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歐亞數據,比特幣,陸金所IPO,重點領域人才,半導體研究院,返台就學,全球貿易,鴻海越南,台灣Pay,上汽/阿里,柔宇科技,鴻海/越南,S&P

 

理事長的話:歐亞數據,比特幣,陸金所IPO,重點領域人才,半導體研究院,返台就學,全球貿易,鴻海越南,台灣Pay,上汽/阿里,柔宇科技,鴻海/越南,S&P

歐亞數據

隨著企業看重大數據的價值,視為營運不可或缺的一環,各國也開始珍視小至住址、大到消費者習性的數位資料,甚至當成國家資產來捍衛。亞洲和歐洲對築起數據堡壘尤其積極,紛紛推動立法保衛境內數據不落外人田。

 

日經新聞報導,根據歐洲國際政經研究中心(ECIPE)和美國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ITIF)的資料,全球已有八國實施「數據在地化」規定,要求境內蒐集的數據就地儲存,亞洲就占五國,包括中國、越南和印尼。這些措施的用意似乎是對外國科技公司設限,並扶植國內產業。

 

針對個資及涉及國家安全的敏感資訊,中國和越南都嚴格限制跨境傳輸。但批評者指出,這類規定不僅含糊不清,讓企業在遵行時備感吃力;這麼做也妨礙資訊自由流通,阻止這些資源充分發揮效益。科技公司擔心,高築這類數據堡壘,將窒礙創新。

 

最新攻防戰在印度開打。包含微軟、西門子等約30家公司9月聯名發表公開信,呼籲國會切勿制定法規,要求企業把個資和產業資料儲存在境內伺服器,並嚴格限制跨境傳輸。信上說:「我們擔心,法案中的若干條款將妨礙印度的經濟成長,並限縮在此地營運企業的創新能力。」

 

歐盟25日也提議立法建立一個涵蓋歐盟全區的數據市集,以利區內各國分享產業和政府資訊,前提是在主管當局監督下,依據歐洲標準保護這些數據。此舉凸顯歐盟希望加強掌控區內數據,以抵禦美國和中國大型公司的數位勢力入侵。

 

華爾街日報指出,歐洲長久來已嚴格限制當地個人資料的使用和輸出,但是把類似的保護從個資擴及產業與政府資料,卻是頭一遭。官員形容這是宣示「數據主權」。

 

此案涵蓋的資料包括公共行政資訊,例如健保紀錄或人口普查結果;以及專屬資料,像是藍圖、專利製程和市場研究等,已成網路駭客與竊賊垂涎的目標。

 

我們的看法:

 

第一、數據變成最重要的資產。

第二、歐盟對數據有嚴格的法規。

 

第三、台灣對於運用數據沒有清楚的認識。

 

第四、「數據主權」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比特幣

比特幣與其他數位貨幣26日盤中重挫,比特幣更在一天之內崩跌逾2,000美元,接連跌破18,00017,000美元等兩個整數關卡,對近來市場瀰漫的比特幣熱情大澆冷水,也引發投資人質疑加密貨幣近來的飆漲走勢能否延續。

 

根據彭博資訊報價,全球最受歡迎的加密貨幣比特幣26日盤中急挫1,609.4美元(跌幅8.5%),報17,271.29美元,跌勢最深時曾重挫2,537.88美元(跌幅13.4%),跌抵16,342.81美元。Coindesk的報價則顯示,比特幣26日盤中跌10.2%17,256.49美元。

 

其他加密貨幣也重挫。根據路透,規模第二大的加密貨幣以太幣(ethereum)一度跌約13%,第三大的瑞波幣(Ripple)重挫逾20%,萊特幣與比特幣現金也都跌逾10%

 

比特幣今年來已飆漲約140%,一度逼近歷史新高的19.666美元,主要因為風險資產需求暴增,且比特幣被認為能對通膨避險,以及這種加密貨幣將贏得主流採用。

 

交易員認為,比特幣價格會突然崩跌,是因為投資人在比特幣逼近歷史價位之際,結清一些高度槓桿的部位,以及主要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執行長阿姆斯壯(Brian Armstrong)在推特發文,表達對美國當局可能加強監管加密貨幣的憂慮。

 

比特幣近來獲得華爾街基金經理人的支持,但近來的漲勢看來已過熱,而當前的暴跌之勢,也勢將加劇市場對於比特幣用於分散投資組合的價值。質疑比特幣的市場人士認為,比特幣的劇烈波動已是惡名昭彰,如今可能重演三年前比特幣價格泡沫突然破滅的情境。

 

不過,加密貨幣交易所Luno的事業開發部門主管艾雅爾(Vijay Ayyar)表示,當前情勢是比特幣被過度超買,邁向修正,這種走勢很尋常。香港電子交易平台OSL全球交易部門主管雷貝格利亞指出,比特幣在經過大漲時期後,短線回檔修正很正常,交易員會先獲利了結,在價格波動平緩後,中長線看多指標仍將發揮作用。

 

彭博資訊分析師認為,比特幣正在測試14日移動均線的17,720美元重要價位,若收盤跌破,下個觀察點為50日移動均線的14,425美元,基於許多投資人都關注自己比特幣部位的獲利情況,如果也跌破這個價位,可能廣泛衝擊整體市場信心。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特幣眼前要衝破2萬元美金,卻崩盤了。

第二、這說明比特幣的高度風險和投機性。

 

第三、數位貨幣會逐漸成為新的主流。

 

第四、現在是台灣開始重視數位貨幣的時候。

 

陸金所IPO

近期大陸頻出政策收緊金融監管要求,直接打亂大陸金融科技巨頭的上市步調。不僅影響螞蟻集團原訂115日「AH」股的上市進程,京東數科原訂2021年上半年在A股上市的計畫傳出生變,陸金所也因在美股上市後市值不如預期,不得不和一些股東重談條款。

 

綜合外媒26日報導,近期對大陸金融科技業者來說可謂風聲鶴唳,自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2日公布「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對網路小額貸款註冊資本、跨省業務、出資比例等均提出新要求後,衝擊線上金融業者業績營運。

 

更震撼市場的是,全球最大IPO、原本5日在大陸科創板和港交所同步上市的螞蟻集團,在大陸四大金融監管機構2日約談馬雲等螞蟻高層後,上交所3日晚間突然宣布暫緩螞蟻集團上市,稍後螞蟻也在港交所公告暫緩H股上市。

 

報導指出,大陸加強監管網路小額貸款,使該業務的主要參與者螞蟻集團受創最深。知情人士透露,在接連打擊下,螞蟻除了要為「花唄」、「借唄」等小額貸款業務增加資本之外,螞蟻還放慢將現有貸款打包進行資產證券化、出售給投資者的進程。

 

目前螞蟻集團把約2%的貸款放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其餘的由第三方出資或進行證券化後予以出售。市場研究機構Bernstein指出,在螞蟻重返市場的那一天,投資者的情緒預料將更為克制,螞蟻估值最多可能降低28%。以螞蟻AH股上市估值達到3,100億美元計算,估值折損將接近千億美元之譜。

 

另一方面,大陸電商二哥京東集團旗下的京東數科,雖已於9月申請在科創板IPO,但知情人士表示,眼見最近風向不對,京東數科正在權衡改變上市計畫,並和現有股東討論選擇方案。而該公司原訂於2021年上半年上市的目標,現在看起來很難實現。對此,京東數科僅回應,正在和監管機構合作。

 

此外,陸金所在赴美上市前曾經警告投資者,考量到大陸的金融監管趨勢,公司計畫將把合作發放貸款所承擔風險的比例,從2%一舉提高至20%。但因202010月陸金所上市後市值僅約330億美元,比上市前的估值低了近兩成。因此,傳出陸金所允許現有股東把所持股票換成可轉債,以彌補潛在的損失。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對小貨業者的監管法規,影響陸金所的A股上市。

第二、螞蟻事件之後,陸金所在美股的股價表現不如預期。

 

第三、今年本來是大陸FinTech的超級爆發年,現在必須調整。

 

第四、陸金所商業模式類似螞蟻,自己貸款只出很少的資金,這種方式未來要面臨改變。

 

重點領域人才

為推動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行政院院會昨通過一項專法,將由研究頂尖的國立大學,與研發領先的企業合作設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藉由放寬組織、人事、財務、設備資產、人才培育及採購事項,讓產業能有效、有序地參與產學研發。

 

根據行政院通過的「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由相關部會組成九至十五人審議會,審議國家重點領域的擇定,定義哪些產業為「國家重點領域」,目前初步鎖定半導體、AI、循環經濟、智慧機械、新農業、金融等產業,要結合企業、大學能量,擴增國家重點領域的博士級人才。

 

教育部指出,這項專法的提出,是要帶動大學治理模式創新,讓大學研發成果帶領產業技術領先,並引導企業研發資源結合大學研發能量,使大學培育的高階科學技術人才引領研究創新、帶動國家重點領域產業發展。

 

教育部表示,國立大學可以透過研究學院以八年至十二年為期來推動創新,擴大延攬人才,創新條例除建立可控可防的環境,避免排擠國立大學既有資源外,研究學院的運作資金也是以合作企業資金為主,且其研發成果收入之一定比率將會提供國立大學用於改善師資、充實設備及其他校務發展。

 

為確保研究學院運作的公益性及教育性,研究學院的產官學監督及參與機制也經周密設計,包括其監督會及管理會都有政府代表、產業代表及教師代表參與,並透過跨部會組成的審議會共同監督及管理。

 

教育部表示,未來將視創新模式辦理績效,逐年擴大國家重點領域及參與學校,並藉由創新模式的經驗,推動大學法規鬆綁,讓高教發展有更多創新可能。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新的行業冒出來,因此需要大量新的領域人才。

第二、政府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是非常值得嘉許的。

 

第三、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人才集中在少數領域。

 

第四、大學治理模式創新,是關鍵,未來要引導企業研發資源結合大學研發能量。

 

半導體研究院

為解決半導體產業人才荒,行政院會26日通過人才創新條例草案,未來國立大學將可與企業合作設立半導體或AI、循環經濟等研究學院,且學士生可以直接報考學院的博士班,不必一定先修碩士。教育部力拚立法院本會期完成立法,2021年開始招生。

 

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草案,主要以創新專法鬆綁組織、人事、財務、財產、人才培育及採購,讓國立大學可引入產業資源,針對國家重點領域設置研究學院。

 

台灣半導體產業獨步全球,但包括台積電、聯發科等半導體產業龍頭,都曾當面向蔡英文總統反映半導體缺人才,蔡英文允諾協助解決,其一就是設立半導體學院。

 

教育部次長劉孟奇表示,未來將由政府代表、學者、專家及產業代表組成審議會,審議國家重點領域擇定,包括半導體、AI、循環經濟、智慧機械、新農業、金融等。

 

研究學院資金來源包含行政院國發基金撥款及合作企業,官員解釋,原則將由企業與國發基金各出資一半。

 

劉孟奇指出,不只是半導體研究學院,凡是國家重點領域都可設立研究學院培育人才,且有意願國立大學都保留彈性。

 

國立大學「研究學院」碩、博士班招生,也打破現在大學畢業後走碩、博士班順序。明訂取得學士的學生,可以不用修碩士,直接報考「研究學院」博士班,讓有科學研究潛質的人,能更早發揮所長,藉此讓國立大學以812年推動創新。

 

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表示,國立大學將可與企業合作設立研究學院,但以「一校一院」為原則,可設23個碩博士班,小規模推動,避免排擠資源。

 

據悉,行政院原考慮推動為期12年、投入96億元、培育4800名碩博士的「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最後不了了之。官員透露,半導體產業針對由幾家國立大學培育意見不一,教育部也擔心指定台清交成4家國立大學成立學院,且明訂企業出資多少,恐引來更多國立大學抗議不滿,產業界也對獨厚半導體有微詞,最後尊重教育部意見,以更具彈性的創新條例,做為培育國家重點領域人才的「機制」。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以往電機系培養半導體人才。

第二、政府很明顯要以台積電作為半導體產業的龍頭。

 

第三、發展半導體,拉攏美國,打擊中國大陸,這是政府的如意算盤。

 

第四、但半導體吸納太多社會資源,是大問題。

 

返台就學

因應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教育部啟動專案,讓各大學以外加名額單獨招生方式,協助留學國外的我國學生返國讀書,教育部統計,第一波有四十九所國內大學申請招生三五四○名,共計招到一二八二人,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UCLA、日本東京大學等國際名校生,第二波已核定四十校招收二六四三名,預計明年一月二十九日前放榜。

 

教育部說明,依照「大專校院辦理境外台生因應疫情返台就學銜接專案計畫」,第一梯次核定總招生名額學士班二三六○名、碩士班九四一名、博士班二三九名,合計三五四○名,各校總計錄取人數學士班一一八五名、碩士班九十五名、博士班二名,合計一二八二名,平均錄取率不到四成。

 

為持續協助我國學生因疫情返國學習、銜接修讀學位之需求,教育部已通函專案計畫第二梯次(專案計畫2.0),核定一般大學計四十校可招收一八三五名(學士班一四○六名、碩士班三五六名及博士班七十三名)、技專校院二十七校可招收八○八名(學士班六一一名、碩士班一五○名及博士班四十七名),共計二六四三名,預計明年一月底前放榜,使錄取生可在一○九學年度第二學期入學就讀。

 

教育部表示,學生入學後,境外大學所修學分抵免事宜,依各校學則及學分抵免相關規定辦理,平均錄取率不到四成,各校仍會審慎選才,教育部尊重各校決定。

 

台大、清大、台師大等校已各錄取數十名留學外國的台生,大多就讀商管系所。台大說明,第一梯次已錄取七十七人,占報名人數三一四人約二成五,學生原本就讀學校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美疫情嚴重,學校無法實體上課。

第二、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回到台灣來就學。

 

第三、竟然有MITColumbiaLSE這些大學,令人驚訝!

 

第四、這是台灣吸引人才回流的大好時機。

 

全球貿易

在中國出口支撐下,今夏全球貿易急速復甦,寫下20年來最強勁反彈,歸因於全球重啟經濟後空運與海運渠道重新開放,人們對消費商品的需求也大幅增長。

 

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CPB25日(周三)表示,第三季(79月)全球跨境商品貿易流量較第二季成長12.5%,此為2000年開始追蹤該數據以來的最大增幅。在此之前,第二季跨境商品流量甫創最大減幅,當時驟降12.2%。

 

全球貿易回溫似乎比上一次衰退更迅速。在歷經金融海嘯後,全球貿易流量大約經過兩年時間才恢復20089月的水準。

 

數據顯示,中國出口勁升使得該國占全球整體出口比重增加,挹注9月全球貿易額僅比去年底的水準低不到2%。

 

由近期指標顯示,第三季結束以來,全球貿易反彈力道仍然持續。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調查顯示,10月出口訂單依舊攀升,另據德國萊比尼茲經濟研究所(Leibniz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和航運經濟與物流研究所(Institute of Shipping Economics and Logistics)編制評估貨櫃運輸的指標也在10月衝上歷史新高。

 

萊比尼茲研究所經濟部門主任施密特(Torsten Schmidt)指出,「新冠病毒危機引發的第一波蕭條似乎已經過了。」

 

不過,各地貿易復甦情況不盡相同。CPB數據顯示,9月中國和其他亞洲開發中國家出口超越疫情前的水準,反觀歐元區與美國出口比疫情前各減少2.6%、接近9%。

 

中國是全球第一個出口受到疫情重創的國家,但隨後在歐美和其他地區疫情爆發時,中國反倒從封鎖的低谷逐漸恢復。

 

疫情帶動各地對醫療用品與電子產品需求強勁,這些皆有助於中國出口表現。

 

瑞銀經濟學家表示,「整體來看,疫情對西半球的衝擊遠大過東半球」。

 

我們的看法:

 

第一、經濟正開始強勁反彈。

第二、明年全球GDP和股市都會有可觀的漲幅。

 

第三、疫苗已經開發成功,但可以確定的是,人們很難再回到過去。

 

第四、這對於出口導向的台灣,是一件好事情!

 

鴻海越南

路透報導,知情人士透露,鴻海在蘋果公司的要求下,正將部份iPadMac電腦的組裝產線從中國移到越南,預定明年上半年正式投產。根據台北集邦科技,所有的iPad都是在中國組裝,因此鴻海此舉將是iPad首次在中國境外生產。

 

對此,鴻海科技集團聲明:「鴻海一向不評論任何有關既有以及潛在客戶、產品、供應鏈夥伴之市場傳言。」不過,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八月的法說會曾表示,全球G2(美國與中國)的發展已成趨勢,如何提供兩套供應鏈來服務美中兩大市場,也是世界趨勢,鴻海一直在進行相關事宜。

 

報導指出,鴻海正在越南北江省(Bac Giang)廠區打造蘋果iPadMac電腦的組裝線。消息人士說,相關產線將接收中國部份產能,「這項行動是應蘋果要求,在美中貿易戰開打後,蘋果希望多元化生產」,品牌廠要求分散,供應鏈就要動起來,這應該是美國政府的策略。

 

鴻海週二宣布投資二.七億美元(約七十七億台幣),成立新的子公司FuKang Technology,消息人士表示,此舉是為布局越南的擴產。報導表示,鴻海也計畫為索尼等客戶在越南生產電視與電腦鍵盤等電子產品,電視機預定今年底、明年初開始生產。

 

在蘋果多元化中國以外產線的「強烈要求」下,鴻海已計畫斥資十億美元(約二九○.六億台幣)擴大其印度iPhone組裝廠。知情人士說,鴻海與和碩也考慮在印度建廠,因為華府提倡「近岸」(near-shoring)生產。

 

蘋果與索尼對上述詢問不表意見。除了鴻海外,台灣仁寶與中國比亞迪也是iPad主要代工廠。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蘋果主導的跨國供應鏈重組,從中國移轉到印度和東南亞。

第二、越南無疑是未來東南亞製造業的中心,很多電子大廠會過去。

 

第三、但這只是把中國製造轉成越南製造,仍然是工廠為主,沒有牽涉到市場。

 

第四、台灣要布局東南亞不容易,必須有創新的思維,並且要打群架,才能在沒有外交關係國家生存!

 

台灣Pay

台灣Pay今年成果大爆發。台灣Pay20179月推出綁定金融卡後,原先規劃2020年底累計交易金額要突破千億元,財金資訊公司董事長林國良27日指出,目前包含轉帳、繳費、消費等的累計總交易金額已突破1,300億元,提前達標。

 

新冠肺炎阻隔人際距離,卻助長台灣Pay的成長,今年至10月底交易金額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78%,且已經有13萬家商家,展望2021年,台灣Pay將著重使用筆數的成長,希望與更多小型、微型商家合作,支付可小額化、便利化。

 

台灣Pay期待「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修正案三讀,電子支付、電子票證整合之後,可以與新電支機構有更進一步的整合與合作。林國良指出,台灣Pay希望拓展更多的小額交易,金額可能在百元以下,讓更多人方便使用,達到普惠金融。

 

林國良表示,除了大型商家、連鎖門市外,將把台灣Pay同步推廣至小型甚至微型店舖,進而涵蓋傳統信用卡支付服務不能及的商家。財政部也積極規劃,希望打造「TW QR」的國家級標準,更要納入更多業者,包含電子票證、電子支付等機構。

 

林國良強調,台灣Pay致力推廣、引導、普及和健全台灣行動支付市場的發展,像是制訂QR Code共通支付標準,就是讓一般民眾及微小型商家,也能享受行動支付的便利,期許透過國家級支付平台打造行動支付生態圈,打造最「有感」的在地金融數位生活體驗。

 

台灣Pay運用包含「金融卡」及「信用卡」,希望透過各類交易面向,與民眾食、衣、住、行各項生活層面充分結合。金融卡提供購物、轉帳、繳費、繳稅、提款等服務。信用卡則是與國際卡QR Code整合,提供購物、繳費、繳稅等服務,未來希望讓電子支付及電子票證業者加入「台灣Pay QR Code共通支付標準」。

 

我們的看法:

 

第一、2020是電子支付大爆發年。

第二、台灣Pay有政府的主導優勢。

 

第三、台灣要打造金融服務生態圈,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四、重點是跳脫支付,走向各種應用生活服務。

 

上汽/阿里

疫情肆虐下,全球電動車霸主特斯拉(Tesla)卻在2020年風光無限,但面對特斯拉一枝獨秀帶來的競爭壓力,大陸業界開始結盟對抗,傳統四大車企之一的上汽集團與電商巨頭阿里巴巴聯手,共同打造「智己汽車」品牌,首輪融資已達人民幣(下同)100億元,正式加入圍剿特斯拉的戰局。

 

上海汽車報報導,由上汽集團、浦東新區、阿里巴巴三方合資的高端純電動汽車品牌「智己汽車」日前正式簽約,首輪融資即達到100億元,成為大陸新造車領域裡首輪融資達到百億元規模的專案。上汽高層透露,本次合作,上汽股權占比為54%,浦東投資與阿里巴巴各占18%,其他股東占10%。

 

報導稱,該專案將借助上汽集團的多項創新成果和產業資源,包括智慧駕駛,人工智慧(AI)、大數據、雲計算等,而上汽與阿里巴巴將在車聯網系統和新零售進行合作。此外,加入結盟的還有英飛凌,上汽將與英飛淩合資設立IGBT核心部件公司,並與寧德時代在新能源電池形成產業聯盟。

 

目前智己汽車項目的成員超200人,其中一半來自上汽集團內部。按照規劃,智己汽車的首款車將是一款轎車,今年底將進行冬季測試,2021年上路。該專案還規劃了SUV和概念車等。

 

另據新浪財經28日報導,當前特斯拉在大陸市場表現突出,其由上海工廠生產、出口歐洲的7千輛汽車,首批3,600輛在經過一個多月海上航行後,已於26日晚間抵達比利時澤布呂赫港,第二批預計將在12月初抵達,先後運往歐洲各國銷售。

 

分析人士指出,當前兼具軟硬體優勢的特斯拉堪稱汽車界的蘋果(Apple),得益於在大陸生產交付和出口海外的國際化戰略,讓特斯拉降低生產和經營成本,並透過降價策略實現穩定獲利。

 

不過,大陸「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小鵬正加強技術、充電與降價銷售等措施,不讓特斯拉在本土市場專美於前。尤其上汽與阿里聯手加入戰局,打造高端品牌智己汽車,同樣意在對抗不斷降價的特斯拉,預料2021年大陸電動車市場或將上演本土車企的逆襲。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兩大產業巨頭的跨界聯盟,意義重大。

第二、重點是雙方各自擁有的豐沛資源,異業結盟。

 

第三、特斯拉引起太大的震撼,顛覆生態系規則。

 

第四、這就如同鴻海和裕隆的策略聯盟一樣。

 

柔宇科技

知情人士透露,大陸柔性面板製造商柔宇科技2020年稍早因中美關係惡化,擱置原先的赴美上市計劃,如今改為尋求在上海科創板IPO,籌資規模最多達人民幣(下同)120億元,最快可於12月上市。

 

全天候科技報導,柔宇科技的產品主攻全柔性顯示螢幕和柔性感測器,公司在2018年推出全球首支商用可摺疊手機柔派(FlexPai),由於推出的時間點領先三星、華為,一度讓柔宇名聲大噪。在新經濟行業資料機構iiMedia Research所發佈的「2020中國新經濟獨角獸200強榜單」中,柔宇科技以60億美元的估值,名列榜單第12名。

 

報導稱,20201月中旬,柔宇科技曾經祕密申請了美國IPO,計畫籌資約10億美元。然而,隨著中美緊張關係加劇,大陸多家企業均暫緩赴美上市計畫,柔宇也是其中之一。

 

知情人士表示,在放棄赴美IPO後,柔宇計劃改為尋求在上海科創板IPO,最快12月提交上市申請,籌資規模最多達120億元,整體估值可能會上升至80億美元以上,高於2019年私募融資中尋求的估值水準。

 

另據中信證券20208月曾經公告稱,受聘擔任深圳市柔宇科技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並上市的輔導機構。截至1125日,中信證券已完成對柔宇科技的上市輔導工作。

 

2014年發表第一代柔性螢幕後,柔宇的融資之路非常順暢。在20158月份的C輪融資中,中信資本、浦發銀行等加入,總投資額達到11億元;一年後的C+輪融資中柔宇獲得5億元投資額。截止8月,柔宇投資方包括深創投、松禾資本、IDG、中信資本、越秀產業基金、保利等多家明星機構,出資方近40家。僅深創投一家機構連續三年就投資了數十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面板產業已是世界第一。

第二、柔宇代表技術的突破,也就是技術世界第一。

 

第三、大陸面板產業的崛起,值得台灣深思。

 

第四、大陸有市場、資金和政策,同時發力。

 

鴻海/越南

知情人士透露,配合客戶需求,鴻海集團正計劃將部分蘋果Mac電腦、iPad平板電腦的生產線遷出中國大陸,新生產基地將落腳越南東北部北江省,為鴻海首度在大陸以外生產iPad

 

外界解讀,美中貿易戰引發廠商移出大陸的骨牌效應擴大,未來蘋果包括iPhoneMaciPad等產能也將加速移往印度、越南等地分散。

 

鴻海26日不評論任何有關既有以及潛在客戶、產品、供應鏈夥伴之市場傳言。鴻海強調,任何海外投資規劃,皆依相關程序辦理,並按規定對外公告。路透暫未獲得蘋果公司的回應。

 

路透報導,鴻海日前公告斥資2.7億美元成立新公司FuKang Technology公司,消息人士表示,這是鴻海為了布局越南,在原來的北江廠區附近再擴廠。

 

消息人士說,鴻海集團規劃MaciPad在明年上半年投產,但目前外界並不清楚鴻海會把多少產能移至越南。消息人士表示,鴻海集團除了將在北江廠區,生產從中國大陸移出的部分MaciPad產品之外,也將為Sony組裝電視、鍵盤等相關零組件,而鴻海集團預計在今年底、明年初開始組裝Sony電視。

 

美中貿易戰開打後,許多企業為因應客戶要求分散在大陸的生產線,紛紛把產線移往越南。今年美中關係日益惡化,迫使鴻海集團等代工廠提供兩套供應鏈服務「G2」(中國大陸與美國)兩個市場。

 

消息人士說,品牌廠要求分散產地,供應鏈就要動起來,這應該是美國政府的策略。

 

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在8月的投資人說明會中即表示,全球「G2」的發展已成趨勢,如何提供兩套供應鏈來服務這兩大市場,這是世界趨勢,也是鴻海一直在做的事。

 

消息人士指出,此前鴻海集團與和碩計劃在墨西哥開設新工廠,今年7月鴻海集團也計劃投資10億美元,在印度南部成立一家蘋果手機組裝廠,以加速中國大陸以外的全球化布局。

 

鴻海集團是主要的iPad製造商之一,其他還包括仁寶及比亞迪。蘋果最新財報顯示,上季MaciPad銷售分別增至90億和68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在主導全球供應鏈重組。

第二、先前是印度,現在是越南。

 

第三、台商必須全方位了解越南文化和社會。

 

第四、越南不只是工廠,還是市場。

 

S&P

 

金融數據供應商標準普爾全球公司(S&P Global)同意以規模440億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購同業IHS Markit,為今年來全球最大併購案。

 

這兩公司的合併不僅將加速華爾街大型數據供應商的整併潮,也將成為彭博資訊與路孚特(Refinitiv)等資訊供應強權的勁敵。

 

根據交易內容,標普全球將以390億美元的股票買下IHS Markit,若再承接48億美元的淨債務,總價碼約440億美元。IHS Markit每股可換得標普全球0.2838股,收購價較IHS Markit 27日收盤價96.94美元溢價約4.7%IHS Markit股價30日早盤應聲暴漲7%,標普全球股價則小漲0.7%

 

在交易宣布前,總部位於英國的IHS Markit市值約為370億美元,標普全球市值約為820億美元。

 

標普全球以提供國家、企業債信評等以及全球資本、商品市場數據見稱,如今出手併購擁有逾5,000名分析師、數據科學家、金融學者及產業專家的IHS Markit,顯示在金融市場愈發走向電腦化交易之際,業界大咖正瞄準數據和分析資料激增的需求,爭相壯大自身規模。倫敦證券交易所(LSE)去年同意以270億美元收購路孚特。

 

Global CIO Office執行長杜根說:「這是金融資料庫與服務的一大整併。標普全球大概是猜測漸進式擴張不太管用,因此決定進行一項大併購,藉此深化產品規模與實用性。」

 

這兩家公司估計,合併後的年度成本綜效為4.8億美元;標普全球預期,在2021年下半年完成收購後,有望在第二個全年結束前實現獲利。標普全球執行長彼得森說:「這樁收購案在完成合併後有助於擴大規模,並且加速與增強我們提供客戶重要情報的能力,以支持他們做出有說服力的決策。」

 

完成收購後,彼得森將接任合併後公司的執行長,IHS Markit執行長烏格拉則將留任一年,擔任特別顧問。完全稀釋股數後,標普全球的股東將持有合併後公司約67.75%的股權,IHS Markit股東則持有剩餘的32.25%

 

加拿大籍的烏格拉是在一間英國穀倉創立Markit的,在2000代初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火熱時,他發現了為信用違約交換(CDS)市場提供定價的商機。他透過一連串併購案壯大Markit,以2016年與IHS合併到達高峰。Markit2014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時,市值約45億美元。

 

專家指出,這樁交易的風險之一,為監管當局的嚴格檢視,因為兩家數據產品有所重疊,標普全球和Markit都是市場數據供應商,反托辣斯將成為棘手的問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數據的時代來臨。

第二、產業會合併,連標普都不意外。

 

第三、今年倫敦交易所也併了一家數據公司。

 

第四、新經濟公司顛覆傳統產業的遊戲規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