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商業周刊專欄:投資銀行老總:服貿逐條審查是錯誤策略

「台灣這幾年經濟不大好,坦白說我們對於投資台灣有所保留,寧可投資像以色列這些地方,至少技術含量比較高。」這是最近香港一位中資機構負責人對我表達的看法。作為一位投資銀行家,我的工作之一是引進外資(不一定是陸資)投資台灣。過去幾年,陸資投資台灣成效不彰,平均每年只有2億美元左右,同期間台灣投資大陸的金額,卻超過2千億美元,看到服貿的爭議,我不禁百感交集。

年輕人的熱血、公民運動的力量都值得肯定,但坐在電視機前面看反服貿抗議示威,我總覺得缺少了什麼,問題在那裡?這是一個「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模糊不清的抗爭活動。

任何抗爭,都是由受害者發動,但服貿受害者在何方?學生假設少數財團是受惠者,大部分台灣民眾是受害者,這是典型的勞資爭議,仔細想,難道這都是中資所造成的嗎?

學生訴求一再更改,從早期的「反黑箱作業」到「退回服貿」,並要求立法委員承諾立法。從市場行銷理論來說,行動已經失焦,造成混淆,但從反對力量來看,它吸收了各種反對族群,有理念捍衛者,也有政客,抗爭運動就像一個越滾越大的黑洞,失去控制,把台灣吸向未知深淵。

「反服貿」是一種不滿情緒的投射,它包含了反馬政府、反中和恐中,後者又來自於對中國大陸的不了解以及對台灣經濟衰退的挫折感。事到如今,唯有拉高角度觀察才能了解全貌,任何對枝微末節的爭議反而是錯誤的解藥。

台灣口口聲聲說反中,但事實上和中國大陸卻密不可分,不像中國反日,日本在大陸完全吃不開。舉例來說,我們在一年之內買進2千5百億人民幣,速度和持有外幣比例均超過香港;淘寶、微信和小米機在台都有許多忠實用戶;「後宮甄嬛傳」和「中國好聲音」更征服廣大台灣粉絲的心。不管有無服貿,台灣早已被中國產品和服務所包圍。

大陸也深深影響台灣產品市場。太陽餅和香蕉其實大部分是被大陸人吃掉的,台灣鳳梨生產更因陸客起了革命性改變。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曾說ECFA是台灣經濟的威而鋼,的確言過其實,但ECFA對兩岸關係正常化,憑良心說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帶動了和他國的經貿。

服貿的功能很類似ECFA,它不是萬靈丹,但也不可能是讓台灣萬劫不復的關鍵。根據兩岸過去交流經驗,很多行業開放不一定會有實際投資發生,這個合約真正的意義是戰略而非戰術性的。馬總統說台灣經濟不能自外於全球化,「服貿協議」是參與全球化的敲門磚,這是非常中肯的描述。

從宏觀的角度,服貿的策略思考有以下幾個重點:
第一、台灣經濟的下一個未來是服務。服務業和旅遊及製造業不同,牽涉到跨境經營和投資,屬於更深層次的商業行為。

第二、台灣必須對外開放,也必須走出去。未來有三個市場:台灣市場、中國市場和世界市場。本地市場太小,要成長必須走出去,大陸市場是起點;要不然就必須開放別人進來我們的市場,擴大規模,不可能把門關起來。台灣最成功的服務業者如85度C和鼎泰豐,都同時跨足中國和世界市場,從中國走向世界。

第三、台灣要學習和中國相處。中國市場充滿了機會與風險,我們無法拒絕其於門外,但也不可過度依賴。現在我們的自信心不見了,只能重彈「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老調。

第四、台灣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接觸中國並不代表被鎖進中國,韓國產品位居中國進口第一名,但從未被中國弱化。只要將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留在台灣,台灣自然能成為樞紐的軸

第五、不簽服貿,台灣一定會加速邊緣化。台灣在世界上和大部分國家都沒有邦交,其它國家都希望和中國保持正常經貿關係,台灣最大的競爭對手韓國在FTA進程上把台灣遠遠拋在後面,台灣沒有再等待的條件。以簽約順序來說,就像考試,你是先挑分數大還是小的題目做?

第六、反服貿會造成工作減少。陸資對台灣美髮、小吃這種小眾市場沒有興趣,不會造成威脅。最大的影響反而是目前最積極聘用人才的金融業;還有網路和電子商務,這是年輕人小額創業、快速成長的希望,可以說年輕人把自己的工作給反掉了。

第七、反服貿會造成人才外流。台灣人赴大陸投資及工作皆無限制,大陸企業若無法來台,連投資的錢都省了,直接挖角台灣人才即可。郭台銘董事長最近說誰拿到Google offer鴻海願意出三倍聘用,淘寶則宣稱「台灣人才質量兼備,來台徵才人數無上限」。我認為淘寶比Google更有價值,Google撤出中國,人才只能在台灣做技術,淘寶人才卻有可能負責大陸市場運營,經驗更勝一籌。

第八、台灣應歡迎大陸移民。藍領當然不能來,但台灣缺乏高級技術人才,連張忠謀董事長都呼籲開放外籍人才,難道我們希望陸籍菁英都去香港和新加坡嗎?

第九、台灣不會成為下一個香港。台灣的政治環境和香港完全不同,服貿可以讓台灣追上香港,成為大中華另一個的樞紐。

第十、財團和民眾的利益是一致的。金融業可以協助中小服務業進軍大陸,誰說小企業走不出去?

第十一、逐條審查是錯誤的談判策略。每個利益團體都站在自我角度,政府就無法優化國家整體利益,最終結果是破局。

第十二、一定要遵守法治。企業有公司治理,董事會授權專業管理團隊,企業才有競爭力,國家亦然。人不對可以換,但一定要授權,不可能事事回董事會討論。
台灣不需要革命,但需要革心和革新。把社會公義問題怪到中國身上,只會推延台灣轉型的時間,喪失重新啟動(reset)的機會。
反服貿運動開啟了「反中1.0」,但我們現在應轉向「愛台2.0」,這個論述是什麼?如果我是學生領袖,我不會再強調情感渲洩,而會開始獨立思考全球化潮流下台灣的出路。

請勇敢、理性、智慧的面對中國,走出我們自己的路,從incapable Taiwan到impossible Taiwan,從independent Taiwan到inter-connected Taiwan (with the world),從台灣的新世界到世界的新台灣。

不要期待上天會保佑,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