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上汽/通用


上汽/通用
美國通用汽車最近計劃重新上市,預計集資20億美元。全球最大汽車業者通用因為全融海嘯衝擊,於2009年申請破產保護。目前股權結構中,原通用汽車有10%股權,工會有17.5%,美國財政部則持有60.8%

中國大陸汽車銷售今年高達十六萬輛,比美國本土高出40%。上海通用是通用集團最耀眼的明珠,現在已成為中國大陸汽車領導品牌。這次通用重新上市,上汽有意認購10%,作為戰略投資人,這是很合理的安排,可以增加IPO發行吸引力。今年福特旗下的Volvo賣給浙江吉利汽車,大陸汽車產業正式「走出去」,佈局全球。SAIC(上汽)小額參股通用,自然不足為奇。

我們有幾個觀察和心得: 第一、中國汽車市場未來仍會大幅成長,誰掌握中國市場,誰就是世界龍頭。豐田雖然稱霸全球,中國市場卻缺乏突破,以致摔得很慘。裕隆納智捷已成功進入中國市場,前途不可限量。第二、中國對世界既是助力又是威脅,歐美企業只可能釋放少量股權給陸資。第三、台灣要對中資持平常心對待,因為中資參股外國企業是不可阻擋的趨勢,現在投審會很多時間都在檢查外資背後是否有陸資成份,沒有意義,政策應通盤檢討。

兩岸合作
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指出,大陸明年展開「十二五計劃」,是兩岸產業合作的重要契機。

劉震濤主張,兩岸應共同撰寫產業願景規劃,他以「把握發展趨勢、發揮綜合優勢、深化產業合作、擴大共同利益」為主軸,具體闡述兩岸產業合作的願景。我非常同意劉教授的觀點,上個月在旺報週年慶論壇時,就聽過他的見解,只可惜台灣報紙沒有一家對此報導,這次經濟日報因為是論壇主辦方,終於抓住了重點。簡言之,兩岸就是要互信、互動、互補、互合、互利,創造「共同」價值。

金融海嘯後,各國的金融監理機構和央行,都開始探討如何「跨國境」進行政策協商。ECFA的主要精神,也是要建立兩岸共同的政策架構和遊戲規則。劉教授此次提出「共同願景」,著實精彩,格局超出台灣一般政界人士許多,一語道破關鍵,值得我們深思。



AIG

本週AIA香港上市計劃獲得通過,全球九家承銷商共組超級承銷團,計劃募集150-200億美元資金,為今年香港最大上市案之一。同時,保誠即將成功收購日本AIG兩家子公司,交易總額高達40-50億。當然,所有國外報章雜誌也都報導了AIG在台出售南山人壽失敗的故事。

本週MAPECT舉辦高峰論壇,會中專家對博智/南山案有略為評論。第一、遊戲規則一開始就要講清楚,不要見招拆招; 第二、政策前後要一致; 第三、審核速度要快,不要拖太久。

我們非常感謝行政院陳沖副院長不畏風雨,專程前來致辭。陳副院長表示,PE不要只帶來資金,更要帶來技術,這是正確的觀念,也就是必須有Value-add。陳副院長從「金融時報」引經據典,說明PE的趨勢和重要性,比起其他人單純全盤否定PE,要來得更全面和前瞻得多。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揚子江/TDR,2010併購論壇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第60期電子報

揚子江/TDR
江蘇揚子江造船最近在台成功第二上市,發行TDR,共募集一億四千萬美元,上市後表現良好。揚子江是一家純陸資的企業,在新加坡上市,上市後股價表現平平,成交量不活絡。今年本來有另一家大陸造船企業欲赴新加坡上市,但最後取消,所以揚子江TDR在台灣成功掛牌,實屬難能可貴,預計應會帶動更多陸資背景企業來台發行TDR
值得注意的是,揚子江此次募集的資金,完全使用於大陸,並未投資於台灣,不過已有陸資背景的企業表示,希望來台發行TDR,而且會將資金用途全部或部份使用於台灣,「台灣籌資,台灣投資」,這是正確的模式,對全球招商、陸資來台均有正面助益。
不過目前仍有一些投資障礙,應積極設法排除。舉例來說,陸資來台投資現在只有192項目獲准,許多行業仍不得投資,即使陸資有心將TDR募集資金留在台灣,也無法取得批准。另外,金管會對於TDR募集資金用途會詳細追蹤,有些陸企只是原則決定投資台灣,尚無法決定細節,基於主管機關的僵硬要求,只好放棄,非常可惜。我們認為,將來應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才能成功吸引陸資來台。
2010年併購論壇

2010年兩岸併購與私募股權高峰論壇,下週一將在台北舉行,協會的同仁盡心盡力,為此次活動投入大量的心血,希望將最好的成果呈現給大家。
 今年由於ECFA剛剛簽訂,兩岸交流是熱門話題。我們認為大陸企業對投資台灣絕對是有興趣的,但是要加強彼此溝通了解,努力排除投資障礙。大陸投資台灣有三個思考角度-台灣市場、中國市場和世界市場。取得台灣Know-how,應用到中國市場,是目前最普遍的陸企投資思考模式,宏碁/方正的策略合作,和京東方併購美齊資產,都屬於這種情況。
 兩年前,中國併購公會代表應邀來台訪問,當時有人提到應開始探討「海峽併購」(Cross-Strait M&A)而不要只是「海外併購」,現在看來非常正確。兩岸併購最需要的是「想像力」,如果沒有ECFA,絕不會有宏碁/方正這種兩岸資源合作、優勢互補的新模式,有了ECFA,我們也不可能只靠過去的經驗來設計未來合作模式。所有個人、企業和主管機關,都應該徜開胸懷,探討一切合作的可能,允許最大的包容,像這次證交所沒有強制要求美齊下市,就是正確的抉擇。
 台灣主管機關對陸資的態度,至今仍未見特別友善,如果情況繼續下去,我們認為陸資可能會放棄將資金匯入台灣,而以海外平台尋求和台灣企業戰略合作,這對台灣來說是非常可惜的事,希望透過這次論壇雙方能建立新的共識。


【本文作者為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 黃齊元】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數位內容,惠普/3 Par,必和必拓/Potash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第59期電子報
 
數位內容
經建會在國內辦五場「投資台灣招商說明大會」,據主委劉憶如表示,文創及數位內容最夯,指引了台灣未來投資的新方向。
 
2010兩岸互聯網論壇本周在台舉行,帶動「數位內容週」熱潮,來訪業者包括遊戲、電子書、動畫、互聯網、行動應用等五大類。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表示,以上半年電子商務成長輻度預估全年成長率將超過50%,達4.5兆人民幣。
 
台灣的網路業過去侷限在台灣,一直未能有效運用大陸市場。阿里巴巴總裁馬雲曾表示,台灣中小企業介入中國大陸最好方式是利用網路。大陸政策性推動「三網合一」,台灣在硬體製造和數位內容上有優勢,雙方結合可以擦出火花。
 
2002年台灣政府曾經提出「兩兆雙星」,其中一星就是數位內容,早已被人遺忘,看來現在是重新認識網路、電子商務和數位內容的大好時機。
 
 
惠普/3 Par
惠普和戴爾競標雲端儲存設備商3 Par,最後由惠普勝出。
 
戴爾816日戴爾出價12億美元或每股18美元現金收購3Par,惠普24日打出每股24美元搶親,戴爾加碼至每股24.03美元,惠普跟進,開價扶搖直上,最後喊到每股33美元,總值207000萬美元,比戴爾的最早出價高83%,是3Par當時股價的三倍。
 
戴爾想走的策略和IBM/惠普這些年的轉型類似,從低檔/硬體/薄利定位走向高檔/服務/厚利,但是起步較晚,銀彈也不如對手充裕。
 
惠普過去五年在Hurd的帶領下,繼IBM之後成功轉型,站穩步伐,說明具有遠見的領導人對企業何等重要。台灣未來幾年是關鍵轉型時刻,懂得在ECFA下找到自己新定位並快速轉型的企業,將大輻拉開和同業的差距。
 
 
必和必拓/Potash
本週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將對加拿大鉀肥公司Potash的收購價提高至390億美元,實在太瘋狂。雖然有消息表示大陸中化和私募股權基金厚有興趣結合新加坡淡馬錫加入戰局,但是至今尚未明確。
 
中國是Potash最大進口國,中國擔心一旦必和必拓成功收購Potash,中國將間接受制澳洲公司,中國目前大量使用鉀肥以提高農地產能。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中化官方色彩濃厚,因此必需強拉攏非中國投資人如淡馬錫等加入,才有可能完成收購。
 
中國擔心世界威脅,世界擔心中國威脅,多年以前,中海油收購美國Unocal功敗垂成,這次的角力競逐將影響全球財富重分配,值得大家關注。
 
 
【本文作者為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 黃齊元】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別讓防弊變成反商

【經濟日報╱黃齊元】 2010.09.06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日前表示,下一步要建設場外市場,大量發展私募股權投資(PE)、風險投資(VC)。美國私募股權基金TPG最近宣布成立人民幣50億元的PE,成為繼黑石、凱雷之後第三家外資人民幣基金業者。

博智資本投資南山人壽遭到否決,主因是適格性,因其本質是PE而非保險業,被認定財力與經驗不足。南山大股東AIG透過競標選擇博智為最佳買主,但台灣主管當局有不同看法。金管會近日表示,財務健全上市公司及金融機構原則上不得私募,除非引進策略投資人。

為何國際上及大陸對PE的看法和台灣有如此大的落差?大陸第二大壽險公司平安保險由高盛和摩根士丹利PE部門投資成立,第三大壽險公司太平洋保險大股東是凱雷,第五大泰康人壽大股東法國AXA最近出售持股,由高盛得標。

中國大陸龍頭金融機構均有PE投資人:新加坡淡馬錫在2005、2006年分別投資中國建設銀行及中國銀行、高盛有史以來獲利最高投資是中國工商銀行;TPG 2004年投資深圳發展銀行,六年後獲利七倍出場。大陸最佳證券公司中金大股東摩根史丹利最近出售持股,由KKR及Bain兩家基金以總價10億美元得標。

大部分國際策略投資人對台灣沒有興趣,如果要在中國和台灣間選擇,外資會選擇大陸。許多國外策略投資人現在是賣家而非買家,陸資已成為全球主要策略買家;金融海嘯後,PE是全球主流投資人。

博智不是一家有名的基金,但其負責人是花旗集團前亞洲區總裁,選擇在無人看好台灣之際投資台灣。台灣要思考的是:我們憑什麼吸引全球一流企業和基金投資台灣?我們想像的適格投資人是不存在的,政府要到哪裡去找?我們又憑什麼阻止AIG停損?金融海嘯時,AIG適時輸血南山600億元,但在全球景氣復甦時,美國政府卻無力阻止南山價值日益減損。博智案是一個企業、股東、投資人和台灣政府四輸的結局。

金管會最近公布公開發行公司私募新規定,強調要引進策略投資人。我非常支持規範私募股份轉讓予內部關係人,但不贊成硬性定義策略投資人。現行規定企業可以引進巴菲特作私募投資人,但若主管機關不認為巴菲特是策略投資人,除非三年後公司比現在賺錢,私募股票不得上市,這等於要巴菲特保證未來獲利。世界變化太快太複雜,勉強去定義會把自己綁死。

健全企業為何不能私募?假如台積電要募300億元投資新事業(既非垂直又非水平整合),請問找小股東好還是找特定人?這個決定應該留給企業。企業籌資管道要多、越靈活越好,政府的任務是維持市場秩序,不須介入誰能作什麼。金管會出發點是限制大股東利用私募圖利自己,但作法好比公車上有人不守法坐博愛座,為了要懲罰壞人把博愛座給廢了。安隆事件後美國制定沙賓法案,嚴格規範企業上市資訊批露,原意雖好,但美國資本市場自此一蹶不振,外企也不願在美上市。

台灣金融機構和產業需要整併,PE是最佳的工具,過分限制PE和外資,只會鼓勵本土財團坐大,讓財富分配更不均。我們應以正確心態來看待PE,視其為策略投資人,制定清楚的遊戲規則,規範不守法的大股東,不要讓防弊變成了反商,模糊了法規的目的和全球招商的真諦。

【本文作者為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 黃齊元】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博智/南山,聯想電腦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第58期電子報

博智/南山

本周金管會否決博智/中策收購南山人壽,主要理由是「適格性」,金管會認為博智不符合「長期經營承諾」及「有能力因應長期增資需求」。

博智是PE,PE是要下車的,博智已承諾股票要鎖七年,並且提供3.25億美元作為增資準備,仍然沒有辦法說服金管會「長期承諾」和「增資準備」。從做案子的角度來看,這對投資人已是極嚴苛的要求,只能說台灣主管當局不了解或不喜歡PE。

台 灣強調適格性,也就是希望賣給「策略投資人」。但是台灣不了解的是:全世界策略投資人對台灣都沒有興趣,保險公司撤資尤其嚴重,最近Mass Mutual退出三商美邦,AVIVA也傳聞要退出第一金人壽; 目前全球策略投資者大都是賣家而非買家;陸資成為全球最主要買家(AIA香港上市就有陸資人壽公司欲入股);全球金融海嘯後,PE成為主流投資人。

台灣政府另外不喜歡博智的原因是懷疑有「中資」,雖然後來證明沒有,但是「中策」的名字及股東組成還是讓人起疑。台灣有嚴重的「恐中症」,「博智+中策」的組合等於「PE+中國」,正好是致命的deal-breaker。

博 智也犯了錯誤,我認為沒有做好公關和lobbying是主要因素,另外也低估了台灣的選舉和政治文化。博智負責人Bob Morse是前花旗亞洲區總裁,形象正直,資歷豐富,我在寶來服務期間曾將華僑銀行賣給花旗,當時彼此深入交手過。但博智選擇讓香港前恒生銀行總裁柯清輝 打前鋒,結果其大陸政協身份又被查到,成為一大敗筆。另外博智為了過關,不斷變更投資架構和股東成份,反而被主管機關認為誠信有問題。

博智案是企業、股東(美國政府)、員工、投資人和主管機關(台灣政府)五輸的結局,對於台灣來說,現在最大的課題是如何協助AIG儘快順利出售,保障其投資權益才不致對剛起步的「全球招商」造成重傷害。


聯想電腦

聯想最近公佈財務數據,成績亮眼,首季營收較去年同期增長50%,第二季成長速度在全球五強中排名首位。

聯想五年前從IBM手中買下PC業務,當時的想法是成為一家「真正全球化的企業」,並聘請前Dell亞洲區總裁擔任CEO,由於業績節節下滑,去年創辦人柳傳志重披戰袍。

聯想轉型策略是固守中國市場,變成新興市場專家,而放棄全球擴張策略。五年前,海外市場營收占聯想總收入一半,現在則有1/3。中國市場營收雖只有一半,但貢獻了所有獲利,大陸市占率比第二/三名HP和Dell加起來還要多2/3。

掌握中國市場才能贏得世界,無怪乎宏碁最近要和方正聯手合作。明碁五年前若不併購西門子,今日可能會是中國前三強。台商還有很多「中國內需市場經營」學分要補修,策略聯盟和併購是較快途徑,值得企業深思。


【本文作者為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 黃齊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