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國壽/台新金/特別股 陸企海外併購 金管會/研究報告 索尼/S-LCD 平潭台商 獲准發人民幣債券 民營化 中國/IPO籌資王 中投/戴姆勒 華虹/宏力

國壽 / 台新金 / 特別股
國泰金控27日宣布,子公司國泰人壽自新橋資本手中買下台新金控丁種可轉換特別股,總金額47.39億元,取得近2.59億丁種特別股,約占台新金股權3.45%。國壽表示,主要是看該特別股每年的固定配息,目前尚不考慮轉換為普通股。

國壽此次買下新橋手中的台新金丁種特別股,約占新橋手中所有台新金丁種特別股的41.67%,新橋這次轉手國壽每股價格18.3元,國壽說,台新金昨天收盤價10.5元,目前並不考慮轉換。

台新金丁種特別股為非累積,每年固定配息6.5%,滿10年時配息提高到10%;國壽因取得成本較為便宜,換算每年殖利率可提高到6.85%,今年台新金前11月稅後獲利有89.3億元,國壽表示,明年丁種特別股肯定可配息,預估明年可拿到3.25億元的利息。

美商新橋資本於2006年成為台新金私募現增的外資策略夥伴,認購80億元普通股、120億元特別股與70億元可轉換公司債,合計270億元,取得台新金約18%股權。其中,新橋持有的可轉換公司債每年有2.75%配息,已在今年中全數贖回,新橋現持有台新金普通加特別股約15.9%。

至於這次移轉的丁種特別股,2015年時台新金可主動call回,但若不提早買回,利息便要提高到10%,且明年台新金的丙種特別股即將到期,丁種特別股配息順位將提前,但因是非累積性質,若當年度台新金提存各項準備及法定公積後已無盈餘,就不會配息。國壽表示,現階段國內幾乎找不到6%以上的投資工具,因此這項投資是極佳的選擇。

我們的觀察:

第一、新橋(TPG)是第一家來台灣投資金控的大型國外私募股權基金,轉眼間六年已經過去了,新橋當時的負責人單偉健也已經過檔到Pacific Alliance Capital (PAC),令人感到黃粱一夢,往事如煙。

第二、當年投資台新金的不只是TPG,還包括索羅斯等其它基金,金額都在十億美元以上,台新金是國內金控引進外資的先行者和創新者,但也跌跌撞撞,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第三、新橋不只在台灣是創新者,在中國大陸也率先投資控股「深圳發展銀行」,為第一家控股中國大陸國營銀行的外資PE,兩年前成功退出,高價賣給平安保險,新橋獲利高達6~7倍,成為教科書經典範例。台灣的金融開放甚至比不上大陸,令人遺憾。台新金想要併購彰銀,結果踢到鐵板,遭到各界撻伐,最後無疾而終,甚至差一點破產。

第四、台灣對外資不夠友善,未來股權出售勢必走上財團化「類PE投資者」(如尹衍樑和旺旺等)的途徑,這次新橋也是將股權出售給國泰。

第五、以現在時點,投資台新金特別股風險對國泰極低,2015年台新金若不執行call回權,股息便要提高到10%;雖然本特別股是非累積性質,但是台新金最壞的時機已經過去,未來不配息機率較低。

第六、台灣還有不少二、三線銀行未來需要增資,滿足BASEL III的規定,不妨多設計對機構法人具有吸引力的創新特別股作為投融資工具。

陸企海外併購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企業華為、中石油海外併購屢屢受阻,中國商人黃怒波冰島購地申請被拒,青年汽車和龐大集團7億元人民幣收購薩博(SAAB)告吹。越來越多的事件表明,中國企業實施海外併購正在遭遇全球投資保護的寒冬。

中國大規模的海外投資被視為「中國崛起」的標誌。隨著經濟總量加速擴張以及對資源和技術需求的不斷增加,加上中國實現內外經濟再平衡的需要,中國企業「走出去」已從傳統的商品出口發展到海外上市和海外建廠,再到大規模的海外併購,進入主動積極進行全球戰略布局的新階段。

目前,全球經濟形勢依然嚴峻,以歐債為代表的主權債務危機持續發酵,影響逐漸蔓延,多國經濟陷入困境,失業率普遍增高。在此背景下,不少國家政府加大了對經濟的干預力度,提高海外投資和併購門檻。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統計資料,當前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只占所有在美外國直接投資的0.1%,而歷年對美投資存量也僅為23億美元,僅占千分之一,這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美國很多領域未對中國投資敞開大門。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在判斷交易是否威脅國家安全時,主要考慮國防以及保持競爭優勢、防止外來壟斷等因素。譬如,美國對通信、航空、航運、水電、土地、不動產等方面的外來投資有嚴格限制,以防公共服務和公共利益被外資控制。

華為公司在2008年聯合美國基金貝恩資本競購3Com公司告吹,2010年競購摩托羅拉移動網路業務受阻,2011年被迫退出收購美國伺服器技術公司三葉系統公司部分資產。

「去全球化」風潮或難以避免,中國需要有遭遇投資壁壘的思想準備,培育降低風險、規避風險的能力。未來10年,海外投資利益將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核心利益之一,而保護權益、駕馭風險則最為關鍵。

我們的觀察:

第一、全世界對中國又愛又怕,雖然中國市場商機龐大,但是和中國企業做生意打交道還是有隔閡,全球「恐中症」不是只有台灣才有。

第二、大陸和台灣企業攜手走出去,或大陸借道台灣再拓展海外市場是可行的模式,可以降低全球企業對大陸的敵意,但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模式,可能要等到選舉以後了。

第三、中國對台灣的投資可能會先從較不敏感的領域開始,比如說最近中投和新加坡GLP聯手投資16億美元日本房地產,就是很好的例子,八十年代末期日本人也有收購美國紐約洛克斐勒中心的經驗。

第四、假設馬英九能夠連任,那麼明年應該會有較多的「陸資來台」投資或併購項目。只要政府願意開放,金額成長10倍到20億美元應不是問題。

金管會 / 研究報告
金管會再出招,祭出券商分析報告經由媒體揭露後3個營業日,券商買賣超該股與報告內容相反,且交易數量計達該個股交易量5%,券商必須公開揭露是由客戶還是自營部門下單規定,對此,外資分析師不諱言,金管會這項新規定「很可笑」,客戶選擇同時在很多券商下單,無非就是不想被看穿進出方向,導致成本的增加,新規定上路後,客戶仍有規避方式,預料新規定的實質作用不大。

針對金管會要求券商出具報告要與買賣進出一致的新規定,外資表示,撰寫報告的研究部門與投資銀行的自營部及客戶本來就分屬不同單位,客戶是否採用報告中的意見、如何下單皆非分析師所能掌控,直言金管會的新規定很可笑,並認為,對外資未來操作的實質影響並不大,僅將新規定視作大選前政府的操作。

外資分析師指出,特別是避險基金等客戶選擇同時在多家券商下單的原因,無非是不想被發現進出動向,避免跟單成本的上升,而研究部門出具報告時,客戶也不一定會採信報告中的觀點,金管會要求券商報告與買賣進出一致新規定上路後,投資銀行也可能藉由交易員與客戶進行溝通,客戶可以收到A券商出具報告後選擇在B券商下單的操作方式,避免報告與買賣進出不一致的狀況。

我們的感想:

第一、這是和國際潮流和慣例背道而馳的做法。外資券商的研究部門是獨立作業和經紀部門完全分開,關於此點外資和我們主管機關溝通很多年了,政府不是不瞭解,為何還要制定這樣不切實際的規定?

第二、台灣主管部門很多法令規定是要保護小股東的權益,但結果卻正好相反。一個例子是將承銷抽籤比例從10%提高到60%,造成今年新股IPO價格普遍下跌。散戶只想賺差價,機構法人才是股價支撐的保證。主管機關只看到85oC、宸鴻等超級大熱的IPO,卻沒有考慮到這只是在市場好時的少數特例,不符現況,結果造成市場籌碼混亂,賣壓沉重,說明不合時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對證券市場的負面影響有多重大。

第三、台灣經濟發展的趨勢應該走向開放,特別須強調「國際化、自由化」,金管會的新舉措嚴重地違反了這個方向。

第四、不只是政府,現在連企業也興起了干預市場的想法:宏達電告花旗證券分析師,在全世界可以說絕無僅有,是一種典型的「權力的傲慢」,台灣政治上標榜自由、民主、人權,經濟上卻走向管制、壓抑和恐嚇,長遠來說這會傷到台灣的形象,應該「適可而止」。

索尼 / S-LCD
索尼、三星終於拆夥!雙方26日宣布,三星將以1.08兆韓元(約新台幣283.58億元)的代價,買下索尼手上約5成的持股;不過雙方仍簽訂供貨協議,索尼仍有半數面板將向三星採購。隨著兩家公司分道揚鑣,索尼面板採購會更有彈性,未來可望擴大對台採購。

為能獲得穩定的面板零組件供應源,三星與索尼於2004年4月時共同出資成立液晶面板合資公司S-LCD,雙方各持有約5成的股份;目前旗下有一條7代線和一條8.5代線,主要生產液晶電視面板供應給兩家公司所需。公司成立時的資本額約2.1兆韓元,不過一直是賠多賺少,在金融風暴時S-LCD減資再增資,目前資本額約3.3兆韓元(新台幣866億元)。合資公司虧損連連,而三星液晶電視版圖不斷擴大,把索尼從電視霸主的地位拉了下來,讓兩家公司漸行漸遠,近年來分手的傳聞不斷。

索尼表示,所持有的S-LCD股權約值1.08兆韓元,三星將全額以現金支付,預計將在2012年1月底前完成,而索尼也將在明年3月份結算的第三會計年度認列約660億日圓的損失。不過雙方仍然就液晶面板事業簽訂了新的合作契約,今後索尼可依照市場價格彈性地採購面板,而索尼明年仍有半數的電視面板會向三星採購。

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在合資關係解除之後,未來產能調配的彈性會更大,7代線可以轉進監視器面板生產,至於空出來的5代線產能則是可以用來生產當紅的平板電腦面板,與台灣面板廠的競爭會更大。

我們的觀察:

第一、韓國和日本合資本來就非常難得,拆夥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第二、分手的重要理由是合資公司沒有賺錢,虧損八年,三星買下來以後可以和其現有LCD業務再整合,比較容易賺錢。

第三、三星的電視業務成長快速,超越索尼,相信也是造成分手的原因。

第四、日本和台灣為何沒有這種合作生產模式?十年前聯電曾經收購日本半導體公司,去年中美晶也收購日本Covalent,成為全球第五大半導體原料供應商,但是和三星/索尼這種上下游產銷合一的模式都不一樣。

第五、政府最應該探討的是和日本企業的「股權合作」,「台日聯合」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都是雙贏,鴻海都已經買下日本索尼工廠的紀錄,也許不久的未來我們會看到索尼和鴻海成立合資公司,從技術、生產、市場全面合作。

平潭台商 獲准發人民幣債券
大陸對台灣金融再開綠燈,日前頒布「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特許在福建平潭綜合試驗區內的台資企業,可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並研究在香港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可行性。該規定是大陸首次提出開放台商在大陸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預料將引起台灣金融界高度興趣。

有關大陸特許台資在平潭發行人民幣債券事宜,福建省外經貿廳官員受訪時透露,富邦金控日前曾表達在當地發行人民幣債券意願,一旦申請獲批,將成為首家在大陸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台資企業,而有意申請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平潭台資企業,得透過中國人行在平潭分支機構的管道申請,再呈人行總部特批。

針對福建官員透露訊息,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昨天接受本報查證時則表示,現階段富邦金在大陸註冊的子公司,僅有富邦財險,現在並無送件申請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計畫,若未來有合適機會,有可能爭取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富邦財險為由富邦金旗下的富邦產物保險公司與富邦人壽共同出資人民幣4億元,在2010年於廈門成立總部。

根據發改委公布的平潭規劃,其中還包括通關、稅收、金融、財政、投資、金融、兩岸往來、台胞就業生活、土地政策等多項對台優惠措施。

其中金融部份,除了明確支持台灣金融機構在平潭設立營業和分支機構,及允許當地金融機構辦理新台幣現鈔兌換業務外,最受矚目的是,允許平潭綜合實驗區內的台商投資企業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

我們的感想:

第一、大陸的招商手段越來越新,為了吸引台商到新開發的平潭去,竟然可以批准人民幣債劵的發行。這不能算是人民幣金融中心,但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地區性人民幣業務試點。

第二、由這次開放人民幣債劵發行政策,可以看得出來平潭在海西政策地位的重要性。平潭書記是原先晉江的書記,曾經成功地協助當地企業的轉型、上市和國際化,到了平潭應該可以大顯身手。

第三、目前已經有五家台商成功地在香港發行人民幣的「點心債」,包括大型企業日月光和亞泥,也有很迷你的企業如新焦點。國內投信爭先恐後推出人民幣新價商品,金管會也大幅度開放金融機構推出人民幣理財商品,今天市場上缺少的不是「需求面」,而是「供給面」,需要有更多人民幣商品的推出,平潭開放台商企業發行人民幣債劵提供了很好的新供給來源。

第四、未來能夠有資格發行人民幣債劵的企業應該還是像富邦銀行這樣的中大型機構,人民幣債劵不同於人民幣貸款,屬於資本市場商品,唯有比較具規模的企業才有資格發行。當然這些企業不會只到平潭去拿資金而已,一定也會在平潭做相應的投資,透過這項有利的政策工具,台商在平潭的發展應該可以更快地加速進行。

民營化
為了穩定市場信心,證交所近日邀請13家上市公司座談,證交所董事長薛琦更呼籲,應爭取讓中油、台電甚至台鐵等公營企業股票掛牌上市,讓全民參與投資,增加市場活絡。

證交所主管表示,證交所一直與公營企業保持聯繫。根據證交所上市審查準則,一般公司要申請上市,必須符合設立年限、資本額、獲利能力、股權分散四項等條件,但公營企業上市可以適用審查準則第六條,即屬於國家經濟建設之重大事業,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只要符合公股持有逾50%股權、實收資本額10億元、股權分散等條件,並沒有獲利能力限制條件。

證交所董事長薛琦建議國營事業單位可上市活絡台股,但經濟部表示,油、糖、水與電,均背負政策任務,如果上市後公司虧損,將造成股民損失,這是政府不樂見,因此目前並不考慮上市。

經濟部表示,早在民國60年代,由於國際糖價處於高檔,台糖砂糖業績佳,因此讓台糖上市,但是後來國際糖價崩跌,造成台糖股價下挫,當時政府認為,股價波動太大,股民的投資損失,期望政府賠償,所以最後才決定讓台糖下市。

目前台電、中油與台水,均背負政策任務,經濟部官員說,中油有浮動油價公式計算,但是因應政策考量,必要時也需自行吸收油價,而台電也是有同樣問題,如果讓中油或台電上市,雖然可以募集資金,可是如果未來因為政策包袱,造成虧損,股民是否也要向政府求償呢?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大陸的油、電事業都有民營化,亞洲連新興市場如馬來西亞都有開放。經濟部思想上還活在過去,一點道理都沒有。

第二、薛董事長的呼籲有其道理,台灣2011年上市雖然不少,但規模都太小,對外資和機構法人無法有吸引力,台灣需要有更多的「藍籌型」股票,做為好的法人投資標的。

第三、如果說台灣有什麼讓經濟部裹足不前的理由,那就是惡質的民主環境。台灣政府太弱勢,媒體和國會太強,動輒對政府修理,造成政策的滯礙難行,形同被綁架。我們可以想像立法委員為了油價的調整在立法院質詢中油董事長及經濟部長的場景。

第四、除非徹底的民營化,否則台灣政府持股相對少數的公營事業仍然無法照市場機制順利運行,中鋼就是很好的例子。與其現在讓台電、中油民營化,不如先讓已部分民營化的中鋼再「徹底民營化」,進行官股再次釋出,讓公股降到百分之十以下。日本第一和第三大鋼鐵集團都已合併了,台灣還在等什麼?

第五、台塑公安意外頻傳,遺產爭奪正在上演連續劇,還要中油派專業經理人進去解圍,實在不是很好的民營企業模範,因此現在要讓中油民營化時機也不對。

第六、眾多的公營金融機構才是最應該立即民營化的,「第二次金改」在馬政府上台後就停下來,「公公併」喊了一喊也不見下文,希望不管是藍綠當選,都能夠重新啟動「第三次金改」,加速公營銀行的民營化。

中國/IPO籌資王
儘管今年中國和香港股市表現不佳,但中國今年再度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首次公開發行(IPO)籌資總額最高的國家,顯示全球金融活動中心已從西方向東方轉移。美國上次高居IPO籌資總額榜首是在2008年。

金融時報報導,據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在上海、深圳和香港進行IPO的企業總共籌資近730億美元,幾乎是紐約證交所(NYSE)和納斯達克(Nasdaq)兩大市場的兩倍。

以上海、深圳和香港三地比較,香港的IPO籌資總額達309億美元,連續第三年摘得全球桂冠;深圳和上海股市籌資逾410億美元。相比之下,紐約和倫敦證交所的籌資總額分別只有307億美元和180億美元。

然而,這個結果卻未反應在今年港股和陸股表現上,市場動盪也迫使一些企業推遲股票發行,還有一些企業在最後時刻取消上市。不過,隨著今年美國經濟復甦始終籠罩不確定訊號,歐洲又深陷主權債務危機,香港仍吸引不少西方企業上市。包括普拉達(Prada)、嘉能可(Glencore)和新秀麗(Samsnite)等外國企業,都在香港進行了標誌性的IPO。

我們的觀察:

第一、中國成為全球IPO籌資王的趨勢已經成形,未來的問題是中國資本市場對外商企業IPO開放有多快,以及外商企業多快能改變思維轉移到亞洲市場來上市。

第二、在全球企業向亞洲IPO市場遷移的大狂瀾中,台灣資本市場應該有機會,即使不能吃到魚肉,總有骨頭和湯可以分,應該加強開放,預作準備。

第三、香港的IPO金融應該和中國分開來看,因為畢竟和「中國股市」不太一樣。今年香港的IPO籌資金額以309億美元「險勝」紐約的307億美元,說明美國經濟復甦後勢強勁,以及美國仍是知識型新興企業的集資天堂。

第四、中國企業去年在美國資本市場的「信任危機」,促使美國投資人集體放棄擁抱中國概念股,而中資企業也逐步開始放棄美國股市,去年下半年只有一家中資公司在美上市,預計這個趨勢2012年會持續下去。

外商投資指導目錄
大陸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外商投資進入新興產業與服務業,眾多券商在新「目錄」出爐後一致看好包含旅遊、傳媒、醫療保健和軟體等在內的現代服務業,相關上市公司可望在政策支持下獲益。

經濟參考報報導,業內人士認為,從新「目錄」內容來看,在引導外資投資方向上,與大陸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一致,都是為了促進製造業改造提升、培育戰略新興產業、促進服務業發展、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而服務業則是政策下獲益的主力。

事實上,大陸服務業利用外資情況已有明顯改善,2011年的前11個月,外資在服務業所占比重首次超過製造業。分析人士指出,大陸的服務業正在為外資投資創造新「熱點」。

中金公司分析師侯振海則表示,新「目錄」的頒布對於大陸的現代服務業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首先在策大環境下,今年的產業政策將向現代服務業側重,而去年第四季到今年第一季資金面相對比較寬鬆,有利於題材股的活躍。

侯振海並認為,現代服務業的盈利增長和估值具有一定的優勢,受益的現代服務業類股,包括文化傳媒、軟體、環保、物流交通、醫療服務等。

宏源證券分析師刑振寧也表示,看好旅遊、傳媒、醫療保健和軟體等在內的現代服務業。他表示,在現代服務業的投資上,可依照兩大主線進行,一是能夠穿越週期獲得穩定收益的消費服務業;二是站在「微笑曲線」兩端的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現代物流業、軟體與資訊服務業和高科技技術服務業等。

我們的觀察:

第一、除了十二五之外,這是對外商投資方向最重要的政策指引。

第二、關鍵字不只是「新興產業」或「服務業」,還有「現代服務業」,包括旅遊、傳媒、醫療保健和軟體服務等。

第三、傳統的服務業如餐飲服務,並沒有在目錄內,可能是大陸認為技術含量和門檻並不高,台灣現在還一頭熱在談85°C、安心食品(摩斯漢堡)、瓦城甚至泡沫紅茶連鎖等,需要注意大陸政策趨勢,才不會成為投資泡沫。

第四、所有商務部目錄中的現代服務業,台商都還沒有明顯的大陸佈局:旅遊只限於台灣投資,傳媒走不出去,軟體向來不是台灣強項現正要開始急起直追,最有「兩岸」概念的「醫療保健」雖然有第六次「江陳會」政策大力加持,但也乏善可陳,找不到兩岸合作的利基和實例。

第五、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新興服務業都是「跨產業」的,IBM的「智慧城市」願景就是最好的例子,讓IT和各個不同產業應用面相結合。台灣最有機會的是「資訊服務業」,需要整合IT、通訊、軟體和內容等,台灣未來的最佳定位是「新興服務的跨界整合者」。

中投 / 戴姆勒
德國媒體報導,德國戴姆勒汽車公司正在尋求中國投資者,目前正與中國投資公司(以下簡稱中投)洽談入股事宜,計畫向中投公司出售5%至10%股權,若此交易順利通過,中投公司有可能成為戴姆勒汽車最大股東。

戴姆勒汽車原本股權結構就很複雜,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政府、雷諾日產聯盟都分別持有戴姆勒股權,其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投資公司Aabar持股9.1%,為戴姆勒第一大股東;科威特政府持股6.9%。另外,雷諾日產聯盟與戴姆勒互相交叉持股3.1%。

據國際金融報向賓士中國查證,中投進入持股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交易達成,中方或將持有戴姆勒5至10%的股份。報導也指出,如果中投公司持股比例達到10%,中國將成為戴姆勒公司最大股東。

汽車行業評論人張志勇接受國際金融報訪問時表示,歐洲和中東投資者在戴姆勒的股權結構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中東的緊張局勢會增加戴姆勒的股權結構的不穩定性。相比之下,中國的經濟形勢相對穩定。因此,尋找中國投資者一方面能夠平衡戴姆勒未來可能存在的一些危機和隱患,同時能夠為戴姆勒拓展中國市場提供更好的契機。
我們的感想:

第一、雙B車以往的主流市場是歐美,以後要把"歐"拿掉,改成中、美。

第二、雙B今年在美大銷,共同佔據銷售王寶座,BMW稍微領先Benz幾千輛。

第三、全球精品不只瞄準中國市場,還紛紛到亞洲來上市,戴姆勒雖然未到香港上市,但是有計畫到上海國際板掛牌。

第四、越來越多的全球一流企業會有「中資」入股,台灣投審會應該重新界定其角色和功能,不要再將有無「中資」視為審核外資的最重要先提,否則只會作繭自縛。

第五、中投早期的投資只限於天然資源和金融業,現在開始跨足全球一流品牌和製造業,值得關注。台灣只要政治正確,未來不是沒有可能引進中投入股科技或製造業,甚至聯手併購海外企業。

華虹 / 宏力
華虹半導體(Hua Hong Semiconductor Ltd.)和上海宏力半導體(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稍早前宣佈,已完成兩家公司之間的合併。華虹和宏力分別是中國第二和第三大的晶圓代工廠,僅次於排名第一的中芯國際(SMIC)。

2011年9月13日,華虹和宏力簽署合併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以換股方式完成合併。兩家公司並披露該協議的其他條款。
本月初,路透社報導指出兩家公司正在等待主管機關核准合併案。市調公司HIS iSuppli則在兩年多前便說過宏力和華虹將會合併。

“華虹與宏力都是中國領先的半導體晶圓代工廠,兩家公司都在上海浦東地區擁有晶圓廠,”華虹及宏力現任主席傅文彪說。“藉由整合雙方的生產設備、製程技術和人力資源,華虹和宏力將能優勢互補,在合併後進一步擴大其產品範圍和客戶覆蓋面,以提升規模效益。”

傅文彪指出,合併後的新公司,將能為更多客戶提供服務,同時也能提高研發能力。兩家公司表示,合併後的2011年試算營收(pro forma revenue)預期為華虹6億美元;宏力1億美元。

我們的感想:

第一、宏力是2000年時王文洋投資成立的公司,和中芯半導體SMIC一樣,都是台灣人的團隊和技術,下場也一樣,都被大陸方整合;而且股東們不合,彼此勾心鬥角,最後也都走向更大的行業合併格局。

第二、兩岸高科技產業應該合作,但合併不一定是最好的形式;另外將台灣模式一成不變地拿到大陸複製如中芯和宏力,由於沒有產業鏈群聚,也註定失敗。

第三、華虹前總理王寧國,後來到中芯擔任總經理,去年在鬥爭中又被遣走。看來中國大陸幾大晶圓廠轉來轉去,還是脫離不了台灣人才。台灣人在未來不要只當「打工者」,更應做「資源整合者」。

第四、現在TFT-LCD 還在上演同樣戲碼:台灣人才投效大陸同業,薪水不變,只是從新台幣變成人民幣,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注定失敗。

第五、經濟部長施顏祥可能是感受到了壓力,最近頻向大陸喊話,要求其投資台灣面板公司,到目前為止尚無回應。原因可能是兩岸面板產業必須「徹底整合」才有效果,「少數參股」對大陸業者如TCL來說除了帶台灣拉抬股價,並無實質效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