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陸企 日企, 金風, 上海科研, 三星, 泰康, 混凝土M&A, 青年 SAAB, 海通


陸企 / 日企
隨著亞洲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的發展情勢出現分野,中國公司開始加大在日本的收購力度,日本依靠中國不斷增長的財富幫助重建日本企業,這一趨勢可能會加速。

這樣的交易顯示出中日兩國投資進入新階段。過去幾十年來,資金都是單向流動的從日本流向中國,引領這一趨勢的是在中國設廠的日本公司,主因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

隨著日本國內銷售狀況因市場不斷縮小而受到打擊,日圓走強給出口業造成衝擊,日本公司紛紛尋求擺脫虧損的業務或為重組籌集資金,資金也隨之開始反向流動
日本大型律師事務所西村朝日法律事務所從事中國企業法律事務的律師野村貴史說,如今,從中國公司獲得資本注入、在進入中國市場方面尋求中國公司幫助已被視為一種可行的選擇。

日本財務省的資料顯示,2010年日本獲得來自中國淨直接投資達到276億日圓(約新台幣1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是五年前的20倍。不過,同一年美國對日投資額為2,780億日圓(約新台幣1,000億元),中國投資日本規模還算小。

附屬於一家貿易公司工業協會的國際貿易投資研究所的一名高階研究員太郎增田說,在日本投資的中國公司往往是被日本公司的技術和名氣所吸引;他們想要利用日本技術和品牌形象與國內競爭者競爭,獲得大陸國內市場的占有率。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投資日本已是趨勢,但是會有謀合的過程,不會很快導致對日投資金額的大幅上升。

第二、最近弘毅投資聯合美國私募股權基金TPG競標日本破產DRAM公司爾必達的案子非常值得關注,這代表了中國企業對日本高科技知識產權的重視。但是以財務的手段跨入中國從來沒有自己經營過的高科技行業還是相當大膽。弘毅如果沒有TPG不會有credibility,因為TPG有重整到Motorola半導體部門 (現為Freescale飛思卡爾) 成功的經驗; 但在另一方面,TPG如果沒有TPG也不會有credibility,因為其是財務型投資者,雖然弘毅也是財務投資者,但是它代表了中國,有了中國元素,整體競標團隊的形象和價值就完全不一樣了。

第三、台灣還是日本和中國間最佳的橋樑,可以減少雙方溝通的潛在摩擦,並增加成功的機率。以DRAM產業為例,台灣已有完整的產業鏈,和中國大陸資金市場結合,可以創造雙贏。夏普可以讓鴻海入資,但如果換成長虹就不一定會成功。「台日」或「中日」合作模式的下一步應該是「中台日」產業鏈整合。

金風
丹麥日報《MorgenavisenJyllands-Posten》引述消息報導,大陸風電業二強金風科技(02208-HK)與華銳風電,有意聯手收購全球最大的風電機組製造商丹麥Vestas Wind Systems A/S,現正與多家丹麥金融顧問進行討論。
    
由於業績未能達標,Vestas的股價已從2008年創下的最高水準700丹麥克朗跌至目前的49丹麥克朗。但知情人士稱,Vestas的市值仍高達100億丹麥克朗,金風、華銳的收購交易還需獲得大陸國家投資基金的支援。

我們的看法:

第一、Vestas是全球風力發電的龍頭企業之一,大陸對這種全球性的指標企業當然會有收購的興趣。

第二、全球替代能源還在進行大洗牌,現在是併購的絕佳時機,特別是歐洲國家還有經濟結構性的問題。

第三、但是這應不是經濟考慮,而是政治考慮。之前中國民營企業家要投資破產的冰島,就遭到當地反對。大陸民營企業先後想要收購破產的瑞典汽車公司Saab,也一再失敗 (雖然是來自通用汽車的反對)

第四、大陸企業最大的M&A訴求當然是中國龐大的市場,這是誰都難以拒絕的。我覺得金風全面收購Vestas有難度,最後結果可能如同最近國家開發銀行提供資金,協助陸企參股面臨財務危機的葡萄牙電力25%的股權。

上海科研
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于晨昨天表示,上海正積極籌劃設立一個類似台灣工研院的應用科技研究機構,準備工作已進行兩年,由上海科學院負責籌設,希望今年內成立。

被問到屆時是否會高薪向台灣挖角,于晨回應,「還是用一些比較友好的詞彙吧」;上海與台灣的合作希望能達到雙贏,大家都發展,不是你有什麼好的人才我把你挖過來。

不過他也強調,科技無疆界,哪裡環境好,科技人才就會往哪裡去,哪裡有發展,他都會去。現在人才「不歸我所有,為我所用」的情形很普遍,科技人員三個月在中國大陸,三個月在美國,三個月去台灣工研院,這種可能性都存在,「我們也積極支持這種作法」。

至於未來新設機構的研究重點,于晨說,上海希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業、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等,該機構的研究當然會與產業發展方向結合。

去年曾兩度赴台灣訪問的于晨認為,台灣科技產業的發展有不少值得大陸學習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針對某個產品或產業建立起完整產業鏈,例如積體電路的生產就包括設計、製片、封裝及製成品;張江高新區也在學習,積極準備,朝這個方向努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最近對於人才流失興起很大的討論,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問題出在台灣法令的僵化和制度的落後。

第二、上海成立科研院肯定會對台灣造成進一步的壓力,這是好事情,有壓力才會覺醒。

第三、上海于晨主任說得好,現在人才「不歸我所有,為我所有」,台灣工研院機構不要只擔心人才會跑到大陸去,而應創造大量大陸人士或海歸人才來台灣短期及長期工作的環境。

第四、台灣的優勢在於研究和產業的有效結合,可以很快地創造商業化 (commercialization) 應用,原因當然是根植於活躍的資本市場和創投所形成的完整產業鏈 (cluster),中芯之所以失敗就是產業集群效應沒有出來。

第五、台灣的劣勢是沒有掌握到未來科研下一代的大方向,很多領域如新能源、節能環保和生物醫藥都不是台灣的強項,台灣還沉醉在過去以個人電腦為主的ICT行業,連雲端都缺乏前瞻的思路和布局。從這點看來,上海科研院和台灣工研院未來應該是互補多於競爭。

三星
金融時報15日報導,隨著單株抗體(MAB)藥物的專利將在未來幾年陸續到期,三星計劃於2015年推出相關生技學名藥品,並把價位降至當前水準的一半,歐美製藥業者顯然將面臨來勢洶洶的挑戰。

三星旗下生技公司三星生物(Samsung BioLogics)總裁金泰韓(音譯)表示,於首爾郊區興建的製藥廠預計6月完工,並準備在今年底前取得國際主管機關的製藥許可,以便在用於治療包括癌症、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MAB藥物專利到期後,能推出一系列價格較低廉的學名藥。

金泰韓說:「生物製藥公司通常銷售良好,而生物科技公司長於創新,但兩者都不擅於製造。三星的天性,就是在符合法規與產業標準的狀況下,生產低價產品」,而且目前MAB藥物的價格十分昂貴,並非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對政府和病患皆是沈重的負擔。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三星跨入任何領域都是不能令人輕視的,包括生物醫藥。

第二、醫藥業需要經濟規模,台灣現在醫藥企業的規模普遍太小,最大的東洋製藥市值也不過只有6.1億美金,存在很大的危機。

第三、三星生技總裁說的話值得注意:生物製藥公司通常銷售良好,而生物科技公司長於創新,但兩者都不擅於製造。三星的天性,就是在符合法規和產業標準的狀況下,生產"低價產品"

第四、看來三星想做的事,是把在IT和郭台銘競爭的那一套,搬到生物醫藥製造上來。由於三星有錢有執行力,只有產品價格能夠大幅降下來,將來攻城掠地應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第五、台灣應該加速生物科技產業的整合,否則將來一定會像IT一樣,被三星快速戰鬥的優勢踩在腳下。

泰康
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上周帶領公司約600名業務菁英到台灣舉辦觀光及表揚大會,陳東升將此行定位為「感恩、回饋與學習之旅」,感恩的對象就是台灣的保險同業,因為泰康成立初期,曾受到台灣同業相當多的幫助。

陳東升表示,大陸壽險業的營銷體系,深受台灣保險同業的影響與幫助。他創辦泰康人壽初期,曾多次來台取經,尤其是與國泰人壽有很多交流,連續四、五年,泰康人壽每年都派學習團到國壽上課,國壽當時也派出高達71人的顧問團到泰康人壽,在每一家分公司派駐三名顧問,一待就是三個月。

陳東升說,他非常感謝國壽董事長蔡宏圖,也視蔡宏圖為自己的兄長。據了解,在泰康人壽成立之初,曾邀請國壽入股,泰康願意釋出10%的股權。只可惜,當時政府對兩岸金融往來是絕對禁止的,蔡宏圖也只好婉謝這項入股邀約。

同時,他也網羅各地人才,像是泰康人壽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首席風險官周國端,就是台灣人,他是台大財金系教授、前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前宏泰人壽董事長。

我們的看法:

第一、高盛有投資泰康,泰康將來上市後為高盛所創造的資本利得應該近似凱雷從太平洋保險獲得的43億美元。

第二、大陸的保險業不管是平安或泰康,最早的啟蒙經驗都來自台灣。

第三、台灣主管機關早期不允許台灣保險公司投資大陸,結果錢都給外國PE賺走了。

第四、周國端是台灣保險的最頂級人才,現在卻轉戰大陸,說明大陸市場的吸引力,台灣不創造好的環境,就無法留住好人才。

第五、看到泰康將這次台灣之行定位為「感想、回饋與學習之旅」,心中感慨萬千,大陸保險業有今天的成就台灣居功至偉,但2012年今天的現實是台灣要向大陸學習,而不是大陸向台灣學習。

混凝土M&A
大陸混凝土機械產業最近頻頻對外招親,三一重工才與全球最大混凝土機械商德國普茨邁斯特步入結婚禮堂,徐工機械也決定牽手德國第2大混凝土機械商施維英(Schwing);加上中聯重科早就與歐洲第2大混凝土機械商義大利CIFA結親,大陸混凝土機械產業三雄鼎立的局勢大致底定。

網易財經網報導,施維英發布公告指出,徐工集團已同意收購施維英多數股權的交易,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也發表聲明指出,「施維英這一卓越品牌,是我們戰略發展的中心之一」,同時他表示,德國管理層將繼續留任。但雙方交易價格還未最後敲定。

大陸混凝土機械產業產值近年來高達上千億元(人民幣,下同),是工程機械產業之首,獲利率每年高達30%,遠超過工程機械產業平均值。目前這塊大肥肉一直由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把持,市占率超過5成,徐工機械始終居老3的地位。

為與2家老大哥平起平坐,徐工機械決定跨出海外尋找結盟對象,相中德國第2大混凝土機械商施維英,雙方同意聯姻,3月底就曾傳出這項好消息,惟徐工機械十分低調,不願證實,直至19日才對外宣告。

這次併購對徐工機械而言具有重要里程碑,在大陸工程機械產業中,徐工機械以起重機和路面機械見長,在這2大市場占有率都超過50%,並長期位居全球銷量第1。徐工機械正積極從混凝土機械劣勢中扳回一城,去年起力圖從這塊市場搶奪更大市占率,該公司啟動混凝土建設機械和混凝土攪拌機械產業基地,將混凝土機械擴展至全產業鏈。與2010年相比,徐工機械去年19.7億元的營收,幾乎翻了一番,成長90%

我們的感想:

第一、終於,中國三大混凝土機械公司都和國外結盟了,不管是產業資本或金融資本。

第二、七年前,凱雷併購徐工不成的案例成為全球PE熱烈討論的話題。今天,沒有任何外國PE還能前來併購中國行業領導廠商,整個遊戲規則完全顛倒過來了,PE只能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海外收購。

第三、徐工這次的出手顯得很突然,相信是被三一重工刺激到了。

第四、中國企業併購海外品牌的目的是什麼? 擴大中國市場,還是進軍國際市場? 掌握先進技術,還是擴大市場份額和影響力? 可能都有一些,最糟的就是為併購而併購,這會走上美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瘋狂產業整合的失敗之路。

青年 / SAAB
浙江青年汽車集團近日高調宣布,將以300億瑞典克朗(約44.4億美元)競購薩博汽車(SAAB),該數字遠高於今年2月傳出競購金額20億瑞典克朗,顯示青年汽車志在必得。

證券日報報導,青年汽車在17日向瑞典SAAB破產管理人給出300億瑞典克朗的報價方案,其中用於恢復SAAB生產需要100 億瑞典克朗(約14.8億美元),用於未來五年內投資SAAB200億瑞典克朗(約29.6億美元)。

今年2月份,國外媒體曾傳出青年汽車對SAAB破產資產的報價,瑞典日報稱,青年汽車報價20億瑞典克朗(約3億美元)收購SAAB。至於後續計劃,青年擬再向SAAB追加120億瑞典克朗(約18億美元)投資開發新車,整體投入超過20億美元。

如今,青年汽車的整體報價接近45億美元,這其中的25億美元的漲價從何而來?原來是破產管理人對目前SAAB破產資產的價值評估。青年汽車似乎資金充裕,青年汽車董事長龐青年曾表示,資金對於青年汽車不是問題。一位熟悉青年汽車的知情人士透露,青年汽車集團擁有自己的礦業資產,其曾經為一汽車項目賣掉部分礦業,但具體資產價值不便透露。

我們的看法:

第一、SAAB去年標售原先賣給龐大汽車,當時價格是1.5億歐元,現在不管怎麼算,44億美元都很離譜。

第二、青年汽車是以14.8億美元來恢復SAAB的生產,未來5年再計畫投資29.6億美元。

第三、中國大陸民企為何對SAAB如此熱情,令人不解,去年第一家民企和SAAB的婚姻只持續了兩個禮拜就告終,後來才換成龐大,現在又是青年,都是我沒聽過的公司,但大陸企業家都在想「為何李書福能,我不能?」。

第四、吉利買Volvo看來是買對了,至少其踏實的"中間定位"非常適合中國大陸新興的社會階層,否則也不會找林書豪代言了。吉利簽下林書豪不知羨慕多少歐美品牌,特別是他上周還剛剛榮登時代雜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首。

第五、中國大陸民企在海外大手筆併購會有幾個衍生效應: (1)併購案件和金額快速增長,大家一定會有樣學樣。(2)更加確定中國在全球M&A領域「超級買方」的地位。(3)創造不合理的「中國溢價」,要有中國人在競價整體價值才能提高,中國企業被老外當成sucker(4)創造跨國專業經理人的新需求,台、港、星的經理人應該會接到更多獵人頭公司的電話,誰有真正的經驗進行跨國企業管理和文化整合呢?

海通
海通證券H股近日進行公開募資,該公司此次在香港上市集資,承銷股數達12.294億股,市場合計每股承銷金額為10.6港元,是目前為止,今年來全球IPO(首次公開募股)金額最高的集資王,預估可集資130.3億港元。

而占承銷股數95%的國際認購部分,亦已於18日截止,意謂海通證券在於3日內已獲逾120億元的認股金額,再加上另外5%,對散戶投資人承銷,海通證券穩居今年來陸港股市籌規模最大的IPO案。
    
據香港經濟日報的資料顯示,今年來的大型IPO案,除海通證券H股外,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上市的Ziggo公司,集資12.2億美元;在瑞士蘇黎世掛牌的DKSH Holding公司,募資9.87億美元,而今年中國三大銀行中行、交行及建行AIPO,募集約7.84億美元。
     
證券時報也報導,擁有大型投資機構投做後盾,海通證券H股在香港IPO,有穩坐今年香港市場集資規模第一的氣勢。而包括中投集團、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中國人壽及平安保險,均參與海通證券H股的國際認購,成為主要投資者。
     
除了上述重量級投資者外,海通證券還獲得多達11名基礎投資者護航,涉及資金5.77億美元,超過總體募資額的32.8%。其中,日本金融集團SBI斥資3,000萬美元參與認購,成為基礎投資者之一,並有意與海通證券在中國大陸開展業務合作。據指出,這11名基礎投資者,都已承諾6個月的禁售期。

我們的看法:

第一、今年至目前為止全球最大的IPO終於出爐,沒有想到是海通,這是去年失敗捲土從來的案子。

第二、大陸A股的IPO市場不能說是特別活絡,海通未來成長的前景應該要靠海外併購。

第三、海通在1994年我進入大陸市場工作時還是是上海排名第三的證劵公司,排在申銀和萬國以及國泰和君安之後,現在卻躍居中國劵商龍頭之一,說明證劵行業的多變與風險。

第四、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去,但是金融業走出去的並不多,海通募了這麼多資金說明投資者對它的期待,相信不會只是在國內做一個小項目而已,我們希望海通能繼香港大福證劵的收購後,再接再厲,成為第一家創造橫跨兩岸布局的海峽證劵集團。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深圳金改, 溫州金改, 人民幣離岸市場, 服務業大陸化, 三星 西安, 港交所, 醫療, 茂德, 臉書

深圳金改
繼溫州金改後,大陸改革開放先驅的深圳昨日也推出重大金融改革方案。其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將加強深圳和香港之間的金融合作,尤其是人民幣跨境業務,以及開發面向中小企業的創新金融商品;方案一公布,陸股聞訊大漲慶賀,掀起金融改革熱潮。

深圳市昨日一口氣推出兩個重大金融改革方案,一是深圳市委常委會通過《改善金融服務,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文件;二是深圳銀監局昨日發布《深圳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指引》。

在前項文件中,深圳市擬定一系列推動金融改革措施,包括加快推進深圳與香港之間的人民幣跨境貸款業務試點,利用香港低成本人民幣資金來支援「深圳前海開發區」的發展。同時,也要爭取更多前海區的企業和金融機構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拓寬在港融資管道。

分析師表示,這兩項措施可助人民幣跨境流動,也能提供境外人民幣回流境內管道,有助人民幣國際化。此外,深圳也計畫設立「戰略新興產業國家級創投母基金」,目前正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研擬方案。該基金將用於投資前海開發區的開發,以及深圳戰略新興產業。

文件還表示,年底前要成立深圳的前海股權交易所,籌建具影響力的區域性場外交易市場。另外,也將創新債券市場發展,研究開發適合戰略新興產業特點的中小企業私募債和產業鏈融資等金融產品。

大陸知名財經評論家葉檀表示,該金融改革有3大重點,第一是人民幣國際化,因為它跟跨境貸款有關;第二是場外交易市場,主要服務於中小型企業;第三是債券市場發展,包括航空租賃、債券市場發展等也為實體經濟服務。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這意味小微企業將獲得更多貸款,但這會增加銀行的風險。他建議政府可補貼銀行或在稅收上給予優惠,讓銀行有更多動力對小微企業放款。

我們的看法:

第一、深圳的金改主要是為了和香港之間的對流,人民幣要國際化,深圳和香港雖然緊鄰,但是彼此之間卻沒有什麼對接和交流,反而是競爭關係,所以要加強彼此的合作。

第二、深圳和香港可以合作的業務包括人民幣跨境貸款,以及爭取深圳 (前海) 企業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劵。

第三、香港要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一定要有人民幣回流的功能,這就必須加強和內地企業的關係。

第四、台灣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較香港更強的地方在於台灣有龐大的實體經濟在支撐,許多企業在內地都有投資,需要人民幣資金,人民幣回流根本不是問題。

第五、值得關注的是前海股權交易所。福建叫「海西」,但深圳叫「前海」我還是第一次聽到。不管事海西或前海,都在發展區域性場外交易市場,服務中小企業這個趨勢值得注意,也說明現有大陸的資本市場不論是深圳中小板或創業板都無法滿足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台灣資本市場沒有適度開放,掌握這個趨勢,是很可惜的事。

溫州金改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行長周小川10日表示,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的目的是要解決溫州當前「兩多兩難」的問題,要積極整合地方金融資源,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

以國有銀行主導的大陸銀行體系,因不能滿足中小民營企業融資而飽受各界批評,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造成的經營困難,讓政府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

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3月底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同時將研究溫州地區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以引導民間融資規範發展,提高金融協助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

路透援引分析人士認為,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點代表大陸金融體系改革又邁開新的一步,不僅化解民間金融風險、拓寬國內投資管道;開展個人境外直投試點也替合理引導資金外流開闢一條出路。

周小川表示,透過溫州的試點,要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暢通民間投資管道,改善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拓寬企業融資管道。

針對本次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的要點,周小川表示:「減少管制、支持創新、鼓勵民營、服務基層、支援實體經濟、配套協調、安全穩定。」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在二十多年前有相同的問題,當時地下投資公司鴻源以高利為誘餌吸金無數,最後倒閉,造成龐大的金融和社會問題。

第二、台灣有豐富的小微企業貸款經驗,並且有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類似大陸的擔保公司。

第三、大陸應該導引兩岸中小型企業的合作,將溫州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和台商企業的融資結合,可以打造兩岸金融創新合作的新平台。

第四、溫州、深圳和廈門都在進行金融改革和創新,這代表了什麼? 證明金改是大陸第一波施政的重點,台灣自從四年前第二次金改前就沒有下文了,現在看看彼岸,正是我們重新開始第三次金改的最佳時機。

人民幣離岸市場
大陸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13日在上海表示,人民幣國際化無庸置疑,時機已不能再等,他說,人民幣在台灣、香港離岸市場最有發展前途,未來人民幣產品創新、匯率、利率方面,離岸市場與在岸市場都會形成多重互動。他也呼籲,台灣應該抓緊機會,加速開放人民幣相關業務與產品創新。

連平表示,台灣應該加速開放人民幣相關業務,理財、資產管理可以先做,更鼓勵大陸金融業入台投資,台灣政策應更為開放。

他說,人民幣走出去的重要條件是海外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應該要樂見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人民幣走出去後對人民幣需求,有助於喚起人民幣更大的影響力;此外,應該多點發展人民幣,包括在上海發展人民幣在岸市場,以及在與大陸經濟往來密切的地方如台灣、香港發展離岸市場。台灣、香港對人民幣交易、避險都有需求,也最有發展前途。

連平分析,人民幣在岸、離岸中心會形成一種互動;包括人民幣產品創新、及匯率、利率等多重雙向互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在人民幣業務的產品創新上有一定的優勢,只要能夠允許人民幣平台的搭建,商品設計和投資人需求都不是問題。

第二、台灣的問題還是政治上,兩岸溝通並不順暢,台灣現在甚至還想放慢開始大陸銀行來台的速度,以爭取更多的籌碼,迫使大陸開放台資銀行人民幣農業,只會將事情越搞越糟。

第三、台灣離岸人民幣業務有先天的優勢,只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先透過香港「間接」進行貨幣清算也沒有關係,只要有了開始,時間會證明台灣的價值,實力就是力量,兩岸直接貨幣清算只要水到渠成,一定是遲早的事。

服務業大陸化
經濟部長施顏祥昨天指出,台灣服務業發展領先大陸一段時間,在大陸政策轉向擴大內需之際,台灣相對有非常好的機會;但他認為,台灣推動服務業走向國際化,不能局限於大陸,而淪為「大陸化」。

他說,大陸可以做為台灣服務業走向國際化的一個試煉開發基地,但推動台灣服務業國際化,追求的是「國際化」,大陸固然是台灣國際化過程中,一個很自然的發展基地,但發展不能被限制在對岸,否則將淪為「大陸化」。

他並認為,台灣在推動服務業國際化及精緻化方面,有非常好的發展空間與前景。未來政府在致力推動服務業國際化的發展方向,除了從環境、法制、人才及資金等層面協助國內服務業「走出去」外,也要「引進來」。

施顏祥強調,台灣經濟發展已經到了要發展服務業成為另一個經濟發展的雙引擎時代。至於如何提升台灣服務業競爭優勢,他認為「精緻化」與「國際化」這兩個構面很重要。

但他認為,相較大陸及後進新興國家,台灣業者具有良好的應變彈性、靈活度高,且對顧客的需求較敏感,「精緻化」是台灣發展服務業的優勢;因此,台灣服務業要走向國際化,還是有非常好的發展空間與前景。

他並舉鼎泰豐為例,他說,鼎泰豐在日本與高島屋簽約,開了10到20家分店,店是日本人開的,但用的卻是台灣的材料及技術。顯見台灣在推動服務業國際化有很好的發展機會,但如果不好好規畫,大家都局限到對岸發展,就有淪為「大陸化」,而非「國際化」之虞。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服務業最大的市場就是中國大陸,過去台灣人像富士康只是把中國大陸當作工廠,未來應把大陸當作市場。

第二、台灣的服務業今天真正賺的是「兩岸財」,大陸觀光客蜂擁來台消費,連作鳳梨酥的公司都計畫上市; 台灣服務業商業模式輸出中國大陸,像85℃和王品牛排,都在大陸快速複製。

第三、做生意要針對目標市場和客戶,大陸是台灣服務業最大的希望、最大的市場,如果不瞄準大陸客戶,台灣的服務業有前景嗎? 香港和巴黎現在的LV精品店,都會配置華語銷售人員,也說明大陸消費的潛力和重要性。

第四、九十年代末期,李登輝要台灣企業不要西進,要南進,去東南亞投資,甚至去中南美洲發展,最後都沒有很好的下場,台灣服務業今天要聚焦,要集中資源,征服了大陸市場,就自然是世界第一。

第五、當然我們非常同意台灣企業不應該「只」針對大陸市場或大陸客人,像泰國是全球著名的觀光景點,但客人卻來自全球各地。除了大陸客人以外,另一個台灣可以針對的是日本市場。

第六、我們也同意施部長關於「精緻化」的訴求,精緻化就是朝向高檔發展。二十年前高檔是針對外國客人,不過今天情形正好倒過來,全球最高檔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族群都是大陸客人,所以台灣的服務業如何能夠避開「大陸化」呢?

三星 / 西安
作為「改革開放後中西部地區最大的外資項目」,韓國三星電子打算花300億美元在陝西西安設Nand Flash工廠,明年底投產,月產10萬片,除了對台灣業者造成威脅外,大陸媒體調查發現,西安為了這個「面子」,恐怕為此付出2千億人民幣,下同的財政損失,15年內也沒有賺頭。

在爾必達破產後,南韓三星、海力士積極擴產,調高今年資本支出約兩成,創下歷史新高,三星預計成為全球半導體業資本支出最大的業者,打算把全球DRAM市場「整碗捧走」。

據西安高新區估算,項目一期第一階段投資將達70億美元,若三期投資順利完成,總投資約為300億美元。西安高新區希望以三星項目為龍頭,形成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包括160餘家配套企業,增加萬個就業崗位等,以及「三星城」來引領酒店、醫院、學校等綜合型城市開發。

然而《經濟觀察報》報導,半導體業在大陸,還只是原料進口、中間產品出口的「兩頭在外」,晶片運輸容易,所以不具備形成產業圈的吸引力。三星這種成熟的國際企業投資,是很多地方政府的目標,而先前的競爭城市,包括擁有「中國心臟」意義的北京中關村、外資IT業林立的重慶等,最後卻是工業不盛的西安拿下,恐怕是簽了「不平等條約」。

項目所需130萬平方公尺廠房由西安代建,價值250億土地也免費提供,每年補貼水、電、綠化、物流費用5億元,對所得稅徵收進行前10年全免、後10年半額徵收,還要特別打造高速公路和地鐵等交通基礎設施。

所謂的「10免10減半」式所得稅優惠政策,等於在15年內,西安市財政無法從項目本身獲得所得稅回報,若以一期投資額估算,西安高新區要付出100億元以上的財政補貼,以及減免稅費1485億元。

陝西省官員透露,西安為三星項目付出至少2千億元,實際付出的還可能更多,因為所得稅優惠只能減免省級以下部分,地方財政還要為企業多付上繳中央的比例。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三星是全世界IT和半導體產業的霸主,也是唯一能夠和蘋果抗衡的巨人,自然有極大的招商價值。

第二、Nand Flash是下一代的記憶體,普遍用於智慧型手機,價值遠超過DRAM,而三星竟然在中國一個項目投資高達70億美元,說明其認真的程度,不得不深思策略內涵。

第三、之前英特爾也在成都設廠,都說明了國際大廠西部投資成立產業聚落的趨勢已經成形,西安為了要簽下這個大客戶,所作的讓步是前所未有。

第四、重慶市兩江新區已經表示這種超級優惠特權會損害其招商環境,所以不能比照辦理,現在薄熙來又出事,看來三星西安這步棋至少在政治上是走對了。

第五、西安最大的問題是不具備高科技產業的集群,所以未來人才、技術都有一定的問題,需要重新打造完整的產業鏈,中芯國際在大陸拿了那麼多政府資金和土地資源,最後還是失敗,就是最好的證明,西安要成功,應加強和台灣人合作。

港交所
消息人士稱,港交所(00388-HK)正在尋求最多30億美元銀行貸款,用於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分析稱新任董事、下任主席熱門人選周松崗的英國背景對併購LME有利,上台後或加快促成交易。

據了解,本月上旬,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紐約泛歐交易所、洲際期貨交易所及港交所已在首輪競購中擊敗了其他10餘個個對手,躋身第2輪競購賽,在5月7日前這些潛在買家須再次提交競購計畫。

為趕及5月的計畫提交期限,港交所近期動作頻頻,先是在股東大會上提出通過增發10%新股的決議,以港交所現市值1400億元計算,以1成折讓增發新股集資額可超過120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港交所急需要轉型,作一筆海外大併購可能是最快的途徑。

第二、中國大陸企業在香港上市的速度今年以來慢了很多,大項目也無法順利發行,海通證劵的上市就是一例,說明港股不能再依靠內地企業上市作為未來成長的動能。

第三、港交所在 "股票" (equity) 上的比重太高,其它如期貨、商品和衍生產品的業務份額都不高,跟不上國際潮流,是一大危機和隱憂。

第四、金屬是稀有資源,全世界都在投資競逐,港交所瞄準倫敦金屬交易所是對的方向。

第五、長期而言,這對中國有戰略意義,掌握了金屬交易平台,就能夠掌握全球大宗商品交易,這比中國自己打造一個交易所再國際化要快得多了。

醫療
國內醫界出現四大科皆空危機,又再加白衣天使不再以穿白衣為榮,國內醫療市場面臨的無異於一場人力海嘯。

台北榮總醫院今年發生近十年來首度招不到護理人員的窘狀。然而,護理人員不足卻並不完全是因為教育機構培育的人才不夠;依據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統計,截至一○一年二月為止,全國護理執照領照人數共兩萬三千多人。但實際執業人為一萬三千多人,執業率不到六成,而且還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造成各大醫院護理人力不足的問題愈來愈嚴重。

以目前國內各大學的醫學系學生為例,總額就是一年一千三百名,近年即令有新學校醫學系加入,不是總額增加,而是扣掉其他學校的名額,轉給新學校。一年一千三百名的醫學生名額已維持十幾年了,稍早前是一千兩百名。換句話說,台灣已有約卅年醫學生的供給額,一直維持在一千二、三百名左右。

試想,這廿、卅年間,台灣社會的變化有多大,醫療市場的變化,除了民眾的基本醫療外,過去也從未考量過會有這麼龐大的醫療美容市場,它像黑洞般地大量吸引醫師投身,更遑論大陸市場向台灣醫師招手。

同樣地,過去的規畫中,也未認真考量保險業、空服業等行業,會成為醫療護理業的競爭行業,誘導白衣天使帶著執照轉行。台灣的就業自由與權利,原本就保障醫護人員自由選擇執業的空間,而社會多元化與多重選擇性,本就會助長醫護人員流向其他行業。

各大學等高等教育人浮於事,但面對國內醫護人力海嘯,廿、卅年前訂下的人力標準,似乎有重新檢討的必要。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兩岸合作,對醫療市場創造了龐大的需求,不管是健診或者美容,大陸客人來台絡繹不絕,商機不斷。

第二、過去台灣醫生和護士不能收到合理的報酬,工作時間又長,自然人才流出,但這個現象這兩年應該會轉變。

第三、大陸客人造成台灣醫療體系的重新結構改組和洗牌,會製造很多問題,但也有龐大的衍生商機,這就像香港醫院現在要生小孩都被內地客人佔滿位置的情形是一樣的。

第四、從長期來說,台灣醫療體系是值得投資的市場,過去只有生技、醫藥和醫療器材這幾個領域,但是未來應該會有健診和醫療美容等新連鎖商業模式產業。

第五、台灣的醫療體系過去缺乏資本運作,非常封閉,但其實有很大的價值,值得關注,目前少數醫療概念股如佳醫股票已被炒得太高了。

茂德
DRAM廠茂德13日宣布,積欠銀行團的570億元債務,經過債權協商後,銀行團同意借款本金展延六個月,並變更利率條件,有助紓解公司資金壓力。茂德也是繼奇美電之後,又一家通過銀行債權協商的雙D業者。

茂德表示,各項借款本金獲展延六個月,並變更利率條件,將處理相關後續事宜。茂德完成債權協商之後,在今年6月底前,利息可先以0.1%掛帳,銀行團暫時免列逾放。台銀、合庫將持續召開債權銀行會議,討論茂德「引資」計畫。

銀行主管說,目前已有潛在投資人表示興趣,只不過具體細節,結果仍需取得銀行團共識。銀行團透露,茂德找金主,潛在投資人橫跨美、中、台三地;消息指出,不僅美商有意收購,就連大陸科技廠商也透過管道詢價,國內晶圓大廠為求自保,極可能參與出價,以免市占率遭競爭對手侵蝕。茂德則不願對此置評。

銀行高層表示,因涉及保密協定,無法透露策略性投資人身分,但可確定的是茂德引資已經「有譜」,6月底前有機會脫胎換骨。

我們的看法:

第一、DRAM產業對台灣而言已經game over,為什麼銀行團還願意繼續支持下去,就是因為可能找到策略買家。

第二、據報載,台積電對茂德的12吋晶圓廠可能有興趣,經濟部也希望茂德能夠落在台灣人手中,不要被Global Foundries買走。

第三、茂德現在剩下的不是經營價值,而是設備的帳面殘值 (Asset Value)。

第四、爾必達的經驗值得台灣學習,主動尋求破產保護,並且立即展開競標。日本自己的東芝因為出價不夠高,在第一輪已經出局了,現在剩下韓國海力士和美光,又加上中國弘毅投資和TPG合組的團隊,相信贏家很快就會明朗化。

臉書
全球最大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宣布,以約10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相片分享應用程式開發商Instagram,這是5月將掛牌上市的Facebook歷來最大手筆的收購案,彰顯吸引行動裝置使用者的強烈企圖心。

Instagram是以相片為主的社群應用程式(app),用戶以智慧手機拍照後,可加上花邊或做特效處理,再上傳相片與親友分享。自2010年10月成立至今,Instagram成為蘋果App Store人氣最高的相片分享程式,用戶據說超過3,000萬人,每天上傳的照片超過500萬張。

Instagram尚無營收,但能吸引用戶高度參與(Facebook用戶平均花7.5個小時在相片上),並能連結到使用者資料,而Facebook執行長查克柏格或許最了解先建立用戶群、再談創造營收的創業模式。

過去Facebook從未如此大手筆收購,多半鎖定上千萬美元的小型新創公司。查克柏格說,收購Instagram是「重要的里程碑,這是我們首次收購一個使用者如此龐大的產品與公司。」

顧能公司研究董事范德斯指出,Facebook大幅溢價收購,是不願讓這個廣受歡迎的程式落入Google和其他社群服務競爭者的手中。

查克柏格據傳去年夏天就有意收購Instagram,但當時兩位創辦人希望維持獨立性。查克柏格表示,Facebook只打算整合部份功能,未來將讓Instagram維持獨立營運。這筆交易訂本季稍後完成。

我們的看法:

第一、Instagram是以相片為主的社群應用程式,成長速度驚人,說明照片是互聯網的Killer application。

第二、你可能不會希望別人知道你太多個人隱私,但卻願意將你的照片分享給別人,說明照片是比文字更有效的互聯化溝通方式。

第三、我們一天到晚在拍照,但大部分時間卻沒有人來欣賞,Instagram解決了這種與人分享照片的慾望。

第四、Facebook收購Instagram的價格是十億美元,一周前該公司才以5,000萬美金占10%股權 (即5億美元的估值) 從創投募到一筆資金,馬上估值就翻倍,這大概是全世界創投有史以來最快的獲利速度。Facebook不喜歡Google或別人去買Instagram,所以立即快刀斬亂麻,先下手為強。

第五、互聯網時代賺錢的東西不是在於技術,而是那些簡單卻真正觸及人性需求的應用,相信未來還會有許多像Instagram這樣的start-up公司出現,一夕之間改變世界。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創造林書豪式第四節關鍵時刻

【工商時報 / 2012.04.11 / 作者是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 - 黃齊元】

最近幾周有許多大型併購案發生:在科技業,鴻海驚天動地投資日本夏普;在金融業,開發金閃電宣布公開收購凱基證券;在傳產業,永豐餘進一步拓展產業控股合併華紙;在零售業,康師傅收購百事中國得到大陸商務部正式批准。

鴻海此項收購案非但取得了關鍵技術,並鎖定蘋果這個大客戶,創造了具體「聯日抗韓」的新方向。開發金收購凱基則將創造台灣最大的投資銀行,帶動證券界進一步整合,並可能為第三波金改揭開序幕。整體來說,這些整併的策略動機都值得肯定。

但在同時,也有些產業的整併對台灣造成重大影響,爾必達的申請破產保護就是一例。據報導美國私募股權基金TPG和中國弘毅投資計畫聯手參與爾必達競標,令人不解,為何台灣業者在這場攸關產業生死的收購競標中缺席。台灣政府一直在積極推動陸資投資台灣四大「慘」業,如果又因考量台灣的環境不方便陸資或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而導致無法協助支持台灣業者去整合全球產業,將是很可惜的事。

亞洲各國都在加快其海外併購腳步:雖然富邦合併了ING台灣,韓國保險業者進一步計畫收購ING亞洲業務,以發展其區域布局;大陸的民營企業更是接二連三走出去海外併購,領域從汽車到重機械設備,從遊艇到精品。

為了使台灣加速與區域經濟的整合,馬政府正大刀闊斧進行產業改造,主要包括傳產維新、服務業國際化以及發展新興產業等。對於面臨重大挑戰的電子和高科技行業,我們認為也可以納入再造工程,利用併購重組,促進產業鏈的全球整合。

台灣企業新一波整併熱潮蘊含多層意義,首先是打造全球競爭力。在全球化的環境中,企業要生存就必須做到「world class」,否則像DRAM,即使只有一個真正對手,還是會被消滅,這是贏家通吃的時代。其次,企業併購可以被運用成為台灣企業後發先至的超前戰略。我們要多學習林書豪,利用第四節關鍵時刻整合資源反敗為勝。


再者,未來的併購將超越國界,成為產業鏈彼此間的競爭。單一方很難主宰遊戲規則,必須要形成跨地域、跨功能 (研發/生產/銷售) 和跨界(政府/企業/協會) 的多方協調;其投資型態也會涵蓋更多參股與合資模式,不一定僅只於收購或合併。
展望台灣未來產業併購樣貌,將有以下四大趨勢: 第一、國內企業加速整併。這包括金融、電子,也有企業集團為了轉型所做的企業分割和產業控股規劃。第二、台日交流再創高峰。像鴻海入股夏普這樣的案子只是開始,未來會有更多雙向甚至三邊 (台、日、中) 的策略聯盟案例發生。第三、陸資來台不斷增加。選舉過後陸資來台的確有升溫的趨勢,但是台灣法令如果限制過多,陸資可能會選擇直接在大陸或海外與台商合作,不再來台投資。第四、台灣企業走出去接軌全球。收購國外技術、通路和品牌代表了台灣企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的最高境界,國際性私募股權基金均表達願意支持台商的全球布局。

但是,台灣併購的機會和條件雖好,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產業龍頭應該扮演更積極的推手。台灣政府的角色通常是被動的,所以併購活動的領導者必須由大企業來擔綱。韓國三星最近跨足生技業,並完成了兩個大型醫療項目併購。我們非常期待像台積電這樣的企業,能夠積極站出來,領導台灣產業的整併。第二、可以適度放寬私募股權股權基金投資的限制,方能加速產業的整合。第三、宜放寬陸資來台的限制。如果台灣要發展雲端和4G,卻把中國移動和華為這種世界巨人擋在門外,是很難有所突破的。第四、相關投資法規可進一步鬆綁,如企業下市和私募的規定等。

未來幾年台灣的併購觸角應加速邁向海外,除了兩岸相互投資,打造兩岸特色金融平台外,台灣與大陸企業更可以攜手合作,在全球產業鏈的整合中扮演主導角色,而非看人臉色。的確,2012將是台灣「國際併購」元年。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開發金 凱基證, 富士康 零售, 中型併購, 7天, 福益減資, 臉書 那斯達克, AMOLED, 外籍人才

開發金 / 凱基證
中華開發金控5日宣布公開收購凱基證券持股,將以換股及現金搭配,約當每股收購價格 16.71元,以凱基證20個交易日均價12.59元計,溢價幅度逾33%;若100%收購,總交易金額將達 546億餘元,創券商最大併購紀錄。

開發金控總經理楊文鈞表示,此一交易案是基於策略性考量,未來開發金將從過去以創投為主的金控,逐漸擴大至以投資銀行及企金業務為主的金控。

楊文鈞指出,透過公開收購凱基證劵100%持股後,開發金股本將從目前1,125億元,擴大至1,500億元,創下國內金控資本額最高紀錄。同時,除辜家持股會增加外,其他股東持股會稀釋34.88%,也就是說公股持股將會遭到大幅稀釋。

開發金發言人張立人表示,考量未來發展需要,為擴大證劵事業群經營規模,發揮經營綜效,以加速提升公司整體獲利能力,創造公司股東最大權益,昨天董事會決議將公開收購凱基證,公股對此合併案並未表異議。

元大金控旗下的元大證券向來是券商領導品牌,完成合併寶來證後,經紀市占率在業界遙遙領先。對於開發金收購凱基證一事,莊有德表示,若台灣能有更多大型券商,相當有利整體產業發展,對開發金收購凱基證樂觀其成。

開發金子公司大華證與凱基證可望經過資源整合下,挑戰國內承銷業務龍頭元大證券地位。根據統計,以現有規模計算,若是凱基證與大華證合併,包括股票承銷總金額、債券承銷金額市場將躍居市場第一,其他包括據點數、經紀市占率、融資市占率等排行都占市場第二名。

不願具名的大型券商高層表示,大華證董事長許道義原就是承銷高手,未來與凱基證合併後,一定會超越元大證,成為國內承銷業界新龍頭。國內承銷大老、券商公會承銷委員會召集人張立秋表示,開發金和其他金控不同,創投資源豐沛,若能有效整合內部資源,未來成長可期。

相關人士指出,開發金這次是委託知名的安侯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安侯評估結果是:凱基證的合理併購價格為每股介於十五元至二十一元之間,開發金最後選擇接近該區間下緣的價格,即每股十六元公開收購;因此,在併購價格上,公股代表「找不到反對的理由」。

相關人士解釋,根據安侯會計師事務提供過去十年來國內券商併購的溢價大都落在百分之三十二;而這次開發金以每股十六點七元的價格公開收購凱基證,也是溢價百分三十二,看來併購價並無偏高。

凱基證券副總經理兼發言人盛嘉珍表示,開發金公開收購凱基證最低門檻是股權50.1%,執行結果有三,分別是百分之百完全收購、超過50.1%的完成公開收購、未能跨過收購門檻。

盛嘉珍直言,收購股數若超過50.1%,這樁公開收購就算成功,凱基證券將成為開發金子公司,是否下市,由主管機關視被收購股權比重等情況裁量,大股東本身也可針對是否下市提出意見,甚至主動申請提出下市;若可百分之百收購,凱基證券將面臨下市問題,但依過去市場併購經驗,百分之百完全收購的難度相當高。但若未達收購最低門檻50.1%,則退回原點,不致對凱基股價產生影響或衝擊。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元大併購寶來以後,一定會帶動台灣證劵業進一步的整合,開發金併購凱基當然是合理的行動。

第二、此次併購的溢價在中間,不高不低。辜家既是開發金又是凱基證的股東,溢價訂得太高或太低對於任何一邊來說,都有可能被認為是利益輸送,中庸之道最好。

第三、開發金需要積極轉型,從投資公司走向投資銀行,大華和凱基的承銷及投資銀行業務能力都很強,加上開發金自身龐大的直接投資能量,整合後是有可能在一級市場超越元大,成為新的投資銀行龍頭。

第四、但是台灣證劵業特別是承銷有薄利化的趨勢,未來是否能夠給開發金帶來合理的股東回報,尚有待觀察。

第五、中國大陸的投資銀行已經開始走向海外,海通證劵併購了香港最大劵商大福,最近中信證劵又計畫全面收購里昂證劵股權,台灣劵商的機會是兩岸,如果能夠有效整合直接投資、併購和資本市場業務,是有可能創造出新機會,但問題在於金管會管得過嚴,限制了劵商的創造力和拓展新業務的機會。

第六、這次併購有可能是「第三波金改」的開始。台灣的二次金改因為陳水扁收賄而被汙名化,馬英九第一個任期內對於銀行機構的整併幾乎沒有任何作為,非常可惜,錯失了改造台灣金融產業的關鍵時機,以致到現在還有40家銀行、上百家證劵公司和16家金控。我們希望開發金 / 凱基的結合能夠帶動更多台灣金融機構的整併。

第七、台灣金融機構的M&A絕對不能只限於現有的水平式整併,將來要「走出去」併購東南亞同業或投資大陸金融機構,也要「引進來」吸引更多陸資機構參股,打造區域性的新格局。

富士康 / 零售
富士康轉型布局之路備受外界關注,據《投資者報》報導,除母公司鴻海集團成為日本面板大廠夏普最大股東外,富士康更以巨額投資大陸吉林長春,計畫打造大型商圈「玉山新天地」;對此,業內人士仍不看好富士康布局與轉型零售之路。

據《投資者報》指出,富士康已在長春市中央商務區核心區域進行巨額投資,計畫打造76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大型商圈「玉山新天地」,如果該商圈營運成功,計畫在大陸各地進行擴展,將是富士康擴張零售版圖的重大投資。

據瞭解,玉山新天地只是富士康轉型與布局零售業的一個棋子,另有四枚棋子已展開運作,如一線城市與麥德龍合作的電器城萬得城、主攻專業IT賣場的賽博數位廣場、讓百萬員工參與並力圖覆蓋三線至六線城鎮的萬馬奔騰電器超市、借助大型商場超市擴張的敢創數位、以及電子商務網站飛虎樂購。

富士康指出,雖然富士康已展開在轉型布局計畫,但是前景令人擔憂,主因富士康在零售領域布局發展並不理想,加上在降低採購成本沒有競爭優勢,無法藉由代工取得代理商的優惠價格。

據了解,萬馬奔騰電氣超市曾計畫3年內開出1萬家店口號,最後僅在大陸全國開出280家,且至少有20家店面因虧損嚴重而關閉;電子商務網站飛虎樂購更是遇到經營危機,其他如萬得城、賽博數位和敢創數位營運也是平淡無奇。據業內人士指出,富士康轉型零售之路依然艱困,因富士康僅持有萬得城25%股權,無法實際參與決策;賽博數位全國僅有30多家賣場,已失去大陸市場黃金發展機會;敢創數位經營模式靈活,但發展擴張速度緩慢,整體對於富士康轉型布局零售之路作用不大。

我們的看法:

第一、富士康有強大的圈地能力,但是其從來未以房地產開發作為主營業務之一,直到現在。富士康在中國的土地有龐大開發潛能,因為至少是圍繞在其工廠附近,未來富士康不是沒有可能學習日月光張家,將房地產業務分拆出來單獨上市。

第二、富士康不會自創品牌,但是會在中國各地積極展開通路布建。

第三、富士康在中國通路的布建太過於複雜,你可以說這是多層次市場,從麥德龍到賽博數碼,從萬馬奔騰到飛產架構,沒有一家是特別成功的,缺乏人才團隊可能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郭董很難從製造和市場兩者間找到資源配置的完美平衡點。

第四、富士康和麥德龍策略聯盟肯定是錯誤的結合,德國人做事比較嚴謹死板,和富士康這種以速度著稱的企業結合是格格不入,郭董事長應該選擇和大潤發合作才對。

中型併購
依據德勤的報告指出,亞洲是全球中型規模併購市場的領頭羊,亞太交易金額1,432億美元,大中華占亞太交易量的三分之一,為全球併購市場的主要動能。報告並指出,大陸的中型規模併購市場資金部分轉戰境外,交易數量達歷年最高,交易金額成長四分之一,達127億美元。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所屬的德勤全球(Deloitte)財務諮詢服務團隊,昨天發布「2012德勤亞太區中型規模併購市場最新報告」。併購規模在500萬至5億美元間稱為中型併購,報告指出,2011年亞太中型規模佔全球同類市場交易數量的32.4%,交易總金額高達1,432億美元。

從案件數與其他兩大主要併購區域歐洲的1,960件及北美的1,834件來看,逾2,000件的亞洲,仍是全球中型規模併購市場的領頭羊。勤業眾信財顧公司總經理陳威宇說,陸企對外併購投資,消費和運輸行業則佔其交易標的最大比例,預估交易總金額達34億美元。

去年大陸消費產業,對外併購交易數量佔整體中型規模併購市場四分之一,交易量增16%、交易金額增20%,顯示大陸中型規模對外併購服飾、食品飲料及奢侈品牌的積極度。儘管受到歐元債信風暴影響,但報告顯示,有能力募集資金,在大陸進行併購活動的外國企業,願意付出更高價購得理想的標的企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過去大家所關注的大陸企業併購都是巨型的項目,很少人研究中型併購,所以德勤這份研究報告特別有價值。

第二、大陸中型企業的海外併購和民營企業的崛起有很大的關係。民企以往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源可以走出去,但現在不同了,而且有時還有國家在背後暗中支持,從浙江吉利收購瑞典富豪汽車,上海復星集團參股法國地中海俱樂部和希臘 Folie Follie,都說明了這個趨勢。

第三、消費行業仍是中國企業併購海外的主力,因此義大利精品、法國紅酒、日本服飾相信都會是大陸企業有興趣出手的對象。

第四、台灣企業更應該掌握這個機遇,外資企業在目前比較偏好被台灣企業併購,因為台商的國際化程度稍高,而且可以作為外商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但是如果台商企業不能積極行動,透過併購壯大自己,未來遲早會被中國大陸民企超越。

第五、國台辦主任王毅曾表示,兩岸中小企業可以攜手合作,共同開發世界市場,相信這種「海峽併購」(cross-strait M&A),由大陸企業為了取得人才、技術、管理know-how而投資台灣的中小型項目會越來越多。

7天
看好陸客自由行商機,擁有1,000家加盟旅館,全中國第二大平價旅館體系「7天連鎖酒店集團」昨(2)日表示,將爭取台灣平價旅館業者加入集團體系,7天連鎖酒店集團並將在6日舉行「台灣旅館同業溝通會」,對外說明與台灣飯店業者合作機會。

陸客來台自由行前景看好,連大陸飯店集團都有興趣,大陸平價連鎖飯店龍頭如家酒店集團,去年初就曾宣示要來台投資設飯店,第三大的錦江之星也在去年傳出要與福華飯店合作。

在大陸規模,僅次於如家酒店集團,創立不到六年就能成為大陸第二大平價酒店品牌。業者分析,7天連鎖酒店集團標榜「不與旅行社合作、不接旅行團」的經營模式,讓旅館業者可以得到更好的利潤,是他們能夠成功的主要原因。

隨著大陸居民赴港澳台旅遊人口倍增,因應會員住房需求,7天連鎖酒店集團也開始在港澳和台灣尋求合作機會,目前,7天連鎖酒店集團已在香港找到一個加盟旅館,由業主自己興建,再委託7天連鎖酒店集團經營。

7天連鎖酒店集團的代表說明,本周五(6日)舉行的說明會,將派出兩位副總裁胡俊及蘇同民來台主持,據了解,7天連鎖酒店集團已花了一年時間,低調在台尋求合作夥伴,或以直接購買或承租方式,期望在台灣擁有100間房的旅館,但因台灣土地及租金成本高,一直未能如願。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由於ECFA,正在走和香港一樣的道路,觀光旅遊業會水漲船高,陸資和港資因為了解市場,為優先進入台灣,七天進入台灣市場只是再一次印證這個事實。

第二、最近出國,在機場過海關進大門就等了40多分鐘,說明台灣觀光旅遊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能滿足現實需求,所有的產業鏈相關環節如機場、旅館、餐廳、度假別墅都要大幅度提升,才能滿足市場需要。

第三、ECFA剛簽訂時,來台投資觀光旅遊的陸資企業並未有很多,但在今年一月選舉過後,隨著陸客來台人數不斷的增加,陸資對於台灣觀光產業投資的興趣也不斷提高,將來像七天這樣的投資項目肯定會越來越多,從長線來說是投資布局的好時機。

第四、台灣應該開放陸資來台投資觀光旅遊和購物中心,以及與其配套的商業房地產,政府部門需要有更好的協調,畢竟觀光業已成為帶動台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對於經濟產值的貢獻與影響不可小覷。

福益減資
福益實業(1436)近日董事會決定,去年出售房地產獲利,為避免未來現金水位過高,因此退還股東每股現金6.975元,減資比率達69.75%,減資後資本額降為10億元。福益是繼興富發建設(2542)之後,又一家辦理現金減資的公司。

福益發言人吳金發表示,董事會為避免未來現金水位過高,為順應資本市場、活化資金運用,並調整資本結構及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並配合經營管理策略改變,以積極尋找合適的投資者合作,因此決議辦理現金減資退還股東股款。

福益指出,去年出售土城的一棟商辦大樓和桃園縣楊梅鎮部分舊有的廠房,有獲利進帳,因此決定減資退款給股東;另外,福益在楊梅鎮的舊有廠房尚有1.57萬坪土地、土城家樂福大賣場的建築持續收租中,以及位於台北市劍潭的商辦樓層空間待租、售中。

興富發建設在3月21日宣布現金減資,退回股東每股2元現金,股本從74.79億元降至59.83億元。拜房地產景氣之賜,不少公司處份土地資產而入帳不少,公司現金部位也急劇攀升,在興富發及福益相繼辦理現金減資之後,值得注意是否還會有其它公司跟進。

我們的看法:

第一、福益最早是紡織公司,後來轉型做房地產,這幾年又變成控股公司,兩年前其將所投資的證劵公司賣給前金管會委員也是本協會副理事長黃顯華董事長的公司,改名福邦證劵。

第二、台灣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包括傳統產業和部分電子零組件企業,本業已經做不下去,因此必須轉型做房地產開發或成為控股公司。

第三、另外一種途徑就是將主營業務資產剝離,出售給其他人作為「殼」公司。

第四、轉型必須要掌握時機,對原有業務迅速作一個了斷,不要三心二意,最後可能連殼都做不成。

第五、陸資企業要進入台灣發展,另外也有許多日本公司希望借道台灣進入中國大陸,上市公司只要能有想像力,並善用專業中介機構,將會有許多轉型的新選擇。

第六、台灣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動能正在逐漸回復,以前只要一億新台幣即可拿下一個殼,未來的進入成本只會水漲船高。

臉書 / 那斯達克
知情人士透露,臉書(Facebook)選擇在那斯達克(Nasdaq)掛牌上市,為那斯達克贏得最夢寐以求的交易之一,在爭取科技公司股票首次公開發行(IPO)的競賽中再下一城。

包括華爾街日報、彭博資訊和路透等重量級財金媒體,均引述消息來源指臉書將「花落」那斯達克。臉書IPO預估籌資100億美元,成為繼2004年Google後最大規模的網路公司IPO。消息來源表示,臉書準備在5月辦理IPO 。

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NYSE Euronext)和那斯達克OMX集團(Nasdaq OMX)向來競爭激烈。那斯達克已擁有蘋果和Google,現在又加入臉書,擦亮那斯達克在科技業上市界的金字招牌。Sandler O'Neill & Partners分析師羅沛多說:「這是那斯達克強而有力的勝利,未來無疑將為那斯達克帶來更多IPO。」

市值前十大的美國科技公司,有七家在那斯達克上市,包括位居前兩名的蘋果、微軟,以及Google和英特爾;紐約證交所則有市值第三大的IBM。市值逾10億美元的大型科技公司中,在那斯達克掛牌的數目是紐約證交所的兩倍。

那斯達克雖較獲科技公司IPO的青睞,但總體來說,在紐約證交所掛牌的公司市值總和卻遠超過那斯達克。根據彭博資訊的統計,在紐約證交所掛牌的公司,合計市值大約是在那斯達克的三倍。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的那斯達克不簡單,是真正的新興科技和創新型企業偏好的資本市場,先前有Google和蘋果,現在又有臉書,的確不遜於紐約證劵交易所。

第二、亞洲不論是深圳的中小板和台灣的櫃檯買賣中心都還未能夠發展出像那斯達克的格局,雖然有不少中小型或新興企業上市,但是沒有大型的企業,當然這和亞洲產業的結構有關。

第三、那斯達克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能夠給創新型企業極高的估值溢價,只要商業模式正確,即使短期尚無利潤也一樣可以上市集資。

第四、中國大陸雖然A股市場發展快速,但是大部分互聯網和創新型企業卻仍然選擇國外資本市場上市,原因值得探討,到底是審批速度太慢、管制太嚴、還是市盈率不夠高或缺乏良好的創業者 / 管理者激勵機制? 相信在未來兩年應該會出現A股和每股的交叉點,也就是一流的中國企業選擇耐心等候在A股上市,而不是到外國上市。

第五、台灣這兩年生物科技的產業發展較快,至今已經有四、五十家上市櫃的公司,是很好的現象,未來應該鼓勵更多外國和大陸的生物科技企業來台灣上市。

第六、台灣的櫃買中心仍然太偏重電子相關產業,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文創、觀光、農業和醫療相關企業能夠透過這個平台和資本市場快速接軌。

AMOLED
行政院日前核定智慧手持裝置產業發展策略及行動方案,整合跨部會資源,4年投資120億元,目前經濟部鎖定AMOLED,媒合上中下游產業。工業局表示,現階段宏達電、宏碁與和碩均與友達洽談產品開發,可望導入Design In優勢。

施顏祥表示,三星採用垂直整合模式,台灣則是每一個環節的供應鏈相當有競爭力,所以國內應該要運用本身結構特性,發揮分眾合擊優勢,從每個系統整合廠商,去連結上中下游,可望具備國際競爭力。

經濟部蒐集業界意見,廠商普遍認為AMOLED是具有未來發展性,也是中小尺寸面板趨勢,加上友達擁有一定技術,工業局表示,政府期望面板廠與系統商可以整合,透過研發階段就開始合作,也就是Design In的概念,友達已經先送樣品給廠商,未來可望進一步討論產品規格或研發方向等。

因此王振堂向政府建言,協助AMOLED發展腳步應列為最優先項目,期許今年台廠在AMOLED規格上要追上韓國,並且積極推動品牌廠與零組件廠合作,讓需求跟供給方向一致。

面板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台灣與韓國在AMOLED發展上已經出現一段落差,不過其間眾多的設備與零組件廠商,都希望台灣能夠急起直追,因為對他們來講,只有韓國兩家獨大發展這種顯示器對供應鏈來說並不是好事。

如果台灣可以結合日本的相關技術與專利,就比較能夠避開製程開發中的專利問題,可以省下不少時間,以及後續商轉發展中可能會遇上的專利權訴訟。

我們的看法:

第一、AMOLED是下一代的電腦屏幕,可以摺疊,台灣在這方面技術非但沒有領先,還嚴重落後韓國。

第二、由此可見,TFT-LCD產業的未來不容樂觀,應該加速進行重組。

第三、經濟部協調的Design-in,只是讓上下游有更好協調,讓上游供應商知道下游製造商的需要,這種事情不需要經濟部業者幫忙也會自己協調。台灣的產業上下游過去是垂直分工,未來必須形成更緊密的策略聯盟關係,所以可以考慮相互參股。

第四、假如經濟部真的有心,可以學習日本政府將三家中小尺寸面板廠整合成一家Japan Display,我們為何不能整合友達、奇美和眾人之資源,成立一家Taiwan AMOLED? 這樣更能有效整合資源,吸引人才,資本運作,並且和國外廠商策略聯盟。

第五、台灣若想打敗韓國,還可以和中國大陸電視大廠如TCL等合作,加速AMOLED技術的商業化和市場化,在最短時間內形成經濟規模。

外籍人才
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在一所大學舉行的論壇上說,新加坡如果也阻止外國人才進入,將會重演「台灣故事」,喪失在全球的競爭力。曾經譽滿世界的「台灣奇蹟」,曾幾何時,如今竟然成了「反面教材」;「台灣故事」被說成「喪失在全球的競爭力」,「過去十年的平均實質所得大幅減少」。

新加坡經逐年填海造地,土地面積今為七○四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五十分之一;人口則號稱為五百零八萬,約台灣的四分之一強。所謂「號稱」五百零八萬,是因正式公民僅三二五萬,其餘一八三萬則為永久居民或外籍工作者,占了「總人口」約三分之一。

新加坡不但進口「能源」,且是「人力資源」的大量進口國;這是新加坡能有今日令人矚目的表現之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新加坡不僅「進口」大量尖端白領技術人才,也大量進口基層藍領勞工,在新加坡的餐廳中常見菲律賓籍的服務員,連清潔廁所者也是「進口人才」。

現代的經濟體系是一個「國際大拼圖」,不但高薪高技術的「人才」全球都在搶,連低薪低技術的「人才」也是全球都在搶(或移入或外包);如果對高薪者「閉門謝客」,對低薪者「禁止入內」,這個經濟體系就不能完成靈活而有競爭力的拼圖。這的確是台灣與新加坡很不相同的地方。

當德國也開放外籍人士可有入境德國六個月的「找工作簽證」,當日本也將「接受外國人才」標舉為「國家戰略決策」,當印度名校的大學畢業生,整批一個也不留地被美國名校以優厚的獎學金「包養」;我們的「台灣故事」卻成了「反面教材」,能不令人唏噓不置!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人才不斷流失,缺乏競爭力,現在總算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沒有想到卻是要由新加坡副總理在公眾場合當作「反面教材」羞辱台灣才能達到震撼效果。

第二、台灣在亞洲算是對外資相當不友善的市場,不管是「資金」或是「人力資源」,政府總是持著嚴加管理的防弊心態,現在已成為國際笑柄,應該大刀闊斧進行改革。

第三、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經說過非常羨慕台灣的優勢地理位置,言下之意台灣沒有好好利用在大中華經濟圈中的戰略位置。我有一個新加坡上市公司客戶,董事長是福建人,在英國倫敦取得環境工程博士學位之後,就立刻被新加坡政府聘用為公務人員並給予公民身分,負責環保和水利建設,這種事在台灣絕不可能發生。

第四、台灣現在要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政府應該對中國大陸的白領高級人才放寬聘用規定,讓經濟區真正成為人才自由交流的中心。在二十世紀知識經濟的時代,「人力資本」的重要性肯定將會超過「金融資本」。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鴻海 夏普, 富士康 海航, 陸資來台, 兩岸貨幣清算協議, 溫州金改, 中信 里昂

鴻海 / 夏普
鴻海集團近日宣布與日本液晶顯示器(LCD)製造龍頭夏普結盟,鴻海集團出資669.05億日圓(約新台幣238億元),取得夏普10.95%股權,成為夏普最大單一股東;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以個人名義入股夏普十代面板廠。

總計這次合作案,金額高達1,329億日圓(約新台幣473億元)。這是鴻海集團繼入股奇美電後,又一次在面板業重要布局,將勢力延伸至品牌,為台灣面板業「聯日抗韓」跨出一大步。鴻海新聞稿指出:「未來不排除也讓夏普入股,雙方交互持股。」

面板業內人士解讀,鴻海的動作,除了解除夏普資金問題,也同步掌握夏普、索尼兩大品牌的電視系統組裝代工訂單,利用夏普的技術,爭取更多蘋果訂單。全球前四大面板業者依序是韓廠LGD、三星、奇美電與友達,奇美電與夏普結盟後市占率提高為20%,逼近三星的25%,LGD為31%。

鴻海藉由與夏普結盟,取得金屬氧化物半導體(IGZO)技術,打造十代廠,並為蘋果iTV電視建立面板專線,傾全力為蘋果提供從組裝至零組件的「一條龍服務」。台美日三強首度攜手,力抗三星韓流。

業內人士透露,夏普八代廠是蘋果所投資,並早已被蘋果包下,成為蘋果新iPad與iPhone的面板生產專線,在蘋果力促之下,鴻海投資夏普十代廠,並為蘋果年底推出的iTV面板做準備,打造全新的金三角合作關係。

蘋果的產品發展藍圖很清楚,IGZO、LTPS與IPS都是必備技術,夏普同時擁有這些技術與產能。在蘋果牽線下,鴻海艦隊全面攜手夏普,就全球面板產業而言,台日美三強抗韓才剛開始而已。

鴻海已不滿足於為最大客戶蘋果做系統組裝代工,而要進一步往上游零組件發展,這也是蘋果所要求的,由於關鍵零組件是屬於高毛利的產品,將可大幅提升鴻海自身毛利率。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在郭台銘董事長這幾年的海外M&A項目中,以本案最make sense,之前收購思科和索尼海外的工廠,只是純粹以海外布局,接收生產製造資源,以及加強和客戶合作關係為著眼點,但沒有策略內涵,不像和夏普的合作。

第二、入股夏普有很多層次的意義,包括上游技術取得,擴大生產規模,強化和蘋果的關係,以及建構大中華 / 日本策略聯盟,這也等於向全球宣示,未來是產業鏈彼此間的競爭,而且鴻海不會缺席。

第三、「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三週前才剛舉辦日台投資研討會,而且選擇台灣企業對日本的併購作為題目,當時有些人還覺得台灣對日本的投資併購案應不會太多,沒想到郭董事長馬上就證明這才是新主流的開始。假如鴻海 / 夏普代表大型的台日併購,未來我們必然可以樂觀期待十倍以上數目中小型日台企業彼此之間的股權交流。

第四、日本產業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結構重組,大型家電、半導體和面板企業面對南韓強烈的競爭和日圓的升值,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企業組織架構再造,包括分拆 (spin-off)、合併、引進策略投資人和資產出售。台灣電子業經歷了多年的好光景,現在已面臨了轉型的關鍵時刻,透過M&A收購日本企業的關鍵零組件技術,或者是和日本企業合作共同開拓中國大陸和全球市場,對於進退維谷的台灣電子業來說,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最佳產業升級戰略。

第五、鴻海 / 夏普的合作另外一個意義是說明未來M&A的主流趨勢是「策略聯盟」,包括參股和合資,合併和全面收購反而在其次。由於是產業鏈和產業鏈的合作,所以不需要整個企業合併,反而會增加整合上的困難; 如果台灣企業的財力不夠,還可以和私募股權基金配合。

第六、本案比較奇怪的地方是郭台銘董事長個人以235億新台幣投資夏普十代面板廠46.5%的股權,這可能是不要讓鴻海在夏普的持股過多,也可能是因為十代廠有較大的風險,所以由郭董以個人名義先投資,十代面板廠造價超過一百億美元,對郭董來說是一筆好交易,但不論如何,整體而言都是很奇怪的架構,有潛在的conflict of interest,但是在本案創造的光環下,就沒有人特別去深究其原因了。

第七、郭董曾說,他要做就做10年、20年的計畫,而非3到6個月的短期績效。以郭董的布局來說,未來和蘋果只會綁得更緊,預計蘋果營收未來有可能占鴻海集團一半,而非蘋陣營占另外50%,夏普的投資掌握了未來三年蘋果所需的關鍵跨世代技術,對鴻海業績衝刺的幫助不可言喻。

富士康 / 海航
全球最大電子專業代工業者富士康集團總裁郭台銘,昨日在大陸海南省博鰲與海南航空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郭台銘表示,富士康將與海航在觀光、旅遊、採購、免稅商品等領域合作,並將在海南省扎根高科技行業。

富士康集團昨天與海航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航空物流、商業貿易、電子產品生產等領域合作,有助富士康打造包括產品生產、物流運送、甚至零售在內的「一條龍」產業鏈。

鴻海投轉資富士康集團總裁郭台銘表示,富士康的工作團隊很快就會進駐海南,第一步是在海口設廠,製造生產該公司專長的電子產品,「希望工廠今年內可以動土,以一年多的時間完工後開始生產」。

郭台銘談到為何在海南投資指出,希望抓住海南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先將一些科技產品移轉到當地,因為海南發展高科技業有一定的人文與生態基礎;按規畫,在海南的第一步投資將先在省會海口市,預計今年內動工,一年多時間建成啟用。

除了製造業,由於海南是大陸國務院核准的國際旅遊島,享有特殊的免稅商品政策,而海航則是海口機場免稅商店的合作方,郭台銘還透露,未來富士康將與海航聯手免稅商品的供應。此外,與海航的合作還包括航空物流、第三方支付等有助於發展富士康電子商務的項目,透過與海航的強強聯合,富士康希望能在海南落地生根、鳳凰展翅。

我們的看法:

第一、郭台銘董事長做案子越來越有創意,本案牽涉到「跨領域」的合作,是鴻海集團近期另一個戰略合作項目。

第二、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本項目的合作在於物流,利用海航的資源優勢,切入物流運送以及電子商務等領域。

第三、但是另一方面,鴻海集團每次高調宣布要和另外一個強勢集團合作,往往是不了了之,去年和大陸太陽能產業龍頭保利協鑫朱共山先生的合作就是一例,三個月之後宣布停止。

第四、和鴻海在觀光、旅遊的合作雖然符合海航的發展戰略,但卻和鴻海集團的電子本業沒有什麼關係,令人不得不猜測’這是不是因為要圈地所發展出來的合作項目。

陸資來台
經濟部日前公布第三波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內容,表面上開放幅度極大,台灣經濟與投資再向開放與自由化,邁進一大步;但仔細審視內容,卻發現那種揮之不去的「保密防諜」心態,導致開放時訂定了其它如「不得具控制力」、「主管單位專案審查」等條件,結果反而是讓原本的開放變成緊縮,甚至平添未來陸資投資案的困擾與紛爭。

根據經濟部的報告,第三波開放陸資來台投資項目,已經由行政院審查通過。其中製造業開放幅度約九七%,服務業與公共建設開放幅度約五一%。製造業部分,新增開放一一五項,包括LED、太陽能等產業都在開放之列。表面上開放幅度極大,值得肯定。不過,經濟部對半導體、面板及其相關零組件、工具機、電子及半導體生產設備等所謂「關鍵性產業」,雖然取消原本百分之十的陸資持股上限之限制,但卻規定陸資不得有控制能力。其它各種限制條件還包括:陸資必須經過專案審查小組審查產業合作策略、陸資要承諾不擔任或指派投資事業的經理人、陸資擔任董事人數不得超過其它股東的總人數、不得徵求委託書等。

請問:這種裹上一層又一層纏腳布的開放,算是哪門子的開放?而且,仔細閱讀、深入去想,經濟部訂的各種條件,用白話文來說,就是要陸資拿錢來給台灣企業玩,但卻剝奪其公司大股東應有的所有權利,不得與聞、參與公司事務。請問:合理嗎?天下有這種傻瓜投資者嗎?這種開放,有等於沒有,明為開放、實為緊縮。經濟部長施顏祥在立法院報告時說了一句話:「此規定比過去更嚴格」,倒是誠實的說出這個「開放」的真正面貌。

經濟部說這些規定,是為了避免我國關鍵技術產業的發展優勢與主動權,落入陸資手上。但邏輯上來說,如果我國真有在全球具關鍵技術的發展優勢者,坦白說,這種企業不會賣的;會賣的大概就不是這類企業。這些企業或許較大陸的企業高明,但卻不是台灣不可缺少者。而且,換個角度看,陸資如果來台投資,當然要選擇較具競爭力、優秀、或甚至較陸企高明的企業,難道經濟部認為陸資是要來台「撿破爛」嗎?經濟部的「保密防諜」加上「父母官控制」的雙重心態,在實際上是封死了陸資來台投資的路了。

其實,影響較大的特許產業(如金融、電信),任何投資案原本就要由主管機關審核把關。經濟部只要把極少數影響國家安全的產業排除在陸資投資項目之外即可,其餘產業與企業,到底陸資是否有興趣投資、要投資多少比例、投資後與原經營者的關係(如派任董監事席次、是否指派經理人等),都交給市場決定即可。經濟部,就甭管太多了。說有哪一個產業、哪一家企業,因為有陸資入股取得主導權,就導致台灣經濟與產業的負面影響,是言重了。處處設限,只是限制了兩岸投資交流、互相拉拔成長的機會罷了,政府還是鬆鬆手吧!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政治力量像是像揮之不去的夢靨,影響政府的決策,每次好不容易開放一步,卻又再加上一些條文的約束,等於是退後一步,最終的結果是在原地踏步。

第二、政府的態度基本上是對反對開放陸資的人表態「我們不是沒有在把關喔」,這對所有外商招商引資造成重大負面影響。政府審查外人投資第一關就是檢查是否有中資成分,只要有0.5%中資就立即轉到「特慢車」申請流程,大陸企業現在積極走出去,布局全球,越來越多全球企業都和陸資有接軌,政府沒有必要的「恐中症」只會把自己綁死,讓台灣企業的國際舞台更加狹小。

第三、現在是政府重新檢討陸資來台政策的時候了,要不然該就放棄「正面表列」的審查方式,要不然就應率先推出一些標的清楚的項目,直接對陸資招商,不要再在產業名目中打轉。

第四、台灣應該向中國大陸學習,由政府帶頭,將好項目先端出來,而不是等到出問題的時候才急急忙忙開放期望從陸資找到救兵。以金改為例,中國大陸是四大行先完成戰略重組、招商引資、海外上市後,才將改組進一步擴充到第二層次的銀行 (交行、招商、光大等),台灣現在雖然開放陸資銀行參股,卻仍將比例限制在5%,等於沒有開放。

第五、台灣總有一些自我施加的禁忌,某些產業好像是永遠不得開放的,想都不用想,比如說電信和房地產,反對電信開放的理由是會影響國家安排,反對房地產的理由是會引起炒地皮。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對,其實不然: 電信和雲端計算息息相關,華為現在已成為全球最大電信設備供應商,台灣許多網通大廠和華為都有緊密的業務往來關係,中移動投資遠傳電信四年都未獲准,我們又怎能對台灣發展雲端的前景有信心? 再以房地產為例,大量陸客來台,正是大力發展商用地產最佳時機,可以要求陸資投資商用地產長期投資,規避土地炒作行為,為何政府不能朝此深入規劃設想?

兩岸貨幣清算協議
央行總裁彭淮南日前表示,希望暑假前敲定兩岸貨幣清算協議。但香港銀行界人士研判,離岸人民幣市場規模有限,大陸不希望在「同時區內」(台、港在同時區)設太多清算行,否則業務會重疊,這是新加坡多年來爭取不到清算行的主因。台灣市場憂心,貨幣清算今年能否開花結果仍充滿變數。

另一名熟悉兩岸政經的大陸金融界人士認為,兩岸貨幣清算涉及敏感的政治問題,例如若兩岸氣氛緊張,大陸切斷清算管道後,台灣人民幣的流動性會出問題,衝擊金融穩定。

金融研訓院昨日舉行「台灣銀行業發展人民幣業務之經營模式探討」研討會,香港恒生銀行人民幣業務策略及計畫部主管顏劍文接受採訪時表示,台灣能否壯大人民幣市場,關鍵在北京決策層。

他解釋,依香港經驗,所有人民幣業務都是由北京中央的法規所帶動,所以一定要搞清楚大陸允許做什麼業務;台灣自己法規也必須跟上,把配套措施做好。央行規畫在兩岸互設清算行,彭淮南又表示盼暑假前簽訂貨幣清算協議,台灣成全球第2個人民幣清算平台機會濃厚。

顏劍文坦承,香港和台灣在人民幣市場上「肯定有競爭味道」。但他研判,台灣、新加坡、香港位處同一時區,而大陸的態度是,人民幣市場規模並未大到要在同一時區內設多個清算行。相對台、星,位於不同時區的倫敦,還比較有希望成清算平台。

此外彭淮南強調,不贊同在貨幣清算機制建立前,開放國內外匯指定銀行(DBU)承作人民幣業務,「不能都給香港賺走」。

不過,顏劍文提出截然不同的觀點,認為台灣應先養成人民幣「業務上的慣性」,意即待各項業務作起來、規模夠大後,大陸才會考慮設清算行,而非苦等貨幣清算協議。他舉例,上世紀歐洲美元萌芽時,倫敦做了很多功夫,吸引大量美元離岸交易到倫敦,造成離岸美元在倫敦交易量比美國本土還多,成了「約定俗成的離岸中心」。同理可證,台灣要先把人民幣的量做起來,才有機會爭取清算中心。

顏劍文還建議,台灣可效法英國和澳洲和大陸簽「貨幣互換協議」,透過貨幣互換取得足夠的人民幣存款,才能從事各種業務。譬如當年新加坡和大陸簽互換協議後,匯豐銀行便從新加坡金管局拿人民幣發展貸款業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彭總裁真的是操之過急了,大陸方會接受台灣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之一”的想法,但還是要按步就班。

第二、彭總裁等於是公然宣稱要成為全球第二個人民幣清算平台,問題是台灣配套措施做好了沒有,政府部門之間 (彼如說央行和財政部 / 金管會) 是否有協調? 是否有共識? 這些都不具備就想蠻幹,失敗的機會很大。

第三、彭總裁可能是想追求自己的歷史定位 (legacy),但是不應該說出影響區域和諧的重話,像「不能都給香港賺走」,這會造成反效果,香港絕對有條件在「一段時間之內」作為區域唯一的人民幣清算平台。

第四、香港恆生銀行主管說得很對,台灣能否壯大人民幣市場,關鍵在北京決策層,因此這是兩岸政治話題,不是單純的財經決策。

第五、和香港比較起來,台灣有實體經濟作後盾,很容易順理成章地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但規模一定要夠大,並且靠各種金融產品的帶動,比如說政府目前在推廣兩岸特色金融,並且發展「以台灣為主的人民幣理財業務」,就是一個正確的方向。香港目前發展比較快的人民幣商品就是點心債,其它還付諸闕如,台灣如果能夠成功搭建人民幣理財平台,未來潛力不可小覷。總而言之,台灣是有機會的,但千萬不要操之過急,反而亂了章法。

溫州金改
大陸國務院28日批准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專家表示,這對大陸的金融改革、溫州發展及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等問題,均可說邁出一大步。

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批准實施「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要求透過體制改革,構建與經繼社會發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體系,為全大陸的金融改革提供經驗。

溫州市金融綜改試驗區有12項主要任務,其中,最突出的是建立風險防範體系,包含3大項。除了制定規範民間融資的管理辦法外,另外還特別強調界定地方金融管理的職責,以落實地方政府處置金融風險的責任,以及建立防範系統性風險的綜合統計與預警體系。

溫州的具體目標包括,今年底前小額貸款公司要達到100家、且資本金總量達到800億人民幣。同時,要全面啟動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股份制改造,以及鼓勵股權投資公司等。

併購專家、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表示,溫州金改獲批不但是對民間金融與民營經濟的肯定,也鼓勵溫州進行體制和機制的創新,為即將到來的全國金融改革提供經驗;同時,這也支持國有金融機構面向小微企業,與民間金融搶地盤;此外,溫州金改特別強調風險警示,強調地方政府的監管責任。

此外,個人境外直接投資也在溫州金融綜改區的主要項目內,允許溫州研究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分析人士指出,這為引導資金外流開闢一條出路。

我們的看法:

第一、溫州應該加強和台灣的合作,台灣銀行界有最完整的小額信貸經驗,可以協助溫州的金融改革。

第二、個人境外直接投資是兩年前溫州就想做的事情,後來因為政策的原因停了下來,溫州可以研究如何引導境外投資到有戰略意義的投資方向,比如說可以探討投資台灣企業,兩岸共同開發全球市場。

第三、台灣正在積極推動「兩岸特色金融業務」,應該想法子和大陸的金融改革接軌,不只是金融創新,並且還有更深層的兩岸合作意義。

第四、除了溫州以外,廈門也在展開金融試點,希望成為海西金融中心,吸引更多一流台資金融機構進駐。台資銀行進入中國大陸,不能只是一廂情願地以自己的角度為出發點,若能配合大陸政策發展的趨勢,將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中信 / 里昂
大陸券商龍頭中信證券(00630-HK、600030-SH)昨傳出將全資收購里昂證券(CLSA),又因華夏基金51%股權出讓收益加持,使其去年淨利年成長11.18%達到125.76億元(人民幣,下同),表現符合市場預期,結果帶動其在港、陸兩地股價表現,AH股全天各自大漲2.66%與3.72%,報收11.59元與15.6元港幣。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表示,正在談判將旗下里昂證券全部股份出售給中信證券,以取代去年達成的出售19.9%股份的協議;與此同時,中信證券不再計畫收購農業信貸旗下另一經紀公司盛富證券(Cheuvreux)的股份。

中信證券財務總監葛小波昨天於全年業績記者會表示,公司與東方匯理就里昂證券股權交易繼續展開談判,希望能夠儘快完成。他表示,該宗交易可望使中信證能進一步提高在香港的市占率,並有助公司國際化布局。

我們的看法:

第一、里昂是亞洲最優秀的獨立型劵商之一,背後雖然有法國農業銀行(前里昂銀行)擁有65%的股權,但經營管理完全本地化,一直以言論獨立,經營靈活和饒富創意而著稱,現在將其全部股權轉讓給中信證劵,相信對其未來發展是比較好的選擇。

第二、原先的安排是由法國農業銀行和中信證劵共同持有里昂證劵,而且中信要同時收購法國農業銀行旗下另一經紀公司盛富證劵,但這並不是很好的安排,因為法國農業銀行和中信證劵是完全不同的文化風格,而盛富證劵業務又和亞洲無關,以歐洲經紀業務為主,前景不佳。現在只投資里昂,策略比較清晰。

第三、中國的證劵公司都積極想「走出去」,併購海外同業,之前已有海通證劵成功收購香港最大本地劵商大福的先例,中信證劵若能成功收購里昂,將更進一步創造新紀錄,因為里昂是完全外資外國人管理的劵商。

第四、中國大陸對海外劵商的收購,應從亞洲區域型證劵公司先開始做起,不要一下子跳到歐美去,會有管理上的問題,更何況未來全世界資金都想要進入亞洲市場,成就亞洲龍頭,就有可能作世界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