣的時候併購,可以用較少的代價,擴大企業版圖,創造雙贏。

第七、本案值得注意的是:(1) 不以換股形式,避免股本膨脹太大;(2) 不100%收購,則是不希望運用太多資金。整合完成後,力成成為集團控股公司,而超豐仍然繼續存在。整筆交易有策略的結合,避免了財務的稀釋,以及用別的架構可能造成主管機關批准的困難,在時間上恰到好處,可以說是相當完美的設計。

第八、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需要趕快整合,如果系統大廠整合有難度,至少應該從產業鏈的零組件供應商的合併先開始。另外最可行的做法就是「產業控股公司」,藉用M&A形成零組件的次集團,力成 / 超豐是一個可以學習的典範。

Zynga IPO
彭博社周一報導,以社交遊戲開發商Zynga為首的11家公司預定本周在美國首度公開發行股票(IPO),合計最多將募得38億美元資金,可望創下9個月來單周IPO金額最高紀錄。

美國自從受到歐債牽連,信評首次遭到調降後,IPO市場便自8月開始走下坡。但業界依舊預期,今年1至9月營收年增1倍以上的Zynga將吸引大批投資人搶購股票。

Zynga周四將在納斯達克股市進行IPO,交易代碼為「ZNGA」。Zynga預計以每股8.50至10美元銷售1億股,最多可募得10億美元資金,並將公司市值推向70億美元,相當於上一年度(9月底止)營收的6.8倍。

相形之下,遊戲大廠藝電(EA)市值73億美元僅是上一年度(12月9日止)營收的1.9倍,更加凸顯Zynga前景。杜拜3i資本集團管理總監尤斯里(AkramYosri)在Zynga說明會後表示:「Zynga營收可觀且公司持續開拓營收來源。」

預定周一進行IPO的商用社交軟體開發商Jive也順利搭上社交網站與雲端熱潮,專門提供線上專案協作軟體。該公司預計以每股8至10美元價格銷售1,170萬股,最多可募1.17億美元資金,並將公司市值推向5.73億美元,相當於上一年度(9月底止)營收8.3倍。

Jive不是唯一備受看好的雲端服務業者。近來除了同業SuccessFactors被思愛普高價收購外,RightNow科技公司也被甲骨文收購。巴德表示:「這顯示雲端服務業者具備策略優勢。」

我們的觀察:

第一、美國的IPO市場,和去年同期比較及和亞洲(香港)比較,今年的表現好得太多,代表美國經濟復甦還是很強勁,創新是最重要的推動因素,真正地發揮了作用。

第二、這波美國上市的關鍵字包括社群、遊戲和雲端,說明未來投資人看好的成長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經濟發展和這些趨勢好像沒有什麼關係。

第三、除了以創新帶動成長以外,這些公司較不受整體經濟成長。台灣一直說要朝「創新經濟」和「知識經濟」發展,政府和企業如何發掘經濟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是很重要,特別是那些被新創造出來的需求。我們不能用昨日的思維和手段來拯救經濟。「補貼、護盤」不是關鍵字,「轉型、創新」才是!

第四、雲端是台灣最好的下一個機會,可能比生技更有條件,政府要好好規劃,借力使力,特別要強調和外國領導廠商的合作,利用我們大中華地緣優勢和人才群聚,創造優質的環境,打造亞洲雲端資料處理和研發中心。

第五、轉型成功的一個關鍵是廣達,林百里兩年前就在談「雲端」,所以今年才能吃香喝辣,成為代工贏家,尾牙還能請到巨星五月天來演唱,其它人只能用跑步來慶祝。另外林董事長批評台大也非常有意義,代表要拋棄工程師「硬體思維」,多運用想像力,think out of the box! 我認為林百里是真正的 Web 2.0人物,足以獲選台灣2011年科技界「年度風雲人物」。

鴻海 / 天津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透露15日飛往天津,與國際繪圖大廠輝達(NVIDIA)簽署合作協議,傳出雙方將於16日與天津市政府簽署協議,市場研判可能與天津力推的超級電腦和雲基地計畫有關,搶搭全球超級電腦競賽和雲端運算商機。

不過,因為世界多國正就超級電腦展開競賽,對於高效運算(HPC)的需求大增,輝達用來搶攻高效運算市場的繪圖處理器Tesla,即已順利攻進中國大陸、美國、台灣、日本等多國的超級電腦供應鏈。其中,拿下目前中國最快、全球第二快的超級電腦「天河一號A(Tianhe-1A)」,就是採用7,168顆NVIDIA Tesla M2050 GPU和1萬4,336顆CPU。由中國國防科技大學設計的天河一號A,就位在中國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

由於中國大陸各地力推「雲基地」(即雲端運算中心),加上輝達今年度在北京舉辦的亞洲GPU技術大會上,高效運算成為重要主題,而鴻海本身在天津也設有生產伺服器的基地,占全球市占率約六成,市場研判,代表高效運算需求的雲端運算中心和超級電腦,應該是雙方與天津市政府的合作項目之一。

我們的感想:

第一、這個project為何不在台灣?NVIDIA老闆還是美籍台灣人,該公司也是台積電最大客戶之一,台灣有人才和產業鏈,比天津適合多了。

第二、中國大陸各地推廣「雲基地」企圖心值得我們注意,連我都不知道中國在天津有一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

第三、兩岸也可以共同合作雲計算,台灣有地理、人才、技術優勢,不管是「聯中引外」或「聯外引中」都是可以運用的策略。

第四、硬體不是關鍵,必須要選擇特定的產業和應用面結合,比如說「醫療雲」。台灣不要什麼都做,應該選擇幾個具有優勢、橫跨兩岸的產業,才能後來居上,發揮綜效。

第五、鴻海和別人的合作極少有成功的案例,上次和太陽能巨人保利協鑫的合作不過三個月就完了,這次只是喊口號,我不看好。

壹號土豬
大陸養豬產業將再掀起新一輪整合潮。廣州知名豬肉品牌「壹號土豬」的創始人陳生證實,曾與聯想控股高級副總裁陳紹鵬密會,但尚未達成確定的合作專案。

陳生表示,聯想集團名譽董事長柳傳志頗看好農業,如果在品牌豬領域其希望有所斬獲,作為在大陸經營最好的品牌豬,「壹號土豬」的確是聯想的重點考慮對象。

2007年「壹號土豬」品牌剛上市時,銷售額僅人民幣3,000萬元(新台幣1.4億元);2011年整體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75%,超過人民幣4億元(新台幣19.08億元)。

「我們的淨利保持在十幾個百分點,明年的淨利預計將達人民幣1億(新台幣4.7億元)。」陳生說。

陳生表示,從資產資質來看,公司的確比很多農業股更為優質,上市肯定是考慮的方向。「雖然很多PE 主動來聯繫,但合作還為時尚早」,陳生表示,公司現金流很好並不缺錢,引入PE不是為了融資,而是改善公司治理結構。

知情人士指出,「壹號土豬」正在大陸本土範圍內,尋找類似的高端品牌豬作為合作物件,以此完成規模的快速擴張。陳生表示,消費品市場已經被各行業巨頭瓜分,唯有生豬養殖,處於極度分散的狀況,因此潛力巨大。

聯想控股在2010年成立農業投資事業部,分別投資廣東恒興股份公司、武漢梁子湖水產集團、江蘇武進立華畜禽公司等多家農業企業,涉足水產飼料、水產養殖、畜禽養殖等領域。

作為柳傳志得意弟子之一的陳紹鵬,今年10月轉戰聯想控股,負責主持現代農業業務。

我們的心得:

第一、中國大陸農業企業正在起飛,成為創投投資的新熱點。關鍵字是有機、品牌與高檔農品。

第二、之前互聯網網易總裁丁磊投資養豬,品牌叫做「丁家豬」,非常叫座;高盛也在中國投資雨潤和雙匯兩大養豬企業,得到了很高的回報。

第三、台灣有最好的農業生技,農業發展卻沒有形成氣候,無法商業化、企業化經營。農民永遠是弱勢團體,只有在選舉時被抬出來做為口水的對象。雖說「精緻農業」是六大新興產業其中一項,但政府缺乏配套政策,無法輔導農民從「傳統農民」轉型升級為「知識農民」,台灣資本市場至今也沒有很具創新代表性的農業概念股,實在應該向中國大陸多多學習。

第四、聯想控股的轉型令人佩服,柳傅志最近第二次退休,未來將專注在控股公司作PE的投資。聯想旗下的弘毅資本已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本土PE品牌之一。不同於一般VC,聯想 / 弘毅一直在做產業鏈的整合,瞄準新興產業,串連關鍵環節,整合並發揚整體價值,並有「農業投資事業部」,養豬和水產養殖都是其中代表。雖然施振榮董事長的智融也相當有特色,但和弘毅比起來,還是略遜一籌。

海通
已截止招股並計畫本15日在香港掛牌上市的中國大陸知名券商海通證券,決定推遲其130億港元的IPO。知情人士透露,由於上周歐美股市動盪,大量機構投資者撤資,導致國際配售未獲足額認購,海通可能在明年第1季重啟上市計畫。

新浪財經報導,海通證券本次H股招股價在9.38港元至10.58港元之間,國際配售部分占95%,集資共約130億港元,原本預定本週四與另外兩檔百億大型新股周大福珠寶、新華人壽同日在港交所掛牌。

消息稱,海通原本國際配售已獲得足額認購,並初步計畫以稍高於招股價下限定價,但隨著上週四美股大跌,大量基金及其他機構投資者突然臨時即撤銷認購。這讓原本在上週五定價的海通證券臨時宣佈將定價日延至本週一,承銷團隊試圖在上週末力挽狂瀾說服投資者。

海通證券先前本已獲得美國私募基金Warburg Pincus及日本住友三井信託入股,成為基礎投資者,後更傳出獲得索羅斯基金、富達、華夏基金以及惠理基金認購,但仍不敵市況欠佳,需要延期上市。

無獨有偶,與海通證券同時招股的周大福珠寶也被迫將價格一降再降,最終以招股價下限15港元定價,集資額縮減到157.5億港元,少於此前上市的PRADA,失去今年上市「集資王」的頭銜。由於周大福上市後市值從預期的3,000億港元,跌至僅剩1,500億港元,其大股東鄭裕彤也無法擊敗李嘉誠登上華人首富寶座。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香港十二月大型IPO實在太多了,新華人壽和珠寶連鎖周大福勉強完成,都是以下限定價,海通證劵還是抵擋不住寒流,敗下陣了。

第二、今年九月中信證劵在香港順利上市,由於已經掌握了50%的碁石投資者 (Cornerstone investor),才能順利完成。中信是大陸第一大證劵公司,海通是第二,兩年前曾順利併購新世界集團旗下的香港最大證劵公司大福證劵,轟動大中華,創造大陸證劵「走出去」海外併購的先例。海通也有碁石投資者,包括知名的私募股權基金華平Warburg Pincus和日本三井信託,但數量沒有中信證劵多,碁石投資者幾乎已成為香港大型IPO成功的關鍵。

第三、香港今年IPO總金額較去年大減,十二月雖然有多家IPO上市,但是不確定是否能夠打敗紐約,成為2011全球IPO集資中心。從長期來看,香港股市已有很大的進展,外國公司上市越來越多,特別是全球精品行業,另外行業類別也日趨多元化。唯一比不上紐約的是創新型企業(如社群網站和網絡遊戲)和高科技企業。

第四、大陸A股股市今年表現奇差無比,但是長期A股還是全球企業最想要上市的地點,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PE設立人民幣基金,那麼多外資企業選擇在A股上市,雖然至少要多等待1-2年以上的時間,而且上市後還有一年的鎖定期。

第五、A股崛起,人民幣即將國際化,台灣資本市場的下一步是什麼?政府不能沒有長遠的戰略。

日商 / 海外併購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拜日圓升值之賜,日本業界今年海外收購迄今金額總計已超越中國,躍居全球第3,僅居美國和英國之後,這股收購熱可望延續到明年,消費用品業和製藥業料將出現大手筆交易。

根據Dealogic的數據,日商今年以來海外併購金額總計797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3倍餘,並締造史上新高,其中,武田製藥以140億美元收購瑞士未上市藥廠Nycomed的手筆居冠。自Dealogic於1995年追蹤以來,日本是首度名列全球第3。

花旗集團証券投資銀行事業主管神保裕一表示,日本躍居全球併購者,原因之一是日商在跨國併購交易上越來越有經驗,使得決策速度加快。

營造設備製造商住生活集團是典型例子。大約5年前,該公司執行董事副社長筒井高志曾考慮收購義大利營造工程公司Permasteelisa,但當時約8億歐元賣價(以今匯率計算約10.6億歐元)令他卻步。

Permasteelisa去年再度求售,住生活集團捉住機會以約5.75億歐元買下。日圓強勢是原因之一,目前日圓兌歐元較5年前升值約35%,但是也因為賣方僅有兩家股東,讓協商變得單純,筒井高志表示,住生活集團當初就準備要迅速敲定協議。

投資銀行家指出,日商目前在全球併購競標上,比海外同業更具優勢,不僅因為日圓升值,也拜許多日商財務狀況強健之賜。

我們的觀察:

第一、日圓升值,日本需要分散海外據點,日本企業要轉型,所以掀起前所未有的海外投資狂潮。

第二、「台日投資協議」簽署,雖有不少日本企業到台灣來投資,但併購還不是很多。台灣政府和企業應該重視這個趨勢,鼓勵日商到台灣來大量併購。目前只有投資,M&A還不夠多。

第三、近期日商海外的併購以食品業為主,食品業也是台灣的強項,雙方合作可以共同進軍中國大陸,最近森永和旺旺的策略聯盟就是一例。

第四、日本具有創新技術,台灣高科技行業最應該探索和日本合作或整合,「聯合日本,共抗韓流」應為台灣高科技也得最高指導戰略,但現在好像沒有什麼成功的案例。郭台銘董事長曾經想在中小尺寸面板和日立合作,但日立最後還是選擇了和其它業者合併,成立三合一的「Japan Display」。

第五、二十年前,日本企業非常龜毛,策略過程緩慢,海外併購多半不成功。但過幾年日本企業已非吳下阿蒙,跨國M&A技能越來越成熟,值得台灣學習。

香港 / 金融中心
世界經濟論壇(WEF)最新報告顯示,香港首度打敗英國和美國,躍居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也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亞洲城市。美、英名次各滑落一名,分居第二與第三。

世界經濟論壇13日公布年度金融發展指數報告,以經商環境、金融穩定度、金融市場、資金市場的寬度和深度、以及金融服務可親度等七項指標,檢驗全球60國的金融發展狀況。

結果顯示,香港的排名從去年的第四名爬升到榜首,主要受惠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與保險等非金融服務領域帶動。美國與英國排名退步則是受金融穩定度下滑拖累。

報告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的餘波正持續阻礙企業尋求融資,也造成經濟成長低迷不振。此外,近九成接受調查的國家融資情況都未恢復到危機前的水準,透過股市籌募資金也還是很困難。

其他亞洲國家中,新加坡退步一名到第四名;日本名次上升一名至第八;南韓上揚六名到第18名;中國也爬升三名到第19名;澳洲排名沒有變動,維持在第五名。

檢視一國金融發展程度的指標也包括IPO和併購交易。研究學者指出,今年這兩項活動「大幅下滑」,主要可歸咎於證券市場凍結和次級房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業景氣低迷。

不過,亞洲國家在經濟成長與金融體系較強勁的優勢支撐下,展現抵抗危機的韌性,因此IPO和併購項目的得分普遍有改善。

彭博蒐集的資料顯示,今年全球IPO規模比去年萎縮35%,跌至1,750億美元。去年IPO年增逾1倍至2,850億美元。顧問公司Z/Yen先前針對金融專家的調查報告顯示,倫敦打敗紐約和香港,保住全球最佳金融中心的頭銜。

我們的感想:

第一、香港成為新的全球金融中心,實至名歸,雖然IPO的集資總額低於去年,但是今年在人民幣業務上大有長進,成為新的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

第二、台灣要注意香港成為全球金融中心龍頭的趨勢,多多利用香港平台,不要還整天在作「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春秋大夢。

第三、香港成功的關鍵是法治和透明,讓國際投資人有所依循,這一點台灣永遠追不上,政策不明,無形的黑手一直在背後干預,已經對招商引資形成嚴重的障礙。

第四、香港另一個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擁有國際化的各種專業中介人才,這一點台灣也遠比不上。台灣對專業服務不重視,無法形成價值,更無法為企業創造價值。

華為
中國最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華為預估5年內的營收將成長3倍,達到1,000億美元的水準,並計畫投資200億元人民幣(下同)興建全球總部,目前正大量收購或租下深圳廠房,以因應未來企業擴張的需求。

蔣尊玉提到,華為創辦人兼總裁任正非計畫在2016年之前將公司的營業額提高到800億~1,000億美元的水準,而為了達到此一目標,華為需要大量廠房來擴充產能。任正非甚至表示,「只要有周邊有廠房,都會租下來,而且廠房不需要業主裝修」。

據了解,華為近年來憑藉著電信通訊設備與終端設備業務,使得業績連年高速成長,原本的廠房已不敷使用,這次投下鉅資在龍崗坂田崗頭購地,很明顯是用於擴張產能以滿足市場需求。

市場人士指出,相較於富士康近年來逐漸將產能從深圳移轉到中國大陸各地,同樣在深圳起家的華為卻選擇留在深圳,並且還大手筆增加投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深圳市政府對於華為的支持。

我們的觀察:

第一、富士康被要求逐漸搬離深圳,華為卻可以大筆加碼投資,為什麼?因為華為是中國大陸自主創新企業的超頂級代表性企業,華為以模仿抄襲起家,但現在已有強大自主創新能力。

第二、通訊網絡 / 雲端才有未來,NB / PC比較沒有未來。雖然富士康是替蘋果代工,但是附加價值太低了。

第三、台灣應該加強和華為的合作,美國基於國防理由,把華為擋在外面,但是台灣沒有不和華為合作的本錢。台灣應該運用兩岸民族情結,共同和華為創造「華人雲端中心」的新契機。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徐福記/雀巢 惠普/WebOS 宇昌/國發基金 生技創投/TMF 雲端 奇美 諾基亞/Vertu

徐福記 / 雀巢
台資糖果廠徐福記國際集團,7日在新加坡交易所宣布,大陸商務部6日已批准國際食品業龍頭雀巢公司,以17億美元(新台幣512.64億元)收購徐福記60%股權的交易。徐福記將在本月之內,從新加坡交易所退市。

在新加坡代表「徐福記」股權交易案的呂俊昭法律事務所說,「雀巢」採協議安排方式,以每股4.35新元(約3.5美元)分別從大眾股東手中收購43.52%股權,隨後又從徐氏家族手中收購16.48%股權,合計收購60%股權。

徐福記最大的優勢在於散裝行銷,被雀巢收購前,已對散裝糖果商構成威脅;雀巢擅長定量包產品,徐福記被收購後,應該會向定量包產品發展。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表示,由於兩者市場占有率,均位於行業前五名,收購成功後雀巢對糖果市場的控制力將明顯增強,綜合競爭力得以提高。

周思然指出,「雀巢+徐福記」強強聯手策略,不僅提升了與瑪氏(Mars Inc.)、卡夫(Kraft Foods)、聯合利華(Unilever)等相抗衡的實力,而且進一步壓縮雅客、大白兔等大陸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對大陸糖果業格局,將產生顛覆性影響。徐福記日前公布2010年銷售額為6.69億瑞士法郎(新台幣217.73億元),在大陸擁有四家大型工廠,並擁有1萬6,000名員工。

雀巢成功收購徐福記,成為目前大陸食品行業中最大型的收購案。關鍵在於,徐福記總經理胡嘉遜曾表示,雀巢看中徐福記的優勢,就是通路已經覆蓋到大陸二、三線市場。徐福記希望透過雀巢的研發強項,能夠在日後打入高端市場,提升品牌價值。

廣州日報報導,「和雀巢的合作內容之一就是共同合作研發推出一些新的產品。」徐福記總經理胡嘉遜日前表示。徐福記的通路已經覆蓋到二、三線市場,這是雀巢看中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直以來徐福記都將品牌定位在大眾消費家庭產品,和雀巢合作後會繼續加強品牌。」胡嘉遜透露,希望通過合作把雀巢研發上的強項運用到徐福記。「以後徐福記會逐漸走進高端市場,這就要依靠雀巢的發展能力。」

大陸市場人士認為,徐氏家族或想借助雀巢高端品牌平台,進入日本、歐美等國家。此外雀巢除了高端品牌平台外,資金和研發能力也剛好彌補徐福記的不足。資訊時報報導,同樣也是大陸目前最大沙琪瑪生產企業的徐福記,也想要聯手雀巢,進軍大陸三、四線城市的休閒食品市場。

我們的感想:

第一、徐福記終於取得中國大陸商務部獲准,突破之前某些人預測不能獲准的猜測,說明大陸商務部的決策已越來越和國際接軌。

第二、先前商務部批准百事可樂旗下必勝客併購火鍋連鎖料理小肥羊,就是一大突破,如果說連大陸民營企業被外資併購都能獲准,台資企業沒有不准的道理。

第三、徐福記將從新加坡下市,小肥羊從香港下市,台灣的主管當局應該思考,為什麼外資不能到台灣來併購上市公司並將其下市?我們若不將大門敞開外資如何能進來?

第四、徐福記和雀巢有很好的互補性:徐福記擅長於年節喜慶宴會的散裝糖果,雀巢擅長定量包產品;徐福記定位為中低檔,雀巢為高檔,可謂完美組合。

第五、徐福記老闆當初引進外資時,曾表示要賣就賣給全球前三、五名的龍頭企業,沒想到談了一家雀巢(全球第一大)就不用再談下去了,說明了台商的競爭力,以及歐美企業立足大陸市場的企圖心。

第六、如同康師傅收購百事可樂(中國)一樣,徐福記可以協助雀巢下鄉,將產品推到三、四線城市,台灣人比較能吃苦耐勞,又沒有語言和文化障礙,故在大陸市場營銷滲透力強。

第七、產品研發將來會有最可觀的發展,徐福記產品透過雀巢品牌加持,可以進軍國際;雀巢透過和徐福記合作,可以將產品線從糖果延伸到其它項目,深耕龐大的中國農村市場,未來並且可運用雙名牌策略。

第八、台灣政府應加速放寬外資企業併購台灣企業相關法規,台灣雖然市場不大,卻是外商佈局中國的關鍵支點,希望投審會和金管會能大力掃除投資障礙。

惠普 / WebOS
惠普公司9日宣布,決定讓webOS 行動作業系統變成開放原始密碼軟體(Open Source),供各界免費使用,惠普可能在2013年再嘗試推出使用webOS的平板電腦。
惠普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在接受TechCrunch科技部落格訪問時表示,將繼續研究和支持webOS,但這套作業系統將變成開放原始碼,亦即任何開發商都可以自行修改程式,且可免費使用。惠普將再嘗試生產webOS平板電腦,很可能2013年推出。

惠特曼說,惠普貢獻這套創新結晶給開放原始碼社群,將有助於新一代應用程式和裝置的發展。惠普希望藉著提供開放原始碼,鼓勵消費者電子產品製造商生產webOS平台裝置,也希望更多開發商推出應用程式。

惠普2010年以12億美元收購Palm公司後取得webOS,但始終無法扭轉這家智慧手機先驅的營運。惠普在今年7月開賣的TouchPad平板電腦就使用WebOS平台,但因為銷售不佳日前已宣布停止生產,如今webOS的走向也已塵埃落定。

webOS的特性為多工作業系統,觸控裝置螢幕可觀看多種應用軟體(app),一開始深獲科技評論家好評。不過,惠普的行動裝置始終不敵蘋果的iOS裝置與Google Android的行動裝置,開發商也無意為小眾用戶開發應用程式。

佛瑞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師季列特表示,惠普的作法頗有創意,雖然同業可能有意向惠普購買webOS,卻不願意花大錢,如此惠普未來只需對webOS 做有限投資,且可繼續參與行動軟體領域。他說:「假如孤掌難鳴,不如張開雙手。」

恩德勒集團駐矽谷分析師恩德勒說:「個人化科技成長最快的領域就是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為了蓬勃成長,惠普勢必成為這些領域的參與者。」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對惠普是一個重大的決定,雖然非高科技人士可能看不懂其中意義。未來是平台與平台的競爭,Apple和Android帶動雙平台全球資源大戰,現在WebOS又加入戰局,意義如同當年Google開放Android,未來競爭會更加多元化。

第二、台灣高科技業和惠普關係密切,應該加速在這方面的研發,政府單位如資策會也應主動出擊,試圖和HP形成高層策略聯盟。

第三、台灣過去對平台的押寶都比較偏向PC/NB,英特爾和台灣IT大廠的緊密關係就是最好例子。台灣對英特爾掏心挖肺,得到了什麼?WIMAX投入了四、五年,被英特爾一腳踢開,現在搞得不上不下,還影響到到台灣4G發展的進程,未來實在應對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平台多下功夫。

第四、這個周末讀了一本書,是「維基經濟學」作者的續作「打造維基型組織」(Macrowikinomics),非常有啟發性,是我近期讀到最好的一本書。上一本「維基經濟學」我還覺得有點曲高和寡,太小眾市場,但是這幾年臉書、Groupon等網路社群和社群經濟爆炸式的飛速發展,令人不得不重新思考「開放式平台」的意義。作為網路時代最有影響力的eBay前CEO,惠普執行長惠特曼開放WebOS的決定有劃時代的深遠意義。

宇昌 / 國發基金
國家發展基金投資宇昌案,相關文件今天將由立院經委會「解密」。曾參與宇昌的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接受電子媒體訪問時表示,輿論對蔡英文不太公平,整起事件行政院一定有紀錄,其中有沒有涉及圖利,行政院最清楚,不應該牽連無辜。

曾任宇昌生技董事與顧問的翁啟惠說,當時因為資金未到位,經營人才請蔡英文幫忙投資,蔡英文相當明確表示,投資宇昌只是幫忙,等資金到位就退出,「這個我記得很清楚」。

翁啟惠強調,「事實只有一種」,當時擔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蔡英文,並不知道卸任後會擔任宇昌董事長,也不知會擔任黨主席,盼政院能把事實說清楚、講明白。除了翁啟惠昨天為蔡抱屈,當初宇昌的發起人楊育民(現為羅氏藥廠全球技術營運總裁)及陳良博(現為中研院院士)等生技大老,日前也發表聯合聲明,指出宇昌投資讓政府至今只有獲利、沒有損失,沒想到選舉期間卻被污名化為「科技型犯罪」。

民進黨發言人莊瑞雄昨認為,國民黨政治操作不惜傷害台灣科技發展的舉動,讓這些科技界人士忍不住要跳出來。事實上,宇昌案傷不了蔡英文,就算解密,也不會有什麼「精彩」的料,國民黨這樣抹黑,已把部分生技科學家給惹毛了,如果全面惹毛生技科學家,對國民黨反而不利。

翁啟惠昨表示,蔡英文當時積極推動生技產業,但是擔任行政院副院長的她,不可能預測到卸任後會當上宇昌董事長,幾個月後變成民進黨黨主席,「這個轉折太大,也都是卸任後才當的」;當時是因為宇昌團隊的生技大老們很希望借重蔡英文的能力,才拱她出來當董事長。

對於宇昌文件被列為機密,翁啟惠說,很可能是當時希望爭取合作的Genetech公司的要求,因為對方也有一位是美方的官派代表,所以希望保密。他舉國內「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計畫為例,國外生技公司一樣會要求我方保密。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Corporate Finance典型的Conflict of Interest問題,由於蔡英文批准對宇昌的投資,所以她後來擔任宇昌董事長當然會引發爭議性。

第二、最近很多文創基金也碰到這個問題,文創大老本身擔任創投基金管理公司的GP(一般合夥人),將公眾募集來的資金以及政府搭配的基金投在他們所擔任管理者的文創企業上,也會形成利益衝突之慮。

第三、生技是台灣需要發展的下個重點產業,所以值得鼓勵,但是政府的獲准機制太過於僵化,要讓案子通過就必須要有所「巧思」,宇昌案就是一個巧思,但不幸卡到藍綠的政爭。

第四、我們民間業者曾經不只一次提出國發基金現行機制無法靈活因應實際產業發展資金的需求,台灣需要更好的產業基金或國家主權基金機制。國發基金的程序要很透明,審投過程很冗長,而且受到多方的監督,以及不同利益和政治團體的牽扯,根本無法因應全球劇烈的環境變遷、產業整合以及新興產業佈局等問題。由於它諸多的限制,好像要讓某個案子通過,一定要有特殊的手段,這就會比較容易產生政治的考量。

第五、本案用「極機密」處理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因為Genetech等外國企業在作併購案也會有相同要求。問題是台灣企業要作跨國併購時,主管部門沒有同理心,一昧要求資訊揭露,完全無法配合國際併購的慣例和實務。我們建議台灣應放寬相關規定,以利跨國M&A的進行。

生技創投 / TMF
政府積極推動的生技創投基金TMF(Taiwan Medtech Fund)負責人張有德,傳出因總統大選造成募資困難,已多次向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表達倦勤之意。劉憶如11日表示,距離募資期限至少還有半年時間,應該給張有德一些努力空間。

TMF是行政院推動「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的重點項目,由張有德出面籌組的50億元創投基金,更是整個600億元生技創投計畫中,首檔通過政府核定的基金。

據了解,張有德因為募資不順利,已向劉憶如表示「非常沮喪」,並有意退出了。張有德退出主因,是當初政府力邀張有德自美返台籌組TMF,卻又限制TMF只能設在台灣,因而無法引進國外資金;再加上原本政府承諾的公股企業20%投資,也因大選在即而緊急喊卡。

張有德在今年8月對外宣布籌組TMF時,曾找來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站台,張有德並透過施振榮牽線,直接向許多科技大老說明,他對TMF未來的規劃,但多碰到軟釘子。

目前張有德尋求的投資對象,除了潤泰集團有意參與外,其他科技業多處於觀望階段,甚至當面拒絕。業界指出,民間資金之所以不肯投入,除了對生技產業不熟外,其實政府態度才是主因。

今年10月下旬,由政務委員朱敬一主持的「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熱鬧展開,張有德也以諮詢委員身分參加,其間已向許多業界人士透露「找不到錢」,依照他原訂目標,是今年12月底以前資金要全部到位,如今已進入12月,真正到位的資金1毛都沒有。

據規定,國發基金雖已核准通過投資TMF資本額20%,在張有德募資金額未達資本額75%前,該投資案不會正式啟動。換言之,若以TMF50億元的資本額計算,張有德必須先籌到37.5億元。

我們的感想:

第一、台灣不能沒有產業發展戰略,要發展戰略不能沒有資金,現在連政府主導的戰略旗艦都募不到資金,還怎麼玩下去?問題出在哪裡?

第二、吳院長當時只核准國發基金投資20%,可能是一大敗筆,顯示政府沒有十足信心,或政策無法強力支持,那民間又如何會有信心?如要順利操作,可以效法日本政府在產業整頓的魄力,至少應出一半以上的錢,就由政府大刀闊斧來主導,因為民間資本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

第三、過去創投募資的對象都是電子公司,現在傳統觀念上的民間龍頭企業也大部分是電子公司,但是「四大慘業」受創嚴重,應該沒有興趣和實力再去投資生技了,政府是否應該思考不一樣的財團新貴?

第四、為何不能讓外資投資本基金?我不懂,難道外資不能投資台灣的戰略產業?

第五、台灣應加速成立FOF「母基金」的機制,讓四大基金和保險公司的資金有良好的去處,並引導台灣企業的海外佈局和前瞻轉型。

第六、張有德可能是海外學人,不太了解台灣,才六個月不到就氣餒了,在現在全球金融動盪不安之際,任何基金募一年都是很正常的事,海外學人不能因為一點"小挫折"就指責台灣政府對其支持不夠,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雲端
行政院會8日將聽取經濟部雲端產業報告,雲端產業成為下世代資訊產業的「變形金剛」。明年政府第一階段將投入5-10億元經費,主力建置低碳雲、交通雲、教育雲、健康雲等4朵雲,帶動雲端技術及應用服務能量,使台灣成為輸出海外市場的練兵場。

預估2013年應用服務產值可望倍增至103億元,軟體加硬體產值合計約3,700多億元。除IBM、微軟等大廠來台設雲端研發中心外,美商A10(睿科)年底前也將來台設立雲端研發中心,鎖定開發雲端應用程序開放介面平台,可望彌補台灣的缺口。

大陸、南韓都積極佈建雲基地,國內雲端產業聯盟也投石問路,尋求與北京雲基地兩岸互補契機。行政院盼運用台灣伺服器硬體及行動裝置全球生產大國優勢,整合資訊軟硬體價值鏈,協助業者將雲端作業系統解決方案整體輸出至國外,爭取承包大陸等亞太地區雲工程。

101年起政府投入「政府雲」建置,協助業者練兵,以催生雲端產業鏈形成,提升行政效能。政院選定包括健康雲、教育雲、交通雲、低碳雲等四朵雲作為第一階段練兵的場域。每朵雲每年至少投入2~4億元,其中交通雲可建立全國路網車速資訊,通暢行車,達節能減碳目標,將有利智慧終端產業帶動。

民間也建不少私有雲,例廣達有製造雲,中華電有行動軟體雲,緯創及神通投入在醫療雲,可謂「雲彩遍遍」。經濟部將兵分二路搶食全球雲端兆元商機,資策會進攻開發私有雲商機(即企業內部建置);工研院則建置公有雲(整廠輸出資料中心)。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這幾年是熱門話題,實際導入雲端的企業卻很少。一般談雲端也只單純從企業的電腦部門來看待,諸如:把雲端當作企業電腦系統的備份中心、資料儲存中心、更大的運算能力及機房等,屬於電腦專業技術。讓企業的經營者覺得採用雲端應該是電腦部門負責的事,甚至認為大企業才需要雲端。

事實上,雲端是讓企業成長的新策略性選項,尤其是占企業總數90%的中小企業。企業一旦進入雲端就可以透過夥伴網絡,以非常低的成本使業務成長,包括生意擴展到無國界、接觸到大量的新客戶、建立新的夥伴關係、提供新的服務管道及服務內容。

根據英國特許認證會計師公會(ACCA)第二季對歐洲中小企業所做的調查,幾乎及完全不知道雲端運算的中小企業高達50%以上。目前景氣衰退,企業不論在公司業績、獲利與IT預算都下滑,唯獨網路訊息流量每年大幅增加。隨著多媒體行動裝置的普及(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及筆記型電腦)、手機上網和行動辦公的人數增加、以及社交網路等各類應用的流行,在消費者和中小企業之間的市場快速升溫。

中小企業通常缺乏時間、金錢與人力資源去購買大型功能複雜的應用軟體,拜雲端之賜,現在可依使用量付費採用與大型企業相同的軟體。中小企業要善用雲端服務,透過網路去做許多的小生意並產生競爭優勢。亞馬遜雲端服務今年預估營收7億5千萬美元,其中60%來自中小企業市場。沒有雲端,靠花小錢去開拓市場的新企業就不會存在。

中小企業將服務移轉到雲端上運行的同時,更應思考如何創造新產品與新服務。例如透過雲端可以將垃圾桶擺在城市的任何地點、隨時監控,避免公園或馬路邊的垃圾桶滿了卻無人清理的情形,清潔隊只要專注在垃圾處理。這項新產品同時結合:太陽能、垃圾壓縮機、垃圾桶、無線通訊與軟體、雲端服務、中心管理平台軟體、垃圾工人與垃圾車調度。

由於軟體的多樣化與在地化特性,適合國人發揮腦力開發各種雲端應用軟體並累積導入的經驗,創造出雲端服務的商業應用價值與雲端軟體的附加價值,累積國家的「軟實力」,把雲端服務從國內推展到兩岸三地,甚至國際上。

我們的心得如下:

第一、台灣發展雲端,有IT產業的優勢,但也有缺陷:魄力不足、財務不精、缺乏整合。政府發展雲端的預算還不如中國大陸華為的一朵小雲。

第二、台灣雲端還是太電腦硬體導向,應該強調應用端,以及和電信設備商的聯盟。

第三、政府應該儘早設立跨部會的協調機制,並且整合私有雲和政府雲,否則雖然「雲彩遍遍」,到時可能很快就「雲消湮滅」。

第四、台灣和國際接軌有優勢,應積極打造適合Google、CISCO和IBM這些大型國家的投資環境,為其量身訂製投資項目,甚至共同開發新技術、新應用、新平台。

第五、台灣發展雲端需要大量技術和軟體人才,政府應大量開放外籍、陸籍白領人才進駐台灣。

第六、中小企業是兩岸關注的經濟焦點,也是最適合發展雲端運用的族群,值得兩岸共同努力,可以大大提高經濟生產力。Smart City 需要有 Smart Enterprise 的加持,中小企業更是創新與創意的泉源。

第七、不要忘了和中國大陸業者的合作,特別是華為,中國大陸七大新興戰略產業之一是高端信息產業包括雲端,而大陸對於雲端的交流和合作又會給予特別的政策。台灣在雲端這件事上不要把大陸看作是敵人,我們越開放,大陸只會越被動。作為信息交流的自由島,台灣有機會成為亞太雲端服務中心。

奇美
奇美電聯貸案和人事震盪餘波盪漾,加上台灣面板廠屢被國際開罰,長期競爭力頻受考驗。業界傳出,經濟部長施顏祥正安排拜訪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應該與促成面板業合併議題和奇美電聯貸案有關。

近期面板業市況低迷不振,造成面板雙虎友達和奇美電今年前三季合計虧近850億元,又屢遭國際間控告操控價格而開罰或被要求支付和解金。

奇美電更面臨重重挑戰,不僅銀行聯貸400億元迄今受阻,高層人事又出現大地震。業界傳出,奇美電狀況不斷,使得施顏祥急著要找許文龍,希望藉由雙方盡速會面,當面了解政府可以提供協助的事項,尋求為聯貸案解套的可能性。

據了解,除了關心面板業市況外,近來屢被經建會拋出的面板業合併議題,也會是施顏祥當面向許文龍溝通的重點,因為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時,時任經濟部次長的施顏祥即曾為促成面板雙虎合併而奔走。據指出,當時因為友達和奇美電製程不盡相同,加上友達表示要一次吸納奇美電數萬名員工,將產生管理上的難度,因此當年無法順利促成雙虎合併。過去促成面板廠合併確實存在困難,加上推動國內DRAM廠過程中,同樣發現政府主導的難度高,主管產業的經濟部對於介入產業合併的態度,一直不像經建會積極,這次施顏祥主動出擊拜會許文龍,格外受到關注。

我們的觀察:

第一、郭台銘要統一奇美的管理權,才能進行真正的改造。銀行對郭董的帶領有信心,但是奇美的洞太大,鴻海是否又能力挽狂瀾?

第二、這是典型的「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請問台灣政府或銀行能放任奇美倒帳的可能性嗎? "電子"+"金融"兩大族群對台灣股市的影響衝擊太大了。

第三、政府可以不讓奇美倒,但是應運用足夠的籌碼強迫其積極改變,比如說整合、切割、再重組等。日本政府拿出十億美元,作為大股東,強力整合三家中小尺寸面板廠商,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四、政府可以透過TFT-LCD產業的重組,樹立一個新的產業整合典範。政府有銀行和國發基金作為武器,鴻海手中也有很多張牌,如果雙方企圖心夠大,創意足夠,甚至可以將整合後的新公司再去和日本業者進行第二波跨地域整合,力抗韓流!

諾基亞 / Vertu
金融時報7日報導,曾稱霸手機市場的芬蘭手機大廠諾基亞(Nokia)準備出售旗下英國精品手機品牌Vertu,透過整頓旗下事業來提升競爭力。

熟知內情的人士透露,諾基亞已委任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處理出售Vertu,但此事仍處於初步階段。目前已有私募股權業者對該公司表示興趣。另外,Vertu具備的新興市場顧客基礎和交叉銷售的潛力,也可能吸引精品業者的目光。諾基亞和高盛都未對此事置評。

諾基亞未單獨提供Vertu的營收狀況,但去年度Vertu的銷售成長達兩位數,遙遙領先公司其他部門,年營收估計約在2億到3億英鎊(2.68億至4.02億美元)。

不過諾基亞以生產低價手機聞名,Vertu與母公司的業務重疊性極小。諾基亞在1998年創立Vertu,專攻不輸豪華品牌手錶的高價路線。

Vertu手機通常會鑲嵌寶石,每支售價可逾20萬英鎊(31.4萬美元),在俄羅斯、亞洲和中東地區極受歡迎,銷售據點遍布全球逾60國。

由於Vertu手機是科技產品,能提供其他精品物件所沒有的服務,如專屬秘書服務:只要按下手機側邊的按鍵,便可撥號給一組助理,代訂餐廳或計程車。

我們的觀察:

第一、Virtu是當年Nokia推出的超貴版手機,我原先以為註定會失敗,沒有人要買這種東西,沒想到現在卻是Nokia最成功的投資。

第二、全球的精品市場仍然有一定空間,香港珠寶連鎖企業周大福本周上市不畏寒流,發行規模略次於Prada,仍為香港今年以來第三大規模IPO。Virtu最主要的消費者當然來自中國大陸。台灣沒有人用Virtu,但是我上海總經理兩年前就託我從香港買Virtu,說明中國大陸用西方精品作為禮物已成時尚潮流。

第三、台灣廠商的利基不在超級奢侈品牌,而在平價奢華,有品牌就有價值,應該趕快佈局中國市場,創造品牌和通路價值。

第四、Virtu不只是硬體,還是一個旅遊精品服務的系統,提供給顧客相關量身訂製的諮詢服務,等於是一個行動的Concierge,不但創造了新商業模式,並且成功地將必需品轉為奢侈品。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小原/中科 中投/綠城 中投/英國基建 聯博/匯達 冠捷/平潭 台灣IPO Coach/HDR 新華人壽/H股 雅虎/策略投資人

小原 / 中科
全球最大高階光學玻璃製造廠日商小原光學(OHARA),28日宣布將投資新台幣4億元,進駐中科虎尾園區設廠,未來並逐步把集團三分之一以上的玻璃熔解產能轉移到中科,對台灣發展數位相機產業,將是一大助力。

小原光學集團總經理關戶仁表示,在日本311地震及日圓飆升影響下,日本廠商超過半數都想外移、分散風險,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上路後,投資環境大幅提升,也是小原來台設廠的主要考量。關戶仁說,高階光學玻璃的重要材料稀土,主要產地在大陸,ECFA上路後,未來台灣在取得供貨來源上,比日本更為有利,而中部是光學產業重鎮,佳能(Canon)又宣布要在大埔美園區設立單眼數位相機生產基地,都為小原來台提供利基。

小原光學為日本股票上市公司,年產近400公噸高均質光學玻璃,年營收達300億餘日圓(約新台幣100億元),在日本市占逾五成,主要客戶為佳能等大廠。

台灣小原光學董事‧總經理賴慶森表示,母公司加碼投資台灣,主要考量將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引進台灣生產;同時,中國是全球稀土主要產地,稀土又是光學玻璃的主原料之一,台灣可就近取得稀土。因此,小原光學在台灣多處尋找設廠基地,就在賴慶森極力爭取下,最後決定新廠落在中科園區。

賴慶森說,日幣升值,目前已明顯侵蝕台灣小原光學15%的獲利,母公司來台加碼投資,有助於台灣小原光學降低原料成本,同時又能分散產能過度集中日本的投資風險。

我們的感想:

第一、誠如小原公司表示,日本廠商超過半數都向外移,台灣正面臨一個日本海外遷移狂潮的起始點,未來不只是企業對企業,而是產業鏈對產業鏈,政府應該有更結構性的前瞻政策。

第二、有趣的是高階光學玻璃的重要原料是稀土,中國是全球最大稀土生產地,所以在ECFA簽訂後,當然台灣會比日本更方便取得供貨來源。

第三、最近日本光學大廠Olympus發生公司治理和假帳醜聞,震驚全球,由於Olympus是全球著名的數位相機品牌,台灣有許多廠商如亞光和佳能均為其代工,台灣政府如果有遠見的話應該聯手民間業者將Olympus買下來,對於數位相機產業鏈全球生態相信會有深遠的影響。

第四、經建會劉憶如主委今日率領企業團赴日本京都招商,這已經是今年第五或六次台灣政府赴日招商。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成效很顯著,但也是政府應該推出新策略、新手段的時候了,包括銀行融資配套、併購基金以及台日產業整合鼓勵優惠政策等。

第五、我最近曾提出中央招商應和地方招商結合,以整片地域集群招商的方式吸引外資,政府已有朝這方面努力。上周馬總統提出改善經濟方針,在吸引外資部分提出在南科要成立TJ Park (Taiwan-Japan園區),算是一大突破,值得肯定。

中投 / 綠城
破產傳聞纏身的中國房地產業者綠城集團找到大金主,一個是中國主權投資基金中投公司,一個是國際知名私募基金百仕通(Blackstone),兩者將分別出資6成和1成,與綠城合資成立新公司投資城市基礎建設等房地產業務。

綠城在6月曾宣布,其間接全資附屬公司綠城房地產與綠城陽光,已與兩名投資夥伴簽訂合資協議,4者將依24%、6%、60%與10%比例出資。根據28日的最新消息,合資公司初期註冊資本為20億,但兩年內將擴大至60億,其中建銀將出資36億,占股最大。

新成立的合資公司的業務範圍包括在中國進行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養老和健康產業投資、股權投資、項目投資、投資管理諮詢與受託資產有償管理等。

報導指出,目前新公司正接洽的項目有北京昌平新城的行政功能區市政設施、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及密雲新城的開發等。中投公司看好的是綠城的代建能力,計畫以類似商業模式在全中國其他城市拓展。

我們的觀察:

第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協議,不只是因為其牽涉到房地產開發,還因為投資方包括了中國主權投資基金以及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

第二、這個合作案救了綠城,綠城是中國大陸近幾年新興的房地產開發集團,非常擅於資本運作,成長飛速,但也在最近由於北京中央打房的政策和全球經濟成長變緩,面臨龐大資金壓力。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合資公司投資項目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養老和健康產業投資,這多少點出中國下一個房地產投資的方向:中國大陸二、三線城市仍有很多地區需要舊城改造,若沒有政府的配合是很難達成的,中投可以介入;另外配合健康化和老年化的趨勢,有關於銀髮養老村的建設也是大陸未來投資熱點。

第四、新合資公司的控股方是中投公司,代表中投不是被動的投資,在未來新公司有主導性,綠城只是中投的代建夥伴(營造商)。未來中投房地產投資的動向值得密切關注,基本上雖然大陸整體房地產在降溫,為的是要杜絕民間投機性資金,但很多重要的開發案仍將持續形式會從民間行為轉成政府行為,當然這也關係到兩岸未來在房地產合作引進中投的可行性。

中投 / 英國基建
樓繼偉是在28日刊出的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表示稱,旗下資產近4,100億美元的中投,「殷切希望與基金管理公司合作,或通過公私合作夥伴關係,作為股權投資者參與英國的基礎設施行業」。

他在文中提到,中國企業和投資者除了幫助建造基礎設施外,也希望在西方擁有並運營這些基礎設施。「傳統上,中方僅作為承包商參與海外基建項目。現在中國投資者也認識到,有必要投資、開發和運營此類項目。」

他並讚賞英國是「世界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擁有一套「健全的司法體系」。他還表示,中投已「在英國市場建立了可觀的頭寸」。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外匯存底的具體構成屬於國家機密,但其絕大部分資產是高評級的主權債務,尤其是美國國債。近年來,許多中國官員和學者也一直在呼籲分散投資中國3.2兆美元的外匯存底,並將一部分儲備投入海外有形資產,包括基礎設施。

儘管日前中投監事長金立群9月底在倫敦曾公開表示,除非歐洲方面拿出一個明確的債務危機解決方案,否則,中國是不會通過購買高風險債券,向歐洲伸出援手。隨歐債危機越演越烈,且本次中投規劃,擬從英國開始,投資已開發國家年久失修的基礎設施,是否成為中國出手援助歐洲另一種模式,也成為市場關注重點。

中投成立於2007年,為從事外匯資金投資管理業務的大陸國有獨資公司,其使命是掌管一小部分外匯儲備,用其進行風險較高的海外投資,賺取較高的回報。最初,中投的多數海外投資對象是金融機構,但近些年來這只基金已投資於自然資源相關企業,偶爾涉足房地產。

據財報顯示,去年中投投資收益合計為553.93億美元,淨利達515.6 億美元。

我們的心得如下:

第一、中投有太多錢要到海外投資,美債和歐債目前都不是很好的選擇,金援海外金融機構風險也太大。

第二、投資有形房地產是很好的方式,歐洲先進國家的基礎設施有許多已經過時,急需要更新,透過國家主權資金投資是很好的方式。

第三、新加坡、加拿大和中東的政府投資基金很早就開始直接投資海外的基建項目,四、五年前西班牙財團競標倫敦希斯國際機場就曾引進新加坡等國家主權基金作為共同投資者。

第四、英國是很好的投資對象,不僅是因為英國是歐洲歷史文明大國,還有2012奧運會等活動的加持。另外,英國的公司治理是全歐洲最先進的,對投資人是一大保障。九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的基建項目,雖然承諾有15%的IRR,但往往因為政策變化或中央和地方協調不佳,常常無法達成目標報酬率。

第五、李嘉誠集團在今年稍早已經透過旗下長江基建,投資英國水務公司和項目,開啟了英國 / 歐洲基建項目投資的新熱潮。

第六、中投越來越精明,前兩年只是像一個超級金主,沒有目的的到處撒錢,但也繳了很多學費。從今年開始,中投引進專業團隊,更有系統地將投資標的分散,包括跨地域、跨產業和跨型態,類似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和淡馬錫,目的性和專業性都大為增強。

第七、台灣政府不要只喊口號,像愛台十二項建設,應該仔細思考如何將中投的資金引來參與我們的公共建設工程,包括高鐵、捷運、機場、港口及類似中投 / 綠城的舊城改造等。全世界都在思考如何和中投合作,台灣自己沒有雄厚的財力,為何不藉著ECFA兩岸合作的契機,多多讓中國大陸參與我們的基礎建設呢?

聯博 / 匯達
聯博資產管理營運執行長David Steyn1日率紐約總部主管來台,與聯博投顧董事長兼總經理翁振國宣布已完成收購與匯達投信99%以上股權,匯達投信將更名「聯博投信」,成為聯博集團亞洲第4個子公司。

這也是一年多來的第3件國際資產管理集團入主本土投信,先前已有全球最大資產管理集團貝萊德(BlackRock)買下犇華投信、南韓最大資產管理集團未來資產(Mirae Asset)收購台壽保投信6成股權。

David Steyn表示,聯博將結合全球投資團隊資源,強化在地投資管理團隊,擴大產品線。翁振國則表示,將發展境內基金產品,進一步在台投資,培養資產管理人才,且會加強培訓台灣本地人才,包括基金經理人、研究員、研究團隊。

我們的觀察:

第一、這是過去一年間第三件國際資產管理公司到台灣來併購投信公司的案例,而且併購方都是很大型的全球資產管理巨人,值得注意。

第二、外資的併購對象均以中小型投信為主,代表其只想藉M&A建立大中華平台,並不想付很高的溢價去併購現有市場龍頭。

第三、外資為何要併購台灣投信?一部分是台灣本地市場,但更可能是為了大中華布局和台灣本土人才,未來可以將台灣作為人才訓練基地,再派遣到中國大陸去。

第四、大陸A股市場今年以來表現雖然不佳,但是還是有不少外資投資銀行前往大陸設立合資劵商,說明外資長期還是看好A股市場的潛力,但是大陸現在基金管理公司有國際化視野和能力的人才太少,外資直接到大陸去慢慢探索不知還要到何時才能開花結果,乾脆雙管齊下,在台灣買下一家投信公司,未來視時機再進行兩岸連結和合作。

第五、經濟部前一陣子研究,已有超過一百家外商在台灣成立區域營運總部 (Regional Headquarter),其中包括金融總部。我相信金融布局絕不是只限於銀行和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投信)也是一種形式。兩岸金融MOU簽屬至今,台灣方在大陸布局最有成就的就是基金管理公司,現已有富邦(方正)、國泰(國家開發銀行)、永豐等多家金控和彼岸金融機構成立合資公司,了解這一點,再看外資到台灣來買投信就不足為奇了。

冠捷 / 平潭
由全球液晶顯示器龍頭冠捷科技主導開發,福建省平潭島的「平潭台灣科技園區」2日舉行奠基動土典禮,冠捷總裁宣建生並宣布,冠捷將在園區內打造全新的液晶顯示器生產基地,未來總投資金額逾100億元。

占地約4,000畝的「平潭台灣科技園區」,由冠捷科技主導開發,第一期除了冠捷之外,還有億冠晶、納米科技、安穩電子、穎臺科技、冠茂、萬鼎等多家關聯企業進駐,初期投資金額約4億美元,全區完工投產後,年產值可達人民幣150億元(約新台幣710億元)。

大陸官方積極規畫平潭開發,除了高科技電子產業園區,還有傳統產業如農漁業、食品加工等,大陸官方估計,2011年平潭的投資金額可達人民幣300億元,未來三年投資可能超過千億元。

其中冠捷更算是台商前進平潭發展最積極的廠商之一,去年9月間,宣建生與宣明智二人,曾率領國內科技、學術、金融投資、文化教育及農業生技等企業負責人約30餘人,到平潭考察投資環境。

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建議,兩岸地理位置最近的平潭和新竹應共同打造通商以及休閒的環境。蘇樹林回應,新竹可以把需求提出來,雙方再進一步溝通協調。

其他9家也簽約將前往園區投資的台商包括,億冠晶投資2500萬美元,計畫生產LED發光條,產值10億人民幣;佳格食品投資2000萬美元,預計生產健康食品,產值50億人民幣;納米科技投資1億美元、富國新1億5000萬美元、安穩電子5000萬美元、穎台科技1500萬美元、呈曜實業200萬美元、安德思300萬美元。

其中育達商業科技大學將和冠捷科技集團總裁宣建生合作在平潭設立專科和大學,提供當地更地多的人才。

日前大陸國務院剛批准「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畫」,同意平潭實施全島放開,在通關模式、財稅支援、投資準入、金融保險、對台合作、土地配套等方面賦予平潭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更加優惠的政策。

我們的感想如下:

第一、這是一個具有指標性的投資案,因為平潭是大陸在海西積極開發的重點,未來會擁有比一般經濟特區更優惠的 "超級政策"。

第二、平潭現在還是一片荒蕪,就如同浦東十五年前一樣,但是在政策的強力加持下,發展極為快速。

第三、冠捷是福建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台商,之前雖然也有華映在福州投資並成功借殼(廈華)上市,但是其產業面遭遇寒流,績效欠佳,無法和冠捷相比。相信大陸方也是屬意由冠捷這樣有信譽、有實力而且根植福建的企業來牽頭平潭的開發。

第四、這次的投資不只有冠捷,還有其它多家台商進駐,說明台商已經懂得揪團打群架,團結力量大,另外冠捷的配套廠也有一起行動,整體的投資力度比美十年多前中華汽車結合下游廠商投資福州台商汽車工業城的盛況。

第五、但是我們也要提醒台商注意,中國大陸的經營環境和風險和以往已經大為不同,招商的時候極為熱情,但是還有許多未來政策和全球金融環境不確定的風險,重慶就是最好的例子:去年薄熙來成功將惠普吸引到重慶去,沒想到後來惠普卻宣布更改 PC / NB 經營策略,讓追隨惠普到重慶投資的台商進退維谷。

台商能夠做的,恐怕就是和中方要求更優惠的政策,並且有銀行資金的配套。平潭打的招牌,是複製十五年前的浦東、二十年前的深圳,並以土地增值來吸引台商投資。基於地緣的優勢,台商如果要選擇,平潭在政治上或經濟上可能是比重慶、武漢或天津更安全的對象,才會有這麼多的台商對平潭抱持這麼大的熱情。

台灣IPO
台股資本市場今年新股上市家數創九年來新高。勤誠(8210)、關貿網路(6183)近日櫃轉市後,不僅今年上市新股已達40家,超越去年的39家,單是IPO總籌資金額即逾1,000億元,較去年成長1.2倍;顯示台股今年雖處國際股災,資本市場仍充分發揮提供新股籌資管道的功能。

進入年底業績清算關鍵期,證交所及櫃買中心趕進度催業者掛牌,截至目前為止,預定12月上市的已確定是5家,上櫃則可望追高至16家,若21家全數掛牌,經扣除例假日後,幾乎天天都可望有新掛牌公司登場,在12月末班百年掛牌列車加班開跑下,證交所總掛牌家數已搶先突破800家關卡,而櫃買中心董事長陳樹也掛保證,今年總掛牌家數一定可以突破600家。

12月上市櫃掛牌狂潮即將啟動,在主管單位積極跟催下,12月上市櫃掛牌家數有機會創下今年新高。證交所董事長薛琦指出,今年年底前至少還會有3家重量級大廠預定上市,據悉指的是鴻海集團的KY臻鼎、KY中租、KY基勝,除此之外,日前KY科嘉董事長也表態預定在今年底上市掛牌,再加上櫃轉上市的利勤,換言之,上市掛牌保證員額已達到5家,經結算,證交所今年全年新上市公司將達到45家,創下2001年以來新高紀錄,年增率為45%,其中第一上市占12家,比重達26.67%,合計截至11月底止,上市總掛牌家數已達到811家,若再加上這5家,上市掛牌家數有機會達到816家。

證交所指出,今年45家新上市公司中,本國上市公司占25家,較去年增加逾9成,海外企業來台第一上市則有12家,較去年全年的6家增加一倍。

不讓證交所專美於前,櫃買中心年底也趕進度,狂推上櫃掛牌業務,且家數遠超出證交所,包括12月搶先掛牌的康普、KY東凌外,已初步敲定承銷價的還有11家,包括KY紅木、KY其祥、安心、健亞、傳奇、KY康樂、KY必勝、天宇、華星、穩懋及和勤,另已經證期局核備過關的KY宜佰康、KY保綠、牧東也有機會趕上百年掛牌的末班車。

就年底這波掛牌熱潮中,產業集中度最密集的當屬生技類股,經統計光是上櫃部分預定掛牌的生技公司就至少有3家,包括健亞、KY康樂、KY宜佰康,若再加上剛掛牌不久的基亞及已通過上櫃審議的雙美,群聚效應相當明顯,不排除年底生技股會出現新一波的比價效應。

我們的觀察:

第一、台灣今年IPO的家數較去年有顯著的成長,主要原因是外國公司和台商回台第一上市大幅增加。

第二、台灣仍然是亞洲最佳的中小企業資本市場,中國大陸企業到美國和新加坡上市的路已經被封死了,台灣會是下一個目標。短期內,具有外國公民身分的中國大陸企業主會探索到台灣上市的途徑,例如KY亞洲塑膠等。

第三、長期來說,台灣股市吸引外資上市仍有隱憂,TDR就是一個例子。台灣主管機關在保護本地投資人的同時,要多了解外國企業的心態:外資到台灣來就是追求「溢價」(premium),因為台灣代表一個較有水平的投資市場,台灣投資人了解高科技、傳統製造業和中國概念,到台灣以較高的本益比發行並非是損害小股東的權益,投資人自己會做出判斷,政府應尊重市場機制。今年KY康聯製藥以17倍的本益比掛牌,股價第一天就暴跌25%,證明投資人還是有市場的理性。

第四、台灣的資本市場要跳脫散戶導向,多引入機構法人和外資投資人。小型股上市的最大危機是得不到主流投資人的青睞,從這點來說,現有的抽籤制度獨厚散戶,雖然可以平息反對抗議的聲浪,但對公司長期股價的穩定性可以說毫無幫助,背道而馳,就如同去年主管機關設計的TDR次級市場「降溫」措施一樣,屬於短視政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該予以修改。

Coach / HDR
歐美景氣不佳,國際奢侈品牌轉移陣地,布局正在崛起的中國奢侈品市場。知名品牌COACH 30日宣布,在香港發行的HDR(存託憑證)申請已獲批准,今天將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據麥肯錫報告,到2015年,中國的消費者將拿下全球奢侈品市場20%以上市占率,中國並將躍升成為最大的奢侈品市場。

歐美奢侈品牌掀起赴港上市熱潮。杭州一家風險投資公司的人士表示,由於歷史原因,香港的文化與歐美接近,語言上也有便利;香港國際機構多,投資者也多,監管上香港也沒有歐美那麼嚴格。因此,如果要在亞洲找上市地點,香港無疑是首選。

COACH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Lew Frankfort表示,去年中國區收入上升75%至1.85億美元,他預估今年收入會上升至3億美元。這次以HDR形式在香港二次上市,主要希望提升COACH在中國市場乃至亞洲地區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品牌知名度,未來,COACH會把中國視為業務增長最大的地區。

Frankfort說,2010年COACH在中國的銷售保持雙位數增長,目前大中華區占其整體銷售的8%至10%,他預計,未來3年至5年有望增加至20%。

據統計,截至2011年3月底,中國奢侈品市場消費總額已經達到107億美元,占全球銷售市場的四分之一,成為全球第2大奢侈品消費國。而根據世界奢侈品協會發布的報告預計,2012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將會達到146億美元以上,占據全球奢侈品消費額的頂峰。

世界奢侈品協會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歐陽坤強調,2011年將是全球奢侈品大舉進軍中國的一年,目前中國擁有全球近2/3的奢侈品牌,預計在2013年以前,世界各國具代表性的奢侈品牌,都可在中國找到。

我們的觀察:

第一、中國的消費力實在太強了,全球精品和奢侈品牌公司恐怕為了市場理由,會絡繹不絕地到香港上市,台灣沒有機會。

第二、Coach 上市值得注意,是因為它是用HDR而非IPO形式,香港投資人對DR的認同度,預計不會超過台灣TDR。

第三、台灣應該思考,有什麼樣的外國公司是適合台灣市場的?零售精品企業應該不是首選,因為市場太小,除非是以陸客為銷售對象。我們應該找尋適合台灣相對優勢的產業,例如文化創意或農業生技。

第四、本週香港珠寶商周大福上市,預計籌資30億美元,本益比高達25倍,完成後新世界集團鄭裕彤老闆其個人財富將超過李嘉誠,成為新香港首富。全球股市仍有許多變數,周大福IPO的結果具有指標意義,代表了香港精品概念股2012年的前景展望。

新華人壽 / H股
新華人壽1日在香港表示,計畫全球發行3.58億股H股,95%國際發行,餘5%在香港公開發行,香港發行將於2日開始至7日結束。

香港《文匯報》報導,進入今年最後一個月,新股傾巢而出趕上市尾班車,大陸壽險4哥新華人壽H股昨日起招股,以提升過低的償付充足率,集資最多123億元(人民幣,下同,相當於107億港元)。

新華人壽啟動A、H上市大計,各發行1.79億A股及3.58億股H股,未計超額配售部分,共募集178億元,H股招股區間由28.2至34.33元,以每手100股計,入場費為3467.6元,集資所得將全用於補足資本,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

新華人壽雖為大陸壽險四哥,償付能力充足率卻遠低於同業水準的150%以上,過去3年更低於保監會要求下限的100%,於27.7%至35%之間遊走,至今年3月經增資140億元後,截至6月底其償付能力充足率才回升至106.1%,惟9月底已跌至86.6%。

我們的觀察:

第一、中國大陸的保險公司實在是太好賺了,凱雷投資太平洋保險,至今總共賺了45億美元,是亞洲單一PE投資項目獲利最高的紀錄。歐美中資作為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的戰略投資人,也賺了很多錢。最近中國大陸經濟不是很好,工商銀行高層還公開表示不好意思賺了太多錢,沒有幫到企業,難怪國外投資人前仆後繼要投資中國金融股。

第二、這次IPO總共找了四家基石投資人,分別是新加坡大東方保險集團 Great Eastern Insurance,PE 安博凱(MBK Partners)、避險基金(D.E. Shaw)和馬來西亞國家主權基金 Khazanah。PE fund 投資上市公司股票是今年的新趨勢,一方面是PE錢太多了,另一方面則因為上市公司股價訂價合理,長期投資回報不一定比 pre-IPO 投資差。

第三、星、馬政府和民間企業這是共同出手投資新華人壽IPO,代表幾個意義:1. 東南亞國家希望和中國市場走得更近;2. 傳統香港集團(李嘉誠等)前一波HK IPO做為基石投資人的案子太多,所以要休息一下;3. 中國的人壽市場如同銀行,是長期穩賺不賠的安穩投資。

第四、馬來西亞主權基金Khazanah 最近出手頻繁,值得台灣學習,台灣只有國發基金,沒有國家主權基金,面臨四大慘業的整合,現在正是政府出手成立主權基金的最佳時刻。

雅虎 / 策略投資人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熟知內情人士透露,多家私募基金提出每股16至18美元的價格,打算收購雅虎的少數股權,雅虎希望該計畫能在在年底之前定案。

消息人士指出,本周稍早雅虎收到至少3份出價,擬收購將近20%股權,其中包括私募基金公司TPG Capital、銀湖和微軟等公司組成的集團和其他公司等。銀湖的出價為每股16.5美元,TPG則為17.5美元,不過雅虎希望買家出價能高於20美元。

另外,知情人士表示,雅虎近日將評估阿里巴巴和軟體銀行的聯合提案,意即從雅虎手中購回對阿里巴巴和雅虎日本的持股。雅虎擁有阿里巴巴40%的股權,和雅虎日本35%的持股,而軟體銀行亦持有2家公司大額股權。

在此同時,阿里巴巴和軟體銀行亦持續與私募基金公司協商,研擬攜手收購雅虎全部股權。例如Bain Capital和百仕通集團(Blackstone Group)正聯手提出對雅虎的潛在收購計畫。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雅虎仍然是一塊寶,有阿里巴巴40%業務,有日本第一名portal業務,還有美國業務平台,相信出價收購的投資人一定不在少數。

第二、微軟購買雅虎20%的股權和阿里巴巴回購雅虎對其持股,是兩個不同個案,對估值計算會有重大影響,也帶來架構設計上新的挑戰。

第三、雅虎亞洲做得最好的市場是台灣,營業額高達350億新台幣,創辦人楊致遠又是台灣人,但是卻未見台灣企業家、台灣公司嘗試向雅虎買回台灣這塊業務,非常可惜。

第四、私募股權基金最願意提供資金支持產業整合,不管整合者是外資(如微軟) 或中資(如阿里巴巴),台灣產業或企業應該站出來進行全球各個產業價值鏈的整合,由PE提供資金。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振興經濟 外(陸)資來台 金融業增資 東京證/大阪證 面板整合 元太/LGD 人民幣離岸市場

振興經濟
面對全球經濟嚴峻,總統府財經月報決定行政團隊下周三將提出針對當前經濟情勢短中長期因應對策,包括穩定股市信心、開放兩岸金融、協助產業轉型以及紓解無薪假和失業率攀升壓力,都是財經對策的重點方向。

產業轉型方面,包括短期先解決DRAM、面板等四大產業困境,從旁協助銀行團貸款,以及扶植綠能產業擴增國內市場規模。

總統馬英九指示行政團隊下周三前提出因應當前經濟情勢短中長期對策,經建會主委劉憶如今天上午表示,「投資」是當前最重要的,很多外商投資「卡」在台灣標準和國際標準不同,應儘速排除投資障礙,才能讓內需消費在明年繼續帶動經濟成長。

台灣面臨嚴峻的國際經濟情勢變化,身為經濟學家及國家經建會主委,她表達了看法,劉憶如接受中廣專訪,認為增加國內投資,帶動消費,似乎是目前支撐台灣經濟的重要方向。

劉憶如說,全球招商和「產業有家、家有產業」連結在一起,結合地方政府共同出國招商,很多外資想來台灣投資,發現台灣的規定和國際太不一樣了,甚至是上百億元的投資案因此被「卡」住,歐洲商會也跟她建議,是不是能「多一點國際標準,少一點台灣標準」,因此要「內溫」持續的關鍵,就是要儘快突破各種投資障礙。

我們的感想:

第一、如果台灣能夠將法令鬆綁,外人投資的金額應該遠大於現在數字。

第二、台灣應該重新檢討經濟部投審會的角色,作為一個協調的窗口,投審會不僅疊床架屋,並且也延遲了審批的程序。投審會最大的問題和金管會一樣,只是一個「防弊」機構,一個衙門,所有的外資來要看它的眼色,但是卻完全沒有絲毫「服務」的熱誠和態度。投審會應該和大陸國台辦學習,台商在大陸遭遇了任何阻礙,國台辦會主動去協調其它政府部門,提供單一窗口服務。台灣就沒有這樣的機構,外商就像誤闖叢林的小白兔,被台灣的法令規定折騰得遍體鱗傷。

第三、劉主委點出了重點,外資很多投資案被卡。關鍵之一就在金管會,到目前為止,政策還是不夠明朗,法規也不清楚,外資怎麼會有信心?政府一直認為國巨案只是一個特例,殊不知行政和法令的混淆對於外資來台有多大的負面打擊和信心影響。

第四、「產業有家,家有產業」是新觀念,也就是結合地方政府共同招商,我在上周經濟日報社論中也提出,台灣應該參考「中新天津生態城」的概念,可以規劃新竹「日本LED鎮」或台中「蘇州文化城」。

第五、檢視外商來台投資項目和目前政府招商項目,我們會發現其中還是有許多 mis-match 之處,值得相關部門再努力。

外(陸)資來台
雖然目前全球經濟景況不容樂觀,僑外資來台熱潮未減,今年投資金額年增率將扭轉三年來的負成長,投審會預估僑外資將正成長逾兩成,全年金額可望突破40億美元(新台幣1,219億元)。

但陸資來台投資金額依舊不理想,投審會委員會昨日核准金額僅249.35萬美元 (新台幣7,597萬元)。投審會透露將檢討開放第三波陸資來台產業別,包括LED、電動車等業者建議的產業,列考慮開放範圍。

對僑外資金額增多,今年由負轉正,投審會執行秘書范良棟分析表示,受惠於ECFA開放後,日本等企業藉由與台灣企業合作進入大陸市場。

但今年陸資來台投資金額減少,累計前十月核准來台投資金額為3,800萬美元,較去年9,400萬美元減少57%。范良棟指出,去年陸資來台金額較高,主要是製造業居多,今年則以服務業投資較多。

因此,投審會檢討開放更多陸資來台產業項目,考慮開放產業方向是兩岸合作產業項目為主,如此一來對吸引陸資來台才具有誘因。日前LED、電動車等均列為檢討產業。

至於立院等建議大幅放寬陸資來台,由正面表列改為負面表列,經濟部則考慮正面表列開放逾五成產業別來台後,再檢討負面表列。

我們的觀察:

第一、外資來台金額的確在增加,ECFA是主要推動因素,並不全然是日資,過去一年許多外資對台灣的印象已經完全改觀了,才會有Google和HP這樣的巨人前來投資。

第二、外商在台投資項目以知識產業相關居多,許多將台灣定位為亞太經貿樞紐和大中華營運協調中心。

第三、我們很早就提出經濟部「兩岸搭橋專案」的項目完全沒有對陸資開放,總算投審會注意到這個問題了。

第四、立法院建議大幅開放陸資,由正面表列改成負面表列,大陸主管當局也有類似的呼籲,經濟部居然還只想分階段開放,非常讓人失望。兩岸交流只會被一些教條如「漸進式開放」束縛,絲毫沒有考慮到企業和人民現實的需要;陸資來台成效不彰,政府不見有任何檢討的誠意,看來真正需要改組的是我們的政府官員。

金融業增資
今年金融業掀起增資風潮,但統計6家銀行及金控增資總金額共546.04億元,如跟23日市價相比,已因股價下跌而蒸發57.157億元,蒸發金額逾1成,讓增資的原股東、行員及一般參加抽籤的投資人叫苦連天。

華南金股價跌破現增價後,今年增資的6家金融業增資價格已全面都高於市價,法人指出,這代表已經繳款者全數蒙受虧損,後續如果股市未好轉,其他金融業順利增資的難度恐怕會因而提高。

法人指出,明年合庫、兆豐金控等大型行庫也評估增資,合計今、明兩年金融業增資金額就上看千億元,可能造成市場資金被迫鎖在現金增資,減弱買進金融股的資金動能,加上歐債影響及外資賣超,讓金融股股價短期表現相對弱勢。

今年金融業增資都集中在下半年繳款,剛好遇到8月全球股災,使金融業增資之路異常坎坷,其中僅玉山金在股災前期就已完成募集;第一金在客戶情義相挺下,才完成增資;台中銀因應市場,下調現增價0.5元至10元,11月初增資完成。

已完成增資的還有高雄銀行,台企銀和華南金增資則尚未完成,但兩家金融機構都指出,將積極尋找特定人認股,務使現增順利完成。大眾銀行、萬泰銀行則是找尋私募及特定人認購,大眾銀持續尋找合適的海外策略投資人,萬泰銀則因近期市況不佳,股價低於暫定現增價,增資計畫已暫緩。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金融業家數過多,沒有及早整併,這才是真正問題的所在。

第二、PE是金融業整併的重要工具,但是主管機關並未對目前已投資銀行的PE給予正面鼓勵,反而祭出嚴格的控管手段,以及提出金融業不適合PE投資的政策觀點,讓所有國外PE對台灣金融機構都為之卻步。

第三、在目前國內外經濟情勢下,若所有銀行都從公開市場募集資金是絕對行不通的作法,一定要洽特定人認購。去年主管機關又進一步收緊私募法規,規定盈利公司不能私募,將來勢必會綁手綁腳。

第四、金融機構面對「四大慘業」的風險,有很多未爆彈,若不能適時增資,將來會形成更嚴重的危機。

第五、金管會喊出了「公公併」的口號,到現在為止什麼併購都未看到,政府並未提出推動金融業整併的做法。時間不站在我們這邊,希望主管機關能夠痛下決心,制定清楚的政策,拯救金融業即將面臨的空前危機。

東京證 / 大阪證
東京證交所(東証)周二與大阪證交所(大証)聯袂宣布,擬於2013年1月合併,以提升競爭力,並躋身全球第三大證交所,僅次於紐約泛歐交易所(NYSE Euronext)和那斯達克OMX集團。

聯合聲明指出,東証擁有絕大多數非信用交易股票(如豐田汽車和索尼),大証的強項則是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兩者結合應能產生相當程度綜效,有利振興日本資本市場。

在JASDAQ證交所掛牌的大証,周一收盤價為每股42.1萬日圓,東証集團收購價等於溢價14%。大証周二終場收在每股44.05萬日圓,日漲幅為4.6%。

東証則未上市,根據知情人士透露,東証市價據估計約是大証的1.7倍,低於東証先前推想的2倍。若以大証周二收盤價計算,大証現值1,189.4億日圓,則東証價值推估應超過2,600億日圓。

聯合聲明指出,同國或異國的證交所彼此合併的風氣在海外已漸興,對日本的證交所而言,要在這樣的全球競爭中存活下來,就必須建立高度流動性及高效率的市場,並藉由增強競爭力來提升投資人和企業的便利性,這能透過擴大規模、使金融工具多元化及削減成本來達成。

然而,市場人士卻懷疑,光靠這樣是否能與香港以及其他證交所一爭長短,其中主要因素是日本的人口正逐漸減少,再加上強勢日圓已令日本經濟成長前景蒙上陰影。

我們的感想:

第一、又一家亞洲證交所進行合併,雖然這次是國內的合併,而不是跨國的收購,但無論如何,對於競爭力的提升是有幫助的。

第二、日本人是最懂得在危機時整併的民族,從十年前的爾必達,到今年新日鐵合併住友金屬創造了全球第二大鋼鐵集團,還有最近日本政府支持中小尺寸面板三家業者整併,成立Japan Display,都說明日本人的團結性,至少懂得在嚴冬來臨之際聚在一起取暖,保持生命,重新出發。台灣在這一方面差得很遠,否則也不會有茂德和四大慘業這樣案例的發生。

第三、台灣資本市場不夠國際化,新台幣也不可能國際化,所以在國際資本舞台上勢必逐漸被邊緣化。TDR好不容易發展了兩年,現在又奄奄一息,變成昨日商品。交易所的競爭力代表國力,台灣交易所(包括櫃買中心)能夠做的事情太多了,包括國內整併,走出去海外參股,或引進外國策略投資人,不管怎麼樣都比現在完全無所作為要來得好。

第四、假如國內整併有困難,台灣證交所和櫃買中心應該積極走出去,用投資的手段進行海外策略聯盟,現在只有和零星的海外交易所簽MOU,仍然是太被動。

第五、台灣資本市場相對於香港、新加坡或美國,更適合中小型企業,其實還有不少外國(大陸)企業想要來台上市,我們應用更開放的思維和行動來迎接這個潮流。

面板整合
劉憶如昨天為推動台灣面板業整合奔波,上午先南下台中與友達董事長李焜耀會面,下午趕回台北見奇美電董事長廖錦祥。她說,不認同稱面板業是「慘業」,也不認為要「救」面板產業,應該是要設法找出可以發揮更大綜效的連結方式。

劉憶如強調,面板業並非個別廠商出了問題,而是國際趨勢變化帶來的衝擊,包括智慧型手機熱賣、歐美不景氣,所以,不單是台灣的面板廠有困難,其他國家也是。歐美經濟幾年內都不會好,所以得想想用什麼方式來合作。

劉憶如指出,整合可以是合作、也可以是更強的整併,大家可以從有利基的、可創造綜效的最基礎的合作談起,有一些方向可以談合作,包括產量、技術(含研發)、專利和市場(含行銷)。

劉憶如說,面板是台灣具世界競爭力的產業,經建會著重的未來產業有七大,面板屬於第七大,第七大的類別是強棒愈強,例如精密機械、WiMax等,面板是歸在強棒這一大類。

對於台灣面板業前景,李焜耀指出,日本主要電視品牌,除了夏普之外,幾乎都放棄大尺寸面板生產,但是日本電視品牌終究還是要靠面板廠支持,台灣在這方面有很好的地位。

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昨(22)日表示,政府應有具體行動協助友廠度過寒冬,經濟部已介入協助奇美與銀行團的協商。

杜紫軍指出,兩大面板廠自行發動各項合作,經濟部樂見其成,但因兩大面板業者在全球都有相當市占率,其合作涉及聯合行為,例如研發合作須經公平會核准,兩大面板廠的合作只要符合公平交易法規,經濟部將盡力促成。

經濟部相關官員透露,面板產業瞬息萬變,經濟部希望兩大面板業者能各自就技術、供應鏈、系統商、原料商、通路等自行整併,不能單單只談大尺寸,研發也要分別有短期商用、中長期投入未來技術研發等配置。

官員指出,整個商業模式須做調整,才是重要的,對於國內是要維持一家或兩家大型面板業者,經濟部不預設立場,也沒有非要整併成一家的必然。對於經建會有意以國發基金注資,促成面板整合,杜紫軍說:「樂觀其成」,政策工具國發基金在經建會手上。

銀行主管舉奇美電與群創合併為例,市場一直傳出雙方經營理念不合,合併後新奇美電希望能分為大尺寸、中小尺寸及觸控等三家公司,但原奇美電的相關人士並不贊成,合併至今雙方仍在磨合,無法彰顯合併綜效。

我們的心得:

第一、台灣面板業的根本問題是一開始就太多家,整合到現在雖然剩下兩大,仍然無法獲利,成為像台積電一樣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公司。

第二、友達、奇美合併有技術上的困難,但是加強彼此合作是一定要做的。整合已經到一個國際性的新層次,包含產品、技術、市場、產能各層面的合作,經建會作了對的事情,就是將這個題目變成大家共同關切的議題。

第三、經濟部長表示大家不要一直講「四大慘業」,友達董事長也表示慘業是不正確的說法。我們覺得並沒有什麼不好,唯有這樣才能提高大家的危機意識。台灣過去就是沉醉在「兩兆雙星」的迷思當中,企業一直沒有轉型,銀行一直批准不用頭腦的信貸,造成產業今日的結構型危機。其實產業痛苦指數還不夠高,因為至今未見業者有任何積極的改組動作,奇美的小尺寸面板和觸控面板分拆計劃已經撤回。

第四、跨國合作是最佳的策略,但是比較弱的日本業者已經自己聯合起來。之前鴻海曾經想整併日立,不過日立已投奔Japan Display 陣營;剩下的夏普技術太強,不需要整併,台灣已沒有什麼可以策略聯盟的日本對象。另外一個合作對象是中國大陸,大陸沒有技術,但是有資金、市場和政策,看來兩岸需要共同來研究這個產業轉型習題,「聯中以引日」是另一張台灣可以打的牌。

第五、如果要深化合作關係,就要從「技術合作」提升到「股權合作」; 適度地切割業務(如中小尺寸面板或觸控面板),並重組成一家新公司是比較可行的做法。華映當年就是太過於龐大,沒有提早分割,以致造成今天的窘境。

第六、政府要懂得運用政策牌,也就是「國發基金」。政府除了資金的投入以外,還應有政策的配套,鼓勵企業間的併購和產業整合,另外如果有想像力的話,還應該積極促進兩岸在新型產業的價值鏈合作,創造雙贏。

元太 / LGD
元太、LGD 2年合作關係告終!面板廠現金短絀,LGD為保留現金,停止對Hydis(元太子公司)的投資;元太也在昨(24)日宣布,將斥資3,050萬美元,由LGD手中買回Hydis的公司債。雙方除了終止投資關係,合作協議也不再執行,元太表示,未來兩大集團將重回競爭關係。

元太在2009年12月底宣布與LGD策略聯盟,LGD還進一步透過認購公司債的方式,挹注元太韓國子公司Hydis 3,050萬美元,同時LGD也認購了元太GDR約1,000萬美元,成為元太持股比例約0.5%的股東。雙方在技術、產能、採購上將進行全面合作之外,並且共同拓展電子紙市場。

元太昨日宣布,元太、子公司Hydis及永餘投資、LGD等四方合意終止於2009年12月底所簽署有關Hydis之投資合約。Hydis並將提前贖回LGD持有Hydis面額共計342.57億韓元之公司債,而與公司債有關之擔保合約將一併解除。元太董事會也通過,將投資3,050萬美元,認購Hydis的公司債。不過LGD所持有的1,000萬美元GDR則維持不變。

對於兩大集團之間的合作關係,元太表示,除了投資關係終止之外,雙方原有合作計畫或已進行完畢或因環境變化已決定不繼續執行,故合意終止。元太指出,過去Hydis和LGD在廣視角等技術、產能上都有合作和專利交互授權,兩家公司定位在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未來雙方合作關係停止之後,將重回競爭對手的關係。

元太雖然是台灣最早發展TFT面板產業的元老之一,但後來沒有繼續往大尺寸投資,除了轉往中小尺寸面板外,更押寶利基型產品:電子紙顯示器。早期在這個新產品極高的不確定性之下,再加上元太本身產能不足,因此積極向外尋求策略合作,希望藉著合作關係,拓展其他業務。

這兩年來的爆發性成長,證明元太押對了寶,受惠於亞馬遜電子書閱讀器Kindle熱賣,元太營收、獲利三級跳;今年元太前3季合併營收為279.41億元,稅後盈餘52.49億元,每股盈餘4.86元,不僅創新高,更傲視台灣面板產業。

元太和亞馬遜的合作關係,還從電子紙供應延伸到FFS廣視角面板,透過供應亞馬遜平板電腦Kindle Fire面板,也打開其他平板電腦面板供應。說穿了,元太手握亞馬遜這個最大的策略合作伙伴,有了穩固的面板出海口,也讓元太對後續的面板業務更有信心。對元太來說,橫向的合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穩固下游客戶的策略合作關係。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元太這兩年的資本運作非常成功,除了2009年6月押寶以2.15億美元收購E-Ink 大獲全勝外,和韓國產業龍頭之一LGD的策略聯盟也是很漂亮的。

第二、看看今日台灣大尺寸面板廠商的慘況,對照元太的中小尺寸面板和利基型策略,令人深深地感到所謂的 First Mover Advantage 不一定正確;在對的時候以對的方式(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出手才是贏家。

第三、當然元太也不是一直那麼順利,Hydis 是海力士的子公司,當初也是經歷重整才浴火重生。難得的是元太能以跨國併購帶動自身成長,在對方企業出問題或全球金融海嘯之時出手併購,迅速奠定基礎,後來追上。

第四、LGD是韓國高科技龍頭企業,但是一樣面臨寒冬,必須減少轉投資,可以理解。雖然Hydis一樣是韓國公司,LGD只能割愛還給元太。十年前富邦引進美國花旗作為15%策略股東,後來Citi基於自身困境將持股賣出,和本案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五、元太今年認購華映可轉債,代表產業界產能過剩,這也是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根本問題。元太自己不需再作資本投資,只要透過策略聯盟即可以利用現有市場過剩的產能。

第六、台灣的高科技產業要多向元太學習:適時透過M&A壯大自己,切入新事業領域,創造藍海,而不是一直在紅海裡面廝殺浮沉。

人民幣離岸市場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昨(22)日在台北出席活動時表示,支持兩岸儘快簽訂貨幣清算協議,他並贊同兩岸金融合作應更加開放,例如讓台灣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市場,以及開放台灣民眾買大陸A股。

對於當前眾人關注的兩岸貨幣清算問題,夏斌表示,兩岸應該儘快簽署貨幣清算機制,「我們都能與其他國家簽署貨幣清算機制了,為什麼不能與台灣簽呢?」

夏斌提到,考量到兩岸金融環境、規範與規模的差異性,兩岸簽署貨幣清算機制中間過程當然需要對技術環節進行討論。

此外,對於人民幣國際化與香港當前積極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夏斌表示,中國大陸的國家金融戰略是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及人民幣離岸市場,香港抓住了這個機會,現在就連倫敦、新加坡也在爭取人民幣離岸市場。

他認為,兩岸應進一步加強金融合作,人民幣離岸市場是雙方合作可能的方向,台灣應可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市場。

夏斌指出,當前兩岸的貿易額越來越大,在這方面台灣的金融業者應該多一點呼籲和要求,不應該錯過藉人民幣跨境結算發展自身業務、推展台灣經濟發展的良機。

夏斌昨日上午在台舉行記者會,與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對談他說,香港搞人民幣離岸市場,對繁榮香港的金融絕對是有好處的,台灣的金融業也可以做。

鄭貞茂也說,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台灣比香港更具有優勢。台灣對資本的管制比香港嚴格,而且兩岸貿易規模龐大、提供良好基礎。

鄭貞茂說,台灣出口到大陸的金額占40%,應該讓企業用人民幣持有出口貨款,但目前都只能以美金持有。

鄭貞茂強調,兩岸簽署換匯協定、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對兩岸都是非常有利的事情,條件也非常成熟。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人民幣離岸市場牽涉到台灣的金融產業政策,需要跨部會的協調。目前這個題目雖然引起了政府和企業的關心,但是仍然缺乏明確的方向、開放的作法及時間表。

第二、兩岸貿易頻繁,台灣40%的出口都是輸往中國大陸,可以用人民幣結算,這是台灣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有利條件,但是國際卻不了解,也沒有把台灣放在心上,為什麼?因為台灣的金融國際地位太弱了,根本無法與經濟實力相匹配,所以國際市場只會想到香港、新加坡和倫敦。

第三、台灣需要有一個切實的題目來切入人民幣離岸市場,我們認為規劃大中華人民幣股票交易所是可行的方向,一來替台灣停滯不前的證劵交易所找到一個新方向;再來可以引導大中華地區的中小企業到台灣來上市,提升台灣在區域資本市場的地位。第三、可以替台商及投資大眾找到投資的新方向。現在香港發行的「點心債」(人民幣債劵)供不應求,台灣投信甚至成立點心債基金,人民幣股票上市是未來趨勢,香港也在推動,若有境外人民幣資本市場配合,資金來源不是問題。第四、人民幣交易所若能夠做起來,台灣將更有條件向大陸爭取台灣成為香港以外的另一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正確解讀Taiwan Next

(原文刊載於2011-11-23 旺報)

台灣可能還未走向世界,但是世界正在走進台灣。根據經濟部最新發表報告,台灣國際招商進入「總部經濟」的新時代,有多家外商以台灣作為亞太區域總部,經營型態包括區域運籌總部,區域知識總部及區域金融總部,預計2015年可以增加到300家。

 馬總統去年提出台灣3個目標定位,分別是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和外商區域營運總部。這些口號剛宣布時有點曲高和寡,但在ECFA簽署後的一年多時間,竟然逐步穩定地實現,不僅台灣設計發明屢獲國際大獎,全球知名企業亦先後來台投資,從事高附加價值的知識經濟活動;「台日投資協議」和其他FTA談判亦在進行中,過去十年台灣從未得到這麼多世界的關懷和肯定。

 吸引外資4個層面

 談到台灣的國際地位,外國人如何看台灣是重要指標,而兩岸關係又是關鍵。馬政府也許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外人投資數據假不了。Google在彰濱工業區成立亞洲data center; 惠普宣布在台設立東北亞雲端支付中心;AIA在台投資行動商務新模式拓展保險市場; 空中巴士計畫在台灣布局亞洲維修中心;這些都是最近以行動支持台灣的全球一流企業,證明台灣並未因為產業西移而空洞化,外商反而定位台灣為亞洲知識經濟營運中心。

 台灣吸引外資有幾個層面,第一是「科技實力」(Brain),即「Taiwan First」。台灣是亞洲的「知識經濟管理總部」,被多家外商指定為創新中心、知識中心和研發中心,台灣有完整的創新產業鏈,可以迅速將創意概念商品化。

 第二是「軟實力」(Beauty), 即「Taiwan Best」,包括文化創意和觀光旅遊。台灣可以做為精緻旅遊中心,大陸遊客可以來台體驗文化、觀光美容或醫療健診,從事不一樣的深度旅遊。台灣有大量商業設計人才受過西方教育的洗禮,又有東方文化的敏銳細膩,以致近年來能夠在國際設計舞台上大放異彩。

 第三是「橋樑與門戶」(Bridge),即「Taiwan Fast」。台灣是中國與世界的橋樑,有語言、文化、人才和管理等多項優勢,外商可以將台灣作為大中華管理中心、支援中心和運籌中心,藉由台灣平台進入大陸市場,減少協調障礙,促進區域交流,有效整合資源,快速取得成果。

 第四是「試營運市場」(Beta),即「Taiwan Test」。不管是科技業或服務業,外商可利用台灣市場作為試驗平台,成立區域行銷中心,了解市場需求,修改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再輸出到中國大陸和亞洲各地。台灣本身市場不大,但卻是亞洲其他市場最好的先行者。

 世界了解台灣,世界尊敬台灣,台灣才會有尊嚴。唯有靠開放的台灣,和諧的兩岸,台灣才能走向繁榮的未來。現在決定未來,台灣已經在對的道路上,是什麼決定了現在?

 精髓在於台灣連結

 台灣,就像電影《魔球》(Moneyball) 劇中所描述,是全世界最被低估的棒球隊。電影原著作者麥可.路易士說得好:「這個故事,是關於一群願意重新思考競賽本質,勇於尋找新知識的人,如何逆轉勝出。」台灣的全球大聯盟之旅,才剛剛開始。

 Taiwan Next 的精髓不只在於台灣認同,更在於Taiwan Nexus (台灣連結):連結

 兩岸,連結全球,還要連結歷史「Taiwan Past」。如果我們大家都能關懷歷史,掌握現在,擁抱未來,台灣的「品牌」(Brand)將會真正地走向世界。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陸銀股權 外商來台 外商區域總部 IBM/巴菲特 華為/賽門鐵克 三星/醫療 SK電信/海力士

陸銀股權

美國銀行14日宣布減持建設銀行104億股H股,預計套現18億美元,為美銀今年第2度減持建行股權。事實上,在金融風暴後,傷痕累累的外資銀行紛紛出售中資銀行股權,以補強第一類資本適足率。據統計,外資銀行3年內共減持套現2230億港元,僅美銀就套現1433億港元,比重高達65%,顯示美銀承受龐大的資本補強壓力。

減持後,美銀持有建行股權從125億股降至21億股,持股比例僅1%。建行發言人表示,理解美銀減持行為,「美銀迫於自身經營問題和監管壓力而減持,是正常的市場行為;建行和美銀戰略合作關係保持不變。」

事實上,在金融風暴後,外資銀行就不斷減持中資銀行股權;且在巴塞爾協議Ⅲ要求下,歐美銀行亟需補充資本來符合監管指標。統計顯示,金融風暴後3年內,外資銀行共減持套現2230億港元;僅美銀就套現1433億港元。高盛、淡馬錫分別套現260億和280億港元。

分析師指出,外資銀行減持中資銀行有三大目的:看空銀行股、後院起火、正常交易。

後院起火則是指歐債危機蔓延,正醞釀新一波全球金融風暴,衝擊歐美金融機構獲利,迫使其大舉出售持有的中資銀行股權,以強化資本、彌補虧損,抵禦全球金融形勢日益加深的不確定性。例如高盛11月9日減持17.52億股工商銀行H股股權,套現85.5億港元。高盛財報顯示,由於投行業務、資產管理及證券承銷業務收入大幅縮減,第3季淨虧損44.28億美元。

我們的觀察:

第一、美國和歐洲幾大銀行五年前對於中國四大銀行的投資,現在成為金融海嘯後的救命錢。

第二、新加坡還是很有遠見,GIC和Temasek從Citi和UBS虧了很多錢,但是仍然沒有阻止他們對金融業的佈局,加碼中國銀行正是最好的方向。

第三、美國銀行後院失火,即使把建銀持股降到百分之一還是要賣。值得注意的是當年建銀想要引進的對象是Citi,Citi自己出了問題才輪到BoA,現在正好用來協助BoA補強其資本適足率。

第四、高盛出售工商銀行持股更值得注意,高盛雖然財務健全,但是在金融海嘯後交易收入大減,加上受到美國法規對自營交易的限制,所以必須靠出售ICBC持股來達成盈利目標。

第五、中國經濟正進入嚴峻的調整期,中小企業資金鏈已斷了,房地產正面臨泡沫化,大型國有企業面臨轉型的問題,中國的金融業和經濟息息相關,前途並不樂觀,外資在這時候出脫金融股股票,也情有可原。

外商來台

2011 MIPIM ASIA亞洲國際地產投資交易會今上午在香港會議中心開幕。經建會主委劉憶如率領70多人赴港參加,並以「台灣主題館」向全球投資基金招手,此次總計有35項大型政府與民間投資標的,金額高達新台幣1.1兆元。劉憶如表示,去年民間投資2兆,而去年7月截至今年7 月,全球有意來台投資的金額則有1兆餘元,其中確定金額達4000多億元,明年將舉辦城市觀光投資團,積極爭取來台投資。

劉憶如、台中市長胡志強、高雄港務局港務長蔡丁義、金門縣長李沃土今都出席台灣主題館的開幕儀式。劉憶如表示,MIPIM ASIA董事FilippoRean特地到台灣邀請我們赴港參加此盛會,希望藉此活動把西方的投資人帶來看亞洲商機,MIPIM在香港舉辦已有6、7年,若要爭取來台舉辦,恐怕較困難,但希望明年在香港展完後,可以邀請這40多個國家自由選擇來台看看不同的投資機會。

劉憶如表示,此次參展的國家中有六成來自亞洲,另四成來自非亞洲,像是歐美等地。她指出,亞洲自己投資亞洲已是趨勢,連馬來西亞都首次來參加,而且南韓和香港的主題館也都比台灣大,希望明年可以邀集台灣企業或各縣市政府共同參與贊助,舉辦3天的城市觀光投資團,讓更多人認識台灣,同時也能來台投資。另外,也將在2013年舉辦台灣不動產國際年會,透過這些活動,導引更多投資機會來台。

劉憶如指出,來台投資去年表現極佳,但今年第三季已經淡下來,很多投資人來台都發現台灣還不夠符合國際標準,希望台灣10年內可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

我們的感想:

第一、經濟部和經建會爭先恐後赴海外招商,不管是為選舉還是為拚政績,都是一件好事。

第二、值得注意的是MIPIM Asia 為國際房地產交易會,外人為何對台灣房地產有興趣?當然是因為看好台灣經濟和ECFA所帶來的新「橋樑」商機。

第三、政府要更清楚的針對和房地產相關的經濟活動:如研發、觀光、文創、會展或是亞洲營運中心等,並設計有力賣點,提供配套服務。以未來招商必須要從「更多更廣」轉變成「更專更精」,才能有效推廣到台灣,所以關鍵問題不只是Why Taiwan?而是Why Taiwan retail 或 Why Taiwan healthcare?

外商區域總部

經濟部16日發布在台灣外商調查,目前約有100家外商以台灣做為亞太區域總部,其中有四成五外商未來三年將擴充在台業務,潛在投資金額達300億元;此外,計有410家外商未來三年預計在台增加投資,金額達1,575億元。經濟部投資業務處長凌家裕表示,目前100家外商在台灣設區域總部基礎上,未來推動每年50家外商在台設立區域總部,期望2015年達成300家外商以台灣作為區域總部的目標。

經濟部指出,至少已有100家外商以台灣做為亞太區域總部,經營型態可分區域運籌總部、區域知識總部及區域金融總部,其中兼具三種型態者有23家,兼具兩種型態有51家。

100家外商區域總部中,高達45%未來三年將擴充在台業務,潛在投資超過300億元;所有調查的410家廠商中,潛在投資金額更達1,575億元。外商在台設區域總部,多以製造業為核心,區域總部並朝知識密集度較高的型態發展。

其中,美商台灣應用材料以台灣作亞太發貨中心及製造中心,荷商艾司摩爾則選擇在台成立全球卓越創新中心。汽車業中,福特六和著眼於台灣優秀的製造能力與交貨品質,加碼投資啟動黃金五年計畫;日商國瑞汽車,推動台灣整車及零組件外銷,整車今年達5萬輛,預計兩年後達8萬輛。

投資處官員指出,運籌總部是從事維修、配送及物流,知識總部是從事研發及設計,金融總部是負責籌資及接單轉單。根據調查,從事運籌總部的外商中,有71%的管理區域為中國大陸。從事知識總部的外商中,同樣有75%著眼於中國至於區域金融總部的外商中,更有79%的管理區域為中國。

我們的心得如下:

第一、政府喊了很多年「亞太營運中心」從未真正成功過,但是這一年以來,由於ECFA的關係,越來越多外商開始將區域總部設在台灣。

第二、台灣不一定是全亞洲的中心,但是可以作為區域「功能性」的總部,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及卓越的地理位置是台灣無可比擬的優勢。

第三、經濟部的外商區域總部分類很精確:區域運籌總部、區域知識總部及區域金融總部。運籌就是後勤支援和協調,包括管理和訓練;知識代表創新、設計、研發等高附加價值經濟活動。

第四、台灣還應成為大中華或亞洲其它國家的「先行者」試驗市場,外資有什麼產品或服務要進入亞洲或大中華市場,從台灣開始就行了。台灣的市場不夠大,但是卻相當具有代表性,比香港和新加坡都適合作為區域市場的試點。

第五、台灣的資本市場要更加開放,讓外資的投資活動可以和融資相連結,將可以創造更大的綜效。

IBM / 巴菲特

根據巴菲特的旗艦公司伯克希爾14日美股盤後發布的報告,截至9月30日,該公司持有IBM約5730萬股股票。當天早些時候,巴菲特在接受CNBC採訪時說,截至目前他的公司持有IBM股票6400萬股。這意味著,9月底至今,巴菲特的公司持續買入了約700萬股的IBM股票。

巴菲特買入IBM的價格也相當高。按照他說的大多數交易是在第三季度完成推算,伯克希爾買入IBM股票的平均價格達到167美元左右。IBM股票今年迄今已經上漲28%,在道指30只成份股中名列榜首。如此的上漲勢頭使得不少分析師都在近期取消了對該股的「買入」評級,但巴菲特卻表示,股價連創新高並不影響他買入IBM的股票,他認為該公司的股價今後還會漲得更高。

美聯社指出,巴菲特從很早以前就開始拒絕投資高科技企業,他認為從長遠來看,很難預測哪類科技行業能夠盈利。所以,對於曾以避開科技股而聞名的巴菲特來說,斥資107億美元買進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股票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轉變。除此之外,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已經持有930萬股英特爾股票,價值約為2億美元。該公司近期還買入了其他一些公司的股票,包括直播電視集團公司以及通用動力等。

對於巴菲特來說,買入IBM和英特爾的股票似乎意味著投資理念的一次轉變。不過,有分析人士表示,IBM目前的市盈率較低,加上公司擁有長期的發展計劃,且管理層在行業中相對穩定,這些都符合巴菲特一直以來奉行的投資準則。與其說巴菲特投資風格有變,不如說IBM具有投資價值。

深圳恒德投資總經理王瑜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目前IBM服務性業務的收入已占到公司盈利的50%以上。從2004年、2005年開始,IBM就開始進行戰略轉型,即從硬件科學技術的角度將其大部分精力轉為提供諮詢和收購企業重整服務。在這一過程中,IBM有兩大手筆:一是聯想以6.5億美元現金和6億美元的聯想股票的價格收購IBM的全球個人電腦(PC)業務,其中包括臺式機業務和筆記本業務;其次是將硬盤制造技術賣給了日立。

在王瑜看來,IBM已經成功地實現了戰略轉型,不再是一個專做硬件的企業,而是成功地轉型為科技服務類公司。同時,巴菲特買入時候IBM的市盈率較低。「巴菲特最喜歡這種『老樹發新芽』的公司。」王瑜表示。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對巴菲特來說是一大突破,他向來只投資他看得懂的公司,至少這代表他了解IBM的商業模式。他不太投資科技股,所以在他眼中IBM不是科技股。

第二、IBM業績成長強勁,但已經漲了一大段,現在美國經濟又不是很好,這說明巴菲特投資一定是長期的,短期IBM或許嫌貴,但長期來說現在股價仍是低點,所以巴菲特才會「抄底」。

第三、巴菲特投資術不簡單,因為大家都在看他、學他、批評他。有些東西遠在天邊、近在眼前,IBM就是一個例子。大家以往會說巴菲特不可能投資IBM,但是他投了,大家就跟著說巴菲特投資很有道理符合他的投資哲學,重點是他已經悄悄地把投資部位建完了。

第四、IBM應該會比巴菲特對比亞迪的投資要成功,BYD現在看起來根本只是一個炒作,由於獲利沒有辦法反映,股價又跌回原點,雖然巴菲特還是一直 defend 他投資BYD的原因,但是全球投資大眾都不是很認同,相信郭台銘董事長心裡一定樂歪了。

華為 / 賽門鐵克

華為計劃以5.3億美元(新台幣160.2億元)收購賽門鐵克在合資公司華為賽門鐵克中所持的49%股權。該協定還需監管部門批准和符合其他完成條件,預計此交易將在2012年第一季完成。

華為和賽門鐵克在聲明中指出,最近幾個月,他們就合資公司的未來舉行多次談判,兩家公司最後達成一致,認為單一的所有權關係可協助合資公司推動下一階段的增長。最近賽門鐵克在個人和企業產品上都獲得增長,第三季該公司利潤增長34%。華為賽門鐵克成立於2008年,總部位於香港,主要提供安全、儲存和系統管理產品,但成立至今三年都處於虧損狀態。

我們的感想如下:

第一、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電信設備供應商,華為對全世界同業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脅,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第二、美國一直不准華為收購美國企業,深怕技術外流,也因為國會會阻止干涉。

第三、華為收購賽門鐵克是中資整合大陸外資的案例,這和最近康師傅收購百事可樂中國業務的考量是一樣的,外資在中國經營得相當辛苦(舉例來說,華為賽門鐵克成立3年,現在仍是虧損狀態),美國國內經濟又不景氣,乾脆把合資公司收掉,讓中國人來當整合者。

第四、台灣沒有拒絕華為的條件,目前政府仍然不許台灣電信公司採購華為設備,華為來台投資由於電信事業沒有開放,就更不用說了。但是台灣需要和像華為這樣的世界一流廠商合作,共同開拓雲端商機,將產業鏈技術、人才移植到台灣。台灣不會拒絕和IBM這樣世界一流的公司合作,當像華為這樣的中國企業已經悄悄地變成世界第一時,台灣又如何能將其推拒於門外?

三星 / 醫療

三星電子完成對美國醫療公司Nexus的收購,繼續其在醫療產業擴張的計劃,向通用和西門子發起挑戰。綜合媒體11月16日報導,韓國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16日宣布,已完成對美國醫療設備制造商Nexus的收購,繼續在醫療產業的擴張。

三星公司在聲明中稱,Nexus是美國ITC Nexus控股公司旗下的分支,為客戶提供心臟檢查解決方案,幫助監測各種心血管疾病。三星稱收購案預計將於第四季度完成,但并未透漏該筆交易的財務細節。

2010年12月,三星以2.9億美元獲得韓國超聲診斷設備制造商Medison公司43.5%的股權,標誌著正式進軍醫療行業。今年4月三星增持該公司股份至65.8%。作為開發業績增長新動力計劃的一部分,三星曾宣布,準備總額為1.2萬億韓元(約合11億美元)進行醫療設備投資,包括擴大生產線規模和企業收購。

三星集團在醫療產業的投資體現了韓國醫療業與IT業的融合,顯示了其向環保、能源和健康等未來產業理念的轉變。全球老齡化進程加速,迅速發展的醫療行業吸引了來自眾多電子業巨頭的目光。除三星外,英特爾、西門子等企業亦開始關注健康服務體系的廣闊市場,跨界生物制藥領域投入開發新型的健康服務產品,利用其在技術層面的優勢,對醫療健康領域展開更為廣泛和滲透性更強的「入侵」。隨著三星在醫療行業的擴張加速,一直主導全球醫療設備市場的美國通用電器(General Electronics)和德國西門子(Siemens)將迎來三星強有力的挑戰。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三星是韓國IT巨人,但積極布局醫療產業,台積電呢?

第二、台積電已透過併購投資茂迪(太陽能)和 LED(美國LED關鍵零組件供應商),但積極性和遠見還不夠,和三星一比就被比下來了,台積電很自戀,缺乏企圖心和國家社會責任。

第三、三星在醫療領域也不是亂投一通,先前其收購的兩家醫療公司都和電子產業有關,代表三星利用IT的優勢借力使力,這也是台灣在醫療業最應該發展的方向(medical device 和 medical equipment)。

第四、台灣要切入醫療設備的優勢有兩個:大中華布局和IT產業鏈,機會比三星更好,看來政府和企業除了靠自身內部的成長以外,更要多利用跨國M&A和策略聯盟來加速成長腳步。

古河電氣
經濟部16日表示,全球最大電解銅箔製造商、日本古河電氣工業株式會社在雲林斗六擴大工業區投資46億元設廠,這是古河電氣在海外第一個生產據點。

這項日商投資,使得今年前十月國內電動車輛投資金額達到142.75億元,超過120億元目標金額,提前達陣。

工業局表示,在電動車輛、綠能車輛投資中,鋰電池零組件有關的投資占比最大、約74億元。

古河電氣是全球最大電解銅箔供應商,由於台灣電力供應穩定,價錢合理、品質佳等條件,古河電氣購入斗六擴大工業區土地,現在整地,預計明年8月開始運轉。

我們的感想:

第一、又一家大型日本企業在台投資,46億元的確不是小數目。

第二、古河電器是電解錫箔製造商,不知這和電動車的關係是什麼?可能是某部分元件。如果真的有關,我們要恭喜經濟部,因為外資是真正到台灣來投資和明日「新興產業」有關的項目。

第三、今年以來日商投資台灣不斷,現在應該將其提昇到另一個層次,經濟部長和經建會主委不一定要再跑到日本去招商,台灣的價值日商都看得見,反而更應作好投資服務,樹立口碑;另外,要深化投資的層面,推動上、中、下游整個產業鏈式的投資,形成「產業鍵」和「產業群」,不要讓已經來台的日商中小企業形成單打獨鬥的局面。

四、應該考慮提供整面的土地,規劃「日本鎮」或「日本城」,相信會有更好的效果。

SK電信 / 海力士

南韓行動通訊巨擘SK電信周一宣佈,公司已和記憶體晶片大廠海力士(Hynix)簽下收購協議,將以3.4兆韓元(約30.5億美元)買下海力士21.1%股權,成為SK電信史上最大購併案。

SK電信周一於提交政府的文件中表示,兩家公司已於上周五達成收購協議,並預計在明年上半完成交易。根據協議內容,SK電信除了從南韓外匯銀行(Korea Exchange Bank)等9家海力士債權人兼股東手中買下股權之外,還會以每股2.3萬韓元的價格買下海力士發行的1.02億股新股。

海力士預期,上述新股將為公司帶來2.3兆韓元資金,將可用來強化內部管理與財務架構。自從2002年債權銀行團以債權交換股權為條件,買下海力士大多數股權之後,海力士便苦尋不到理想買主,原因除了半導體產業前景不定之外,海力士的龐大資金需求也令潛在買主卻步。

在全球經濟動盪與歐債危機雙重衝擊下,海力士上季(7至9月)虧損5,626.2億韓元,和去年同期的獲利紀錄相比由盈轉虧,所幸今年終於盼得買主。

對SK集團旗下佔據南韓半數行動通訊市場的SK電信而言,海力士不僅是公司史上金額最高的購併對象,也是日後拓展新市場的重要籌碼。尤其在南韓行動電信市場趨向飽和之際,SK電信更加希望未來能結合電信事業與半導體事業,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

我們的心得如下:

第一、海力士十年重整成功,還能以高價賣給SK電信,可喜可賀,說明韓國政府扶植和重整產業真的是有兩把刷子。

第二、SK電信為電信龍頭,為了尋找一個「成長」性的產業,並且尋找「第二主業」,所以併購海力士。這個邏輯在韓國可以通,在外國就不一定能為人接受:假如我們把全台灣所有DRAM產業整合成一家公司,台灣大哥大會有興趣來購買嗎?只能說韓國人很團結。

第三、十年前海力士的債權銀行就入股海力士,這是現在茂德銀行團也想要推動的模式,只是時機太晚了。

第四、海力士重整成功關鍵在政府的支持和產業規模地位,政府一定要強迫企業用一切的手段整合,承擔必要的痛苦和社會成本,包括裁員、關廠、減產、減薪等,目標是打造具有世界競爭地位的產業龍頭,台灣不管是政府和民間都沒有這種魄力,所有DRAM公司加起來市占率還抵不上海力士一家。

第五、目前政府還在積極推動面板業者整合,但是基於台灣的國情,政府不會下指導棋。政府其實有籌碼可以推動產業整合,就是國發基金和銀行政策貨款,應該提供適度的激勵機制鼓勵民間業者整合,不管是面板、太陽能或LED,只要能朝「垂直」或「水平整合」就予以相關鼓勵配套措施,相信台灣的世界一定會加速往更具有競爭力的方向發展。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以併購創造產業新價值

(原文刊登於2011-11-18 工商時報)

頂新集團康師傅宣布和全球食品巨擘百事可樂結盟,以旗下飲品控股5%股權,收購百事可樂中國控股股權,以及大陸碳酸、果汁飲料產銷權,正式和可口可樂決戰。

在此同時,旺旺則宣布和日本乳品巨人森永強強聯手,計畫進軍大陸乳品市場,共同打造全中國乳品第一品牌。兩大食品龍頭,分別從碳酸飲料和乳品著手,結盟外資,轟動兩岸業界,也將台灣企業的國際併購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這兩件併購案有幾個相似的地方: 第一、都是外資藉由台商平台進入中國市場或強化中國佈局; 第二、都是和世界級的產業龍頭合作; 第三、雙方借力使力,創造雙贏,均利用策略聯盟補強自身產品線不足的地方。康師傅至今已有和7家日商合作中國市場的經驗,這次轉變方向,改和老美整合; 旺旺則是首次大規模和日資合作。

康師傅和旺旺的例子代表台商已準備好在國際市場大展拳腳,成為新的資源整合者; 之前徐福記或丁家宜被外資收購,台商還只是被整合方,現在之所以能夠角色互換,策略槓桿點就在於我們的中國布局和經營管理能力。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為了表彰台灣企業在投資併購上的努力與成就,最近成功舉辦「2011年台灣併購金鑫獎」,總共選出5件「年度最佳併購案」(Deals of the Year) 和6件特別獎; 這裡所謂的 "併購" 是廣義的包括收購、合併、合資、參股和策略聯盟等,其中不乏高水準的代表作,綜合分析,總共有四大重要趨勢:

第一、台商積極提升產業鏈價值層次: 台橡斥資1.6億美元,力退歐美強敵,成功收購全球兩大石化巨人共同擁有的子公司Dexco,獲得先進技術專利,並將協同外資進軍中國市場。冠捷從代工者升級為品牌經營者,收購飛利浦電視品牌,關鍵在於其和飛利浦多年合作關係及大陸布局。歐美日企業在金融海嘯受創嚴重,急欲釋出技術,也希望尋找中國戰略夥伴,台商是最佳對象。

第二、兩岸合作海峽併購大幅增加: 宏碁透過品牌授權方式,成功整合大陸NB領導廠商方正,獲得「最佳海峽併購獎」和「最佳創意獎」; 中國人壽和大陸建設銀行合資成立保險公司,以大陸通路搭配台灣保險專業,創造了高股東價值,後發先至。我們預期明年還會有更多的兩岸產業合作,擴大到不同領域。

第三、台灣企業走出去海外併購: 之前的台橡和冠捷都是例子,證明傳統產業一樣可以像高科技行業成為全球資源整合者。另外此次被提名的宏達電今年以來已進行七件海外併購,出發點涵蓋技術、專利智財、產品和市場等,效益令人期待。

第四、產業加速水平與垂直整合: 這次兩家年度最佳併購案元大收購寶來和大富媒體收購凱雷旗下有線電視凱擘,分別代表了台灣金融業和電信業做大做強的企圖心,未來勢必會持續跨地域、跨領域整合。

另外大聯大由於獨創特殊的產業控股公司模式,從台灣第一逼近世界第一,獲得評審委員青睞,除了最佳併購獎以外還得到「最具影響力」獎,實至名歸。

台灣產業正在前所未有的歷史分水嶺上,企業併購將呈爆炸性發展,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將法規鬆綁,改善投資環境,讓世界走進台灣,台灣走向世界,對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如陸資和私募股權基金更應釋出善意,讓其積極促進台商的轉型升級、產業整合和全球布局。

全球科技寒冬即將來臨,「兩兆雙星」已變成「3D1S慘業」,台灣科技界應加速以整合、出售、聯盟或合資方式因應,無薪假並無法解決產業根本問題。另外零售業可結合外資搭橋進軍中國,金融業可開放外資再次整併,而傳產更存在許多海外技術品牌的併購良機。

ECFA的投資效應已經產生,台灣即將進入併購的黃金十年,唯有台灣人方能在中、美、歐、日等國之間游走自如、合縱連橫、創造價值,全世界都在看台灣,我們千萬不要錯過了這個歷史機遇 !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四大慘業 LED照明 綠能 國銀跨境併購 去房地產化 亞太資訊運籌中心 歐洲招商 (陸企) 上海家化

四大慘業

行政院長吳敦義近日表示,國內雙D產業,目前已有日本DRAM廠有意和台灣DRAM廠整合,他已指示經濟部進行台日DRAM廠整合;國內兩大面板廠友達和奇美電也已就如何整合,「雙方適度接觸中」。

國內DRAM、面板、LED、太陽光電產業面臨困境,吳敦義昨天首度就「四大『慘』業」(DRAM、面板、LED、太陽光電)發表看法,他表示,「兩兆雙星」是民國93年政府推動的政策,馬政府上台後,一度有意整合DRAM產業,但沒有整合成功。

吳敦義指出,目前有二個因素有機會促成台日DRAM廠合作,一是台灣DRAM廠如繼續付出高額的權利金很可惜;一是日圓升值,再加上台灣有兩岸經濟協議(ECFA)優勢。

吳敦義強調,已有擁有專利權的日本DRAM廠商願意和台灣DRAM廠商整合,若整合成功,台灣DRAM廠包括力晶、南科、華亞科及茂德,就不會供過於求,殺價競爭,也不會付出過多權利金。他已指示經濟部根據業者的期待,進行整合。

面板業方面,吳敦義表示,近來情況稍稍好轉,訂單已增加,主因中國大陸家電下鄉過去有一點停頓,進的量不如預期。且中國大陸已重新檢討引進面板廠政策。台灣兩大面板廠未來如何整合,也「適度在接觸」。

對於LED、太陽光電,吳敦義說,9月全台交通號誌已汰換為LED燈泡,為新加坡後,全球第二個國家將交通號誌汰換為LED。未來政府還將逐步推動LED,找尋適度規模城市,試辦LED照明。

吳敦義表示,太陽光電過去每度收購價格是12.9元,今年已調降為7.7元,德國過去有痛苦經驗,電價比我們貴很多,太陽光電付出的代價很高,造成財務極大負擔,我們應借鏡德國,避免重蹈覆轍,已適度檢討政策。

我們的感想和建議:

第一、又有一個新名詞,「兩兆雙星」變成「四大慘業」,看到台灣高科技產業的集中度和相似度,實在令人憂心。

第二、電子業和科技業仍占台灣股市總市值的60%,現在的關鍵字不再是VC或IPO,而是「整合」、M&A和下市。

第三、DRAM和TFT-LCD大勢已去,政府能做的非常有限,中國大陸過去一年對台灣TFT-LCD面板的政策採購不知多少,都沒能救起該產業,更何況台灣政府只能下一些不實際的政策指導棋?現在主管機關真正應該集中心力關注的是LED和太陽能產業。

第四、太陽能和LED產業尚未長大就面臨夭折或整合,是不幸的早產兒,說明全球產業的變化實在太快,台灣不能再用過去經驗和昨日的模式應付外在環境變化。

第五、台灣應全面檢討新能源政策,民進黨一直提倡非核家園,但是電價又不能上漲及補貼,台灣產業的因應之道為何?政府如果沒有明確的整體政策,企業要如何做投資決策?

LED照明

鞏固台灣LED產業在國際領導地位,經濟部長施顏祥親自坐陣,近日邀請產業大老座談,業者提出標準制定、專利、出海口等問題,經濟部承諾一個月內修正產業策略,並積極推動兩岸合作,成立LED照明的旗艦大廠。

施顏祥表示,這次討論範圍廣泛,包括標準制定、智財權保障、異業結盟、共同開發市場,以及供應鏈政策等。經濟部會在一個月內對業界學界所提意見討論,修正推廣LED照明光電的作法。

過去台灣在LED磊晶廠的製造實力一直名列前茅,但今年以來受到韓國和中國大陸的雙面挾擊,台灣快要喪失競爭優勢,國內市場小,希望政府能加強爭取出海口,專利、異業結盟部分,也希望政府能協助業者。

會中另有業者指出,LED產業上中下游的整合、資訊交換相當重要,對產品設計、消費者需求,以及技術進展,應有透明有效率的合作機制,希望政府可以當推手,鼓勵LED產業與照明廠異業結盟。

至於葉寅夫先前多次公開呼籲政府提供LED燈泡補助措施,與會共識是台灣不應走中國在製造端補助的路線,而是從二方面著手,一是在電力的補助,以及消費行為的補助。

不過,施顏祥表示,汰換LED路燈,是中央、地方政府直接合作,比較容易執行,政府對民眾的補助,則是牽動各部會,需要花較多的時間進行。

能源局表示,明年起經濟部將擴大補助LED產業,明年起陸續砸下7億元,選定基隆、新竹、嘉義為示範城市,全面換裝LED路燈和室內照明。預定換裝數量約5.3萬盞,三年完成。

經濟部也積極推動兩岸合作,經濟部計劃成立LED照明的旗艦大廠,並進一步規劃股權,由中國大陸、台灣和國際大廠共同出資。

我們的感想:

第一、經濟部承諾一個月內修正產業策略,推動兩岸合作,並成立LED照明的旗艦,以上如果真的能做到,將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

第二、但是我們認為執行有很大的難度,陸資無法來台投資新興產業,兩岸雖有搭橋計畫且LED為其中重點項目之一,但一碰到股權投資就會卡死,兩岸一定要從「技術合作」盡快深化到「股權合作」。

第三、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曾經表示,兩岸在LED照明產業,應該共同創立「中華牌」,成為民族品牌;國台辦主任王毅提出兩岸應加強新型產業合作,所以大陸在這一方面是有相同認知的。

第四、兩岸應合作打造LED產業鏈,從研發、生產創造、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全面佈局,專業分工,並且可以共同收購或整和日本、德國的先進技術。

綠能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表示,經建會將主動積極協助綠能產業整合,除了在經建會委員會內檢討整體綠能產業,國發基金也會積極投資具整合的綜效的產業,她也認為國內相關產業要有競爭力,必須上下游整合,台電可出面扮演關鍵角色。

劉憶如今天上午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表示,綠能產業在世界各國都有相關政策鼓勵發展,以韓國和大陸來說,都是以國家政策力量幫助產業,我們的產業要和人家競爭,政府也應該出面協助,經建會將主動出面,1個月內在委員會進行綠能產業檢討,以內政部為主,會經濟部等相關部會做檢討,優先以不花錢又能獎勵的方式來進行。

劉憶如說,台灣有綠能相關產業,但上中下游不相往來,如果能從上游到下游整合供應鏈,就可以產生綜效。以綠建築來說,要整合就必須金融商品出面協助,因為綠建築蓋的房子價格比較貴,終端消費者現在可能不願意多拿出一些錢來買綠建築,如果在房屋貸款時設計先由銀行付給建商,以後省下來的電費再逐步還給銀行,這樣建商就會願意蓋綠建築房子。國外有這類制度,只要政策決定這麼做,實施上並不困難。

劉憶如表示,國發基金也會主動投資具有整合能力的產業,投資方式不是投資某家公司,而是整合方式,她與台電董事長談過,如果要扶植綠能相關產業,可以由台電出面成立一家公司,這家公司負責整合,專門負責整合綠能上下游產業,台電和國發基金都是股東,上下游產業公司入股,這個概念獲得回響,台電也認同。

我們的觀察:

第一、經濟部和經建會不約而同在上周對新興行業的產業整合表示關切,這是好現象。

第二、經濟部提到LED照明,而經建會則聚焦綠能,重點都是政府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第三、政府到底可以做什麼?政策?資金?市場?我們覺得首先要有跨部會的交流,至少應提升到行政院層次,其次要成立專門的投資機構,以資本的力量促進產業整合。

第四、台灣過去都是把問題丟給民間,政府從不插手過問,造成市場秩序混亂。但台灣民間企業除鴻海、廣達等少數大廠以外,多為零組件供應商,很難有資金和條件成為市場整合者。

第五、LED和太陽能在兩岸都是戰略新興產業,政府應積極探討海峽兩岸的合作甚至整合,才能共度難關,這是兩岸人共同的習題。

第六、PE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PE是「長期附加價值性資本」 ( long-term value-added capital ),價值被低估的優質資產和需要整合或全球布局的產業是其最有興趣投資的對象,政府應加速引進外資和PE,協助台灣轉業轉型。

國銀跨境併購

歐美出現債信危機,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近日表示,很多歐美銀行退出新興市場,此時正是台資銀行拓展海外市場的大好機會,金管會將鼓勵金融業跨境併購。

李紀珠表示,最近不少銀行申請到海外設立分行,像到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不過,設立分行的拓展速度還是很慢,鼓勵業者應該趁現在歐美銀行讓出市場的好時機,從事跨境併購。

不過,台資銀行的規模普遍不大,跨境併購的能力有限。李紀珠表示,大陸銀行經營能力比不上台資銀,但因規模大,在金融海嘯期間可以大舉併購外國金融機構。因此,鼓勵業者先壯大規模,再去作跨境併購。

財政部官員昨日表示,財政部政策也鼓勵公股銀行積極開發亞洲市場,包括印度、泰國及印尼都有很多發展機會。尤其最近泰國水患嚴重衝擊當地經濟,公股銀行若要併購當地金融機構,會是個不錯的時機。

官員說,最近財政部對於第一金、華南金及台企銀等公股金融機構現金增資案,從過去的保守態度轉趨積極支持,也就是基於如此的政策考量,希望公股金融機構透過增資,籌措更多子彈後,到亞洲市場積極從事併購等布局。

官員表示,國內金融業要走出去,區域化是第一步,而併購是展現能量最快速的方式,設立據點時間較慢,且東南亞國家對外資銀行新設據點也有較多的限制。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這是金管會第一次明確表態支持跨境M&A,以前只有談到國內整合,所以意義非凡。

第二、東南亞絕對是正確的投資方向,太多國銀投資中國大陸,其實東南亞可能存在更大的商機和回報。

第三、能夠想到趁泰國水災撿便宜,說明金管會官員的市場敏銳度,值得肯定。

第四、歐美銀行退出新興市場,台資銀行可藉機併購,這是M&A的高招所謂「外退台進」,康師傅收購百事可樂(中國)也是相同道理。

第五、如何壯大現有銀行規模的確是要務,銀行要「走出去」,當然要先能夠「引進來」,我曾經多次呼籲政府應開放外資PE參與增資台灣銀行,協助台灣金融機構的區域化和國際化。像華南金控發行200億現增已經必須找策略性投資人才能完成,台灣市場太淺碟,散戶不可能支持十六家金控,四十家銀行的增資,滿足BASEL III 的需求。

第六、銀行和金控應加強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才有能力走出去,並在國際舞台上和亞洲及全球金融機構競爭。

去房地產化

近來,大陸房地產交易量萎靡不振,傳統9月、10月的旺季「金九銀十」,黯淡收場,變成「鐵九銅十」。作為傳統中國經濟發展的房地產引擎熄火,讓經濟走上「去房地產化」。

大陸的房地產在9月和10月出現降價潮、退房潮等現象,龍湖、首創、萬科、富力、恆大等大型房企,在一、二線城市的部分專案開始降價促銷出貨,部分降幅甚至超過20%。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創2009年9月以來新低,呈現「入冬」情勢。統計顯示,9月大陸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為100.41,創造了2009年9月以來連續25個月的最低點。

今年7月起的房地產調控,更雙管齊下,一邊以限購、限價令的方式遏制投機投資性購房,從一線城市由點到面擴展到二、三線城市;另一邊則增加保障房供應,由政府在資金和政策層面強力保證,大力興建。前者去火抽薪,限制富裕階層重複購買的虛增需求,後者增加有效供給,價格低廉。自然會促使總體住房均價回落。房地產市場只漲不跌時代正在成為過去式。房價逐步回歸到合理水準。

如果不拆除房地產「一業獨大」這個資金密集的「攔路虎」,「十二五」經濟結構調整就很難推行。要扶植民營企業、發達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就不可能達到,實現產業升級就會遙遙無期。當資金和資源從房地產釋放出來,「創新驅動」才有發展的基礎和土壤。

中國經濟「去房地產化」時,就是剔除附加在住房上的投資和投機功能,實現居住正義,平均房權就能實現。去除把房子等同於「財富和貨幣」的符號化功能,房地產業就能回歸本位,暴利一旦不再,投機風氣就會減少,整體產業結構將優化發展。

我們的觀察:

第一、大陸房地產的黃金十年已經過去,北京宏觀調控的效果已經很明顯。

第二、大陸房地產泡沫化再次地證明馬政府日前開放台灣房地產赴大陸投資上限,在時機上是多麼地不恰當。

第三、另一方面,台灣的房地產在低迷多年之後,現在才正要開始起飛,ECFA的邊際投資效應正在發酵,台灣將成為外商亞洲營運樞紐(Hub)以及大中華功能性總部,陸資也在觀望來台的最佳時機,所以政府應適度開放外資和陸資投資台灣房地產。

第四、商業不動產包括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和大型商場(Outlet)是未來趨勢,台灣要做好整體規劃,讓更多的外資參與台灣的內需發展。

亞太資訊運籌中心

馬英九總統9日表示,台灣將與大陸共同興建從金門到廈門的海底電纜,完成後將成為世界各國進入大陸市場最近的國際海纜,政府將結合國際大廠創新應用服務研發能力及台灣資通訊應用能力,把台灣打造成「亞太資訊運籌中心」。

他說,我國政府將「創意研發」列為施政的重要方向,為發展B2C(企業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模式)多元創新應用服務,同時提升產業B2B(企業對企業)資訊運籌能力,目前正積極結合國際大廠創新應用服務研發能力和台灣資通訊應用能力,共同建立「亞太資訊運籌中心」。

馬英九表示,台灣除了有專業的基礎建設與成熟的法治環境,對外海纜連接更具競爭優勢,包括歐亞三號海纜、中美海纜與北亞海纜等都有重要功能,今年雅虎執行長卡蘿巴茲來訪時曾指出,日本大地震時,雅虎日本就是經由台灣的海纜才能持續連結到其他地區以提供服務。

去年兩岸簽訂ECFA後,雙方電信部門同意開放並共同興建直接連通對方的海纜,馬英九表示,該海纜從金門至廈門,一旦完成後,將成為美國、東南亞及世界各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距離最短的國際海纜,台灣的海纜連通也將成為國際間最重要連結至中國大陸的樞紐。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Google CEO來台並在彰化成立 Data Center,HP 在台灣設立東北亞雲端支付中心,證明台灣的確有條件成為亞太資訊運籌中心。

第二、台灣地理位置優異,IT 技術先進,人才豐沛,產業鏈完整,都是吸引國際大廠的重要因素。

第三、「亞太營運總部」的概念太宏偉,其實台灣更適合做為各種亞太功能性的協調中心,「IT中心」、「支援中心」、「訓練中心」和「後勤中心」都是很好的定位。

第四、政府應更加開放,促進兩岸連結,做好投資服務,提升台灣投資環境,像 Google 及 HP 這樣的大型外資一定會進來,現在才是外商對台灣大投資時代的開始。

歐洲招商 (陸企)

一年前,赴非洲或澳洲買礦仍是大多數大陸企業海外投資首選。如今,擁有技術和品牌的歐洲企業,已成陸企海外投資和併購的頭號目標。據統計,今年前3季陸企在歐洲的併購案共35件,金額達103.52億美元,已超越去年全年。專家表示,歐洲資產在金融及債務危機摧殘後大跌,給陸企絕佳併購機會。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在8日開幕的第三屆中國對外投資洽談會中,最大特色就是來自希臘、波蘭、比利時、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外資促進機構和企業比往年明顯增加,他們在各場投資說明會上大力招商,希望能吸引陸企前往投資。

義大利引進外資及企業發展署外資事務部總監Giuseppe Arcucci說,去年大陸海外直接投資,歐洲僅占4.9%。今年陸企尤其是民營企業到義大利投資步伐加快,陸企看中義大利的市場品牌、創新及更先進的技術。

歐洲積極吸引大陸資金,陸企也加快投資歐洲步伐,這波投資潮中,陸企看中的更多是技術和品牌。

據清科集團研究中心統計顯示,今年陸企對歐洲的投資和併購交易成長快速,前3季在歐洲共有35件併購案,交易金額高達103.52億美元,超越去年全年。其中機械製造、汽車、食品飲料、化工原料及加工等行業的交易最活躍。

安永審計合夥人周昭媚表示,陸企投資歐洲領域集中在金融服務、製造、生產企業等。歐洲市場無論產業結構、企業類別和生產管理技術都是很成熟的市場,為吸引陸企的誘因之一。

泰樂信律師事務所德國法蘭克福分所合夥人黃群說,雖然歐洲企業成本高,但陸企並不擔心,「因為他們大多不在歐洲經營,目的是獲得技術或品牌。德國的機械製造、法國的酒莊、義大利的時尚品牌等都極具吸引力。」

我們的啟發如下:

第一、陸企趁在歐洲在金融危機大舉收購技術和品牌,時機非常正確。

第二、義大利快要破產,其時尚品牌極具吸引力,可以加緊收購,但台灣在這方面動作還不夠快,遠遠落後中國大陸同業。

第三、德、法由於經濟體質較佳,還有機會成為整合者,其餘歐洲各國的企業只能加速和亞洲買家靠攏。

第四、和中國大陸企業比較起來,台商更國際化,而且比較尊重對方,能夠創造互利雙贏的交易條件,所以大部分外資其實更偏好和台商打交道,法國達能 ( Danone )被大陸哇哈哈坑殺的故事對很多歐商來說仍是當頭棒喝。台灣不要妄自菲薄,應該積極加入這場海外投資併購的盛宴。

上海家化

上海家化歷時一年之久的股權改制终於落幕,最终“嫁了”中國平安。平安信託旗下的上海平浦投資有限公司最終擊敗海航商業控股有限公司,在該場併購戰中勝出。隨著上海家化成功改制的第一步,公司將擺脫國有機制的束縛,整體激勵水平,以及公司品牌管理和經營能力都將得到加強,公司作為國内優秀的日化行業龍頭企業,未来發展提速值得期待。而平安也作出承诺,要把民主品牌發揚光大。

受訪方上海平浦投资有限公司實際上是平安信託旗下平安創新資本全資子公司。據報導,平安方面人士透露,平安信託計畫以家化集團為基礎,推動日化主業之外的時尚產業,包括高端表業、精品酒店及旅游地產開發等。並且,平安信託承諾未来5年追加70億元投資,並將把其中的50億元都投向家化集團的時尚產業方面。

據悉,這一想法與上海家化的改制目標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非常貼合,因而印象分大增。此前上海家化集團上報给上海市政府的改制方案中,“定位為一家綜合性時尚產業集團,不光做化妝品與日化品,還將涉及手錶、珠寶、時裝以及精品酒店”的發展目標被作為重點解讀。

資料顯示,上海家化前身系上海家化有限公司,2001年3月在上證所上市,成為國内化妝品行業首家上市企業,目前國內化妝品市場被歐萊雅、寶潔等洋品牌雄霸天下,上海家化占國内化妝品的市場份額僅為1.5%,公司擁有六神、美加淨等普通大眾耳熟能詳的老品牌。

而此次公開掛牌方案也頗為“苛刻”:1)受讓方 5 年内不得轉讓股權,且上海家化實際控制人5年内不得發生變更。2)受讓方及其關聯企業與上海家化主營業務不存在同業競爭關係。3)受讓方需認同上海家化多元化時尚產業發展戰略,對受讓後公司有明確的發展規劃,並承諾受讓後公司將繼續使用和發展集團旗下的所有家化品牌,並著力提升相關品牌在國際上的知名度。4)受讓方需同意接受上海家化的整體改制職工安置方案,承諾受讓後將繼續履行職工安置方案,並保持原管理團隊和職工隊伍的基本穩定。 5)受讓方或其控股母公司的總資規模不低於500 億元。6)不接受聯合受讓。

而平安的最終勝出,業内均猜測與平安方面對家化未来發展及支持計畫闡述得更具吸引力有關,尤其打出復興民族品牌的招牌。據報導,平安競標文件中的另一亮點在於重量級人物的推荐。許繼電氣和雲南白藥的董事長均為平安方面寫了推荐函。此前,平安成功投資了許繼電器、雲南白藥、1號店等項目。這一點,為評委打分提供了一定的參考。而中國平安幾年前在增發中購得雲南白藥以後,該股價漲了近3倍。

上海家化2011年三季報顯示,2011年前三季度實現銷售收入28.7億元,同比增長18%;淨利2.8 億元,同比提升34%。

我們的觀察:

第一、這是近年來少見的大陸重要國有資產公開拍賣,對外資和內資來說都意義非凡。

第二、由於上海家化屬於十二五最核心的民生消費產業,不同於以往金融或資源行業,特別有指標性。

第三、觀察上海家化公開拍賣的條件,和日前潤成收購南山人壽有幾分相像,只是台灣法規好像更為嚴苛,家化規定5年內不得轉讓股權而南山卻長達10年。

第四、上海著名的復星集團最後一刻鐘退出競逐行列,不知是為什麼。

第五、台灣不能只學習表面,若有任何國有資產想要出售,應開放外資和陸資一起角逐。台灣有財務實力和管理能力的集團不多,自設限制條件只會加速本土少數財團的坐大,讓財富分配更加不平均。

第六、另外一個和南山案相似的地方是平安信託承諾未來5年追加人民幣70億投資,並且把其中的50億元都投向家化的時尚產業。金管會為了確保南山增資成功,也要求潤成另外提撥10億美元(300億新台幣)信託。

第七、台灣應向大陸學習,運用多種靈活的手段,加速公營事業的民營化。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善用併購、私募基金 改革產業

(原文刊登於2011-11-09 經濟日報)

日本兩家百年企業日立與三菱重工正在探討整合,若合併成功,新公司將成為涵蓋核能、能源的全球最大綜合基礎設施巨人,在日本製造業規模將僅次於豐田。兩家企業強項都是核能發電,但福島事件後,讓其不得不探討合作可行性。
由於台灣與韓國廠商近年來在中小尺寸面板的快速發展與競爭,加上日圓居高不下,索尼和東芝準備將其小尺寸面板事業合併,據傳日立也有意加入,合併後市占率有機會超越三星,成為世界第一。日本半官方機構將投資,取得新公司七成股權。

早在十年前,為了加強競爭力,日立和NEC就將其DRAM業務合併成爾必達,後來又繼續整併三菱DRAM事業部,打造了全球第四名的產業地位。如今全球DRAM產業韓國三星與海力士有六成市占率,美光與爾必達有三成,台灣所有業者加起來只有10%。

兩年前,經濟部為了再造台灣DRAM產業,計劃成立「台灣記憶體公司」(TMC),與爾必達及美光談技術合作及投資事宜,並洽商國發基金投資,然而由於業者對整併想法不一致,誰都不願犧牲妥協,最後胎死腹中。時至今日,茂德已頻臨破產邊緣,力晶轉型代工,爾必達成為新的產業整合者,從台灣發行TDR拿了1億美元,7月又再成功增資10億美元,台灣「雙D慘業」繼續向下沉淪,唯一賺錢的廠商華邦是因為其及早停損退出市場。

日本給了我們幾點啟示:第一、在產業前景看淡或重大危機發生時應藉機加速整合。第二、龍頭企業合併可帶動產業整合,強迫小的業者退出或投靠。第三、合併時機很重要,目標必須是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前幾名業者。第四、政府應適時介入,促進整併。

台灣產業為何受創這麼深?有幾個關鍵因素:首先,從資本市場和金融業太容易募到錢,業者無心整併;我們還陷在「兩兆雙星」的迷思中,企業沒有感到轉型的迫切性。十年多前亞洲金融風暴,造就了今日的三星和爾必達,這次日本地震,正快速帶動第二波的產業整併,台灣呢?

其次,政府沒有做好市場秩序管理。一味尊重市場機制,造成我們在每個行業都有過剩的資源:40多家銀行,面板最早有七家,電信有六家,連WIMAX都有六家。很多企業在還有一點價值的時候未整併,等到景氣負向時就無藥可救了。

第三,未採用治本的重組手段。很多談判失敗都是因為想妥協太多方意見和利益:大股東、小股東、主管機關、銀行和員工,這是不可能成功的。治本手段代表某一方的利益一定要犧牲,包括銀行債write-off(勾銷)、債轉股、減資、裁員、關廠、出售資產或下市。重組需要想像力,大陸中芯國際最近因內鬥而重傷,兩岸半導體產業是否可以一起來整併呢?

第四,未能善用私募股權基金 (PE)作為整併工具。韓國和日本金融業在亞洲金融風暴時,都由PE出手相救。摩托羅拉於2006年將晶片子公司飛思卡爾 (Freescale)賣給凱雷和黑石,下市重整成功,今年再上市。KKR在2006年收購荷蘭飛利浦晶片部門成立恩智浦(NXP),今年也成功IPO。台灣私募法規嚴格,下市困難,MBO(管理層收購)更不可能,讓PE很難成為改革的力量。

展望未來,我們應加速產業整合,開放PE和陸資,放寬資本市場限制,讓台灣產業徹底重組、重整和重建,這才是拯救台灣經濟的積極作為。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康師傅/百事可樂 旺旺森永 MF Global 全球IPO DRAM 兩岸產業合作 無薪假 人民幣債劵

康師傅 / 百事可樂

頂新集團旗下康師傅控股近宣布,以換股模式和全球食品業巨擘百事可樂結盟,取得百事在大陸24座飲料裝瓶廠的控股公司CBL(China Bottlers Limited)100%股權,並握有百事在大陸碳酸、果汁、運動飲料39年產銷權。康師傅控股首度跨足碳酸飲料市場,對決龍頭可口可樂。

康師傅在大陸飲料市場中,即飲茶及瓶裝水登上第一寶座,果汁仍第二,僅次於可口可樂,今年初康師傅在非碳酸飲料類,擊敗可口可樂,躍居龍頭,如今和百事結盟,等於正式跨足碳酸飲料市場,和可口可樂的競爭將從果汁打到碳酸類,更為火熱。

百事可樂是全球食品業巨擘,和可口可樂在全世界國家競爭。不過,在大陸可口可樂的雪碧暢銷,帶動可口可樂碳酸類飲料在大陸拿下約60%市占率;百事在碳酸類市占率僅約30%,去年百事可樂在大陸仍虧損1.75億美元,和可口可樂的競爭居於劣勢。

市場人士說,這項合作案可說是「雙贏」,首先,百事可樂在大陸市場遇瓶頸,除較晚進入該市場外,經銷體系建置不深是關鍵。這一點,透過康師傅在全大陸超過6,000個經銷商,直營零售商近8萬個網絡,可以快速將百事產品銷往終端市場,提升市占率。

對康師傅而言,過去沒有碳酸類產品,且銷售市場僅在大陸,國際化不夠,如今結盟百事,除了擁有碳酸類產品,同時也掌握百事的果汁類、運動飲料產品,整合資源強化市占率,也有機會實現擊敗可口可樂的終極目標,在國際上增加品牌知名度。

事實上,康師傅和百事可樂的結盟,兩年前就開始接洽,只是這項合作案實在太大,且對於大陸飲料市場將有重大影響,一談就花了將近二年才完成。尤其對魏應州來說,他心中有個「超越可口可樂」的目標,此次合作意義更加非凡。

魏應州認為,百事可樂是世界上擁有最多超過10億美元品牌價值的公司,也是國際型的食品廠商,有機會和他們合作,代表康師傅在大陸市場經營的不錯,對方才會選上康師傅,作為合作夥伴。

與康師傅是競爭對手的一位台商業者昨天說,康師傅不會僅滿足於「代工百事可樂」,而是藉此機會找到一條新的戰略;康師傅未來跨出大陸市場,走向全球品牌的道路,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大陸飲料業人士指出,如同台灣飲料市場發展模式,碳酸飲料在大陸非酒精飲料市場比重愈來愈低,去年約跌至二成;反觀茶、咖啡與果汁等飲料市占率已超越碳酸飲料,對可口可樂而言,跨足其他飲料市場的迫切性極高。

可口可樂在2009年收購大陸本地果汁廠商「匯源果汁」失利,主要關鍵就是當時大陸商務部反對民族品牌被外國企業收購。

康師傅則被視為大陸本地品牌,藉由和百事可樂換股方式取得百事可樂在大陸的生產與經銷權,並不違反大陸官方保護陸企的思維。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能削弱可口可樂在大陸市場的占有率。

對於此案我們的感想如下:

第一、我們為康師傅大聲鼓掌,康師傅已成中國大陸食品零售龍頭,如果說有什麼可以批評的地方,就是從未有成為世界品牌的企圖心,過去只是以自身平台,協助日商進入中國,但這次能夠出手解救虧損嚴重的百事可樂中國,等於是和世界龍頭搭上關係,意義非凡。

第二、誠如分析師分析,本案成功的關鍵在於產品與生產鏈的成功整合,康師傅將接手百事可樂在大陸24座飲料裝瓶廠,掌握39年產銷權(很奇怪的數字,代表本案談判了一年多,到期日為2050年),製造向來不是老外的強項,康師傅垂直整合,從生產、包材,銷售一手包辦,應該可以做很精準的生產控管。

第三、魏應州董事長說,百事可樂是世界上擁有最多超過10億美元品牌價值的公司,這就對了,代表其看到了百事可樂的價值,還是從品牌組合來體現。康師傅飲品雖然很賺錢,但是沒有什麼王牌產品,完全是靠通路的力量,統一至少還有一個「茶裏王」。

第四、康師傅有遍布全中國大陸的零售網點,可以帶領百事可樂下鄉,從城市走進鄉村。中國大陸民企最強的競爭力就是深耕三、四線城市,從鄉村包圍城市。外商學不會這套,但是和台灣人合作就可以突破被限制,台商是中國與世界的橋樑。

第五、這次的交易價格對康師傅來說是很划算的,百事可樂等於是半買半送,2010年百事中國虧損額為1.75億美元,與百事合作的中方合作夥伴更曾經多次拋售持股,而百事占康師傅飲品的5%,根據公告,康師傅傳統飲品的帳面價值為5,500萬美元,代表其整體估值已達11億美元。康師傅只要能夠將百事中國 turn around,將有可觀綜效,目前的虧損就不足以擔心了。

第六、康師傅在中國有龐大的餐飲事業,包括牛肉麵和炸雞連鎖,和百事可樂肯定有綜效。

第七、百事可樂應該找不到像康師傅這樣全面、這麼速配的對象,所以交易條件才會那麼好。

第八、百事可樂最寶貴的資產不是碳酸飲料,而是其果汁飲料產品組合,將來和康師傅可在這方面深入合作。如同旺旺和森永的策略聯盟一樣,百事可樂和康師傅也可以在冷鏈物流上配合。

第九、康師傅飲品之前已經有和日商Asahi和伊藤忠合作,此次能夠再引進美國百事可樂,非常難得,通常外商的排它性很強,有你無我,康師傅能讓中、日、美共聚一堂,代表了極強的bargaining power,外商雖然不爽,也只能接受,沒有談判的餘地。

第十、本案一樣需要大陸官方批准,但批准機率應該很高,之前可口可樂併購匯源果汁失敗,主要是因為後者是民族品牌;百事旗下的必勝客併購大陸火鍋龍頭小肥羊,遲遲未獲商務部批准,也是相同道理。雀巢併購大陸糖果龍頭徐福記,由於後者是台商,應該較無問題,但是仍有變數,因為本質還是「外國人」併購 「中國人」,康師傅就不同了,這是中國人(台灣人)整合美國人,非常符合大陸目前政治思維,所以預料會順利過關。

旺旺森永

旺旺集團與日本乳業巨頭森永在上海舉行結盟簽約儀式,旺旺董事局主席蔡衍明表示,中國乳品市場保守估計是日本的10倍,大陸總書記胡錦濤曾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現在旺旺有森永技術為後盾,有機會當中國第一,世界第一。旺旺與森永乳業結盟第一步將先於南京設廠。

蔡衍明說,要發展乳業就要追隨森永的腳步。這次雙方簽約儀式,第一步將在南京設廠。旺仔牛奶在乳業目前排行第五,而森永一年在日本營運達70億美金,未來結盟,雙方擴大美夢的空間已編織出來。

蔡衍明說,南京設廠只是第一步,雙方先建立互信基礎之後還有第二、第三步,越走越順利。旺旺集團的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你旺、我旺、大家旺,雙方各自發揮所長,一同打造全中國乳品第一品牌。

森永會長大野晃表示,與旺旺在冷鏈市場合作一直是他心中企盼已久的期待,經過雙方半年多努力,終於攜手走到一起。根據森永對大陸市場的了解,大陸2000年鮮奶市場規模約870萬噸,如今鮮奶產量已達3500多萬噸,同時進口量約500萬噸,總量已達4000萬噸,換算成人均消費約30公斤。

他說,現今日本人均消費鮮奶量約90公斤,約為歐美1/3到一半,因此,中國若能達到日本標準,還有3倍的成長空間,若與歐美相較,則有8到10倍成長的可能性。

大野晃指出,旺旺在中國食品市場有豐富的技術、銷售、通路管道,對森永來說,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合作夥伴,森永是日本最悠久的乳品企業,這次雙方強強聯手,將成為大陸最強的乳品業之一。

旺旺集團表示,據統計,大陸酸奶市場總量已達300萬噸,占乳品市場約16.7%,光是2010年年成長便達23%,品牌仍在快速發展階段,行業前景看好,未來酸奶產品將朝功能性發展,與森永的合作,將使旺旺發展酸奶市場擁有一大熱點,同時,旺旺也將藉由與森永合作成為大陸第一品牌。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這是另外一家日本企業透過台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案例,也是所謂「耐吉理論」再一次的體現。

第二、旺旺在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康師傅已先後和七家日本企業成立合資公司,進軍中國市場,終於旺旺也想要在這方面急起直追。

第三、中國乳業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的空間,中國百億在這方面的技術不成熟,森永是日本乳業巨人,雙方合作有很大互補的空間。

第四、中國的冷鏈市場還在剛起步的階段,最近兩岸產業合作,選定的5大產業其中之一就是冷鏈物流,可見不只是冷鏈商品,包括冷鏈物流都有龐大商機,而旺旺在中國有廣闊的行銷通路,形成良好的冷鏈物流基礎。

第五、外資在這塊領域普通未能有效切入,和台商合作是最佳策略。之前中國蒙牛為乳業明星,三聚氰胺事件之後蒙牛被中糧接手,而其餘中國品牌如湖南太子奶又不爭氣,破產至今仍在股權重組中。

第六、旺旺先前還有旺仔牛奶作基礎,形成旺旺重要獲利來源,目前已在行業排名第五,和森永合作後,旺旺在中國乳業的排名肯定還會上升。

第七、康師傅和百事合作,進軍碳酸飲料;旺旺和森永聯盟,布局乳品市場。從消費習慣及趨勢來說,乳業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旺旺稍勝一籌。

MF Global
擁有200年歷史的美國期貨券商明富環球控股公司(MF Global),在公布創紀錄的巨幅虧損一周之後,在31日美國破產法庭聲請破產保護,使得這家歷史悠久的券商,成為歐洲債務風暴擴散下,遭到波及的第一家華爾街大型上市機構。

明富環球的倒閉引發很多市場質疑,認為這是否跟棄商從政的該公司執行長寇辛,一直追求高風險交易的本性密切相關。去年年初上任的寇辛計劃將明富環球改型成為投資銀行,除了傳統期貨及商品交易之外,開始將自身的資本用以自營交易。過去12個季度中,該公司僅獲利三次,上周更公布虧損1億8660萬美元的巨額虧損,導致股價大跌近3分之2。

根據聯邦破產法院的資料,明富環球目前擁有資產淨值約410億美元,債務為397億美元,破產波及最大的受害者為摩根大通集團(JP Morgan),代表公司債券所有人,高達12億美元,德意志銀行代表6億9000萬美元的債權人。

明富環球持有大量歐洲主權債券衍生性金融商品擔保,希臘出現債務金融危機後,股價在上周大跌67%,公司債券被信用評級公司打入垃圾級。明富環球上周末邀集多家買主,談判出售旗下公司資產,但仍逃不過破產的命運。

出身華爾街的明富環球執行長寇辛橫跨政商兩界,曾任參議員、新澤西州長及高盛集團董事,是民主黨在華爾街的主要支持者。寇辛全力支持柯林頓競選,後離開華爾街轉進政壇。

明富環球除了在華爾街進行衍生性金融商品擔保及承銷外,業務廣泛涉及全球資產管理與投資借貸擔保,投資人擔心明富現值不夠應付,表面上看來持有63億美元的歐洲主權債券如果繼續惡化,衍生性商品能否提供足夠擔保引發疑慮,上周開始大量拋售明富股票與債券。明富環球是華爾街主要的歐債衍生金融商品交易商,提供期貨期權市場與店頭交易等各項工具,業務十分廣泛,並涉及外匯,利率交易等。

對於MF Global的破產,我們有以下的感想:

第一、這個事件令人很感慨,也很憤怒,因為是在金融海嘯後才造成的,而且行為和海嘯前如出一轍,證明金融機構沒有自律和反省的能力。

第二、MF Global的前身(母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期貨公司和另類投資管理公司(Alternate Investment Management),後來將期貨經紀業務分拆在紐約證劵交易所上市,取名MF Global。

第三、MF Global的大股東是著名的金融業投資銀行家JC Flower,Flower以前是高盛金融機構投資銀行部的主管,曾經以成功地拯救和重整日本新生銀行 (Sinsei Bank)轟動全球,三年前並募集了一個40億美元的私募股權基金,專門投資出問題的金融機構,投資人包括中國大陸中投。MF Global的CEO是Flower以前的老闆,也是高盛前CEO – John Corzine,Corzine在1999年下台,被鮑爾森取代,後來在美國新澤西州從事了10年政治生涯。那麼多聰明的人和資金全聚集在一起,卻有這麼糟糕的結果。

第四、Corzine由於是寶來期貨股東,去年曾經來台訪問,我還一起和寶來主管與他共進晚餐,當時就覺得他雄心勃勃,有一點眼高手低,但由於他曾經擔任過高盛的全球總裁,政績顯赫,能夠「委身」加入 MF Global 這間小廟已經是不得了的事情,誰知道會不會像 Jamie Dimon 一樣,在離開花旗後加入JP Morgan,王子復仇成功,將JP Morgan變成全美最大金融機構。

第五、我還記得Corzine去年晚餐時一再講的一個重點是MF Global為何不能和高盛一樣的機構平起平坐,相互競爭。寶來也不是像元大一樣的金控,但是靠人才、創新、國際化也贏到了一片天空,再加上Flower又是金融投資教父,所以大家包括我在內對他講的願景都聽的津津有味。

第六、現在根據初步調查,MF Global的淨值約十億美元,但Corzine leverage的倍數高達其淨值的40倍。

第七、更糟糕的是,MF Global可能挪用客戶資金,將其和公司部分混在一起操作,所以Corzine可能要坐牢。

第八、MF Global的作為證明「佔領華爾街」的抗議和爭論都是有道理的,銀行家會越來越站不住腳。

第九、MF Global 的錯誤,令人覺得超級離譜,因為他去賭歐洲國的國家主權債務,認為有歐盟支撐,絕對不可能倒閉。從希臘事件可以得知,所謂的無風險債劵絕對不是無風險,義大利的債信當然不能和德國或法國相提並論。

第十、全球CBO/CLO的信評爭議證明所謂的債信評等只能作為一個參考,還有流動性及其他很多因素要一起綜合考慮。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這次也是因為信評機構將MF Global調成「junk」評等,不到一個禮拜公司就垮台了。

第十一、高盛的信譽應該也會大受影響,因為Corzine和Flower都是前高盛人。高盛一向強調team work,現在看起來最自私、最傲慢。高盛中國的團隊幾乎跑光光,全都跑出來開或加入私募股權基金;高盛美國的主管綜橫美國政壇,掌管美國和全球金融事務。高盛是華爾街的象徵,華爾街是美國國力的象徵;華爾街現在信譽破產,中國大陸早就不相信美國投資銀行,亞洲人特別是兩岸的中國人必須團結起來,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並因準備在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全球IPO

受到歐債危機衝擊,10月份美國與全球的首次公開募股(IPO)融資規模均為兩年多以來最小,但中國IPO市場相對不受影響,總額占全球IPO的6成,高居全球之冠。

據Dealogic數據,10月份共有65件IPO,總計融資25億美元,是2009年5月31家公司融資7.92億美元以來最低月度融資額。直到第2季止,全球IPO市場仍持續擴張。據安永統計,第2季全球總額646億美元,比前1季增加39%。

Dealogic數據指出,中國10月份的IPO規模占全球市場的6成,總計14件IPO共融資15億美元,金額是排名第2的美國的7倍多。中國在全球IPO市場一枝獨秀的情形愈來愈明顯,10月中國IPO規模占全球市場比重較第2季倍增,據安永數據,第2季中國IPO總額占全球的31.6%。

Dealogic數據顯示,美國上個月只有兩件IPO,總額僅2.1億美元;以件數計,韓國以8件IPO位居第2;日本和印度的融資規模分別排第5和第8,兩國10月份的IPO都是6件。

另據清科研究中心報告,中國10月份IPO數量為11件,延續下半年以來的下滑趨勢,比9月銳減56%,是去年月平均件數的四分之一,或今年前3季月平均的三分之一。

境內市場方面,10月份共有10家企業在境內市場IPO,合計融資33.36億美元,平均每家企業融資3.34億美元。其中,4家企業在深圳中小板上市,4家企業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另外2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境外市場10月份僅有中信證券在香港主板融資17億美元。

我們的感想:

第一、全球股市動盪,IPO會持續減少,這對企業有很大的影響,應該多利用M&A引進策略投資人。

第二、中國IPO越來越多會是一個趨勢,A股朝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包括上海主板、深圳主板、深圳中小板和深圳創業板。基於A股市場的高本益比,將來外資投資的企業也會在A股上市。

第三、Dealogic的研究好像沒有將台灣放進去,台灣今年以來上櫃和上市都不在少數,看來台灣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是被人遺忘了,台灣證劵交易所和櫃檯買賣中心應該和Dealogic溝通。

第四、VC和PE將來要退出的挑戰增強,必須尋找對的市場、對的時機、對的承銷商以及對的價格發行,一個環節沒有做好就可能前功盡棄,如何有效規劃資本市場退出成為PE提供附加價值的新功課。

第五、最近我已開始接到外資或陸資企業想要來台灣上市的詢問,台灣的資本市場機會變好,主要理由包括適合中小企業上市、本益比高、流動性佳、有外國公司第一上市及第二上市(TDR)實績等。在另一方面,主管當局設下的各種嚴加管理條件對TDR市場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外資在台止步,希望第一上市的大門不要又關上了。

DRAM

國內兩兆雙星產業垂危,面板廠與DRAM廠前三季合計虧損高達一千五百億以上。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表示,台灣的DRAM業主要是技術性不夠,不但不及三星,就連經濟部想要和國際大廠爾必達合作共同研發也被立法院擋下;面板廠則主要是市場需求不振,不是生產或是技術的本質問題。

面對國內3D1S產業(包括面板、LED、DRAM和太陽能等四大產業)經營艱困,甚至岌岌可危。昨晚經濟部政務次長林聖忠表示,目前工業局和技術處都有針對個案了解,也會多聽業者心聲,調整輔導的方向。

杜紫軍強調,目前兩兆雙星中的半導體現況尚可,主要是DRAM和面板出現問題。工業局過去曾想要提升國內DRAM技術,去年想要透過國發基金,以新台幣50億元和爾必達合作,成立研發中心,提升DRAM技術,但歷經一年,仍被立法院擋下。不過,經濟部也轉個彎,在今年9月通過「爾必達─瑞晶后里技術研發中心計畫」,透過和爾必達在台灣子公司瑞晶的合作,共同研發及整合相關技術,發展40奈米以下4F2架構下之記憶體製程,以透過技術移轉、學研界共同開發及人員訓練等,促使我國廠商有機會掌握自有關鍵技術。

我們的感想:

第一、台灣的產業又有了新名詞,以前是「雙D產業」,後來變成「雙D慘業」,現在又有所謂的「3D1S產業」,通通是問題產業和銀行拒絕往來戶,真的一點都不好笑。

第二、「3D1S」代表了全球主要的科技產業,說明台灣政府和民間不能再只向科技產業靠攏。整個科技產業有很嚴重的產能過剩(Over-Capacity)問題,所以才會有無薪假、減薪和裁員措施,政府不能只為了選舉,防堵無薪假,治標不治本。

第三、科技產業要從治本著手,就必須加強產業整合M&A。今年以來國外科技大廠紛紛整併,我們奇怪為何台灣沒有更快的動作,重組的形式不一定要是合併,出售股權或資產、合作或策略聯盟也是可能的手段,如仁寶就選邊站,和聯想成立合資公司。

第四、在另一方面,傳統產業卻蒸蒸日上,特別是台灣最具競爭力的工具機產業,在中部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聚落,還需要大批增加人手。

第五、政府應該拿出更有魄力的做法,不要只是聆聽業者的心聲、調整輔導方向。對於產業政策,需要有更清楚的定調,台灣的銀行都是追隨產業政策,「兩兆雙星」害死多少人?而太陽能和LED有讓多少業者深陷其中卻無力掙脫泥沼?

第六、國發基金可以廢了,速度太慢、權責不清、政策不明,不管是要支持什麼產業,最後都是徒勞無功,受到立法院或其他單位的阻礙,台灣應該成立像新加坡淡馬錫一樣的主權基金,或根據不同產業設立不同的投資公司,授權讓其積極兼併國外技術、進行產業整合。

兩岸產業合作

近來兩岸產業合作問題受到很大關注,10月20日第7次江陳會發表《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的共同意見》,28、29日首屆兩岸產業論壇達成多項共識,昨日經合會第2次例會亦總結產業合作階段性成果,並策勵將來。鑑於當前兩岸產業皆面臨景氣衰退衝擊、結構調整及出口競爭等多重挑戰,產業合作須從總體面進行整合檢討及規畫,才能切中需要,事半功倍。

近月大陸出口及經濟成長均明顯減緩,台灣主力出口產品為易受景氣波動影響的資、通訊等高科技產品,因而更是首當其衝,過去政府極力扶持的記憶體(DRAM)及面板產業虧損累累,正面臨存亡絕續的關頭;在兩岸建立大規模產業內分工的電腦、手機、LED等產業也都面臨產能過剩、訂單不足的嚴重問題;金融海嘯後兩岸大力扶持的綠能產業如太陽能、電動車等亦淪為艱困產業。若短期難關都無法度過,豈有能力奢談兩岸產業合作?

面對嚴苛的產業發展環境,兩岸合作必須抓對方向並有優先緩急的順序。在短期,合作重點應在協助產業因應景氣衰退,兩岸政府的角色當在協助整合產能過剩的產業,減少重複投資,汰弱留強,以為景氣好轉後競爭力提升,打下基礎。如面板、LED、太陽能等面臨衰退產業可列為最優先合作的項目,若能見到具體成效,必能增強兩岸產業合作的信心。

在邁向全球競爭過程中,兩岸產業的策略性合作,是和南韓、日本等主要對手決勝國際市場的重要利基。兩岸當局須從國際產業競爭戰略切入,找出兩岸共同的利基,進而引導或鼓勵兩岸業者進行策略性聯盟,才能突破瓶頸,共同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高值產業。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太陽能和LED在兩岸都是明星新興產業,卻已面臨全球產能過剩、價格狂跌、產業整合的生死存亡關頭,的確應該兩岸攜手合作,共謀對策。

第二、最近台灣和中國大陸簽訂的兩岸產業合作5大產業包括了LED和面板,應該積極尋求深入合作的可能,不要只是流於中國大陸對台灣採購的讓利救濟形式,開放陸資投資台灣LED就是一個重點。

第三、經濟部的「兩岸搭橋計畫」分布16個產業,做了很多貢獻,只有技術合作卻沒有產業深入合作是不行的,要深入合作就必須有股權的合資,台灣政府在這方面思想還是沒有轉過來,只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昨日產業」,「明日產業」不許陸資碰,現在所謂的「明日產業」已成了昨日黃花,再不開放其結果就像當年開放8吋晶圓廠赴大陸投資一樣,錯失所有的良機,too little and too late !

第四、兩岸產業合作最佳的形式是一同到海外去併購歐美日技術,大陸出資金,台灣出人才和技術,共同轉換先進科技應用到中國市場,在這方面我們還沒有看到先例,卻是極可行的方向。前兩周中國大陸民企龐大汽車以1億歐元併購破產的瑞典汽車公司紳寶(Saab),像這種案例就是兩岸可以共同攜手合作的。

無薪假

不景氣掀起無薪假爭議,竹科廠商代表昨指出,科技業淡旺季變化大,過時的勞基法應修訂擴大工時彈性,建議引進歐洲國家的「工時帳戶」制;廠商並抨擊勞基法出勤紀錄落伍、不適用科技業,政府簡直將企業當成違法罰錢的「提款機」。

總統馬英九昨率部會相關主管赴竹科與廠商代表進行向企業請益的座談會,會前還先到台積電與董事長張忠謀闢室密談;台積電不對外透露談話內容。對無薪假爭議,科學園區產業公會指出,目前產業景氣下滑,衰退力道與幅度可能超過金融海嘯時,建議政府提早因應。

中美矽晶董事長盧明光認為,產業在景氣低迷之際,不免要裁員或休無薪假、鼓勵休假、調班等,他建議仿效德國,准許企業將不景氣減少的正常工時記帳,等將來景氣恢復後,再用加班抵扣,這可避免裁員或休無薪假,不影響員工收入。

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指出,目前勞基法規定工時為每二週八十四小時,他建議改為一年結算,以符合全年產業淡旺季不同的人力需求,德國、英國都有「工時帳戶」彈性制度,值得參考引進。

李焜耀並指勞基法已是過時法令,他表示,勞基法規定「公司須有勞工出勤紀錄」,今年上半年大舉檢查科技公司,不合法就罰款。但其實除了生產線員工,科技業多採員工榮譽自主管理的工作彈性,上下班不打卡、不簽到;勞委會屢對廠商違法罰錢,簡直將企業當成「提款機」。

我們的看法:

第一、面臨全世界科技界的不景氣,企業需要有更大的自主彈性才能渡過難關。

第二、台灣的政府官員經常看報紙做決策,將無薪假塑造成勞資對立、或者是當成選舉議題是很危險的事。

第三、台灣企業轉型速度太慢,到後來都變得和茂德一樣,無可救藥,我們需要用更激烈的手段來解決結構性的經濟和產業問題。

第四、治本的手段包括出售資產、出售股權、合併、成立產業控股公司等,當年華宇將NB業務出售給偉創力(Flextronics)和美齊將LCD顯示器代工業務賣給大陸京東方,都是退出的良好範例,雖然主營業務沒有了,但至少換回一些現金,得以尋找下一波轉型的方向。

人民幣債劵

兩岸金融開放邁大步,金管會近日預告,將開放銀行業可投資大陸地區及政府所發行的有價證券。預計銀行業將有4,000億元額度瞄準人民幣債券,包括點心債、熊貓債。

依據金管會統計,到9月底為止,香港分行、OBU合計的人民幣存款共有106億元;人民幣放款卻不到1億元,僅9,300多萬元。主要是因為大陸外匯管制,企業在大陸境外借的人民幣,不容易匯到大陸境內使用,因此,企業對境外借款意願缺缺。

不過,金管會一次對所有國銀海外分行與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解禁,主要受惠者仍以香港分行、OBU及大陸分行為主。

行庫高層主管指出,其他海外分行的資金大多為其他國際放款業務所用,不可能有閒錢拿來投資人民幣債券。但香港分行與OBU不同,可望因投資限制解禁,再激勵吸收人民幣存款的動能。

銀行主管指出,陸企發行的香港人民幣債券利息,可能比不上外企,但是發行量較大,流動性也較佳,因此開放投資,有助銀行操作彈性。

我們的觀察:

第一、我們歡迎金管會開放的政策,台灣游資過多,需要尋找合適的去處。

第二、台灣企業在香港借的人民幣,不容易匯到大陸境內使用,但台灣銀行仍然可以透過海外分行和OBU投資人民幣,至少可以鍛鍊人民幣業務的經驗,培養參與將來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

第三、這可能會帶動更多的台灣企業或大陸台商到香港發行點心債,創造境外資本市場。

第四、台灣應該探討成立境內人民幣股票交易所的可行性,讓台灣海外及大陸台商資金參與人民幣的上市股權投資。新台幣不是國際貨幣,台灣資本市場吸引外資的動能,長期一定會受到阻礙,為何不朝人民幣國際板探討呢?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陸銀來台 台灣港務 復興航空/空巴 華為 金蝶 小肥羊 張忠謀 惠普/雲端

陸銀來台

金管會主委陳裕璋邀集36家國銀高層做業務聯繫,聚焦兩岸、放款訂價、產業集中度、放款覆蓋率和連帶保證人制度等5大議題,其中,國銀力爭提高陸銀來台參股比率到20%及開放國銀可投資陸債。

陳裕璋昨邀集國銀高層做業務聯繫,會議討論最多仍屬兩岸政策,據透露,會中業者爭取提高陸銀來台參股比率,從目前單一陸銀參股國銀5%,建議可提高到15%或20%;行庫高層則爭取,開放國銀香港分行可投資中國企業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

依金管會規定,目前單一陸銀來台參股國銀比例,限5%,若加計中國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則限10%,遠銀和永豐金會中表示,希望可提高參股到15%或20%。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陸銀來台作為策略投資人,單一陸銀限制5%太少。台灣的銀行規模都不大,5%簡直是開玩笑,中國大陸之前銀行有訂5%是因為其銀行規模都超級大,台灣沒有再自我設限的本錢。

第二、永豐金和遠銀提出放寬陸銀投資比例建議,看來是有和陸銀在積極談合作中,永豐金是推展人民幣相關業務最成功的業者。

第三、QDII現有開放比例10%,沒有什麼道理。中國大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短期內不會大舉投資台灣,策略投資者一定先行於財務投資者,台灣主管官員現在的思維是將20%的額度切一半,10%給策略投資者,另10%給財務投資者,然後有限制單一策略投資者不得超過5%,這些都說明了台灣缺乏國際觀並且不了解實務。

第四、馬總統已表示應該放寬陸資來台,兩岸政策最重要的不是業務交流,而是雙向投資,希望這次能看到明確的成果。

台灣港務

為提升國內港埠整體競爭力和經營效率,立法院上週三讀通過《國營港務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未來基隆、台中、高雄及花蓮等四大國際商港將比照桃園國際機場轉型「公司化」經營,整併為一家由政府百分之百獨資的港務公司,透過企業化經營管理和「港群」觀念,統合各港發展,並與國際接軌。

交通部港埠公司專案推動小組辦公室主任盧展猷表示,港務公司總公司將設置在高雄,目標明年一月一日掛牌上路。港務局改制為港務公司後,預期能改善目前各商港各自獨立,發生「搶貨」互拚績效的內部競爭問題。未來各港分工將更明確,資源也能作有效合理的分配及運用。

為提升港口競爭力,交通部進行航港體制改革,港口管理採「政企分離」,港口經營採民營化,港務局改為「港務公司」,港務公司最大目的是「投資海外港口」。

「台灣港務局公司」強化經營彈性、效率及活力,與國外港口進行策略聯盟建立綿密航運網,結合國內外產業供應鏈,打造高雄港為旗艦及亞太海運樞紐,帶動南部經貿。未來高雄港、台北港以國際貨櫃為主;台中港將作為兩岸貿易直航港;基隆港仍繼續發展郵輪母港及客運港;花蓮港以滿足地方產業需求與觀光遊憩港為主;並串連蘇澳、安平等港形成港群相輔相成。

毛治國說,成立港務公司最大目的在選擇有潛力的國外港口進行投資,並與投資港口簽署協議,要求一定比例貨運到台灣港口轉運,增加台灣港口貨源。台灣港口民營化也有利外國港口投資,已有外國港口前來洽詢相關事宜。

我們的意見如下:

第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條例,「公司化」是「民營化」的第一步。

第二、我們肯定港務公司最大目的是「投資海外港口」,台灣的港口要積極和國外港口策略聯盟,不只是引進外資夥伴,還應該走出去,新加坡和杜拜都有類似的作法。

第三、將四個港口放在控股公司之下,各有其定位,是正確的作法,值得其它部會應該學習,舉例來說,台灣證劵交易所和櫃檯買賣中心,期貨交易所的「四合一」,到現在還沒有下文,無法面對國際證劵交易所整合的大趨勢,值得深思檢討。

第四、台灣建設財政來源不足,應該放寬外資和陸資來台投資基礎建設。

復興航空 / 空巴

復興航空私募策略夥伴出爐,引進寶典交通產業基金(Paradigm Transportation Fund)。該基金背後投資者EADS(歐洲宇航集團)為全球前二大飛機製造廠空中巴士(Air Bus)母公司,創下台灣航空界與國際大廠合作首例。

據了解,看好亞洲航空市場前景,EADS旗下寶典投資集團特別成立一個「寶典交通產業基金」,第一筆投資就認購復興航空私募股權。復興日前宣布採購空中巴士20架飛機,雙方從業務深化到資金合作。

市場人士說,雖然這次私募金額僅8.98億,增資後持股約10%,據了解,復興引進資金後,空巴有機會與復興共同在桃園航空城內投資維修機棚。

消息人士說,空中巴士已和政府單位接觸,確實有意投資維修機棚,主要有四大因素,包括台灣維修技師素質高、兩岸航線發展快速、台灣地理位置優越,加上空中巴士未來飛機訂單多數集中在亞洲市場,後續合作投資機會相當大。

復興航空指出,私募基金已經到位,私募有價證券三年內不得移轉,將可確保雙方合作關係。寶典投資金額超過5億美元,台灣達虹也曾獲得寶典投資。不過對於私募對象背景及未來合作模式,復興不願回應。分析師認為,復興航空如果背後有空中巴士的技術、資金奧援,未來在飛機採購、維修、售後等,競爭力可大幅提升,與華航、長榮一較高下。

我們理解:

第一、復興航空和政府一直大張旗鼓宣揚空中巴士,其實真正的投資人不是空中巴士而是寶典交通產業基金,空中巴士母公司只是此基金出資人。

第二、這說明PE現在已是國際投資的要角,政府和民間應該認清這個現實。

第三、復興航空對於私募背景和未來合作模式,異常低調,不願多談,說明這可能只是一件純財務投資案。

第四、假如投資者是PE,可能沒有這麼順利,主管機關說不定要檢討外資PE對台灣策略產業的影響和貢獻,這可能也是復興航空願意將錯就錯,順水推舟的原因。

第五、當然也不排除空巴利用寶典基金這個工具(vehicle)來進行投資,那麼就需了解是否空巴已為基金的唯一或重要股東。

第六、中國大陸基於政策限制和人民幣PE的競爭,已不是外資PE的天堂,台灣應該敞開大門將外資PE資金導引到我們這邊來。

華為

中國網路設備龍頭、華為加速拓展全球暨海外市占,首度在台啟動海外駐地中高階專業經理人挖角行動。華為表示,台灣在電信暨IT領域的中高階經理人養成經驗豐富、超越大陸,文化背景又比日韓來得容易溝通,此次對台延攬高階經理人,將是人數及規模最大的一次。

華為表示,未來準備在南非、印度、墨西哥、波蘭、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中東等國家拓展海外市場,人才需求若渴,將鎖定電信領域的處協理、副總經理及海外單一市場總經理為主。

華為透露,針對企業用戶市場,將啟動3年3萬人大規模招募人才行動,華為特別透過公司所成立的商業諮詢部門、開始展開大規模的徵才行動,並於深圳、上海、北京、新加坡及歐洲設有人力中心。

華為表示,最近已透過台灣獵人頭公司,進行各領域的挖角及延攬人才行動;華為強調,過去華為在台挖角的中高階主管、大多以派駐台灣為主,少部份大陸市場需求,這次針對海外市場、品牌及創新業務發展,首度在台大啟動的中高低階人才挖角行動、人數規模,華為強調都是有始以來第一次及最大規模。

華為所以鎖定台灣尋找中高階人才,主要看上台灣的電信產業發展、相較大陸市場快上好幾年,並且早已培訓出一群具備10幾甚至20年經歷的中高階人才,可以協助華為快速拓展海外市場。

電信設備大廠華為,今年參與ITU大展強調雲端運算的服務。華為雲計算數據中心部長雷芬斯伯格(Ron Raffensperger)表示,2020年,數位內容將是現在的270倍,將有75億網民及高達500億美元的連網終端,都將刺激企業和電信營運商對雲端的需求。業界分析,雲端商機分為「雲」以及「端」,「雲」的基礎建設包含伺服器、交換器及儲存設備,「端」代表終端的手機、平板電腦、網卡等,台廠廣達、聯發科、宏達電、英業達與多家網通廠等大力布局「雲」及「端」商機,明年接單能量將隨著市場需求增加起飛。

華為近期也擴大雲端布局,計畫擴編雲端人才從現在2,000人增至4,000人,與賽門鐵克成立華為賽門鐵克,強化資安,已擁有近30家軟體合作夥伴,未來將持續擴大。華為也在上海埔東造全大陸第一朵健康雲,與中國聯通合作推出企業雲端服務,並切入中國移動雲端運算供應鏈。

展望未來,華為也將主打「雲」及「端」兩大市場,今年新增企業及終端事業群,企業主打雲端,終端則採ODM代工貼牌與品牌雙引擎並進。華為國際媒體關係事務部總監顏光前表示,全球50大的運營商中,華為已經打入八成客戶,將成為發展終端設備基礎,已經打入T-Mobile、中國電信及中華電信等客戶,未來更將採代工貼牌及品牌雙軌前進。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現在已是全球第二名電信設備供應商,成為第一大指日可待。

第二、華為全球化積極,將在新興市場大展拳腳,需要很多人才,台灣人東西文化色彩兼具,自然成為最佳目標。

第三、政府應該放寬台灣企業和華為的往來,甚至允許成立合資公司。當然台灣可以和美國一樣,把華為視為敵人,將電信資源作為國家戰略產業,但台灣沒有封閉的條件。

第四、華為不需要到台灣來投資,他只要高價把台灣的中高階人才挖光就好了,這次挖角的行動如此公開,大規模,令人不寒而慄,「薪水增加、替高速增長、全球第一名的企業服務、培養大陸經驗」這是一個絕大數人很難拒絕的提議。

第五、華為的戰略重點在雲端,這也是台灣的策略發展方向。政府可能覺得我們已經做得很多了,但是和大陸一比較,真的還差得很遠。

金蝶

金蝶國際軟件集團24日正式成立台灣分公司,這是繼香港、新加坡後,第三個海外據點。董事長徐少春表示,台灣是前進亞太市場的重要跳板,兩岸簽署ECFA後,金蝶投資台灣,有助兩岸攜手布局全球。

金蝶已在港股上市,是大陸IT軟體服務業龍頭,提供如企業資源規劃(ERP)、等軟體服務,已在北京、上海、新加坡等地設有研發中心。

徐少春稱,在台灣設立分公司是集團邁向國際的重要戰略。協助台商拓銷大陸市場,或是藉台灣國際化,前進亞太市場,有互補效果。金蝶近期正加速海外擴張,繼香港、新加坡、台灣分公司後,馬來西亞分公司也將於近期開業。

來自大陸的金蝶,看似缺乏台灣本土優勢。但徐少春充滿信心的說,金蝶的客製化研發技術、跨行業服務經驗及大陸市場經驗,能提供台商差異化服務。

眼下,大陸內需市場正興起,有意布局大陸或從出口轉內銷的台商,都可與金蝶合作,直接承接金蝶豐富的本地市場經驗,減少摸索時間與成本投入。為滿足軟體業在地化需求,金蝶台灣分公司也將招聘台籍員工,組建台灣團隊。

我們有以下的觀察:

第一、金蝶是大陸科技企業,來台投資深耕台灣市場,特別值得關注。

第二、金蝶第二個考量是承接大陸台商的生意。

第三、金蝶第三個考量是利用台灣前進亞太,兩岸攜手共進世界市場。

第四、大陸新興民營企業比台灣企業更有國際觀,懂得積極走出去。

第五、除了開發市場,金蝶在台灣投資還能有效運用台灣人才。

小肥羊

小肥羊26日宣布,大陸商務部決定延長其被百勝餐飲集團全面收購的反壟斷審批。市場疑慮,該併購案恐怕夭折,昨日股價一度重挫逾13%。

小肥羊是大陸唯一赴香港上市的連鎖火鍋店,據26日午間公告,大陸商務部依反壟斷法,將申報審查期延長60日至今年12月24日屆滿。因此,百勝集團的要約收購建議的前提條件尚未達成。小肥羊並沒在公告中說明商務部延期的原因。

上海一位不願具名的外資券商分析員也表示:「延期的情況並不多見,通常這一類審批三個月就會有結果。」不過,他也稱,或是因為關於火鍋行業的資料不多,大陸商務部需要更多時間進行調查。

市場會如此憂心,是有前例可循的。2009年,大陸商務部就曾祭出反壟斷法,否決美商可口可樂併購大陸匯源果汁;商務部此番延長審查期,讓百勝併購小肥羊增添許多變數。

今年5月,旗下擁有肯德基、必勝客等美式速食連鎖餐飲品牌的百勝集團,提議以每股6. 5元(約新台幣25元),總金額最高45.6億元(約新台幣176億元)的現金,全面收購小肥羊並下市。

我們的感想:

第一、中國大陸對於民族品牌還是非常在意被外資併購。

第二、由此看來,宏碁能夠以品牌授權方式併購方正是極為難能可貴的,可能也是因為大陸官員希望促成兩岸合作,以及對台資企業另眼相待。

第三、下一個值得關注的案子是徐福記,這是台商企業,但卻被跨國企業雀巢併購。

第四、台商不妨多和大陸企業合作,或以台商身分併購,外資PE非常願意支持台商在中國大陸和全球的產業整合。

第五、未來幾年,中國大陸企業都會是全球的資源整合者而非被整合者。台商有兩個策略選項:一是轉型成為整合者,另一是被外資或中國大陸企業整合。從技術的角度來看,被外資整合較佳;從市場來看,則被中國大陸企業整合較佳;但是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唯有被外資整合台商才能繼續有角色可以扮演。

張忠謀

前幾天,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接受總統頒發景星勳章,並發表簡短演說。「經過二十幾年努力,台積電已是全世界半導體三強之一,」他說,希望「社會、政府也能夠珍惜我們」。

張忠謀沒有解釋,所謂的「珍惜」是什麼意思。但無論他的答案是什麼,台積電應是全世界最不必開口索「珍惜」的企業。多年來,政府不只出錢,還給予各種優惠,處處照顧有加。張忠謀本人更是名利雙收,現在還獲頒勳章,哪裡不珍惜了?

何況,假如他同一天談話中所舉的例子,是他要求被珍惜的理由,更是啼笑皆非。例如他提到他的主要對手三星,「韓國對三星的照顧無所不及」,「連三星的老闆被判刑也被赦免。」他指的,應是多起弊案纏身的前三星總裁李健熙,因為背信與逃稅遭到判刑,兩年前卻獲得總統李明博赦免。

張忠謀還特別提到,「台積電超過八成員工在台灣,超過九成投資也在台灣」。但看看全台數十萬家企業,台灣員工與本土投資占比更高的,比比皆是。又有哪家不必被珍惜呢?

像張忠謀這樣,明明公司又大又賺錢,卻仍感慨政府照顧不周的,大有人在。不久前,全球央行在討論巴賽爾協定時建議,提高全球大銀行的資本適足率,就引來摩根銀行總裁狄蒙對美國政府的不滿。這項規定是「反美國」的,他說,任何美國總統、財政部長,都應該讓自己國家的金融業「又強又大」,政府不應棄守這個優勢。

有優勢,當然不能輕言棄守;政府照顧自己國家企業的利益,本來也天經地義。問題在於:該照顧哪些企業,該如何照顧法?

二戰以來,包括台灣在內,很多開發中國家都採納了「產業政策論」──政府應站在「制高點」上,找出未來有潛力、能創造就業、對國家經濟有好處的產業,然後訂出政策特別「照顧」,相信著只要這個產業好,國家經濟就好,人民生活就能改善。許多國家的產業政策,後來也的確發揮了效果,從韓國到台灣,全成了工業大國,經濟成長耀眼,國民所得提高。

但是今天,產業政策已在許多國家陷入失靈狀態。有些產業讓政府花了很多錢,卻依然扶不起來;有些產業扶起來了,卻在其他國家同業的競爭下陷入苦戰。更糟的是,就算這些產業好,今天也未必能嘉惠多少總體經濟,基層勞工的所得與生活,更沒有因此獲得改善。

換言之,要國家的經濟好,我們需要的不再是偏袒的產業政策,而是更廣泛實施的勞工政策;企業要迎戰未來,需要的也不是來自政府的珍惜,而是得從對員工創意與能力的重視開始。多年來,台積電──以及許多表現優異的科技業者──能在世界不斷更上層樓,靠的正是這樣的創意與能力,而不只是政府的協助。

未來也當如此,面對競爭環伺,誰說台積電的員工們不能用自己的努力與創新,而得靠政府的「珍惜」來打敗強敵呢?

我們的看法:

第一、張董事長終於也有說錯話的時候,這次中時和聯合報系都有人跳出來反駁他。

第二、張董事長的問題在於他太過於矯情,作為一個企業龍頭和天之驕子還要抱怨政府沒有好好照顧珍惜。

第三、相對來說,林百里比較有guts,他會積極批判台大電機系,但不會說政府不照顧他。

第四、郭台銘也比張忠謀強,郭董一向表示自己並非含著金湯匙出生,政府從來不照顧他,他能活到今天完全是憑著打不死的蟑螂的毅力。

第五、作為台灣龍頭企業,台積電的社會責任其實是不足的,政府積極在轉型,也不見台積電有什麼跳出來擔任火車頭的遠見與勇氣,三星至少提出了下一個十年的五大戰略產業,除了TFT-LCD和LED以外,另外還包括生物科技和醫藥。

第六、台積電在M&A上策略也極為保守,只有近年藉由併購茂迪跨入太陽能領域,台灣需要走出去,但台積電不像鴻海或宏達電,從來沒有在海外併購樹立任何標竿。

第七、話說回來,台灣社會的反商情結似乎越來越嚴重,企業裁員或放無薪假引起那麼大社會的波動,就像「佔領華爾街」運動從紐約到台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社會收入不平均造成的不滿正在蔓延,政府倒向弱勢族群雖然可以爭取選票,對於改善經濟結構並無實質性的幫助。

惠普 / 雲端

台灣惠普董事長暨企業事業群總經理王嘉昇表示,在未來兩岸金融業開放,台灣金融業增加企業競爭力下,惠普已成功向總部爭取在台灣建置北亞支付雲端處理中心,台灣和北亞區的客戶的支付系統都將在台灣進行。

王嘉昇表示,惠普總部捨棄日本與香港,選擇將此中心落腳台灣,南亞的支付雲端處理中心則是在澳洲,不過對於這項投資的時程規劃與投資金額,則不便透露細節。

王嘉昇表示,惠普在台灣市場經營多年,過去一直和多家台灣金融業者有過支付系統委外相關的合作,如信用卡、預付卡等。

他表示,北亞雲端支付處理中心將提供客戶雲端處理的所有支付系統,如信用卡、行動支付等,同時此計畫也可以說惠普在投入雲端基礎及平台建設後,第一個在台灣落實的Payment as a Service專案,且服務不會侷限在台灣,將橫跨北亞市場,服務企業發展雲端商業。

對於近來市場相當熱門的行動支付議題,王嘉昇表示,已經開始和台灣政府以及幾個金融集團進行合作洽談。不過目前各個市場包括台灣,對於行動支付都還在推廣階段,未來這部分的發展若能獲得政府大力支持,將有利整體發展。

我們的感想如下:

第一、這是繼Google之後,第二個國際知名IT大廠來台投資雲端產業。

第二、日本和香港均是亞太地區金融中心,但是惠普捨棄它們而選擇台灣作為雲端「支付」中心,意義非凡。

第三、台灣的優勢包括:有完整的IT產業鏈,金融業發達,靠近中國市場,能說流利的國語和英語,人才水平高,有龐大的高水平消費善於接受新事物和運用新科技等。

第四、台灣政府應該積極讓世界一流雲端技術服務業者來台擴大投資,包括微軟、IBM和中國大陸的華為,並且鼓勵其和本地業者形成投資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