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以儒商思維跨越旺中爭議


·         2012-08-28 工商時報

·       最近參加在山西舉辦的「全球晉商大會」,祖籍山西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以全球最著名晉商代表身分應邀致辭,作為台灣人在會場聽到他的發言都感到與有榮焉。
晉商曾經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商人,一度叱吒風雲,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富可敵國,並一度壟斷中國票號匯兌業,其金融匯兌業務比歐洲早了60多年,也曾是中國最大的茶葉外貿商,版圖遍及俄羅斯及中亞。
晉商有所謂「儒商」的傳統,以儒家恪守的誠信、仁義信條作為興業之道,用儒學思想來指導商業實踐。中國人說「學而優則仕」,台灣學者治國尤其盛行,晉商卻強調「學而優則賈」,鼓勵讀書最優秀的人才進入商界,將道德理性與經濟理性合而為一。
近來旺中事件引起社會廣泛爭議,部分人士批評以往台灣是知識分子辦報,現在卻是由商人辦報。但從「儒商」精神來看,商界和學術界難道一定是兩個對立的族群嗎?今天台灣知識分子的角色非常需要重新定位,發揮社會影響力,這需要和商界緊密結合,否則書生無法有效報國。旺旺蔡衍明董事長因為旺中案不幸走到和學界對立的方向,但雙方如果能夠冷靜下來,這未嘗不是一個重新開啟對話的契機。
儒商的另一個精神是與人和平相處,追求多贏,就像施振榮董事長所說的「王道」。台灣社會目前瀰漫對立、不安、分化和焦慮的氛圍,缺乏儒商精神。
平心而論,蔡董事長跨足媒體業的勇氣、魄力與執著讓人佩服,透過企業化經營手法,將原先長年虧損的企業扭虧為盈,並且非常有遠見地創立了旺報,專注報導兩岸相關議題,成功搭建兩岸交流的新平台,開創了深具影響力的格局。
蔡董事長所代表的是真正的台灣企業家精神:冒險、創新、肯拚,以自己的土地和文化而驕傲,不太在乎別人怎麼想。我10多年前剛去旺旺集團總部拜訪的時候,看到蔡董事長將他家的忠狗作成雕像放在大樓裡,覺得有些好笑;現在看到旺仔的可愛標誌遍布其所有媒體也不禁覺得莞薾,但這就是蔡董事長的風格。到今天已經沒有任何人會再懷疑或嘲笑蔡董事長和旺旺集團跨足新事業的能力,只是感到由衷的佩服。
作為一位跨足兩岸,放眼中華的卓越企業家,蔡董事長應該將他的能量投注在正確的地方,發揮正面的影響力,而不要將鬥犬的精神做錯誤示範,和其最不需要起衝突的學術界和年輕學生為敵。
反旺中派的主要論點是言論會過於集中,影響新聞自由。台灣是一個相當多元的社會,能夠包容各種聲音。年初選舉時規模較小的年代電視台因為報導宋楚瑜新聞一戰成名,收視率大幅提高;最近民間對馬政府多所批評,許多猛烈的炮火均來自統派媒體。這些均足以說明反對理由難以成立,真正的問題在於缺乏溝通和態度欠佳。
台灣媒體窺探他人隱私、譁眾取寵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需要加以整頓。掌握報紙、電視、廣播和電影的英國媒體大亨梅鐸最近辭去旗下3家控股公司和3份報紙董事席位,但這並不是因為其在媒體的影響力過大,而是由於他的報紙以竊聽手法侵害他人隱私,造成醜聞,使梅鐸聲名狼藉。引以為鑑,中時集團實在不需隨他人風格搖擺而自我矮化。
台灣人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空前危機:教育與現實脫節,台灣和大陸脫節,台灣和世界脫節。蔡董事長既然已成功打造兩岸商界和媒體合作的平台,當然更可以協助台灣學術界和彼岸交流,並加強和產業界的具體合作,比如說可以成立跨黨派、跨地域的智庫,為病入膏肓的台灣痛下針砭。
蔡董事長還應跨足新媒體,並請年輕人來掌舵。作為被擠壓的一代,台灣年輕人有極深的憤怒與不滿。蔡董事長可以透過互聯網媒體,動員另一個世代群眾的力量。中國大陸網路公司騰訊總裁馬化騰只有41歲,企業卻已有600億美元市值,台灣的年輕人為什麼不能創新、創業而且創富?這是新媒體平台可以協助的事。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是台灣未來反敗為勝的關鍵,從這個層面來說,學術界和下一代對我們實在是太重要了。儒商是知識經濟的極致體現,也是蔡董事長可以思考的下一個方向。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宏達電 總部經濟 晉億 離境證劵業務 王品 航空業 公共建設 壽險資金



宏達電
宏達電20日上午發布重大訊息,宣布轉投資雲端遊戲平台OnLive面臨破產重整,宏達電認列4,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2億元)損失;到了晚間則公告,將策略投資3,540萬美元(約新台幣10.36億元)入股企業軟體開發商Magnet Systems,強化企業行動用戶平台布局。

智慧機手機大廠宏達電轉投資美國雲端遊戲平台公司OnLive,因發生營運資金短缺,且無法籌措新資金,已於上周末進行資產重組,宏達電昨發布重大訊息,預估對此投資案提列約4,000萬美元損失。

這是宏達電近2個月來第2次宣布處分轉投資損失。宏達電之前投資潮牌耳機公司Beats,但在7月初宏達電賣回逾25%股份給Beats,以宏達電財報上長期投資帳列價值估算,處分損失約487.7萬美元(約新台幣1.46億元),加上昨天提列新台幣12億元虧損,總計影響第3季每股稅後純益1.58元。

OnLive是美國舊金山線上遊戲平台公司,提供電腦、行動裝置與智慧電視的高畫質線上遊戲,宏達電於去年2月投資4,000萬美元,持股比例約3.79%,股東還包括時代華納、AT&T等知名企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宏達電可能是投資腳步太過於急迫,最近幾個轉投資案表現皆不是很想。

第二、        股東陣容很堅強,有AT&T和時代華納,但這也是投資最容易犯的錯誤,只看到幾個大名字就跳進去投資,沒有詳細思考自己的策略目標。

第三、        宏達電投入4,000萬美元,只佔3.79%,代表整個估值高達10億美元,實在是crazy,這是財務投資者操作的方式,不像策略投資通常的作風。

第四、        宏達電從去年起就積極打造自己的手機生態體系,但是三星打造了更大的global產業鏈生態體系,整合創新、研發和行銷,砸下巨資,徹底的擊敗宏達電,更狠狠的打擊台灣人的自尊心。

總部經濟
經濟部調查顯示,景氣面臨寒冬,但擁有製造業聚落完整、人才好用等優勢,已在國內設立區域總部的150家外商,仍有四成三計劃3年內擴大在台投資,潛在投資金額高達新台幣430億元。

經濟部定義的外商區域總部,是以台灣作為區域中心或市場門戶,從事微笑曲線兩端工作,例如行銷、物流、研發設計、製程創新、知識輸出等。

經濟部將去年訂為「外商區域總部」元年,目標是2015年時,吸引300家外商來台籌設區域總部,全力推動總部經濟。經濟部長施顏祥21日指出,未來3年外商在台區域總部增加投資與聘僱意願提高,顯示台灣的價值鏈正持續深化。

他還說,兩岸三通後,不少外商在台加工再出口的「台灣製造」(MIT)商品,可再溢價15%,呼籲外商不妨以台灣做為人才、知識、製造加工、商情及試點等5大功能性區域總部。近期經濟部也將加緊盤點政策工具,吸引外商來台。

經濟部委託商研院調查還發現,150家外商區域總部中,未來3年將擴充在台業務的廠商,比率達46.2%,較去年45%微增。在台外商區域總部多為製造業,以國別來看,日商占30%,其次是美國22%、歐洲18%

今年已啟動的重要投資案包括,台灣松下投資36億元,興建桃園大園廠,將生產智慧手持裝置用的印刷電路板;台資氣動元件廠亞德客計畫投資1億作高端研發。經濟部舉辦的推動外商在台設立區域總部發表會上,不少外商表示,台灣製造、行銷人才素質佳,產業聚落完整,有利業務拓展。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許多地方喊「總部經濟」已經很久了,台灣現在才意識到這個角色的重要性,這就是「協調中心」和「決策中心」。

第二、台灣是中國大陸和世界的橋樑,的確很有機會作為外國企業的一個大中華樞紐。

第三、日本是最願意用台灣作為進軍大中華跳板的國家,其實不只日本,其它許多歐美國家也會願意。

第四、台灣的優勢是產業多元化,人才有創意,講中文,有地緣優勢,而且市場特性近似於中國大陸。

第五、經濟部一共定義了五種總部,包括製造、試點總部等等,實在是太多了,連我都記不得。台灣政府的毛病就是口號太多,但是不夠響亮,不很易懂,難以聚焦。

第六、總部經濟要落實,一定要大幅開放外國人才來台,否則不可能成功。

晉億
大陸經濟成長放緩,鐵路固定資產投資情形不佳,使螺絲大王、台資企業晉億實業上半年淨虧損人民幣7,300萬元(約新台幣3.4億元),虧損額度創下該公司成立以來新高。

晉億實業昨天盤後公布上半年財報,實現營收人民幣 11.3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 26.24%;虧損7,300多萬元。

晉億實業指出,歐債危機加上大陸經濟向下壓力擴大,儘管大陸政府推出穩增長措施,支持整體經濟回升還有困難,因此,和經濟各行各業息息相關的機械緊固件行業景氣普遍低迷,特別是去年來大陸降低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額及溫州動車事故,使公司面臨考驗。

目前大陸鐵路建設階段性高峰期已過,受行業建設速度放緩影響,以生產鐵路零組件為主的企業新簽合約將回落,不過,晉億實業預期,大陸鐵路工程領域的景氣程度將在下半年回暖。

短期而言,鐵路建設遲緩和資金緊張為晉億實業帶來不利影響;從中期來看,隨著鐵路建設資金面好轉,與在建項目的復工,該公司的高鐵扣配件出貨量將逐步增加,預計今年下半年以後,該公司的經營情況將明顯好轉,企業也將逐步走出目前困境。晉億實業20日股價上漲0.29%,收人民幣10.39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晉億是僅有二家在上海A股上市的台商企業,也一直是股票市場的模範生,所以這次摔了一大跤,值得讓人深究原因。

第二、晉億當初要在A股上市就是要打響在大陸的知名度,事後證明也的確有幫助,爭取到許多鐵路建設公共工程的訂單。

第三、大陸降低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及溫州動車事件,看來對晉億的影響蠻大的。

第四、大陸經濟逐漸在降溫,現在正進入結構性調整期,從上市公司的業績和股價就可以看得出來。

第五、假如連像晉億這樣好的企業都會面臨虧損,許多大陸台商的處境一定更為悽慘,值得政府關切。

離境證劵業務
為協助證券業拓展業務,金管會研議開放證券商可以承作「離境證券業務」。一旦開放,很多海外業務可移到台灣做,包括現在最熱門的香港人民幣債券(點心債),國內券商可參與承銷,預計可為券商帶來龐大商機。

據了解,金管會主委陳裕璋17日召開內部會議,聽取證期局報告開放證券商辦理離境證券業務的規劃案,並指示證期局應該「積極推動」。此業務券商公會爭取多時,主管機關首度表態支持。

相關官員表示,此案已列入「國人理財平台」規劃中,因涉及到租稅優惠與外匯,將與財政部與中央銀行等跨部會討論。另外,也必須推動修法。

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券商的海外子公司,已可承作海外業務,但香港子公司等據點的資本規模遠不及台灣母公司,承銷業務往往受到限制。一旦開放母公司承作海外證券業務,可承作的業務規模將高過子公司,有龐大商機。

金管會去年起陸續開放銀行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可承作人民幣業務、往來對象可以是大陸法人與個人,讓OBU業務量暴增,不僅是台商的境外資金調度中心,也成為銀行今年獲利金雞母。

券商公會指出,離境證券業務開放後,境外法人可免繳稅,節省投資成本,自然會增加對台灣券商往來的意願,至於開放後,可以做甚麼業務,還要等主管機關宣布,才能進一步研議如何搶食商機。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金融主管機關過去對證劵業盯得緊,很多業務不能做,銀行反而比較寬鬆,這次終於想通了,給予證券商更大的空間。

第二、台灣證劵市場成交量下滑,IPO數量減少,證劵商總需要找新出路。

第三、我不認為點心債劵會有很大的市場,大企業不缺資金,而且中國大陸建廠投資高峰期已過,中小企業反而比較需要,這就是中國大陸最近發展迅速的企業債私募市場。

第四、台灣主管機關應該積極打造新的人民幣業務平台,比如說成立離岸人民幣股權交易所,而不只是跟在香港的尾巴後面,開一扇小門,做一些不關痛癢的小案子。

第五、未來人民幣證劵市場 (Equity Capital Market) 和債劵市場 (Debt Capital Market) 會結合,證劵商一定要能夠提供客戶 Total Solution,如果能夠和RMB Loan結合起來會更powerful,從這一點來說金控有其優勢。

王品
王品(2727-TW)與菲律賓最大連鎖餐飲集團──快樂蜂集團(JOLLIBEE)宣布攜手進軍大陸及港澳地區火鍋市場,雙方昨日簽署合資協議,共同成立大陸石二鍋公司,搶攻平價消費族群。這也是王品集團繼王品、西堤牛排兩品牌之後,第3個進軍大陸餐飲市場的品牌。

據了解,王品集團董事會已通過出資500萬美元投資大陸石二鍋公司,未來實際投資金額將視營運發展進度再行增加。根據王品公告,雙方將各自持股48%,餘4%股份由大陸地區通路經驗豐富的投資者入股。雙方股份中又各自保留3%予經營團隊。
     
快樂蜂集團是菲律賓最大規模的連鎖餐飲企業,全世界有超過2500家店,遍布菲律賓、美國、大陸、印尼、越南、香港、汶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等,品牌包括快樂蜂(Jollibee)、超群(Chow King)、格林威治(Greenwich)、紅絲帶(Red Ribbon)等。快樂蜂集團2011年度全球年營業額約565億(新台幣,下同)。
     
快樂蜂集團2004年進入大陸市場,經營品牌包括永和大王餐飲連鎖店、連鎖粥店──宏狀元,與牛肉粉連鎖店──三品王,截至20126月底,大陸展店達367家,具有絕佳通路優勢。   王品指出,對合作夥伴向來秉持嚴選原則,無論企業規模、經營理念、領導者背景皆為評估要素。

快樂蜂集團董事長陳覺中1975年以新台幣約12萬創業,從冰淇淋賣到漢堡,現於全球已有超過2500家分店。其創業歷程及堅持多品牌深耕的觀念與王品集團相符,兩者現今亦同屬當地一流的上市公司,因此旗下石二鍋品牌選定快樂蜂集團作為合作夥伴。
     
石二鍋成立於2009年,為王品集團第9個品牌,同時也是首個200元以下(單客套餐價格198元)的平價品牌,截至20127月底,台灣展店數29家。2011年為王品集團貢獻逾2億元營業額。
     
截至今年7月底,王品集團共有11個餐飲品牌,共258家分店,其中台灣210店、大陸46店及泰國2店。2003年旗下王品牛排大陸首店在上海成立,西堤牛排亦於2005年跟進於上海設店,目前大陸家數各有28家以及18家。石二鍋的第一家店也將落腳於上海,初期將以長三角為主要拓展區域。

我們的看法:

第一、王品是台灣餐飲的龍頭企業,也已經進入中國大陸,但這次選擇和菲律賓快樂蜂以合資的形式在大陸推展平價火鍋,令人值得關注。

第二、快樂蜂之前曾經有收購台商永和大王的經驗,幾年前也有和老董牛肉麵合資,但是因為理念不同,最後不歡而散,看來這並沒有澆熄其和台灣人合作的熱情,畢竟菲律賓人做不出來中國人的口味。

第三、我們對此案基本予以肯定,王品當然可以什麼都自己來,但是展店速度太慢,會錯失商機,這是很多新興台商進入中國大陸快速餐飲市場所不了解的地方。

第四、快樂蜂的優勢是通路,現在已有367家網點,透過和王品的合作,可以擴張產品線,基本上彼此是互補的。

第五、全球經濟不佳,大家都比較拮据,中國大陸平價商品的品質較差,所以台商在大陸發展平價優質餐飲還有很大的市場和商機。

航空業
今年9月飛台灣的低成本航空公司(LCC)將達到10家,復興航空董事長林明昇認為LCC的興起已是世界趨勢,亞洲國家僅台灣在此一市場缺席,他建議政府積極營造有利LCC發展的政策環境,結合三大上市國籍航空公司,成立一家全新的LCC,以因應國際市場競爭。

透露,復興航空研究LCC已經有一年半,由於牽涉到航權問題,他認為只有國內三個航空集團與航發會合組公司,在爭取航權時各航才會願意讓利,進而解決航權分配問題,公司則交由一個有專業無包袱的團隊來經營。

林明昇指出,過去全方位服務航空與LCC截然二分的情勢已有變化,兩者都在修正既有經營模式,傳統航空公司另設LCC,例如新加坡航空設立「酷航」;或與既有業者合作新的LCC,例如全日空與亞洲航空合作,力求在盈利與永續發展間取得平衡。

林明昇指出,台灣航空業目前分別在日本線、韓國線、新加坡線、馬來西亞線與菲律賓等航線,遭受8LCC的競爭,可以說是「八面楚歌」,這些LCC以台灣為中心,呈現南北或北南飛航,利用第五航權以台灣為中間點飛航,未來更可能憑藉台灣的地理位置優勢,往中國呈現東西或西東飛航。

民航局長沈啟22日傍晚表示,林明昇有向她提出設立國籍低成本航空公司(LCC)的構想,她認為滿好的,已經指示空運組研究,並了解其他航空業者的看法;身兼航發會董事長的交通部政務次長葉匡時則表示,業者想發展LCC,有什麼需要可以盡量提出來,不過航發會在他任內不會做任何投資。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多麼有創新的想法! 瞄準一個台灣所忽略的新市場,而且利用策略聯盟合作的方式。

第二、復興不是航空業市場龍頭,所以提出這個方案,中華和長榮航空一定不願意,但這對台灣絕對是一件好事。

第三、台灣產業結構需要重組,這個方案和產業控股公司類似,結合資源,創造多贏。

第四、面臨高油價和全球景氣衰退,航空業必須要團結在一起,想出新的反敗為勝之道。

第五、找專業經理人來管理新公司是正確的思路,這是類似PE的做法,可以落實公司治理,並且強化企業競爭力。

公共建設
「積極引導資金投入公共建設,才是解決超額儲蓄問題的良策」。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認為,我國儲蓄率過高,應儘速引導資金轉入各項投資管道,央行想出8大招數,包括成立國營專責公司、建議金管會開放郵儲金可對自償性公共建設授信等,供行政院及各部門參考。
     
8A總裁彭淮南22日將央行提出解決國內游資過多、提振經濟的8招,提供給壽險公會參考,並親自表達相當關心壽險資金投入公共建設的進度,希望壽險公會將建立公共建設投資平台及選定可投資項目等方案,也能給央行參考。
     
央行提出的8大招,第一招是政府成立國營專責公司,如現行桃園國際機場公司、台灣港務公司,自行發行公司債等方式籌資,進行機場及港口建設,如日本大阪關西國際機場亦成立專責公司,發行公司債,央行建議有自償性的國家設施,如高速公司收費站、休息站、知名觀光景點,可成立新公司並上市,可有效吸引社會大眾的儲蓄資金來投資。   同時,國營公司自行籌資興建,可紓解中央政府公共債務瀕臨上限的壓力。
     
第二招為增加長期公債發行量,建立債券殖利率曲線,提供市場籌措長期資金的利率指標,尤其對壽險資金,可作為長期資金配置的重要參考。   第三招是放寬壽險業投資公共建設,提高參股上限,將壽險資金導入政府專責公司,投資公司債或參股;第四招為允許郵儲金直接支應特種基金的自償性公共建設,如桃園航空城,民航作業基金融資需求逾1,000億元,若郵儲金能支持,有利該建設進展。
     
第五即提高公共建設自償率,如台北轉運站允許經營民間附屬事業,即如賣場、飯店等,捷運站聯合開發,以土地開發效益及未來稅收增額,作為吸引民間資金的工具。    六是民間財務主導公共建設(PFI),降低政府籌資壓力;七是推動公辦都市更新,內政部雖規畫158個公辦都更案,但整合不易,建議各部會應加強協調,並以如潤泰集團標下建中眷村都更案,將興建公營出租住宅及國際學舍等作宣傳,增加建商對公辦都更的興趣。
     
第八則是鼓勵日商來台投資,及吸引台商回流,促進高值化生產,如協助日商在台融資,提供相關生活環境;仿照美國推動振興製造業計畫(AMP),鼓勵如正新、建大等做法,以「量在大陸、值在台灣」的兩岸分工,回台進行高值化生產。

央行建議金管會應支持郵政儲金導入公共建設,對此,金管會表示,中華郵政並無授信專業人力、內稽內控等制度,且郵儲金都是廣大民眾的「血汗錢」,金管會必須堅持最後防線,除非央行出具保本保證,否則金管會不同意開放。

金管會表示,不是所有重大工程都「穩賺不賠」,若中華郵政沒有良好風險控管能力,未來虧損由誰來賠給老百姓,若央行能提供相關投資保證,金管會也願意開放此業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政府財政收入不足,預算赤字龐大,但民間游資卻很多,如何導引民間資金投入公共建設,的確值得深入探討。

第二、過去就有學者專家提出類似看法,但都無人理睬,直到現在台灣經濟病入膏肓,大家才比較認真的開始想對策。

第三、我們對彭總裁的建議非常肯定,台灣的金融創新只有限於民間,公共融資(public finance) 一直缺乏創意。

第四、國營專責公司就是所謂的 SPV (Special Purpose Company),在中國大陸早已行之多年,過去有許多公路、海港和機場在香港上市。

第五、成立SPV不但能夠開發新融資渠道,而且可以強化公司治理和經營管理。

第六、這中間當然有很多配套的法令規定需要修改,這就看政府的魄力及跨部會協調的能力了。

第七、台灣不僅應該引進民間游資,更需引進外國資金,包括國家主權基金(如新加坡淡馬錫)PE(如澳洲麥格里)和陸資(如中投和中鐵建等),國外大型公共工程從來沒有只靠散戶游資就能成功的。

壽險資金
壽險業擬將5000億元資金導入政府公共建設,工程會昨提3大公共工程計劃,包括污水下水道、海水淡化廠、長期照顧設施(如安養院)擬讓壽險資金先做投資,並成立專案平台,研究後續相關問題。

金管會主委陳裕璋昨邀工程會、經建會、壽險公會和學者專家開會,會後做成3大結論包括:成立專案平台、提3大公共工程讓業者先投資,及各部會轄下擬推動公共工程且投報率高者,可優先提供業者參採。

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說,先有3個示範案例來操作,才能了解業者投資的問題,未來將由工程會、金管會、壽險公會成立專案平台,做壽險業者投資公共建設個案研究。

壽險公會理事長許舒博則認為,工程會所提3大案例沒有任何資料、業者無從評估。他說:「公會提出34項公共建設案子完全沒被參採,各部會根本沒有積極規劃該政策,行政院應主動督促各部會來做。」

目前壽險業可運用資金達12兆元,依規定最高10%可投入公共建設,但壽險業實際上投入公共建設金額卻逐年下滑,今年至5月僅剩170億元,佔可運用資金比率0.14%,主因是法令限制太多,降低壽險業投資意願。

業者說,例如壽險業不能投資BOT(民間興建營運後移轉)案,且可投資標的報酬率都不高。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第51條,政府BOT案的得標者須自己經營,禁止轉售、出租,但依《保險法》規定,保險公司只能經營保險本業,也就是說,若保險業者標下公共建設後,也無法自己經營或出租,等於壽險業根本無法投資。

與會業者也說,會中工程會提出以SPV(另設新公司投資另外子公司模式)來解決業者投資公共建設後、無法經營或出租的問題,但業者說,此涉及壽險業者須動用風險資本適足率(RBC)、股本來投資,可行性不高。

李紀珠則說,SPV模式是要讓大家都是股東,可出資參與,如業者熟悉的照顧機制,找營運夥伴難度低,但一些基礎建設、找夥伴難度高,她說,壽險業者強項是中長期穩定資金多、但營運並非強項。

除寄望壽險資金可投入公共建設外,中華郵政昨晚也指出,樂見以郵政儲金直接支應政府特種基金自償性公共建設,以提振經濟,並協助解決資金籌措,中華郵政指每年都可達成盈餘繳庫目標,若非配合政府盈餘繳庫,資本適足率早達成目標,外界不必擔心資本適足率較低問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壽險資金龐大,但能夠投資的產品卻不多,開放公共工程投資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第二、光講理論是沒有用的,工程會既然提出了三個項目包括汙水下水道、海水淡化廠和老人安養院,就應該如李紀珠副主委所說的,先來操作看看,了解究竟有什麼問題環節,這的確是必較有建設性的結論。

第三、公共工程成功的關鍵之一是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平台搭好了,要有一層一層的股東和資金結構,最核心的是政府資金,然後是國營企業資金,再來是壽險資金,PE資金(包括外資和陸資),最後才是以債劵形式募集散戶社會大眾資金,不能只依賴一、二種資金渠道。

第四、法令限制太多了,嚴重影響保險業者的投資意願。看來台灣的法令不僅對外人來台投資造成不便,連本國投資者都動彈不得。

第五、「運營者」和「投資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台灣政府的BOT法令把這個卡死了,這是不了解PE精神的結果。舉例來說,南山人壽就一定要找業者(經營者)來收購,PE(投資者 + 專業經理人)想來投資就不行,但政府卻又不允許外資介入,最後只有助長少數本地財團的做大。

第六、台灣保險業者最近紛紛以高價競標商用房地產,出價都是天價,又怎麼會嫌公共建設的投資報酬率太低?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鴻海 台積電 茂迪 私募股權 中國併購 滬安 遊戲橘子 分眾 溫州 谷歌



鴻海
鴻海集團高階主管參訪印尼,未來510年將在印尼設廠生產手機、電子書、平板電腦與智慧型電視,估計投資總額達100億美元。鴻海集團發言人邢治平昨天證實,集團高階主管正在考察印尼的投資環境,但董事長郭台銘並未隨行,鴻海也還沒做出任何投資決定。

邢治平也表示,這次鴻海的高階主管率團考察印尼投資環境,印尼官方以最高規格接待,考察團見到工業部、商務部、投資委員會等相關官員,彼此交換了意見。
外電報導,鴻海子公司富士康將在印尼興建組裝廠,預定12月動工,最快20137月啟用量產,初期生產手機產品,年產能可達300萬台。

對此,邢治平說,印尼人口2.4億人,光是進口手機數量就高達400萬支,倘若鴻海能取代進口需求,在印尼直接生產、製造、銷售,將帶來更多利潤,也將提升印尼的產業結構。

邢治平說,鴻海著眼於印尼廣大的內銷市場,除了手機,電子書、平板電腦、智慧型電視也是開發投資的重點,但目前確切商貿內容,雙方尚未談妥。
邢治平說,郭台銘7月時曾親赴印尼考察,與印尼經貿官員會談,這次鴻海高階主管團出訪繼續協商相關事宜,像是市場拓展、合作與生產加工模式等,「必須多花一點時間討論合作細節,才能引進高門檻的技術科技到印尼。」

邢治平說,鴻海參訪團今天回國,考察與交流結果都會匯報給郭台銘,未來再持續與印尼官方討論合作事項,不過確切投資金額、投資時間,都還未定。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印尼是東南亞資源最豐富也最有潛力的經濟體之一。

第二、鴻海已進入巴西市場,所以進入印尼也不足為奇,鴻海是台灣唯一真正全球化的企業。

第三、鴻海雖然有勢力,但不一定什麼都要用自己的錢,應該懂得和PE結合,多多利用他人的資金。

第四、印尼最大的價值不是作為生產基地,而是國內市場。東南亞其它國家如越南和緬甸人工成本可能會更便宜,但沒有像印尼這樣龐大的市場,適合平價手機以及評價電腦的推廣。

台積電 / 茂迪
茂迪(6244)虧損累累加上昨股價新低,外界關心台積電(2330)對投資茂迪是否改變?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首度表示:「和茂迪策略性目的已達到,未來將當成金融性投資,會選擇時機出脫股票。」但強調不是現在。

台積電2009年每股82.7元入股茂迪2成股權,但昨股價收28元歷史新低,加上茂迪剛公布上半年淨損32.25億元,外界估台積電投資茂迪帳面損失近40億元,恐拖累台積電獲利。

張忠謀昨出席國科會科技諮議會議後表示,不清楚帳面損失如何,要回去計算,但與茂迪策略性目的已達成,未來台積電與茂迪將轉為投資關係,不排除適當時間處分茂迪股權。此說法震憾市場。

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認為,茂迪在多晶矽領域技術並未特別傑出,加上市場成熟後,估台積電可能認為前瞻性不夠、半導體製程優勢也未在茂迪身上顯現,同時,台積電本身在薄膜領域擁有自有技術,未來進展機會較多晶矽大,是萌生退意的因素之一。他指出,太陽能景氣明年有機會回升,2014年有機會成長,台積電若要賣茂迪持股應有「逃命點」,但若考量回收投資成本反而可逢低買進,或許更易攤平成本。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的作風是很美國式的,短期績效若沒有達成,就準備停損出場。

第二、張忠謀董事長要和韓國三星決戰,又要拿蘋果決戰,理論上是應該專注。

第三、但是台積電難道會在乎這40億的帳面損失嗎? 郭台銘投資夏普幾百億的帳面損失都能處變不驚,張忠謀董事長為什麼要這樣沉不住氣?

第四、台積電做為台灣最大的企業,應該樹立M&A的榜樣,結果非但沒有,還異常的短視,急功近利,相當令人失望與不解。

第五、張忠謀董事長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因為他沒有培養好的接班人,不是說他不能幹,而是他不懂得適時放手。

第六、假如這一季的台積電業績表現不佳,外資選擇將台積電股票殺光,不知道張董事長會怎麼想?

私募股權
被列為全球資本市場「發展度」參考指標的「全球創投暨私募股權國家吸引力指標」(The Global Venture Capital and Private Equity Country Attractiveness Index),2012年全球排名出爐,台灣排名第19名,較去年的27名躍進。    其中,美國拿下全球創投暨股權投資最佳市場,加拿大和英國分別名列第23。至於亞洲的日本、新加坡和香港,排名分別為第456,其中香港是從去年的第16,大幅進步至第6名。
     
這項指標是由全球10MBA名校、歐洲IESE商管學院財金研究中心調查,自2007年來,今年已是第6年,主要調查經濟活動、資本市場深化、稅賦、投資人保護與公司治理,人力與社會環境,和創業文化與交易契機等6個領域。    該計畫主持人IESE教授Alexander Groh表示,每年調查的國家數目都在增加,今年已含蓋116個國家,目的是要讓法人投資者能明瞭,創投及私募股權基金在資訊充足、有相同基礎的比較條件下,如何挑選資金適合進入的市場。   

就指標的各子項目來看,台灣今年排名進步的項目,其中包括市場信用度自29名進步到21名,銀行逾放率從62名跨前到36名,資產安全度從20名前進為19名,此外還有併購活動增加,資本市場深化、健全,總體經濟規模成長、失業率下降。    至於排名不佳的子項目,例如IPO市場成長停滯在第10名;公司治理從2011年的全球第40跌到第51名,分數也只有合格邊緣的61.6;鼓勵創業的稅賦優惠及相關法規排名,更從去年的28掉到今年的31,落後排名27的大陸。

台灣在2012年全球創投暨私募股權國家吸引力指標的名次大躍進,中興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林盈課表示,台灣「小而美」的企業散布在中、南部各地,只要具產業背景的財務專家可扮演天使創投金主,就能讓台灣創新活力再活起來。

林盈課表示,就創投資金投資後退場的活絡性,台灣股市僅次以色列和愛爾蘭等少數市場,在全球名列前位,但是弱點則是台灣的回報率低於美國;此外,台灣企業資本規模不夠大,讓私募股權基金併購案有限,也影響台灣的整體排名。

新加坡管理大學應用財務管理系客座教授康榮寶認為,台灣改善較顯著的子項目多集中在金融機構的財務體質改善,這些主要來自金管會強化銀行資本健全的管理,但與創投直接相關的IPO市場活力和台股交易量排名進步有限,顯示「資本市場健全,但創投資金真正能引導創新的功能不見了」。

中華民國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認為,台灣沒有私募股權業,不能和國際比較;台灣創投業自2006年衰退至今都沒有改善,儘管台灣創投暨私募股權業的全球排名進步,事實上無論創投或股權投資,都無法吸引本土投資人和外資。

他指出,創投等直接金融市場在台灣已經失去吸引創業的意義,在公司法不健全以及高稅賦等劣勢之下,新一代的台灣創業新手,多數把新設公司登記到海外的享有稅賦優惠的免稅天堂。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私募股權排名上升應該和資本市場有一些關係,前二年資本市場開放TDR以及外國企業來台上市櫃,對新創企業是有幫助的。

第二、但由於政府法令的保守以及來台上市公司的良莠不齊再加上證所稅等因素,預計今年外國公司上市數目應該會減少。

第三、對外國PE而言,台灣是可以灑大把銀子的地方,但很不幸KKR收購國巨未能過關,多少對未來外資PE信心有影響。

第四、台灣市場整體信用度的改進和ECFA的簽署應該有關。

第五、公司治理分數低,值得檢討,台灣還是家族企業型態,如何能因應傳承的需求和外在環境的風暴?

第六、併購活動越來越多是一件好事,對於明年此項排名分數的提升應該會有幫助。

中國併購
普華永道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宏觀經濟的不景氣並沒有影響中國的海外併購交易,儘管併購數量略減6%,但金額是去年同期的近三倍。併購地區排位第一的是北美洲,其次是歐洲,而以往中國海外併購最熱點的區域是亞洲。

這份名為《2012年上半年併購交易回顧與前瞻》的報告顯示,全球經濟低迷,2012年上半年,在境外戰略投資者在華併購數量大降42%、境內戰略投資者在本地併購也減少25%的情況下,中國企業海外併購逆勢上揚,海外併購交易數量94宗基本與2011年處在同一水平(僅下降了6%)﹔交易金額230億美元,幾乎是2011年上半年的79億美元的三倍。

普華永道中國北京咨詢服務部主管合伙人盧玉彪表示,中企正大力併購海外能源類和工業技術密集型企業。上半年,中企海外併購發生在北美洲數量增加到有31宗,歐洲27宗基本維持去年同期的量,亞洲則從29宗銳減到12宗。除了上述北半球國家,在南半球併購數量也增加到20宗。

普華永道方面預計,今年全年,中國海外併購將超過去年,成為創紀錄的一年。盧玉彪稱,中國海外併購的趨勢很有可能會繼續,交易的數量和規模都將增大。
他認為,這種現象是由多個因素共同驅動的,其一是中企因併購經驗而增強了信心﹔另外對資源和技術的戰略性需求以及絕佳的海外買入機會都推動併購。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企業積極走出去,海外併購數量有可能超越國內併購。

第二、萬達26億美元併購美國連鎖電影院AMC,分眾傳媒35億美元私有化,這些只不過是最近幾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第三、能源併購還是中國企業海外M&A的重點,台灣在這一方面差很多,需要急起直追。

第四、陸企海外併購的信心和技巧越來越好,不過還有二年的「觀察期」,必須看是否能將西方和東方文化有效的整合在一起。

滬安
滬安電力(911612)集團旗下申環電纜科技為充實流通資金,7月中旬董事會通過以人民幣2億元為上限,在大陸發行為期3年公司私募債券案,獲得深圳證券交易所(深交所)同意。不過滬安13日股價表現平平,終場以平盤的3.82元作收。

我們的看法:

第一、滬安是大陸無錫的一家民營中小型企業,在新加坡上市,二年前在台灣成功發行台灣存託憑證 (TDR)

第二、大陸最近允許中小企業發行債劵,這是一個突破,一方面支持中小企業成長,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企業債市場的發展。

第三、中國證監會自從郭樹清主席上台以後,一直不遺餘力的推動創新,中小企業債的發行就是其一,這是台灣所沒有的。

第四、今年全球股市不佳,但債劵市場表現卻相對良好,最近連台積電都開始發行新台幣債劵,值得關注。

第五、證期局新主委黃天牧剛上任,我們非常期待台灣資本市場在他的帶領下能有新的方向和創新。

遊戲橘子
遊戲橘子10日公告,大股東南韓遊戲大廠納克森(Nexon)近期將申報轉讓1,969張橘子股票。市場解讀,納克森申讓持股,可能放棄敵意購併橘子,橘子經營危機可望暫時解除。

橘子表示,僅代替大股東公告出售股權意願,至於納克森為何想要轉讓持股,公司無法置評。納克森本次申讓後,還持有橘子股權約5.22萬張。

納克森是橘子多款遊戲的合作原廠,並是韓國市值最大的遊戲公司,近幾年持續購入橘子股權後,已是橘子最大法人股東,持股比重達34.6%。橘子昨天股價收26.9元,下跌 0.1元。

納克森今年5月大舉購入橘子股權,市場當時揣測將對橘子惡意併購,在國內遊戲業界投下震撼彈。市場解讀,納克森這次申讓持股,可能放棄敵意購併橘子,橘子的經營危機可望暫解。

我們的看法:

第一、減持一些股票,可以避開公平交易法的不利判決,納克森仍然是遊戲橘子大股東。

第二、台灣現在要招商引資,應該樹立清楚的遊戲規則。敵意併購是併購的一種方式,只要符合相關法令規定,一樣應該受到尊重,不能隨意用民族主義的理由將外資扣上不合理的罪名。

第三、遊戲橘子管理層若想要防止外資併購,最佳方式是增加自身的持股。

第四、其實有很多種設計的架構,比如說可以成立一家子公司,讓韓資在子公司控股,但在上市母公司層面只持有少數股權,形成雙方的策略聯盟。

第五、利用台灣作為進軍中國大陸的跳板和平台,對於日韓資企業來說是最佳策略。

分眾
繼阿里巴巴和盛大網絡之後,大陸戶外視頻廣告營運商分眾傳媒,成為另一支中國概念股私有化目標,交易作價34.9億美元,若完成交易,將成為最新一家在美國退市的大陸企業。在美國納斯達克(Nasdaq)上市的大陸廣告公司分眾傳媒(Focus Media13日發出公告表示,計畫以每股美國存托股(ADS27美元(新台幣808.97元),折合每股普通股現金5.4美元(新台幣161.76元)的價格進行私有化,交易總額約34.9億美元(新台幣1,048.5億元)。

分眾傳媒跟台灣淵源相當深厚,經濟部商業司資料顯示,分眾傳媒台灣分公司於2005年成立,資本額為1.5億元。而分眾傳媒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江南春,於20097月迎娶出生於台中的香港鳳凰衛視女主播陳玉佳而轟動一時。

英國金融時報14日報導,分眾傳媒表示,已收到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江南春,和凱雷集團(Carlyle)等私募股權公司私有化要約。在電梯和戶外零售場所經營彩色螢幕廣告的分眾傳媒,將成為最新一家考慮在私募股權幫助下退市的大陸企業。

對分眾傳媒發起收購的其他私募股權成員還包括:方源資本(FountainVest),其創始人唐葵(Frank Tang)曾在高盛(Goldman Sachs)和新加坡政府投資部門淡馬錫(Temasek)任職;中信資本(Citic Capital),為香港投資基金,是大陸政府控股的金融集團中信(Citic)子公司;北京投資公司鼎暉投資(CDH);以及大陸光大(Everbright)控股有限公司。

分眾傳媒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江南春(Jason Nanchun Jiang)控制該公司18%股份。但這次宣布並未披露若交易成功,他將持有多少股份。這一收購要約得到幾家銀行的支援,包括花旗集團(Citigroup)、瑞信(Credit Suisse),以及新加坡星展銀行(DBS)的一個部門。

路透中文14日報導,放空機構渾水(Muddy Waters)對該要約表示歡迎。「如果是少數財力雄厚的投資者,而不是共同基金和其他公眾股東擁有分眾傳媒,市場狀況會好許多。」渾水創辦人卡森(Carson Block)表示。

渾水(Muddy Waters)曾指控分眾傳媒誇大LCD網路的螢幕數、在併購交易中故意支付高價格以隱藏虧損,分眾傳媒最近幾個月一直對此予以否認,稱這些指控不正確並具有誤導性。分眾傳媒成立於2003年,是大陸最大的數位化媒體集團之一,於20057月在美國紐約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中國大陸在美國上市企業至今規模最大的私有化項目超越先前的盛大,最近國家開發銀行曾做了二個小型項目,規模都只有4-5億美元左右,分眾傳媒一舉將金額推到十億美元以上。

第二、部分中國企業因為財務造假,造成在美上市的大陸公司普遍受到影響,形成「中國折價」(China Discount),這對於好的企業是不公平的,無法體現經營價值,也難怪他們想要下市。

第三、PE資金太多,在美上市已沒有什麼意思,中國公司在美國下市勢必成為趨勢。

第四、這次五家參與的PE中,除了凱雷以外,四家均是中國本地背景的PE,說明大陸的PE業已經成熟到一個階段,不僅可以從事國內人民幣的項目投資,也可以走出去參與海外複雜的大型美元Buyout項目。

第五、大陸PE既然願意走出去投資,不妨多多關注台灣股票市場和台灣產業,金額不會太高,但是風險較低,產業前景佳,而且還可以取得優秀人才和管理,促進兩岸產業合作,是大陸PE可以考慮的新方向和新商業模式。

溫州
溫州炒錢熱潮逐漸降溫,但民間融資體系尚未修復,銀行因不良資產飆升「惜貸」狀況明顯,中小企業資金鏈依然緊繃。專家認為,金融體系第二波危機可能正在醞釀,溫州要防止債務危機再現,須著眼金融實業再平衡,政策重心應放在「降成本、救企業」。

財經雜誌報導,去年9月以來,溫州企業債務危機、民間借貸崩盤、金融危局、實體經濟下滑、經濟低迷等相繼發生,形成骨牌效應;1年之後,雖然部分危局明顯緩解,但溫州仍受困於債務危機後遺症。

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表示,銀行短貸可以及時輸送流動性,但溫州更需要的是中長期資金,這對溫州實業重新調整方向更具有意義。如果只是短貸,企業還沒有打開局面,就得面臨償還資金的問題。

孫立堅指出,實體經濟缺乏創造利潤的來源,各類社會融資將無法有效地注入實體經濟,「沒有實體經濟的真實恢復,僅靠大量流動性的注入,不過是延續了溫州危機前民間資金的投機套利遊戲而已。」他認為,溫州應該調整政策的重點和核心,首先著眼於「降成本、救企業」,「先把實業救活,同時要把企業進行金融炒作的口封死,將多數企業拉回實業。不應在短期內試圖通過產業升級救企業,這是死胡同。」

溫州金融業人士表示,今年初開始的溫州金融改革一度讓外界重拾信心,先前的炒錢熱潮也逐漸降溫,但民間融資體系還沒有出現修復跡象。
同時,社會融資總額也還在持續萎縮,中小企業資金鏈也受到嚴峻考驗,債務危機隨時可能再現。

專家表示,相對於去年危機應對所採取的急救輸血加金融改革,現在更應該是從經濟入手,而不是從金融的角度來解決問題,「當務之急是政府要減負。」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在今年三月指定溫州作為中小企業融資創新試點,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二、溫州的問題和台灣很相像,是經濟結構的問題,需要轉型與改組,不能單純靠短期金融手段解決。

第三、台灣中小企業和大陸台商經常要政府進行「財務紓困」,但這種手段是否有用,值得探討,有些時候企業需要進行根本的改變,或者是選擇關門,否則只是做無謂的拖延,一點幫助都沒有,就像DRAM廠茂德一樣。

第四、泉州最近也取得中小企業融資創新改革的試點,這是台灣金融金融機構的機會,台灣業者不應只一窩蜂投資新設融資租賃公司,只想賺快錢,對於大陸的金融改革一定要積極參與,否則長期在大陸市場無法生存壯大。

谷歌
華爾街日報報導,谷歌周一從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手中買下旅遊指南Frommer's,是谷歌投資旅遊相關線上廣告市場的最新行動,也透露谷歌正從搜尋引擎跨足線上內容供應商。
    
谷歌並未公布收購金額,但內情人士透露金額約在2,500萬美元。這項收購案的規模和以往相比並不算大,但外界關注的是谷歌在這項投資背後的市場策略。  谷歌最初在2010年買下航班資料軟體業者ITA Software後,便開始積極拓展線上旅遊服務。
     
谷歌去年先是推出自家的線上訂票服務,又買下專門評鑑地方商店的Zagat Survey,並將其評價納入Google+地方服務裡面。   谷歌表示,日後Frommer's旅遊指南包含的商家資料也將融入Google+Google Map,讓使用者在搜尋相關資訊時能同時獲得網友意見、Zagat評價與Frommer's指南。
     
谷歌的用意不外乎是讓搜尋引擎兼具專業線上旅遊指南的功用,和Yelp.comTripAdvisor等線上指南競爭,進而吸引更多旅遊業者向谷歌購買告。   Susquehanna國際集團股票分析師Herman Leung估計,谷歌每年靠線上旅遊廣告進帳20億至30億美元,主要客戶包括ExpediaPriceline等旅遊訂票網站。
     
研究機構eMarketer調查也顯示,美國去年休閒旅遊業的線上廣告支出達25.6億美元,同一期間美國消費者在線上訂購的旅遊票券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不難想像谷歌為何積極經營這塊領域。
     
谷歌Zagat部門產品管理總監赫南德茲(Bernardo Hernandez)表示:「假設谷歌的搜尋結果在商家地址、電話之外加入更多可信的資訊,使用者將更能心動馬上行動。」    只是谷歌從「搜尋資訊」轉型為「自行供應資訊」的策略也引來網路同業批評,並質疑谷歌有意在呈現搜尋結果時圖利自已。
    
TripAdvisor執行長科弗爾(Stephen Kaufer)表示:「我很擔心谷歌搜尋結果會偏袒Frommer's內容而失去公正,導致谷歌在自肥的情況下損害使用者權益。」

我們的看法:

第一、谷歌的商業模式正在改變,不再只是單純的入口網站,對於內容端和硬體(device)端都逐漸涉入,之前併購摩托羅拉就是一個例子。

第二、旅遊是internet最重要的應用之一,大陸觀光客赴台旅遊不斷增加,兩岸信息不對稱,其實可以有很好的線上旅遊商業模式,但似乎還沒有業者在這方面有所著墨。

第三、微軟最近宣布要切入平板電腦,引起宏碁的反彈,表示說要重新檢討和微軟的關係。台灣的手機和電腦大廠真的應該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和未來方向,假如平台業者可以切入硬體製造,為什麼台灣IT業者不加強內容端的服務? 固守現狀只會眼睜睜的看著別人跨你的領域,把市場份額一點一滴拿走。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兩岸投保 投保協議 陸企投資 台商 陸企來台 ASML 陸銀參股 泉州 富邦 台新金 晶電 廣鎵



兩岸投保
8次江陳會談9日落幕,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與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簡稱投保協議)」與「兩岸海關合作協議」,使兩岸經濟合作再邁進一大步。

此外,針對投保協議中有關人身安全的部分,雙方則以提出共識的方式,確定24小時人身安全通報。江丙坤在簽署投保協議後表示,未來將可提供兩岸投資人投資權益的制度化保障,包含台商財產權、經營權及人身安全等相關權益。

陳雲林提到,投保和海關合作兩項協議簽訂後,可進一步落實ECFA後續的許多商談內容,特別是服務貿易,雙方應加快談判的進度。

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指出,這次簽訂的投保協議中有幾項創舉,一是創設「兩岸投資爭端解決機構」,由兩岸分別提出仲裁機構或調解中心,作為將來投資人與投資所在地一方發生爭端時的解決機制之一。

另一項創舉,則是額外列入人身自由與安全的保障措施。協議文本第3條第2款規定:雙方應加強投資人及相關人員在投資中的人身自由與安全保障,依各自規定的時限履行與人身自由相關的通知義務,完善既有通報機制。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次江陳會和「兩岸投保」的簽署,台灣和大陸方都異常低調。

第二、為什麼? 因為台灣早已過了對大陸投資的激情期,台灣對大陸投資、出口今年都在走下坡。台商在中國大陸以製造代工為主,中國不再享有人口紅利,台商正在大舉撤出中國大陸,不管是自願的或被強迫的。

第三、「兩岸投保」是一個歷史性的協議,將投資的風險予以制度化的保障,當然這還是可以促進雙邊(特別是大陸)投資者的信心,間接促進投資。

第四、「兩岸投保協議」從消極面來說,對大陸中小台商企業的保障比較大; 從積極面來說,對大型的陸資企業投資台灣有一定的帶動作用。

第五、「兩岸投保協議」只是搭建一個雙方交流的橋樑,台灣的相關法令還是需要大幅鬆綁,否則陸資仍然進不來。

第六、政府現在非常期待台商能夠回流,其實更應該要問的是回流來做什麼? 假如還是做一樣的事情就沒有意思,也註定會失敗。台灣不管在土地、勞工和薪資上都還有許多障礙,如果回來的都是低層次台商,這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是一個包袱,而不是貢獻。

投保協議
兩岸順利簽訂《投保協議》,台企聯會長郭山輝表示,他對這次簽訂協議給予95分的高分,希望後續細節能持續貫徹落實。台企聯常務副會長、發言人葉惠德也表示,當中許多條文比之前期待的還要好很多,他說,這個遲來的春天是「春天中的春天」,對台商來說相當溫暖。

郭山輝表示,他對這次兩岸投保給予95分高分,儘管延宕多時,但終於有個好的開始,對於另外其餘保留的5分,他說,就像這次人身安全通報未能將所有原由納入,未來仍有持續加強空間;此外,接下來服務貿易談判,他期盼在金融、醫院與學校等台商投資限制能獲得進一步開放。

郭山輝說,簽署只是好的開始,台商最關心後續能否貫徹落實執行,例如P2G的投資保障五個階段程序,台商若遇到糾紛該進入哪一階段,這部分仍須更明確定義,相信台商很希望能了解更多條文上的明確定義與內容。他說,許多台商糾紛都起源於當地保護主義與司法制度透明不足,若能更明確,並在地方政府貫徹執行,將能實際解決台商問題。

台灣工業總會祕書長蔡練生也表示,往後台商會放心登陸投資,兩岸企業可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兩岸應共同攜手走進世界市場。ECFA之後,台灣變成國際很大的交流平台,很多國際企業透過台灣走進大陸,也吸引很多台商回流。他期待後續服務貿易、貨物貿易等協商加速進行。

兩岸簽署《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及《海關合作協議》,東莞台商協會會長謝慶源鬆了一口氣,「簽這個絕對不是萬靈丹,但卻是台商目前最需要的,等於給台商一份信心,替台商打氣。」

謝慶源1989年就到大陸投資,工廠從上海開到東莞,做皮件加工也投資娛樂服務業,近年還投資進出口貿易。他說,東莞台商的投資糾紛例子最典型,好比最近有3家台商因為火災涉及損害賠償,明明是受害人,卻在談好理賠後被大陸保險業反過來告詐欺,想討價還價。

擔任「台商張老師」的亞洲財鑫知識經濟管理集團總裁李幸模提醒,簽署協議對象不是歐美那些法制化國家,大陸還是人治為先的社會制度,所以簽訂協議只是形式,「光是簽了協議還不夠 自己本身要投資之前,先自求保障比較重要。」他提醒台商預防是最重要的,投資之前至少要找律師、會計師事先在合約中要約定仲裁條款,才能獲得適當保障,而不是事後有糾紛才來解決爭議。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副祕書長羅懷家認為,「簽署協議,其實大企業受到保護比較多,但中小企業更需要,因為中小企業需要靠制度化來解決糾紛。」他認為簽署了協議不見得就會減少經貿糾紛,但會讓糾紛有制度化的處理。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台商對兩岸「投保協議」的感受比台灣本地企業家要更深刻。

第二、東莞台商會會長說得好: 這絕對不是萬靈丹,卻是台商目前最需要的。

第三、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早已從蜜月期走向殘酷的生死存亡淘汰期,在轉型階段可能會撤出投資或是尋找其它合作夥伴,「投保協議」的功能和角色相當重要。

第四、大陸雖然加入了WTO,許多地方還是人治而非法治,所以簽署協議最大的意義在於將兩岸的關係制度化。

陸企投資
由大陸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率領的「2012海貿會兩岸經貿促進考察團」,10日在台北出席外貿協會舉辦的「兩岸產業合作契機研討會」,隨後並一連舉行4場研討洽談會,共促成11.3億美元採購商機,並有兩岸各9個機構單位簽訂合作意向。

海貿會會長王遼平10日下午主持記者會並透露,目前已經有台陸廠商達成近30億美元的電子產品大單,還有大陸兩處農產品採購中心,分別有意對台採購5,000萬及3,000萬美元的農產品。他還強調,本次除了採購,更要促成陸資來台投資。

蔣耀平昨日指出,兩岸簽署投保協議,有助於降低兩岸的投資障礙,深化兩岸經貿間的合作,可望為兩岸投資提供制度性保障,也為大陸企業來台投資很好的起步及契機。

他強調,當前歐債危機愈演愈烈,未來兩岸可在3方面深化合作。首先是循序漸進地推進ECFA後續協商,促進兩岸貿易自由化。而目前ECFA後續的服務及貨品的談判,兩岸也正在積極協商中。

第二,把握契機加強雙向投資,尤其是積極鼓勵大陸企業赴台投資。蔣耀平說,陸方將組織大陸有實力的企業來台考察,並研究陸企來台投資的配套措施,包含金融保險、便利兩岸人員往來等政策。

第三,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機會。蔣耀平表示,兩岸產業應加強如製造業的積體電路、LED照明、液晶面板、石化與汽車等;服務業的批發零售、物流、金融保險、醫療、文化創意產業等合作,並鼓勵台資企業投資大陸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次大陸採購的金額遠遠低於過去兩年,說明兩岸經貿合作已不能再靠大陸單方面採購來拉抬了,台灣要走出新的方向。

第二、大陸以往採購的重點是液晶面板,但大陸現在不管是京東方或TCL投資的「華星光電」都有了自己的技術和產品,越來越不需要台灣,再加上TFT-LCD面板業正面臨整個產業供過於求的結構性問題。

第三、從大陸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的談話中可以看得出來,大陸真正在乎的是「陸資來台投資」而不是採購。採購是短期的,說停止就停止,合資 / 投資才能將雙方的利益綁在一起,可惜台灣還是沒有了解到重點,一直在強調採購。

第四、兩岸關係這三年來已發展到「3.0」的階段,第一階段是陸客來台,走馬看花; 第二階段是從旅遊觀光擴展到經貿的產品採購; 現在的「第三階段」則是陸資來台投資,更上一層樓。

第五、陸企來台投資其實今年就應該有一些成果,無奈政府開放的腳步太過於保守,該開放的未開放,開放的又是大陸不感興趣的領域,以致永遠是進二退一,成效不彰。

台商
針對兩岸投資保障及促進協議簽署在即,副總統吳敦義7日出席兩岸和平創富論壇指出,台商為大陸經濟做出「血汗」貢獻,籲請大陸當局在兩岸簽署投保協議時,務必以最大誠意保障台商。台灣在對等互利、合作雙贏的原則下,歡迎陸資來台,也請大陸「善待台商」。

吳敦義表示,雖然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都有趨緩狀況,但兩岸列入ECFA早收清單的產品項目,卻比去年同期成長1.04倍,說明ECFA真正有助於兩岸的對等互利、合作雙贏。

吳敦義指出,台商過去對於大陸的外匯存底、工作機會和經濟發展,是用血汗做出非常了不起的貢獻,而這也是大陸當局在兩岸談判投保協議時,務必拿出相當誠意來保障台商的重要原因。吳敦義說:「大陸當局一定要在兩岸簽署投資保障協議時,拿出相當的誠意,對台商人身安全保障和投資權益,提出更周延維護。」

吳敦義認為,各界必須考量到兩岸經濟量體、發展程度不同,大陸市場太大,兩岸署ECFA,就是希望兩岸不要依照WTO比例互惠規範。吳敦義說,「我們將心比心」,雖然陸資來台沒有開放大陸勞工與農產品,但仍然會帶來不少貢獻。來台的陸企,可能會帶來80幾個大陸白領階級,可是卻會創造3,000多個台灣本地的就業機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商在中國大陸20年,的確是有如吳敦義副總所說的「血汗貢獻」,但現在卻進入「騰籠換鳥」殘酷的淘汰賽,情何以堪?

第二、我和上週一位參與兩岸和平創富論壇的大陸朋友交流,他被吳敦義的講話深深打動。不管今天的中國大陸企業多麼風光,二十年前是一群台商企業拚著命篳路藍縷把大陸地方經濟帶動起來的,因此今天大陸中央一定要有誠意,充分保障台商的權益。

第三、台灣和大陸交流,應該不卑不亢,該硬的時候硬,該軟的時候軟,吳副總統希望大陸「將心比心」,訴諸兩岸人民共同的情感交集,是相當成功的一次演講。

陸企來台
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在昨日行政院的記者會上表示,政府應放寬陸資來台不得超過50%的限制,讓陸資可以來台取得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除非影響國家安全或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的產業,才需要特別管制,否則像是面板等產業,「我們要擔心的是人家不來投資,而不是擔心人家來投資」。
     
大陸方面一再反應台灣對陸資的管制太過嚴格,管中閔表示,站在對方的立場,他完全可以理解,其實陸資開放並沒有那麼可怕,「即使限制拿掉了,要不要來還要看人家願不願意,何況限制這麼多」。
     
他說,陸資來台投資才剛完成檢討,但他希望短時間內應加速進行下一波檢討,更希望在開放陸資方面能夠有很大突破,像是現行規定陸資來台投資企業不得超過50%,也就是取得經營權部分,就該鬆綁。
     
對外界擔心陸資來台有政治目的,管中閔認為,政治上怎麼挑毛病都可以,但「讓他們買走和產業整個萎縮掉,哪個比較好?」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一次談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管中閔先生行政院政務委員的身分,並不是來自台灣企業家,也不是來自大陸的領導。

第二、管委員說得好:「我們要擔心的是人家不來投資,而不是擔心人家來投資」。

第三、管委員另外一句關於台灣產業的評論也很中肯:「讓大陸買走和產業正個萎縮掉,哪個比較好?

第四、我們還可以指出的是如果台灣人才繼續流失,陸資根本連來台投資都不需要,直接挖人就行了。真應該請哪個大學研究一下台灣法令不鬆綁、投資環境惡化和人才流失彼此之間的關聯性。

ASML
台積電以11.14億歐元入股艾司摩爾(ASML),巴克萊資本證券陸行之6日認為立意雖佳,但有三大風險須注意:一、台積電不能獨享研發結果,卻需承擔研發風險;二、投資與匯率風險攀升;三、需舉債250300億元。

美銀美林證券亞太區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何浩銘(Dan Heyler)也認為,台積電入股ASML可能會拉低未來投資報酬率,且台積電現金部位也很難跟英特爾比,這些都是未來潛在風險。

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陸行之指出,台積電入股ASML雖可因採用下一世代極紫外光(EUV)技術、確保未來5年在晶圓代工產業的領導地位,但仍有三大風險需注意:

一、台積電雖成為技術共同研發團隊的一員,但並不代表可獨享研發出來的技術,包括英特爾與三星都是;二、入股ASML的價格雖較最新收盤價折價14%,但相較於過去5年的平均價格23.209歐元仍溢價75%,意味著台積電投資與匯率風險都增加;三、在扣掉8085億美元資本支出後,台積電今年自由現金流量(FCF)會稍嫌不足,因此極有可能舉債250300億元。

摩根大通證券半導體分析師徐禕成則是認為,台積電入股ASML是可以預期的結果,只是時間可能太早了點,因為台積電將跳過14奈米、直攻需要EUV設備的10奈米製程,由於20奈米在2013年也只是風險生產(risk production),10奈米風險生產最快也會在20152016年、20162017年才會量產(mass production)。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一向不喜歡併購其它公司,過去的併購也多半以失敗收場,這次是逼不得已,英特爾和三星都有參與入股這家掌握半導體下世代技術的機器設備供應商,台積電若不參加,就有可能喪失全球代工龍頭的競爭優勢。

第二、雖然海外併購有風險,我們還是期待台積電能夠多關注「外部成長」的策略,不要只獨善其身,固守傳統的經營模式。

第三、三星在晶圓代工的崛起給台積電很大的壓力,連張忠謀董事長都承認三星已經從雷達銀幕上看不見的一個小點變成「可敬的對手」。我們樂於看到這種良性的競爭,就像奧運的廝殺,沒有僥倖,只有實力。從韓國人稱霸DRAM產業可知,韓國人的終極目標不只是要拉近和競爭對手的距離,而是要徹底地打倒並征服對手,這是一個「贏家通吃」(winner takes it all) 的時代。

陸銀參股
大陸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9日將拜會金管會銀行局局長桂先農。他指出,台灣目前開放陸資參股上市金控或銀行,比率僅5%,「有什麼意思,不等於白設」。馬蔚華說,兩岸互設機構,大家都在抱怨,實際台灣比大陸還慢,目前就2家陸銀在台開業。他認為,監管當局的思想應該再寬一點。

他認為,20%的參股比率比5%好;但招行是否因此改走參股路線,要看個案。「如果能夠控股、持有51%股權當然最好,但政策可能不會一下子開放那麼多。」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及中信金控大陸事業總執行長羅聯福昨日也呼籲政府,國銀不怕陸銀來台競爭,希望對等開放陸銀來台,以加快兩岸金融開放幅度及速度。

招商銀行台北代表處去年315日成立,但紐約分行要明年10月成立才滿5年,才能符合陸銀在台代表處升格分行的「OECD條款」要求,馬蔚華昨強調,是否升格分行要看未來是否能夠營利。他指出,招行目前和台銀、華南、玉山、第一等4家銀行簽署MOU,並且準備和中國信託、土銀、國泰世華等3家銀行簽署。

他認為,兩岸金融業目前有3個重要機會,包括兩岸都在進行經濟轉型,其次是,金融危機後,全球財富管理的發展重心在東移,再來是兩岸投資保護協定的簽署,為金融發展帶來新的重大機遇。而在上述機遇下,包括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以及財富管理、兩岸人民幣跨境結算等,都是兩岸銀行業未來可以合作的黃金領域。

我們的看法:

第一、陸銀參股比例已經是老問題了,台灣到現在還是控制在5%,說明主管機關的行政效率實在太差,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第二、台灣的主管機關沒有國際觀,全世界有什麼企業的策略聯盟和股權投資是限制在5%以內的?

第三、招商銀行馬蔚華行長說得很清楚:「有什麼意思,不等於白設」。大陸不管是政府專員或企業家對台灣的主管機關都已經失去耐性,沒有辦法再客客氣氣和台灣政府講道理了,上次大陸貿促會副會長張偉的評論也是相當直接和尖銳。

第四、馬行長倒是點出了未來兩岸金融服務的幾個重點方向: 第一、「經濟轉型」將帶來「投資銀行」的商機; 第二、「全球財富東移」將帶動「華人財富管理」的爆炸性成長; 第三、「人民幣國際化」將重塑亞洲和兩岸金融業的未來。

泉州
中國大陸的海西經濟區正如火如荼推展,而福建省泉州市近日申請列為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動作,更備受市場關注。大陸媒體報導,這項提案若能獲准通過,將成為繼浙江溫州、廣東珠三角之後,第3個大陸國家級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對於福建沿海經濟轉型,具助推作用。
     
外界預期,泉州申請列為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若獲准施行,未來對福建與台灣之間的金融交流與合作,將更為密切。而這項利多消息,激勵海西概念股股價表現強勢,10
日滬深兩市大盤指數齊跌,而福建地緣股則逆勢上漲0.33%,普受市場追捧。
     
中國證券報報導,福建省政府在今年5月份公布「關於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11條措施的通知」,支持泉州金改先行先試,該通知「第7條」指出,推動泉州國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  其中,在泉州試辦推動民間融資登記管理制度、適時公布民間融資管理辦法、服務泉州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等,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分析人士指出,泉州是大陸民間金融高度發達的地區,此次金融改革措施將以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為核心,讓龐大的民間資金流通起來,成為企業「二次創業」的有效助推器。預期未來綜合試驗區的建立,對加強泉州與台港澳的金融合作具有重要推升效果。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企業和金融機構應該多多關注泉州的金改試點,這對未來福建海西和台灣之間的合作,影響重大。

第二、泉州金改類似今年三月間的溫州金改,都強調民營企業的融資,特別是在小微企業方面。

第三、台灣的金融機構應積極參與大陸的金改,對象可同時涵蓋台商和大陸民營企業。大陸現在雖然給了很多金融政策,可是還沒有實際成功的操作案例,台商和台灣金融機構有一定的機會可以創造先例。

第四、台灣的金融機構相當短視,目前一窩蜂的到大陸成立融資租賃公司,只是想學習中租迪和,進行兩地之間的套利: 台灣在大陸的融資租賃公司每家資本額度只不過2,000-3,000萬美元,但是若能和大陸政府搞好關係,可以從大陸本地銀行再借到2-10倍的額度。但這些都只不過是「機會財」,台灣金融機構應該著眼於「創新財」,特別是兩岸合作的新模式。

富邦
富邦金控再度想出拓展大陸市場最勁爆方案。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10日在法說會上透露,將尋求大陸策略合作夥伴入股富邦(香港)銀行,且入股比率不限5%,未來雙方再攜手開發大陸市場,不排除年底就有結果。

若此方案確定,富邦金控將成國內16家金控中,第一家有陸資入股子公司、且入股比率可超過5%者。
     
依現行兩岸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辦法,陸資來台參股國內銀行、金控,單一陸資最高僅能5%,且與大陸QDII合計不逾10%,同時銀行局只同意陸資先參股上市櫃金控,尚未開放金控子公司部分。
     
但由於法規只限定「台灣地區」,同時海外子行僅限制到銀行在第三地設置的子行,而富邦(香港)銀行是目前唯一一家金控設在海外的子行,不在現行法規限制內,且處份股權,不需金管會事先核准;簡單來說,即富邦金控只要談定策略合作對象,即可出售富邦(香港)股權,陸資持有富邦(香港)銀的比重可超過5%,甚至可逼近50%。
     
龔天行也表示,大陸國務院考慮將陸銀分級,城市商銀以服務當地客戶為主,意謂未來富邦參股20%的廈門商銀,要靠自己走出區域,增設更多據點「恐不太可能」,因此富邦金考慮再參股其他陸銀,亦或是透過「控股權」式的投資,與大陸策略合作對象共同開拓大陸金融市場。

目前國內其他金控仍在向金管會爭取提高陸銀來台參股比率、開放金控下子公司供陸銀參股等,富邦金此策略可超前其他金控甚多。   龔天行亦表示,富邦(香港)銀不但是重要資產,更會是非常好的籌碼,過去12年其實就有不少人前來洽談入股意願,尤其陸資特別有興趣,而就富邦金控而言,歡迎各式各樣的策略合作,包括交換持股也都可以考慮。

我們的看法:

第一、富邦不愧是台灣最有國際觀和創意的金融集團,台灣政府只允許陸資參股銀行5%,富邦就想出規避辦法,利用富邦香港的子銀行平台來和中國大陸業者策略聯盟。

第二、富邦將來在中國大陸會走向多產品、多地域、多平台的策略,和不同的夥伴在不同的領域合作,絕對不會只限於海西或廈門商業銀行。

第三、富邦已經和方正共同成立資產管理公司,並且和南京紫金合作人壽保險。

第四、去年富邦將香港富邦私有化下市,一度讓人覺得當初花五億美元買下香港一家銀行好像是多餘的,既然可以兩岸直通車,為何還要多此一舉?現在看起來富邦布局香港還是有道理的,兩岸的政策和制度遠超過我們想像,反而需要透過香港作為橋樑,而且可以擺脫台灣主管機關不切實際的控制和缺乏效率的阻礙。

台新金
外商壽險紛紛撤台,讓過去欠缺壽險版圖的國內金控得已「撿現成」,快速補足缺口,不過,當每間金控「壽險引擎」陸續裝妥後,也代表戰場從過去的銀行轉移到壽險,「雙引擎大戰」正式開打。

要說撿現成撿得最漂亮的,莫過於富邦金併購ING安泰人壽,除一舉讓富邦人壽擠進國內壽險三強外,富邦金獲利也就此一飛沖天,穩居獲利王榮銜。有了富邦金的經驗,中信金也出手併購大都會人壽,想法不外乎,即便中信銀再怎麼賺贏北富銀,但少了壽險撐腰,就是差一截,說什麼也要把「第二引擎」裝上去。
同為消金大行,台新金的算盤不也如此,不然怎會在金融海嘯前,就打算與全球集團合組壽險子公司。

所以當中信金併入大都會後,獲利模式相近的台新金,何嘗不急,所以在併購腳步上顯得更積極;但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新金也沒得選。而以壽險為主的金控,面對利差損,一樣也不輕鬆。國泰金、富邦金都有壽險、銀行雙引擎,如何穩固領先地位,成為課題;只靠單壽險引擎在撐的新光金,更得積極思考如何補足第二引擎,否則就很危險。

外商壽險一家一家撤離,本國金控一家一家接手,可以想見,金控的經營重心將由過去的銀行,慢慢轉移到壽險,要用最短時間發動這顆新引擎,而金控間的雙引擎戰火,就此提前點燃,未來戰況將更為激烈。

外商壽險退場再添一家。台新金控(2887)董事會昨日決議,以新台幣1億元取得台灣紐約人壽100%股權,今日正式簽約,預計明年第一季納為子公司,並更名為「台新人壽」,正式補足壽險版圖。

台新金發言人林維俊表示,紐約人壽風險資本適足率(RBC)268%,遠超過主管機關要求的200%標準,資產近新台幣800億元,保戶有21萬人,有效保單則約34萬張,平均資金成本在3%至3.5%之間。

台新金3月與紐約人壽接觸後,5月進入密集評估,也進行雙向實地查核,但因紐約希望台新金出價能夠更高一些,全案一度觸礁,不過考量有能力接手者不多,仍忍痛出售。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不管事因為什麼理由,保險似乎變成台灣金控的新寵,銀行業務太競爭,下一個戰場在中國大陸; 證劵業務因為證所稅受到重傷,保險的相對吸引力和重要性一下子凸顯出來了。

第二、外資保險公司紛紛撤台,透過併購撿現成是金控最快的切入市場策略。

第三、英國保險公司英傑華 (Aviva) 不是要撤出台灣嗎? 金管會不要再阻止了,只要能夠維護現有保護的權益,再找一個新夥伴應該不是難事,要不然第一金控也可以自己買下來英傑華股份。

第四、這也反映在現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台灣的金控業者必須要轉型成為total solution provider,不能再賣單一產品,而需要整體提升財富管理的深度和寬度。

晶電 / 廣鎵
LED磊晶大廠晶電(2448)昨日下午宣布以增資換股方式,取得轉投資的廣鎵(8199)剩餘所有股權,將其進一步納為100%子公司,換股比例為4.85股廣鎵換發1股晶電,廣鎵並將下市。未來兩家公司將持續各自獨立,但業務合作分工。廣鎵從83日股價就起漲,昨日午盤急拉漲停,收在12.5元,晶電則小漲收在61.5元。
 
晶電買廣鎵股權,是採換股而非公開收購方式,換股比例的價值評估,主要是依照廣鎵7月底市價往前三段時期的均價,以及半年報淨值,評價約為12.5元,溢價幅度約11%,剛好是昨日廣鎵的收盤價。
 
目前全球高亮度藍綠光LED產能供過於求,市場競爭激烈,晶電原本就已持有廣鎵51%股權,也委託其部分代工訂單,在建立100%持股關係之後,晶電更可挹注資源到廣鎵,協助其縮短產品開發時程,提升良率、降低成本。
 
晶電表示,廣鎵約當2吋等效產能約15萬片,如果新蓋一座相當水準的廠,大概要花80億元,因此這次透過買下廣鎵,可節省40多億元。因考慮到廣鎵需維繫部分客戶的緣故,兩家公司不進行合併。

我們的看法:

第一、晶電早就已經併購了廣鎵,並且控制其經營管理,這次只是將持股比例提高到100%,成為全資子公司。

第二、但是晶電還是依循其產業控股的模式,維持廣鎵子公司地位,所以本案是「收購」而非「合併」,這樣可以確保客戶不致流失。

第三、台灣許多產業都需要進行整合,特別是高科技電子業,「產業控股公司」是一個可行方向。

第四、晶電已成為台灣的LED產業龍頭,但台灣的市場規模太小,晶電下一步應該和中國大陸業者和歐美日業者整合,腳步要快,否則遲早會被韓國三星超越後整碗端去。

第五、LED照明的時代已經要來臨,燈泡市場價格下降到臨界的「甜蜜點」(sweet spot),台灣在這方面的產業政策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