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中海油 三一重工 杜拜 閩燦坤 旺中 英傑華 分拆大銀行 李嘉誠




中海油
中海油近日宣布,將以每股27.5美元、總價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尼克森(Nexen)公司,預計今年第4季完成收購,該價格較該公司20日收盤價溢價61%,中海油將透過該項交易掌握油砂開採、頁岩氣開採的技術經驗和公司管理經驗。

Nexen在加拿大西部、英國北海、墨西哥灣和尼日等全球主要產區均擁有資產,這些資產包含常規油氣、油砂及頁岩氣資源,但以油砂為主。中海油表示,通過收購Nexen,中海油將進一步拓展其海外業務及資源儲備,該交易加強中海油在加拿大、尼日和墨西哥灣的業務,進入資源豐富的英國北海地區,使發展平台更加多元化,為尼克森的股東帶來重大和直接價值。

新浪財經報導,Martec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能源電力總監曹寅分析,整體收購涉及眾多股東,溢價收購在所難免,60%左右的溢價屬於可接受範圍。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在無法完全知曉Nexen的資產情況下,對此收購價格難以進行判斷,但目前能源價格處於相對較低位置,是收購的好時機,若在油價上漲時完成收購,耗費資金將會更高。

據了解,近年來3大石油公司與加拿大的油氣合作頻繁,尤其是在油砂項目合作上,中海油去年7月以2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油砂開發商OPTI全部股份,今年與阿薩巴斯卡油砂公司合作,成為加拿大含油砂項目的主導公司。但油砂開採成本高、汙染大,業內認為,只有油價在70美元以上才有利油砂開採,不少油氣公司對油砂持觀望態度。

曹寅認為,「三桶油」相繼涉足油砂項目,一方面是對該資源的未來有較為樂觀的判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此前相對較熱的頁岩氣領域,目前正面臨著天然氣價格低迷情形,油砂開採的相對優勢凸顯出來。中海油可以通過該項交易掌握油砂、頁岩氣等資源的開採技術,並將其應用於其他地區,此外,還可獲得海外油企較為先進的全球管理經驗,拓展全球資源。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海外戰略性收購石油公司從去年至今不斷,不管是中投或三大石油公司,可見這是國家發展的大戰略。

第二、如果對象是美國公司,可能美國政治反對聲浪更大,但納克森是加拿大公司。

第三、中海油2005年有收購Unocal失敗的慘痛教訓,相信這次準備得應該很周全,否則不會貿然出手。

第四、中國不可能和歐美大石油公司合作,彼此利益太難平衡,但中小型石油公司則無此問題。我相信幾年內,50%的優質歐美中小型石油公司都有可能被中國大陸收購或參股。

第五、台灣缺乏具有前瞻性、國際觀的能源政策,應該和中國大陸攜手合作,至少爭取在歐美收購案中「共同投資」的權利。

三一重工
三一重工(600031-SH)今年上半年才閃電收購德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如今再展併購雄風,決定出資810萬歐元,收購了Hans-George Stetter所持有的Intermix GmbH公司100%的股權,這項收購也可望讓三一重工的上下游產業鏈更加鞏固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三一重工公告,已在719日,由公司控股子公司普茨邁斯特與Hans-George Stetter簽署《股權轉讓協定》,出資810萬歐元收購了Hans-George Stetter所持有的Intermix GmbH公司100%的股權。
     
Intermix GmbH公司,成立於1984年,是歐洲第3大混凝土攪拌車以及特種攪拌設備生產商。到去年底止,總資產約613萬歐元,淨資產316萬歐元。去年全年營收1010萬歐元,但稅前利潤僅有10.6萬歐元。
     
三一重工表示,在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Intermix GmbH公司全年銷售收入曾超過3000萬歐元,稅前利潤216萬歐元。三一重工認為,收購Intermix GmbH公司將有利於豐富普茨邁斯特的產品組合,延長產業鏈,並將與公司現有業務形成互補。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腳步越來越快,買一就有二,買二就有三。

第二、跨出第一步是困難的,相信大陸企業已經從這個過程中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和能量。

第三、德國是全球工業的翹楚,相信不管從技術、品牌或者市場占有率來看,均為很好的併購對象。

第四、中國企業過去喜歡買幾億美元/歐元的外國企業,但那只是花大錢,做形象,但整合難,價錢高,多半是以失敗收場。買小而美的一流企業相對而言划算多了,相信這會逐漸成為下一波的主流。

第五、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從今年起將從海外「單一公司併購」走向海外「數家併購公司整合」的新階段。

杜拜
大陸國家發改委日前發文核准寧波民間業者在杜拜投資建設「中國鳳城」項目,預計投入4億美元,在杜拜經營占地70萬平方公尺的海外中國商品全球展貿中心;這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民企在海外投資建設與經營管理的最大國際商業地產項目。

《東南商報》報導,杜拜「中國鳳城」由寧波鳳凰世紀廣場投資與杜拜米拉斯控股集團共同開發8大場館涵蓋服飾、工藝、家電、紡織、建材、家具30個行業,20萬種商品行銷與展售,預計引進4千到6千家中國品牌企業,打造集品牌展示、交易、倉儲、物流、電子商務與酒店公寓於一身的海外綜合交易平台。

「中國鳳城」經營方式為國際合作BOT,由中方建造與經營,35年後無償移交給杜拜米拉斯控股集團。此項目已於去年9月在杜拜簽約,今年3月動工,預計20149月竣工。寧波企業境外投資方興未艾,寧波市政府也頒布各種有利於境外投資的政策,例如境外放款試點、海外投融資平台、境內銀行跨境貸款債權登記與外匯管理試點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民企在新興國家的布局戰略值得關注。

第二、在新興國家不僅可以投資單一項目,甚至有可能將整片土地拿下來,形成所謂的「造鎮計劃」。

第三、台灣企業沒有能力和財力走出去,但政府可以和外國政府合作,打造「台灣城」,搭建一個平台,給予資金支持,形成具有競爭性的產業聚落。

第四、新加坡政府在蘇州的工業園和天津的中新天津生態城,都是很好的例子,最近又和蘇州市共同開發規劃「知識城」,值得台灣學習。

第五、台灣最好的合作對象是廈門,廈門是「海西經濟特區」的重要商業和金融城市,台灣應利用兩岸合作契機,大膽向中國大陸要求更優惠的政策。

閩燦坤
閩燦坤B即廈門燦坤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由台商吳燦坤在廈門成立,主營家電、電子、現代辦公用品設計與製造。1993630日在深交所發行B股(最初僅供境外人士買賣,以港幣計價);是首個進入大陸資本市場的純外資股。

閩燦坤B 24日公告,從79日至20日,公司股價已連續10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低於每股面值1元(以人民幣計),若此後10個交易日低於面值的情況未改善,股票將面臨被終止上市。

本周閩燦坤股價已連4日跌停,至26日,收盤價只剩每股港幣0.68元,折合人民幣0.56元(約新台幣2.6元)。這意味著,直到83日,閩燦坤B累計要漲78%才能免於退市,按B股每日10%的漲跌停限制,剩下6個交易日,已等同於棄守。

629日,滬深2個交易所同時發布退市新制,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面值者,將予以退市,並將規定範圍擴及B股。

閩燦坤B將退市的消息傳出後,在大陸資本市場引起軒然大波。每日經濟新聞報導,相較於A股一堆ST股(高退市風險),及連年虧損的上市公司,閩燦坤B2007年以來,已連5年獲利,儘管該每股淨資產值不到1元(約新台幣4.7元),但都比那些每年都虧得一塌糊塗的上市公司要強得多。

大陸財經評論家曹中銘表示,相較於A股一堆獲利不分紅的「鐵公雞」,閩燦坤B上市以來融資2億元(約新台幣9.4億元),但現金分紅卻高達2.19億元(約新台幣10億元),完全符合大陸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上市公司要切實回報股東」的理念,竟也難逃退市命運,非常諷刺。

閩燦坤B上市19年以來,共配送9次股票股利,每次配股都讓股本擴張,但因業績增速不及,股價表現不盡如人意。若加計複權,閩燦坤B股價高達港幣6元(約新台幣23元),根本無退市之虞。

不過,閩燦坤B棄守B股,也反應大陸資本市場環境的轉變。原本只能由境外人士買賣的B股,雖早在10年前就開放本地民眾買賣,但流動性仍占少數,早已喪失融資功能。當B股的階段性任務完成後,下市或也是選項之一。閩燦坤B透露,為讓股票下市後還能轉讓,已開始籌備場外交易市場轉讓的相關事宜。

我們的看法:

第一、閩燦坤在1993年成為第一家台商獨資卻能在深圳B股上市的特例,經歷了20年,終於現在慘淡下市。

第二、誠如報上所說,閩燦坤上市年年獲利,股利也配得多,完全符合中國證監會郭樹清主席所倡導的理念,為何得不到市場的掌聲?

第三、主要原因可能是大陸股民對台灣企業沒有感情,而閩燦坤本身業績又並非特別好。

第四、現在有不少台資企業想在A股上市,就算能成功上市,是否能夠可長可久,得到投資人青睞,還有很多功課待努力。

第五、台灣的股市將來有可能變得和大陸B股一樣,有許多好公司,但是股市卻是一潭死水,市場流動性不足,外資沒有興趣以致上市股票紛紛大幅折價。

旺中
台灣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 (NCC) 審議通過,主任委員蘇蘅說,「蔡衍明先生說,要做就做最好的,這句話讓我們感受到他最大的誠意」。
     
大富媒體併購凱擘有線時,NCC15項附負擔審核通過,但旺中案卻以3條件25個附負擔通過,審查標準更高於過去的大富媒體案。
     
蘇蘅認為,蔡衍明及蔡紹中父子,不管是在促進國家數位化發展政策上展現極大誠意,尤其是在促進台灣有線電視數位化,及培植本土頻道節目方面更展現企圖心。
     
蘇蘅認為,NCC委員以極高標準來審核通過旺中案,這不僅僅攸關國內整體產業發展,NCC所關心的消費者權益及多元文化方面,委員都做了周嚴的考量,而旺中也展現誠意要做到。
     
尤其是在推動數位化方面,旺中是第一家承諾免費贈送每戶兩台機上盒的有線電視業者,同時,針對有關頻道公平上下架機制也做了承諾。蘇蘅強調,「我們以高標準通過旺中案,是希望旺中案通過後,中嘉確切扮演國內加速有線電視數位化領頭羊的角色」。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審查旺中寬頻併購中嘉媒體案,開出3項附條件通過的要求,將行政權無限上綱,既與公司治理原則相悖,亦失卻創造產業發展環境的宗旨,惡例一開,NCC的功能與職守備受質疑。

NCC的附條件通過旺中案,其實是建構在不可實現的基礎上。主要關鍵並不在旺中承諾的25項附負擔條件上,而在於NCC強行要求的3項附條件,即須與中天新聞台完全切割、中視新聞台應申請營運計畫變更為非新聞台、中視必須設獨立編審機制等。

NCC要求旺中案的投資者切割中天與中視的經營性質,即該兩台不得再經營新聞台,這對該兩台的營運可以說是「重大影響公司營運的條件」,該兩公司若進一步要變更公司營運項目等政策,也有必要提交公司董事會、公司股東會等才能作出決議。

畢竟,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對中視與中天的投資,最多只能說是「大股東」,倘若「大股東」逕行變更公司的經營性質,恐怕會有觸及違法背信之嫌。

通常主管機關對於併購案的附條件都是規範未來,例如NCC對大富收購凱擘案、金管會對潤成入股南山案皆是如此,但此次NCC對旺中併購中嘉案,卻要求規範旺中「先前的投資」,亦即要完全與中天新聞台切割,並將中視新聞台營運計畫變更為非新聞台,這種強制性行政處分,等於是以行政權直接扞格人民對財產權的處置,恐有違憲之虞。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旺中案審了18個月,說明台灣政府行政部門的無效率和藍綠兩黨惡鬥政爭對企業及投資人的風險。

第二、未來全球的大趨勢是整合,台灣的媒體產業需要進一步的整合,特別是面臨「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 所帶來的改變。

第三、旺中案通過,但是NCC有附帶條件,要求切割中天台新聞台,如果蔡衍明是中天及中視單一大股東,或許可以這麼做,但現在有外部小股東,蔡衍明董事長沒有權利犧牲其它公司小股東的權益,這種允許投資A公司,卻要求放棄B公司和C公司的作法,將來會造成法律問題,可見旺中案還有得拖。

英傑華
英國最大保險業者英傑華(AVIVA26日發布新聞稿,對外宣布將退出台灣市場,這動作金管會與合資夥伴第一金事先都不知情。英傑華高分貝宣告想撤資,創下外商壽險公開槓上主管機關首例。

英傑華2008年與第一金成立合資公司第一金人壽,目前股本22.5億元,英傑華持股49%。早在2010年,英傑華便對外釋放有意撤資消息,但被金管會以違反長期經營承諾而不准撤資,創國內史上外商壽險想退卻退不了的首例。

第一金人壽目前有效保單約10萬件,投資型保單為最大宗,占首年保費高達80%,次為房貸壽險,約占8% 。第一金人壽董事長簡明仁、總經理林元輝昨均強調,保戶權益不受任何影響。英傑華昨天委託公關公司發布的聲明只有短短168字,文中提到,退出台灣市場是為落實專注高成長市場的經營策略,強調「已向金管會申請批准」。

英傑華高成長市場總裁Simon Machell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將重心放在少數高成長市場,並使經營更有效率。退出台灣市場有利集團資產組合最佳化及財務收益最大化。

英傑華決定撤台已逾1年,一直等不到金管會同意,昨日使出「撒手鐧」主動發布新聞稿,不僅第一金高層錯愕,第一時間急著聯絡英傑華卻碰壁,連金管會也事先不知情,獲知消息後,立即去電第一金了解情況。

至昨天晚上為止,第一金透過英傑華委託的公關公司,並去電新加坡及大陸等地,試圖尋找英傑華高成長市場總裁Simon Machell及亞太區總部兼中英人壽總裁Eric等人,想要了解英傑華的態度,但都沒有任何回音。

第一金高層表示,昨天一直未能聯絡到對方,不了解英傑華為何如此做,也有人質疑英傑華的作法相當不智,認為雙方還沒有找出解決方案,就大動作發布新聞稿,對第一金是個傷害。

第一金認為,英傑華出其不意,突然發布新聞稿的動作,讓他們有被將一軍的感覺,不能不顧另一個大股東,就自己跑,英傑華應想想是否對其商譽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

英商英傑華(AVIVA)發布新聞稿表明要退出台灣市場,惹毛金管會。金管會保險局昨(26 )日表示,AVIVA不跟金管會溝通,而是透過媒體披露,非常不恰當;且「AVIVA不遵守當初來台的長期經營承諾,誠信在哪裡?」

保險局副局長陳開元表示,英傑華不論要進要出,都要有充分的理由來說服主管機關。監理機關也是有尊嚴的,「你這樣欺負台灣的監理機關,國際上會怎麼看你?」
對於英傑華表示退出理由是「依據其經營布局與投資報酬策略規劃出的結果」,暗指在台的投資報酬率不佳。陳開元說,公司經營不好,自己要先檢討。若英傑華找好接手對象,金管會是否仍不允許退出?陳開元表示,這是假設性問題,還是希望英傑華與第一金好好談,時空環境改變,說不定雙方可以繼續合作下去。

陳開元表示,英傑華如果要走,接手者須符合大股東適格性,也就是類似南山案的「五大原則」,包括保障保戶及員工權益、資金來源須符合法令規定、有專業經營能力、對併購公司有長期經營承諾及有財務能力因應未來增資需求。

今年4月,英傑華亞洲總部便行文給金管會,表達希望退出。金管會5月回函,要求英傑華先跟合資夥伴第一金先談好處理模式,再跟金管會講。陳開元說,5月回函至今,英傑華都沒跟金管會聯繫,亦未說明股權該怎麼處理,就透過媒體說要撤離台灣市場,非常不恰當。陳開元表示,英傑華要來時,提到3年計畫、5年等拓展業務計畫,但來台兩、三年就想撤走,「金融機構講出來的話,就要有誠信。」

對於英傑華要走,保險局長黃天牧也曾表態:「外資要來就來,要走就走,對台灣的保戶公平嗎?」外資保險進入台灣市場時,都有長期經營的承諾,「若要離開,當然要請他說清楚。」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兩年前就提過的老案子,英傑華大概是第三次企圖從台灣撤資。

第二、英傑華過去想撤資一直被拒絕,這是大概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乾脆昭告全世界,反正最壞的情況也不過就如此了 (nothing to lose),一般夫妻吵架即使要離婚也會私下解決,對外放話就代表已經對另一方完全的放棄和死心。

第三、英傑華剛換了一個CEO,根據歐美慣例,先上任的CEO通常會積極優先處理 "非核心資產",台灣就是其中之一。

第四、金管會說英傑華為何會未獲許可就對外放話,這其實應從另一個層面來解讀: 歐美CEO都會對外宣布他們的策略,至於策略是否能夠順利執行是另一回事。就像台積電張忠謀也可以對外宣告 "計劃" 到日本投資,至於日本當局或台灣投審會准不准是另一回事。英傑華已經等了兩年,到現在才說一個「早已不是秘密」的「舊聞」並非對台灣主管機關的不尊重。歐美換CEO很快,1-2年就可以換掉,又怎麼能期待現任CEO背書前任CEO3-5年前說的事?

第五、父母要離婚,受害最深的還是無辜的小孩。心都不在了,又何苦強迫在一起? 讓小孩早日找到一個愛他的新父母,才是保障保護正確的解決之道。

第六、台灣正在努力國際招商,聯合國最近報告顯示台灣資金流出的重大警訊。台灣應對外資法令鬆綁,「退出障礙」和「進入障礙」一樣會損害外資對台灣的信心,我非常擔心英傑華案在歐洲口耳相傳對台灣造成的長期負面影響。

分拆大銀行
協助塑造現代綜合金融集團模式的花旗集團前執行長魏爾(Sandy Weill25日呼籲,為避免更多紓困,現在是分拆大銀行的時刻。

79歲的魏爾接受CNBC電視專訪時說:「我建議他們應該分拆,讓納稅人、存戶永不再遭遇風險。」他停頓幾秒後說:「錯誤已經造成。」魏爾主導1998年花旗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合併,使花旗集團成為橫跨銀行、證券、保險、財富管理等領域的產業龍頭,為美國大型銀行集團時代揭開序幕。他帶領花旗登上美國銀行業的頂峰,退休後看著金融海嘯在2008年幾乎淹沒花旗。

魏爾在2003年卸任花旗執行長,2006年以董事長身份退休,沉默數年後轉而加入批評大銀行的陣營,發言極具衝擊性。他說:「我認為早期的模式適合當時的情況,但這個世界隨著房地產市場崩盤、房市泡沫破滅和某些金融機構的槓桿操作而改變,所以我不再認為這是正確的。」

曾任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主席的埃薩克說,談到推翻葛拉斯-史帝格法案(Glass–Steagall Act),魏爾的角色很可能比其他人更吃重。該法又稱1933年銀行法,限制商業銀行涉足高風險的證券與投資銀行業務,1999年在魏爾等人遊說下遭國會廢除。

各大銀行在2008年接受納稅人資助的紓困金後接受嚴密的監督,近來卻連連發生醜聞:巴克萊銀行交易員被揭露操縱指標性的利率;摩根大通因交易失誤損失58億美元;摩根士丹利承銷臉書掛牌上市連連失誤。

不過知名分析師惠特尼(Meredith Whitney)認為,美國銀行業已經開始將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分開來,沒必要採取更激進的手段。摩根大通前董事長兼執行長哈里森(William Harrison)也表示,把大銀行分拆成商業和投資銀行是天大的錯誤,兩者結合反而能創造更穩定的銀行,真正的問題出在風險控管不良,而非規模大小或業務的多元化。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真是發人省思的談話,由全世界金控的始作俑者魏爾出來表示,大型金控的模式已不適合目前的時代。

第二、預計未來五年,歐美的大型金融機構會進行一連串的政組,分拆業務,走回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分家,銀行和保險切割的商業模式。

第三、台灣金控現在還有16家,何去何從? 讓人憂心; 台灣現在走的道路反而背離歐美發展潮流。台灣銀行太難賺錢,所以只好把更多不同的業務如保險和證劵綁在一起,但現在證劵因為證所稅也完蛋了,所以台灣將來金融業的風險越來越大。

第四、台灣金融業的未來在 "異地" 不在 "異業",必須積極「走出去」海外,但是規模不大就是走不出去,所以要先整合。

李嘉誠
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多家上市公司昨天聯合宣布,合資成立投資公司,由長江實業(00001-HK)、長江基建(01038-HK)、電能實業(00006-HK)及李嘉誠基金會,以以3:3:3:1的股權形式,斥資逾77億港幣,收購英國天然氣運營商Whaley公司,估計可於9月完成交易。
     
財華社報導,這項收購價格6.45億英鎊(折合港幣77.53億元),長實、長建、電能及李嘉誠基金會分別占合資公司30%30%30%10%股權。中國新聞社也報導,收購被視為一項優質投資,將為長實集團帶來長期穩定的經常性收入,並反映長實通過業務多元化及全球化,以把握新發展機遇的策略。待收購事項完成後,3家上市公司將從互相的合資交易中獲益。
     
長實副董事總經理甘慶霖透露,這項交易可望於9月完成,4家機構希望收購能為各自帶來穩定的經常性收入。他預計投資回報率可達兩位數。
     
被收購英國公司主要從事管理天然氣運輸資產、天然氣輸配等業務。受管轄的輸配網路覆蓋4.2萬平方千米(將近英國六分之一土地面積),有740萬名客戶。天然氣主管道總長度約為3500萬米。截至20122011年財政年度,分別虧損6,310萬英鎊(折合約港幣7.59億元)及6250萬英鎊(約港幣7.51億元)。今年3月底,該負債淨值約為2.5億英鎊(約30.1億港幣)。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李嘉誠已經逐漸成為英國最大外資基礎設施投資人,這是很好的投資選擇,並非是因為英國基建比中國基建好,事實上英國很多基建工程已達百年,需要更新,但是英國的法治建設比中國好,外國人投資有保障,不會像中國投資承諾回報率15%最後只變成13%

第二、當你有太多的財富,超過你在自己國家所能使用的極限後,下一步你該做什麼? 當然是海外投資。台灣有不少有錢人和有錢企業家,但都沒有想到走出去,也沒有想到利用併購的方式去擴大企業版圖。

第三、中國大陸和香港企業都熱衷海外併購,台灣企業家只有高科技的王雪紅和郭台銘有這個膽識,其它傳統產業其實也需要透過M&A積極轉型。

第四、李嘉誠和王永慶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前者多元化轉型成功,王永慶做了一輩子,唯一的高科技投資DRAM卻以慘敗收場,台灣企業多元化只有遠東集團的徐旭東做得比較好,從紡織跨足百貨,再延伸到電信,算是救了遠東集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