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商業周刊專欄:終於轉彎了!歐洲人力銀行:不愛中國,外商想落腳台灣

我大學念的是「企業管理系」又稱企管系,這是一個比較廣泛的科系,好處是和商業有關的課程都有涉獵,壞處是每一個學門都只沾一點皮毛,非常不深入。
歐美大學雖然也設有這個科系,但並不普遍,因為他們認為學習商業知識最好的時間,是大學畢業有幾年工作經驗後,大學時代還是應先培養科技專長或人文素養,奠定一定基礎,再配合社會工作經驗,然後去念所謂的「企管碩士」 (MBA)。
有趣的是,你若分析台灣政府部門高官背景,幾乎沒有什麼是企管系畢業的,最多的是法律系、政治系,經濟相關單位可能有一些經濟系畢業的,科技部門有不少理工背景的,唯一我能想到的例外是新北市長朱立倫。
為什麼會這樣?一個可能的理由是學商的人可能更有興趣去賺錢,不再醉心政治,也可能是因為法律人所把持的政治生態環境讓商業人覺得格格不入。
這和美國正好相反,美國非常流行「商而優則仕」,最著名的例子是前紐約市長彭博,他非但不支薪,自己還墊了很多錢;另外,前財政部長鮑爾森曾擔任高盛證劵董事長,現在的商務部長潘妮普里茨克則是美國百名富豪之一。
商業人士從政的好處是比較會招商,同時管理能力可能較強。近期馬政府績效不彰,其實許多問題都和管理有關:缺乏願景屬於策略管理的範疇、溝通不良則是組織行為的領域、不善宣導代表行銷要加強、入不敷出顯示財務不及格、執行力差反映的是整個項目管理出了問題。
解決之道,可能要請馬總統母校哈佛大學的商學院為閣員們上個「MBA速成班」,這已經是管理問題,不是政治問題,企業管理和國家管理有許多相通的地方,總統類似企業的董事長或CEO。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前一陣子表示,政治界律師太多了,應做一些分散。
最近讀了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新著「打造品質國家的黃金法則:給國家領袖的建言」,頗有啟發。大前非常多產,他諸多論點雖不全然正確,但他表達力很強,邏輯完整,而且勇於批評,有自己獨特的觀點。
他表示過去日本是「加工貿易立國」模式,但現在供應鏈移到海外,已無法再走同樣的模式,台灣的境遇和日本非常類似。
大前非常推崇新加坡,認為新加坡對國家戰略有長期規劃,每五年就轉型一次,是「事業戰略型國家」。新加坡代表所謂的「品質國家」,既能產生許多在全球市場上勝出的企業、人才、品牌,還能從世界招攬人才、物質、資金、情報和企業,乃二十一世紀型經濟結構國家。
要達成以上目標,必須「實行徹底接納全球經濟的『撤除限制』政策,成為一個容易進入、方便工作、充滿魅力的國家」,這和台灣上周新成立「國家發展委員會」的目標不謀而合,馬英九在揭牌致詞時表示要推動市場化及自由化,「不該管的不要管」。
這和大前書中觀點很像,他認為必須從組織架構改變才能成為品質國家,講得更精確,答案在「經營層小型化」上,也就是政府應鬆綁,走小政府模式。
大前是一個超級台灣迷,很不幸他對台灣的預言卻沒有完全實現。他表示「台灣將會和中國形成一個經濟圈,而全世界想要與中國做生意的企業,就會將台灣作為他們的中繼基地,這個角色過去是由香港所擔任,但台灣擁有香港沒有的製造業與經營管理能力,還有許多具備專業技能的工程師,人口是香港三倍以上,可說是一個『巨型香港』的誕生」。
他還表示過去台灣企業前進大陸,利用大陸勞動力,以後中國資金會來台灣,中國的富裕階層也會跟著來台灣,這將是台灣的新時代。
台灣的關鍵位置與角色,外國人看得很清楚,只是台灣人自己腦子短路,不懂得好好利用。大前預言的失誤是因為台灣自我封閉,其實台灣最適合的定位就是作為世界和中國的橋樑。
中日關係緊張,台灣是最佳中間樞紐;中美互爭世界霸主,台灣卻和兩邊都維持良好關係; 中港正逐漸變成「一個中國」,台灣顯示出部份取代香港的潛力。
歐洲人力銀行Michael Page表示,儘管中國大陸薪資優於台、港,但日益惡劣的污染及食品安全問題,逐漸讓外商興起落腳台灣的念頭,健康比待遇更重要。
台灣的人才不斷外流,但外國人才卻想進入台灣,換作是你,你是要到大陸去打工三年撈一票再回來,還是現在就開始思考在台灣打造一個未來三十年的事業?
身為台灣人,現在是最荒謬的時刻:有些地方非常先進,有些地方卻又那麼落後;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
但如果你從國際的角度看,加加減減,整體而言,你會發現台灣其實並不差,not bad at all!
許多台灣昨日的優勢已經逝去了,但明日新的優勢正漸漸地被創造出來,重點是要有想像力。 把門打開,把心打開,你將會找到100個台灣可以生存下去的理由。
To believe in Taiwan, there is always a reas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