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台灣工程人才,比新加坡多⋯為什麼Dyson不把總部遷到台灣?

台灣工程人才,比新加坡多⋯為什麼Dyson不把總部遷到台灣?


最近英國家電大廠戴森(Dyson)將總部遷到新加坡,引起話題。戴森最有名的產品是真空吸塵器,但近年積極轉型,跨入許多新領域,包括電池。


戴森為何要搬到新加坡?因為亞洲研發人才多,且將來市場也在亞洲。其實如果論科技和工程人才,台灣遠比新加坡多,還有許多赫赫有名的家電大廠如大同和東元,但關鍵在於,新加坡作為一個國際經濟中心和區域管理總部,條件遠勝過台灣,所以在亞洲能吸引最多跨國籍企業進駐。


新加坡是一個擁有570萬人口的島國,多年來持續主張開放吸引全球人才。11月新加坡推出新型科技工作簽證「Tech.Pass」,初步預計開放500位名額。合格者可在新加坡創辦或經營一家以上的企業,也可成為新加坡新創企業的投資人或導師,不受制於雇主擔保申請的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也應該符合資格。


全世界的國家都在激烈競爭,吸引資金、人才和技術,不進則退。全球化雖然已面臨終結,但區域化仍然是未來趨勢,全世界沒有國家能拒絕和周遭經濟體來往,卻保持經濟高度成長。台灣今年前十月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反而創歷史高峰。


台灣早就是全球半導體產業中心,為何還要進一步強化半導體產業鏈?政府的想法是兩手策略:拉攏美國、牽制中國。半導體是中國大陸的軟肋,川普制裁華為和中芯,收到明顯效果,不僅重創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進程,而且帶動台積電、聯電等企業業績大幅成長。現在已有半導體企業宣布將跟隨台積電赴美投資,將來可以進一步「去中化」。


即使是台積電,也在加碼佈局中國大陸,一方面宣布赴美設廠投資120億美元,同時又在南京擴建二廠,並更改原來投資計畫,由原先的七奈米改成二八奈米,主要針對華為以外的市場。台積電的全球佈局很清楚:台灣最高階、美國高階、中國大陸中階,瞄準全產業鏈,不願把中國市場拱手讓給聯電、力積電。


最近,晶圓大廠環球晶圓斥巨資併購了一家德國晶圓公司Siltronic,一躍成為全球太陽能晶圓第二大廠。未來類似案子會越來越多,以往最大買家是中國大陸,但現在全世界在美國帶頭下全力圍堵中國,帶給台灣廠商帶來前所未有的商機,不管是業務或投資併購。


但問題在於管理與人才。周末緯創印度廠發生員工暴動,據了解是有員工不滿薪資水平不如預期,但也有可能是外界故意煽動。這就是台灣人的悲哀,被夾在中間當夾心餅乾,老美要制裁中國,蘋果要縮減中國供應鏈,台灣廠商只能趕快搬到印度設廠,面臨時間壓力,沒有餘力,當然無法談判出好的商業條件,不管是土地或人才。


台灣廠商要投資的新地點又何止印度?東南亞是另一大重點,所有的電子大廠,幾乎都已進入或即將開始其在東南亞的佈局,越南是大贏家。佳世達前一陣子在印尼投資血液耗材廠,鴻海上週在馬來西亞競標成立晶圓廠。


台灣正走向世界,但問題在於台灣缺乏國際管理人才。過去我們主要佈局中國大陸,相對容易,但現在面臨全然陌生的市場和環境,不僅語言不通,也不夠瞭解當地的文化和社會,更沒有人脈。


更重要的是,台商除了跨地域,還需跨領域。對於電子大廠來說,可能只是將過去在中國大陸的工廠,搬到東南亞,基本上還是代工,只是場景和人變了。但仍有很多轉型與新挑戰,如和碩到美國做電動車,鴻海到馬來西亞搞半導體。


台灣人不擅於跨界,三星以家電起家,今天已成為半導體和面板巨人;索尼是電視同義字,今天卻成電玩龍頭。然而台灣人還是待在同樣的產業裡,只是換到新的市場,換成更高階的製程。


台灣的未來不在台灣,也不只有美國,而在全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