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獵豹 台灣分公司, 樂視, 諾基亞 阿爾卡特, 台資銀在陸分行, 亞太資產管理中心, 境外金融業務, 58同城 趕集網, 台星科, 納恩博 賽格威, 阿里健康

獵豹/ 台灣分公司
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表示,將在台灣設立分公司,以發展智慧硬體、智慧家庭,目前已經遞出申請。獵豹移動將擴大與台灣企業的合作關係,傅盛也強力向台灣的優秀人才招手,強調徵才無上限,薪資待遇沒標準限制。

傅盛表示,網路讓全球變成統一的大市場,獵豹移動在台投資,「不是只看到台灣市場」,也不是成本考量。「網路產業的競爭,就是人才跟頭腦的競爭,台灣有最優秀的人才,但這些優秀人才卻不好找工作,相當不公平。」

據悉,獵豹移動台灣分公司設立相關文件已經送交經濟部投審會,不過,傅盛並未透露分公司資本額、人員規模等規劃。他指出,招募人數會隨著業務發展而增長,規模沒上限,期望台灣分公司能成為獵豹移動重要的研發中心。

傅盛看好智能硬體將會是智慧手機之後的發展核心,智能硬體會使社會更快速的成長。他說,雖然台灣企業缺乏對網路產業的理解,但硬體製造能力很強,因此獵豹移動將與台灣企業一同進行軟硬整合的研發。

網路盛傳獵豹移動及其在台合作伙伴雪豹科技,祭出比台灣企業高出2-3倍的薪資來挖角優秀人才,傅盛說,公司沒有薪資標準的框架,都是看情況而定。且獵豹移動是一家沒有層級文化與繁瑣流程的公司,除了銷售部門外,並未對其他部門的發展設定KPI。若看到好的人才除了會提供豐厚回報,也不惜為他改變人力部屬。

傅盛說,網路公司若能給人才更好的發揮空間,讓員工從「要你幹活」變成「你要幹活」,把員工在公司做的事情變成自己人生經歷、職業成就很重要的部分,自然就能吸引優秀人才加入。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網路企業紛紛到台灣來求才,尋找優秀的年輕人,這是一件好事。

第二、誠如獵豹執行長所言,不是只看到台灣市場,也不是成本考量。

第三、台灣人如果可以幫大陸企業打工,為什麼不能接受大陸企業如阿里巴巴和獵豹的投資呢?

第四、大陸企業重視創新,當然也會重視人才,創新的企業一定要有好的文化,這是透過人才形成的,台灣的價值逐漸顯現出來。

第五、台灣政府若設立各種門檻,不允許大陸企業到台灣來,最後只會逼使好人才外流。

樂視
中國線上視頻業者樂視14日宣布推出三款「超級手機」,以自家的eui平台,讓視頻成為入口,打破AndroidiOS兩大主流手機作業系統以App(應用程式)為主的使用介面,並且以成本訂價,同規格的機種售價比標榜高性價比的小米機還便宜。

樂視超級手機顛覆既有智慧機的生態,宣示「視頻即桌面」的時代來臨,並以更低的價格搶市,引爆智慧機市場新一波大戰。

樂視董事長兼執行長賈躍亭表示,樂視的eui平台,就是生態系使用者介面(eco user interface),打破App的邊界,創造全新的用戶的價值,讓超級手機不只是一支手機,而是完整的移動互聯網生態系統。

舉例來說,如果手機使用者現在正在聽某位知名歌手的歌,在歌單下會有該歌手演唱會的時間,用戶可以直接點進去,預訂演唱會的票,同時知道這位歌手何時會有公開活動。

整合音樂、票務、社群等,讓用戶不用在不同的App,或搜尋網頁中反覆打開、關閉、搜尋。

樂視14日推出的三款新機為:樂1、樂1 Pro、樂Max。其中,入門款的樂1訂價人民幣1,499元(約新台幣7,538元),比規格相近的小米Note便宜。

賈躍亭表示,樂視在超級手機的訂價上,砍掉行銷、通路成本以及品牌溢價,依量產成本訂價。樂視三款新機的工程機及量產機分別在下周二(21日)及519日於樂視商城開放購買。

如果消費者購買一年價格人民幣490元(約新台幣2,464元)的樂視全屏影視會員服務,可抵手機價格人民幣300元,最高優惠手機零元帶回家。

以此模式來看,樂視與現有電信業者的營業方式相似,只是電信業者要的是通訊服務及流量費用,樂視則是靠影音內容及服務獲利。

視頻業是大陸當紅的新興產業,樂視旗下的樂視網擁有最大的內容庫,優酷、土豆、愛奇藝等中國多家知名視頻網站的內容加起來,都沒有樂視一半多。樂視潛力驚人,吸引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與其合作,已在大陸共同推出超級電視。

樂視目前最大的股東為賈躍亭與經營團隊,旗下並擁有樂視影業拍攝電視劇及電影,14日的超級手機發表會分為上午場及下午場,包括藝人黃曉明、歌手鄧紫棋、電視劇名導演鄭曉龍、電影導演徐克都到場演出、站台,現場星光閃閃。

我們的看法:
                                                                                                 
第一、樂視打造的是平台,而不是單純地跨足手機市場。

第二、其實電視本身就是一個介面(interface),再打造一支手機,等於有了兩個介面,樂視可能是以"移動"為出發點,才要自己做手機,問題是樂視前一陣子又號稱要做智慧汽車,是不是玩過了頭?

第三、樂視、小米和阿里都在努力地打造生態系統(eco-system),速度和策略聯盟是關鍵。

第四、樂視最大的挑戰在於一下子搞了太多件事情:contentdeviceinfrustructure,不管從資金和資源都很吃力。

諾基亞/ 阿爾卡特
芬蘭電信設備製造商諾基亞(Nokia14日證實,正與法國同業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進一步洽談收購計畫。如果達成協議,可望創造全球網通新巨擘,足以與市場龍頭瑞典愛立信(Ericsson)和華為匹敵。

分享諾基亞表示,目前考慮的交易是「全面合併」,採取在公開市場換股的方式。諾基亞強調,雙方尚未達成任何協議,協商也可能破局。

這兩家公司都製造基地台、能發送行動電話通話與數據訊號的天線等網通設備。阿爾卡特市值約120億美元,諾基亞市值為300億美元。

據研究業者IDC資料,諾基亞與阿爾卡特合併後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無線網通設備製造商,超越愛立信與華為,重塑電信設備企業版圖。兩者合併後合計營收達259億歐元(275億美元,以2014年數字估算)、員工數超過10萬人、業務橫跨無線通訊與網路路由器設備。

諾基亞執行長蘇里(Rajeev Suri)可藉著收購阿爾卡特,使諾基亞強化在中國市場的地位,並掌握威瑞森(Verizon)與AT&T兩大美國電信商的部分合約。

消息人士透露,諾基亞主管正爭取法國政府支持,原因是法國政府先前多次試圖封殺國際企業對國內企業的併購案。

法國經濟部14日表示,政府正在權衡這樁收購案,同時警告將留意收購案對法國工作機會與電信產業的後續影響。

阿爾卡特股價在巴黎股市一度大漲18.4%至每股4.57歐元,後來漲幅收歛為14%

諾基亞股價在芬蘭股市則重挫8.3%至每股7.12歐元,後來跌幅減為3.4%

過去至少五年,整併一直是網通設備產業的主要話題,主因是價格戰拉低獲利數字,而且電信商因營收下滑,減少基礎設備支出。

我們的看法:
                                                                                                 
第一、諾基亞和阿爾卡特都是傳統通訊巨人,但現在面臨巨大挑戰,合併是正確的做法。

第二、假如歐洲業者自己不合併,將來恐怕也會被華為整併。

第三、從今年起,全球很多產業都進行大型的整合,這釋放的訊息是全球化的影響力以及大者恆大。

第四、外在環境變化很快,企業一定要有規模才有能力投下巨資,為下一個世代的技術如5G做準備。

台資銀在陸分行
大陸今年修訂「外資銀行管理條例」,放寬外資銀行大陸分行經營人民幣等限制,為台資銀行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也為大陸台商克服籌資瓶頸提供新契機。富蘭德林證券公司三月底完成「台灣銀行業在大陸發展與跨境擔保業務之研究」,本報製作系列,訪問產官學界,從報告探討台灣銀行業與台商在大陸的利基與前景。

分享金融業競爭日趨激烈,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研究所教授邱顯比表示,雖然目前台資銀行在大陸的業務範圍受限,但在人民幣利差大等有利因素下,各銀行在大陸分行的獲利,明顯高於其在國內單一分行的平均財務績效表現,這將更激勵台資銀行前進大陸開拓市場、商機與收益。

邱顯比是富蘭德林證券最新出爐「二○一四-二○一五台灣銀行業在大陸發展與跨境擔保業務研究報告」的計畫主持人。他在受訪時指出,目前大陸中小型台商企業融資經常面對兩大困擾:一是擔保難,因此還款周轉金無法立即取得,以致日常運作出現空窗期;二是徵信難,中小企業本身擔保品不足,導致銀行向企業收取極高的擔保費。

他表示,現實上,伴隨兩岸經濟產業轉型遷移,許多台商在大陸子公司的營收,早已超越台灣母公司,對大陸台商而言,台資銀行登陸可以視為資金來源的另一選擇,應可改善大陸台商籌資困難的問題,但治本之道仍須加強台商企業本身的債信及擔保品品質。

邱顯比說,現階段台資銀行在大陸分行的業務內容以同業拆款、銀行團、與內保外貸等方式賺取安全邊際利潤為目標,亦即以利差拆借為主。大陸今年一月一日修正「外資銀行管理條例」規定後,放寬台資銀行大陸分行設立滿一年即可操做人民幣業務;另外,當台資銀行在大陸第一家分行獲准可作人民幣業務後,第二、三家分行免等待期,可立即做全面性人民幣業務。因此,二○一五年大陸各台資銀行的業務規畫,將以開拓客源、多元化人民幣業務產品為策略目標。

但另一方面,他表示,大陸近期實施降息降準政策,導致存貸利差縮小,對台資銀行的獲利將產生負面衝擊。因此,大陸利率政策的動向攸關台資銀行大陸分支機構的獲利空間。

邱顯比建議,台資銀行拓展業務應朝向產品多元化(例如:擴增跨境擔保業務,協助台籍個人活化資產)的目標發展。長期而言,則需積極開拓客源,增加與客戶間的黏著度,並朝向設立子行以爭取消費性金融、財富管理等更有競爭優勢的業務為目標。

他指出,從調查的結果可知,去年國泰世華的大陸分行平均獲利最高,達五點九三億元台幣,第一銀行有四點九八億元的收益。以同年度國內各分行的平均稅後綜合損益與大陸分行獲利表現比較,雖然目前台資銀行在大陸的業務範圍受限,但因有人民幣利差大等有利因素,銀行在大陸分行的獲利,明顯高於同銀行在台灣單一分行的平均財務績效表現,這將更激勵台資銀行前進大陸。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市場雖然有風險,但是整體市場潛力仍不容忽視。

第二、金管會現在積極推動金控南進,雖然是正確的思路,但仍然要鼓勵台灣金控在大陸市場的發展。

第三、規模是關鍵,大陸單一分行的獲利遠高於台灣,只要好好經營,對母行獲利絕對會有貢獻。

第四、台資銀行不能再以台商為服務對象,台商在大陸也要轉型,這是台資銀行要努力學習改變的方向。

第五、大陸網路金融遠超過台灣,這也是台資銀行要借鏡的地方。

亞太資產管理中心
隨著台灣金融業積極布局海外,金管會副主委黃天牧昨表示,要將台灣打造成亞太資產管理中心,這個施政方向絕對不能淪為口號,而是要想辦法真正落實,期望達到「全世界來投資台灣,由台灣投資全世界」的目標。

投信投顧公會昨於台北福華文教會館舉辦「國際資產管理論壇」,不僅理事長林弘立致歡迎詞、邀請黃天牧開場,參與研討會簡報的貴賓全是重量級人物,包括新興市場教父馬克‧墨比爾斯、瀚亞投資執行長施瑞凱、PIMCO執行長賀道格、摩根資產台灣區負責人石恬華等。

黃天牧指出,在金管會鼓勵銀行、證券、投信等積極布局亞洲的情況下,台灣稅負等條件鬆綁儼然成形,台灣成為亞太區境外理財中心已具備框架,加上金融出口替代以及科技金融整合等施政主軸,未來將朝境內外基金商品監理平衡、培養國內研發人才以及國內投信公司差異化管理等3大方向著手,強調金管會的施政絕非口號。

金管會證期局統計,截至今年2月底為止,國內有37家投信、649檔投信基金,管理基金的資產達2兆元;且45家投信投顧、券商,代表80家境外基金代理人,發行1026檔境外基金,規模更達3.3兆元。

黃天牧話鋒一轉,也期望境外基金業者在台灣發展不要只把台灣當成通路;黃天牧也藉由重量級人物參與之際進而推銷起台灣人才,期望業者可藉著在台布局多培養人才,一方面有助於提供台灣更多就業機會、提升薪資,黃天牧相信台灣人,絕對能對境外基金創新商品能力有所提升、貢獻,同時強調境外基金深耕計畫,未來會逐步落實、推動。

林弘立表示,這次不僅聘重量級貴賓參與,上午討論國際資產管理的經營策略與發展經驗分享,下午則將議題重心放在退休金市場,絕對是切合時事需要,期許活動一年比一年進步。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願景1994年行政院就曾提出來,但從未實現,變成一個笑話。

第二、金管會要求外資基金管理深耕台灣,這是發展亞太資產管理公司的一個重要步驟。

第三、台灣一定要開放離岸人民幣中心,並以這個做為基礎,才有可能成為亞太資產管理中心。

第四、關鍵字是「開放」,越開放台灣就越有競爭力。

第五、金管會曾主委有大格局,希望他在任內能有突破,台灣需要的創新不只是「產品」或「金融機構」創新,更要提升到「平台」和「觀念」的創新。

境外金融業務
前言:大陸今年修訂「外資銀行管理條例」,放寬外資銀行大陸分行經營人民幣等限制,為台資銀行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也為大陸台商克服籌資瓶頸提供新契機。富蘭德林證券公司三月底完成「台灣銀行業在大陸發展與跨境擔保業務之研究」,本報製作系列報導,訪問產官學界,從報告探討台灣銀行業與台商在大陸的利基與前景。

富蘭德林證券董事長劉芳榮指出,台灣金融業要打「亞洲杯」,就不能對近在眼前的大陸市場視而不見。去年六月大陸開放「跨境擔保」後,以台灣金融業對境外金融中心(OBU)業務的專精程度,加上大陸企業正積極「走出去」,台灣將有機會發展成陸企重要的境外資金調度中心。

劉芳榮表示,台灣有些銀行常會說大陸的銀行規模有多龐大,台灣的銀行難與其抗衡,事實上,這是自己定位錯誤得出的結論。以大陸本地市場的人民幣業務來說,台灣的銀行原本就非陸銀競爭對手,但配合大陸企業「走出去」衍生的外幣、OBU業務,台灣的業者肯定比陸銀更具競爭力。

據統計,二○一四年大陸企業海外投資,首度突破一千億美元大關,達一千零廿九億美元,外貿進出口更高達四點三兆美元。

劉芳榮說,隨愈來愈多大陸企業赴海外投資、從事併購業務,以及龐大貿易衍生的貿易融資需求,加上上海自貿區成立和境外擔保業務的開放,台灣的銀行已經可以不進入大陸,就賺取低風險的人民幣。

他舉例,若一家大陸企業要到澳洲投資,透過跨境擔保將其大陸資產或人民幣存單抵押給台灣的銀行,該家台資銀行再提供陸企所需外幣融資。這樣的業務,台灣的銀行不僅能確保債權,市場潛力也十分可觀。

劉芳榮說,全世界沒有哪個地方的銀行OBU業務能做得比台灣好,加上兩岸語言相通,台灣有機會發展成為陸企「走出去」過程中重要的境外籌資中心。他指出,跨境擔保業務開放,已經為台灣的銀行提供一個寬廣的業務發展空間。

但他也強調,台灣的銀行在承做大陸業務時,要談利潤前還是應該先評估風險。儘管跨境擔保已能確保一定債權,但強化對大陸政策動向及法律法規的掌握,也是降低大陸業務風險應該要做的功課。有意拓展大陸市場的金融機構,都該配置專人,研究中國大陸。

劉芳榮說,其實不僅是台灣的金融業,台灣整個社會都存在對大陸認識不足的問題。中國大陸已是台灣最重要的經貿夥伴,全台灣即便配置數萬人專門研究中國大陸都不為過。日本在這方面下的功夫,就比台灣強很多。

我們的看法:
                                                                                                 
第一、OBU的確是台灣的機會,台灣沒有好好利用。

第二、服貿未過對台灣發展境外金融業務是很大的打擊。

第三、台灣有3,200億離岸人民幣,但這個優勢正在漸漸消失。

第四、政府沒有清楚的離岸人民幣業務願景,金管會只推動"Bank 3.0"和"走出去"是不夠的。

第五、曾銘宗曾大方推動陸客來台理財,但因為選舉將近,又不了了之。

第六、我們非常同意台灣整個社會對大陸認識不足的問題。

58同城/ 趕集網
中國大陸繼叫車軟體滴滴、快的合併之後,又有死對頭將合併的傳聞!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消息人士指出,大陸分類資訊網站58同城和趕集網將宣布合併,合併後的新公司估值達100億美元。趕集網方面表示,今(16)日將召開記者會回應合併傳聞。

報導指出,58同城與趕集網於13日便進行談判,談判一直持續到14日凌晨4點多鐘,並已簽署諒解備忘錄。由於擔心遭到反壟斷調查,該筆交易可能分兩階段進行。消息人士稱,最快將於昨日宣布,但截至昨晚,雙方並未證實。

受合併傳聞影響,在紐交所上市的58同城,股價周二開盤便一路上漲,至收盤大漲33.52%,漲17.04美元,報67.87美元,成交量也較近幾個交易日大幅上漲。

TechWeb報導指出,先前就有消息稱,58同城向趕集網發出求購遭到拒絕。目前58同城的規模相當於趕集網的2倍,不過,由於趕集網在招聘、房產領域表現突出,有分析預估,趕集網今年的收入有望追平58同城。

趕集網執行長楊浩涌去年8月曾表示,趕集網將於今年6月啟動上市計畫。有分析稱,在趕集網即將上市之際傳出與58同城合併,是因為來自西方的投資者對管理層施壓,希望能進一步關注股東價值,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雙方的合併。

報導指出,58同城與趕集網合併的阻力不在於58同城執行長姚勁波,而在於趕集網的管理團隊,其創辦人楊浩然、楊浩湧在情感上並不接受。過去,這兩家以提供資訊為主的生活服務電商,在內容及商業模式上,不斷相互競爭。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的互聯網公司不斷整合,迅速成為產業巨人,規模和速度驚人。

第二、很大的推動因素是創投和PE股東,為了追求成長和更大的利益強迫被投資公司彼此合併。

第三、創業家沒有甚麼選擇,拿了許多資金,如果短期無法達成目標,只能接受合併的條件。

第四、但創業家並沒有吃虧,由於buyout的條件很誘人,拿了許多現金,未來可以第二次創業或者成為天使投資人。分眾傳媒當年合併聚眾傳媒,聚眾創辦人虞鋒後來拿了錢走人,成為天使投資人,和馬雲共同成立雲鋒基金。

台星科
測試廠台星科(3265)昨(15)日召開股東常會,通過配發2.26476元現金股利。台星科預計第2季底完成併購星科金朋(STATS ChipPAC)在台子公司台灣星科,新加坡淡馬錫控股(Temasek)將取代星科金朋將進入董事會,預計合併效益將在第3季顯現。

法人看好台星科下半年單月營收將翻倍超過3億元,預估全年每股淨利有機會賺逾5元。

由江蘇長電、大陸集成電路基金、中芯國際旗下芯電等三方合組的控股公司,去年底正式宣布收購新加坡封測廠星科金朋,星科金朋為了符合兩岸法令規定,決定將台星科、台灣星科等兩家台灣子公司進行切割。而台星科以1,500萬美元價格買下了台灣星科,並納入成為100%持股子公司,在股東會通過後,第2季底可望完成收購案。

另外,因為星科金朋以7,412萬美元對價,將手中持有的台星科股權轉售予另一家新設立的新加坡新公司,背後最大持股者是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控股轉投資的新加坡科技半導體公司(STS)。也因此,台星科昨日股東會改選董事,雖然星科金朋仍取得5席,但在星科金朋正式售予江蘇長電後會辭任,但未來將由淡馬錫控股直接進入董事會並主導營運。

台星科方面指出,依照公司的了解,目前有2個案子在台灣投審會審核,其一是台星科母公司由星科金朋轉換成淡馬錫控股,其二是台星科收購台灣星科。如果一切順利,預計第2季底可以完成所有轉換動作,因此今年第3季開始,台星科就可將台灣星科營收認列進來。

據了解,台灣星科主要是承接台積電(2330)及高通等晶圓植凸塊及晶圓級封裝代工訂單,每月營收接近2億元,因此,第3季台星科的合併月營收可望翻倍,且因為台灣星科營運是處於獲利狀態,台星科也可大幅提升獲利能力,法人預估今年每股淨利有機會超過5元,台星科則不評論法人推估的財務數字。

台星科去年全年營收16.35億元,稅後淨利5.06億元,每股淨利3.71元。今年第1季受到淡季效應影響,營收3.54億元,低於去年第4季,但仍較去年同期成長11.1%。而台星科接單已見回溫,第2季營運會比第1季好。

台星科主要股東變成淡馬錫控股後,未來是否出售也成為市場關注焦點,而除了日月光(2311)一度表明不排除併購台星科,包括矽品(2325)、欣銓(3264)、京元電(2449)、力成(6239)等封測廠,也不時傳出有意併購台星科的消息。台星科則指出,在母公司星科金朋完成購併前,不會有任何動作,未來動向則要看新的大股東的意思。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併購案沒有什麼意義,只是兩個新加坡星科金朋子公司彼此之間的合併。

第二、未來類似的案子還會出現,因為只要和中國大陸資金沾上邊的台灣公司都必須進行切割,純台灣布局的公司是沒有競爭力的。

第三、台灣公司真正應該做的事是主動出擊,整合美國的同業。

第四、我們同意被台灣同業併購或許對台星科是較好的選擇。

第五、如果台灣公司要打世界盃,又不想放棄中國市場,未來只能選擇在台灣下市,或在境外和中國大陸公司合作。

納恩博/ 賽格威
大陸知名電動交通設備商納恩博(Ninebot)宣布,接受小米、紅杉資本、順為資本及華山資本等四公司注資8,000萬美元(約新台幣24億元),並收購全球知名電動平衡車廠商Segway(賽格威)的100%股權以及所有資產。

大陸媒體稱上述併購案為「山寨買下原廠」,並認為納恩博取得大量專利後,將對其他山寨廠展開專利訴訟,一場專利大戰山雨欲來。

納恩博的執行長高祿峰昨在北京表示,納恩博41日已與賽格威簽署股權購買協議,賽格威成為納恩博的全資子公司。

業內人士表示,此次交易如果沒有小米、順為資本、紅杉資本以及花杉資本的投資,納恩博也難有此次併購的動作。

資料顯示,賽格威是全球領先的個人電動交通設備商,發明世界上第一台智慧自動平衡的交通工具,並在北京奧運期間進入大陸市場;至於納恩博則是大陸領導品牌。

當前,大陸大部分電動平衡車廠商均是模仿賽格威。納恩博是大陸首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智慧短途代步設備運營商。創始團隊中研發小組主體,為來自中國的機器人工程師和來自矽谷的網路行業精英。此一併購案,專利將是納恩博最大的收益之一。

根據規劃,經由這項併購,納恩博取得賽格威旗下三大產品系列近十項產品的所有權,及400多項核心專利,還有人力、生產線,全球經銷商網路和供應商體系。

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表示,小米參與這項併購,是因為他覺得平衡車既酷又好玩,加上平衡車製造屬機器人技術的一環,且賽格威是全球平衡車大廠,讓他沒花太多時間就決定出資支持。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很特別的案子,山寨公司居然買下原廠。

第二、值得注意的原因是投資者都大有來頭,特別是小米和紅杉資本,相信小米在這個案子上是純粹財務投資。

第三、中國業者收購世界龍頭廠商,取得品牌、技術和IP,這種案例會不斷發生。

第四、現在大陸業者買的都是歐美最先進的未來科技,已不再是昨日傳統公司。

第五、幸好賽格威只是屬於時尚流行產品,並非高科技尖端產品,否則美國政府也不會批准買賣。

第六、台灣業者口袋不夠深,無法和中國大陸競爭。這個案子給予賽格威IP很高的估值,因為賽格威的價值不是製造,主要都是專利。

阿里健康
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昨(15)日宣布與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健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達成協議,阿里巴巴集團將對阿里健康投資25億美元。在此利多消息激勵下,阿里健康股價暴漲80.83%,以港幣12.26元收盤。

華爾街見聞報導,根據協議,阿里巴巴集團將轉讓天貓線上醫藥業務的營運權給阿里健康,以換取阿里健康新發行的股份和可轉股債券;阿里巴巴預計,交易將於今年第3季完成。

阿里巴巴集團目前擁有阿里健康約38%的股權,交易完成後,持股將上升到約53%,阿里健康將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子公司。

未來消費者將能繼續在天貓平台購買相關產品,阿里健康在後台管理負責營運商家,集中產品供應。

業內人士指出,整合線上醫藥業務,將有利於阿里健康在醫療健康電商領域的戰略聚焦,並且將服務拓展至大陸醫療健康行業。

目前在天貓平台上,共有186家藥房擁有網路藥品交易服務資格,在線上銷售非處方藥、醫療器械、隱形眼鏡和其他保健產品。

20143月至今年3月,天貓線上醫藥業務的總商品交易金額達人民幣47.4億元。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營運官張勇表示,阿里巴巴集團已把健康領域的生態建設列為未來的重要戰略方向之一,阿里巴巴集團希望透過這次整合打造基於阿里健康的醫療健康生態體系,幫助產業鏈各方共同成長,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醫療、健康方面的服務和體驗。

阿里健康指出,未來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將充分把握機會進軍線上處方藥市場。

阿里巴巴集團也表示,將會繼續支持阿里健康發展為阿里巴巴在健康醫療領域的旗艦平台。

新浪報導,去年1月,阿里巴巴集團宣布聯手雲鋒基金,對中信集團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信21世紀有限公司投資1.7億美元。

交易完成後,阿里巴巴集團和雲峰基金共同擁有中信21世紀54.3%的股份。

其中,阿里巴巴集團擁有中信21世紀38%的股份,後來,中信21世紀更名為阿里健康。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巴巴正在積極跨入某些特定產業應用領域,大健康絕對是其中之一。

第二、互聯網對於醫療體系有很大的衝擊,可以透過穿戴式裝置偵測個人健康數據,即時反應,做到真正的預防重於治療。

第三、但從股價上來看肯定是有泡沫的,阿里的名聲太響亮,以致股價狂漲。

第四、阿里集團現在擁有阿里健康38%股權,透過轉讓天貓線上醫療業務,持股上升到53%,非常完美,阿里健康正式成為阿里集團子公司。

第五、台灣企業應該積極探討如何將互聯網和醫療相結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