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中海油 三一重工 杜拜 閩燦坤 旺中 英傑華 分拆大銀行 李嘉誠




中海油
中海油近日宣布,將以每股27.5美元、總價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尼克森(Nexen)公司,預計今年第4季完成收購,該價格較該公司20日收盤價溢價61%,中海油將透過該項交易掌握油砂開採、頁岩氣開採的技術經驗和公司管理經驗。

Nexen在加拿大西部、英國北海、墨西哥灣和尼日等全球主要產區均擁有資產,這些資產包含常規油氣、油砂及頁岩氣資源,但以油砂為主。中海油表示,通過收購Nexen,中海油將進一步拓展其海外業務及資源儲備,該交易加強中海油在加拿大、尼日和墨西哥灣的業務,進入資源豐富的英國北海地區,使發展平台更加多元化,為尼克森的股東帶來重大和直接價值。

新浪財經報導,Martec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能源電力總監曹寅分析,整體收購涉及眾多股東,溢價收購在所難免,60%左右的溢價屬於可接受範圍。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在無法完全知曉Nexen的資產情況下,對此收購價格難以進行判斷,但目前能源價格處於相對較低位置,是收購的好時機,若在油價上漲時完成收購,耗費資金將會更高。

據了解,近年來3大石油公司與加拿大的油氣合作頻繁,尤其是在油砂項目合作上,中海油去年7月以2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油砂開發商OPTI全部股份,今年與阿薩巴斯卡油砂公司合作,成為加拿大含油砂項目的主導公司。但油砂開採成本高、汙染大,業內認為,只有油價在70美元以上才有利油砂開採,不少油氣公司對油砂持觀望態度。

曹寅認為,「三桶油」相繼涉足油砂項目,一方面是對該資源的未來有較為樂觀的判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此前相對較熱的頁岩氣領域,目前正面臨著天然氣價格低迷情形,油砂開採的相對優勢凸顯出來。中海油可以通過該項交易掌握油砂、頁岩氣等資源的開採技術,並將其應用於其他地區,此外,還可獲得海外油企較為先進的全球管理經驗,拓展全球資源。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海外戰略性收購石油公司從去年至今不斷,不管是中投或三大石油公司,可見這是國家發展的大戰略。

第二、如果對象是美國公司,可能美國政治反對聲浪更大,但納克森是加拿大公司。

第三、中海油2005年有收購Unocal失敗的慘痛教訓,相信這次準備得應該很周全,否則不會貿然出手。

第四、中國不可能和歐美大石油公司合作,彼此利益太難平衡,但中小型石油公司則無此問題。我相信幾年內,50%的優質歐美中小型石油公司都有可能被中國大陸收購或參股。

第五、台灣缺乏具有前瞻性、國際觀的能源政策,應該和中國大陸攜手合作,至少爭取在歐美收購案中「共同投資」的權利。

三一重工
三一重工(600031-SH)今年上半年才閃電收購德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如今再展併購雄風,決定出資810萬歐元,收購了Hans-George Stetter所持有的Intermix GmbH公司100%的股權,這項收購也可望讓三一重工的上下游產業鏈更加鞏固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三一重工公告,已在719日,由公司控股子公司普茨邁斯特與Hans-George Stetter簽署《股權轉讓協定》,出資810萬歐元收購了Hans-George Stetter所持有的Intermix GmbH公司100%的股權。
     
Intermix GmbH公司,成立於1984年,是歐洲第3大混凝土攪拌車以及特種攪拌設備生產商。到去年底止,總資產約613萬歐元,淨資產316萬歐元。去年全年營收1010萬歐元,但稅前利潤僅有10.6萬歐元。
     
三一重工表示,在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Intermix GmbH公司全年銷售收入曾超過3000萬歐元,稅前利潤216萬歐元。三一重工認為,收購Intermix GmbH公司將有利於豐富普茨邁斯特的產品組合,延長產業鏈,並將與公司現有業務形成互補。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腳步越來越快,買一就有二,買二就有三。

第二、跨出第一步是困難的,相信大陸企業已經從這個過程中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和能量。

第三、德國是全球工業的翹楚,相信不管從技術、品牌或者市場占有率來看,均為很好的併購對象。

第四、中國企業過去喜歡買幾億美元/歐元的外國企業,但那只是花大錢,做形象,但整合難,價錢高,多半是以失敗收場。買小而美的一流企業相對而言划算多了,相信這會逐漸成為下一波的主流。

第五、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從今年起將從海外「單一公司併購」走向海外「數家併購公司整合」的新階段。

杜拜
大陸國家發改委日前發文核准寧波民間業者在杜拜投資建設「中國鳳城」項目,預計投入4億美元,在杜拜經營占地70萬平方公尺的海外中國商品全球展貿中心;這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民企在海外投資建設與經營管理的最大國際商業地產項目。

《東南商報》報導,杜拜「中國鳳城」由寧波鳳凰世紀廣場投資與杜拜米拉斯控股集團共同開發8大場館涵蓋服飾、工藝、家電、紡織、建材、家具30個行業,20萬種商品行銷與展售,預計引進4千到6千家中國品牌企業,打造集品牌展示、交易、倉儲、物流、電子商務與酒店公寓於一身的海外綜合交易平台。

「中國鳳城」經營方式為國際合作BOT,由中方建造與經營,35年後無償移交給杜拜米拉斯控股集團。此項目已於去年9月在杜拜簽約,今年3月動工,預計20149月竣工。寧波企業境外投資方興未艾,寧波市政府也頒布各種有利於境外投資的政策,例如境外放款試點、海外投融資平台、境內銀行跨境貸款債權登記與外匯管理試點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民企在新興國家的布局戰略值得關注。

第二、在新興國家不僅可以投資單一項目,甚至有可能將整片土地拿下來,形成所謂的「造鎮計劃」。

第三、台灣企業沒有能力和財力走出去,但政府可以和外國政府合作,打造「台灣城」,搭建一個平台,給予資金支持,形成具有競爭性的產業聚落。

第四、新加坡政府在蘇州的工業園和天津的中新天津生態城,都是很好的例子,最近又和蘇州市共同開發規劃「知識城」,值得台灣學習。

第五、台灣最好的合作對象是廈門,廈門是「海西經濟特區」的重要商業和金融城市,台灣應利用兩岸合作契機,大膽向中國大陸要求更優惠的政策。

閩燦坤
閩燦坤B即廈門燦坤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由台商吳燦坤在廈門成立,主營家電、電子、現代辦公用品設計與製造。1993630日在深交所發行B股(最初僅供境外人士買賣,以港幣計價);是首個進入大陸資本市場的純外資股。

閩燦坤B 24日公告,從79日至20日,公司股價已連續10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低於每股面值1元(以人民幣計),若此後10個交易日低於面值的情況未改善,股票將面臨被終止上市。

本周閩燦坤股價已連4日跌停,至26日,收盤價只剩每股港幣0.68元,折合人民幣0.56元(約新台幣2.6元)。這意味著,直到83日,閩燦坤B累計要漲78%才能免於退市,按B股每日10%的漲跌停限制,剩下6個交易日,已等同於棄守。

629日,滬深2個交易所同時發布退市新制,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面值者,將予以退市,並將規定範圍擴及B股。

閩燦坤B將退市的消息傳出後,在大陸資本市場引起軒然大波。每日經濟新聞報導,相較於A股一堆ST股(高退市風險),及連年虧損的上市公司,閩燦坤B2007年以來,已連5年獲利,儘管該每股淨資產值不到1元(約新台幣4.7元),但都比那些每年都虧得一塌糊塗的上市公司要強得多。

大陸財經評論家曹中銘表示,相較於A股一堆獲利不分紅的「鐵公雞」,閩燦坤B上市以來融資2億元(約新台幣9.4億元),但現金分紅卻高達2.19億元(約新台幣10億元),完全符合大陸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上市公司要切實回報股東」的理念,竟也難逃退市命運,非常諷刺。

閩燦坤B上市19年以來,共配送9次股票股利,每次配股都讓股本擴張,但因業績增速不及,股價表現不盡如人意。若加計複權,閩燦坤B股價高達港幣6元(約新台幣23元),根本無退市之虞。

不過,閩燦坤B棄守B股,也反應大陸資本市場環境的轉變。原本只能由境外人士買賣的B股,雖早在10年前就開放本地民眾買賣,但流動性仍占少數,早已喪失融資功能。當B股的階段性任務完成後,下市或也是選項之一。閩燦坤B透露,為讓股票下市後還能轉讓,已開始籌備場外交易市場轉讓的相關事宜。

我們的看法:

第一、閩燦坤在1993年成為第一家台商獨資卻能在深圳B股上市的特例,經歷了20年,終於現在慘淡下市。

第二、誠如報上所說,閩燦坤上市年年獲利,股利也配得多,完全符合中國證監會郭樹清主席所倡導的理念,為何得不到市場的掌聲?

第三、主要原因可能是大陸股民對台灣企業沒有感情,而閩燦坤本身業績又並非特別好。

第四、現在有不少台資企業想在A股上市,就算能成功上市,是否能夠可長可久,得到投資人青睞,還有很多功課待努力。

第五、台灣的股市將來有可能變得和大陸B股一樣,有許多好公司,但是股市卻是一潭死水,市場流動性不足,外資沒有興趣以致上市股票紛紛大幅折價。

旺中
台灣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 (NCC) 審議通過,主任委員蘇蘅說,「蔡衍明先生說,要做就做最好的,這句話讓我們感受到他最大的誠意」。
     
大富媒體併購凱擘有線時,NCC15項附負擔審核通過,但旺中案卻以3條件25個附負擔通過,審查標準更高於過去的大富媒體案。
     
蘇蘅認為,蔡衍明及蔡紹中父子,不管是在促進國家數位化發展政策上展現極大誠意,尤其是在促進台灣有線電視數位化,及培植本土頻道節目方面更展現企圖心。
     
蘇蘅認為,NCC委員以極高標準來審核通過旺中案,這不僅僅攸關國內整體產業發展,NCC所關心的消費者權益及多元文化方面,委員都做了周嚴的考量,而旺中也展現誠意要做到。
     
尤其是在推動數位化方面,旺中是第一家承諾免費贈送每戶兩台機上盒的有線電視業者,同時,針對有關頻道公平上下架機制也做了承諾。蘇蘅強調,「我們以高標準通過旺中案,是希望旺中案通過後,中嘉確切扮演國內加速有線電視數位化領頭羊的角色」。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審查旺中寬頻併購中嘉媒體案,開出3項附條件通過的要求,將行政權無限上綱,既與公司治理原則相悖,亦失卻創造產業發展環境的宗旨,惡例一開,NCC的功能與職守備受質疑。

NCC的附條件通過旺中案,其實是建構在不可實現的基礎上。主要關鍵並不在旺中承諾的25項附負擔條件上,而在於NCC強行要求的3項附條件,即須與中天新聞台完全切割、中視新聞台應申請營運計畫變更為非新聞台、中視必須設獨立編審機制等。

NCC要求旺中案的投資者切割中天與中視的經營性質,即該兩台不得再經營新聞台,這對該兩台的營運可以說是「重大影響公司營運的條件」,該兩公司若進一步要變更公司營運項目等政策,也有必要提交公司董事會、公司股東會等才能作出決議。

畢竟,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對中視與中天的投資,最多只能說是「大股東」,倘若「大股東」逕行變更公司的經營性質,恐怕會有觸及違法背信之嫌。

通常主管機關對於併購案的附條件都是規範未來,例如NCC對大富收購凱擘案、金管會對潤成入股南山案皆是如此,但此次NCC對旺中併購中嘉案,卻要求規範旺中「先前的投資」,亦即要完全與中天新聞台切割,並將中視新聞台營運計畫變更為非新聞台,這種強制性行政處分,等於是以行政權直接扞格人民對財產權的處置,恐有違憲之虞。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旺中案審了18個月,說明台灣政府行政部門的無效率和藍綠兩黨惡鬥政爭對企業及投資人的風險。

第二、未來全球的大趨勢是整合,台灣的媒體產業需要進一步的整合,特別是面臨「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 所帶來的改變。

第三、旺中案通過,但是NCC有附帶條件,要求切割中天台新聞台,如果蔡衍明是中天及中視單一大股東,或許可以這麼做,但現在有外部小股東,蔡衍明董事長沒有權利犧牲其它公司小股東的權益,這種允許投資A公司,卻要求放棄B公司和C公司的作法,將來會造成法律問題,可見旺中案還有得拖。

英傑華
英國最大保險業者英傑華(AVIVA26日發布新聞稿,對外宣布將退出台灣市場,這動作金管會與合資夥伴第一金事先都不知情。英傑華高分貝宣告想撤資,創下外商壽險公開槓上主管機關首例。

英傑華2008年與第一金成立合資公司第一金人壽,目前股本22.5億元,英傑華持股49%。早在2010年,英傑華便對外釋放有意撤資消息,但被金管會以違反長期經營承諾而不准撤資,創國內史上外商壽險想退卻退不了的首例。

第一金人壽目前有效保單約10萬件,投資型保單為最大宗,占首年保費高達80%,次為房貸壽險,約占8% 。第一金人壽董事長簡明仁、總經理林元輝昨均強調,保戶權益不受任何影響。英傑華昨天委託公關公司發布的聲明只有短短168字,文中提到,退出台灣市場是為落實專注高成長市場的經營策略,強調「已向金管會申請批准」。

英傑華高成長市場總裁Simon Machell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將重心放在少數高成長市場,並使經營更有效率。退出台灣市場有利集團資產組合最佳化及財務收益最大化。

英傑華決定撤台已逾1年,一直等不到金管會同意,昨日使出「撒手鐧」主動發布新聞稿,不僅第一金高層錯愕,第一時間急著聯絡英傑華卻碰壁,連金管會也事先不知情,獲知消息後,立即去電第一金了解情況。

至昨天晚上為止,第一金透過英傑華委託的公關公司,並去電新加坡及大陸等地,試圖尋找英傑華高成長市場總裁Simon Machell及亞太區總部兼中英人壽總裁Eric等人,想要了解英傑華的態度,但都沒有任何回音。

第一金高層表示,昨天一直未能聯絡到對方,不了解英傑華為何如此做,也有人質疑英傑華的作法相當不智,認為雙方還沒有找出解決方案,就大動作發布新聞稿,對第一金是個傷害。

第一金認為,英傑華出其不意,突然發布新聞稿的動作,讓他們有被將一軍的感覺,不能不顧另一個大股東,就自己跑,英傑華應想想是否對其商譽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

英商英傑華(AVIVA)發布新聞稿表明要退出台灣市場,惹毛金管會。金管會保險局昨(26 )日表示,AVIVA不跟金管會溝通,而是透過媒體披露,非常不恰當;且「AVIVA不遵守當初來台的長期經營承諾,誠信在哪裡?」

保險局副局長陳開元表示,英傑華不論要進要出,都要有充分的理由來說服主管機關。監理機關也是有尊嚴的,「你這樣欺負台灣的監理機關,國際上會怎麼看你?」
對於英傑華表示退出理由是「依據其經營布局與投資報酬策略規劃出的結果」,暗指在台的投資報酬率不佳。陳開元說,公司經營不好,自己要先檢討。若英傑華找好接手對象,金管會是否仍不允許退出?陳開元表示,這是假設性問題,還是希望英傑華與第一金好好談,時空環境改變,說不定雙方可以繼續合作下去。

陳開元表示,英傑華如果要走,接手者須符合大股東適格性,也就是類似南山案的「五大原則」,包括保障保戶及員工權益、資金來源須符合法令規定、有專業經營能力、對併購公司有長期經營承諾及有財務能力因應未來增資需求。

今年4月,英傑華亞洲總部便行文給金管會,表達希望退出。金管會5月回函,要求英傑華先跟合資夥伴第一金先談好處理模式,再跟金管會講。陳開元說,5月回函至今,英傑華都沒跟金管會聯繫,亦未說明股權該怎麼處理,就透過媒體說要撤離台灣市場,非常不恰當。陳開元表示,英傑華要來時,提到3年計畫、5年等拓展業務計畫,但來台兩、三年就想撤走,「金融機構講出來的話,就要有誠信。」

對於英傑華要走,保險局長黃天牧也曾表態:「外資要來就來,要走就走,對台灣的保戶公平嗎?」外資保險進入台灣市場時,都有長期經營的承諾,「若要離開,當然要請他說清楚。」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兩年前就提過的老案子,英傑華大概是第三次企圖從台灣撤資。

第二、英傑華過去想撤資一直被拒絕,這是大概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乾脆昭告全世界,反正最壞的情況也不過就如此了 (nothing to lose),一般夫妻吵架即使要離婚也會私下解決,對外放話就代表已經對另一方完全的放棄和死心。

第三、英傑華剛換了一個CEO,根據歐美慣例,先上任的CEO通常會積極優先處理 "非核心資產",台灣就是其中之一。

第四、金管會說英傑華為何會未獲許可就對外放話,這其實應從另一個層面來解讀: 歐美CEO都會對外宣布他們的策略,至於策略是否能夠順利執行是另一回事。就像台積電張忠謀也可以對外宣告 "計劃" 到日本投資,至於日本當局或台灣投審會准不准是另一回事。英傑華已經等了兩年,到現在才說一個「早已不是秘密」的「舊聞」並非對台灣主管機關的不尊重。歐美換CEO很快,1-2年就可以換掉,又怎麼能期待現任CEO背書前任CEO3-5年前說的事?

第五、父母要離婚,受害最深的還是無辜的小孩。心都不在了,又何苦強迫在一起? 讓小孩早日找到一個愛他的新父母,才是保障保護正確的解決之道。

第六、台灣正在努力國際招商,聯合國最近報告顯示台灣資金流出的重大警訊。台灣應對外資法令鬆綁,「退出障礙」和「進入障礙」一樣會損害外資對台灣的信心,我非常擔心英傑華案在歐洲口耳相傳對台灣造成的長期負面影響。

分拆大銀行
協助塑造現代綜合金融集團模式的花旗集團前執行長魏爾(Sandy Weill25日呼籲,為避免更多紓困,現在是分拆大銀行的時刻。

79歲的魏爾接受CNBC電視專訪時說:「我建議他們應該分拆,讓納稅人、存戶永不再遭遇風險。」他停頓幾秒後說:「錯誤已經造成。」魏爾主導1998年花旗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合併,使花旗集團成為橫跨銀行、證券、保險、財富管理等領域的產業龍頭,為美國大型銀行集團時代揭開序幕。他帶領花旗登上美國銀行業的頂峰,退休後看著金融海嘯在2008年幾乎淹沒花旗。

魏爾在2003年卸任花旗執行長,2006年以董事長身份退休,沉默數年後轉而加入批評大銀行的陣營,發言極具衝擊性。他說:「我認為早期的模式適合當時的情況,但這個世界隨著房地產市場崩盤、房市泡沫破滅和某些金融機構的槓桿操作而改變,所以我不再認為這是正確的。」

曾任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主席的埃薩克說,談到推翻葛拉斯-史帝格法案(Glass–Steagall Act),魏爾的角色很可能比其他人更吃重。該法又稱1933年銀行法,限制商業銀行涉足高風險的證券與投資銀行業務,1999年在魏爾等人遊說下遭國會廢除。

各大銀行在2008年接受納稅人資助的紓困金後接受嚴密的監督,近來卻連連發生醜聞:巴克萊銀行交易員被揭露操縱指標性的利率;摩根大通因交易失誤損失58億美元;摩根士丹利承銷臉書掛牌上市連連失誤。

不過知名分析師惠特尼(Meredith Whitney)認為,美國銀行業已經開始將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分開來,沒必要採取更激進的手段。摩根大通前董事長兼執行長哈里森(William Harrison)也表示,把大銀行分拆成商業和投資銀行是天大的錯誤,兩者結合反而能創造更穩定的銀行,真正的問題出在風險控管不良,而非規模大小或業務的多元化。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真是發人省思的談話,由全世界金控的始作俑者魏爾出來表示,大型金控的模式已不適合目前的時代。

第二、預計未來五年,歐美的大型金融機構會進行一連串的政組,分拆業務,走回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分家,銀行和保險切割的商業模式。

第三、台灣金控現在還有16家,何去何從? 讓人憂心; 台灣現在走的道路反而背離歐美發展潮流。台灣銀行太難賺錢,所以只好把更多不同的業務如保險和證劵綁在一起,但現在證劵因為證所稅也完蛋了,所以台灣將來金融業的風險越來越大。

第四、台灣金融業的未來在 "異地" 不在 "異業",必須積極「走出去」海外,但是規模不大就是走不出去,所以要先整合。

李嘉誠
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多家上市公司昨天聯合宣布,合資成立投資公司,由長江實業(00001-HK)、長江基建(01038-HK)、電能實業(00006-HK)及李嘉誠基金會,以以3:3:3:1的股權形式,斥資逾77億港幣,收購英國天然氣運營商Whaley公司,估計可於9月完成交易。
     
財華社報導,這項收購價格6.45億英鎊(折合港幣77.53億元),長實、長建、電能及李嘉誠基金會分別占合資公司30%30%30%10%股權。中國新聞社也報導,收購被視為一項優質投資,將為長實集團帶來長期穩定的經常性收入,並反映長實通過業務多元化及全球化,以把握新發展機遇的策略。待收購事項完成後,3家上市公司將從互相的合資交易中獲益。
     
長實副董事總經理甘慶霖透露,這項交易可望於9月完成,4家機構希望收購能為各自帶來穩定的經常性收入。他預計投資回報率可達兩位數。
     
被收購英國公司主要從事管理天然氣運輸資產、天然氣輸配等業務。受管轄的輸配網路覆蓋4.2萬平方千米(將近英國六分之一土地面積),有740萬名客戶。天然氣主管道總長度約為3500萬米。截至20122011年財政年度,分別虧損6,310萬英鎊(折合約港幣7.59億元)及6250萬英鎊(約港幣7.51億元)。今年3月底,該負債淨值約為2.5億英鎊(約30.1億港幣)。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李嘉誠已經逐漸成為英國最大外資基礎設施投資人,這是很好的投資選擇,並非是因為英國基建比中國基建好,事實上英國很多基建工程已達百年,需要更新,但是英國的法治建設比中國好,外國人投資有保障,不會像中國投資承諾回報率15%最後只變成13%

第二、當你有太多的財富,超過你在自己國家所能使用的極限後,下一步你該做什麼? 當然是海外投資。台灣有不少有錢人和有錢企業家,但都沒有想到走出去,也沒有想到利用併購的方式去擴大企業版圖。

第三、中國大陸和香港企業都熱衷海外併購,台灣企業家只有高科技的王雪紅和郭台銘有這個膽識,其它傳統產業其實也需要透過M&A積極轉型。

第四、李嘉誠和王永慶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前者多元化轉型成功,王永慶做了一輩子,唯一的高科技投資DRAM卻以慘敗收場,台灣企業多元化只有遠東集團的徐旭東做得比較好,從紡織跨足百貨,再延伸到電信,算是救了遠東集團。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歐買尬 海航 新東方 陸資入台 消費者信心 愛迪達 陸股IPO 中間企業 中信證 里昂證 宏達電




歐買尬 / 海航
歐買尬(3687)的外資入股案宣告拍板,中國海航集團確定藉由「增資」與「市場買進」的雙管齊下方式參股,另一家知名日韓遊戲大廠也向歐買尬表達投資意願,預計第3季公告,創國內遊戲廠獲「雙外資入股」先例。

台北數位內容交流會近日進入第2天議程,歐買尬執行長林一泓受邀參加論壇,林一泓表示,歐買尬第3季營運將展現旺季力道,7月營收再度向上攀高,超越6月的億元水準。

林一泓表示,歐買尬正在辦理現金增資,合作夥伴中國海航集團已確定將藉由此次的增資入股歐買尬,同時也會從市場上增持歐買尬的股權,但入股比率無法透露。

除中國海航外,林一泓也透露,某家在緯度較高(日本、韓國)的遊戲大廠,也向歐買尬表達有意入股的意願,雙方正在積極洽談當中,預計第3季對外公告。不過,歐買尬經營團隊持股超過五成,未來橘子與納克森(Nexon)的事件絕對不會重演,歐買尬的經營權也不會變天。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台灣新世代企業的模範,作為一家新興遊戲公司,他們同時能夠引進韓國和中國大陸戰略夥伴,很不簡單。台灣企業最理想的定位就是做為世界和中國大陸的橋樑,所以如果能夠引進一個歐美(或日韓)的夥伴,再加上一個中國大陸夥伴,是很完美的組合。

第二、海航集團過去沒有投資過台灣,不知這次為何選擇遊戲公司作為投資對象。海航自從去年參與競標上海家化(最後敗給平安保險)之後,已變成中國最活躍的投資集團之一。

第三、韓國納克森(Nexon)參股遊戲橘子,最後演變成惡意併購事件,台灣方也要檢討。遊戲橘子管理層持股太低,納克森最近三年來每年增加持股時都有知會遊戲橘子,但管理層無動於衷,等到韓國人增加到34%又跳出來表示不公平,並且訴之民族情緒,這些都不是光明正大的做法,只會讓外資對台灣投資環境更加反感。

第四、台灣的企業一直存在"台灣折價"(Taiwan discount),藉由優秀外國企業的戰略參股,可以合理反映企業的合理價值。

第五、台灣企業過去家族化經營太嚴重,應該分散持股,並藉此引進合適的夥伴,不但可以落實公司治理,還可以帶來附加價值。

新東方
大陸知名的教育培訓機構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因傳出收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該公司結構調整的調查函件,引發股民信心崩盤,近日在紐交所股價單日跳空暴跌逾34%,報收14.62美元,創下52週新低。
     
新東方表示,該公司在13日收到SEC關於其股權結構調整的正式調查函,SEC認為新東方為簡化股權,對其將全資子公司整合進入財報的做法有所疑慮,新東方表示將全力配合調查。
     
報導指出,北京新東方是新東方的可變利益實體(VIE),在201112月股權結構簡化前,主要由11位註冊股東持有,包括創辦人俞敏洪所持有的一家公司。至今年1月,北京新東方股權已全部轉移到俞敏洪持有的公司下,並於5月完成正式註冊。
     
新東方公布的財報顯示,2012年第4財季營收較去年同期增長40.7%至1.933億美元,營運利潤則比去年同期降低9.4%至940萬美元,淨利潤則較去年同期增長13.6%至1,630萬美元。新東方預計,下一財季總營收將在3.427億到3.563億美元間,比去年同期增長26%到31%。
     
儘管新東方獲利表現不俗,但分析師表示,SEC的調查已經嚇跑了一堆投資人。新東方17日股價表現猶如「溜滑梯」,暴跌34.32%;盤中最低跌至13.86美元,最終報收14.62美元。
     
彭博報導,新東方股價跌幅不但創下20069月掛牌以來新高,連帶也影響中概股指數下跌。報導指出,彭博中國美國證券指數17日下跌1.9%,收84.91,創9個月新低。  報導指出,SEC629日才以財報正確性有待商榷為由,下令中國醫療技術公司停止交易兩週,因此才會出現投資人恐慌性拋售新東方股票。
     
此外,新東方股價暴跌也波及其他在美國掛牌的中概股。新浪17日大跌7.29%,收44.36美元,創2010910日以來收盤新低。     百度下跌2.21%,收104.98美元,創201115日以來收盤新低。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在美上市企業現在已進展到第二個階段,就是過去被公認的好公司也被懷疑有財務造假,去年渾水(Muddy water) 事件只是針對一些中小型借殼上市的企業,現在轉向針對中大型公司。

第二、美國證劵界的研究公司或對沖基金經理人可能發現放空中國企業是一個很好的獲利模式,以致樂此不疲。

第三、但是美國人有一點作得太過頭了,在中國大陸雇用私家偵探或民營調查公司,企圖"非法"收集中國企業違規證據,以致引起民族情緒甚至中國政府的反調查,反蒐證。

第四、中國大陸公司現在也終於體驗到"中國折價"(China discount)的感覺,這對好企業來說是不公平的。

第五、繼續演變下去,遲早中國大陸企業會全面放棄美國資本市場,轉回到A股或其它地區上市。

第六、新東方事件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美國SEC"主動"介入調查,這在過去是從來沒有的事,SEC雖然執法嚴格,但是通常會保持中立,儘量低調。主動介入調查通常可能掌握了相當程度的證據,否則在美國這麼喜歡打官司的社會,如果沒有任何造假情形,將來新東方可以要求SEC對造成股價大跌賠償相關損失。總而言之,新東方(不管有沒有錯)或是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形象通通都給搞砸了。

陸資入台
大陸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貿促會)副會長張偉19日表示,台灣應以開放和自信心態,比照美、日、歐企業在台灣的投資政策環境,實現陸資與外資在台灣投資平等看待、一視同仁,並儘快放寬陸資入台投資領域,降低准入門檻。

張偉日前出席本報所舉辦的「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財經高峰論壇」專題演講時,認為台灣投資環境對大陸企業極為不友善,台灣整體投資環境成本較高,連頗負盛名的大陸知名餐廳俏江南也有倒閉的風險。

張偉日前曾考察俏江南台北店。他認為,做為台灣第一家來自大陸的全資中餐連鎖企業,俏江南克服在台投資初期的各種困難,很好融入當地市場,取得當地經營的成功。俏江南的成功,也說明大陸餐飲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台灣市場上可以有所作為。張偉結合考察情況,尤其如何借鑑俏江南投資經驗,促進陸資赴台實體投資,為兩岸經濟帶來互動和雙贏格局提出4點看法。

首先,台灣宜調整政策心態,降低准入門檻,放寬投資領域。台灣應以開放和自信的心態,比照美、日、歐企業在台的投資政策環境,實現陸資與外資在台投資平等看待、一視同仁,並儘快放寬陸資入台的投資領域,降低准入門檻。

其次,以香港為仲介和橋樑,利用在港陸資企業開拓台灣市場。張偉認為,在香港投資或上市的陸企,既有較雄厚的經濟和技術實力、豐富的國際投資及國際市場行銷經驗,還有香港作為融資平台和投資服務基地的支撐,率先赴台投資比一般的陸企更有優勢,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消除台灣內部對陸資入台疑慮。

3,主要以參股、併購或合資、合作等間接投資的方式,進入台灣市場。張偉認為,俏江南充分利用企業品牌和名人效應,也是一種較為成功的途徑。

最後,則是推進兩岸經貿制度對接。張偉認為,兩岸在經濟體制、發展屬性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財稅、投資、貿易法規政策等方面都有明顯區別。目前最迫切的制度性協商議題是協商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協議」,同時兩岸企業要進一步增強仲裁意識,更多地運用經濟制度和市場制度解決糾紛,減少行政手段。

我們的看法:

第一、我們非常同意張偉副會長的意見,他提到了一個重點自信心,台灣就是沒有自信,覺得陸資來了會打壓台灣企業,所以不敢和歐、美企業一樣平等對待陸資,設立很高的障礙和門檻。

第二、張會長提出利用香港作為橋梁非常是正確而務實的,在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都是比較大型而且有實力的,如果捨近求遠,找那些根本就還未走出去的中國大陸企業,一定成效不彰。

第三、我們也非常同意要善用參股、併購、JV的形式,這正是「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成立的初衷,陸資來台,用green field新創事業的形式太慢了,台灣主管機關應該大幅放寬陸資參股或併購台灣上市公司的相關規定。

消費者信心
2012年第2季兩岸四地消費者信心指數18日在北京發布,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兩岸四地消費者整體信心均較上一季下滑。其中,大陸消費者信心指數87.2,排名首位;台灣最低,為72;香港、澳門分別為77.584.9
 
中新社報導,「兩岸四地消費者信心指數」於2009年第1季首度推出,由中央財經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和台灣輔仁大學共同發布。消費者信心指數是消費者對經濟形勢各方面進行綜合判斷後,所得出的主觀評價和心理預期。該指數包括經濟發展、就業、物價、生活、購房和投資等6項分類指數,取值在0200之間,低於100表示受訪者「信心不足」,指數高於100表明「有信心」。
 
調查顯示,台灣的經濟發展、物價、就業信心指數皆排在四地之末,其中物價信心指數最低,為49.86。台灣輔仁大學統計資訊學系謝邦昌教授表示,大陸GDP增速下降,讓台灣出口受到很大影響,再加上受到「油電雙漲」等非常規因素的影響,台灣民眾對物價特別擔憂,對未來的經濟形勢也較為悲觀。
 
2012年第2季大陸GDP增長率下降至7.6%,大陸消費者經濟發展信心分類指數也滑落到近3年來的最低點101.5,相比上一季下降11.3,與2011年第2季相比,降幅更達19.0。大陸消費者信心6項分類指數中,只有物價信心和購房信心指數有所提升,其中購房信心指數為76.8,創3年新高。

我們的看法:

第一、消費者信心反映了對經濟現況和未來的信心,台灣前景最悲觀並不讓人意外。

第二、香港最近也好不到哪裡去,特首梁振英並未帶給人民信心。

第三、馬英九要好好檢討,作為領導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帶給人民信心,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美國經濟雖然不好,但歐巴馬還是不遺餘力鼓動美國民眾,比如說把製造業和工作機會帶回美國,並且通過全民健保法案,不像馬英九上任三個月行使了一連串錯誤的政策打壓經濟,造成民眾反彈,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跛腳總統。

愛迪達
「中國製造」優勢不再!世界知名運動品牌商愛迪達(Adidas),因成本上漲將關閉其在大陸直屬工廠,並可能遷往東南亞的緬甸。

據網易財經報導,該工廠位於蘇州工業園,是愛迪達集團100%的全資子公司,消息最早由被遣散的工人傳出,隨後愛迪達中國總部證實,出於重新整合全球資源的策略考量,將在今年關閉大陸的唯一一家自有工廠。關於這家工廠未來的去向,愛迪達並沒有詳細解釋。據一位蘇州工業園區知情人士透露,工廠將準備搬遷到緬甸,所有員工將就地解散,但愛迪達會提供優厚的離職補償。

愛迪達將關閉蘇州工廠的消息,今年4月份即在網路上流傳。蘇州工廠多位員工表示,根據廠方發出的通知,工廠將於今年10月份關閉,公司也已停止人事招聘。

金融時報引述瑞銀(UBS)中國消費品研究分析師梁裕昌指出,大陸工廠老闆預計,工資年度漲幅將突破10%12%,但實際漲幅卻高達18%20%,在營業利潤率已經很低的情況下,讓老闆面臨更巨大的成本壓力。

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表示,為愛迪達代工的300家工廠中,台灣裕元集團占很大的訂單,該公司在大陸也設有很多工廠,專門為愛迪達等做代工服務,但近年已開始大規模向東南亞轉移,留在大陸的工廠也開始從沿海地區,向西部員工成本較低的地區轉移。

早在2008年愛迪達全球CEO海納(Herbert Hainer)接受採訪時表示,由於大陸政府制訂的工資標準逐漸變高,希望將部分工廠撤出大陸,轉移至勞動力更便宜的地區。這個說法,隨即被解讀為愛迪達將關閉生產線,撤離大陸。

值得注意的是,愛迪達近年在大陸銷量一直呈現大幅攀升。目前在大陸的總售額已超過10 億歐元(約新台幣367億元),是其全球第2大市場,並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第1大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人口紅利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不可能再回頭了。

第二、全世界的大廠,包括台灣,應該會逐步分散生產基地,擴張到東南亞如越南、緬甸等國家。

第三、大廠還可以這麼作,但是小廠沒有能力,等於正式宣判死刑。以前台商在中國大陸,還可以從珠三角移到長三角,再轉到西部內陸或華北去,但現在已經沒有地方,也沒有能力再去作大規模的遷徙了。

第四、大陸在香港上市的品牌運動鞋公司,如李寧、特步和動向,股價一再破底,但NikeAdidas卻一再創新高,這代表了什麼? 說明中國大陸的消費力在下降,但也印證外國品牌在中國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從高端進攻到中端,為何中國公司不堪一擊? 我覺得是管理能力的問題。

第五、台灣企業由於大多數沒有品牌,競爭力更差,轉型是當務之急,一定要善用M&A來積極收購國外品牌,創造價值。

陸股IPO
大陸證監會公告顯示,從75日至16日,發審委尚未召開首次公開發行的發審會,證監會則預計將於18日召開,代表陸股IPO審核空窗長達2周,為2009年新股發行重啟以來首次出現。以前即使市場遇上春節和國慶長假,也未出現過如此長的空窗期。

隨著陸股持續低迷,IPO審核從6月下旬就開始放緩。6月上旬,證監會共安排17家企業IPO審核上會,下旬只安排9家企業IPO審核上會;而在72日至4日,證監會通過4家公司的首發申請,但是上周卻掛零,本周也只有2家企業IPO申請。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證監會共審核192家公司IPO申請案,其中154家通過發審會,有27家企業被否決,取消審核和暫緩表決則有11家。而上半年每個月平均審核30多家公司的IPO申請,明顯高於6月和7月目前的審核數量。

對於7月份以來IPO審核放緩,證監會指出,新股發行節奏是市場自主判斷和選擇的結果,證監會不會控制新股發行的節奏和數量。業內人士認為,這可能與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有關,令市場處於觀望狀態。據悉,大陸證券監管部門將在今年內修訂IPO管理辦法,改革力度可能很大,7月份IPO審核放緩,代表保薦人正依照新的改革制度修改和補充IPO資料。

今年以來通過發審委審核而等待IPO的「準新股」共有96檔,若以上半年平均每周發行4檔速度來看,要消化這些新股需要半年時間。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證監會今年大幅修改IPO上市相關法令,非常值得鼓勵。台灣主管機關因為證所稅問題時間精力都花在二級市場上,沒有心思關注一級市場。

第二、大陸通過發審委卻尚未上市的「準新股」將近有100家,說明市場前景不確定是影響投資人信心的關鍵因素。

第三、這種緩慢的IPO速度勢,必促使部分大陸企業另尋上市的地點,美國上市已經不可能了,新加坡也不歡迎中國企業,只剩下香港和台灣兩個選擇,照理說應該是台灣的機會,但台灣政府卻選在此時課徵「證所稅」,而且還要擴大到對IPO大股東課徵,非常缺乏遠見。IPO的創業家是長期持有,而且不只二級市場課稅是「打擊創新」,是台灣不能承受之痛,將徹底摧毀台灣資本市場食物鏈,上游的企業不來上市了,下游的投資人也不會有標的可以投資,久而久之,台灣股市將變成封閉的一塘死水。

中間企業
為了吸引中間企業能上櫃募資,櫃買中心董事長陳樹透露,研擬在上櫃市場專設「報價及競價交易機制並存」新版塊,讓中間企業有新募資管道。

目前上櫃資本額的門檻雖僅5,000萬元,不過,由於上櫃成本居高不下,大部分的上櫃公司資本額都在2億元左右,較符合效益,櫃買中心為了吸引資本額5,000萬元至2億元的公司上櫃,因此與主管機關溝通有利中間企業上櫃的交易機制。陳樹指出,降低上櫃成本及調整交易機制是兩大主軸,其中,調整交易機構可能朝向在上櫃市場專設一塊「報價及競價交易機制並存」的新版塊,希望讓小股本公司也有募資的機會。

陳樹指出,日前與德交所簽訂MOU(合作備忘錄)時,發現德國對於中間企業的上櫃標準擬定的很低,這方面台灣的上櫃市場可能無法比照,不過,正在尋求解套。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政府和民間目前正在積極推動「小微企業」的融資,講的也是這一塊市場。

第二、台灣的櫃買中心興櫃市場是大陸「新三板」學習的對象,但是過去並沒有擴張到「微型企業」,很高興陳董事長注意到了。

第三、鼓勵微型企業融資上市,可以刺激更多人「創業創新」,這正是台灣目前最需要的。

中信證 / 里昂證
大陸龍頭券商中信證券20日晚間宣布,同意以12.5億美元總對價從法國東方匯理銀行(Credit Agricole)手中收購里昂證券(CLSA)全部股權,成為大陸券商海外併購成功第一案;正式形成在大陸以中信證券投行業務為主,在亞太以里昂證券經紀、研發、銷售為主,在全球以東方匯理銀行旗下其他金融機構為平台的布局。

中信證券公告顯示,為收購里昂證券,中信證券先支付3.03億美元完成收購里昂證券19.9%股權,在完成相關內部及外部審批程序基礎後,再斥資9.4168億美元收購餘下的80.1%股權。中信聲明中稱,里昂將繼續保持獨立管理層結構,並將在管理層協議框架下繼續保持業務運營獨立性,其業務宗旨保持不變。

雙方協商同意,東方匯理將在過渡期內繼續為里昂提供資金、業務及運營方面等支援性安排,確保里昂業務平穩過渡,避免對客戶及員工造成中斷性影響。此外,東方匯理仍將與里昂保持緊密合作及業務聯繫。在控制權發生轉移時,以適當並有秩序安排,防止里昂與客戶交易時出現對手風險。

陸資金融業者國際布局意識近來逐漸抬頭,其中中信、中金海外布局構面首屈一指。由於早年大陸大型國企境外上市的需要,中金很早就建立覆蓋紐約、倫敦、新加坡和香港的分公司與子公司網絡,近來在境外市場非陸企IPO項目中也屢有斬獲。

中信2007年起開始進行國際化推進的努力,不過隨著金融風暴的爆發,其與貝爾斯登投資銀行(Bear Sterns)戰略合作協定終止,首次國際化步伐踩了個空;此次成功吃下里昂後,在「承銷-經紀」業務線上將成功搭起了「中信接單、里昂售股」的模式。

我們的看法:

第一、里昂證劵是老東家,我在1994年擔任里昂中國投資銀行總經理,1996年成為大中華區投行總經理,我一直很懷念其創新的企業文化和靈活的經營方式,雖然前法國里昂銀行(後合併成為東方匯理銀行)為里昂證(CLSA) 65%的大股東,但剩下35%為經營團隊所擁有,在管理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第二、里昂的問題是二級市場很強,但一級市場投資銀行業務一直無法和歐美大型投資銀行競爭,但在任何承大型銷項目中是很好的副主承銷商(co-lead manager)候選人。

第三、去年中信證劵由於要香港上市,先買了里昂證19.9%,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安排,當時我就懷疑這是二步到位的一種方式。

第四、中信在大陸為證劵龍頭,有絕佳的政經關係,可以搶到很多中大型承銷項目,但是國際配售能力不強,里昂正好可以彌補這個缺口。

第五、中國大陸證劵公司過去收購香港劵商(比如說海通/大福),現在演變成併購亞洲區域型劵商,在下一步的發展將會是收購歐美一流投資銀行,中投現在正是Morgan Stanley第二大股東,中國人統治華爾街,指日可待。

宏達電
宏達電去年八月才宣布與當紅音效品牌廠Beats結盟,還大手筆購入51%Beats股權;不過,宏達電(2498)昨天宣布,以1.5億美元賣回25%股權給Beats的創辦人。宏達電說,此舉可讓Beats保有更多營運彈性,但雙方合作沒有生變。

Beats創辦人購回Beats持股後,總持股將達約75%,宏達電也將繼續持有Beats25%股權,依舊是Beats最大的外部股東。宏達電說,對方是以原價買回持股,雙方將持續既有商業合作,宏達電也仍擁有Beats在行動通訊裝置上的獨家授權。
宏達電去年8月斥資約3億美元,買下知名高端耳機廠商Beats51%股權,成為最大股東,加深雙方策略結盟關係;周永明受訪時曾指出,希望借重Beats的品牌形象,加深消費者間的情感連結。

外界也解讀,由於許多好萊塢明星都是Beats耳機的愛用者,宏達電可藉由Beats快速切入美國時尚圈;宏達電後來推出的新款手機,大部份都搭載Beats的音效技術,更有多款手機還搭配Beats耳機一起販售,成為熱門話題。

不過,宏達電近日卻宣布,Beats已決定調整持股比率,根據雙方新簽署的合約內容,幾位Beats創辦人將以1.5億美元,購回宏達電持有的25%股權,也借貸給Beats67億元台幣。由於雙方交易不到一年,股權又生變,外傳是宏達電對Beats經營有意見,但宏達電予以否認。

值得注意的是,Beats七月初曾宣布併購線上音樂服務公司MOG,市場原本預期宏達電可望藉此在行動內容產業的布局縱深,但宏達電降低持股後,恐更難發揮對Beats經營的影響力。宏達電則指出,原本對於Beats的經營層就絕對尊重,這次降低股權以後,Beats將有更大的自主權,但雙方合作關係不變。

我們的看法:

第一、宏達電併購歐美公司後股價跌了2/3,難怪Beats會要求重新談判。

第二、就像鴻海投資了夏普以後夏普股價大跌30%,現在郭董事長也要求增加持股。

第三、宏達電並沒有錯,在市值高的時候出手海外M&A是正確的作法,雖然對被收購者很不公平,時代華納和香港電訊當年都是在AOLPCCQ股價最高峰時被其兼併。

第四、宏達電如果不讓Beats買回25%股權,可能會造成公司人才出走,喪失創新原動力,現在Beats管理層買回25%持股,至少還有未來上市的機會。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亞洲併購 台不如北韓 外資來台 博弈 卓越航空 小米機 友達



亞洲併購
2012年開始時﹐亞洲的銀行家對今年的收購交易前景還信心滿滿﹐原因是亞洲企業持有大量現金﹐正期待向全球擴張。但現在時至年中﹐收購交易數量卻幾乎沒有增長。

銀行家現在認為﹐雖然許多公司期望在海外展開收購﹐但歐洲債務危機、全球經濟低迷以及美國的政治僵局均打擊了信心﹐而信心對於併購交易的展開至關重要。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中國企業融資和併購交易主管Brian Gu稱﹐跟過去幾年相比﹐現在前來商談潛在交易的客戶更多了﹐特別是中國客戶。問題是二級市場震蕩造成的價值波動增加了交易的不確定性﹐使得一些併購談判一直拖延了下去。

Dealogic的數據﹐受該地區內部併購交易提振﹐2012年上半年亞太企業宣佈的跨境交易規模增長了2%﹐至1,172億美元﹐上年同期為1,152億美元。但今年上半年的併購交易規模仍遠遠低於去年下半年﹐當時亞太地區企業對外併購交易規模達到創紀錄的1,620億美元。

日本收購方的數量最多﹐其次是中國。其中日本貿易公司丸紅株式會社(Marubeni Corp)5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糧食加工企業Gavilon Group LLC﹐上海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Bright Food Group Co.)12億英鎊(合1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英國穀物類食品製造商Weetabix

今年已宣佈的規模最大的亞洲跨境交易是新加坡的星展集團(DBS Group Holdings Ltd.)計劃以7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印尼的PT Bank Danamon Indonesia Tbk﹐不過該交易能否達成仍無定數﹐因為印尼政府目前正在討論該國的銀行所有權上限的問題。星展集團希望成為被收購銀行的唯一股東﹐但在交易於4月份宣佈後不久﹐印尼央行就表示正在考慮將銀行的單一股東持股上限定在40%

一些銀行家和分析師認為全球經濟很可能會企穩,因此對今年餘下時間的前景抱有更為樂觀的態度。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負責亞太地區並購業務的主管Colin Banfield稱,目前在商談中的許多並購交易都進展良好,預計2012年下半年亞洲地區將出現更多重大交易。

除全球經濟形勢以外,其他因素也可能會令一些並購交易遭遇阻力。由於中國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進行領導人換屆,一些中國公司出於對換屆後政策變化的考慮,已經不太願意決定進行規模特別大的並購。另外,其他亞洲公司也可能會選擇觀望﹐等待11月份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以及該國任何新的經濟政策的宣佈。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除日本以外亞洲市場的並購主管Richard Campbell-Breeden稱﹐他預計今年餘下時間不太可能有許多併購交易達成。他表示,一般情況下,大選年的並購活動不會太活躍,因為客戶通常採取觀望的立場。

就亞太地區今年上半年已經宣佈的並購交易而言,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承接的交易金額在各投行中居首,達684億美元;高盛集團以521億美元位居第二。而從已經完成的並購交易來看,高盛集團承接的交易金額最大,其次是瑞士銀行(UBS AG)和花旗集團。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及亞洲股市不振,雖然是M&A買方撿便宜的好時機,但賣方不一定願意接受,所以M&A整體數量下降。

第二、中國大陸海外併購活動轉趨積極,否則整體M&A數字恐怕還會更低。

第三、台灣的併購活動應該增加,因為台灣企業需要靠海外併購提升技術,就像鴻海投資夏普,另外日本企業也會增加對台投資的力度。

第四、台灣主管機關應該放鬆管制,以有利外資PE和陸資進入台灣市場。

台不如北韓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前天發表《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台灣在2011年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金額是負19.6億美元,等同外資撤出約592億元台幣。日本也屬不受外資青睞的市場,去年FDI是負17.58億美元(約526億元台幣)。全球表現最差的安哥拉流出約1671億元台幣外資。

外國直接投資包括企業併購、股權收購、設立分公司等投資活動,代表外國投資人對特定地區長期經濟發展的信心。以2011年統計來看,台灣是外資流出國,是東亞與東南亞表現最差的國家,與北韓同屬吸引外資不到1億美元的等級,北韓去年吸引的FDI5500萬美元(約16.4億元台幣)。

我經濟部對此相當訝異,經濟部投資處官員說,自2006年政府大幅鬆綁外人投資金額與項目後,20062007年外資來台金額都是急遽增加,近3年受到金融海嘯及歐債等客觀環境不佳影響,外資對台灣投資金額還是維持40~49億美元的水準,且去年外人來台投資案有2264件,年增近3成,展望今年相信隨景氣好轉與台灣不錯的投資環境體質,今、明兩年仍樂觀以對。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朱浩民認為,這幾年外資投資台灣的金額一直都很低,而我國投資大陸金額又日益增加,因為台灣投資國外比外國投資台灣多,所以變成外資直接投資台灣淨流入金額是負的。他說,此結果不會太意外,這78年來外人投資台灣金額愈來愈少,凸顯台灣的環境、環保、政府效率等都不受外資青睞,薪資成長也不夠吸引人,政府需檢討改善環境,才能吸引更多外資。

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也說,台灣「應多學習其他國家,研究哪些地方比我們好」,台灣在法規完備程度、政府效能、機電設施等都須加強,本地人才也要有足夠的素質水準,才能吸引外資。

未來資產投信投研處協理葉泰宏說:「台灣吸引不到外資,對台灣的競爭力及經濟發展都相當負面。」政府未積極扶植新生技、節能產業,甚至「造就」面板、DRAM、太陽能、LED4大慘業,還一度拖累台股表現,外資當然望而卻步。

報告指出,去年全球的FDI金額比前一年增加16%,總金額1.53兆美元(45.7兆元台幣),顯示經濟回溫,投資人信心回升。美、中兩大經濟體分居冠亞軍,香港名列第4,新加坡排第6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外資PE和陸資是最有興趣投資台灣的族群,台灣主管機關對於這兩者都不歡迎,吸引外資金額自然無法提高。

第二、有這樣一篇新聞出來很好,可以讓台灣的主管機關深刻警覺反省,真的要謝謝蘋果日報。

第三、台灣投資大陸的金額日益增加,大陸投資台灣卻不得其門而入,只有出沒有進。

第四、由於大陸人口紅利不再,台灣企業近兩年已經較少到大陸投資生產製造業,否則淨流出金額會更多,數字會更難看。

第五、亞洲所有新興國家,從越南、馬來西亞到緬甸,都在積極招商,緬甸和印尼更被外資視為投資天堂,台灣最好的招商黃金時期已過,政府要深入檢討,拿出對策,不要一籌莫展,否則不只是北韓,亞洲所有的新興國家招商都會超過台灣。

外資來台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日前發表了「2012世界投資報告」,台灣2011年的外資流入量竟然是以「淨流出」20億美元的成績,在211個經濟體中僅僅領先了安哥拉,引發媒體「連北韓都不如」的批評。對於近來在各種國際評比中獲得不少佳績的台灣而言,這種成績可說是被賞了一記耳光,讓經常自我感覺良好的政府頓時暈頭轉向。

在消息傳來之時,政府相關部門的回應除了大表驚訝以外,只能以近年核准外資流入都在40億美元以上,雖然受到金融海嘯影響,但仍然樂觀看待來回應。如此難堪的表現,迄今仍未見任何具說服力的解釋或政策說明,來挽回國內外企業及民眾對政府吸引外資信心,狀況著實令人憂心。

誠然,外資「淨流出」的原因,是部分外資進入的型態是以併購的方式掌握台灣企業的股權,在歐債危機的壓力或已經獲得資本利得的情況下,集中在去年出售持股並匯出台灣,自然就造成這種淨流出的現象。將這種現象解釋為台灣對外資的吸引力淪為全球最差者之一當然並不合宜,但在台灣出現這種外資負流入的現象的確是首次發生,值得政府高度重視。

1966年高雄加工出口區開始運作之後,外資更成為台灣經濟成長最出色的動能,除了大量創造就業,還帶來了出口、管理、技術等多方面的績效,讓包括韓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前來學習亮麗的「台灣經驗」,台灣儼然成為全球開發中國家吸引外資的典範。

曾幾何時,吸引外資典範的台灣,竟然淪為外資流入為負數的經濟體,不管是僅僅1年的短期現象,或者是連續數年崩盤現象的開始,這都是一個十分嚴肅與難堪的現象,必須以最高度的重視來面對這種挑戰,因為外資的毛流入(gross inflows)已經明顯不足,才造成淨流入(net inflows)為負的後果;如果還掉以輕心,以短期現象來自我安慰而不求上進,就是個十足阿Q的政府,讓外資流入成為長期負值的機會將會越來越高。

簡單來說,外資對台灣逐漸失去興趣的原因有三:其一,是面對中國大陸這個超級吸引機的競爭,取代了台灣對外資的功能;其二,是當前世界各國對能源和資源的奪取激烈,台灣毫無條件去競逐這種外資來源;其三,是除了必要的管制外,各國年年都在積極開放對外資的管制,在這方面,台灣卻是個相對落後的競爭者,包括自由貿易協定的嚴重缺乏。

我們的看法:

第一、吸引外資來台成效不彰,現在已經到了奄奄一息送進加護病房急救的狀態,政府要是再沒有大幅度開放的誠意和措施,台灣會被外資完全放棄 (write off)

第二、政府的解釋是過去幾年投資台灣的外資PE因為要獲利了結,所以將錢匯出海外,這種只就短期表面現象強加解釋,卻不檢討長期根本病徵的作法是不負責任的。

第三、外資併購 (M&A) 是投資台灣的一種方式,主管機關應該對法令加以鬆綁,被併購才有繼續生存下去的條件,如果外資放棄併購台商,而直接挖角人才,那對台灣是下下策,鴻海集團的奇美電去年200多人集體跳槽中國大陸TCL大廠「華星光電」,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四、台灣必須重新定位。外資對中國大陸有興趣並非不來台灣投資的主要理由,問題在於台灣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吸引外資的賣點。台灣和大陸並非競爭關係,許多地方可以分工合作,隨著中國大陸越來越強大,台灣也必須轉型,這就像當年日本將技術移轉給台灣是一樣的道理,只是今天日本和台灣轉型都不夠快,深陷痛苦的泥潭,抵制中國不是辦法,轉型升級才是硬道理。

博弈
馬祖博弈公投已通過,但博弈專法及國際度假區的規劃案迄今只聞樓梯響,新加坡原本是相當保守的國家,從反對博弈轉向發展博弈,成功帶動休閒娛樂產業發展,反觀台灣,對博弈產業主政機關爭議近4年,尚未有定論,顯見台灣政府效率、魄力及高度皆遠不如新加坡。

2009年初,離島建設條例就通過離島可以公投開放博弈的立法,第一個展開公投的澎湖縣,並未如願通過,今年滿3年可捲土重來;不料這次馬祖公投過關,顯示馬祖民眾企盼以開放博弈帶動地方建設發展的期待心情。

不過,離島建設條例要求中央須訂定博弈專法,且由觀光局規劃國際觀光度假區,在區內允許一定範圍可設立博弈特區。交部近2年來率團赴國外考察,並召開無數次投資者及業者座談會,去年訂出初步草案,今年3月間將草案呈報行政院。不但立法進度牛步化,過程中主政機關一直喬不定,從立法通過之初,內政部及交通部就對主政機關互踢皮球,當時閣揆劉兆玄強力壓著交長毛治國充當博弈專法草擬機關,先不談未來主管機關,才暫告化解草擬專法爭議。

新加坡是高度保守國家,但近10年內,已從反對國家,到發展出二家以上博弈觀光賭場,新加坡腹地也不大,為何新加坡能,台灣不能?

其一,台灣在發展博弈產業高度不如新加坡,新加坡決定開放博弈產業,是著眼於發展觀光休閒娛樂產業,帶動地方的發展,採取高度管理手段,限制本國人進場賭博等,將負面因素降至最低,發揮正向因素至極致。台灣呢?所有的人只看到「賭」一個字。

其二,相關部會擔當不足,倘若博弈特區只是附設在國際大型渡假區內,而發展主體為觀光娛樂服務產業,那麼毛部長應極力向政院爭取設立專責機關及突破警察權的困境。

至於內政部,新加坡博弈產業的主管機關也是內政部,李部長更應該有捨我其誰的抱負與使命感。如今兩個部長面面相覷,視博弈主管機關為燙手山芋,與其如此,朝野實在不必浪費時間。

其三,行政效率不如新加坡,不要說博弈專法研議二、三年,交部規劃的國際大型渡假區,也因顧問公司出狀況,觀光局予以解約,重新組專案小組重新研議,較原定時程延宕不少。

新加坡從建議開放賭場,至完成整合性休閒渡園區,僅花6年時間,但國內仍停留在道德觀爭議,該不該開放,主政機關誰屬的爭議中,博弈專法立法也恐遙遙無期,台灣競爭力不如新加坡,不難可見。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爭論是否要開放賭場已經吵了四年,現在總算有了眉目,不管怎樣,至少是一個開始。

第二、馬祖公投開放賭場,不像澎湖抵制反對,說明台灣已經到達一個瓶頸,在「均貧」的社會公義理念下,人民對富足和更好的日子有一種嚮往。

第三、根據報載,馬祖賭場開張要等到2019年,距離現在還有7年,新加坡開放賭場從概念到成形後只花了6年,台灣政府這種牛步怎麼可能會有競爭力?

第四、外國人投資賭場,還要負責所有的基礎設施的開發,如機場和水務,所以英國企業懷德才會宣稱投資總額高達600億元新台幣,台灣要多站在外國投資人角度思考,不要動輒予以否決。

第五、現在交通部和內政部都不想當主管機關,互相踢皮球,再下去會變成另一個NCC,成為國際笑話。

卓越航空
大陸跨國併購案,將再下一城!身為大陸直升機大王的民營資本控股北京卓越航空工業,將出資17.9億美元(約新台幣535.9億元)收購已宣布破產的美國飛機製造商豪客比奇(Hawker Beechcraft)。

北京卓越航空工業兼青島海利直升機製造董事長成身棕表示,資金方面已籌備好,一部分來自公司自有資金,另一方面來自銀行貸款。這是最新一起中國航空製造業對美商的收購案。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豪客比奇今年5月宣布破產保護後,現仍處於拍賣程序中,但豪客比奇已與北京卓越航空工業簽署收購排他性協議,擁有45天的單獨談判權,只要在未來6周內付款,就能購買豪客比奇的商務噴氣式飛機及螺旋槳飛機業務。

21世紀經濟報導引述成身棕表示,因為旗下企業專注於飛發動機製造、直升機等領域,與豪客比奇業務往來6年了,對於收購價格,做了很多調查。北京卓越航空工業總經理助理錢春原指出,豪客比奇今年3月深陷債務危機,5月開始向美國政府申請破產保護,並在全球尋找買家,以求繼續運營。

目前大陸的私人飛機需求迅速增加,其市占率在全世界僅排在美國之後,而北京卓越航空工業的優勢,就在於幫助豪客比奇進入大陸市場。豪客比奇總裁說,這次合併將會為豪客比奇拓展大陸業務市場,提供更大便利。根據預測,大陸通用航空市場未來1015年,將每年以10%以上增長。

豪客比奇1932年成立,主要生產私人飛機,2008年金融危機後出現需求下滑的嚴重打擊,高盛旗下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與加拿大Onex Corp聯合斥資33億美元購買,而北京的併購可能為其賦予新的增長資源。卓越航空工業是大陸通用航空活塞發動機及零部件的生產和供應商,2009年就曾全資收購破產的美國卓越發動機公司(Superior Air Parts),並引進其航空活塞發動機的專有生產技術。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是未來全球航空最大市場,所以切入航太市場也是理所當然的。

第二、大陸已不滿足只切入汽車產業,既然火箭可以上太空,潛水艇可以下深海,當然要好好發展航太產業。

第三、航太產業符合十二五計劃,國家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中就有高端設備製造一項。

第四、大陸政府資金一定會支持這種收購先進國家技術的併購項目,連馬雲的阿里巴巴收購雅虎都有中投二十億美元資金支持。

第五、台灣25年前就發展航太產業,成立台翔、漢翔,如今煙消雲散,中間還被別人騙了,李登輝執政時期劉泰英當國民黨大掌櫃時代,還去美國收購史威靈小型客機製造商,被別人騙了一億多美金,令人唏噓不已。

第六、台灣應該和中國大陸一起去海外併購豪客比奇這樣的公司,大陸有錢,台灣有電子和精密機械工業做後盾,還有優秀技術人才,可以發展出兩岸產業鏈的價值分工策略。

小米機
小米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雷軍昨(12)日表示,在大陸市場暢銷的小米手機將在今年下半年進軍國際市場,而且台灣將列入第一波。雷軍強調,進軍台灣的小米機,將會是新一代的機種,而新一代手機將與台灣供應商有更深入的合作。
     
小米科技是由雷軍在20104月創立,旗下第一款智慧型手機小米手機(MIU1)於去年1020日正式在大陸銷售,至今年612日止,銷量已達300萬台,創下大陸本土品牌單一款智慧型手機銷量最高紀錄,即使在國際知名品牌環伺下,在大陸的銷量也僅次於蘋果的iPhone
     
目前小米手機除了三分之二透過自有通路行銷,另與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兩大電信業者合作,佔總銷量的三分之一。雷軍信心滿滿表示,「今年小米手機的銷量肯定超過500萬台。」
     
這個訊息對於台灣手機供應商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小米機初期由英業達旗下的英華達代工,而隨著小米機銷量直線攀升,鴻海旗下富士康也已加入代工的行列,其它零部件的供應商還有宸鴻、勝華、光寶等。
     
雷軍昨在台北舉行記者會時表示,下半年小米科技將推出新一代、最頂級規格的小米手機,同時也規劃進軍海外市場,他強調,台灣絕對會是在第一波海外市場的名單中。
     
雷軍表示,他原以為台灣手機市場年銷量僅400萬台左右,但這一次來台參訪後,發現市場規模多達700多萬台,也讓小米對台灣市場寄予厚望,且由於台灣市場智慧型手機機型少,他有信心小米機進來後,銷售一定可以擠進前十名,「努力一下還能進前5名、前3名」。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暢銷的小米機終於要進入台灣市場,成績如何,值得令人期待,手機製造一直是台灣人擅長的遊戲,小米機是否能在台灣打敗宏達電和蘋果,相信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第二、宏達電股價一再破底,甚至有外資劵商喊出100多元的股價目標,腰斬再腰斬,可見大環境前景是不佳的。

第三、賣手機不是光靠技術,而是行銷的遊戲,買蘋果就等於向賈伯斯個人致敬。雷軍在大陸很有名,台灣沒有人認識,所以正在密集的接受台灣媒體採訪,希望打個人英雄主義牌,但結果一定不會如中國大陸那麼成功。

第四、諾基亞有Vertu高檔手機,最近剛剛賣掉,小米機和中國大陸電信業者 (華為、中興) 以及網路業者 (百度、阿里巴巴) 都先後切入手機品牌市場,台灣是世界代工之王,但除了宏達電之後,居然沒有人切入手機品牌,說明台灣人自信心不足,沒有辦法堅持到底透過品牌創造價值。

第五、華碩和宏碁曾經想切入手機市場,宏碁已經失敗,華碩則靠著平板電腦挾帶,還有一絲微小的希望,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商業模式及組織架構綜合考量。在一個傳統靠代工成長的企業中,是不可能產生創新文化和行銷創意的,必須切割出來,從零開始,才有可能成功。

友達
友達光電、樂金顯示器與東芝已同意支付5.43億美元的和解金,就涉嫌聯手操控面板價格的官司案達成和解。代表螢幕消費者提出集體訴訟的舊金山律師艾利奧圖(Joseph Alioto)表示,這筆和解金將用來支付給美國24州以較貴價格購買相關電子產品的消費者。

友達等3家業者也將支付2,750萬美元的民事罰款給8州,使總支付金額增至5.71億美元,但艾利奧圖並未詳述每家公司支付的金額。這項和解將於12日提交舊金山聯邦法院批准。這3家面板製造商已證實達成和解。友達表示,對於和解案已提列足夠的準備金,不會對營運或財務造成重大影響。

東芝發言人說:「假如法院批准,將支付2,100萬美元的和解金。不過東芝否認旗下LCD事業有任何違法行為,進入和解是為了避免更多支出與長期訴訟耗費心力。」

艾利奧圖表示,若加上美國聯邦法院11日批准的其他7家面板製造商的5.385億美元和解金,總計已逾10億美元,改寫操控價格的集體訴訟官司最高和解金紀錄。艾利奧圖說,這樁集體訴訟官司涉及2,000萬名消費者,提出訴訟的每位消費者將至少獲得25美元賠償。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從郭台銘的奇美、華映到友達,台灣面板廠在美國操控價格的官司上全面潰敗,每家都付出幾億美元的慘痛代價。

第二、台灣對知識產權的認知不夠,又不夠國際化,有很多天真的想法,才會誤觸美國法網。

第三、鴻海雖然不是最創新的企業,郭台銘董事長卻非常有專利權的意識,鴻海法務部門有幾百人,支持在國際上各個領域產品的研發和製造。

第四、富士康和比亞迪的官司纏鬥多年,最近再收到大陸和香港法院不利判決,是郭台銘董事長的一大挫敗。

第五、宏達電和蘋果的官司已輸掉,三星Galaxy平板電腦在美國也被禁止銷售,說明老美才是最會玩法律遊戲的專家,全球都必須follow他們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