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銀行公公併, 全民釋股, 開發金 萬泰銀, 兆豐金併購, 蒙牛, Comcast 時代華納, 小蘋果園

銀行公公併
鼓勵公公併,金管會將送出胡蘿蔔!據知情人士指出,財政部與金管會兩大部會不僅已對推動公公併有共識,金管會還將為此送出胡蘿蔔給響應的大型行庫,據透露,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不僅已親自出馬會見主要的大型行庫工會理事長,並保證3年內不裁員,同時優先放行新種業務申請。
 
相關人士表示,曾銘宗為了表達善意,因此除了承諾不裁員以保障員工權益之外,還特別提及新業務申請的部分。由於國內銀行競爭非常激烈,加上銀行業又是特許行業,新業務申請能否儘快得到主管機關的核准,攸關在市場競爭中是否能取得先機,因此相關人士指出,金管會若在新種業務的申請上,能對於合併的大型行庫優先放行,應能增加合併後的行庫在未來開發新業務的利基,同時兩大銀行在合併之後,組織架構及人員的整合一定得花上相當的時間,倘若能適時提供這類政策誘因,應能發揮一定的彌補作用。
 
不過,由於公公併的推動敏感度甚高,因此,儘管曾銘宗先前已為催生公公併,積極向各行庫工會協調,但也同時交待各行庫工會必須保密。而昨日財長張盛和所召集的八大公股行庫會議裡,由於公公併一案的敏感性,因此,張盛和並未公開下達進一步的指示。
 
央行總裁彭淮南的意向,則是另一個引人矚目的焦點。有關人士表示,彭淮南過去在推動台銀合併中信局,以及合庫併農銀、中銀併交銀的過程當中,是當年政府「五人小組」的重要成員:「彭總裁的意見將是重要指標!」因此,近期內財金兩大部會首長連袂拜訪彭淮南,能否取得一致的公公併共識,將成為公公併是否持續推進重點。

第一銀行工會、兆豐銀行工會表示,對於外傳兩家銀行即將合併,同感震驚。兩大工會強調,對這項突如其來、完全由上而下、為合併而合併、完全缺乏評估與縝密規劃、更未充分徵詢相關工會意見的併購消息,表達嚴正態度。兩大工會6日由第一銀行工會理事長宋介馨、兆豐銀行工會理事長邱奕淦聯名代表工會,發表3點聲明。一是「任何金融合併案應有縝密規劃,重視員工工作權並與工會溝通、達成共識」。二為「主管機關應訂定金融併購之準則,非因人涉事」。三是「相關主管機關應對錯誤訊息,表達清楚態度」。

我們的看法:

第一、我們同意銀行公公併必須保密,但執行上困難度可能很高。

第二、台灣過去至少還能推動幾家公營行庫合併,但現在狀況是還未啟動就胎死腹中。

第三、公公併的選擇不多: 彰銀要看台新的意思,華南金有林明成家族,因此像一銀這種沒有強勢民營股東的公股銀行比較可能,另外太大的公股銀行如台銀因為有政策任務也不可能。

第四、公公併只能擴大規模,但不一定能提升效率,因為請不到夠格的管理人,這是制度的問題。

全民釋股
據悉,為充裕國家財政,國發會接下財政健全方案的民營化政策及公股釋股計畫,近期將向政院報告,擬優先採全民釋股策略,分階段釋至零,其中,泛公股金融機構可能是首選對象。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將於11日將召開記者會,說明國發會未來施政方向,還有「小行政院」角色定位。未來凡屬跨部會政策,國發會將站在戰略高度,主動研析意見,例如兩稅合一檢討,歲出結構主動出擊等,並推動法制革新,更大程度市場開放,「讓過去因過度管制無從發展的產業得到機會」。

國發會形同行政院「大腦中樞」,手中重點政策包括創新創業策略、推動出口新戰略、經濟移民政策、充裕財政公股釋出策略,法制革新等;經濟發展將兼顧所得平均、社會救助,老人照護以及人才引進等社會發展。財政部向政院提出《財政健全方案》,檢討國營事業民營化及公股釋出,決定交由國發會負責策略規畫。目前公股市值1.7兆元,「不具政策主導權、不負政策任務者」,擬朝全民釋股,推動民營化,以提升經營效能。除了財政部與金管會聯手推「公公併」,減少公股家數之外,針對公股釋股,國發會擬選擇政府持股比率大、釋出金額多,不具政策性任務,立院無決議限制的對象為優先。

據悉,釋股策略傾向優先採全民釋股,以取之於民,還利於民,以免引來財團化疑慮,目標全降為零,但採分年分階段釋出,將政府對民間企業干涉降至最低。對象方面,據了解,立法院曾對中華電及中鋼有附帶決議限制,釋股困難度較高,兆豐金負有政策任務,台銀也有18%政策任務,應排除在釋股或民營化對象。不過要符合「不具政策主導權、不負政策性任務」等條件,金融市場人士認為,三商銀中第一金、華南金,還有合庫金都是適合對象,彰銀也並無不可。

金融圈人士指出,公股釋出面臨三大挑戰,一、預算送立院審議;二、工會反彈;三、股權分散能否找到單一最大股東良好經營者。金融人士說,若採全民釋股,恐怕股權過度分散,經營權大亂。目前泛公股持有合庫金股權約30.4%,華南金31.4%,第一金約31%,台企銀約32%,彰銀約20%,兆豐金約23%。官員認為,像中油、台電民營化,未必需釋股逾半,先以子公司或事業部利潤中心規劃,母公司為控股公司,逐步釋出必要部門股權的策略較佳。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民營化政策停擺很久了,現在重啟正是時後。

第二、全民釋股不一定是最佳選擇,但是在台灣政治現實考慮下,可能是最佳選擇。

第三、中鋼和中華電,早就應該將持股降到零。

第四、台灣正在推動金融整併,金融股有題材,也應該趕快將三商銀釋股賣出。

第五、工會反彈要好好疏導,否則台灣公股企業永遠無法民營化。

開發金 / 萬泰銀
開發金控11日宣布,以230.94億元併購萬泰銀行(2837),正式補足金控版圖中的商銀缺口。合併後,開發工銀旗下企業金融、金融交易、資產管理及租賃等業務,將陸續移轉至萬泰銀,二合一之後,最終開發工銀將改制轉型為創投公司。開發金總經理楊文鈞表示,收購萬泰銀有三大意義,一是有效配置資本,以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二是透過併購萬泰銀取得商業銀行執照,進而擴大存款基礎並發展消金業務;三是可透過交叉銷售創造獲利綜效。

開發金董事會11日通過,以每股現金13.40元以及0.2股該公司新發行普通股,以股份轉換方式取得萬泰銀100%股權,48日召開臨時會討論此案,預計7月底完成,屆時萬泰銀將成開發金所持100%子公司。根據開發金規劃,在納入萬泰銀之後,業務將全面整合,除開發工銀將企業金融及金融交易業務及相關資產負債,採營業讓與方式予萬泰銀,工銀旗下租賃、資產管理子公司及金融相關投資,亦將移轉至萬泰銀。

在業務整合後,開發金旗下直接投資、商業銀行、證券業務將呈現三足鼎立,最重要的是透過商銀業務,可有效強化與凱基證的整體行銷,由目前僅有交叉銷售承銷業務機會,延伸到股務、經紀、財富管理等。開發金指出,考量維持目前台灣與大陸直接業務得以順利接續下,預估於2年過渡期內,開發工銀改制成為創投公司,而承接工銀業務的萬泰銀,可與創投及股權管理公司及證券公司進行業務合作,衍生業務綜效。

楊文鈞表示,開發金旗下開發工銀,過去有據點不足、缺乏中長期資金、缺乏消金及財富管理產品等三大不足,在取得萬泰銀後可有效補足;同樣的,開發工銀擁有深耕多年的投資戶與授信戶以及企業品牌形象兩大優勢。開發金內部估算,合併萬泰銀、整合雙方銀行業務後,國內據點可增加至53處、存款市占率從0.47%倍增至0.95%,放款市占率由0.41%倍增至0.81%,存款基礎擴大後,可提升企金業務規模並發展消金業務。

楊文鈞也向萬泰銀員工喊話,合併後因萬泰銀是存續公司,依據股份轉換契約,開發金提出1年的工作權保障期間,萬泰銀員工有機會調任至金控旗下子公司,銀行內部亦可在各事業群間調任,並配合調任至海外。好事多磨,開發金總算娶回萬泰銀,雖是意料中事,但對開發金而言,卻完成布建「最後一哩」的關鍵過程,不管是補足業務缺口,或就強化證券業務戰力來看,這一併,將具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及效果。

為何說是「最後一哩」,就通路為王的角度來看,開發金由工銀起家,景氣好時,獲利不成問題,但若景氣一差,對獲利的影響程度就很明顯,如何平衡景氣良窳,是開發金難以迴避的課題。強化證券業務,讓大華證與凱基證結合,是開發金補足通路的嘗試,雖遭遇證所稅亂流初期效益打了折扣,但至少讓開發金見識到通路的重要更為合併萬泰銀埋下伏筆。

講得露骨點,工銀做的是法人生意,一般民眾無感;證券雖可接觸到普羅大眾,但少了商銀作為輔助工具,在股市中可運用的資金或賺到的錢,到頭來都給了交割銀行,為人作嫁。如此難以達到經營金融業的「長程經濟」效應,而在合併商銀後將有明顯變化,至少證券戶「肥水不落外人田」,在凱基證下單同時,就可以用萬泰銀帳戶交割,不必假手他人。萬泰銀分行數雖不如其他大型商銀,但對缺乏通路的開發金來說,分行「在精、不在多」,只要能與凱基證發揮「11大於2」的效果,其滲透率數以倍計,就值得了。開發金股本逾1500億元,合併股本10分之1的萬泰銀輕而易舉。從工銀、合併證券到補足商銀,開發金的大架構,愈來愈堅穩。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個案,開發金正在脫胎換骨轉型,收購萬泰銀可以加速其轉型商業銀行的目標。

第二、開發這兩年的M&A做得很漂亮,KGI和大華合併大幅提高了競爭力,現在又跨足商業銀行。

第三、台灣沒有投資銀行的環境,所以要完全靠證劵承銷和直接投資賺錢很難。

第四、剩下的幾家小銀行應該趁著這一波水漲船高,趕快找人合併,金管會宜持較開放態度。

第五、開發將來不要只看企金貸款的業務,其實財富管理透過凱基的平台好好發揮,可能有更大的潛力。

兆豐金併購
被視為公股併購種籽部隊的兆豐金控,董事長蔡友才12日說明併購規劃。他表示,國內併購要以壽險與消金較強的對象為優先,海外併購則是鎖定亞太市場,配合併購,今年股東會將提高額定資本額,以利現增與引進策略性股東的空間。至於財政部主推「公公併」模式,蔡友才則說,兆豐金已民營化,併購壯大不必拘泥「公公或公民併」,重要的是併購綜效。他並引用「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來形容合適的併購對象。

兆豐金控12舉行媒體春酒,針對發展亞洲區域指標性銀行,蔡友才發表上述看法。他表示,兆豐金的市值與每股獲利均居金控第三,領先的富邦金與國泰金,都是銀行、保險雙引擎,兆豐金則僅仰賴銀行,這會影響到併購對象選擇的方向。至於併購的規模,蔡友才說,一定會超過1億美元,今年可望再度辦理現金增資。據了解,增資規模至少百億元起跳,可能超過150億元,額定資本額可能調高到1,600億元以上。

兆豐金控在2012年股東會曾經修改公司章程,提高額定資本額至1,400億元,當時是因為金管會要求多發股票股利,估算盈餘轉增資後將超過額定資本額,導致額定資本額須調高。目前兆豐金實收資本額為1,244.98億元。蔡友才表示,確定的增資金額尚未定案,如果有好的併購機會,增資的規模就會放大。

蔡友才分析亞洲區域型銀行指出,如馬來西亞May Bank與新加坡星展銀行,淨利息收益比重都在62%~64%之間,兆豐銀目前也穩定在65%上下,區域型銀行海外獲利比重至少五成,兆豐銀去年稅後比重則是拉高到64%的歷史新高,就獲利結構與財務體質來看,兆豐銀逐漸向區域銀行的水準靠攏。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兆豐是官股公銀的旗艦,也是海外併購的推動者。

第二、基於兆豐是公股身分,仍然有許多限制,但實在找不出更好的對象了。

第三、國泰、富邦都在打造保險、銀行雙引擎,兆豐仍然專注於銀行業務,但更強調海外發展。

第四、兆豐要大幅吸引人才,否則很難和DBS星展銀行競爭。

第五、政府一定要認真探討「公民併」的可行性、光靠「公公併」不一定能成功打造區域銀行。

蒙牛
大陸乳企國際化再下一城,蒙牛乳業與法國達能12日聯合在香港宣布,達能將以逾一成的溢價,認購蒙牛非公開發行股份,總金額約港幣51.53億元(約新台幣201億元);此後,達能對蒙牛持股比率將躍升至9.9%,成為僅次於中糧集團的第二大股東。消息宣布後,蒙牛乳業股價一度漲逾9%,每股股價來到港幣40.35元(約新台幣157元)的歷史高點;但市場激情很快結束,收盤時只上漲近3%37.95元(約新台幣144元)。達能認購蒙牛定向增發的交易,隨即獲投資市場認同。新浪財經報導,美銀美林昨天最新報告表示,重申對蒙牛的「買入」評級,目標價為45元(約新台幣175元)。

美銀美林稱,達能對蒙牛的戰略性增持,代表蒙牛加速國際化進程,邁向全方位的乳品飲料企業,替公司獲利擴張提供充足的空間,相信股價會出現正面反應。鳳凰財經報導,達能持股原本只占整體蒙牛股份的4%,透過本次交易,持股占擴大後股本的9.9%。交易完成後,中糧集團、達能及丹麥Arla Foods(愛氏晨曦)將分別擁有蒙牛16.3%9.9%5.3%的股份。另外,三方已同意重組股權,將合計31.5%的股權將由合資公司中糧乳業投資(COFCO Dairy Investments)持有,代表三方股東的共同利益。

值得注意是,達能以每股42.5元的價格認購上述增發股份,以211日收盤價計,溢價高達15.3%。是否買貴了?達能主席及行政總裁Franck Riboud表示,交易符合達能的策略,通過增持蒙牛的股權及加強合作,把握大陸低溫乳製品市場的巨大潛力。蒙牛表示,與達能的各項合作,有助保持其在大陸乳業的領先地位。配售新股所得資金將全部用作支付此前收購雅士利的相關未償還貸款,及其他未償還債務,能改善蒙牛的資本結構。

12的交易也是中糧、蒙牛與達能近一年內在股權方面的二度合作。去年5月,中糧和達能成立合資公司,達能通過合資公司已持有蒙牛乳業約4%的股份。蒙牛日漸壯大也加深其在資本市場的影響力,恆指公司昨日盤後公布季度檢討,蒙牛乳業在本次調整中,爆冷門的被納進恆生指數成份股,占恆指比重0.73%

我們的看法:

第一、達能原來持股只有4.4%,實在太低,現在增加到9.9%,比較合力。

第二、外資現在在中國要獨資成為霸主很難,只能和中資合作。

第三、三家企業將股權合組成一家公司,成為一致行動人,也是獨特的設計,特別是其中有兩方是外資,讓大家彼此的利益更加緊密結合,綁在一起,不容易拆夥,將來即使有其它新投資人也很難各個擊破。

Comcast / 時代華納
康凱斯特公司(Comcast)已同意以452億美元的全股票交易,買下時代華納有線電視公司(TWC),這樁全美兩家最大有線電視公司合併案,可望再度改寫美國媒體面貌。康凱斯特董事長兼執行長羅伯茲(Brian Roberts)稱此交易「促進競爭」、「有利消費者」,「我們會在一個非常特別的平台上,帶來更好的產品、更快速的網路,以及更多的頻道、隨選和電視節目。」這樁交易將鞏固康凱斯特在有線電視界的霸主地位,同時也終結美國第四大有線電視營運商Charter通訊與最大股東Liberty媒體公司,對時代華納長達八個月的求親戲碼。

根據交易條件,康凱斯特將支付TWC股東每股158.82美元的股票,約比TWC12日的收盤價溢價17%,也超越Charter先前的開價。康凱斯特13日在美國股市開低走低,一度跌近4%TWC最高漲逾8%,報146.19美元。兩家公司合併後,未來三年內預估一年可望省下15億美元,其中半數將在第一年實現。

新公司成立後估計將損少300萬名訂戶,約占TWC總訂戶數的四分之一,但再加上康凱斯特2,200萬名影片服務用戶,已拿下約美國付費電視市場的三成,加上35.9%的寬頻市場。專家說,訂戶減少有助淡化壟斷市場的疑慮,讓併購案順利完成。這樁交易也代表康凱斯特繼去年完成收購NBC環球後,在一年多以內二度重塑美國媒體業面貌。

Charter本周向TWC發動敵意併購,提名一票新董事取代TWC的董事會。該公司上個月向TWC開價每股132.5美元,但遭TWC以價格過低回絕。據了解,康凱斯特和TWC約一年前展開併購談判,但近幾周協商才轉趨熱絡。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前二大Cable業者合併,但合併後Comcast的市占率只有全美1/3,而不算壟斷。

第二、合併後的平台有助於新技術的推出。

第三、Comcast一年前才買了NBC,這是第二次大規模併購,樹立其產業龍頭地位。

第四、這次併購的價格比先前第四大cable公司Charter的出價要高很多,說明Comcast志在必得的決心。

第五、全世界的媒體業者都在整併,但台灣卻反其道而行,以莫須有的政治理由否決,沒有什麼道理。

小蘋果園
一支具GPS定位並撥出限定門號的手表,究竟可以做什麼?對父母來說,這個具特定目地的穿戴式裝置能讓他們放心讓孩子出門並保持聯絡,卻不怕小朋友亂打電話哈拉。類似可雙向互動的穿戴、移動式裝置,功能不需複雜,但各自有其特殊用途;和智慧型手機、Google眼鏡等功能完整強大的「大蘋果」裝置相比,只能稱上「小蘋果」,卻是具潛力的明日之星。

國科會認為這些「小蘋果」將愈來愈多,昨宣布啟動「小蘋果園育成計畫」,初期由台積電、聯發科、潤泰集團、中華電信四大龍頭企業投資,與工研院和學界合作,延攬矽谷知名科技業者回台。國科會預計三年投入10億元新台幣,結合晶片、通訊、電力、軟體等業者的平台,發展各種資通訊模組與介面組合,提供系統整合平台與測試場域協助製作產品原型。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表示,從1980年代個人電腦問世至今,台灣在主機板、鍵盤、滑鼠等找到以製造代工為主的切入點,卻逐漸被大陸、越南超越,在垂直整合集體作戰上,難敵韓國;當大陸、韓國「強碰強」時,台灣可以「巧碰強」取勝。

朱敬一舉例,小蘋果園像自助餐店,有創新點子的醫生、教授、學生或服務業者,只要告訴平台想做什麼、提供「種子」,平台可整合資源、做出實品。預計可發展在健康照護、物流管理、智慧車用器材等行動裝置,讓產業日後長出一片「蘋果樹林」。提出多半點子的台大學術副校長陳良基表示,小蘋果園近半年預計先在工研院育成,初期考慮在王南雷博士、工研院院長徐爵明領導下,先注入約50100名種子人才,預估三年可自主運轉。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跨領域合作的平台,由國科會出來整合。

第二、其實民間一樣可以來做整合,但台灣整合力太差,政府和民間都做不起來。

第三、誰在initiate這個整合? 這是一大問題,應該是醫療、學習這樣的業者。

第四、鴻海最近打造開放式平台,提供資源,鼓勵內部和外部創業,是比較正確的做法。


第五、小蘋果園沒有明確的方向,把四個不同的公司集合在一起,而且沒有現成的project,沒有主導者,不容易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