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捷星 鴻海分拆連接器部門 萬達 英遊艇 薛琦 金融業 金融整併 第三方支付 太陽生命 宏泰人壽 聯發科 晨星 高通 夏普


捷星 鴻海分拆連接器部門 萬達  英遊艇 薛琦  金融業 金融整併 第三方支付 太陽生命  宏泰人壽 聯發科  晨星 高通  夏普

捷星
曾經兩度投資航空事業均告失利的的澳門「賭王」何鴻燊,近日梅開三度,透過旗下的信德集團,斥資5.15億港元(下同),取得廉價航空公司捷星香港3分之1的股權。計畫以香港為中心,飛航包括中國大陸、日韓及東南亞等地區,勢將衝擊廉價航空產業。

香港明報報導,廉價航空公司捷星香港尋覓香港股東一事,出現峰迴路轉的發展,這家由中國東方航空與澳洲航空合資成立的企業,6日忽然引進澳門「賭王」何鴻燊旗下的信德集團。

捷星香港首席行政總裁劉仲威指出,信德已正式與捷星簽約,以5.15億元價格取得3分之1股權。信德的加入令捷星公司取得牌照的機會大增,該公司將在數天內向香港政府遞交牌照申請,預計今年底正式獲准,主打以香港為中心的5小時航程,包括大陸內地、日本、韓國、東南亞航線。

21世紀經濟報導指出,為抵制捷星,外傳國泰航空聯手港龍航空引用香港「基本法」第134條,向香港政府投訴捷星香港,指其並非以香港為主要營運地的航空公司,致使捷星的民航牌照遲遲未能到手。

何鴻燊之女、信德集團董事總經理何超瓊說:「我們沒資格,也沒必要挑戰國泰航空。但香港作為亞洲首屈一指的航空樞紐,完全可容納不同類型的航空業者共存。」她表示,香港是該擁有自己的廉價航空的時候了,入股捷星香港是信德的長遠策略性投資,看好港珠澳區域的協同發展。

大和證券駐港分析師劉健恒表示,國泰、港龍與香港航空作為香港本地僅有的3家航空公司,近年來獲利成長緩慢,當局擔心此時引進來勢洶洶的廉價航空,勢將加劇在地業者競爭,不利航空業整體發展。

根據亞太航空中心的預測,香港航空業正處於急速的結構性轉變,預計廉價航空所提供的座位總數佔比,將從2013年初的5%提升至2015年的15%。目前,包括春秋航空、日本樂桃航空、亞洲航空與捷星航空等廉價航空公司,已進駐香港國際機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亞洲廉價航空發展迅速,已成必然趨勢,當然會引起現有業者抵制。

第二、馬來西亞低價航空公司AirAsia X (亞航X) 正計畫IPO,希望募集2.75億美元資金,這是亞洲最成功的廉價航空公司之一。

第三、龐大的固定成本和燃料價格正侵蝕航空公司獲利,即使是廉價航空也不得例外。

第四、台灣廉價航空遲遲未能推動,雖然已經有在談,但在發展進程上已落後亞洲其它國家,應該趕快尋求共識。

鴻海分拆連接器部門
外電路透社報導,鴻海7月計劃分拆連接器部門,成為百分之百的子公司,鴻海預計在本月26日的股東會宣佈該計畫,未來鴻海可望成為母以子貴的控股公司。   對此,鴻海表示,組織再造能夠提高經營績效,各事業群的組織再造,向來是集團內部不變的原則,若一旦確定,會立即對外公佈。
   
法人則預警,若鴻海分拆順利,該連接器部門將在明年躍升為全台最大連接器廠,連接器產業恐將步入紅海市場,對中小型連接器業者將產生重大衝擊。
     
鴻海去年NWinG事業群營運業績約26.8億美元(約新台幣800億元),占公司整體營收比重約2.5%,略低於正崴去年合併營收1,028億元,客戶包括英特爾(Intel)、索尼(SONY)、諾基亞(Nokia)和Google旗下的摩托羅拉移動。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之前多次提及連接器及機構兩項業務時,都相當自豪地表示,「連接器及空機殼是一個被別人看不起的行業。別人不看好的東西,我們都把它做大了!」郭台銘亦多次強調鴻海在台灣連接器產業具有領頭羊的地位,在鴻海帶領下,台股也出現53檔與連接器產品相關的公司上市櫃。
     
外電昨日引述兩位消息人士報導,鴻海計劃在7月分拆連接器事業,使其成為分離獨立事業體,主因是PC市場需求持續疲軟,為搶食連接器其餘大餅,因此連接器事業部進行切割,預估在今年股東會626日宣佈其分割大計。
     
外電指出,鴻海製造代工連接器的NWinG事業群(The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Business Group),主要供應需求停滯不前的PC產品,但也負責蘋果相關連接器等產品供應。
    
根據證交所資料統計,目前以連接線及連接器業務為主的上市櫃公司共計53家,扣除鴻海集團旗下廣宇已淡出連接器產業之外,包括正崴、信邦、維熹、宏致、宣德、鎰勝等52家,合計資本額高達556億元,市值達1,342億元,佔大盤比重達2.58%,若鴻海將連接器產業切割,恐將衝擊國內連接器廠商的業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是靠連接器起家,現在連接器在鴻海集團總營業額中已相對很小,分拆是正確的決定,就如同鴻海分拆PCB部門一樣。

第二、分拆可以進一步提升事業群股東價值,而且可以加強其獨立性,對外承接更多業務。

第三、台灣有完整的連接器族群,高達53家,鴻海分拆之後絕對會變成這個產業的龍頭,並享有溢價。

第四、鴻海正在逐漸變成「產業控股公司」,這是正確的做法,唯有將部門獨立出去,子公司才會有真正的業務和策略獨立性,否則在集團中恐怕永遠沒有足夠大的話語權。

第五、鴻海的老臣也是連接器事業部的主管盧松青這次並沒有繼續留任在鴻海的董事會中,說明鴻海已對連接器事業部分割做好事先的準備。

第六、連接器部門單獨上市後可以用雄厚的市值,再去兼併其它國內外同行,成為全球連接器霸主,這是分拆最有意義的地方。

萬達 / 英遊艇
國外媒體報導,大陸地產集團大連萬達將以3億英鎊,約28.7億元(人民幣,下同)收購英國最大豪華遊艇製造商聖汐公司(sunseeker),此舉顯示大陸買家對歐洲奢侈品資產的需求日益增長。熟悉內幕知情人士透露,這樁交易有望在6月底前確定。萬達集團董事長兼創辦人王健林證實,該集團的確買下了英國最好的遊艇公司。
     
網易財經報導,被萬達收購的這家位於多塞特郡普爾的遊艇製造商表明,越來越多的大陸企業試圖收購歐洲高檔品牌和技術,滿足大陸消費者對西方奢侈品和時尚的需求。而萬達即將以28.7億大手筆收購該公司,事實上,王健林很早就對歐洲企業顯現併購計畫的雄心壯志。
     
不過,王健林這次收購除了商業利益外,他也是聖汐遊艇的知名愛好者,更曾在2010年買下聖汐戰艦108特別版遊艇,這款遊艇曾經出現在詹姆士龐德007電影中。
     
聖汐遊艇通常設有寬敞客艙、活動天窗和水療浴缸,名流客戶眾多,法國足球運動員馬塞爾德塞利、前一級方程式車隊老闆埃迪喬丹和車手曼塞爾,都是聖汐遊艇的愛好者。
     
萬達除收購聖汐公司外,還考慮大力投資倫敦豪華酒店,王健林表示,這2項投資加起來價值超過10億英鎊,交易已經獲得相關監管部門的批准。

我們的看法:

第一、萬達去年已經斥資26億美元買下美國AMC影城,這是其第二次出手海外併購。

第二、綜觀萬達海外併購,集中在民生娛樂方面,和其房地產業務有一定程度相關性。

第三、中國富人崛起,擁有強大的消費力,全球品牌不管是中檔或高檔,預期都會有許多中國潛在買家。

第四、民營企業在中國大陸海外併購的重要性將追上甚至超越國有企業。

第五、台灣企業只有去海外買技術,很少去買品牌,這是未來可以思考的方向。

薛琦 / 金融業
哪個部會讓政務委員薛琦想打零分?答案是金管會。薛琦昨(7)日再批金管會,他表示,金融業開放不足,導致國內經濟活動衍生的金融服務需求,必須由外資金融滿足,香港成為最大的受惠者。

薛琦出席台大財務金融論壇致詞時指出,若要提升國內金融競爭力,需進一步開放金融業務及調整結構,「金融整併確實有必要。」薛琦指出,「近12年來台灣金融業產值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下降,表現遠不如星、港、韓」,對於這點,相關機關(指金管會)回應這顯示「星港偏重金融業,發展不如我國均衡」。他說,相關機關的回答顯然未了解問題嚴重性。他直言,「如果我的學生寫這個答案,我會給他打零分。」

薛琦表示,近12年來台灣金融業產值占GDP比重下降,表現不如星、港、韓等;台灣經濟高度開放、貿易依存度高,同期間經濟成長率高達3.72%。這表示台灣本身經濟成長、對外經貿活動衍生的金融服務需求,無法由國內業者充分滿足,香港金融業成為最大受惠者。

薛琦已經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對我國金融產業產值占GDP比重下滑示警。他在今年2月間表示,「台灣金融及保險業占GDP比重,在亞洲鄰近國家中不增反減」;金管會隨即以新聞稿方式回應「各國經濟環境差異會影響產業比重消長,如香港及新加坡以金融業為重點產業,其製造業占GDP比重則明顯下降;我國製造業為重點產業,尤其電子科技近年來相對成長速度快,但我國金融產值亦大幅增加。」

薛琦指出,台灣金融業就業成長緩慢,同樣是四小龍之末,且過去十年金融及保險業所增加就業人數,相對其他行業,落後甚多。對於外界總是埋怨國人的平均薪資很低,薛琦說,統計顯示,金融業中的銀行業平均薪資水準,幾乎是工業或服務業的二倍,換言之,平均薪資較高的部門就業人口逐漸下滑,國內平均薪資自然無法提升。

他認為,金融是「根」,產業是「葉」,健全金融業對產業平衡發展與消費、理財很重要,國內金融業開放不足,導致國內經濟活動衍生的金融服務需求,必須由外資金融滿足。

我們的看法:

第一、薛琦說得很對,台灣金融業成長相對緩慢,落後亞洲其它國家,金管會應該負起最大的責任。

第二、馬總統也是罪魁禍首,在他首任任期內,避而不談金改,沒有任何行動,造成金改就是洪水猛獸的錯誤認知,以致台灣金融業和亞洲同行差距越來越遠。

第三、金管會文不對題,居然說星馬偏重金融業,發展不如台灣均衡。這不僅是官僚,而且是多麼可怕的被動心態,誠如詹宏志先生所言:「有此政府,何須敵人」?

第四、有關金融整併的研討會,不知開了多少次了,我過去二個月就應邀參加兩個座談,有沒有用? 一點都沒有! 哀莫大於心死。

第五、薛政委出來講話是我們政府官員對金融整併最高層次的一次呼籲,我們對此有一定程度的期待,希望馬總統能夠覺悟,以具體行動拯救台灣的金融業。

金融整併
國內對推動金融整併的呼聲不斷,財政部長張盛和10日首度公開表示,最需要整併的是26家規模不大的民營銀行,而不是八家公股銀行,他認為,「民併民」(民股銀行間的整併)更具急迫性。根據金管會今年第1季資料,以資產市占率來看,八家公股銀行市占率,除台企銀及彰銀外,多在5%以上,最大的台銀更高達11%。反觀,民營銀行市占率,5%以上者只有中信銀一家,其餘規模大小落差很大,有不少小型銀行連1%都不到。就連金控旗下銀行,也有多家規模不到2%

張盛和昨天下午與媒體茶敘時,對於公股金融機構整併議題表示,財政部不會亂點名誰併誰,整併一定要綜效,「一加一要大於二」,要有互補性,不是規模變大就可以了,不是同質性的併一起,所以要再觀察那家跟那家併較有綜效,目前沒有任何案例。張盛和說,八家公股銀行的市占率超過51%,其餘26家銀行占四成多,所以這26家銀行整併的需要性更強,大家不要一直把焦點放在這八家公股銀行,這26家銀行的規模更小,更需要整併。

對於「民併民」的急迫性是否更高?張盛和表示,如果說國內銀行的規模太小,其實是指那26家民營銀行,不是這八家公股銀行,八家公股銀行大多數都已經併過一次,像台銀、合庫及兆豐都推動過合併了。他說:「大家都逼這塊(公股銀行整併),忽略掉那塊(民營銀行整併)。」

對於「公併公」(公股金融機構間的合併)是否沒有互補性?張盛和反問:「哪家是互補的?」他表示,「公併公」無急迫性,現在每家公股金融機構都經營好好的,都有其特色,都發展得很好,像兆豐金大陸最近要買子行(指外傳的併浙江寧波協和銀行案),這些都發展很好,有些到柬埔寨,有些到緬甸。

此外,對於「公併民」(公股銀行與民營銀行整併)可能嗎?張盛和表示,如果是「民併掉公」,那就不太可能。他說,如果外界對推整併的意思是,民營銀行吃下公股銀行就變大,那是吃不下的,因公股銀太大了。

至於公股銀行去併小的民營銀行?張盛和說,那是另外一件事,他不會排除「公併民」,不過,他也強調,八家公股銀行跟國際規模比是不夠大,但在國內是相對夠大,經營也不錯,「公併民」再說吧,畢竟金融產業政策不是財政部主管的。

我們的看法:

第一、財政部原先對銀行整併的議題完全漠視,現在大概是抵擋不住外界強烈要求整併的聲浪,所以丟出來這個移轉注意力之計。

第二、財政部只是單純的站在其為公股看管人的立場,捍衛其公股權益,但是卻忽略其作為中華民國財政部的角色和責任,應該表示一個願景,不要推託這完全是金管會的責任。

第三、我們不同意併購應該由小小併來發動,一定是大併小,如果說要加速小銀行整併,金管會應允許陸資或PE控股小銀行。大銀行不整併,台灣永遠沒有機會成為「區域冠軍」(Regional Champian)

第四、民營財團如國泰或富邦應該沒有意願再去併購小銀行,即使要併的話也只會出很低的價格,對小銀行原有股東來說不划算,主管機關不允許陸資和PE併購小銀行,可以說斷了小銀行股東的退出機制。

第五、台灣主管機關需要有整體的設計和規劃藍圖,訂定時間和數量,才能成功地完成金融整併,如果繼續搬出「尊重市場機制」那些老話,恐怕十年後台灣銀行還是在原地踏步。

第三方支付
針對第三方支付爭議,金管會態度軟化。金管會主委陳裕璋昨(10)日定調,要替平台業者尋找空間,「讓台灣的PChome能跟大陸的淘寶網競爭」;陳裕璋也要求銀行局今日提出報告,了解淘寶網如何預收款項。
     
金管會官員表示,淘寶網規模極大且成立時間已久,先前各種儲值方式,到大陸人行介入管理後,可能有又變化,初步了解,淘寶網收取網民儲值現金後,有部分可能要採取「信託」方式,仍是將資金交給金融機構保管。
     
至於具體運作情況,銀行局將透過國內與淘寶網有合作的銀行先蒐集情報,再由陳裕璋主持會議,了解是否有空間可提升國內平台業者的競爭力。 銀行局強調,第三方支付業務目前大部分是透過信用卡支付,在交易上也都沒有問題,但平台業者爭取的是「儲值」及「匯款」兩大業務卡在銀行法相關規定,只有金融機構可以從事吸收存款及匯款業務。
     
銀行局先前是開放線上開戶,無論大陸的網民或台灣的民眾,在台灣網路平台購物,都要透過國內金融機構開戶儲值,這樣也能提升資金的安全度及防制洗錢等弊端。
     
但平台業者連日砲轟下,據悉,陳裕璋昨天在內部會議表示,銀行局應檢討是否過度保護銀行業者的權益,卻忽略了可能有空間讓平台業者也能經營類似的業務,協助業者提升競爭力,且應想辦法讓PChome能與淘寶網競爭。
     
銀行局表示,非銀行業者要辦理儲值業務,且要自己管錢,在現行法規架構下「可能性不高」,一般民眾也會擔心資金是否安全,但仍有一些空間可以思考,如何讓平台業者收款後,又兼具資金安全、保證支付等。   金管會今天內部將先討論可能的方案及方向,近期內也會再分別找銀行業者及平台業者,討論後續可能開放方向。

我們的看法:

第一、淘寶的興起及第三方支付的快速成長是全球現象,我們要正視並深入研究相關機制。

第二、台灣直到今年才開始重視電子商務,但很多業務已經被淘寶拿走了。

第三、金管會可能要向外借將,才能了解問題的核心。台灣政府的腳步跟不上社會和產業的創新,將來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多。

第四、中國大陸是跳躍式創新,將來不管在移動互聯網、4G、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的發展上都會超越台灣甚至美國。以前中國大陸金融證劵法規是向台灣學習,將來台灣主管機關可能要向中國大陸取經。

第五、金管會態度軟化,要求銀行局提報告,了解淘寶網如何預收款項,至少是一大改進。主管機關一定要願意聽,願意學,知有所不足,再全盤考慮,不要連狀況都沒有弄清楚就加以否定。

太陽生命 / 宏泰人壽
台日保險業爆出史上頭一遭投資糾紛。宏泰人壽大股東、日本前10大壽險公司之一的「太陽生命」,不滿宏泰人壽董事會上月決議減增資,致使「太陽生命」持有宏泰人壽股權遭嚴重稀釋。「太陽生命」已向金管會及投資人保護中心跨海申訴,並委託理律法律事務所,考慮對宏泰人壽提告。太陽生命是宏泰人壽第2大股東,持股10.09%,次於宏泰林家。但當初入股時,太陽生命並沒有進入宏泰人壽董事會,因此股權雖大,並沒有決議權。

宏泰人壽董事會4月底決議,將大幅減資再增資。先減資191.17億元,比率達資本額85%;減資後,再採「私募洽特定人」方式,以44筆土地作價增資。
「太陽生命」因無法參與宏泰人壽的減資後增資,股權將自10%稀釋到只剩0.79%,連1%都不到,投資金額幾乎泡湯。宏泰人壽昨天強調,「太陽生命」對宏泰人壽恐有誤會,目前仍在溝通,希望不要對簿公堂。

宏泰人壽副總經理嚴成均說,宏泰決定減資再增資,是為符合金管會要求改善財務結構,董事會在決議減增資案前,已與包括太陽生命在內的所有股東溝通,洽詢過股東意見後,才做成以「土地作價增資」決議;並非一開始就有意排除某些股東參與。他還表示,為避免影響股東權益過大,股東會後來決定減增資案「分次」進行,上周股東會只通過先減資15%案。

宏泰人壽在上周一舉行股東常會,太陽生命派出4名代表來台參與。太陽生命常務董事熊田在股會中提出異議,並考慮對宏泰採取法律行動。金管會保險局官員表示,已接獲太陽生命來函抗議,保險局已要求宏泰說明,但到昨天為止,宏泰還未提出說明。保險局官員說,保險法及公司法,准許保險公司大股東可以「現金」之外的資產,例如土地、不動產或股票、債券進行作價增資;但是「外國股東」的確不能參與土地作價增資。

投保中心表示,這是歷年來,首次出現有外資股東「跨海申訴」,但投保中心沒有調查權,只能就宏泰人壽減增資程序是否合乎規定,進行了解。宏泰人壽前身是「宏福人壽」,宏福人壽因發生烏龍保單事件,由三重幫之一的宏泰集團在1999年接手,隨後在2009年引進日本上市公司、太陽生命入股。太陽生命當時是以每股13.245元認購宏泰近11%股權,交易金額為新台幣10.69億元,但太陽生命在宏泰董事會中並未擁有任何席次。

宏泰人壽將洽特定人增資,特定人將以44筆土地作價增資,增資上限117.6億元,而參與本次私募的「應募人」名單上,部分是宏泰集團內部人及關係人。宏泰人壽在本次股東會的議事手冊中揭露,減資後,將採「私募」方式辦理資產「作價增資」。「私募對象」是對該公司未來營運,能產生直接或間接助益的內部人或關係人。

根據宏泰人壽公告,此次參與資產作價增資的10名應募人當中,首名應募人就是宏泰建設總經理林鴻南的妻子王琬玲,另外還有宏泰集團創辦人林堉璘的二房四子林鴻基等人。所謂「資產作價增資」,是指參與私募的應募人(或特定人),不是拿出現金認股,而是以土地充當股款,成為股東。也就是說,10名應募人將以44筆土地充當股款,成為宏泰人壽股東。

日本太陽生命質疑,宏泰人壽說未來要引進策略投資夥伴,但這些特定人顯非宏泰人壽未來所須的「策略性投資人」。宏泰人壽副總經理嚴成均則表示,股東會決議,是授權公司可去向這些「應募人」爭取以土地作價增資;但目前10名應募人是否全部都參與,還要看最後洽詢的結果。根據宏泰人壽公告,這10名應募人將拿出的44筆土地,是集團北市士林區、內湖、松山、中山區及新北市淡水區、林口及汐止區的土地,市價加總117.6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雖然我們並不是很清楚詳細交易的條件,但如果我是太陽生命也會很生氣,原有股權10%,居然被搞得只剩下0.79%,相信任何人都會覺得很難以交代。

第二、太陽生命是2009年入股宏泰人壽,正好在金融海嘯之後,認購又是溢價13.245元,佔有11%的股權,卻未擁有任何董事席次,太陽生命等於是在最危急的時候及最寬厚的條件對宏泰伸出援手,卻在四年後被宏泰無情地掃地出門。

第三、宏泰說要引進策略投資人,結果卻是關係人,而且還是以土地資產作價增資,連錢都沒有拿出來。

第四、外資投資台灣金融機構,很少人賺到錢,除了台灣金管會管制過嚴,台灣企業沒有正確的心態,以對等的角色和外資建立長期策略合作的關係,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聯發科 / 晨星
亞洲手機晶片龍頭聯發科合併電視晶片龍頭F-晨星本月進入關鍵時刻,市場傳出,聯發科已通知大陸分公司,與晨星的據點合併計畫延後三年,同時重啟內部的電視晶片產品藍圖(roadmap),等於雙方實質合併要展延三年,換取大陸對合併案點頭,避免合併期限二度跳票。

對此,聯發科發言窗口10日表示,任何與合併案相關的訊息都會以重大訊息方式宣布,但目前沒有這樣的通知,現階段對於合併案仍持審慎樂觀看法;若在6月底前仍未取得大陸許可,使得8月的期限被迫展延,也會進一步公告。聯發科去年6月下旬宣布合併晨星,打造這樁交易規模達千億元、僅次於群創合併奇美的科技業合併案。完成後,「新聯發科」的營收將挑戰輝達(NVIDIA)全球第四大IC設計廠的地位。

聯發科原訂雙方合併基準日為今年1月,但因遲未取得大陸和南韓兩國的公平會點頭,因此將合併期限展延到51日。雖然聯發科3月已取得南韓公平會同意,惟因大陸尚未點頭,因此再度宣布將合併期限延後到81日。由於取得大陸商務部點頭後,還要完成國內的增資等程序,大約需要一個月的作業時間,因此聯發科若未在6月取得大陸同意,恐怕無法如期在81日完成合併。

為讓合併綜效快速顯現,聯發科和晨星已就雙方的產品線、營運據點等逐一討論,以便順利接軌,包括電視晶片產品線未來將由晨星主導、手機晶片則由聯發科掌舵。不過,市場傳出,聯發科日前已通知大陸分公司與晨星的據點整併計畫將延後三年,聯發科也將重新擴增電視晶片的研發人力。

業界認為,大陸當局遲遲不願對大小M合併案點頭,主要考量兩家廠商在當地的電視晶片市占率超過五成,整併後,在失去價格、產品競爭下,可能影響當地電視廠的競爭力。業界分析,聯發科主動同意「有條件合併」,將與晨星的實質合併延後三年,給予客戶端緩衝,希望爭取大陸點頭放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筆很高調、眾人期待的交易,但現在看來可能會胎死腹中。

第二、雙方實質合併要延後三年,等於沒有合併,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合併,就像是夫妻宣布結婚,但是要三年後才能行房,有沒有搞錯?

第三、大陸看得出來的確是以技術手段block聯發科和晨星的合併,因為這樣一個超級大的IC龍頭可能會阻礙未來大陸電視廠的競爭力。

第四、大陸正在發展自己的製造供應鏈,以對台灣形成強烈競爭,大陸電腦廠如聯想已成為世界第一,將來本地家電大廠在數位匯流的時代也會崛起,TCL的華星光電今年起已開始賺錢,成為大陸TFT-LCD面板的領導廠商,兩岸電子業今年起正式從專業分工走向競合。

高通 / 夏普
法新社報導,夏普上周五收盤後宣布高通投資案的第2批資金將在624日完成交易,令擔心夏普財務危機的投資人鬆一口氣,推動夏普股價在周一大漲15.2%。   周一收盤夏普股價上漲61日圓至462日圓,當天日經指數收盤大漲4.9%至13,514.20點,不無受到夏普股價勁揚的若干支撐。
     
夏普上周五表示,高通第2階段以每股502日圓買下1,190萬股夏普股票,投資額約59.6億日圓,交易完成後高通將成為對夏普持股3.53%的第3大股東。   夏普表示,公司將透過與高通在財務與技術上的合作關係來「提升產品品質」,以期日後「穩定獲利並提升企業價值」。分析師也認為,高通在智慧型手機中央處理器(CPU)晶片領域的優勢有助夏普長期發展。
     
去年12月高通和夏普簽下總額1.2億美元的投資案,並同意和夏普建立合資企業發展智慧型手機液晶螢幕。高通先前提供第1批資金時,以每股164日圓買下3,000萬股夏普新股,已讓高通對夏普持股比重達2.56%。   雙方原定在今年329日完成第2批資金交易,但合作條件一度談不攏,導致第2批資金延宕至今,所幸夏普還是順利化解僵局。
     
另一方面,日經新聞報導,夏普預期醫療保健與機器人等新事業營收將在2015會計年度(20163月底止)達到800億日圓。

我們的看法:

第一、高通去年第一次億美元換得夏普2.56%股權,現在已增加到3.53%,成為第三大股東,和夏普關係更加緊密。

第二、高通只是很單純地當一個財務投資人,並且和夏普策略聯盟。

第三、鴻海姿態太過於強硬,錯過了最好的時機,把機會拱手讓給別人,令人扼腕,這不只是鴻海的挫敗,也是台灣的挫敗。

第四、郭台銘董事長講得好像很有道理,他不要單純出錢,而要參與經營權。但他可能誤判情勢,願意追逐夏普的人很多,鴻海不是唯一。另外他也不可能只投資10%就要參與夏普經營管理。

第五、投資有三種,第一種是控股,第二種是參股,第三種是很少股權的策略聯盟,夏普要得是第三種,這也是鴻海所不能接受的。


第六、台灣企業規模不夠大,當然不願意隨便撒錢。這種情形在金融業也會有,將來要是工商銀行願意出讓3%股權給台灣金控,相信台灣也沒有人能夠承接的了。這更加說明了規模的重要性,台灣產業不加速整併,在國際舞台上永遠沒有和別人平起平坐競爭的條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