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越來越多年輕人赴陸工作,一個創投老總感概:「台灣人」很有價值,「台灣」卻沒有

越來越多年輕人赴陸工作,一個創投老總感概:「台灣人」很有價值,「台灣」卻沒有

「黃總,可能因為您是台灣人,比較不了解大陸情況,我們國內的作法是這樣的,我來說明一下。」

我在北京一家國企開會,討論一個項目。雖然我跑大陸已有二十多年,但這幾年對許多狀況的掌握反而越來越差,主要原因是中國大陸發展太快,台灣傳統優勢不再,而我又沒有充分融入大陸的環境。

遊戲規則正在改變,全世界都需要重新認識中國大陸,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從製造中心、消費中心到創新中心。現在若沒有全球最好的技術或創意,在大陸很難引起注意。

今年上半年康師傅在大陸獲利重摔六成,跌到22億元台幣,反觀統一中控卻成長12.9%,達36.6億元台幣,獲利首次超過康師傅。統一聚焦高端市場,方便麵多在人民幣5元以上,今年甚至有29.9元的產品,果汁類也有一款高達19.9元,頗獲消費者青睞。

這說明台商的成功關鍵是「價值創造」,低成本的時代已過去,製造和消費皆然,但只要能抓得住龐大的中產階級,前途依舊看好。食只是滿足溫飽,未來在醫療、美容、健康、娛樂都有許多商機。

然而大陸市場競爭激烈,超乎台灣人的想像。以手機為例,今年最大驚奇是華為大幅超越蘋果,而大陸本土品牌Oppo和Vivo也打敗小米,可見功能與設計並非絕對因素,性價比與接地氣都很重要。

既使台商努力打「世界盃」,也不一定能和中國大陸脫鉤。最近中國大陸網路電視龍頭樂視以20億美元,併購了台灣人在美國創立的LCD電視品牌Vizio,該公司有鴻海參股,在美國市占率第一。

最近應邀到香港演講,探討台灣在全球大變局中的定位,聽眾提了兩個問題,都很有深度。

第一是為何台灣是世界與中國大陸間的橋梁?大陸需要台灣嗎?以我自己來說,我的工作就是跨境資源連結:世界技術、台灣管理、台灣創意、中國市場、中國加速、世界價值。我並不是唯一,許多外國公司(特別是日本)也以台灣作為跳板,未來由於生活環境更會如此。

書中以1975年老蔣過世為背景,從一件謀殺案開始,貫穿不同世代,從二次大戰到現在,連結日本、台灣以及中國大陸,流暢得令人難以置信。

這說明了什麼?「跨地域」文化背景反而更能激盪出創意的火花。但今天台灣在「文化台獨」的陰影下,積極去中國化,無法包容過去,我們的想像力被憤怒取代、被仇恨侵蝕。

日前,中國時報舉辦的年度「時報文學獎」,突然無預警宣布停辦。我認為有幾種可能:台灣作家質量下滑、大陸作家因兩岸關係不再投稿、中時集團色彩過於鮮明。無論如何,這都代表了大中華交流正逐漸離我們遠去,台灣再也不是華人世界中文文學的領導者。

唯一剩下還有兩岸色彩的文學獎是「BenQ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今年首獎是中國大陸的「大裂」,最近台灣剛出版同名獲獎作品的小說集。

台灣作家的作品「欲望與恐懼」得到第二名,我很喜歡這個故事,講述2027年的世界,機器人成為我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科技與現實融合,機器與人性互動。作者1980年生,代表台灣新一代作家的潛力。

但同樣是講科幻故事,台灣又被中國大陸作家打敗了。上周世界科幻文學界最具有影響力的獎項「雨果獎」,中國大陸年僅32歲的女作家郝景芳的作品「北京摺疊」獲得中短篇小說首獎,揚名全球。

「北京摺疊」敘述一個高度分工,由三種階級、三個空間組成的北京市,可像變形金剛般折疊起來。我周末讀完這篇小說,覺得其得獎理由應是掌握了時代趨勢,書中談到貧富不均、勞工失業、自動化、機器人、循環經濟等,這些都是中國大陸正在經歷的事,也是十三五規畫重點。

台灣文創產業的問題,是視野和格局不夠,國際性和前瞻性輸給別人。南韓以全世界為市場,所以能文化輸出,同時又講求商業性,能整合不同元素,找到資金支持,打造超級鉅作。

台灣人和台灣是兩個不同概念,台灣人可能很有價值,但台灣卻沒有,我們要如何打造台灣的新價值和定位?

上周印度富豪來台開生日趴,狂歡三日,引起話題。把它和新南向政策連在一起太扯,但至少說明有更多人發掘到台灣的另類價值。吸引外國人來台灣旅遊、工作以及投資是三種層次,前者最短期,後者最長期,我們都需要。

今天的中國大陸,已成長到一個程度,不再盲目歡迎任何投資,開始選擇。在另一方面,大陸更想走出去,積極投資海外。

面對中國崛起,逃避和批評是沒有用的,改變和創新才是正途。周末看了一本書《工廠人》(Factory Man),講美國因為中國製造造成傢俱產業倒閉,一家公司調整自己努力求生的故事。雖有啟發,但並非台灣學習的榜樣,因為還是侷限於傳統製造。

周五上飛機前,看到滴滴出行的新廣告:「每一條路儘管陌生,但總有人要去走。」

台灣的未來與方向,你會找到路,我們會一起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