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郭樹清 / QFII ,麥德龍 / 萬得城, 聯想 / 夏普, 美國商會 / 台灣景氣 ,東莞台商 ,兆豐金 / 宏遠證 ,誠品香港 ,群眾募資平台 ,愛評網 / NEC


郭樹清 / QFII ,麥德龍 / 萬得城, 聯想 / 夏普, 美國商會 / 台灣景氣 ,東莞台商 ,兆豐金 / 宏遠證 ,誠品香港 ,群眾募資平台 ,愛評網 / NEC

郭樹清 / QFII
大陸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將於1月底來台,與金管會主委陳裕璋召開首次兩岸證券監理合作平台會議(金證會),兩岸證券可望擴大開放,為台股帶來紅包行情。
我方將爭取開放台資券商登陸、提高台資金融機構的QFII(大陸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陸方則爭取提高QDII(大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來台投資額度。QFII機制,是外資投資大陸證券市場的主要途徑;QDII機制,則是大陸資金赴海外投資的主要管道。QFIIQDII額度的放寬,有助擴大兩岸證券市場相互投資。

除此,金管會正推動開放T股(大陸註冊公司來台上市)掛牌,雙方也將利用此機會,研商T股來台涉及的相關監理合作問題。郭樹清月中赴香港時曾宣布,將推動第2階段的QFIIQDII,包括優先對香港開放針對個人的QFII2(合格境外個人投資者)。此行來台,我方也將與陸方協商,希望將台灣納入QFII2開放對象,以利台灣的散戶投資人透過複委託去投資大陸A股。

金管會主委陳裕璋去年底表示,希望今年第1季能召開首次兩岸證券監理平台會議(金證會),消息來源指出,郭樹清月底將來台,與金管會共同召開首次「金證會」。兩岸金融市場開放以來,證券一直被視為開放腳步最慢者,「金證會」登場後,可望替兩岸證券市場開放帶來好消息;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之前已預告,今年在兩岸證券業務開放部分會比較有收獲。

據了解,首次「金證會」雙方可能洽談的議題,包括放寬台資券商申請QFII的資格認定方式、提高每家台資金融機構QFII核准額度,以及提供台資金融業人民幣回流額度,並爭取台資券商登陸等。

大陸方面則將向我方爭取,提高大陸QDII投資台股額度限制。大陸證券業者已多次透過管道反映,希望我方放寬QDII投資台股上限(目前為5億美元);金管會也有意放寬到10億美元以上,此行大陸方面若能對台釋出善意,我方也可能藉此提高QDII來台額度。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兩岸金融市場開放以來,證劵腳步最慢,一直在等待大陸出招,其實我們應該更有制定議題的能力。

第二、QFIIRQFII新額度開放時機極佳,為久旱的大陸A股股市帶來甘霖。

第三、QFII的開放將加速大陸股市的國際化、法人化和制度化,是正面的一大步。

第四、台灣已經有5-6家金融機構拿到QFII額度,但不確定是否有真的去進行投資。

第五、台灣應該加速發展人民幣相關的股權與債權商品,目前市場上幾乎看不到任何創新。

第六、兩岸雖然有QFIIQDII作為投資橋樑,但是無任何實質進展,原因是雙方彼此太不了解,如何加強彼此的了解和互動是當務之急。

麥德龍 / 萬得城
歐洲零售商巨頭麥德龍(Metro16日宣布,在經過兩年的試營運之後,決定終止在大陸的3C賣場萬得城(Media Markt)業務。而麥德龍目前正與富士康商討接下來將採取的步驟,除了關店,另一選擇則是尋找潛在投資者,預計幾周內就會有結果。

麥德龍與鴻海合資的3C賣場萬得城,曾牽動鴻海由製造轉向通路的重大行動。2010年當大陸第1家萬得城門市在上海開幕時,郭台銘稱要在2015年展店百家,實現他的「萬馬奔騰」大陸通路大夢。

新聞晚報17日報導,日前有消息傳出,有數家大陸企業,對萬得城的投資問題很感興趣,並進行數次接洽。但這些大陸本土電器賣場,對於萬得城尋找新投資者一事集體保持緘默,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都表示不予置評。

萬得城總共在上海開出7家門市,並曾一個月內同時開3家,但之後在上海電器市場的盈利狀況無法達到預期,期間還經歷高層管理人員變動。201210月,萬得城電器宣布,旗下的網上商城shop.mediamarkt.cn已上線營運。德國商業銀行分析師JurgenElfers指出,現在的大陸消費電子的網上銷售競爭十分激烈,而和競爭對手相比,萬得城產品種類較少,定價也較高。

麥德龍表示,這一決定是在201212月底到期,為期兩年的測試階段結束後,基於獲得市場經驗和預期而做出。「經過仔細分析所有的選擇,我們決定不再繼續我們的業務活動。」麥德龍首席執行長奧拉夫.科赫(Olaf Koch)表示,為了保持麥德龍的成功,該公司要集中精力發展可顯著提升公司形象,並建立穩固地位的業務和市場。

據萬得城披露的資料顯示,麥德龍、史帝富(Stiefel)家族,以及德國億萬富豪、萬得城創始人埃里希.克勒哈爾(Erich Kellerhals)共同持有萬得城75%股權,郭台銘旗下的富士康持有25%股權。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集團終究還是沒有辦法成功地跨入大陸3C賣場領域。我當初就不看好這種大規格的跨國企業JV,因為雙方實力都太強,都太有主見,不易建立共識,沒有想到最壞的結果真的發生。

第二、鴻海原先是要在日本和德國兩個JV夥伴中選一個,最後選擇德國麥德龍。回想起來,就算是當初選擇日本夥伴,現在也會因為中日關係緊張而擱淺。

第三、大陸賣場進入戰國時期,走向大型化,並且要和網路整合,虛實並進,這些都是台商或外資難以企及之處。

第四、十年前台商燦坤曾經在上海發展出一定成績,但最後還是因為資金不足以及本土化因素以失敗收場,賣給永樂家電,永樂最後又賣給國美,但國美卻出現股權之爭,董事長黃光裕到現在還在監獄中。

第五、台商在一般零售大賣場倒是相對做得比較成功,其中佼佼者就是大潤發。大潤發成功的關鍵在於將台資和西式的管理以及大陸本土化的經營做了一個巧妙的結合。

第六、台商將來要在中國大陸發展,從「工廠」走向「市場」,看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和陸資企業或者是已經生根落地的其它台商合作可能是較佳的策略。

聯想 / 夏普
儘管中日緊張態勢未解,但兩國企業合作持續進行。日本經濟新聞昨(17)日報導,日本電視製造商夏普計畫今年內將位於南京的液晶顯示器(LCD)電視機組裝廠出售給聯想集團,並將負責電視研發和銷售的大陸子公司轉為與聯想的合資公司,持股分別各半。
 
目前雙方談判已進入最後階段,並計畫一起進入東南亞、南美洲等海外市場。聯想此次出手買下夏普南京LCD廠,並透過入股方式切入夏普的大陸子公司,說明大陸電腦龍頭、聯想將進軍電視市場。在當前中日兩國關係陷入緊張之際,雙方龍頭業者聯手結盟,消息一出,震動全球業界。
 
據了解,台日韓面板業者近年積極赴大陸卡位,大陸亦積極扶持其本土業者。現在韓國三星與LGD8.5代線將在上半年先後動工,大陸的深圳華星光電更於去年底宣布量產。相較之下,日本業者在大陸的行動不僅緩慢,更受到政治因素干擾。
 
資料顯示,夏普與南京中電熊貓合作的10代線總投資達350億元人民幣。雖然這是大陸唯一的10代線,更受到南京市政府全力支持,列為「一號項目」,但因夏普在日本10代線開工率只有30%,三星、LGD又紛紛放棄各自10代線計畫,過於龐大的投資讓夏普10代線建設備受外界質疑。
 
去年9月中日釣魚台爆發紛爭後,夏普10代線更走入僵局。中電熊貓母公司中電集團董事長芮曉武在去年中共十八大期間對本報記者透露:「中電與夏普在10代線的合作案已得到中國發改委批准,但因眾所周知(指釣魚台問題)的原因,目前合作前景不明。」
 
此外,近年夏普虧損嚴重,公司為了生存正在四處籌集資金,因此尋求在大陸政商背景雄厚的聯想結盟,也是解套一法。夏普之後也可利用聯想在大陸的銷售網路擴大電視銷售,藉此提高液晶面板廠的產能利用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陸的工廠和業務上,夏普原定的合作夥伴是台灣鴻海集團,後兩者合作生變。據路透社報導,鴻海可能最終只收購夏普位於墨西哥的工廠(此前郭台銘以個人名義向夏普在日本一座面板廠入股)。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夏普和鴻海的談判陷入膠著,夏普急著和其它公司相親,前一陣子還賣了一部份股權給美國高通。

第二、曾有新聞傳出鴻海要買夏普三個廠,現在看起來也不可能完全賣給鴻海。

第三、大陸正在積極扶植本土企業,打造自己的產業鏈,如果聯想和夏普合資成功,並不會讓人感到意外,但對於鴻海以及台灣的科技業卻是沉重的打擊。

第四、聯想已經成功地由NB/PC切入平板電腦和智慧手機市場,未來進攻大尺寸電視,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

第五、「聯日制韓」的口號喊得很響,但是台灣和日本企業真正形成合資或策略聯盟者還很少,令人著急,也證明和日本人打交道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

美國商會 / 台灣景氣
台北市美國商會今17日公布台灣「2013商業景氣調查」,結果發現會員企業對於台灣未來5年的景氣樂觀程度逐年下滑,從2011年的81%2012年的70%,降至今年的56%,可見商界對於台灣未來景氣前景感到憂慮。美國商會會長余智敦(Alan Eusden)則說,馬政府應更積極地推動改革,避免更多企業對台灣商業景氣抱持保守、負面的態度。

美國商會於20121120日至1212日間,向407位具有商會理監事選舉投票權的企業代表發出「2013商業景氣調查」問卷,多數為外商投資企業,共有269人填答,回收率為66%

美國商會表示,除對景氣的樂觀程度逐年下滑外,許多會員企業表示,台灣人力資源質量不符業界需求、法規解釋模糊不一致、政府行政效能不彰、法律規範不夠完整或未能更新等問題,皆對企業營運造成衝擊。

該份調查顯示,有69%的公司認為營收的比例會比去年增加,雖比去年的調查結果59%好,但是離2011年的81%仍有一大段落差;而大部分的受訪者皆認為2013年的營收、利潤的成長幅度有限。

不過,美國商會也指出,有52%的受訪者預期,未來1年會增加在台灣的投資,比起2012年的43%高出將近10個百分點;不過,也有45%的受訪者並不將台灣設為所屬企業總部優先投資目標。

此外,調查也發現,有7成以上的受訪企業認為,台灣擴大、加速ECFA相關措施,對台灣整體發展有利;而有62%的受訪者則認為,應該加速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的協商進展,以及簽署雙邊投資協定(BIA)、雙邊租稅協定(BTA)。余智敦表示,雖然台灣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勞動力、科技部門等優勢,但在韓國等鄰國的強勢威脅下,台灣的優勢已不如以往。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經濟在回升,美國在台商會對台灣未來景氣樂觀的程度卻大幅下滑,令人憂心,必須深入探討原因。

第二、誠如美國商會會長所言: 馬政府應更積極地推動改革,說明雖然馬總統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大幅對外開放,但外商仍然沒有感受到。

第三、我們非常同意美國商會點出的幾個問題: 人力資源質量不符需求、法規解釋模糊不一致、政府行政效能不彰、法律規範不夠完整或未能更新。這些有很多是結構性問題,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但至少政府改變現有態度和辦事效率是立刻可以進行的。

第四、另外一個美國商會指出的問題是: 在韓國等鄰國的強勢威脅下,台灣的優勢已不如以往。我認為要是再不努力,為來台灣還會從四小龍末段班進一步下滑,輸給新興的東南亞國家。美商的看法代表外國人對台灣的印象,比台商意見更值得參考。

東莞台商
受全球歐美主要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大陸國內用工和原材料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相關人士分析,有「世界工廠」稱譽的廣東東莞,2012年至少有2成企業消失。

儘管根據東莞市中小企業局公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10月,東莞全市民營登記註冊戶數已達51萬戶,比2011年底增加5.7%;登記註冊資金達2,417.37億人民幣(下同),也比2011年底增加33.4%,但民間企業似乎並沒感受到這縷「回暖」的春風。尤其,外需低迷不振、資源約束趨緊、投資綜合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加劇等問題去年持續困擾東莞的發展。

相關數據顯示,去年東莞企業總體成本上升11.2%,有57.4%的外貿企業訂單利潤率下降23個百分點。此外,東莞企業接單情況持續不振。去年東莞全市企業簽訂加工貿易合同出口僅較2011年同期增加2.3%,合同進口下降0.5%,反映出東莞外貿出口後勁不足。

廣東東莞市這個大陸台商最大的聚集地,過去曾因台資壯大,如今隨著近年台商紛紛撤離東莞,從來都不是問題的GDP增速,近幾年成了東莞一個大難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東莞憑藉著期優越的地理區位,吸引大批來自香港、台灣的製造企業,被稱為「世界工廠」。不過,隨著大陸勞動成本的增加、人民幣匯率升值,及歐美主要市場需求降溫等多重因素影響,近年來依賴外銷市場的東莞經濟發展開始減速。
     
根據東莞市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東莞GDP增速由2010年的10.3%開始下滑,2011年為8%,2012年則是6.1%。其中,2012年是繼2009年後,東莞第3次沒有完成GDP增長預定目標,增速更在廣東省墊底。
     
曾在東莞台商協會服務的李姓台商受訪時指出,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數據顯示,2012年東莞台商的經營狀況如何,但從他了解,去年差不多至少有10%的台商撤離東莞。
     
他分析,導致訂單減少還是這波台商離開東莞的主因。「一開始大家都預期去年下半年訂單會慢慢回來,怎知道到了今年初還是很冷!(指訂單)」由於大陸基本工資是有計劃性的調漲,但對製造企業來說,訂單報價不能跟著調漲,一旦成本吃掉利潤,接不接單都是包著糖衣的毒藥。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東莞台商曾經有輝煌的歷史和過去,但現在這個時代已經終結了。

第二、台商若是不能從低成本勞動力往高附加價值轉移,遲早要被淘汰,現在已到改變商業模式的關鍵時刻。

第三、向郭台銘這樣的台商還可以跑到西部、山西和河南,其餘中小型業者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第四、回到台灣若不能轉型升級,也是錯誤的做法。最近在台的一些製造大廠如建大都表示找不到土地,也嚴重缺工,台商回台走老路子是行不通的。

第五、政府切莫因為台商回流而沾沾自喜,應該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吸引外資和陸資。

第六、最近有不少台商想要出售他們的公司,但為時已晚,最好的時機已經過去,最佳賣相不再。

兆豐金 / 宏遠證
市場傳聞兆豐金(2886)將以每股14.6元,購併宏遠證(6015),購併完成後,兆豐證的經紀市佔率可一舉達到4.35%,市場排名坐六望五。兆豐證董事長簡鴻文本月15日證實,已決定今年要對外購併、擴大市佔率,不論專業經紀商或綜合券商。兆豐證目前市佔率約3.25%,市場排名第九。

宏遠證資本額45.7億元,全國營業據點有11個,客戶結構以中實戶為主,證券經紀市佔率為1.1%,目前每股淨值12.18元,去年前三季EPS3.86元,主要是賣掉台北營業總部大樓獲利20億元所致,以每股14.6元購併價格計算,購併規模約66.7億元。昨日宏遠證收盤為8.24元。

宏遠證董事長柳漢宗不願證實兆豐金併購傳聞,他說去年決定將台北市信義路的公司總部出售,以不動產轉為現金的方式改善財務結構,是希望每股淨值回到10元以上,公司就可進行擴點事宜。但市場人士認為,宏遠證賣大樓改善財務結構,並提高公司淨值,目的就是為賣一個好價錢。柳漢宗曾任張昌邦機要,張昌邦任證管會主委時,簡鴻文是券商公會理事長,兩人關係相當密切,由於兆豐證急著購併中小型券商,以提高市佔率,遂促成此購併案。

2012年開發金(2883)併凱基證(6008),股價淨值比為1.39,溢價33%2011年元大金(2885)併寶來證,股價淨值比為1.73,今年因有證所稅因素夾雜,證券經紀市況展望不佳,開發金併宏遠證的股價淨值比約為1.2倍,市場人士認為,這應算是公允的價格。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證券業將會進一步整合,走向大者恆大,現在雖然已經有了幾個合併案,但仍然有80家證劵公司,對於台灣來說太多了。

第二、宏遠證之前曾併入第一金控,後來團隊因為理念不合而離開,我們對於其這一次是否願意再被向兆豐這樣的大型金控收購持保留態度。

第三、台灣的市場太小,未來應該積極發展兩岸證劵業務,特別是人民幣離岸市場,並且引導大陸資金來台投資,大陸企業來台上市。

第四、台灣證劵市場經紀業務將來應從「產品」走向「財富管理」,對客戶提供total solution。承銷業務則應走向人民幣債劵和人民幣股權的發行。

第五、香港和中國大陸證監會和證劵市場都在大轉型和改革,台灣在這方面改革的力度相對不夠。

誠品香港
誠品書店首家海外據點,坐落在香港銅鑼灣,首任店長何蜀芳在誠品任職已超過10年,在誠品決定至香港開店後,何蜀芳就主動爭取到香港擔任店長,希望誠品書店在華人世界的文創產業中,能成為一個最好的品牌。

「來香港已經超過半年的時間,該習慣的都已經習慣了。」何蜀芳表示,當初誠品在規劃開拓海外據點時,評估了很多地方,但考慮到要成為華人世界文創產業的頭牌,勢必無法跳過香港而直接進入大陸市場。

目前香港誠品所在的銅鑼灣希慎廣場,是香港最繁華的商圈,3層樓共占地1,166坪,書籍種類有10萬種,總量23萬冊,是香港目前面積最大、藏書量最多的書店。何蜀芳也說,進到香港市場,除了推廣誠品這個品牌以外,也希望可以幫助台灣的出版同業。

「以往很多台灣版權,都是經過香港經銷來到這個市場。」何蜀芳表示,要怎麼樣在書店好好呈現出這本業者編輯出來的好書,誠品在台灣已有豐富操作經驗,因此在香港也希望可幫助台灣出版業者。

作為誠品首位派駐海外分店的店長,何蜀芳在來到香港前分別在誠品敦南與信義店待過,對於台灣與香港經營書店的差異,何蜀芳表示,台港兩地讀者的閱讀喜好有不小的差別,加上香港進書成本不低,員工薪資水準也比台灣高出一截,各方面都是高難度挑戰。

在挑戰不停而來,同時又在高租金的香港經營,誠品也已經累積了不俗的成績,雖然營業額不便透露,但何蜀芳表示,開幕不到半年時間,業績已經直追誠品信義店,更已累積近六萬的記名會員,「目前銅鑼灣店每天平均的消費人次約在1,000人左右,雖然香港的人均消費金額略低於台灣,但香港客群的年齡較長,且經濟能力也較強,未來仍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開放自由行之後,大陸遊客到香港的比例每年都在增加,對誠品來說,到店的香港民眾和陸客約為82,且購書選擇喜好也大不相同。何蜀芳也表示,香港讀者最愛生活、飲食類相關的書籍,其次熱銷的是香港作家的文學類作品,再者為嚴肅類文學,打破外界對港人較少閱讀文學作品的刻板印象;陸客則偏好大陸買不到的正體書。

何蜀芳表示,誠品一直在依據香港讀者需求,隨時調整進書策略,並建構複合式書店,未來還計劃在香港開3家到5家店,同時,更定下「連鎖但是不複製」的經營模式,希望依據周邊所屬商圈,各家分店都定下不同又專屬獨特的特色,並進一步建立與香港文化界的關聯,逐步在地化。

我們的看法:

第一、誠品在香港的成功並不令人意外,香港並不是沒有文化水平,而是沒有像誠品這樣的店。

第二、誠品的商業模式帶給台灣未來一個明確的方向: 創意、平台、整合、特色和價值。今天的誠品已經不需要再做廣告,所有人都會主動找它,靠攏它,就像蘋果的商品。誠品制定商業條件、談判規格,而不是被別人的條件所約束。銅鑼灣的誠品香港店租金條件極為優厚,說明了誠品的bargaining power

第三、誠品香港店也反映了大陸客的潛力。大陸人可以到台灣來,但畢竟沒有像香港那麼方便。誠品香港的成功給其它台灣零售商家應有一定程度的啟示,與其一窩蜂的往上海跑,為什麼不加強香港布局呢?

第四、誠品香港開業不到半年,但是業績已經直追台北信義旗艦店,這是很可怕的數字。我們同意誠品將來在香港還有再開35家店的空間,可將香港的文創複合店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層次和空間。

群眾募資平台
誠品金管會主委陳裕璋指示下,櫃買中心正全力研究在今年推出國內「群眾募資平台」,這將是協助國內創意產業、中小型企業籌資的新板,掛牌資本額可能降到數百萬元,且上市門檻及程序將儘可能簡化。

    櫃買中心董事長李述德、總經理李啟賢昨(22)日向陳裕璋報告初步研究結果,且陳裕璋要求今年內完成規畫及開板,協助國內有創意、想創業的年輕人或企業家,更容易取得資金的管道。

    這個群眾募資平台是參考美國去年立法通過的就業法案(JOBS Act),其中就有群眾募資法案(CROWDFUND Act),美國規定企業想籌資10萬美元(約新台幣290萬多元)的企業,可透過公布經營情況、前一年度的報稅情況,向群眾募資;若是想募資10~50萬美元者則要獨立會計師出具報告,若募資逾50萬美元以上,則要會計師的查核報告。

    美國的投資人在群眾募資平台投資的股票,會被鎖一年不得出售,除非是賣回給募資公司或專業投資人,且投資有一定限額,但這項法案在美國引發廣泛討論,爭論此法是會創造出更多臉書(Facebook)創業者,還是可能血本無歸。
    
依據櫃買中心的研究顯示,台灣的確有很多人願意支持一些創意產業或新興企業,就如何有些人可能辦募款餐會等,現在只是將這些創意或創業產業公開化、股份化,協助國內中小型企業或創業者,更容易取得資金,而投資人也可能擁有一個未來成功的投資夢想或機會。

    櫃買中心表示,目前上櫃最低資本額5,000萬元,且有些上櫃門檻、等待期、輔導期等,即便是科技產業掛牌,雖不用獲利門檻,也要取得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推薦認可,都有一定的難度。

    未來要推出的群眾募資板,資本額會相對降低,讓想創業的人多一個管道,取得支持其發展的資金,櫃買中心研究,目前一個發展初期的中小企業,要取得銀行融資也要一定的報表,而且利率可能5~6%以上,如果要找創投,恐怕也必須有獲利門檻或一定的經營績效。

    買中心要推出的群眾募資板或創業板,資本額將會討論出一個較低門檻,以資訊公開、募資者說明創業計畫的方式,去公開「吸引」資金,看有多少人願意去支持這個創業夢想。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剛剛通過「新三板」,針對新興企業,台灣現在研擬群眾募資平台是正確的做法。

第二、群眾募資平台是「公募」行為,協助有創意、想創業的年輕人募集資金,金管會能夠從扶植小型企業募資為出發點,而不是一開始就從保護小額投資人權益為優先考量,代表至少心態上已經從「防弊」轉向「興利」,算是一大突破,非常值得肯定。

第三、台灣的興櫃市場就是大陸「新三板」的雛形,也是大陸地方股權所學習的榜樣,不僅有許多優質企業,而且活動性尚佳,非常難得,是一個真正的「交易所」。

第四、大陸正在鼓勵「微型企業」的發展,因為小型企業的門檻還是太高了,很多無法向金融機構借錢,所以需要重新定義,打造微型企業的平台。群眾募資平台對台灣的文創事業或農企業會很有幫助。

第五、我們認為新創事業的發展應該循下列順序:創意創業化,創業公司化,公司資本化,資本全球化。群眾募資平台就是解決「公司資本化」的問題,但這還不夠,尚需積極的「走出去」,讓海外的投資人看到台灣新創事業的投資潛力。

愛評網 / NEC
誠品金行動上網催化,第二波網路投資踩油門。日本知名企業NEC昨(23)日宣布,斥資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5億元),投資台灣美食評論社群網站「愛評網」(紅谷資訊),並取得一席董事。無獨有偶,中國大陸最大的美食評論網站點評網也參與了愛評網的增資,雖然投資金額不多,但也創下了大陸網路公司投資台灣網路公司的首例。
     而台灣第一大美妝網站風尚數位科技(Fashionguide)昨日舉行董事會也通過日本創投CyberAgent Ventures及台達資本的入股投資案。
     愛評網是網路泡沬化之後所成立的社群網站,內容相當聚焦,以討論美食及評論美食為主要的內容。愛評網的創辦人何吉弘表示,成立這家網站的初衷很單純,因為女朋友(現任老婆、愛評網副執行長葉卉婷)愛吃美食,每次約會都要尋找美食餐廳,所以就在2006年成立這家愛評網。
     愛評網曾獲城邦集團創辦人何飛鵬的個人投資,2年前也獲日本創投CyberAgent Ventures投資100萬美元。昨日再獲日本大型企業NEC的青睞,這也是近年來本土網路新創團隊中獲得最高一筆的投資金額。
     愛評網有20萬筆店家資料及24萬活躍的會員,每個月不重複造訪人次為700萬人;而NEC在硬體方面相當擅長,包括POS系統、手機、電腦或平板,並擁有強大的系統工具。NEC表示,此次投資愛評網,主要看好台灣餐飲市場整體發展及愛評網長期累積的店家資料與網友社群行為。未來雙方將合作創新服務,希望整合軟硬體,拓展O2O(線上到線下)商機。
     除了NEC外,中國大陸最大的美食評論網站點評網也參與了愛評網的增資。但愛評網對此較為低調,僅表示雙方一直以來都是很好的合作夥伴,未來不排除有進一步的發展。
     另一方面,台灣第一大美妝網站風尚數位科技Fashionguide昨日召開董事會,也通過日本創投CyberAgent及台達電旗下投資公司台達資本的入股案。而CyberAgent近來還投資了線上英語教學平台網站TutorABC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過去一直沒有internet的投資案,但這兩年正逐漸改變,有一些有創意的新公司獲得資金或被收購,像愛情公寓和地圖日記。

第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投資人都是外資或陸資,代表台灣本地的投資者不了解或不關心這個產業,這是很奇怪的事,也很令人遺憾。

第三、另外一個現象是台灣的業者仍然以「台灣市場」為主,尚無能力跨足兩岸。愛評網主要是台灣美食評論網站,之前愛情公寓倒還有一些大陸用戶。

第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最大的美食評論網站點評網也參與了愛評網的增資,說明「兩岸併購與投資」正不斷在增加中。

第五、兩岸internet最應該合作的領域是電子商務,大陸網購總額已超過一兆(一萬億)人民幣,虛擬和實體商業正在融合,台灣有實體零售的經驗和人才,但是要跨地域(大陸)和跨領域(互聯網)發展,才能創造新天地。

第六、這次投資方是日本NEC,這是傳統的大企業,而不是像CyberAgent這樣的創投,讓人很有感觸: 日本的硬體廠商會到華人市場來投資內容和服務的項目,為什麼台灣的廣達或仁寶不能做類似的事情? 我們的思維還是太硬體導向。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工商時報-台灣的科技業 正在變成怪物


專家傳真-台灣的科技業 正在變成怪物

工商時報 / 2013.01.22 /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 黃齊元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最近表示,三星是韓國特殊環境下產生的「怪物」,政府成立「對抗三星聯盟」是沒有用的點子,他認為應該以台灣最強的領域最好的業者迎戰三星,只要把怪物的1隻腳、1個肺拿掉,怪物自然會死掉。
張董事長的比喻非常生動,問題是怎麼做、誰來做,以及這樣子是否會有效果。他分析了台灣八大科技領域,點出最強的是晶圓代工(台積電)以及IC設計(聯發科),其餘的競爭力都有某種程度的問題,特別是傳統電腦業。三星的晶圓代工在全球前幾大業者中成長最為迅速,已經從雷達銀幕上看不到的小點發展成張董事長所稱「可畏的競爭對手」,因此他才會希望新台幣可以先貶一貶。
有一點張董事長說對了,以台灣政府的力量,根本無法創造一個三星,這不只是財政的問題,還包括政府的執行力以及業者心態。以DRAM產業為例,政府曾經想要成立產業控股公司,卻被立法院否決,業者也不團結,最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台灣兆元產業被消滅,卻束手無策。
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IT產業正面臨空前危機,全球產業整合以及科技典範轉移對台灣業者造成莫大的衝擊與影響。以聯想為例,已經超越惠普,成為全球第一大的筆記本電腦製造商,而且未來會減少代工,加強自製比例。惠普在新執行長帶領下,雖嘗試力挽狂瀾,但難擋頹勢,傳聞將再次計畫出售個人電腦部門,聯想、三星和微軟都有可能成為買主。戴爾為了重組,剛宣布由私募股權基金將公司私有化下市。平台商如Google和微軟最近不約而同地發表了自己的硬體產品。另外,新業者如亞馬遜和中國網路巨人如百度、騰訊等亦積極切入市場。
PC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是平板電腦、智慧手機以及大尺寸電視的時代,台灣在這三個重要的產品以及其相關屏幕上,都缺乏絕對的領先優勢,既不掌握市場,又沒有核心關鍵技術,產業如同一盤散沙,各自為政,如何能夠因應山雨欲來的空前風暴?
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的品牌業者(宏碁、華碩、宏達電)將會面臨極其艱困的挑戰,代工業者也因為產業結構的改變,而須加速整合或聯盟。未來全球將形成幾大陣營,台灣業者可能必須選邊站。蘋果正在積極去三星化,像台積電就是大贏家;然而三星和聯想也在加緊打造自己的產業鏈,並計畫垂直整合,這些都會影響訂單分配,對台灣過去垂直分工的產業結構產生重大影響,業者的選項不外乎創新、轉型、合併或退出。
政府沒有能力主導產業聯盟,並不代表業者不需要思考產業整合。台灣業者有四種選擇: 第一是國內業者合併,如聯發科和晨星;第二是讓外資併購,如美商新思收購思源;第三是被陸資(如聯想、TCL)併購;第四是讓私募股權基金來協助企業重組。
從惠普和戴爾最近的新聞可知,國外業者已經在準備安排相關的重組,但台灣卻還沒有什麼動作,覺得事不關己。試想:假如惠普被聯想買走,諾基亞變成微軟的一部份,台灣整體產業的情況會比較好還是更差?摩托羅拉被Google買了以後,只剩下智財價值,被大卸8塊,分拆出售,台灣以往的訂單大幅縮水。
台灣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挑戰不只有商業競爭,還包括政策法規。TFT面板產業在美國和中國大陸都因為反壟斷而被重罰。最近聯發科和晨星的結合因為大陸和韓國公平會相關部門反對,而不得不延後。公平會去年不同意韓商對台灣遊戲橘子的投資比例,近期對媒體業的結合也嚴加檢視,這些從長期來看,對國家與國家之間政策的開放與攻防都有一定程度影響,須謹慎思考。
台灣的DRAM產業消失了,但ICT產業仍然活著,雖說是苟延殘喘。由此推估,就算是台積電要將三星消滅,恐怕也絕非易事。假如台灣的業者不能覺醒,加速產業整合及策略聯盟,將會一個一個被消滅,雖說還有台積電和聯發科,到時台灣科技產業會變成怪物,就像「魔鬼終結者」中的機器人,身體已經被火燒得沒有了,只剩下支架和一顆還在跳動的心臟和大腦,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Taiwan Focus: Interview - facilitating cross-strait investments


Taiwan Focus: Interview - facilitating cross-strait investments

C Y Huang, Chairman of the Taiwan Mergers & Acquisitions and Private Equity Council (MAPE) spoke to David Tring about the Council’s role in assisting cross-strait investments, the deals they have worked on and outlook for relations
Issue: January/February 2013

What is the history and mission of the Council?

The Council was founded three and half years ago and its main purpose is to promot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aiwan M&A and PE. We also lobby on behalf of members with th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For example, in 2011 we assisted Kohlberg Kravis Roberts (KKR), when they were trying to take the electronics component manufacturer Yageo private. We lobbied very hard with the government authorities. The Council also interacts with counterpart organisations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Japan and other places.

What is the role of the Council when it comes to cross-strait investments?

We are actively promoting PRC investments into Taiwan. Last year, we published a book on how to invest in Taiwan. The book comprises 57 chapters covering every aspect of investments from regulatory to financial and legal. The Council helps PRC companies find partners for their investments in Taiwan. For example, we worked on a leading deal between an SOE that invested and formed a joint venture (JV) with a Taiwanese company. The JV involved Beijing Enterprise Holdings, which manufactures the popular brand Yanjing Beer. The company came to Taiwan about two years ago and the Council helped them locate the Taiwanese partner AGV, one of the leading food and beverage companies in Taiwan. AGV helps to distribute Yanjing Beer in Taiwan and at the same time Beijing Enterprise also formed a joint venture with AGV’s subsidiary in Beijing, producing dairy products.

How has the Investor Protection Agreement changed investments?

The Investor Protection Agreement was signed in August last year and it is a significant step for cross-strait investments. The Agreement provides PRC investors with more confidence to invest in Taiwan.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we are have seen three leading PRC companies make sizable investments in Taiwan recently. For example, the Foshan Group in Shanghai paid $12 million for a 20% stake in the pineapple pastry company Vigor. China’s largest LED manufacturer based in Fujian province, San An, invested $80 million into FOREPI. The A-Share-listed company LUXSHARE-ICT also invested $15 million into Taiwan’s SpeedTech, which makes connectors.

I would not say the increase in investments is a direct result of the Investor Protection Agreement, but it has had the effect of boosting PRC investors’ confidence.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has announced three batches of investments, which opened more industries to PRC investment. But the results were pretty minimal. What has happened in the last month or so is quite significant, as leading private sector companies, who are more sizeable, are finally making substantial investments into Taiwan.

What is the outlook for investments?

The trend is definitely that there will be more deals. We are still at the beginning stage for investment. The PRC government is supportive and we are seeing the Taiwan Affairs Office and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urging Taiwan to open-up to investments. The problem is more on the Taiwan side. While Taiwan is welcoming the inflow of capital from the PRC, there are also different voices in Taiwan that are afraid this could be an economic threat. They fear Taiwan will become too dependent or reliant on China. But considering the longer term, it is a non-stop trend when it comes to investment.

What are some of the main issues investors face?

PRC companies do not always understand Taiwan and they do not always have the need to invest in Taiwan. What they are interested in is Taiwan’s knowledge, management skills and technology, not the market, because it is too small. However, if Taiwan becomes too restrictive, two things will happen. Firstly, PRC companies will choose to form JVs with Taiwanese companies overseas like in Hong Kong or the Cayman Islands, rather than remitting money into Taiwan. Secondly, PRC companies will poach people from Taiwan. This has negative consequences, because without the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 of Taiwanese talents, Taiwan’s overall value is diminished. One example is last year when TCL’s subsidiary CSOT in Shenzhen poached 200 people from Honghai group, owner of Chi Mei Optical, which manufactures LCD panels.

Another issue is that the trade flow is not equal. Taiwanese companies can invest in mainland China with almost no restrictions at all, but PRC companies investing in Taiwan face strict regulations, making investments unbalanced. One of the restrictions, for example, is that PRC banks can only take 5% equity stake in a Taiwan bank. Taiwan should really open up more and we should not be afraid of being controlled by PRC investment. The problem is also that Taiwan only allows PRC enterprises to invest in the outdated industries like textiles, but restricts investments in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like LEDs or LCD panels. Taiwan believes these industries are so unique and special that investment should be restricted. It is only when Taiwan gets into trouble that things change. Last year Taiwan was criticised for its LCD panel investment restriction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are now talking about a relaxation in policy to potentially allow PRC investors to take majority control. But a lot of investors are annoyed – they do not have to invest in Taiwan and when it is so difficult, investors do not want to bother.

What can Taiwan do to attract mainland investment?

There definitely has to be greater opening of the industries and fewer restrictions – this is the major issue. Another thing Taiwan can do and has started, but needs to address more seriously, relates to human capital. Taiwan is facing a so-called brain drain, where Taiwanese talent is moving abroad. But Taiwan has also been discriminating against PRC citizens to work here. However, the government is promoting a free economic zone that would allow PRC citizens to enter and work in Taiwan. It is not just a free trade of money, but also a free trade of people that is needed. Mentality is also a problem. There is still this mentality in Taiwan that anything related with China is taboo. The opposition party talks about the negative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are afraid of making decisions. This will ultimately hurt Taiwan. The first thing the government will look at with any foreign investment is if there are any Chinese elements within the company. If a Chinese company bought into a US company, even a 5% stake, the Investment Commission will scrutinise the investment and could stop or delay the application. More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will have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future and if Taiwan continues as it has done in the past, the economy will suffer and will not be able to compete with other emerging economies in Asia.

By David Tring

Taiwan Focus 2013:
M&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Sourcing funds through IPOs
Gateway to investments in greater China
Dismissing employees
Amended Patent Act brings key changes
How to comply with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ct
Resolving cross-strait investments

Data resource:
http://www.chinalawandpractice.com/Article/3142328/Channel/203650/Taiwan-Focus-Interview-facilitating-cross-strait-investments.html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張忠謀 / 三星, 金鷹 /瓦城 ,KKR /越南 eMachines, 港交所, 朴槿惠 / 未來部, 聯發科 / 晨星, 戴爾私有化


張忠謀 / 三星, 金鷹 /瓦城 ,KKR  /越南 eMachines, 港交所, 朴槿惠 / 未來部, 聯發科 / 晨星, 戴爾私有化

張忠謀 / 三星
韓國三星(Samsung)向來被視為台灣科技業頭號勁敵,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天說,三星是韓國特殊環境下產生的「怪物」,政府若要協助企業,成立「對抗三星聯盟」是沒用的點子,但也許新台幣可以「先貶一貶」。

張忠謀希望台幣「先貶一貶」,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昨天未回應;匯銀人士說,目前除了日圓下跌之外,人民幣、澳幣、韓元、新加坡幣等亞洲貨幣「漲」聲四起,台幣若逆勢貶值,極可能因幣值低估,成為國際禿鷹狙擊的目標。

張忠謀昨天與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對談;蔡英文提問,台灣產業應如何與三星抗衡?張忠謀說,三星旗下有半導體、面板、手機、電視、家庭消費等產品,是「龐然怪物」,但台灣還是有辦法對付三星,例如以台積電對三星的晶圓代工,聯發科對上它的IC設計。

張忠謀說,以台灣政府的財政力量,根本無法創造另一個三星,即使是南韓總統當選人朴槿惠有意改變三星的政商關係,也改變不了;他認為,要對付三星,只要把怪物的一隻腳、一個肺拿掉,怪物自然會死掉。

蔡英文追問,政府是否不應該介入產業?張忠謀說,「台幣也許可以貶一點」;蔡英文立即接話:剛剛不是說不提這個(匯率問題)嗎?不過張忠謀仍強調,二○○八年,韓元「貶得一塌糊塗」,從此之後,三星成為台灣勁敵。

張忠謀雖多次提及三星是「怪物」,甚至希望台幣貶,不過他也認為,政府「沒有能力」選擇贏家或拯救輸家,因為所有經驗、歷史都證明,政府做這些事時,「錯的時候遠比對的多,所造成損失也遠大於收穫」,因此他尊重自由經濟,反對政府干預市場,「培植潛力者,拯救失敗者」(pick winners, rescue losers)。

我們的看法:

第一、張董事長講話越來越有趣,比喻非常生動: 三星是「怪物」,對付三星,只要把怪物的一隻腳,一個肺拿掉,怪物自然會死掉。

第二、問題是事情是否有這麼簡單,晶圓代工就算把三星打敗,三星會不會死掉? I don't think so

第三、張董事長分析台灣8大科技產業的競爭力,有一點他說得很對: 台灣最有競爭力的2個科技產業是晶圓代工(台積電)IC設計(聯發科)

第四、我們同意張董事長的看法,以台灣政府的力量,根本無法創造另一個三星,不只是財政力量,還包括公權力不彰以及政府執行效率。以DRAM產業為例,政府一直說要協調、協助來拯救台灣DRAM產業,最後爾必達活下來了,但台灣的DRAM產業卻徹底死掉了,政府根本就沒有任何力量來改變。

第五、張董事長反對政府選擇贏家或拯救輸家,理由是「沒有能力」,「錯的時候遠比對的多,所造成損失也遠大於收穫」,分析也很正確。

第六、台灣DRAM產業死了,等於台灣IT產業的一隻腳被拿掉,但是台灣的IT產業還沒有死。從此推論,把三星的兩隻腳拿掉,三星也不會死。

第七、張董事長不贊成產業聯盟,也反對政府選擇性支持企業,但心裡仍然希望政府讓新台幣「貶一貶」來協助台積電和三星對抗,看得出來他內心的矛盾。

第八、聯發科和晨星的合併,不一定會得到大陸和韓國公平會的批准,聯發科的競爭力會不會因此受到影響? 台灣IT產業能剩下幾個贏家?

第九、PC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是平板、智慧手機和大尺寸電視的新時代,台灣的IT產業在這三個重要的產品及其屏幕上,都缺乏強而有力的優勢。

第十、假如台灣的8大科技產業只剩下晶圓代工(台積電)IC設計(聯發科)能存活下來,那台灣會變成一個真正的「怪物」,就像「魔鬼終結者」第一集中的機器人,身體已經被火燒得沒有了,只剩下支架以及一個還在跳動的心臟和大腦。

金鷹 / 瓦城
瓦城泰統(2729-TW7日布,與大陸百貨業金鷹商貿集團合資成立新公司,將打造並經營全新百貨美食廣場,進軍大陸平價餐飲市場。瓦城集團董事長徐承義表示,第1個合作的美食廣場目標希望在今年第4季在南京開出,目前正在考察的據點數約10個。
     
瓦城董事會已通過此投資案,並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斥資500萬美元合資成立新公司,其中瓦城泰統集團持有60%股權,金鷹商貿集團持有40%股權,其中金鷹國際20%,中美聯合實業20%
     
徐承義表示,大陸經濟由製造市場轉為消費導向的內需市場之際,該集團正式啟動「多品牌多市場」布局,揮軍大陸市場,深耕華東地區發展是拓展大陸市場重要的一步,而金鷹商貿集團在江蘇與華東地區的地位可說是大陸百貨業龍頭,雙方合作將會是雙贏局勢。
     
瓦城泰統在今年的發展將是非常全面性的推進,除與金鷹集團共同投資新公司開發美食廣場新品牌外,旗下原有的瓦城、非常泰以及1010湘等3品牌還是按照原定計畫進軍大陸,預計瓦城的第1家店會在今年第3季於上海開幕。
     
瓦城泰統今年預計將順利推展店數目標達70家,而且開店的總體目標在2014年全球總店數達100家店。為因應展店計畫,今年包含兩岸需招募的人才將超過1200人。
     
金鷹商貿目前在大陸擁有28家百貨商場,預計到2015年將新增17家新店。初期瓦城將以新開店作為拓展美食廣場新品牌的主要戰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商業房地產太多,但是需要好的項目比如說餐飲來提昇其吸引人潮的能力,台灣在這方面能夠提供很多好的資源,兩岸應優勢互補。

第二、瓦城並沒有大陸的經驗,但是特別擅長標準化,或許這是未來在大陸快速複製發展的關鍵。

第三、金鷹在大陸有許多網點,並有高檔的形象,非常適合和台灣企業結盟。

第四、人才招募及訓練是台商在大陸成功的關鍵,資金反而不是問題。

第五、瓦城目前的商業模式是一般餐廳,但百貨美食廣場卻是平價的快餐模式,彼此並不相同,這對瓦城又是一種新的挑戰。

第六、台灣人除了和台灣人在大陸合作,也應該更開放探索和大陸企業策略結盟的可行性。

KKR / 越南
越南政府近來積極振興經濟並放寬股市投資門檻,成功吸引外資湧入,推動越南股市自年初以來上漲11%,漲幅超越菲律賓、泰國,意外成為今年亞洲股市新星。
 
去年越南在金融業背負龐大壞帳的情況下,國內生產毛額(GDP)僅成長5.03%,是過去10多年來最低成長率,但各大基金經理人表示今年出現轉機,因為越南通膨率大幅下滑且外匯存底增加,越南盾貶值情形趨緩。Manulife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長Trinh Nguyen表示:「我們很高興越南政府已決心穩定經濟,而這項努力在2013年更加顯著。」
 
越南央行資料顯示,國內金融業在去年9月底的壞帳比率達8.82%,高於2011年底的6%,使得先前外資對越南市場躊躇不前。央行因此在上周宣布近期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利用出售國營事業股份所得的資金協助金融業減少壞帳。
 
越南證管會也在日前表示,將考慮讓外資對國內企業持股比重上限提高到49%以上,並自本周二起將每日股價漲幅上限從5%擴大至7%。證管會也呼籲政府調降證交稅並加速國營事業私有化,目的都是為了吸引更多外資。
 
去年漲幅達18%的越南股市(VNindex)在上周五收盤上漲0.56%至462.69點,今年來漲幅已達11%,超越菲國的3.5%及泰國的1%。目前胡志明證交所的上市公司共314家,市場資本總額340億美元。
 
胡志明證券公司研究主管麥卡納(Fiachra MacCana)表示,最近幾周越南股市已湧現「火熱買氣」。今年以來越南股市平均每日交易量達1億美元,相當於去年下半平均的3倍。去年外資在越南股市的淨買入額達3億美元,而今年來淨買入額已達4,200萬美元。
 
美國私募基金KKR & Co.2011年對越南醬料製造商Masan Consumer投資1.6億美元後,上周再度宣布投資2億美元,造就越南史上最大私募基金投資案。匯豐經濟師Trinh Nguyen表示:「越南今年開春基礎穩固,但一切才剛開始。越南政府仍須推動更多改革,且進度越快越好。」

我們的看法:

第一、KKR投資2億美元,但不是在中國,反而而是在越南,說明東南亞的市場已經興起,機會比中國更好。

第二、2007年是台灣招商引資的高峰,但現在PE投資卻完全停擺,台灣政府要好好檢討,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第三、台灣的公營事業還有民營化的空間,比如說台灣菸酒公司,可以積極引進外資PE或策略投資人。越南可以讓國營事業民營化,台灣在這方面卻止步不前。

第四、台灣政府招商將焦點完全放在吸引「台灣回流」上,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要花更多心力吸引「外資」和「陸資」,這才是真正的「對外」招商。

第五、KKR去年在中國投資了四個項目,沒有一個規模超過一億美元,但一個越南投資案就可以達二億美元,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機構漸漸了解中國大陸畢竟不是他們心目中的投資樂土。

eMachines
宏碁(2353)2011年曾宣示將簡化求勝,並規劃3年內針對旗下品牌進行簡化,將資源有效利用,今日傳出,宏碁旗下「eMachines」品牌可能是第一個走入歷史品牌。宏碁上午表示,對eMachines品牌有做檢討與調整,但尚在規劃調整中,暫不會大動作關閉品牌。宏碁明 (17)日將召開內部供應商大會,今年主題為「Change will continue」。

宏碁強調,精簡多品牌策略要做更好的規劃及調整,以精簡品牌方向,規劃更能提高效率作法。外電報導,宏碁主管接受科技網站ITProPortal訪問時曾透露,未來可能不再有eMachines這個品牌。

宏碁過去透過併購,發展出多品牌策略,旗下包括acerGatewayPackard BelleMachines和方正等品牌。不過宏碁董事長王振堂2011年底曾表示,多品牌策略雖為宏碁帶來成功,但隨產業演變,單一產品創新比衝量更重要,且多品牌策略讓公司經營複雜化,降低營運效率,也影響對產業變化的應變能力。不過過去1年多來,因品牌簡化牽涉消費者權益、通路、產業供應鏈調整與品牌策略等,宏碁對旗下品牌精簡方向新訊息並未再浮上台面。

而外傳eMachines可能走入歷史消息,宏碁今日坦言此品牌有檢討、調整,但仍在規劃中,尚無具體動作。eMachines 2004年被Gateway併入,不過2007年宏碁併購Gateway,連帶將eMachines納入旗下,該品牌產品主要以簡約、低價產品為主。

我們的看法:

第一、宏碁在高峰的時期,併購了很多品牌,eMachine是其中之一。

第二、王董事長說的很對,單一品牌創新比衝量更重要,宏碁這兩年輸給華碩就是因為沒有產品創新,只能做follower

第三、宏碁今年供應商大會的主題「Change will continue」說明了宏碁現在仍在內部調整,只能轉攻為守。

第四、宏碁和其它台灣IT品牌為什麼輸給聯想,這是企管教科書將來必須深入探討的題目。

港交所
在大陸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宣布加大與香港股市雙向投資後,香港交易所也宣示將全面轉型,擬成為尋求擴大海外投資的大陸投資者主要門戶,這標誌著港交所決心突破數十年來依賴現金股票的模式。
 
根據港交所聲明說,港交所將努力成為一家多資產類別交易所,打造成中國投資者的一站式商店,並希望在去年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後,大宗商品業務持續取得突破。
 
港交所還認為,未來三年大陸資本賬戶將加速開放,因此港交所重心要進一步轉向服務大陸投資者的需求,而不是尋求打開中國大門的國際投資者。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指出,中國將逐漸成為資本輸出國。所以將擴大各資產類別人民幣計價產品的品種,為來自大陸的投資增加做好準備。去年六月,香港、上海和深圳交易所聯合投資三億港幣建立一家合資公司,旨在推動跨境交易。
 
近日來大陸連番拋出,將擴充大陸與香港雙向資金流動,包括推行中的香港企業以人民幣投資大陸A股的RQF,及俗稱港股直通車的,大陸個人可直接投資港股,金額都將大為擴充。

我們的看法:

第一、紐約證交所因為轉型太慢,去年已經以82億美元出售予洲際商品交易所(ICE)。港交所幸好去年併了LSE(倫敦金屬交易所),趕上潮流。

第二、香港去過太依賴股票交易,在衍生性金融產品和大眾商品交易遙遙落後其它交易所,需要急起直追,迎頭趕上。

第三、香港最大的機會是大陸已經變成資本輸出國,這和過去20年其功能扮演作為吸引外資進入中國的門戶是正好相反的。

第四、香港要加強吸引「產業資本」,而不只是短期逐利的「金融資本」,因此需要增加併購交易的力度,也需要多多協助外國企業在香港上市,並引進中國大陸策略投資夥伴。

第五、人民幣國際化,對於香港的角色有促進拉抬作用,並且會加速形成大中華金融版塊。台灣在這個過程中絕對不能缺席,需抓緊開放人民幣也業務的腳步,還要有創新思維。

第六、A股市場轉好,大陸證監會大規模開放RQFIIQFII,外資源源流入中國。另一方面大陸IPO太多正進入嚴審階段,希望分流到港股市場,大陸資金轉赴香港炒作IPO新股,中港資金相互的交流越來越活絡,互相拉抬,台灣的策略在哪裡?

朴槿惠 / 未來部
南韓《中央日報》十六日報導,南韓準總統朴槿惠的新政府將新設一個「未來創造科學部」(簡稱未來部),總管國家研發(R&D)業務,還打算重新設立總管經濟部門的經濟副總理職位。其中,未來部作為專門管理科學技術的部門,與以前的科學技術部相比,在規模和權力方面都會更大,有望成為「超級部門」。

理工科(西江大學電子工程)出身的朴槿惠在總統大選期間承諾,「將設立領導創造經濟的未來創造科學部」。她在一月十日科學技術人新年年會上進一步表示,「新設的未來創造科學部將專門負責科學技術政策,以及激活創造經濟」,暗示未來部將成為強大的部門。

未來部將以科學和信息通訊技術(ICT)等兩大領域為基本框架,由兩名副部長負責,而原來分散在廣播通信委員會、知識經濟部和行政安全部的ICT功能都將被納入,現在隸屬知識經濟部的郵政事業本部也可能被合併。目前南韓教育科學技術部的教育部分則予以保留,但與產學合作、研究功能連接的教科部大學支持室也很可能一起移交未來部。

《中央日報》十五日才報導,教科部計畫二○一七年試射首個月球軌道飛行器。此舉也被認為是為了兌現朴槿惠的競選承諾。朴槿惠曾在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中稱,「我們想把原定在二○二五年之前發射登月太空船的計畫提前。我們會在二○二○年讓韓國太極旗飄揚在月球上」。

南韓教科部將從今年起開始進行相關技術研究,計畫二○一七年試射環繞月球的軌道飛行器,二○二○年發射由軌道飛行器和登月太空船組成的探測船。

另據報導,朴槿惠還打算重設總管經濟部門的經濟副總理職位,由企劃財政部部長兼任。因為目前企劃財政部部長做為經濟事務領導人,其職能存在侷限,而南韓現在處於經濟危機的狀況,諸如福利、創造就業、家庭負債等難題不斷出現,靠任何單一部門的力量都難以解決。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南韓有一位學理工的新總統,對於未來科技發展絕對有正面的幫助,除了三星的ICT以外,在其它各個領域都會加速均衡發展。

第二、成立未來部是非常超前的想法,強調前瞻未來思考,並且有助於多種科技的融合(convergence)

第三、台灣的科技發展分散在好幾個部門: 國科會、經濟部以及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如何能和南韓競爭?

第四、台灣的科技還狹隘地陷在ICT產業領域裡不可自拔,ICT現在需要的是整合,不是研發,但台灣政府和企業做了什麼? DRAM產業的滅亡已經為台灣未來ICT發展的可行性及路徑圖寫下腳本。

第五、中國大陸有「七大戰略新興產業」,重點非常清楚,台灣至少應該做的事是好好仔細研究,看看在兩岸合作分工之間是否能夠找到台灣產業的定位和商機。

第六、台灣生物醫藥產業走出新方向,去年和今年大放異彩,證明台灣還是有發展新興產業的條件。

聯發科 / 晨星
聯發科(2454)申請撤回申報合併F-晨星(3697)發行新股案,引發外界懷疑合併案又生變,F-晨星開盤3分鐘即爆量重挫跌停,收盤跌3.1%。聯發科澄清,51日合併晨星的基準日進度沒有改變,目前正等待中、韓政府對此一結合案過關後,聯發科會再重新申請發行新股案,合併F-晨星的目標維持不變。

聯發科與晨星合併案,因卡在中國與韓國反托拉斯法難關,前途未卜,昨日開盤前,證期局公告聯發科申請撤回申報合併F-晨星新股案已獲金管會核准,市場議論紛紛,認為雙方合併恐怕是凶多吉少。開盤後,F-晨星立刻遭到龐大賣壓空襲,打至跌停,隨後因聯發科出面澄清合併計畫未變,漸有買盤回籠,才敲開F-晨星的跌停。F-晨星昨日爆出9696張的大量,較近十日均量2518張整整多出快三倍。值得注意的是,外資昨日進場大買F-晨星2300多張,投信則是持續站在賣方。

原本今年11日是全球中低價智慧型手機晶片龍頭聯發科與電視晶片龍頭F-晨星合併的大日子,是全球第四大晶片設計公司「新聯發科」正式問世的里程碑;然而,中、韓政府遲遲不肯核准,市場人士分析,中國本土手機晶片廠商展訊、海思向來視聯發科為勁敵,若聯發科強行合併,未來進中國的貨可能被課以罰金或遭到扣留,聯發科無法承受失去佔營收比例逾5成的中國金雞母,現在只能靜待中國回音。至於在韓國,新聯發科將對三星造成威脅,韓國政府反對不是不可能。

由於小大M合併橫亙著中、韓從中作梗,聯發科又撤回增資案,市場揣測合併極可能破局。法人指出,目前市場對雙方順利合併的疑慮不斷升高,一有風吹草動,股價就會出現劇烈波動,而F-晨星因換股比例有套利空間,一旦出現合併生變的消息就容易引發殺盤。

法人分析,若雙方合併生變,今年聯發科每股盈餘(EPS)可能減少1-1.5元,影響不大,對於F-晨星較不利,部分電視客戶因F-晨星將被合併已有轉單情況,F-晨星也停止發展手機晶片,今年EPS恐僅有12元,獲利成長動能大減。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外界一直沒有注意中國與韓國反托拉斯法的嚴肅問題,直到現在才浮出檯面。

第二、聯發科對於申請撤回申報合併晨星案應該作更清楚的解釋,而不是只強調目標維持不變,投資人有權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 我都覺得很好奇。

第三、公平交易法反托拉斯已經變成全球性的關鍵議題,不僅在TFT-LCD面板、太陽能,將來連IC設計和LED都會涉及這個題目。

第四、台灣公平會去年對韓商納克森投資台灣遊戲橘子比例提出質疑,最後以納克森減少持股作收。如果因為納克森案的關係,造成韓國公平會對聯發科/晨星案態度轉硬,那才是真正的划不來。

第五、台灣企業正要進入國內加速合併、海外產業整合的新階段,公平交易等法律問題絕對不可等閒視之。

第六、台灣企業不要太自負或太天真,必須認清國際間的現實以及國與國之間的角力,千萬不要犯下像友達在美訴訟的錯誤,最後不僅賠錢,還有牢獄之災。

戴爾私有化
全球第3PC廠戴爾(DELL)傳正商談賣給私募基金,一旦敲定,將私有化下市,激勵周一盤中股價衝上近8個月新高,一度暫停交易,終場收12.29美元,大漲近13%

據彭博引述消息人士談話報導指出,私募基金TPG Capital與銀湖(SILVER LAKE)考慮聯手收購戴爾,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也有興趣,戴爾最快本周就會對外公開,估計包含資產及債務,出售總價將超過200億美元(約5811億元台幣)。

市場人士分析,戴爾私有化將擺脫外部股東掣肘,可以加速扭轉營運,以更彈性的策略,與客群重疊的蘋果(Apple)、三星電子(SAMSUNG)等消費市場對手競爭,在企業市場,也可和同樣提供大型資料處理器的甲骨文(Oracle)、思科(Cisco)及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國際商業機器)比拼。

不過,私募基金收購戴爾,著眼點不只是營運。彭博分析報導指出,戴爾營運雖受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PC)市場前景看淡拖累,但所持高額現金及貨幣市場證券卻十分誘人。

8來,戴爾所持現金及貨幣市場基金等短期投資,相當於公司市值50%以上,201210月更攀升至高峰的74%。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師蕭普說:「戴爾大筆現金創造被收購的絕佳條件。」現年47歲的戴爾董事長兼執行長麥可.戴爾(Michael Dell)曾在2010年透露,考慮讓戴爾下市私有化。

麥可.戴爾於1984年在德州大學宿舍,以1000美元(2.9萬台幣)創立戴爾電腦,隨後靠著直接向客戶銷售產品降低成本的模式,打敗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國際商業機器)等競爭同業,成為PC產業龍頭,其成功的商業模式也一度成為許多教科書的案例。

由於戴爾入門級電腦市場的表現不佳讓麥可.戴爾於2007年再度回鍋重掌執行長的兵符,近年來隨著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興起,PC市場逐漸疲弱,儘管麥可.戴爾利用購併方式,向企業客戶銷售更多公司產品更多電腦與服務,但仍舊難挽回戴爾業績頹勢。

標普資本IQ的分析師奇諾說:「目前戴爾市值已減少很多,讓私有化看似可行,不過仍不看好出售案會成功,因為戴爾的規模太大,而且股價不漂亮。」

我們的看法:

第一、戴爾曾經是美國PC的模範生和龍頭,在蘋果崛起以前,幾乎都是戴爾的天下,其供應鏈管理還成為企業經典教材案例。戴爾淪落至此,說明IT產業多變,沒有永遠的贏家。

第二、私有化不是戴爾起死回生的萬靈丹,但是有可能助於其未來的合併。

第三、不像摩托羅拉,戴爾本身並未有很多知識產權,所以未來將子部門及IP分拆出售的可行性不大。

第四、戴爾在企業商用領域,遠遠落後IBMHP,個人電腦又即將死亡(或已死?
),由此看來,戴爾前景十分暗淡。

第五、戴爾另一大敗筆是中國佈局很差,一直沒有做起來。

第六、聯想當年買了IBM個人電腦部門以後,挖角戴爾亞太團隊,希望「以夷制夷」,事後證明是大失敗,迫使聯想放棄國際市場,退而防守中國,沒想到卻成為聯想浴火重生的新開始。

第七、台灣ICT產業界要積極思考戴爾私有化和惠普(可能)出售帶來的影響,再不改變加速策略聯盟和產業整合恐怕死無葬身之地,將來連想賣都不會有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