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歐買尬 海航 新東方 陸資入台 消費者信心 愛迪達 陸股IPO 中間企業 中信證 里昂證 宏達電




歐買尬 / 海航
歐買尬(3687)的外資入股案宣告拍板,中國海航集團確定藉由「增資」與「市場買進」的雙管齊下方式參股,另一家知名日韓遊戲大廠也向歐買尬表達投資意願,預計第3季公告,創國內遊戲廠獲「雙外資入股」先例。

台北數位內容交流會近日進入第2天議程,歐買尬執行長林一泓受邀參加論壇,林一泓表示,歐買尬第3季營運將展現旺季力道,7月營收再度向上攀高,超越6月的億元水準。

林一泓表示,歐買尬正在辦理現金增資,合作夥伴中國海航集團已確定將藉由此次的增資入股歐買尬,同時也會從市場上增持歐買尬的股權,但入股比率無法透露。

除中國海航外,林一泓也透露,某家在緯度較高(日本、韓國)的遊戲大廠,也向歐買尬表達有意入股的意願,雙方正在積極洽談當中,預計第3季對外公告。不過,歐買尬經營團隊持股超過五成,未來橘子與納克森(Nexon)的事件絕對不會重演,歐買尬的經營權也不會變天。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台灣新世代企業的模範,作為一家新興遊戲公司,他們同時能夠引進韓國和中國大陸戰略夥伴,很不簡單。台灣企業最理想的定位就是做為世界和中國大陸的橋樑,所以如果能夠引進一個歐美(或日韓)的夥伴,再加上一個中國大陸夥伴,是很完美的組合。

第二、海航集團過去沒有投資過台灣,不知這次為何選擇遊戲公司作為投資對象。海航自從去年參與競標上海家化(最後敗給平安保險)之後,已變成中國最活躍的投資集團之一。

第三、韓國納克森(Nexon)參股遊戲橘子,最後演變成惡意併購事件,台灣方也要檢討。遊戲橘子管理層持股太低,納克森最近三年來每年增加持股時都有知會遊戲橘子,但管理層無動於衷,等到韓國人增加到34%又跳出來表示不公平,並且訴之民族情緒,這些都不是光明正大的做法,只會讓外資對台灣投資環境更加反感。

第四、台灣的企業一直存在"台灣折價"(Taiwan discount),藉由優秀外國企業的戰略參股,可以合理反映企業的合理價值。

第五、台灣企業過去家族化經營太嚴重,應該分散持股,並藉此引進合適的夥伴,不但可以落實公司治理,還可以帶來附加價值。

新東方
大陸知名的教育培訓機構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因傳出收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該公司結構調整的調查函件,引發股民信心崩盤,近日在紐交所股價單日跳空暴跌逾34%,報收14.62美元,創下52週新低。
     
新東方表示,該公司在13日收到SEC關於其股權結構調整的正式調查函,SEC認為新東方為簡化股權,對其將全資子公司整合進入財報的做法有所疑慮,新東方表示將全力配合調查。
     
報導指出,北京新東方是新東方的可變利益實體(VIE),在201112月股權結構簡化前,主要由11位註冊股東持有,包括創辦人俞敏洪所持有的一家公司。至今年1月,北京新東方股權已全部轉移到俞敏洪持有的公司下,並於5月完成正式註冊。
     
新東方公布的財報顯示,2012年第4財季營收較去年同期增長40.7%至1.933億美元,營運利潤則比去年同期降低9.4%至940萬美元,淨利潤則較去年同期增長13.6%至1,630萬美元。新東方預計,下一財季總營收將在3.427億到3.563億美元間,比去年同期增長26%到31%。
     
儘管新東方獲利表現不俗,但分析師表示,SEC的調查已經嚇跑了一堆投資人。新東方17日股價表現猶如「溜滑梯」,暴跌34.32%;盤中最低跌至13.86美元,最終報收14.62美元。
     
彭博報導,新東方股價跌幅不但創下20069月掛牌以來新高,連帶也影響中概股指數下跌。報導指出,彭博中國美國證券指數17日下跌1.9%,收84.91,創9個月新低。  報導指出,SEC629日才以財報正確性有待商榷為由,下令中國醫療技術公司停止交易兩週,因此才會出現投資人恐慌性拋售新東方股票。
     
此外,新東方股價暴跌也波及其他在美國掛牌的中概股。新浪17日大跌7.29%,收44.36美元,創2010910日以來收盤新低。     百度下跌2.21%,收104.98美元,創201115日以來收盤新低。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在美上市企業現在已進展到第二個階段,就是過去被公認的好公司也被懷疑有財務造假,去年渾水(Muddy water) 事件只是針對一些中小型借殼上市的企業,現在轉向針對中大型公司。

第二、美國證劵界的研究公司或對沖基金經理人可能發現放空中國企業是一個很好的獲利模式,以致樂此不疲。

第三、但是美國人有一點作得太過頭了,在中國大陸雇用私家偵探或民營調查公司,企圖"非法"收集中國企業違規證據,以致引起民族情緒甚至中國政府的反調查,反蒐證。

第四、中國大陸公司現在也終於體驗到"中國折價"(China discount)的感覺,這對好企業來說是不公平的。

第五、繼續演變下去,遲早中國大陸企業會全面放棄美國資本市場,轉回到A股或其它地區上市。

第六、新東方事件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美國SEC"主動"介入調查,這在過去是從來沒有的事,SEC雖然執法嚴格,但是通常會保持中立,儘量低調。主動介入調查通常可能掌握了相當程度的證據,否則在美國這麼喜歡打官司的社會,如果沒有任何造假情形,將來新東方可以要求SEC對造成股價大跌賠償相關損失。總而言之,新東方(不管有沒有錯)或是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形象通通都給搞砸了。

陸資入台
大陸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貿促會)副會長張偉19日表示,台灣應以開放和自信心態,比照美、日、歐企業在台灣的投資政策環境,實現陸資與外資在台灣投資平等看待、一視同仁,並儘快放寬陸資入台投資領域,降低准入門檻。

張偉日前出席本報所舉辦的「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財經高峰論壇」專題演講時,認為台灣投資環境對大陸企業極為不友善,台灣整體投資環境成本較高,連頗負盛名的大陸知名餐廳俏江南也有倒閉的風險。

張偉日前曾考察俏江南台北店。他認為,做為台灣第一家來自大陸的全資中餐連鎖企業,俏江南克服在台投資初期的各種困難,很好融入當地市場,取得當地經營的成功。俏江南的成功,也說明大陸餐飲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台灣市場上可以有所作為。張偉結合考察情況,尤其如何借鑑俏江南投資經驗,促進陸資赴台實體投資,為兩岸經濟帶來互動和雙贏格局提出4點看法。

首先,台灣宜調整政策心態,降低准入門檻,放寬投資領域。台灣應以開放和自信的心態,比照美、日、歐企業在台的投資政策環境,實現陸資與外資在台投資平等看待、一視同仁,並儘快放寬陸資入台的投資領域,降低准入門檻。

其次,以香港為仲介和橋樑,利用在港陸資企業開拓台灣市場。張偉認為,在香港投資或上市的陸企,既有較雄厚的經濟和技術實力、豐富的國際投資及國際市場行銷經驗,還有香港作為融資平台和投資服務基地的支撐,率先赴台投資比一般的陸企更有優勢,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消除台灣內部對陸資入台疑慮。

3,主要以參股、併購或合資、合作等間接投資的方式,進入台灣市場。張偉認為,俏江南充分利用企業品牌和名人效應,也是一種較為成功的途徑。

最後,則是推進兩岸經貿制度對接。張偉認為,兩岸在經濟體制、發展屬性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財稅、投資、貿易法規政策等方面都有明顯區別。目前最迫切的制度性協商議題是協商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協議」,同時兩岸企業要進一步增強仲裁意識,更多地運用經濟制度和市場制度解決糾紛,減少行政手段。

我們的看法:

第一、我們非常同意張偉副會長的意見,他提到了一個重點自信心,台灣就是沒有自信,覺得陸資來了會打壓台灣企業,所以不敢和歐、美企業一樣平等對待陸資,設立很高的障礙和門檻。

第二、張會長提出利用香港作為橋梁非常是正確而務實的,在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都是比較大型而且有實力的,如果捨近求遠,找那些根本就還未走出去的中國大陸企業,一定成效不彰。

第三、我們也非常同意要善用參股、併購、JV的形式,這正是「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成立的初衷,陸資來台,用green field新創事業的形式太慢了,台灣主管機關應該大幅放寬陸資參股或併購台灣上市公司的相關規定。

消費者信心
2012年第2季兩岸四地消費者信心指數18日在北京發布,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兩岸四地消費者整體信心均較上一季下滑。其中,大陸消費者信心指數87.2,排名首位;台灣最低,為72;香港、澳門分別為77.584.9
 
中新社報導,「兩岸四地消費者信心指數」於2009年第1季首度推出,由中央財經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和台灣輔仁大學共同發布。消費者信心指數是消費者對經濟形勢各方面進行綜合判斷後,所得出的主觀評價和心理預期。該指數包括經濟發展、就業、物價、生活、購房和投資等6項分類指數,取值在0200之間,低於100表示受訪者「信心不足」,指數高於100表明「有信心」。
 
調查顯示,台灣的經濟發展、物價、就業信心指數皆排在四地之末,其中物價信心指數最低,為49.86。台灣輔仁大學統計資訊學系謝邦昌教授表示,大陸GDP增速下降,讓台灣出口受到很大影響,再加上受到「油電雙漲」等非常規因素的影響,台灣民眾對物價特別擔憂,對未來的經濟形勢也較為悲觀。
 
2012年第2季大陸GDP增長率下降至7.6%,大陸消費者經濟發展信心分類指數也滑落到近3年來的最低點101.5,相比上一季下降11.3,與2011年第2季相比,降幅更達19.0。大陸消費者信心6項分類指數中,只有物價信心和購房信心指數有所提升,其中購房信心指數為76.8,創3年新高。

我們的看法:

第一、消費者信心反映了對經濟現況和未來的信心,台灣前景最悲觀並不讓人意外。

第二、香港最近也好不到哪裡去,特首梁振英並未帶給人民信心。

第三、馬英九要好好檢討,作為領導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帶給人民信心,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美國經濟雖然不好,但歐巴馬還是不遺餘力鼓動美國民眾,比如說把製造業和工作機會帶回美國,並且通過全民健保法案,不像馬英九上任三個月行使了一連串錯誤的政策打壓經濟,造成民眾反彈,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跛腳總統。

愛迪達
「中國製造」優勢不再!世界知名運動品牌商愛迪達(Adidas),因成本上漲將關閉其在大陸直屬工廠,並可能遷往東南亞的緬甸。

據網易財經報導,該工廠位於蘇州工業園,是愛迪達集團100%的全資子公司,消息最早由被遣散的工人傳出,隨後愛迪達中國總部證實,出於重新整合全球資源的策略考量,將在今年關閉大陸的唯一一家自有工廠。關於這家工廠未來的去向,愛迪達並沒有詳細解釋。據一位蘇州工業園區知情人士透露,工廠將準備搬遷到緬甸,所有員工將就地解散,但愛迪達會提供優厚的離職補償。

愛迪達將關閉蘇州工廠的消息,今年4月份即在網路上流傳。蘇州工廠多位員工表示,根據廠方發出的通知,工廠將於今年10月份關閉,公司也已停止人事招聘。

金融時報引述瑞銀(UBS)中國消費品研究分析師梁裕昌指出,大陸工廠老闆預計,工資年度漲幅將突破10%12%,但實際漲幅卻高達18%20%,在營業利潤率已經很低的情況下,讓老闆面臨更巨大的成本壓力。

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表示,為愛迪達代工的300家工廠中,台灣裕元集團占很大的訂單,該公司在大陸也設有很多工廠,專門為愛迪達等做代工服務,但近年已開始大規模向東南亞轉移,留在大陸的工廠也開始從沿海地區,向西部員工成本較低的地區轉移。

早在2008年愛迪達全球CEO海納(Herbert Hainer)接受採訪時表示,由於大陸政府制訂的工資標準逐漸變高,希望將部分工廠撤出大陸,轉移至勞動力更便宜的地區。這個說法,隨即被解讀為愛迪達將關閉生產線,撤離大陸。

值得注意的是,愛迪達近年在大陸銷量一直呈現大幅攀升。目前在大陸的總售額已超過10 億歐元(約新台幣367億元),是其全球第2大市場,並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第1大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人口紅利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不可能再回頭了。

第二、全世界的大廠,包括台灣,應該會逐步分散生產基地,擴張到東南亞如越南、緬甸等國家。

第三、大廠還可以這麼作,但是小廠沒有能力,等於正式宣判死刑。以前台商在中國大陸,還可以從珠三角移到長三角,再轉到西部內陸或華北去,但現在已經沒有地方,也沒有能力再去作大規模的遷徙了。

第四、大陸在香港上市的品牌運動鞋公司,如李寧、特步和動向,股價一再破底,但NikeAdidas卻一再創新高,這代表了什麼? 說明中國大陸的消費力在下降,但也印證外國品牌在中國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從高端進攻到中端,為何中國公司不堪一擊? 我覺得是管理能力的問題。

第五、台灣企業由於大多數沒有品牌,競爭力更差,轉型是當務之急,一定要善用M&A來積極收購國外品牌,創造價值。

陸股IPO
大陸證監會公告顯示,從75日至16日,發審委尚未召開首次公開發行的發審會,證監會則預計將於18日召開,代表陸股IPO審核空窗長達2周,為2009年新股發行重啟以來首次出現。以前即使市場遇上春節和國慶長假,也未出現過如此長的空窗期。

隨著陸股持續低迷,IPO審核從6月下旬就開始放緩。6月上旬,證監會共安排17家企業IPO審核上會,下旬只安排9家企業IPO審核上會;而在72日至4日,證監會通過4家公司的首發申請,但是上周卻掛零,本周也只有2家企業IPO申請。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證監會共審核192家公司IPO申請案,其中154家通過發審會,有27家企業被否決,取消審核和暫緩表決則有11家。而上半年每個月平均審核30多家公司的IPO申請,明顯高於6月和7月目前的審核數量。

對於7月份以來IPO審核放緩,證監會指出,新股發行節奏是市場自主判斷和選擇的結果,證監會不會控制新股發行的節奏和數量。業內人士認為,這可能與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有關,令市場處於觀望狀態。據悉,大陸證券監管部門將在今年內修訂IPO管理辦法,改革力度可能很大,7月份IPO審核放緩,代表保薦人正依照新的改革制度修改和補充IPO資料。

今年以來通過發審委審核而等待IPO的「準新股」共有96檔,若以上半年平均每周發行4檔速度來看,要消化這些新股需要半年時間。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證監會今年大幅修改IPO上市相關法令,非常值得鼓勵。台灣主管機關因為證所稅問題時間精力都花在二級市場上,沒有心思關注一級市場。

第二、大陸通過發審委卻尚未上市的「準新股」將近有100家,說明市場前景不確定是影響投資人信心的關鍵因素。

第三、這種緩慢的IPO速度勢,必促使部分大陸企業另尋上市的地點,美國上市已經不可能了,新加坡也不歡迎中國企業,只剩下香港和台灣兩個選擇,照理說應該是台灣的機會,但台灣政府卻選在此時課徵「證所稅」,而且還要擴大到對IPO大股東課徵,非常缺乏遠見。IPO的創業家是長期持有,而且不只二級市場課稅是「打擊創新」,是台灣不能承受之痛,將徹底摧毀台灣資本市場食物鏈,上游的企業不來上市了,下游的投資人也不會有標的可以投資,久而久之,台灣股市將變成封閉的一塘死水。

中間企業
為了吸引中間企業能上櫃募資,櫃買中心董事長陳樹透露,研擬在上櫃市場專設「報價及競價交易機制並存」新版塊,讓中間企業有新募資管道。

目前上櫃資本額的門檻雖僅5,000萬元,不過,由於上櫃成本居高不下,大部分的上櫃公司資本額都在2億元左右,較符合效益,櫃買中心為了吸引資本額5,000萬元至2億元的公司上櫃,因此與主管機關溝通有利中間企業上櫃的交易機制。陳樹指出,降低上櫃成本及調整交易機制是兩大主軸,其中,調整交易機構可能朝向在上櫃市場專設一塊「報價及競價交易機制並存」的新版塊,希望讓小股本公司也有募資的機會。

陳樹指出,日前與德交所簽訂MOU(合作備忘錄)時,發現德國對於中間企業的上櫃標準擬定的很低,這方面台灣的上櫃市場可能無法比照,不過,正在尋求解套。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政府和民間目前正在積極推動「小微企業」的融資,講的也是這一塊市場。

第二、台灣的櫃買中心興櫃市場是大陸「新三板」學習的對象,但是過去並沒有擴張到「微型企業」,很高興陳董事長注意到了。

第三、鼓勵微型企業融資上市,可以刺激更多人「創業創新」,這正是台灣目前最需要的。

中信證 / 里昂證
大陸龍頭券商中信證券20日晚間宣布,同意以12.5億美元總對價從法國東方匯理銀行(Credit Agricole)手中收購里昂證券(CLSA)全部股權,成為大陸券商海外併購成功第一案;正式形成在大陸以中信證券投行業務為主,在亞太以里昂證券經紀、研發、銷售為主,在全球以東方匯理銀行旗下其他金融機構為平台的布局。

中信證券公告顯示,為收購里昂證券,中信證券先支付3.03億美元完成收購里昂證券19.9%股權,在完成相關內部及外部審批程序基礎後,再斥資9.4168億美元收購餘下的80.1%股權。中信聲明中稱,里昂將繼續保持獨立管理層結構,並將在管理層協議框架下繼續保持業務運營獨立性,其業務宗旨保持不變。

雙方協商同意,東方匯理將在過渡期內繼續為里昂提供資金、業務及運營方面等支援性安排,確保里昂業務平穩過渡,避免對客戶及員工造成中斷性影響。此外,東方匯理仍將與里昂保持緊密合作及業務聯繫。在控制權發生轉移時,以適當並有秩序安排,防止里昂與客戶交易時出現對手風險。

陸資金融業者國際布局意識近來逐漸抬頭,其中中信、中金海外布局構面首屈一指。由於早年大陸大型國企境外上市的需要,中金很早就建立覆蓋紐約、倫敦、新加坡和香港的分公司與子公司網絡,近來在境外市場非陸企IPO項目中也屢有斬獲。

中信2007年起開始進行國際化推進的努力,不過隨著金融風暴的爆發,其與貝爾斯登投資銀行(Bear Sterns)戰略合作協定終止,首次國際化步伐踩了個空;此次成功吃下里昂後,在「承銷-經紀」業務線上將成功搭起了「中信接單、里昂售股」的模式。

我們的看法:

第一、里昂證劵是老東家,我在1994年擔任里昂中國投資銀行總經理,1996年成為大中華區投行總經理,我一直很懷念其創新的企業文化和靈活的經營方式,雖然前法國里昂銀行(後合併成為東方匯理銀行)為里昂證(CLSA) 65%的大股東,但剩下35%為經營團隊所擁有,在管理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第二、里昂的問題是二級市場很強,但一級市場投資銀行業務一直無法和歐美大型投資銀行競爭,但在任何承大型銷項目中是很好的副主承銷商(co-lead manager)候選人。

第三、去年中信證劵由於要香港上市,先買了里昂證19.9%,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安排,當時我就懷疑這是二步到位的一種方式。

第四、中信在大陸為證劵龍頭,有絕佳的政經關係,可以搶到很多中大型承銷項目,但是國際配售能力不強,里昂正好可以彌補這個缺口。

第五、中國大陸證劵公司過去收購香港劵商(比如說海通/大福),現在演變成併購亞洲區域型劵商,在下一步的發展將會是收購歐美一流投資銀行,中投現在正是Morgan Stanley第二大股東,中國人統治華爾街,指日可待。

宏達電
宏達電去年八月才宣布與當紅音效品牌廠Beats結盟,還大手筆購入51%Beats股權;不過,宏達電(2498)昨天宣布,以1.5億美元賣回25%股權給Beats的創辦人。宏達電說,此舉可讓Beats保有更多營運彈性,但雙方合作沒有生變。

Beats創辦人購回Beats持股後,總持股將達約75%,宏達電也將繼續持有Beats25%股權,依舊是Beats最大的外部股東。宏達電說,對方是以原價買回持股,雙方將持續既有商業合作,宏達電也仍擁有Beats在行動通訊裝置上的獨家授權。
宏達電去年8月斥資約3億美元,買下知名高端耳機廠商Beats51%股權,成為最大股東,加深雙方策略結盟關係;周永明受訪時曾指出,希望借重Beats的品牌形象,加深消費者間的情感連結。

外界也解讀,由於許多好萊塢明星都是Beats耳機的愛用者,宏達電可藉由Beats快速切入美國時尚圈;宏達電後來推出的新款手機,大部份都搭載Beats的音效技術,更有多款手機還搭配Beats耳機一起販售,成為熱門話題。

不過,宏達電近日卻宣布,Beats已決定調整持股比率,根據雙方新簽署的合約內容,幾位Beats創辦人將以1.5億美元,購回宏達電持有的25%股權,也借貸給Beats67億元台幣。由於雙方交易不到一年,股權又生變,外傳是宏達電對Beats經營有意見,但宏達電予以否認。

值得注意的是,Beats七月初曾宣布併購線上音樂服務公司MOG,市場原本預期宏達電可望藉此在行動內容產業的布局縱深,但宏達電降低持股後,恐更難發揮對Beats經營的影響力。宏達電則指出,原本對於Beats的經營層就絕對尊重,這次降低股權以後,Beats將有更大的自主權,但雙方合作關係不變。

我們的看法:

第一、宏達電併購歐美公司後股價跌了2/3,難怪Beats會要求重新談判。

第二、就像鴻海投資了夏普以後夏普股價大跌30%,現在郭董事長也要求增加持股。

第三、宏達電並沒有錯,在市值高的時候出手海外M&A是正確的作法,雖然對被收購者很不公平,時代華納和香港電訊當年都是在AOLPCCQ股價最高峰時被其兼併。

第四、宏達電如果不讓Beats買回25%股權,可能會造成公司人才出走,喪失創新原動力,現在Beats管理層買回25%持股,至少還有未來上市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