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諾基亞 西門子 富邦 企併法 服貿協議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林毅夫 取消補貼 吳敦義 服貿 4G 企鵝藍燈書屋

諾基亞 / 西門子
據英國金融時報周一報導,諾基亞與西門子的電信設備合資事業諾基亞西門子(NSN),2年來苦尋買家未果之後,諾基亞決定斥資17億歐元向西門子買回合資事業的股權,NSN將成為諾基亞的全資子公司。   消息一出諾基亞股價應聲大漲,周一盤中勁揚7.52%至3.06歐元。
     
對諾基亞而言,上季有獲利的NSN可望給予疲弱的手機部門一些助力,而西門子終於能擺脫NSN這個沈重的包袱。   2年前諾基亞和西門子有意將此一合資事業出售予私募基金,但一直沒有買家願意接手,諾基亞決定買回股權總算讓NSN的命運出現轉機。
     
諾基亞表示,在本季完成交易時,公司將支付西門子12億歐元現金,其餘5億歐元則以擔保貸款方式支付。不過分析師擔心諾基亞買回NSN股權,可能影響諾基亞的現金水位。
     
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師費拉古(Pierre Ferragu)表示,該交易對諾基亞的前景好壞參半,可為受困的手機部門買一個未來,然而諾基亞的口袋深度不若以往,冒然出手收購恐增添財務負擔。
     
諾基亞表示,淨現金部位由第1季底的45億歐元,預估降至第2季底的37億至42億歐元,若第2季完成交易,公司的淨現金可能只剩下20億至25億歐元。   交易完成後,諾基亞西門子的管理團隊和芬蘭總部將維持不變,但公司名稱將除去西門子字樣。
     
NSN連續多季業績慘淡,今年第1季出現淨利1.96億歐元,諾基亞執行長艾洛普將NSN上季業績報喜歸功於大刀闊斧的重整,和在4G LTE網路有明顯的進展。   西門子財務長凱瑟爾(Joe Kaeser)表示,出脫合資事業後,「公司將繼續專注於能源管理和醫療等核心事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諾基亞買回西門子合資公司股權,就如同索尼 (Sony) 向易利信 (Ericsson) 買回合資公司股權。

第二、西門子的轉型相當漂亮,當年把拖累的手機事業賣給明碁,毀了一家新興的台灣高科技企業,現在又準備放棄電信部門,聚焦醫療和能源,說明其管理者有捨有得,懂得策略聚焦,轉進明日產業。

第三、諾基亞財務狀況不佳,本身就是潛在被收購的目標,這可能為本案增加一些變數。

第四、4G LTE是電信設備公司下一波的希望,中國大陸要發展自己的TD LTE電信標準,所以歐美的電信設備公司還是有自己發展生存的空間。

第五、這也可能是諾基亞的一個策略,至少先整合合資夥伴,讓電信設備公司變成一家100%持有的公司,將來買家就不需要再分別和諾基亞及西門子談判,有助於提高併購價格。諾基金可以出售電信設備資產,變成純手機公司; 或是反過來將手機業務賣掉,保留獲利的電信設備公司,尋求最大的策略靈活度。

富邦
富邦金(2881)卯足全力籌備購併中國的華一銀行,已火速宣布完成全球存託憑證(Global Depositary ReceiptGDR)訂價,每單位GDR訂價12.17美元,共發行6984萬單位,換算後每單位約10股普通股,共6.98億股普通股,折合每股約36.51元。

由於富邦金昨一早940分宣布,GDR訂價是在2日完成,對照富邦金當天收盤價39.05元相比,GDR折價幅度約6.5%,中間存在外資「賣現股、買GDR」套利空間,導致富邦金昨股價開盤即重挫,一度逼近跌停,收盤大跌逾5%,拖累金融類股重挫2% 之後雖有買盤進駐,但在外資鐵了心大賣,單日賣超逾4.3萬張,收盤仍重跌5.12%,以37.05元作收,單日交易量逾10萬張,創20119月以來最大量。

富邦金總經理龔天行說:「此次籌募資金,主要用於收購華一銀行股權,拓展中國的業務布局、償還短期借款、增資北富銀及充實營運資金等目的。」而收購華一銀行控制性股權,將是富邦金控領先發展中國業務的關鍵布局。此次GDR是由J.P. Morgan負責承銷,J.P. Morgan昨表示,發行金額為台灣近6年來最大規模,也是台灣金融機構史上最大的GDR發行案。

富邦金本次總籌資金額8.5億美元,約255億元台幣,GDR將於盧森堡掛牌,完成發行後,富邦金資本額將由目前的953.52億元,膨脹到逾1023億元,成為千億元股本級的大型股,富邦金表示,本次增資發行的表彰普通股股數,約佔未來富邦金股本的6.8% 

投銀人士指出,富邦金尚未取得對岸主管機關的購併核准函,就先發行GDR籌資的情況,「是否能如期取得核准函都還是變數,不確定因素會影響投資人購買意願,對訂價方來說並不見得有利。」此在全球均相當少見,令市場開始揣測富邦金「趕進度」背後真正原因。

市場也傳出,富邦金已經與華一銀行大股東寶成集團談定,富邦金買下華一銀8成股權,寶成集團未來將買進富邦金股票,因此趕在昨天完成發行。
富邦金則對此回應,籌資的作法有彈性空間,並非一定得在取得核准函後,才可發行GDR 

一般而言,以富邦金的規模及獲利能力,非洽特定人增資案幾乎肯定會有超額認購情況發生,但外國媒體Financial Times報導,富邦金GDR在全球銷售的情況並不如預期,甚至出現主辦承銷商J.P. Morgan須自己「吃下」部分GDR,才完成認購案,富邦金回應,「此為媒體臆測,不予評論。」 

我們的看法:

第一、富邦是台灣最擅於M&A和財務操作的金融集團,花三百億元新台幣買華一銀行,馬上再發行8.5億美元GDR,在短短的幾個月內一氣呵成,真可以說是神乎其技。

第二、金融市場詭譎多變,中國大陸又鬧前荒,七月開始大部分基金經理人要去休假,所以富邦先發行GDR,將錢落袋為安,是非常正確的作法。

第三、富邦代表了台灣金融機構籌資的未來方向,應該要向海外機構法人募集,而不是向散戶募集,可惜財政部並沒有這種認識和思維。

第四、併購給予人想像空間,台灣金融機構進軍中國更加提昇這種想像空間,就算將來富邦收購華一出現什麼審批變數 (當然極其不可能),投資人也不可能叫富邦退錢。

第五、連富邦自己都承認,它們的規模不夠大,沒有條件進行國際併購。因此台灣金融機構更應該團結起來,打造有實力的平台,一起走出去。

企併法
行政院昨天審查企業併購法修正草案,為讓併購程序透明,將比照美國,要求公開發行公司須成立特別委員會或審計委員會,審議併購案的公平、合理性。  行政院政委薛琦昨天召開政務審查會,審議經部提出企併法修正草案,均依經部鼓勵企業併購的精神通過相關修法。   官員說,公開發行公司若已依證交法,設有審計委員會者,不必疊床架屋,再設特別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即可負責審議併購案的併購價格,再向董事會、股東會報告結果。
     
金管會也建議特別委員會程序性條文不必訂定過於繁瑣,未來可授權證券主管機關訂定相關辦法即可。   至於上市公司合併後下市門檻大幅調高,由原來二分之一股東出席,出席人數三分之二通過,改為三分之二股權同意才能下市。
     
薛琦說,這項修法仍比香港規定,逾10%股東不同意即不能下市,略為寬鬆。   審議會進行至18條合併條款討論時,財政部趁機在會中陳述彰銀併台新金個案的爭議及難處,對大股東不必利益迴避持保留意見。   但會中並無部會支持,薛琦也認為,立法目的是為了企業併購環境更友善,程序更順暢,不宜因個案排除通案適用,限縮通案原則,因此未同意財政部訴求。
     
但因新增簡易併購型態條文尚未審議,因此擴增分割及股份轉換型態,持有其他參加合併公司股權股東(亦即大股東),就合併事項可以行使表決權,不必利益迴避的規定,留待下次討論,僅就立法精神確定不受個案影響。
     
政院在去年底已就企併法修正案審查完前17條,昨天重新走一遍。其中12條小股東異議收買請求權原則通過,未來股東若反對併購者,可要求公司付款買回持股,若雙方價格談不攏,公司需就異議訴請法院裁定公平價格,一旦出現價差,裁定後再補給小股東。
     
16條第二項關於併購後勞工權益,原本在合併案中,同意留任勞工,若在事後反悔,現行規定勞工不得請求僱主給予資遣費,但勞委會昨天要求予以刪除,薛琦原則同意,未來個人若反悔不願留任合併公司,僱主一律需發給勞工資遣費。合併時,增訂董事會特別決議限制性條款,但經部及政院均認為,如此修改,企併法會比公司法的合併規定更嚴苛,且無道理,財政部的提議未獲接受。
     
官員說,這次的企併法的修正,並非為彰銀與台新銀的合併而進行,但修正完成後,對可能令此「進退兩難」的案子,獲得解套,對台新金相當有利。   據悉,財政部昨天在行政院討論企併法18條合併樣態時,突然引用公司法訂有董事會特別決議規定,希望在企併法中,亦增訂董事會特別決議的規定,亦即未來合併議案,應有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出席董事會,二分之一出席者以上通過的決議。
     
但是根據知情人士說明,依公司法316條,只有在舉行股東會時有特別決議,並沒有規定董事會特別決議,一旦依財政部意見修正企併法,企併法反比公司法更嚴苛,並不合理。   相關官員指出,財政部此舉企圖在戰線最前方,亦即在董事會那一關即阻斷兩家銀行的合併,但若企併法依財政部的提議修法,勢必影響大多數企業,多設關卡,有違鬆綁併購樣態和程序的立法精神。
     
知情人士坦言,彰銀大股東台新金與第二股東公股的股權相當,公股略少2%,公股要求台新金利益迴避,不能針對併購行使表決權,但公股是否就可以不必利益迴避,顯然有疑義。
     
知情人士說,彰銀與台新銀初步看來是採合併方式,但未來也不排除採收購股份的併購型態,因為這次企併法修法,同意放寬公司分割及股份轉換的支付對價方式,可以不限發行新股,可採現金或其他財產支付方式,屆時視其財務狀況可彈性運用。

我們的看法:

第一、提高下市的門檻並沒有什麼不對,由原先二分之一股東出席,出席人數三分之二通過,改為三分之二股權同意才能下市,這就是二年前KKR投資國巨案當時的主要爭議,現在提高門檻後和國外法令比較類似。

第二、但是政府之前因為不喜歡原來的條文,於是否決KKR的投資,對法律毫不尊重,也導致外資對台灣嚴厲的批評: 台灣主管機關有太多行政裁量權,缺乏法治精神。外資可以接受較嚴格的法令,只要將遊戲規則講清楚,但政府隨便插進來干預,模糊了遊戲規則,也造成外資不敢到台灣來投資,台灣成為對亞洲對外資最不友善的國家之一。

第三、財政部為了保護其在彰銀的權益,提出合併案應有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出席董事會,二分之一出席者以上的決議,非常不妥,幸好大家都有智慧,沒有讓其通過,否則企併法比公司法更為嚴苛,對台灣產整合非常不利。

第四、我們同意放寬「大股東利益規避」限制,否則如果門檻過高,可能因為湊不足董事會出席人數而無法討論,不符合鼓勵企業合併的修法意旨。

第五、企併法應該是促進併購,現在有許多措施都過於保護小股東。台灣產業目前極需要大幅度整合,小股東在產業整合、企業重整的時候會勇於參與嗎? 企併法的修正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一個主軸中心思想,讓不同部會各說各話,充滿了理論化與妥協,一方面想鬆綁法規,同時又想保護小股東,以致最終的結果還是沒有辦法真正發揚併購的精神。

服貿協議
兩岸終於簽署服務貿易協議,這是兩岸在簽署ECFA之後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議,對於台灣而言當然具有非常重大的指標意義,但因相關單位溝通不足,引發質疑,在立法院逐條審查前夕,馬英九總統這幾天才率相關首長下鄉開講溝通。

事實上,在全球經濟快速整合的今天,台灣要積極加入此一整合的行列,而與大陸洽簽服貿協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但是,由於有些人對於部分服務業市場開放提出批評,對於陸資來台有較多疑慮,或是因為有些企業可能會面對陸資的競爭,而不斷質疑。我們認為這些批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從整體國家的利益來看,簽署服貿協議絕對是利遠大於弊,因此行政部門應該有必要與國人、各產業的業者及立法部門進行更多的深入溝通。

服貿協議與貨品貿易協議最大的不同是,後者討論的是商品免稅自由往來,而服貿協議討論的主要是雙方服務業貿易市場如何相互開放,讓雙方的相互投資可以增加。而在這一次簽署的服貿協議中,大陸承諾開放80項服務產業給台灣,而台灣開放給大陸64項產業,也就是說,兩岸彼此都互相給予相當程度的市場開放。

在大陸開放給台灣的服務產業中,有幾個項目最值得說明:第一,大陸開放「同省異地分行」項目,讓台灣的銀行業得以更容易的進入大陸的地方性銀行;第二,大陸證券業也開放持有51%股權,同時可以從事所有的證券業務,此一開放讓已經進入大陸十餘年,卻遲遲無法成立公司的台灣業者搶著要去開設證券公司;第三,台灣的電子商務公司得以在大陸投資設立公司,並取得55%的主導權。這讓台灣電子商務龍頭PC Home有機會進入大陸,在網路上銷售台灣的產品,來與大陸電子商務的龍頭淘寶網競爭;第四,台灣得以在大陸投資大型連鎖零售公司,並取得75%的股權,這對於大陸內需市場快速成長的現在,可以提供台商最佳的機會;第五,台灣的電影可以無限制的進入大陸市場;第六,台灣可以在更多的大陸省市投資獨資的醫院等。這些市場的開放,都遠遠超過大陸對外國企業的開放,因此對於許多有意進軍大陸的台商服務業而言,都是非常好的機會。

另一方面,台灣也相對開放一些服務產業給大陸來投資,這些開放當然會造成對國內現有企業的競爭。不過,我們認為台灣服務業的成熟度與競爭力要遠高於大陸的服務業,因此對於大陸企業的競爭應該不必過於憂慮。尤其是,這次開放大陸服務業來台投資,是只開放大陸的資金及投資者(或高階經理人員),完全沒有開放大陸的勞工進來,因此台灣的勞工實在不必擔心工作會被大陸勞工搶走的問題。比方說,有些人認為開放美容美髮業,會造成國內美容美髮業的過度競爭,然而由於大陸勞工不能進來,所以即使有大陸人來台投資從事美容美髮業,也必須僱用本地勞工,提供台灣更多的就業機會。另外,其實美容美髮業是一個人性與地域性非常強的行業,誰會想去大陸人開的理髮廳理髮呢?對於國內追求時尚的女性而言,請問她們想要的是巴黎時尚,還是北京時尚呢?

最後,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其實台灣不是只要與大陸洽簽自貿協議,台灣正在努力與新加坡和紐西蘭洽簽FTA,未來台灣還想要加入「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議」(TPP)及「區域性綜合經濟夥伴協議」(RCEP)。未來在與這些國家洽簽FTA時,我們被要求開放的程度一定會遠遠超過目前對大陸開放的程度,這是一定無法避免的。因此,在面對國際經濟快速整合的今天,不論是政府、企業與個人都應該做好準備,加強自己的競爭力,以因應未來的挑戰。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兩岸服貿協議引起那麼大的爭議,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政府沒有做好事先的溝通。

第二、民眾也有責任,大家吵著核四議題,完全沒有將注意力放在一個對台灣有重大影響的重大協議上面。

第三、服貿協議對台灣最大的意義是可以進入中國市場,並且享有相對特權,台灣市場太小,對大陸業者來說不具吸引力。

第四、大家一直強調中國勞工來台會造成失業問題,根本是搞錯了方向,也證明政府事先的教育不夠。

第五、服貿協議最大的受益者是金融業和電子商務,屬於大型財團,而這次台灣開放的卻大部分是生活服務業,屬於傳統弱勢團體,很多是中小企業,政治不正確,難怪造成社會很大的反彈。

第六、台灣若不能順利簽訂服貿協議,將來更遑論和他國簽署FTATPPRCEP,由此可見,台灣的民粹已經癱瘓了政府運作,導致對立的社會,將來開放步伐一定比不上韓國與亞州其它國家,企業失去轉型升級的機會,將逐漸走上「邊緣化、弱勢化」的道路。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日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中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李克強指出,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等四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更加積極主動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

國務院提振大陸經濟從對外開放及縮減支出兩方面著手, 新華社報導,國務院會議原則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並強調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堅持先行先試,既要積極探索政府經貿和投資管理模式創新,擴大服務業開放。

另一方面,又要防範各類風險,推動建設具有國際水準的投資貿易便利、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範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會議指出,自由貿易試驗區將成為推進改革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試驗田」,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發揮示範帶動、服務全國的積極作用,促進各地區共同發展。

這有利於培育大陸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構建與各國合作發展的新平台,拓展經濟增長的新空間,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此外,國務院也部署審計後整改工作,研究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會中還要求進一步壓縮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經費,政府帶頭過「緊日子」。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上海三年前就宣布2020年時要成為世界金融新和航運中心,以現在進程來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金融方面沒有什麼新作為,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只有24名,航運中心更看不到牛肉,現在開放成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有一定程度意義。

第二、但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內容到底是什麼? 還是讓人搞不清楚。台灣經建會年初宣布成立「自由經濟示範區」,雖格局還不夠雄偉,但至少有一些內容。

第三、上海宣布要建構與世界各國合作發展的新平台,拓展經濟增長的新空間,所以最終目的還是要加強吸引外資。但這種招商引資已是傳統老招數了,未來上海應該以產業基金來帶動外資。

第四、上海有無數的台商,應該強調和台商特區的對接。台灣目前和大陸對接的重點都集中在海西經濟區和昆山,是不是代表台灣和上海合作已構不上資格了?

第五、兩岸應該利用服務貿易協議的契機,推動台灣和上海彼此間的現代服務業合作,將優質台灣中小服務業引進上海。

林毅夫 / 取消補貼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榮譽院長、前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4日表示,大陸經濟飛速發展的代價,就是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   要解決這些弊端,林毅夫強調,應該先從取消已具有市場競爭力產業的保護補貼政策著手,如汽車、國防安全或是重工業等,才能讓資源分配回歸平等。
     
林毅夫參加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2013年台胞青年夏令營,並針對大陸經濟情勢發表演講。   林毅夫分析,大陸過去改革開放時,並未像其他開發中國家,一下子將市場全然開放,而是針對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針對國家大型重要產業,持續實施保護補貼政策;另一方面,則開放私營企業或外資企業進入大陸市場,增加市場多元性。這樣迥異於其他開發中國家的「雙軌制」,帶動了大陸30年的飛速經濟成長。
     
不過成長也必須付出代價。由於保護補貼政策,部分產業的資源過度集中,愈是大型的國有企業愈容易取得銀行貸款,造成資金大量集中大型產業,中小型企業反而難以從銀行融資。如此「由窮人補貼富人發展」的政策,不但造成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貪污腐敗情況也層出不窮。
     
林毅夫對此開出的藥方,就是取消已具市場競爭力產業的保護補貼政策,回歸到市場機制。以汽車業來說,大陸年產2,200萬輛,且出口汽車數量也逐年增長,代表已具備國際競爭力。林毅夫說:「過去補貼這樣產業是雪中送炭,現在已變成錦上添花」,建議應該取消。
     
其他還有軍工航天相關的國防安全產業,以及重工業等,這些已在國際上擁有立足之地的產業,應該率先由補貼名單剔除,如此才能讓資源合理分配。   面對大陸今年上半年經濟表現不如預期,林毅夫依舊樂觀表示,開發中國家因為擁有「後發優勢」,若以鄰近亞洲國家的發展軌跡來看,大陸經濟成長(GDP)在未來20年仍可保持8%以上的水準。
     
他並以日本為例,從1951年到1971年的20年間,日本人均收入占美國人均收入的比重,由21%增長到65%。由此來看,到2028年,大陸人均收入占美國收入的占比也可望來到50%。以大陸人口是美國的4倍計算,屆時大陸經濟規模將是美國的2倍多,將成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經濟過去實施保護補貼政策,雖然有其歷史必要性,但現在正是逐漸取消補貼、恢復市場機制的正確時刻。

第二、大陸不只對傳統產業如汽車補貼,對新興產業如太陽能和LED的補貼更為嚴重,打亂全球產業秩序,最後不僅遭到美國和歐洲的制裁,也害人害己,造成產能過剩。

第三、另外一個問題是資金大量集中大型產業,中小型企業嗷嗷待哺,很難正常發展,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第四、林毅夫是台灣人,又擔任過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精通發展中國家經濟學和產業結構調整,他的分析觀點不僅值得參考,對於大陸決策當局也有一定程度影響力。

第五、台灣應該允許林毅夫回台,或至少邀請其來台演講,林毅夫可以給台灣把把脈,看看台灣如何能夠走出現在的泥沼和困境。

吳敦義 / 服貿
「服務貿易協議」是什麼?全民霧煞煞,副總統吳敦義昨天南下高雄出席論壇向企業界說明,對業者質疑,他重申,政府沒有開放大陸勞工來台,也不會有按摩業來台搶生意,服貿是「幫助台灣做生意,提升台灣競爭力」。
     
與會企業則普遍反映,找不到諮詢窗口,對服貿不清楚,卻不知道要去那裡問?出席的經濟部次長杜紫軍說,經濟部、工業局、國貿局均可問;有業者說,只能拿些資料回家慢慢研究。
     
日前立委放話逐條審查、表決服貿協議。陸委會近日備妥說帖,逐一拜會內政、經濟委員會立委展開遊說。根據說帖,為防範因市場開放導致事先無法預期的產業風險,協議文本已預留保障受損產業緊急磋商機制。
     
根據服貿協議第八條,若對一方服務部門造成實質負面影響,受影響一方可要求與另一方磋商,積極尋求解決方案。此外,協議第三條第二款規定,如某一方補貼措施顯著影響該方在協議中所作特定承諾,也可請求磋商,解決該問題。
     
府院黨全面啟動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溝通與說明,吳敦義昨天下午到高雄市出席由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主辦「ECFA服務貿易協議商機」論壇。
     
吳敦義表示,服貿協議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兩岸簽訂ECFA延伸,ECFA是對經濟、投資保障、共同打擊犯罪、司法互助等合作,服貿協議很重要,非貨品貿易,兩個國家或兩個經濟實體,雙方要去談貿易,不能說「我去你家,卻不讓你來我家」,西元二千年時亞洲各國沒有簽任何自由經濟貿易協議,十多年來已簽了一百個。
     
他強調,大家都在結拜、換帖,不能只有我們不與人結拜,簽ECFA打開最大市場中國大陸及香港,有如雞蛋放在不同籃子裡,最大籃子是中國大陸,不顧好這個籃子裡雞蛋,弄破就沒雞蛋可以吃。
     
他並說,政府是本於爭取最大利益,減少最大衝擊,就像一朵玫瑰花,樂觀的人看到鮮艷的玫瑰花,悲觀的人看到玫瑰的刺,而政府必須看到玫瑰艷麗及刺的危險,掌握機會讓效益極大化,損傷最低。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兩岸服貿協議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主要原因是政府沒有做好事前準備工作,只好現在補破網,包括馬總統都要下鄉和群眾溝通。

第二、在所有政府官員對外的說明中,以吳敦義副總統的表述最清楚,把複雜的事情用簡單的言語表達,讓人容易理解。

第三、我們同意吳副總統,政府沒有開放大陸勞工來台,也不會有按摩業來台搶生意,服貿是「幫助台灣做生意,提升台灣競爭力」,這是簡單、正面而且正確的表述,服貿只會讓台灣變得更好。

第四、吳副總統厲害的地方,在於他清楚的點出服貿協議是一體的兩面,「就像一朵玫瑰花,樂觀的人看到鮮豔的玫瑰花,悲觀的人看到玫瑰的刺,而政府必須看到玫瑰艷麗即刺的危險,掌握機會讓效益極大化,損害最低」,沒有什麼比這個解釋更清楚。

第五、很可惜的,副總統好像只能做一個沒聲音的人,躲在總統和閣揆背後,他自己又身陷苗栗大埔拆遷爭議,現在盡是這方面的新聞,以致他精闢的服貿協議分析社會完全聽不到。

4G
行動寬頻(4G)釋照申請送件1日截止,新進業者鴻海、新光及頂新魏家口袋深,各有技術及人才奧援;威達雲端、全球一動、威寶等因WiMAX有解或未獲金援,最後一刻決定不參與競標。新進業者個個都有來頭,電信業者分析,鴻海積極建構八屏一網一雲,雖然沒有經營電信業經驗,但具硬體終端製造優勢,可望發揮集團整合的優勢。

頂新集團跨入電信業,台灣之星由頂新集團及前台灣大副董事長李大程籌組成立,由頂新集團董事長魏應交擔任董事長,公司登記資本額為60 億元,實收資本額2億元。市場人士分析,以魏家人敢拚敢衝的性格,奪標勢在必得。

頂新集團跨入電信業有跡可循,頂新集團大董、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次子魏宏帆2008年成立應宏國際,在大陸發展手機周邊商品,具終端產品優勢。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看好應宏前景,出資入股成為第二大股東。若頂新集團取得4G執照,等於擁有完整行動通訊供應鏈,進軍電信業如虎添翼。

新纖1日送出申請書,新纖表示,公司最大優勢沒有包袱,可用獨特的角度切入經營,未來若取得4G執照,可幫助集團旗下的多個產業,如產險、瓦斯、百貨、醫療等,提升營運發展。

新纖以產險為例,若有4G平台,產險公司將能立即取得每位保戶的行車記錄器資料,若遭遇事故,能迅速辨別責任歸屬,縮減理賠申請作業時間。至於WiMAX業者最後一刻決定不送件,除了因拉高標金的成本考量以外,也與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日前提出讓WiMAX業者合情、合理、合法轉換成新4GLTE)技術政策,讓努力建設業者「走下去」一席話有關。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電信業的問題是每次都發太多的執照,造成產業重覆投資,浪費社會資源,沒有競爭力。

第二、以WIMAX為例,當初選錯了標準,還發了6張牌照,造成今天不上不下的窘境。

第三、台灣的電信產業需要整合,但速度卻異常緩慢,大家都是到最後撐不下去了才放棄,例如像這次的威寶。

第四、除了原來的業者外,這次又跳進來幾個電信的新面孔,包括鴻海、頂新集團、宏仁及環和新纖。他們的特色就是錢多,但坦白說也不是多到哪裡去,和李嘉誠相比還差得很遠。

第五、尹衍樑之前投資全球一動,擺明要跨入4G,現在卻突然收手,不知理由為何? 尹先生是投資大師,其前瞻智慧、投資時機掌握無人能比,相信他應該是覺得電信的投資及回報率根本不成正比,還不如將資源集中在生技和金融事業來的要更快些。我猜測他會重押南山人壽,將來視時機出手把中國信託這樣的銀行買下來,更何況杜英宗副董事長又是併購界超級高手。

第六、台灣二個大主管機關,金管會現在已經漸漸覺醒,走向開放,NCC還是無可救藥,沈迷於管制。

企鵝藍燈書屋
全球知名的企鵝出版社(Penguin)和藍燈書屋出版社(Random House)一日宣布完成合併,新公司叫做「企鵝藍燈書屋」出版社,成為全世界出版市場龍頭。

紐約時報一日報導,「企鵝蘭登書屋」出版社成立後,在全美的書籍交易市場掌控超過四分之一的市占率,旗下將擁有一萬名員工,250間獨立的子出版社及品牌,年營收高達39億美元。

藍燈書屋出版社的主席兼執行長多勒將出任新公司執行長,多勒在一日上午以電子郵件通知員工合併完成的消息。他在信中表示,「今天起,我們叫企鵝藍燈書屋。各位都應該為自己完成的工作感到驕傲,如今大家都是這第一間真正的全球出版社的一分子,我們將更能完成核心目標,就是藉由出版最好的書籍,成為作者和讀者的橋樑。」

藍燈書屋隸屬於德國媒體集團博德曼,企鵝的老闆則是英國出版業巨擘培生集團,雙方在去年10月宣布推動合併,以因應電子書風潮席捲市場所面臨的經營挑戰。新公司成立後,博德曼將掌控53%股權,剩下的47%則為培生所有。

新公司主管表示,目前沒有裁員或關閉子出版社的計畫,當務之急是統一兩家公司的基礎設施,包括建立薪資結構、健康福利和電子郵件等。不過,隨著實體書本的銷售量減少,存放書本的大型倉庫和寄送書本的服務需求跟著減少,新公司可能設法減少印刷、運送和倉儲的支出。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出版業正在整合,而且跨越國界,台灣勢必也會走上這條路,但很可惜的是主管機關很多政策都是反全球潮流趨勢的,旺中併購中嘉網路失敗,以及中信金不得收購壹傳媒,對於台灣媒體業都會有深遠的影響。

第二、藍燈和企鵝的合併是為了因應全球電子商務風潮所帶來的經營挑戰,台灣電子商務才剛起步,主管機關和民間都沒有真正了解未來商務的型態,更未能體會整合對台灣的重要性。

第三、台灣NCC最糟糕的是,還要繼續推動為了反旺中而設計的媒體反壟斷立法,很多學者對此已經感到不妥而紛紛跳出來反對,但主管機關仍一意孤行,台灣媒體界的前景實在堪憂。


第四、台灣媒體最大的價值是多元化,商業周刊/城邦集團就是最好的模式。香港李嘉誠tom集團雖然收購了城邦,但並未對其多元性造成不利影響,城邦集團仍然是台灣出版界最成功的產業控股公司,值得大家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