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台達電 新日光 阿里巴巴 新浪微博 奇瑞 政府補貼 安盛人壽 兩岸挖角問題 兩岸產業合作 陸企併歐企 賽維 YY成功上市


台達電  新日光 阿里巴巴  新浪微博 奇瑞  政府補貼 安盛人壽 兩岸挖角問題 兩岸產業合作 陸企併歐企 賽維 YY成功上市

台達電 / 新日光
喊了許久的台灣太陽能產業整併潮終於發生!新日光將分兩階段(公開收購與股權收購)方式,併購台達電旗下旺能,總併購金額高達4億美元,若成功,新日光將成為台灣最大太陽能電池與模組廠,台達電則是最大股東。
     
新日光19日宣佈,於1120日至1214日,公開收購旺能13~15%股權,以每0.703股新日光股票、加現金0.5元,換1股旺能。新日光評估,收購旺能交易對價每股約11.41元,以昨旺能收盤10.5元計、溢價8.66%;第2階段合併預計明年6月底前完成,屆時台達電將成為新日光最大股東、持股約17%,兩階段總併購金額達4億美元。
     
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新日光董事長林坤禧表示,透過此次合作案,將可結合新日光與旺能的電池、模組及台達電的系統業務,建構具高度競爭力的供應鏈,成為全台灣最大之太陽能公司,居全球領導地位。   台達電並允諾將繼續支持新日光現任經營團隊,並於在雙方合併完成後18個月內,提供最高15億元資金,參與合併後新公司的籌資活動,強化新公司的財務結構。
     
此併購案由瑞士銀行擔任獨家財務顧問,瑞銀台灣投資銀行業務負責人郭嘉宏指出,歐美市場對大陸太陽能廠商提出「雙反」,對台灣太陽能就是潛在機會,新日光與旺能就是看到這方面的商機,遂促成這樁併購案。
     
據了解,聯發科併購F-晨星對台灣科技業併購潮起了極佳的示範作用,除了產業整合外,連併購模式都為人稱道,新日光與旺能所採用的「兩階段併購」、也就是第一階段的公開收購(tender offer)與第二階段的股權收購(share merge)模式,與聯發科併購雷同。
     
郭嘉宏認為,新日光、旺能的合併,對台灣太陽能產業整合將起示範作用,過去由半導體產業所延伸過來的技術仍具競爭力,只是卡在全球太陽能產業長期處於供過於求,新日光併購旺能,將牽動太陽能產業走向整併,未來勢必會有更多併購機會將陸續浮上檯面。
     
新日光、旺能合併後,太陽能電池產能達1.9GW10億瓦)是台灣最大太陽能電池廠。若從全球太陽能電池廠規模來看,則排在第7位,但單純以「太陽能電池專業代工廠」來看,則是僅次於晶澳、為全球第2大。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產業整合案,兩家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在這個產業大動盪的時代,快速地結合起來,成為全球第二大的太陽能電池專業代工廠。

第二、台達電將成為未來幕後的「富爸爸」。台達電本來就是台灣最關注綠能投資的企業,這次跳出來擔任產業整合者,值得肯定。

第三、兩家台灣太陽能企業相互結合只是第一步,將來應該再接再厲,進行更多的產業整合,從台灣到大陸,從大陸到全球。

第四、新日光的董事長林坤禧來自台積電,台積電旗下業有台灣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公司茂迪。原先市場的傳聞是茂迪和新日光在探討合併,沒有想到卻由台達電搶了先機。平心而論,台達電因其對綠能產業的關注,會是比台積電更好的策略投資者。台積電作為台灣最佳的企業,未能積極參與太陽能產業的整併,反而選擇退出茂迪,不再做為長期策略投資,令人扼腕。

第五、這個併購案對於台灣其它太陽能產業的業者,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啟發,我們預期會有更多太陽能產業的整併在短期內快速發生,畢竟時機不會等人,音樂停止卻沒有找到夥伴,將會死得很慘。

第六、中國大陸業者應積極探討如何和台灣業者合作,尋求最大的策略突破口,比如說可以先參股台灣企業20%股份,未來再將資產注入,或者一起到海外去收購其它公司。

阿里巴巴 / 新浪微博
中國最大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集團,傳擬投資46億美元入股中國最熱鬧的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不過,阿里巴巴內部人士透露,阿里巴巴不會控股新浪微博,持股比例約15%到20%左右。   對此,阿里巴巴集團新聞發言人楊磊表示自己對此事並不知情,稱是市場傳言。阿里巴巴公關經理施致瑀昨日回應本報記者提問也表示,集團對此事不予評論。
     
路透引述阿里巴巴集團內部人士透露,目前阿里巴巴對新浪微博的投資洽談已步入尾聲,對新浪微博的估值為30億美元。一位新浪中層亦證實,阿里巴巴與新浪微博的確就投資事宜進行過多次洽談。
     
騰訊科技指出,在投資完成後,阿里巴巴將持有新浪微博獨立公司15%到20%股權,新浪微博的估值會高達2030億美元。以此計算,此次阿里巴巴將投資新浪微博46億美元。   有分析認為,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是希望藉此實現多年來尚未成功的社交網絡戰略。    事實上,新浪微博堪稱大陸最熱鬧的社交平台,儘管人氣十足,吸引許多學者專家、藝人註冊,但人氣及流量並沒有帶來實際的盈利。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擁有淘寶、支付寶、天貓等多個獨立事業群,在最近一輪融資中,集團估值已達400億美元。去年淘寶加天貓商城全年銷售額為6,100億人民幣。分析人士表示,淘寶目前已經成為新浪微博的第四大流量出口,雙方的系統性很強,用戶匹配度極高。如果雙方合作,可能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根據新浪發佈的今年第3季財報顯示,今年第3季新浪淨營收為1.52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7%,淨利潤990萬美元,卻比去年同期下滑70%,這組財報披露後,新浪股價更大跌15.12%。
     
截止2012930日,微博用戶數量已達4.24億人,但平均每天活躍的用戶僅為4,230萬,活躍用戶僅佔用戶總量的10%左右。收入方面,新浪微博廣告收入約2,000萬美元,僅佔新浪廣告收入的16%。
     
數據顯示,新浪2011年對微博業務的投入超過1億美元,預計2012年將投入超過1.6億美元。阿里巴巴挹注46億美元,可望位新浪微博開展其他業務推增新的動能。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新浪是第一代的網路公司,阿里巴巴是第二代的網路公司,都有一定的行業地位,兩者結盟,意義非同反響。

第二、新浪這幾年不是沒有創新,微博給了新浪前所未有的新生命和機遇,但再往下走,恐怕不是靠自身力量就可以成功,必須透過策略聯盟才能有所突破,更上一層樓。

第三、阿里巴巴今年中買回20%雅虎持有股份,並有中投和國家開發銀行在背後撐腰,顯示阿里巴巴已不只是另一家網路公司 (another internet company)而已,已晉升到了「中國標誌」(Chinese Icon) 的江湖盟主地位。

第四、全球網路公司正在興起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最重要的變化是Google和微軟這些平台業者,因為蘋果的挑戰,而紛紛跨入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形成各自的生態體系。影響所及,中國大陸的平台業者如百度和騰迅,也跨足新平台的構建和品牌硬體的市場,新一波網路業的大整併不可避免,阿里巴巴/新浪的聯盟將只是第一槍。

第五、微博對手機用戶有絕對性的影響,阿里巴巴在手機平台上還未有著力點,參股新浪微博可以補貼這個缺陷。

奇瑞 / 政府補貼
昔日大陸最大的本土汽車生產商奇瑞汽車,現在盈利則需依靠政府補貼,國內競爭對手長城汽車、吉利汽車控股已經取得領先。    路透引述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的研究報導稱,如果不是政府補貼,奇瑞已經連續3年虧損。值得關注的是20092010年的虧損,因為得益於政府的刺激政策,這兩年汽車銷售激增。
     
根據聯合資信報告,奇瑞這兩年的獲利分別為6,600萬元人民幣(下同)和2.4億元。該公司在這兩年獲得的補貼分別為6.33億元和11.2億元。   大陸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集中力量於少數產品和品牌、以獲得更大投資效益的車廠最後脫穎而出,福特汽車在2009年曾運用這個策略避免了破產。
     
行業諮詢機構益普索(Ipsos)的分析師葉盛表示:「45年前,所有的本土品牌都難分高下;但現在,那些產品策略更集中、也更謹慎的廠商已經領先。」    葉盛表示,如果奇瑞專注於發展低成本品牌奇瑞QQ,它應能保持領跑者的地位。   相反,奇瑞推出數十款新車,而且差異化不大,甚至還新創立了兩個品牌「瑞麒」和「威麟」,但卻一直沒有暢銷起來。
     
奇瑞董事長尹同耀在談及多品牌策略時常說,「多生孩子好打架」,但他的「孩子」雖多,卻處境艱難。   根據官方數據,今年迄今奇瑞汽車銷售較上年同期下滑13%,是2011年下滑6%的兩倍還要多。奇瑞在2011年售出64.17萬輛汽車。    奇瑞汽車9月宣佈對業務進行重大重組,其中包括結束銷售表現不佳的瑞麒和威麟兩個品牌。
     
相較之下,長城汽車20年前還只是一家低價皮卡(Pickup)生產廠,如今已經成為大陸最大的運動型車(SUV)和皮卡車生產商。    長城汽車第3季淨利增長逾1倍至15億元,是奇瑞20092011年淨利的3倍。長城汽車發言人把公司的成功歸因於重點發展和謹慎的策略。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政府會積極補貼策略性產業,汽車工業即是其中之一。過去十年,大陸盡一切可能發展汽車工業的自主創新,現在已有初步的成效,但是距離歐美和日本的水平仍然很遠。

第二、企業不能靠政府補貼生存,只會越來越沒有競爭力,太陽能產業無錫尚德和江西賽維的破產均是前車之鑑,仗著有地方政府撐腰,拓展速度超出市場常規,產能過剩,終致滅頂。

第三、奇瑞和吉利差不多同時間崛起,但近年來吉利已經超越奇瑞,而且走出去收購Volvo,將彼此距離大幅拉開。成功的關鍵是「機制」,奇瑞是國企,吉利是民企。奇瑞唯有盡快私有化才能以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帶動企業的成長,否則只會繼續沉淪。

第四、奇瑞採取多品牌策略,對於一個技術和品牌均不成熟的企業來說,這是致命的失誤,難怪今年會結束瑞麟和威麟這兩個品牌。這也證明奇瑞缺乏好的管理人才,特別是有經驗市場營銷主管。

第五、奇瑞應該引進PE,徹底改造。它的問題都是基本的管理問題,和機制有關,只要把制度調整,應該很快就能再上正常經營的軌道。

安盛人壽
第三度要來台設據點的法商安盛人壽(AXA19日宣布,法國總部決定不再繼續對台申請投資,原訂新台幣20億元投資金額,也將轉往亞洲其他國家投資。
 
金管會則表示,5月駁回安盛人壽申請來台設分公司案,主要是安盛先前二度退出台灣市場,影響台灣保險市場穩健發展,且今年的申請案亦未保證長期經營,更未取得其百慕達官方的核准;但之後安盛即未再正式遞件申請來台,金管會也沒有表達一定駁回或不准的意思。
 
安盛在5月被金管會駁回之後,仍積極在台招兵買馬,招募許多在台外商壽險公司協理、副總級以上人馬,且已談定許多行銷高手要加入;但昨天法國總公司的決定讓安盛已招募的40多位員工相當震驚及遺憾,由於安盛資遣等後續細節尚未出爐,員工多表示尊重安盛決定。
 
安盛人壽法國總部與宏利人壽、英傑華人壽總部接觸後,加上透過多管道了解保險局意向,評估再次遞件也可能被駁回,安盛人壽總部向台灣籌備處人員透露,國際級品牌不容再次被駁回,將損及公司形象,因此決定取消投資台灣計畫,先前已投資逾3億元招兵買馬、買電銷總部的資金也將認賠,並開始處分資產。
 
金管會表示,銀行市場飽和,台灣已有10年以上未核發新的銀行執照,只准併購市場上已有的銀行、金融機構;保險最後一張新發執張是2008年准許蘇黎世人壽重返台灣市場,接下來雖未「凍結」,但會審慎評估,申請者必須說服金管會,且最好仍是以併購、承受台灣相關保險公司股權為宜。

我們的看法:

第一、安盛人壽兩度進出台灣市場,有其總部經營的考慮。金管會認為其對台灣市場長期承諾不夠,也有其考量。

第二、但台灣畢竟不是中國大陸,招商引資又是台灣現在的重點。任何政府行政裁量權的干預,都只會降低外國投資者對台灣的信心。

第三、投審會從來不會去調查外國投資人對台灣的負面意見,也不會去理解這些行政措施對將來招商引資所造成的影響,一定要等到美僑商會或歐洲商會出了白皮書建言,感受到外在壓力才會有所動作。

第四、英國保險公司英傑華 (Aviva) 是另外一個例子: 金管會強調其一定要找到新的買家才能退出台灣市場,這些都是退出障礙”(barrier of exit) 的例子,和進入障礙 (barrier of entry) 一樣嚴重。

第五、台灣正在積極發展區域財富管理中心,並且以開放人民幣業務為金融改革主軸,本週主管機關還在討論有關人民幣保單開放事宜。外資保險公司好不容易重啟對台灣市場的興趣,可以保險切入理財商品和財富管理,卻被澆了無情的冷水,這對台灣朝向區域財富管中心發展是一重大的挫敗。

兩岸挖角問題
「第二屆兩岸產業合作論壇」昨天登場,經濟部次長杜紫軍警告,兩岸產業合作若僅依據己方利益各自發展,競爭可能大於合作。他並呼籲陸方重視兩岸人才挖角問題,制止惡性挖角。   據了解,這是我方首度在兩岸具官方性質的論壇上向大陸提出我方對大陸挖角台灣人才的關切。杜紫軍盼這項呼籲,讓大陸正視並建立兩岸良性互利的人才交流循環。
          
杜紫軍不諱言,大陸惡性挖角台灣人才,已嚴重衝擊台灣國際競爭力及創新自主性,不僅引起社會關切反彈,也不利兩岸長遠利益。   杜紫軍說,立法院下周將要審議「營業祕密法」,屆時對人才的移動及不當的把企業智慧財產權帶到對岸的競爭對手,將受到嚴厲處罰。他也盼大陸可以採取措施,制止兩岸人才遭惡意挖角的問題。
     
杜紫軍拋出這項呼籲,立即引來台下兩岸產學研界的迴響。「認為說到業界心坎裡」,與會產學研人士認為,上次奇美電面板廠工程人員整批被挖角到大陸,台灣智庫研究人才被大陸挖角者更不在少數。
         
一位智庫人士就透露,從今年上半年以來,大陸企業透過第三地迂迴來台設立研發中心,挖角台灣科技界人才有增多趨勢,甚至連我方積極培育的手持裝置顯示器(AMOLE)人才,也遭挖角。   該人士認為,這樣挖角,不僅分散台灣研發團隊的戰力,原本一個研發團隊3年內可以研發出成果,可能因研發團隊陸續被挖角,「戰力分散」,不利研發成果累積,這對兩岸長遠的產業發展均不利。
     
不過,對我方這項呼籲,昨天出席論壇的大陸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並未正面回應。杜紫軍說,陸方還需要思考時間。    第二屆兩岸產業合作論壇昨在新竹舉行,這是兩岸依據經合會架構下召開的官方性論壇。我方由杜紫軍與陸方張曉強分別以論壇共同召集人發表主題演講。
     
杜紫軍在會中以「務實合作,再創兩岸產業新局」為題發表演講時指出,過去30年來,兩岸經貿往來不斷擴大,已不再是獨立發展的兩個系統,而是既互補又競爭的產業生態。他並警告,未來兩岸產業若完全依據己方利益各自發展,競爭可能大於合作,將出現經濟利益不能和諧的情況。
          
因此,杜紫軍認為,兩岸亟需推動更積極的產業政策,深化合作與互惠層次;對兩岸產業合作,杜紫軍並提出3點呼籲與3項建議,除正視兩岸人才交流合作,勿淪為關鍵人才彼此挖角問題外,也建議面對其他競爭國家全球布局策略下,兩岸產業分工應更積極思考如何在重要產業的發展議題上建構符合共同利益的產業分工體系,以及盼大陸在經營法規限制作進一步實質鬆綁。    另外,杜紫軍也呼籲,首先在兩岸重點產業合作如石化、半導體、LED照明、面板等,應以水平分工與資本合作,取代競爭。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對台灣挖角,一個原因是大陸自己的科技產業興起,和台灣形成競爭,三安 (LED) TCL的華星光電 (面板) 都是例子

第二、台灣政府遲遲不肯開放陸資投資台灣「明日科技產業」是另一個原因。這是很愚蠢的做法,因為台灣並沒有禁止這些高科技公司到大陸去投資,大陸不能對等投資台灣乾脆改用挖角的方式。人才是企業的靈魂,人被挖走了,企業的價值即不復存在,到時候連最基本的資產價值都無法體現。

第三、高科技產業從「兩岸垂直分工」發展到「兩岸產業鏈競爭」,代表一個新世代的來臨,台灣至今還沒有整體的對策,可以看得出來這將會是另一個崩壞的開始。

第四、兩岸如果能攜手合作,應該把目標對準海外,共同收購歐美日技術或企業,形成大陸資金+大陸政策+大陸市場+台灣人才+台灣技術+台灣管理的有機共同體,太陽能 (光伏) 產業最有可能。

兩岸產業合作      
由於台灣與大陸相互投資比例不對等,對台灣發展愈趨不利,產業大幅空洞化,在昨天舉行的「第二屆兩岸產業合作論壇」分組討論「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與促進雙向投資」時,產官學界人士拋出兩岸產業合作機制新思維,建議兩岸應共同研究、雙向試點、共享市場。    這場研討會邀請兩岸產官學界人士包括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鐘焰等與會。
          
大陸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劉雪琴表示,據大陸商務部統計,台商到大陸投資持續爆發性成長,近10年台商到大陸累計投資項目為87358件,投資金額達563.6億美元;從2009年台灣開放陸資來台以來,截至1029日,陸資來台投資項目僅133件、投資金額7.22億美元,顯示兩岸投資嚴重失衡。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說,台商製造業大都移至大陸,隨單項投資增加,對台灣愈趨不利,已形成台灣產業空洞化,對兩岸長期發展不是好現象,雙向投資是很好的平衡發展趨勢。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鐘焰認為,要促進雙向投資、增加陸資來台投資比例,重點不僅是兩岸開放,關鍵在陸資要能穩定預期來台利益在哪?陸資來台目標大多不是台灣市場,而是把台灣當成國際化跳板,打造更大利益空間。
        
從大陸十二五擴展內需政策來看,大陸本地產業發展結構逐漸走向「向前整合」與「向後整合」趨勢,以往台商在大陸發展多採「台灣接單、大陸加工、歐美出口」模式,與大陸企業為產業垂直分工、互利均衡情勢,不過這種合作關係隨大陸企業轉型,與台灣企業形成激烈競爭關係。
     
加上世界不景氣,兩岸都難置身事外,面對國際競爭與產業結構轉型壓力,張五岳分析,兩岸產業高度發展,企業同質性愈來愈高,不少企業進行雙輸的殺價流血競爭,「喝一杯牛奶不必養一頭牛」,兩岸企業可透過持股比例、相互投資,創造雙贏效果。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建甫認為,大陸市場結合台灣軟實力的思維,共同搶進全球市場大餅,可以形成兩岸新經濟合作模式,建議盡速進行ECFA後續協商包括商品貿易、服務貿易等協議。
          
龔明鑫強調,簽署兩岸投保協議就是已經打開兩岸大門,面對大陸廣大版圖及各地不同法令規定,去「潛規則」化對兩岸相互投資有相當大幫助,未來兩岸應透過共同提升技術、採取雙向試點、共享全球市場等方式,達到雙贏效果。
     
對於兩岸產業合作,劉雪琴以大陸觀點認為,十八大已明確定下8年內讓大陸國民所得、GDP都增1倍的目標,兩岸合作要向創造自有品牌、高端加工轉型,建議產業合作可以朝低碳、綠色、環保等高附加價值產業發展,建立兩岸試點6大合作基地,以品質、技術、品牌、服務為核心升級。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兩岸產業合作進入新的里程碑,從單純的大陸對台灣「讓利」,到兩岸「互利」雙贏,既競爭又合作。

第二、兩岸相互投資比例不對等是大問題,台灣應盡快將法令鬆綁。

第三、這些有關兩岸投資法規鬆綁的呼籲已經講了很久了,卻未見政府有任何行動。馬政府最近焦頭爛額,問題一籮筐,從證所稅到年金,根本無法進行經濟和金融的改革,這是最令人憂心的。

第四、兩岸合作應該針對市場,包括「全球市場」和「中國市場」。大陸企業透過收購或參股台灣企業,有好的人才支持,可以更容易進軍全球市場。兩岸也可以共創華人民族品牌,布局大陸市場,LED照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至於生物醫藥、電動車也有可能。

陸企併歐企
中國企業積極「走出去」戰略展現空前能量。據外媒報導,歐債危機發生以來,今年前3季陸企在歐洲的併購數量首次超過歐企在大陸的併購數,顯示中國日益增加的國際影響力。
     
近年來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動作頻頻,且併購規模、總體數額急速增長。BBC(英文廣播公司)報導,據全球4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發布報告統計,這2年大陸企業把握歐洲企業債務纏身的機會,加快在歐洲的企業併購動作。
          
研究報告發現,今年前3季中國公司在歐洲的併購數為32筆,同期歐洲公司在中國的兼併數為26筆,陸企併購歐洲企業數量首次實現反超。2011年以來,中國企業在歐洲併購總金額達到110億歐元,預計今年全年併購額可達到去年創下的166億歐元的歷史紀錄;歐洲在華併購投資則相對保守,預計今年金額僅70億歐元。
     
普華永道中國小組負責人表示,中國投資者認為在歐債危機下,歐元區持續的不確定性,使他們能以更優惠條件收購債務纏身的歐洲公司,這些歐洲公司過去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
     
中國公司認為歐元區持續的經濟不景氣為中國企業參與歐洲併購投資創造機遇,中國主權投資基金希望透過投資歐洲分散風險,中國企業則瞄準歐洲關鍵高端技術相關的投資。        另一全球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近日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公司對歐洲投資井噴中,中國國企仍是中國海外併購的主力軍,同時民營企業併購熱情正在逐步升溫。
     
報告稱,以往中國海外併購主要參與者多為國有企業,現在部分有良好發展且資金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也積極參與海外併購浪潮,但是所涉及的併購資金仍然比重較少、且併購規模有逐步降低趨勢。
     
報告指出,根據問卷調查,有超過70%的企業認為未來中國對外投資的主力軍仍是國有企業,但他們同時認為民營企業在未來510年所占的海外併購比重會越來越大,在這個趨勢下,民營企業在未來將有更多機會去開拓國際市場。
     
畢馬威全球中國大陸業務發展中心主席馮育勤預計,中國海外資金青睞的目的地仍以發達經濟體為主,其中服務、高端製造、新興能源等具有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行業會成為中國企業最關注的領域。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元區極度不景氣,景氣低迷,提供了併購的好機會。

第二、中國大陸企業越來越有實力,躍居成為全球併購舞台的主角。

第三、大陸投資環境在十八大之後變得很複雜,經營難度增加,陸企併歐企總金額超越歐企併陸企並不讓人覺得意外。

第四、美國對大陸仍持有高度戒心,也是大陸企業選擇更積極在歐洲佈局的原因。

第五、中國市場對歐洲企業來說有高度吸引力,也是歐企願意賣給陸企的原因。

第六、德國是陸企投資的焦點,因為有許多高端技術企業,特別是重裝備製造業符合中國目前戰略產業發展方向。

第七、中國大陸最大的問題在於國際化經營人才欠缺,若能和台灣結合,將可創造雙贏。

第八、陸企應考慮結合台企,曲線併購歐企,作法可以由參股台企開始。最近中國大陸第一大LED業者福建三安投資台灣第三大LED晶圓製造商璨圓,就是很好的例子。

賽維
美股上市的中資太陽能大廠江西賽維,因美國存託憑證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於1美元,稍早被紐約交易所處以下市警告;這是3個月來,第4家中資太陽能企業,遭到同樣下市警告。依規定,要避免下市,賽維股價必須在6個月內,恢復高於1美元。

今年8月以來,在美股上市、且已收到下市警告的中資太陽能股,除江西賽維外,包括大全新能源、尚德電力及晶澳太陽能;美東時間19日收盤,這4家公司收盤價分別為:江西賽維0.94美元、大全新能源0.79美元、尚德電力0.77美元、晶澳太陽能0.64美元。

這消息傳出,不僅意味賽維已逼近「下市」邊緣,更意味著先前該公司為突圍解困,做出的種種努力,仍不足以被美國投資人「買帳」。
賽維總裁助理、新聞發言人李龍吉以短信方式回復證券時報採訪時表示:「暫無資訊,請等候公告,謝謝。」短短幾字,不難理解其中蘊含的無奈,卻也能夠理解賽維公司乃至太陽能業界,都需要時間找出應對危機的上上之策。

中國證券報報導,今年以來,賽維虧損持續擴大。1019日該公司與江西省新餘市政府持股40%的江西恒瑞新能源公司,簽訂股權收購協議,恒瑞新能源將以每股0.86美元收購賽維近期發行的普通股,相當於賽維此次增資前,全部發行及流通股本的19.9%。這項動作,被業內廣泛解讀為新餘市政府,傾力挽救賽維之舉。

此外,賽維自10月下旬起,連續與中材國際、中國恩菲工程、平煤神馬集團等大陸多家「國」字頭背景企業,簽訂策略合作協議。但一系列舉措,並未能遏止賽維每下愈況的股價表現。

對於中國太陽能產業陷入歐美「雙反」困境,Frost&Sullivan中國區董事總經理王昕認為,中國太陽能產業在某種意義上,成了中國貿易順差引發糾紛的縮影。中國太陽能產業近年高速發展,出口量巨大,成為「目標」並不奇怪。

我們的看法:

第一、賽維和尚德發展到今天這種地步,CEO下台,企業瀕臨破產邊緣,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責任。

第二、大陸必須修正「國家七大新興戰略產業」的發展手段,不能再不惜一切手段支持地方產業去擴充產能,而應以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全球產能過剩現實,支持大陸企業的發展但也要同時兼顧全球產業秩序。

第三、「國進民退」,這和當年三氯氰胺事件發生時,中糧出來收購蒙牛是如出一轍。大陸政府官員應該藉由這次危機,尋找兩岸共同合作的契機。

第四、太陽能現在面臨的是全行業危機,沒有贏家。歐洲企業倒了,美國企業垮了,中國大陸害人害己,陷入「雙反」困境,自己也討不到便宜。大陸太陽能企業應該盡快由歐美下市,和台灣太陽能企業結合,改頭換面成為表面是台資主導的大中華企業,建立產業整合平台,或許能走出一線生機。

YY成功上市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22日凌晨消息,YY(Nasdaq:YY)周三正式在納斯達克IPO(首次公開招股)上市,股價最高上漲12%。在經過8個月的乾涸期以后,這個社交媒體平台正尋求振興中國公司的美國IPO市場。當日,YY以每股美國存托憑證10.50美元的價格IPO上市,處於此前宣佈的10.50美元到12.50美元的下限,午盤前后報11.38美元,漲幅為8.4%YYIPO交易中發售了780萬股美國存托憑證,籌資8190萬美元。

YY 2011財年凈銷售額為人民幣3.19億元(約合508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一倍以上。在截至今年630日的6個月中,YY凈利潤為人民幣2080萬元(約合330萬美元)YY IPO交易的承銷商是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花旗集團、太平洋寰冠證券(Pacific Crest Securities)和派傑(Piper Jaffray),此次交易的收入將被用於在技術和基礎設施、品開發以及銷售和營銷活動進行投資,同時用於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2010年中,一系列中國公司登陸美國各大證券交易所,但隨后這一市場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乾涸狀態,主要由於中國正面臨有關經濟增長、公司治理和透明度等問題。此外,嘉漢林業和東南融通等中國公司的醜聞也令投資者受到了驚嚇。上一次有中國公司在美國IPO上市是在今年3月,當時唯品會(NYSE:VIPS)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在上市之初,唯品會股價曾大幅下跌;但自上市至今,唯品會股價已經上漲了近一倍。在周三午盤的交易中,唯品會股價下跌0.5%,至12.40美元,其3月份的IPO價格為每股美國存托憑證6.50美元。

今年5月,神州汽車租賃公司撤回了原本計劃籌資1.38億美元的美國IPO計劃,原因是投資者需求表現疲弱。此外,一系列在美上市中國公司都已經決定退市,原因是其股價在美國的證券交易所中下挫。

但紐約法律事務所Baker & McKenzie的合伙人托馬斯·賴斯(Thomas Rice)表示,市場潮流可能正在朝有利於中國公司的方向轉變。中國領導者很可能已經聽夠了有關這些問題的消息,而且中國對公司在美國上市的聲望看得很重。他說道。事情永遠不會變得完美,但我認為公司和承銷商正在更加嚴肅地審查允許誰在此上市的問題。

與此同時,YY成功上市可能還會為其他有意在美國IPO的中國公司敲開大門。此前曾有消息人士透露,多家中國互聯網公司都正在考慮在美國上市,如去哪兒、京東商城和蘭亭集勢等。YY CFO何震宇表示:有很多不錯的中國公司正在將我們視為先驅者,等看我們是否會成為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的)‘破冰船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企業絕大多數已放棄美國資本市場,紛紛下市,本項目成功上市是一個反向指標。

第二、Internet企業如果要上市,美國仍是最佳市場。美國機構投資人了解這個產業,而且有龐大的類比公司在NYSENasdaq上市。

第三、YY有獨特的商業模式,類似騰訊,股東和管理陣容均很堅強,適合在美國上市。騰訊雖然非常優秀,卻是在香港上市,給予了YY更多發揮表現的空間。

第四、從這次的集資金額來看,沒有上億美元,算是小而美的發行項目,也代表其訂價相對保守而合理,回歸正常水平,投資銀行不會為了賺更多的手續費而把好不容易可以重啟中資企業在美上市的代表項目搞砸。

第五、中國大陸企業以前對美國資本市場太狂熱,現在又太冷淡,兩者均不正常,應該有所調整。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三安 / 璨圓 ,中投 / 恒天然基金 ,中投 / 巴西 ,研發中心 / 跨國企業 ,力晶


三安 / 璨圓 ,中投 / 恒天然基金 ,中投 / 巴西 ,研發中心 / 跨國企業 ,力晶

三安 / 璨圓
兩岸第一樁LED(發光二極體)產業的參股案出爐。中國大陸最大LED磊晶廠三安光電12日宣布,斥資23.52億元,以每股19.6元的暫訂價格,取得台灣第2LED磊晶廠璨圓光電19.9%的股權;三安將成為璨圓最大法人股東,未來雙方將共同打造世界級的LED企業。

這是今年初第3波陸資開放以來的首宗投資案,總金額新台幣23.52億元,若順利通過,金額也將創下陸資個案來台投資新高。之前陸資來台投資金額偏低,開放33個月來只有3.15億美元,且多偏重於服務業,這是首次有知名陸廠來台投資。

三安與璨圓雖是兩岸首宗LED參股案,但因當前LED已步太陽能產業後塵,市況陷入殺價競爭,產業基本面短期難以逆轉。法人認為,這樁入股案對股價影響恐仍聚焦在個股上,對整體LED族群的拉抬效應有限。

台灣LED廠對這次的合作案則樂觀其成,兩岸LED廠都有過度盲目擴充情況,如今能夠整合資源,不重覆投資,從過去的惡性競爭走向合作,對兩岸的LED產業都具備指標意義,亦有助建立產業秩序。璨圓昨日董事會通過這項私募案,三安將成第一大法人股東,持股比重超過現有最大股東日本三井。

璨圓12日收在漲停價20.95元,上漲1.35元,較三安的入股價格高出約7%,但真正的收購價格還待主管機關通過後依當時市價訂價。璨圓與廈門三安將於今天舉行股份認購協議書的簽約儀式,三安董事長林秀成、總經理林志強已抵台。林志強表示,透過與台灣廠商的結盟,三安的下一步策略,將是搶進國際市場。

台灣LED磊晶二哥璨圓以私募方式引進大陸LED大廠三安資金,聽聞此消息,國內LED大老、億光董事長葉寅夫吃驚指出,璨圓究竟發生什麼事了,「對岸用錢來壓,這是台灣的悲哀啊!」葉寅夫還說,現在陸資入股LED,以後會是IC設計嗎?三安資金一來,惡性挖角將更為嚴重。

葉寅夫炮火全開,痛斥怎麼會讓三安入股,這會對台灣LED產業形成危機,把台灣世界級的產業曝露在危險中。葉寅夫並向政府大聲疾呼,要重視台灣LED產業長期競爭力,台灣LED的實力是真的具世界級,不要輕易退步,雖然短期內被陸系競爭對手用價格搞的很慘,但台灣LED的研發能力、技術實力還是具長期競爭力。
 
葉寅夫也向璨圓董事長簡奉任喊話,有什麼問題可以找台灣同業共同解決!找東貝也好、找億光也好,透過垂直整合都好過這樣的策略合作。葉寅夫更提出質疑指出,璨圓、三安市場重疊性高,看不到策略合作,或是擴大出海口的實質效益,如果是對岸面板廠京東方和璨圓垂直整合,多少還有擴大出海口的意義。
 
葉寅夫分析,LEDLCD市場不一樣,LCD市場掌握在大陸,但LED市場並不是寡占市場,如照明市場除了大陸之外,歐洲、美國、新興國家都有照明市場,全球市場等著台灣,短期問題考驗著企業經營者。
 
面對大陸以國家資源在支撐LED產業,葉寅夫強調,台灣業者確實面臨很大的挑戰,但台灣耕耘LED產業多年,現在技術在國際上算是領先,市場競爭面臨挑戰,政府、企業經營者就該想辦法把公司體質弄好,「不該為了短暫、少數的個人或公司利益丟掉這個產業。」
 
葉寅夫表示,希望政府能更重視整個產業的發展,台灣LED未來真的是充滿希望,希望政府能引導產業團結。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企業對於台灣投資是有興趣的,只要有對的行業,並且採取開放的態度,一定會水到渠成。

第二、這是近兩年陸資來台金額最大的一筆投資,而且是由龍頭企業投資,具有一定指標意義。

第三、璨圓之前曾有引進日本三井作為策略股東,現在又引進三安,形成中、台、日三方的產業聯盟。

第四、LED兩岸合作已經講了很久了,去年經濟部和經建會都曾提出設立兩岸LED旗艦公司,現在才看到第一個彼此合作的項目。

第五、台灣前幾波陸資來台成效不彰,問題在於開放的都是「昨日行業」,對於像LED這樣的「明日行業」完全沒有開放。大陸國台辦一直鼓勵兩岸「新型」產業合作,台灣經濟部推動的「兩岸搭橋計劃」雖然涵蓋許多新興產業,但是完全沒有提到投資。我們很高興這個問題終於有了突破。

第六、LED同業為何會對三安入股璨圓如此反感,因為大陸是以國家資源在支撐LED產業(以及其它所有關鍵新興科技產業),所以台灣業者所面臨的不是單一競爭者,而是”China Inc.”,正如同Samsung不只是一家韓國企業,它代表了”Korea Inc.”

第七、我們可以了解葉寅夫董事長的擔憂,但是不開放情形可能更糟,我們無法阻止兩岸人才流動的趨勢。舉例來說像TFT-LCD面板,大陸華星光電直接挖角有經驗的台灣人才,可能造成台灣產業競爭力的流失。

第八、日本中小尺寸面板三家公司併成Japan Display,現在已經有一定影響力。台灣為何不能打造Taiwan DisplayTaiwan LED,或者整合產業相關公司成為新的Taiwan Inc.?

第九、台灣的產業整合速度過於緩慢,業者彼此間有各自的想法,政府又沒有像日本政府擁有產業重建基金這類型工具,可以跳出來主導產業整合,所以最後只有等著被外國人整合,三安的例子只不過是將外國人換成陸資罷了。

第十、台灣的DRAM產業已經滅亡,如果政府和業者沒有危機意識,大家團結在一起,抱團取暖,未來台灣TFT-LCD和面板和LED都有可能再面對類似的境遇。

第十一、解決之道是成立產業控股公司,類似大聯大模式,業者形成策略聯盟和產業整合,業務仍然獨立但資源可以共享。

第十二、另一種作法是業者將自己轉變成資源整合平台,引進私募股權基金作為戰略夥伴,然後再利用這個平台去整合其它業者。

中投 / 恒天然基金
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傳出正在洽談投資紐西蘭恒天然股東基金,這是中投繼注資英國希斯洛機場、俄羅斯鉀肥公司後,近一個月內第3起海外投資。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投公司)正在和紐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合作集團(Fonterra Co-Operative Group Ltd.)進行談判,希望投資後者設立的股東基金,預計初始投資不超過1億美元。

財經網報導,恒天然是由紐西蘭超過1萬名農民組織的合作社,其收集的牛奶高達紐西蘭牛奶總量的90%。該公司是在今年10月底宣布設立恒天然專項股東基金,主要透過外部投資人購買基金獲得公司成長收益。

基金初始規模估計約為紐西蘭幣5億元(約4.1億美元)。據了解,恒天然基金在紐西蘭本土機構投資者中反應不一,因為購買該基金雖然可獲得恒天然股息並分享其利潤增長成果,但並不能獲得投票權或者持有恆天然公司本身的股份。

紐西蘭市場評論員Arthur Lim表示,該基金的結構對紐西蘭人來說可能不具有吸引力,但「海外投資者為了進軍紐西蘭乳製品行業,會選擇忽略這一問題。」而該基金的投資方向也和大陸乳品業關係密切。4年前恒天然公司就因為擁有三鹿奶粉43%股權,捲入三聚氰胺醜聞案當中,使其中國戰略嚴重受挫。

不過,恒天然仍然持續擴大在大陸的業務,除了今年斥資人民幣5.57億元(約新台幣26.2億元)在河北興建2座新的大型牧場,公司去年共向中國賣出了價值約16.4億美元的產品,使得中國成為恒天然最大的單一市場。今年9月底,中投公司總經理高西慶曾率隊前往澳洲和紐西蘭實地考試奶業投資機會,進一步確定了雙方的合作基礎。

最近,中投公司已密集宣布了2項海外交易,分別是投資英國希斯洛機場控股公司10%的股權,和俄羅斯鉀肥公司Wadge Holdings Ltd.發行的可轉換公司債券。
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在1111日的演講中表示,中投公司今年海外投資回報肯定要比去年強得多,至少不會虧損。

我們的看法:

第一、恒天然是紐西蘭最大的乳業製品集團,也是紐西蘭一萬名農名組織的合作社。

第二、中國大陸的乳製品行業嚴重落後世界水平,投資恒天然有一定戰略的意義。

第三、中投這次是投資恒天然設立的Special Purpose基金,並不能取得投票權或持有恒天然股份,但是對於雙方形成友好的戰略合作關係有關鍵性影響。

第四、中國是紐西蘭最大的市場,所以恒天然才不得不拉攏和中國大陸的關係。

第五、四前年恒天然因為投資大陸三鹿奶粉43%股權,捲入三聚氰胺事件中,損失慘重。引入中投作為戰略夥伴至少是和中國政府合作,拉高層級,避免了民營企業的投資風險。

第六、我猜想本次投資是為中投量身訂製的,農業在各國都是敏感行業,不容外資壟斷,但中國大陸對紐西蘭或恒天然乳品來說太重要了,才會設計出這種表面上被包裝成財務投資的混合式基金。

中投 / 巴西
中國大陸政府主權基金中投公司,近日再次將投資觸角伸向巴西。大陸媒體報導,中投將聯手加拿大退休金投資計畫委員會(CCPIB)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以14.5億美元收購巴西最大物流平台的建設計畫,並取得其中34.2%的股權。中投與CPPIBGIC,以及亞洲最大的現代物流設施提供商與服務商普洛斯,將共同成立兩家合資公司,以14.5億美元收購Prosperitas公司物流設施的兩個投資組合,此項交易將建立巴西最大的物流平台。

這是2011年底中投聯手普洛斯以16億美元代價收購日本物流設施後,再度聯手投資物流業。普洛斯是GIC旗下的物流部門,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及物流設施地產商,在中國大陸各地擁有數十個物流園區,中投持有普洛斯的少數股權。

中投對投資「金磚五國」之一的巴西一直保持高度興趣。早在201010月,市場就傳言中投公司和巴西財政部接觸,就投資巴西工農業的相關事宜展開洽商。當年12月,中投公司與GIC等組成的國際財團,與巴西投資銀行百達的高級管理層共同注資18億美元,認購百達發行的新股。巴西百達據點遍佈巴西、美國、英國和香港,約1,100名員工。

本次交易的第1家合資公司(「穩定型合資公司」),普洛斯將與中投、CPPIBGIC收購一個包含34個物流設施和1個開發專案的投資組合。普洛斯和中投分別擁有穩定型合資公司34.2%的股份,CPPIBGIC分別持有20.0%和11.6%的股份。

至於第2家合資公司(「發展型合資公司」),普洛斯將與CPPIBGIC收購一項包含5個開發專案的投資組合。普洛斯擁有發展型合資公司41.3%的股份,CPPIBGIC分別擁有的股份為39.6%和19.1%。這兩家合資公司總資產的88%都集中在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的主要物流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投的投資真的是遍布全球,這次是對金磚四國巴西的投資,說明拉美也是大陸的戰略重點,

第二、加拿大退休基金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一直很有興趣,以前就有參與投標倫敦希斯羅機場過。

第三、最令人值得學習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GIC),去年其旗下的普洛斯物流公司就和中投結合斥巨資買下日本物流設施。普洛斯是一家上市公司,也是一個資源整合平台,專注於物流方面的房地產信託投資。新加坡政府有了這個平台,可以積極進行物流相關房地產的全球布局。

第四、根據資料,新加坡人是這個交易的真正操盤者,普洛斯擁有34.2%GIC 11.6%,加起來45.8%,超過中投的34.2%,和加拿大退休基金的20%。台灣應該積極成立主權基金、產業重建金或全球布局基金,才能協助台灣產業走出目前的困境。

研發中心 / 跨國企業
隨著中國大陸消費力提升,跨國企業為充分掌握大陸市場需求,紛紛在大陸設立研發中心。全球第2大軟性飲料生產商百事可樂全球第2大研發中心日前在上海開幕,寶馬汽車也擴編在大陸的研發中心。
 
據彭博資訊引述百事公司聲明報導稱,百事公司已投資4,000萬美元至4,500萬美元在這個研發中心,該中心目標是按照亞洲顧客的口味調整其飲料與零嘴的配方,以及針對大陸與亞洲市場開發新產品。
 
百事過去1年積極布局大陸,除了增設工廠,最重要的舉措是與康師傅結盟。百事公司大中華區主席孟可仕日前在上海表示,與康師傅結盟目的是擴大在大陸的市佔率。

百事在上海的研發中心是2010年宣布的325億美元在大陸擴張計畫的一部分,百事公司去年表示,百事未來3年在大陸的投資高達40億美元。
 
據市調機構Euromonitor估計,百事去年末在大陸軟性飲料市場市佔率為4.9%,排名第4,排名前兩名的可口可樂與康師傅市佔率分別為15.8%與13.1%。盧英德說,百事與康師傅結盟後,創造了大陸最大飲料生產商。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正從「工廠」轉成「市場」,但同樣重要的意義是中國大陸正逐漸成為「世界實驗室」。

第二、中國大陸能夠成為研發中心的原因在於市場夠大,而且有許多人才。

第三、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跨國企業必須要本土化,研究適合中國人口味和習性的產品。

第四、中國大陸的研發中心遲早會朝向為「全球市場」服務,而不只是單獨為「中國市場」服務。

第五、台灣要重視這個趨勢,利用較開放的環境和較優秀的整合能力,將自己打造成跨國企業的「研發夥伴」,可以規劃設立在自由經濟示範區內設立區域研發總部,允許人才、資金自由進出,包括陸籍人才,才能避免被邊緣化。

第六、未來的趨勢不只是製造代工,「研發代工」也會出現,製藥產業中的CRO就是最好的例子,台灣在這方面很有機會。

力晶
在經濟部工業局要求下力晶董事長黃崇仁昨天宣布請辭負責,由經濟部前部長陳瑞隆擔任力晶董事長,但黃崇仁仍擔任執行長。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市況持續不佳,力晶財務惡化,目前每股淨值負一點三六元。台灣「兩兆雙星」投入大量資源,十年來沒有得到兩兆元產值,卻換來「兩兆傷心」。

力晶發言人譚仲民表示,全球DRAM景氣不好已經好幾年,力晶雖然力求轉型為半導體代工,不過營運仍相當艱困,現在已確定下月股票將下櫃,黃崇仁為求對股東負責,昨天才在董事會上辭職。

黃崇仁請辭後,將由經濟部前部長及智仁科技開發公司代表人陳瑞隆擔任董事長;董事長換人,但力晶整體公司方向、引進新資金目標與處分資產的進度都不會受影響。債權銀行團主管指出,近一年來,黃祟仁展現償債誠意,不僅每月正常繳納利息,且共償還十八點五億元本金,因此銀行團將支持該公司繼續營運。銀行團主管透露,是工業局要求黃祟仁應辭去力晶董座,才願意發出同意紓困報告;結果黃崇仁找陳瑞隆接董事長,應是不錯選擇。

銀行團還透露,經濟部工業局可望在本月底、十二月初即發紓困函給力晶,屆時銀行團將召開全體債權銀行會議,討論後續紓困相關事宜。據統計,目前力晶半導體在銀行共有五個聯貸案,貸款餘額約四百五十億元,債權銀行共四十一家。

「兩兆雙星」的DRAMLCD廠,去年總共虧損超過兩千億元,其中各DRAM廠都面臨經營危機。茂德去年十一月已下櫃,是最早下櫃的「先烈」,目前仍欠債五百多億元;本月底中科十二吋晶圓廠將拍賣,標售底價一九五億元,等待明年提出重整計畫。瑞晶本月初下興櫃;力晶下個月也準備下櫃。目前股市僅存的華亞科、南科兩家DRAM廠,都是全額交割股,幸好兩家背後都有富爸爸台塑集團撐腰,短時間還沒有下櫃危機。

力晶的經營困境不是單一公司的問題,而是關係到「兩兆雙星」政策中DRAM產業的成敗。既然DRAM業者過去對政府出面籌組TMC興趣缺缺,但業者自救無方,又回頭向政府求援,等於宣告經營失敗。如果政府同意紓困,恐怕不能只給錢,還要介入經營,才算對大眾股東負責。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DRAM產業正式敲響喪鐘,何其悲哀。

第二、為何日本人產業重整可以成功,台灣不能? 值得政府和業者深入檢討。

第三、政府紓困且跳下來介入經營是最下下策,如果三年前政府成立TMC (台灣記憶體聯盟) 可以成功,至少台灣DRAM產業還有一線希望,不致全盤皆輸。

第四、要重整就要有決心,不能三心二意,像日本政府砸下巨資 (40億美元) 重整日航,聘請外部專業經理人,大幅刪減人事和油料費用,二年就重整成功,再次上市,並且有巨額獲利,值得台灣借鏡。

第五、現在政府指派陳瑞隆擔任力晶董事長,只是被動式的收拾爛攤子,真正要解決問題,一定要從主動的重整為主,這需要資金和人才。

第六、政府沒有自己的產業重建基金沒有關係,但至少要法令鬆綁,允許外資PE來整合台灣企業,強迫相關企業接受整併否則公營銀行不再支持,這樣才能收到效果。台灣的政治決策過程有太多利益團體、太多顧慮、太多妥協,最後焉能成功?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巴林 / 喬治傑生 ,大陸投資移民 ,企鵝 / 藍燈 ,茂迪 / 新日光 ,大陸IC設計 ,萬科 / 台灣市場 ,陸資 / 電信開放, 陸資赴台 /基礎設施


巴林 / 喬治傑生 ,大陸投資移民 ,企鵝 / 藍燈 ,茂迪 / 新日光 ,大陸IC設計 ,萬科 / 台灣市場 ,陸資 / 電信開放, 陸資赴台 /基礎設施

巴林 / 喬治傑生
巴林投資集團Investcorp周一宣布以1.4億美元的價格,併購丹麥精品品牌喬治傑生(Georg Jensen),並發下豪語要拓展亞洲版圖,將喬治傑生打造為全球性知名品牌。
    
為展現推動品牌決心,Investcorp還邀到知名品牌Nautica創辦人朱欽麒(David Chu)出任創意長兼董事會共同董事長。另外,曾任DeBeers、卡地亞及Dunhill執行長的萊馬里(Guy Leymarie),將加入喬治傑生董事會。
     
Investcorp是從另家私募股權公司Axcel Capital Partners手中買下這個丹麥品牌,預計2周內完成交易。
     
以北歐風格高級銀器、珠寶與手錶享有盛名的喬治傑生,去年在全球已有94家分店,版圖已遍及澳洲、日本與香港等國,員工總數約為1,200人,營收約達1.6億美元。   Investcorp計畫將喬治傑生未來主要目標放在亞洲奢侈品市場,尤其是中國大陸。
     
雖然分區來看目前大陸市場每年營收僅100萬美元,規模還遠遠不及丹麥本土市場的5千萬美元。   Investcorp歐洲私募股權事業負責人班戈森(Hazem Ben-Gacem)指出,喬治傑生的簡潔優雅設計,很能吸引品味時尚的年輕亞洲消費者。另考量到亞洲市場對黃金的偏好,也可能會推出新的系列來迎合這股需求。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精品品牌一直深受私募股權的喜愛,價格居高不下。

第二、中東石油國家對於精品需求很強,也一直有意願投資。今年另一個例子是范倫鐵諾賣給卡達主權基金。

第三、由於中國大陸強大的購買力,全球精品品牌非常願意賣給中國買家。

第四、不只是頂級精品,中間較平價的精品也有很多中國廠商願意購買,比如說二年前上海復星集團投資了希臘女性裝飾精品FolliFollie 20%的股權,並將其引進中國大陸。

第五、台灣過去對於精品只是代理,未來勢必將大中華行銷權拱手讓給財大氣粗的中方買家。

大陸投資移民
不景氣加上少子化,經濟部主動建議政府開放大陸人士以投資移民,申請在台永久居留。經濟部投審會建議,大陸人士移民投資門檻應高於外國人,至少在新台幣1,500萬元以上。  

據工商時報6日報導,立委丁守中5日在立院經濟委員會提出質詢表示,國際間都有投資移民,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而兩岸之間投資失衡,是否考慮開放大陸人來台投資移民?  

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內部確有研議建議開放陸資申請永久居留權,並已提案予移民法主管機關內政部,必須等待內政部的規劃。  投審會表示,由於在審查陸資來台的投資申請案件中,約有5成是自然人來台投資,投資金額大約在20~30萬美元間,多數為批發零售的小本生意。先前評估過,一旦政府開放陸籍投資人申請永久居留權,勢必對於陸資產生誘因,所以在67月間主動建議內政部研議開放。  

根據現行外國人停留居留以及永久居留辦法,3個要件擇一符合就可以申請,包括:一、投資金額為新台幣1,500萬元,並創造5個就業機會滿3年。第二、投資政府公債新台幣3千萬元以上滿3年。第三、投資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基於特定目的,所規劃的投資方案。  

經濟部私下探詢陸委會與內政部的意見,兩部會均採取開放態度,經濟部認為,兩部會沒有在第一時間表示反對,就有機會談下去。不過內政部傾向訂定比外國人更高的門檻,因此屆時投資金額門檻會比1,500萬元更高,或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經濟部認為,大陸人申請永久居留的原因,也可以新增「其他經濟貢獻」項目,舉例來說,像是在台灣設立採購專責單位等。  

雖然開放陸籍投資人申請永久居留,有助活絡經濟、增加工作機會,但從政治層面考慮,大陸配偶只要在台灣住滿6年,就可以申請身分證,也就是比照本國人擁有投票權以及考公職權利,一旦開放陸資申請永久居留權,假設待滿6年,是否也可以轉換身分?內政部必須進一步探討,並研議配套措施。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很創新的想法,大陸富豪均想海外移民,台灣對於他們而言,由於沒有語言障礙,再加上居住環境合適,非常有吸引力。

第二、台灣正在計劃發展離岸人民幣中心,並且希望拓展人民幣財富管理業務,建立以台灣為主的理財平台。大陸有錢人基於政治不安全感,有強烈的企圖心將財產移到海外,台灣的財富管理業務,特別是對於新興的富人,在服務和產品面均有獨到創新之處,若能開放大陸投資移民,對於資金的引進絕對有正面幫助。

第三、新加坡是亞洲爭取移民最積極的國家。但由於新加坡是英語系國家,對於大陸投資移民來說台灣顯然更具吸引力。

第四、台灣應該學習美國的投資移民政策,將投資移民和政策鼓勵的新興產業相結合起來,美國的EB-5 program就是這麼設計。美國投資移民鼓勵投資綠能、有機農業還有觀光酒店等項目,前提是一定要能夠創造工作機會。大陸人士為了拿美國綠卡,每個五十萬美元門檻起跳的投資移民,人人爭先恐後,一下子額度就滿了。台灣內政部應該好好研究大陸投資移民相關配套措施。

企鵝 / 藍燈
英國培生集團(Pearson29日表示,已同意讓旗下的企鵝出版社(Penguin)與德國博德曼集團(Bertelsmann)的藍燈書屋(Random House)合併,將組成全球最大的圖書出版公司,以因應電子書與亞馬遜、Google和蘋果等網路零售商興起帶來的挑戰。

根據兩大媒體集團的聲明,企鵝和藍燈書屋將新組合資企業,取名「企鵝藍燈書屋」(Penguin Random House),由博德曼持股53%,培生持有另外47%。如果主管當局核准,合併交易將在明年下半年完成。

聲明指出:「這將結合全球兩大英語出版社,兩者的長處和優勢具高度互補性。藍燈在美國和英國是領先的英語出版商,而企鵝是全球最知名出版品牌,在快速成長的開發中市場可見度高。」

博德曼和培生將分別提名5位和4位董事,組成新公司的董事會。董事長由企鵝現任執行長麥金森(John Makinson)出任,執行長一職則由藍燈書屋執行長杜樂盟(Markus Dohle)擔任。
合資企業排除博德曼在德國的大眾出版業務,培生則保留在全球教育市場持續使用企鵝品牌的權利。該交易另有插曲:知情人士透露,在培生和博德曼證實進入合併討論的幾天後,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的新聞集團(News Corp.)也表達收購企鵝的興趣,且正準備出價。周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報導,新聞集團評估企鵝約值10億英鎊(16億美元)。

但數位隸屬企鵝的作家警告,梅鐸收購將破壞企鵝聲譽。博德曼執行長拉貝(Thomas Rabe)也加緊腳步以確保合併計畫不致夭折;他自今年1月上台以來一直在找尋併購目標,以降低公司對歐洲市場的倚賴,並拓展數位業務版圖。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亞馬遜已經徹底改變全球書店生態,未來數位出版勢將取代傳統出版印刷。

第二、美國著名的新聞周刊將於今年年底停刊,未來只有數位版,也是很好的例子,其實他們早該如此做。

第三、英國著名的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mes) 傳統媒體業務成長萎縮,但是數位媒體訂閱卻逆勢成長。

第四、iPadAmazon Kindle的崛起讓電子書的閱讀比起過去方便很多,加速數位媒體的成長。

第五、台灣的文化出版事業在大中華地區有特色及優良的傳統,但是假如未來不積極規劃轉型,遲早會遭到淘汰,現在正是開始整合的時機。

第六、文建會推廣文化產業,成立很多文化基金,都找不到投資標的,或是不敢投資。為什麼? 因為方向錯了,只有都在看新創事業,沒有想到傳統媒體的整合或者是轉型。傳統媒體有資源,只要適度整合,重新定位,跨入數位媒體輕而易舉,美國的邦諾書店就是一例,另外一家書店Borders因為沒有及時轉型現在已經破產。

茂迪 / 新日光
業界傳出,太陽能電池廠茂迪、新日光高層近期頻頻接觸,評估由茂迪合併新日光,醞釀台灣太陽能電池業首宗合併案。整合後,總產能直逼3GW30億瓦),躍居全球前三大廠,並將台灣太陽能電池業由「小聯盟」推向「大聯盟」。

截至第3季,茂迪和新日光難逃虧損,但都處於現金流入。茂迪9月底約當現金達103億元,負債比52%;新日光約當現金為44.53億元,負債比僅41%。相較於大陸同業財務吃緊,茂迪若與新日光整合,手握近150億元現金,充裕的銀彈將是突圍最大後盾。

不過,茂迪、新日光發言系統4日均否認兩家公司將合併,僅強調「業界整合是必然趨勢」。消息來源指出,茂迪與新日光管理階層均出自台積電體系,兩家公司文化類似,加上各自握有產能與技術資源,一旦整併,有助提升國際競爭力。目前得知消息是,雙方高層贊同整合,但新公司由誰出面主導、要透過換股或是現金收購等合併細節,尚無具體方案。

據了解,茂迪最大股東台積電有意處分茂迪持股,茂迪決策團隊因此開始思索下一步方向,茂迪總經理張秉衡與新日光董事長林坤禧均出身台積電,兩家公司在文化與經營理念師出同門,很快「情投意合」,雙方高層密集討論可能的整併方向。

事實上,茂迪與新日光對外均強調,「不排斥整併」。張秉衡曾表示,這波太陽能產業低潮,業者未來不太可能再靠自有資金擴大規模,整併潮一觸即發,過去單一公司垂直整合的趨勢,將轉為合作結盟,茂迪不排斥任何可能的合作機會,同時積極強化良率提升與精實管理。

茂迪目前年產能為15億瓦(1.5GW),今年底將再擴增至1.6GW,居全球第6位,市占率約4%;新日光目前年產能1.3GW,居全球第8位,市占率約3%。一旦合併,單一公司總產能將直逼3GW、市占率7%,成為全球前3大廠,僅次於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與大陸晶澳太陽能。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太陽能產業遭遇寒冬,美、歐、中大廠紛紛倒閉,現在不整合,更待何時?

第二、對於台灣太陽能業者有這種認知,主動抱團取暖,我們給予高度肯定。

第三、茂迪和新日光管理階層皆來自台積電體系,應該更有助於整併。

第四、茂迪之前被台積電收購,但不久前又被台積電放棄,不再做為長期策略投資,當然要自求多福。

第五、台灣業者水平整合只是第一步,將來更應該和歐美業者合縱連橫。

第六、茂迪和新日光合併後,躍居全球第三大廠,是一個理想的位置,進可攻退可守,就如同晶電在LED,聯想科/晨星在IC設計產業的地位。

第七、政府應該支持業者成立的資源整合平台,過去DRAM產業政府想扮演主導角色,結果失敗了。現在是業者自己聯盟,政府如果有心,總應該給予實際的支持。

第八、除了水平整合,上下游垂直整合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向,從上游ingot,中游module到下游系統和電廠,都可以涉足。總而言之,透過跨地域、跨領域的整合,台灣的太陽能產業才有生路。

大陸IC設計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示警,台灣與大陸的IC設計業差距正在快速縮小,預估最快2015年時大陸IC設計業規模將追上台灣。

IEK分析,全球IC設計業發展重點主要是以台灣、美國為主,但近年來大陸在政府政策大力扶持下,大陸IC設計業者已快速崛起,全球IC設計業版圖已形成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目前以競爭力排名依序是,美國、台灣、大陸,但若以成長速度來看,大陸居冠。

針對台灣、大陸、美國IC設計整體產業競爭力落差進行比較,IEK最新數據顯示,台灣與美國差距仍大,但已有持穩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與大陸差距正在快速縮小,最快在2015年大陸將超越台灣。

IEK產業分析師蔡金坤表示,從政策、經營、生產要素、技術、市場等五大構面比較IC設計業的競爭力,可以看出大陸擁有龐大本土市場優勢,以及政府政策對IC設計業支援,如果大陸政府為了達到2015年晶片自給率30%的階段性目標,來自政策的支援將只增不減。相較之下,台灣政策構面雖勝美國,在生產、技術、經營構面勝大陸,但各構面分數均只是介於中間。

依據大陸在2010年後至今,共計已公布的9個扶植IC設計業的產業政策來看,蔡金坤指出,政策所提供的力度、大陸真的是全球第1。從市場驅動力來看,大陸半導體市場規模在2000年需求開始增溫,在2005年超越美國、在2010年超越美國和日本的總和,預估在2015年將接近美國的3倍大。

大陸IC設計業將在「政策」搭配「市場」帶動「技術」的戰略下,積極朝向2015年產值超越台灣、2020年至少1IC設計公司進入全球前十大的目標邁進。蔡金坤表示,大陸IC設計業正快速發展,且產業本質正由「量變」轉向「質變」,未來對台灣的潛在威脅不容小覷。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IC設計產業一直是台灣引以自豪的,但現在大陸已經追上來了。

第二、聯發科和晨星的合併說明產業的大變化,現在看起來,至少這是正確的抉擇,否則更難以面對競爭。

第三、大陸科技產業從上游到下游都在快速發展,逐漸形成產業鏈。TFT-LCD面板是另一個例子,現在本土廠商華星已對台灣業者形成潛在威脅。

第四、這篇報告是由台灣工研院發表,所以更具有參考性。

第五、台灣業者應積極學習大聯大在IC通路的產業控股公司模式,加強產業整併,並且同時進行和歐美及大陸業者的策略聯盟。

第六、台灣資本市場要能夠維持基本的量能,有一定的市值,才能發揮產業整併的功能。

萬科 / 台灣市場
大陸最大房地產開發商萬科對台灣市場的態度由冷轉熱。萬科集團副總裁毛大慶7日接受專訪時表示,萬科正對台灣市場高度關注,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目標,但會持續研究合適的項目。

毛大慶並指出,大陸正在進行「人類史上最大的造城運動」,新一屆政府將持續打造中小城鎮與城市群落,紓解都市人口壓力,預估2025年到2030年還需要2.6億套新增住宅。在此之前,萬科董事長王石來台時曾明確表示因為兩岸特殊性與難以避免的法規限制,所以不考慮投資台灣市場。

對此,毛大慶表示那是公司「前些時候的市場分析問題」,王石一直都對台灣很有興趣。他說,這幾年愈來愈多大陸開發商到台灣,「台灣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我認為大陸強行政的手段正慢慢向經濟調控過渡,現在還在過渡半路上,在接下幾年還會有更多的調整。」毛大慶說。

他認為,在市場調控過後,最大的變化就是從「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消費者的心態變成熟,房地產不再是投資品與投機品,而是回歸到剛性需求與居住品質。

除了大陸本地的機會,萬科也正積極邁向國際化,公司今年在香港開設公司,作為輻射亞洲的重要窗口,包括台灣。「台灣、香港與新加坡對萬科來說,是未來很好的發展補充。」毛大慶表示在台灣計畫還在研究。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在大陸眾多房地產公司中,萬科是極少數曾經明確表示不投資台灣市場的房地產公司。

第二、作為大陸最大的房地產公司,萬科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這一次其副總裁的言論值得重視。

第三、另外一家萬通集團就正好相反,一直表示對台灣有極高的興趣,其總裁馮侖多次前來台灣,以立志成為「最了解台灣的大陸人」自許,而且萬通已經透過新加坡在台灣推出第一個房地產項目,向大陸富豪以及全球華人推銷,初步反應良好。

第四、萬科過去也表示不會在香港買殼上市,但這件事情去年也改變了,說明整個集團正在逐漸國際化。

第五、台灣應該深入了解並關切大陸業者對台灣房地產的興趣,這和大陸企業到台灣佈局是有高度相關的,不管是設立企業總部或參股台灣上市公司,不能也不應該將其視為短期對土地炒作的行為。

陸資 / 電信開放
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9日指出,中國大陸3G智慧型手機用戶成長爆發,在滲透率剛過20%的情況下,代表未來市場商機巨大。因此,中國聯通對台灣很多品牌在手機及元器件上的採購,「明年只會比今年多」,他表示,請台灣製造商及消費者都放心,大陸電信業者會繼續和台灣廠商合作,彼此互惠互利。

常小兵與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並強調,台灣在服務貿易的第一類電信領域應該可以更開放,如果台灣有對外資開放的部分,對陸資也應可考慮開放,「畢竟開門才有生意做」。

常小兵昨日參加中共十八大開放的中國央企系統團組,接受記者訪問時作上述表示。他說,兩岸電信業者對3G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及財力,以中國聯通而言,今年110月戰略採購銷購的達到了3,300萬支手機,手機採購銷售已佔了W-CDMA系統的5成以上。他表示,目前整個中國大陸市場都是爆發式成長,對智慧型手機需求量很大,這對台灣很多廠商而言蘊藏著巨大商機。例如台灣知名品牌宏達電(hTC)而言,在大陸市場就賣得很好。

至於我方政府尚不開放第一類電信業,一同出席的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均表示,這領域台灣如果可以對外資開放,應該就可以對大陸開放,不要總是對大陸限制如此嚴格。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信開放從2009年就是議題,當年中國移動要入股遠傳電信遲遲未能過關。

第二、手機和電信非常相關,如果台灣政府開放陸資投資電信公司,對於台灣手機進入中國電信市場會有正面的幫助。

第三、全世界的電信公司決不會來台灣投資因為市場太小,只有陸資最可能。不開放陸資,就等於沒有外資來台投資電信事業。

第四、兩岸的電信公司甚至可以考慮交互參股,加強彼此之間的關係,大陸的市場遠比台灣大得多,台灣對大陸開放可以換回更多的長期戰略利益。

第五、大陸電信公司董事長在十八大期間呼籲台灣政府開放電信市場,有一定的戰略意義和政策高度,馬政府應該要有所作為。

陸資赴台 / 基礎設施
台灣正研議開放第四波陸資赴台該如何鬆綁,大陸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呼籲,希望台灣解放思想和政策,讓更多陸資赴台投資;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也建議,讓陸資赴台參與基礎建設,避免台灣被邊緣化。
     
中共十八大10日舉行記者會,發改委主任張平在回答陸資赴台問題時認為,現在從大陸到台灣去投資的情況來看,「還是不盡如人意」。他強調,這並非陸企沒有意願到台灣投資,「而是希望台灣方面能夠在思想、政策方面都更解放一些」,允許大陸的資金、大陸的企業到台灣投資興業。
     
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也幫陸資爭取擴大投資範圍。他說,陸資入台是基本權利,並未要求投資特定項目,但仍希望能參與基礎設施及科技研發等產業,目的是協助台灣提升競爭力及加強民生基礎建設,避免台灣被邊緣化。
     
陳德銘舉例,他多年前曾多次至台灣參訪,當年感覺台灣的基礎設施「好了不起」,但他強調,「現在感覺不是了,台灣的基礎設施有些已經落後,比如你們的捷運、機場和南方農業發展區的公路等等。」
     
這段話引來我交通部強烈反擊,交通部昨日晚間發布新聞稿,嚴厲反駁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交通部強調,台灣的捷運、高鐵都獲得極高的國際評價,來台陸客也頻頻讚佩,甚至有很多國家來台取經,學習台灣的捷運及高鐵的建設與營運經驗,這方面的經驗我們也願意與大陸分享。
     
張平認為,兩岸合作的領域相當寬廣,包括新興產業如OLED、電子資訊,還有機械製造和裝備製造,甚至一些農業技術都有很大的合作潛力;新能源、電動汽車等方面也都各有優勢,希望雙方能夠進一步加強磋商,按照互利共贏的原則,加強相互之間的投資。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講得話相當中肯,台灣的交通建設,特別是機場在亞洲遙遙落後香港和新加坡,今年因為令人實在看不下去所以進行改建,雖然機場的整體名次有提高,但是在亞洲仍然是後段班。

第二、我們的政府官員胸襟不夠,禁不起批評。高鐵的運營固然有可取之處,但是機場捷運至今遲遲未能完成,許多工程嚴重滯後,只要看看所謂的「愛台十二大建設」即可略見問題所在。陳部長說「台灣的基礎設施有些已經落後」是真言,連台灣人都有相同感覺。

第三、台灣在硬件部分絕對不如大陸,不論是規模和建設速度,只能靠軟件管理提升來補強,但在這方面又不如香港和新加坡。近年有些東南亞國家如泰國和馬來西亞在機場建設上急起直追,值得台灣警惕。

第四、台灣另一個交通建設的大笑話是「桃園航空城」,在馬英九第一任內畫了一個大餅,卻什麼細節都未規劃,直到今年發現招商引資需要菜單,再重新將項目推出。陳部長雖然並未要求投資特資項目,但我們可以順著話將航空城推銷給大陸,而不是對其澆一頭冷水。

第五、這是大陸官員第一次明確表態有興趣投資台灣基礎設施,而且是在十八大時對外公開明確表態,值得台灣有關部門重視。雖有政治意味在,但至少說明大陸有可能參與台灣公共建設的投資,這和我原來的認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