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2017年世大運都快開天窗,柯P還有時間哽咽「大巨蛋有馬英九撐腰」?

2017年世大運都快開天窗,柯P還有時間哽咽「大巨蛋有馬英九撐腰」?

飛機在首爾仁川機場,我睜開眼睛,精神仍不大好,為了搭清晨六點半的航班,我四點就起床了。

機場很新,但實在太大了,對於像我膝蓋不好的人來說很痛苦,一位年輕的女孩舉著牌子迎接我,她是酒店代表。

她用流利的英文與我聊天,我有些訝異,通常這種談話不會超過一句,我隨口問她這家酒店是何時開的。

「1988年,我是那年出生的,那年韓國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我們酒店就是為此而蓋。」

Amazing,上次來韓國是一年半前,但我對這個國家的印象已經開始改變了,以往總覺得一般韓國人都比較tough,不好相處。

這次來參加一個年會,全世界像我這樣的小型財務顧問公司有一個聯盟,今年正好輪到韓國來主辦。

我以前擔任過某協會的理事長,辦過不少論壇,但我必須承認,在組織和執行上,台灣輸給南韓,特別是國際性的活動,這次有來自20多國的代表參加。

其實韓國這家同業的規模比我公司還小,但他們有韓國政府全力支援作為後盾,把活動提升到國家及世界級層次。韓國政府認為這個聯盟代表了全世界所有企業的網絡,和韓國企業有很多相互投資的可能,非常重視。

當天下午,我也被排到了一場一對一會議,某家韓國企業指定要和我見面,政府代表從頭到尾在旁作筆記,我還很興奮地以為有人想投資台灣,沒想到他們是因為看到我有上海辦事處,想要去那裡投資。

這次我徹底感受到了韓國政府國際化的企圖心,這不是台灣可以比擬的。假如我辦類似活動,或許可以請個部長來講話,但絕對不會有那麼多資源。

只要看柯P,2016台北市是「世界設計之都」,但你有什麼感覺嗎?柯市長認為意識形態比向國際推銷台灣重要,明年世界大學運動會會不會開天窗?原來負責的副市長也已下台,anybody cares?

我去過不少國家,我一直很有興趣探討的題目是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究竟應扮演何種角色、參與到何種程度?中國大陸是計畫經濟的典範,台灣應高度自由化還是加強管制?

柯P在接受外國媒體專訪時,強調台灣很自由,提到了台灣對同性戀的包容,在亞洲首屈一指。

台灣的媒體自由度也很高,「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日本和韓國分別名列72和70名,中國176名,是全球倒數第五。台灣排名51,為亞洲之冠。

柯P最近訪問舊金山,非常羨慕當地自由創新的氛圍,表示台北市也想成為創新城市,但我們有機會嗎?

講到創新,台灣的環境其實極度不自由。光以人才來說,台灣對於外籍白領人士來台工作就有很多限制,政府官僚,法令充滿障礙。

提到投資,台灣更不友善,FDI(外人直接投資)在亞洲排倒數幾名,從馬來西亞IOI投資101,到Morgan Stanley併購中嘉,失敗案例罄竹難書。

換言之,所謂的自由只有台灣人有,外國人沒有;所謂的人權只有「個人」有,「法人」沒有。

政府在拓展新事物上,永遠採被動放任態度,因為不想被扣上圖利他人的帽子;但在保護人民利益上,卻非常有積極作為。台灣第三方支付到現在還未搞定,Apple Pay想進入台灣也遭擋關。

但台灣已碰到臨界點,上週民進黨背景的準農委會主委表示,全球化不可能永遠關起門來,在公平貿易的概念下,我們沒有能力可以阻擋趨勢;台灣是外銷導向,跟歐盟、大陸不同,不能樣樣比照。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蔡英文近來也踢到鐵板。北京要求她對「九二共識」明確表態,但她不可能做到,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表示,兩岸關係勢將惡化,換句話說,現狀也維持不成了。

事實上,所有台灣人民都被卡住了,蔡英文雖然把兩岸監督條例中的「兩國」拿掉,但這個「嚴格」的條例幾乎確定會讓台灣動彈不得,和服貿、貨貿說bye-bye。

柯文哲最近哽咽提到馬英九在幕後操縱,造成大巨蛋困境。將來,蔡英文會不會語帶哽咽的表示,老美和老共的力量實在太大,我們不得不犧牲成全?贏的是政客,and the losers are us。

台灣想和世界接軌、和未來接軌,就應盡最大努力減少在道路的中間設立障礙。官員的理由都冠冕堂皇:「我們不曉得這是什麼,所以必須把它搞清楚,分析利弊得失,才能夠開放。」

99%可以確定官員搞不懂,等搞懂時台灣也完蛋了。兩岸監督條例是一個例子,大家都想保護台灣利益,結果是全面癱瘓。

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特殊天份,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我們對於世界有好奇心嗎?對於未來有好奇心嗎?

最近兩週我讀過最有趣的一本書叫做「為什麼思考強者總愛『不知道』」(Not Knowing)。在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事,因此我們的思維要改變,才能和「不知道」相處,擁抱未來的不確定性。

從前知識是力量,現在好奇心才是力量,為了保持好奇心,我們必須有開放的胸襟。開放不是放任,對於世界和新事物,需奮不顧身的去探索。

上周美國搖滾巨星王子(Prince)過世,他最有名的歌曲是「紫雨」(Purple Rain),紫就像紫牛,象徵其自由的精神和特立獨行,雨代表了迎面而來的衝擊。

Purple rain, purple pain.

紫潮is coming. Imagine a purple Taiwan.

韓國貢茶, 早餐吃麥片, 瑞銀 財富管理, 國巨減資, 高技術服務, 美國百勝退出中國, 利盟, 飛捷, 澳洲 肉牛公司, 新華網

2016.04.25創會理事長的話
韓國貢茶, 早餐吃麥片, 瑞銀 財富管理, 國巨減資, 高技術服務, 美國百勝退出中國, 利盟, 飛捷, 澳洲 肉牛公司, 新華網
韓國貢茶

韓國經濟日報引述投銀人士報導,台灣知名飲料連鎖店貢茶在南韓的子公司韓國貢茶公司(GongCha Korea)和母公司已簽署意向書,將以1,000億韓元(新台幣28.1億元)收購母公司。

報導說,雙方將於6月正式簽約,韓國貢茶公司將擁有全球1,100家分店。經營時尚茶飲的貢茶2012年進軍南韓市場,短短二年,當地門市數量已突破200家,2014年在當地票選為最受歡迎的茶飲品牌。

另據韓國先驅報(Korea Herald)報導,韓國貢茶公司證實,正在協商收購台灣母公司貢茶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但還沒達成收購協議。

2012年韓國貢茶公司自台灣母公司取得授權、在南韓開設第一家店後,廣受消費者歡迎,加盟店數已達380家。貢茶在美國與加拿大等全球19個國家,共擁有約1,100家分店。

2014年日本私募股權基金Unison資本收購韓國貢茶的70%股權後,便積極瞄準海外市場,包括進軍日本市場,而收購台灣母公司的最新計畫,被視為是要進一步在全球拓展事業。

韓國貢茶料將藉由發行讓Unison資本全數認購的新股,取得收購台灣母公司的足夠資金。韓國貢茶預料也將成為南韓第二家收購海外母公司的餐飲業者;第一家是Smoothie King韓國子公司在2012年,買下美國母公司。

台灣知名飲料連鎖店貢茶傳出將出售母公司予韓國子公司,貢茶財務高層昨(18)日嚴正否認,指出韓國媒體引述內容非事實,已造成雙方困擾。

貢茶財務高層強調,收購、金額、日期等內容均不是事實,公司已向韓國求證消息來源,此事已造成台灣母公司和韓國代理商的困擾。

貢茶財務高層表示,韓國對於台灣發展出來的泡沫紅茶很有興趣,而韓國代理商在行銷表現傑出,也是公司各國代理商表現最好的區域,公司有意與韓國代理商在韓國市場進一步合作,但目前尚未有具體結論。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民生消費創造出好的產品,但卻在韓國發揚光大。

第二、台灣企業沒有全球營運管理的能力,只能將大好市場拱手讓人,大多數台灣公司頂多只能在中國大陸打中華盃。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PE Unison在這個案子中扮演的角色,Unison是日本最大的本土PE,投資過好幾個消費零售的案子。

第四、台灣企業應該好好思考,還有哪些產品可以藉由和PE合作,走向東北亞(日韓)以及東南亞市場。

早餐吃麥片

經營「早餐吃麥片」網站的饌元有限公司昨(18)日宣布募得2,000萬台幣種子輪資金,由AppWorks之初創投領投、九易資本跟投。

「早餐吃麥片」是以經營「愛健康」社群網站起家,經營過程中團隊從研究數據發現,消費者對於進口麥片等健康食品有極高關注度,因而決定更名為「早餐吃麥片」,轉型成以販售穀物麥片為主的垂直電商。

「早餐吃麥片」在2015年上線,今年初單月營業額已突破1,000萬元台幣,每月可售出2,000公斤、約四萬盒的麥片,累積高度等同三座101大樓。

該公司表示,「早餐吃麥片」主要客群為25-35歲的女性上班族,而經營團隊卻是由三位理工背景的男性高材生。

饌元有限公司執行長巫宗融是台大電機研究所畢業的高材生,求學時期曾在美國知名網路廣告公司實習,這段經驗促使他畢業後放棄加入電子大廠,自行創辦網路公司。

而行銷長曾則儒則是出身台大公衛系,曾在FashionGuide擔任FAEField Application Engineer)應用工程師,這些工作經驗,讓他可以持續為「早餐吃麥片」拓展新客源,發展成以數據主導營運的垂直電商。

另一位創辦人陳家翔為成長駭客,來自元智資管所,一手包辦銷售成長、提升會員回訪率、及產品推薦傳播等業務,也是營業額成長的重要推手之一。

執行長巫宗融表示,麥片在台灣有高達100億元台幣的市場規模,但近一半市場被某單一品牌獨占。「早餐吃麥片」希望以麥片為主力產品的線上商城,希望搶攻另一半市場,成為全台灣麥片類商品的最大線上通路。

巫宗融補充,獲得種子輪資金後,將擴大招募工程、行銷、客服及商品開發人才,將營運模規往上推升。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天使階段的種子輪投資,代表台灣創新的種子已經漸漸萌芽,值得鼓勵。

第二、這不是什麼複雜的App,但屬於利基型的O2O產品。

第三、這個產品和現代上班族和年輕人追求健康的趨勢相吻合。

第四、只要用心發掘,台灣其實存在有許多未經開發的市場和商機。

第五、創辦人之一有駭客背景,現在學以致用,專注開發大數據。

第六、有趣的是這個市場一半被單一品牌獨佔(應該是桂格),剩下的業者都非常碎片化,因此有大輻提升效率化的空間。

瑞銀/ 財富管理

瑞士銀行昨(19)日宣布,推出智慧財富管理服務,以自行研發的IT系統24小時監測客戶投資組合,客戶資產規模25萬美元以上就提供服務,僅收1,000美元信託管理費、不收任何交易手續費,合計每年管理費與手續費低於一般行情。

瑞銀表示,無論資產配置如何調整都不再收取手續費,沒有隱藏手續費是給客戶最基本的承諾。相較去年瑞銀推出的規劃投資服務(UBS Advice),資產門檻設定為100萬美元以上,此次使用同套IT系統,僅25萬美元就可申請服務。

但這項服務也有一定限制,到年底前僅限1,000名客戶申請,且資產門檻不得高於200萬美元、投資項目僅限基金。此次服務推出,瑞銀瞄準25~35歲中小企業主、專業人士、高階管理人員等意見領袖,希望為瑞銀帶進更多精打細算的投資人。

相較於傳統國銀,多以「每筆交易」的申購手續費作為營收成長來源,手續費多為1~3%、信託管理費則約為資產總額的千分之2~千分之4。如果同樣把資產25萬美元交給其他財富管理銀行打理,以手續費1%、信託管理費千分之2計算,第一年須繳3,000美元手續費與信託管理費,瑞銀僅需1,000美元,相對划算。

瑞銀台灣區財富管理董事總經理張凌雲表示,自己也是智慧財富管理服務的第一號客戶,以自己的經驗看來,由於不打算太快退休,資產會以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各半的方式做配置,讓債券型基金穩定平衡投資配置。他建議年紀較輕的客戶,可提高股票配置比率。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則新聞之所以有趣,在於瑞銀引進了機器人” (IT系統)24小時監測客戶投資組合。

第二、Fintech的時代已經來臨,遠比我們想像的速度要更快。

第三、瑞銀有明確的目標市場,也就是所謂的白領菁英– 25-35歲中小企業主、專業人士、高階管理人員。

第四、25萬美元就可以申請服務,看來很合理,未來預計有更多本土金控可能會跟進。

第五、瑞銀正在降低私人銀行的門檻,變成更多一般人便可以享受的財富管理,這就跟一般商業銀行普遍發行白金卡的原理是一樣的。

國巨減資

被動元件龍頭廠國巨(2327)昨(19)日宣布現金減資兩成,每股退股東2元。加計過去兩度大幅現金減資,這三年多來,國巨股本瘦身幅度逾76%。國巨董事長陳泰銘目前持股國巨約4.43萬張計算,現金減資加計現金股利,個人約可拿回1.77億元現金。

國巨昨日同時公布第1季營運結果,上季受惠於工業用產品、經銷商通路及電腦需求增加,合併營收為73.12億元,季增一成,也比去年同期成長5.5%;隨著營收成長,單季毛利率較上季上升1.6個百分點、達24.6%

雖然國巨首季毛利率上升,營業費用率也降到10.3%,帶動營業利益拉高到10億元以上,季增四成,但受到第1季末新台幣兌美元急升衝擊,出現業外損失,單季稅後純益8.1億元,季增8.6%,但比去年同期掉了一成,每股純益1.25元。

國巨去年每股純益5.48元,董事會針對去年度盈餘每股擬配發2元現金股利,加計2元現金減資,合計將發出4元現金。國巨集團近年積極減資瘦身,除母公司外,集團內的智寶、奇力新都相繼辦理現金減資,提高每股獲利表現,以國巨瘦身幅度最高。

國巨昨日再度宣布將再度現金減資20%,是該公司近三年多來,第三度大規模現金減資,期間還有不少次是以註銷庫藏股方式,進行小規模減資。

國巨指出,此次再度現金減資兩成,每股退還股東2元,減資後,實收資本額降至51.42億元。對照國巨發動這三波現金減資前股本達到220億元,經過連續減資,股本已縮小76.6%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國巨自從和KKR分手後,一直在重整資產負債表。

第二、國巨以往資本額擴充太快,為人所詬病,未來還有很多減資的空間。

第三、光減資不夠,國巨除了減法以外,還要著重加法,探討新業務方向。

第四、台灣有許多類似國巨的中型電子股公司,未來都需要大輻減資瘦身。

高技術服務

大陸商務部昨(19)日公布,第1季大陸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人民幣2,242.1億元(約新台幣1.1兆元),年增4.5%。其中,高技術服務業漲幅較高,製造業吸收外資下降。顯示大陸持續由製造業轉型升級至服務業。

人民網報導,大陸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首季大陸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956家,比去年同期增1.6%

大陸吸收外資主要呈現幾項特點,大陸全面吸收外資總體繼續穩步增長。3月大陸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560家,年增26.1%;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人民幣823.4億元,年增7.8%

其次,高技術服務業漲幅較高,製造業吸收外資下降。報告指出,第1季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人民幣680.6億元,年減1.6%,在全大陸總量中的占比為30.4%;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人民幣1,543.8億元,年增7.6%,在全大陸總量中的占比為68.8%。其中,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人民幣255.2億元,年增104.3%

沈丹陽表示,在高技術服務業中,數位內容及相關服務、信息技術服務實際使用外資漲幅較高,分別為人民幣63.5億元、96.4億元,年增241.7%208.2%

此外,主要來源地投資基本保持穩定,美國、歐盟、東盟、「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對大陸投資增長。首季,前十位國家實際投入外資總額人民幣2,116.3億元,占全大陸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94.4%,年增4.5%

東盟對陸實際投入外資金額人民幣115.7億元,年增37%。歐盟28國對陸實際投入外資金額人民幣172.2億元,年增38%。「一帶一路」國家對陸實際投入外資金額人民幣117.7億元,年增10.9%

報告分析,西部地區吸收外資大幅增長,長江經濟帶區域吸收外資下降。第1季,東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年增2.8%,占吸收外資總比重為84%;中部下降11.3%;西部年增42.5%,遠遠高於全大陸增幅。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服務業快速發展,但已逐漸轉向高技術服務。

第二、高技術服務包括數位內容和信息技術服務,都算是business service,預計未來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第三、台灣服務業的強項是醫療和文創服務。

第四、兩岸服貿協議未過,但是台灣和大陸的服務業交流卻已提升到一個新層次,這是台灣未來最大商機。

美國百勝退出中國

去年因中國食安醜聞宣布分拆的美國速食連鎖店百勝餐飲集團(Yum Brands),傳出可能被中國國營機構中國投資公司買下,且計畫全數收購,估計交易金額高達七十億至八十億美元(近二六○○億台幣),但包括春華資本、厚朴投資管理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等,都想分一杯羹。

彭博報導,霸菱亞洲和KKR & Co.已對百勝餐飲進行評估,並透過中投公司集資,計畫完全收購百勝餐飲中國事業。對此,百勝發言人表示,將按原定計畫分拆中國子公司,對市場傳言與臆測「不予評論」;中投公司、春華資本和淡馬錫公司則不願回應。

近年來百勝餐飲集團在中國醜聞纏身,不僅遭爆料使用荷爾蒙和抗生素等藥物養雞,更遭控提供過期黑心肉品;該集團去年在獲利衰退和股東壓力下,宣布分拆中國業務,預計年底前百勝中國將獨立上市,以特許經營的加盟模式運作。

根據彭博資料,去年百勝的營收有五十三%來自中國,但肯德基分店在中國年均營收已由二○一二年的一七○萬美元降至一二○萬美元;總計百勝中國去年第三季同店銷售僅增二%,遠低於路透預測的九.六%,當地肯德基和必勝客十月同店銷售更減一%及九%。

百勝集團一九八七年以肯德基打進中國市場,旗下包括必勝客和塔可鐘(Taco Bell)等品牌,目前在中國有七一○○家分店,計畫今年再展店六○○家。不過,市調公司Euromonitor統計,百勝在中國因食安醜聞重創形象,市占率已由二○一○年的卅九%掉到廿四%。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美的大型快速餐飲業者如麥當勞和肯德基在中國大陸也到了不得不轉型的時刻。

第二、問題在於過去幾年他們未有差異化,產品太單一。

第三、中國大陸現在生活水平已經上來,對於物質有更高的要求,特別在一線城市。

第四、但是具有全國競爭力的中國大陸本土餐飲集團為數不多,只有海底撈等幾家。

第五、台灣連鎖餐飲在中國大陸應走區域化、小眾市場發展策略。

利盟

美國印表機廠利盟(Lexmark)周三表示,將以每股40.7美元、總額25.4億美元接受中國艾派克(Apex)以及太盟投資集團(PAG)等公司合組團隊的收購案。

每股40.7美元的收購價格比利盟周二的收盤價還高出17%,根據利盟表示,若加上該公司的負債,此交易案價值達36億美元。

每股40.7美元的交易價格也比去年10月時,利盟有意出售的消息剛傳出時的股價高出30%。利盟股價在同意併購的消息一出後,周三跳空大漲逾10%,來到38.15美元。

今年中國企業積極進行海外收購案,分析師指出,多是起因於中國經濟成長減緩,加上人民幣走疲的趨勢,驅使中國企業趕在人民幣進一步貶值導致購買力削弱前,激起一波海外收購潮。

如今年稍早中國海航集團以60億美元收購美國IT分銷商Ingram、中國化工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化公司先正達(Syngenta)等案例。

有意收購利盟的買主除了有中國墨水匣製造商艾派克、私人股權投資公司太盟外,還有中國聯想投資集團(Legend)。

利盟於今年2月表示,將在1年間裁員4%,或550人。

去年營收為35.5億美元的利盟國際,多年來在競爭激烈的印表機硬體市場搏鬥已久,如今尋求出售是為了業務轉型,要朝軟體及服務發展。

該公司周二表示,在經過一番讓價值極大化的努力後,董事會認為此併購案是對股東最有利的結果。收購之後的總公司仍維持在美國肯塔基州,兼任董事長與執行長兩職位的路克(Paul Rooke)也會繼續任職。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買美國高科技公司不成,只能投資一般科技企業。

第二、台灣還有幾家替印表機代工的企業,相信也會受到衝擊。

第三、現在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幾乎都有PE參與,而且由外資轉成中資。

第四、台灣電子企業應該加強和PE攜手合作,併購歐美有價值的品牌和有技術的公司。

飛捷

工業電腦併購案再添一樁,端點銷售電腦(POS)大廠飛捷(6206)昨(20)日公告,將以1,200萬英鎊(約新台幣5.5億元),併購英國知名系統通路整合商Box TechnologiesHoldings100%股權,擴增英國及北歐版圖,並增加終端市場如零售業等市占率。

飛捷昨日董事會決議去年度盈餘分配,擬配發現金股利6元。若以昨日收盤價108.5元計算,殖利率5.5%。盈餘配發率85.4%

這是飛捷有史以來投資金額最大的一筆併購案。飛捷表示,Box TechnologiesHoldings)全資持有Box TechnologiesBox SwedenBox Norway三家公司,雙方於週三已簽訂最終買賣合約。合併後原經營團隊不變,將與飛捷POSKIOSKPPC等產品在市場通路、業務、產品設計與製造產生經營綜效。

飛捷指出,併購後,藉由英國先進的科技應用環境,有助於提升產品設計能力。此項交易預計近期完成交割程序。

近期工業電腦掀起併購潮,包含研華、樺漢、事欣科等,都大規模啟動併購案,替未來營運添增新成長動能。

飛捷總經理劉久超表示,與各區域龍頭廠商結盟成為夥伴一直以來是飛捷的策略。尤其飛捷在歐美兩大區域耕耘多年,Box Technologies囊括全英國經驗豐富的經營團隊,期盼此次合併,能擴大市場通路的銷售能力,Box Technologies也能借重飛捷的設計與量產能力,達互補綜效。

飛捷表示,Box Technologies成立於1992年,提供POS與周邊產品、Mobile POSKIOSK、數位看板等通路整合型服務,在英國市場具備重量級地位,亦在瑞典與挪威設有銷售據點。知名客戶包括Pound landHouse of FraserCatha KinstonWatches of SwitzerlandVision Express等。近年亦發展Cielo品牌,終端市場涵蓋零售、餐飲服務、金融、運輸交通、能源業與政府部門。

我們的看法:

第一、越來越多台灣公司開始從事海外併購,雖然金額不大,但絕對是一件好事。

第二、最近兩年很多工業電腦公司都有併購,說明這個產業正在整合。

第三、令人可喜的是,不只有一件工業電腦的海外併購項目在發生,台灣的業者在這個領域似乎特別有企圖心,未來應該會有更多大型案子。

第四、工業電腦和物聯網的應用息息相關,可以延伸到醫療、物流、能源、零售和工廠自動化等領域。

澳洲 / 肉牛公司

中企收購澳洲畜牧業公司再添一樁。上海鵬欣集團旗下大康牧業將聯合澳洲農資公司(ARC)收購該國最大肉牛企業S·Kidman,交易規模為3.7億澳元(約18.6億人民幣)。雙方已簽署「要約收購實施協議」,鵬欣將獲得80%股權,其餘歸給ARC

該收購案去年曾被澳洲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駁回,因出售的土地面積實在太大(據估算約等同於一個浙江省),且其中一個牧場緊鄰澳洲導彈試驗基地,澳洲政府擔憂土地出售將有悖國家利益。

後來S·Kidman將這塊牧場排除出售之列,降低該國政府疑慮,惟仍待澳洲及中國雙邊有關機構批准。

綜合陸媒報導,此次中資收購的主體是湖南大康牧業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大康牧業的控股股東是上海鵬欣集團,其業務涉及房地產開發、礦產實業、現代農業和股權投資等。

此次交易包括S·Kidman公司100%股權,含10個大型牧場、1個育種牧場、1個飼養場、1個管理總部、以及牧場擁有的動產、設備和牲畜等資產。

S·Kidman牧場占地面積約為10.1萬平方公里,橫跨5個州,占澳洲國土面積1.3%,該筆交易是澳洲史上最大的私人土地交易。

中資企業目前已成為澳洲最大投資來源,據澳洲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數據,2014年,中資對澳洲農產品行業投資額達6.32億澳元,幾乎是2013財年投資額的兩倍。

中國是澳洲農產品出口最大目的地,占全部農產品出口5分之1,其中以牛肉和嬰兒配方奶粉為大宗。澳洲肉類與畜牧業公司數據顯示,過去3年銷往中國的牛肉總額增長6倍,2015年澳洲對中國牛肉出口額飆漲54%,首次突破10億澳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澳洲去年才禁止中國併購牧場,因為土地太大,造成國家安全問題。

第二、現在同一件案子,縮小土地面積,終於順利通過。

第三、美國和澳洲這些國家,雖然也會對陸資設限,但不會像台灣一樣,不分青紅皂白通通封殺,蔡英文政府要好好學習外國的經驗。

第四、中國大陸正要重新打造食品的價值鏈,任何外國高端食品及加工領域都充滿投資機會。


新華網IPO(首次公開發行)一波三折,20日獲大陸證監會主板發行審核委員會通過,預估發行方案報備、網上配售等作業還需一、二個月,將是繼人民網後,又一國家隊網媒登陸上海證交所。

新華網控股股東新華社是中共黨媒,總資產人民幣74.78億元,名列四大世界性通訊社之一,集團成員還包括上海證券報、參考消息報等報紙和雜誌。

根據新華網招股公開說明書顯示,IPO擬發行新股5,190萬股,占總股本比例25%,計畫募資人民幣14.97億元(約新台幣75億元)。

IPO發行前,新華社直接持有82.46%股份,加上旗下機構間接持股,共計持有新華網88%股份;預計IPO發行完畢並履行國有股轉持義務後,預計新華社直接及間接持股會降至63.81%,仍擁有絕對控股權。

值得注意是,在招股書中社保基金將首次進入股東名單,占股2.48%

新華網上市之路一波三折,人民網20124IPO登陸資本市場,成為「官網第一股」,新華網緊接著也在20131月出現在證監會待審企業名單中,顯示IPO申請已獲受理。不過,新華網卻就此一路坎坷。

大陸資本市場行情從201210月後急轉直下,之後一年多時間,IPO處於關閘狀態,直到20146月重新開閘,新華網才再次出現在IPO名單中。排隊至今快二年才等到好消息。

新華網IPO定價尚未公佈,財新網報導,市場上多以人民網股價作橫向參考。人民網2012年上市時每股發行價人民幣20元,發行本益比46.13倍;截至目前,動態本益比70.18倍,總市值人民幣192.5億元。

雖然A股僅有二檔官網概念股,但新華網營收淨利潤僅為人民網一半,受政府補貼稅收優惠利潤占比達30%,占比較高的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意味著新華網經營層面存在政策風險,也讓市場為新華網上市後,面對市場化捏一把冷汗。

從招標書來看,新華網IPO募資用途聚焦於雲平台、大資料、新媒體與線上教育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傳媒管制很嚴格,新華網上市有指標意味。

第二、同類型公司人民網本益比高達70倍,當然對新華網存在莫大對照的吸引力。

第三、旗下上海證劵報和參考消息都是我們經常在飛機上可以看到的官方媒體,有一定市場。

第四、未來互聯網和紙媒會彼此融合,所以未來新華網會成為一家網路公司,這也代表大陸官方希望在互聯網擁有更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