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

高資產管理,特斯拉,半導體聯盟,騰訊,氫能源,綠能,華為,上海確診,廣東救市,台工程師,輝達,多倫多,蘋果,加密貨幣基金,中企美國,法企俄國,GOOGLE SPOTIFY,泰加密貨幣,奧斯卡

 理事長的話:高資產管理,特斯拉,半導體聯盟,騰訊,氫能源,綠能,華為,上海確診,廣東救市,台工程師,輝達,多倫多,蘋果,加密貨幣基金,中企美國,法企俄國,GOOGLE SPOTIFY,泰加密貨幣,奧斯卡

高資產管理

 

為爭取台商資金回流,金管會開放國銀辦理上億元高資產客戶新財管方案,昨(22)日首度公布業績,七家銀行開辦已獲得核准的高資產客戶共1,753人,資產管理規模(AUM)達2,217億元,其中中信銀、一銀、國泰世華銀位居前三大銀行。

 

金管會2020年針對上億元高資產客戶推出新財管方案,放寬銀行可對高資產客戶提供八項金融商品及服務,並於2020年、2021年兩波開放七家銀行開辦,包括中信銀、一銀、國泰世華銀、兆豐銀、上海商銀、合庫銀及瑞士銀行台北分行。

 

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2月底,七家銀行已獲得核准的高資產客戶共有1,753人,資產管理規模(AUM)達2,217億元;就資產規模來看,中信銀以1,071億元奪冠,一銀388億元居次,國泰世華銀384億元排名第三。

 

以客戶數來看,中信銀擁有1,065位資產上億元的客戶,國泰世華銀有237人,一銀則有233人。整體來看,前三大銀行擁有上億元高資產客戶數,就占總客戶數的87.5%,資產規模占比也達83.1%。統計指出,銀行開辦高資產財管方案,主要以存款占38%最多、保險占22%、基金占13%、境外結構型商品8%

 

中信銀無論在資產規模或客戶數皆名列第一,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分析三原因,一為高資產客戶數較多,二為申請業務範圍較廣,單是金管會開放八項業務中,中信銀即申請四項,包括債券、ETF、結構型商品、雙元貨幣等;三為商品選擇較多,自行設計、發行外幣計價金融債券連結衍生性金融商品,共推出兩檔。

 

童政彰指出,國泰世華銀在財管業務2.0中聚焦ETF,也積極在商品設計,於海外分行發行外幣計價結構型商品,這兩家銀行皆有自行開發金融商品,符合金管會當初對開放此業務的期許,而一銀申請業務也以ETF為主。

 

童政彰透露,目前有兩、三家銀行探詢,處於溝通階段、尚未遞件,只要法遵、財務結構等條件符合規定,即可隨時申請開辦。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商資金回流。

                                                                                                                                                                                                                                                                                                                                                                                                                                                                                                                                                                                                                                                                                                                                                                                                                                       第二、中信金海外布局多。

 

第三、和外商投資銀行競爭。

 

第四、未來私人銀行成長潛力高。

 

碳交易

 

台積電歐亞業務資深副總經理暨ESG委員會主席何麗梅昨(23)日呼籲,國內應盡快建設碳權交易平台,相關措施將有助企業節能減碳加速發展,並促進在地碳權交易買賣雙方商業機制的發展與活絡。

 

台積電、台達電、友達、華碩、宏碁、光寶,和碩和台灣微軟等八大科技巨頭去年11月籌組成立台灣氣候聯盟,上月取得內政部許可,預定7月召開成立大會,運用八家科技企業對供應鏈的影響力,帶領台灣供應鏈,接軌國際,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台灣氣候聯盟昨天舉辦「攜手台灣ICT供應鏈邁向淨零未來」記者會暨國際論壇,邀請何麗梅、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友達董事長彭双浪針對「刻劃淨零未來:資通訊供應鏈」舉行主題座談,何麗梅會中釋出以上看法。

 

何麗梅指出,台積電是用電大戶,但也是節電大戶。台積電內部估算,每用1度電可為全球節省4度電,公司並從三個面向推進2050年淨零碳排,包含自身製程節能、購買再生能源,以及循環經濟幫助供應鏈減碳等。

 

談到強化ESG,何麗梅透露,台積電最近概算平均年營收約1%2%投入長期ESG,也鼓勵逾5萬名員工創新提出想法實現節能環保,相關投入也能節省成本。

 

台積電2021年總營收15,874億元,創新高,年增18.5%,今年目標持續成長。以台積電去年營收為基礎,外界推估台積電在ESG減碳相關投資至少約158億元起跳,今年將隨營運持續成長創高。何麗梅強調,台積電並未刻意限制員工只能花多少錢做事,而是想能做什麼事情來達到節能環保。

 

另一方面,何麗梅先前就曾公開呼籲,若說碳費是處罰,持續排放就罰款,碳權則是鼓勵,一旦產生碳權有交易市場產生收益就是鼓勵,她昨天延續同樣的觀點,強調「這兩個機制都必須有」,期盼政府政策能讓台灣早點有在地的碳權交易平台。

 

何麗梅表示,台積電承諾2050年淨零排放以階段式推進,目前沒辦法預測20年後的情況,因為是動態的發展,若仍有碳需要削減,就需要運用購買碳權或碳抵減方式,台積電也在研究國外ESG發展成熟的公司如何找尋海外碳權或抵減。

 

何麗梅說,她個人非常支持碳權交易平台,他周邊的中小企業朋友也很重視ESG,想發展零碳旅遊,但台灣沒有平台可支援,只能介紹對方到國外非政府組織購買高品質碳權,若是台灣有碳權交易平台就能在地交易,並以商業機制促進買賣雙方活絡性。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是用電超級大戶。

                                                                                                                                                                                                                                                                                                                                                                                                                                                                                                                                                                                                                                                                                                                                                                                                                                       第二、台積電也綠電大戶。

 

第三、台積電提出碳權交易平台的重要性。

 

第四、市場要有多家參與,不能光靠一家企業。

 

特斯拉

 

特斯拉德國廠本周啟用,美國德州新廠也規劃47日舉辦盛大開幕活動,中國大陸除了上海廠外,也規劃興建第二座工廠。隨特斯拉今、明兩年三大新廠產能齊發,供應鏈廠業績可望跟著爆發。

 

特斯拉供應鏈包括電子控制單元的廣達(2382)、中控台的和碩、自駕車晶片的台積電、電源管理線束的貿聯、減速齒輪的和大、LED車燈的聯嘉、LCD螢幕的群創、觸控面板的TPK宸鴻、電源轉換器的台達電、充電槍的健和興、傳統系統零組件的智伸科與電池結構件的乙盛等。

 

特斯拉最早的工廠位於加州費里蒙市(Fremont),另外還有五座超級工廠(GigaFactory),分別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紐約州、大陸上海、德國柏林及美國德州。

 

其中德國工廠本周開幕,預估年產能可達50萬輛;至於美國德州工廠即將舉辦的開幕活動已獲當地政府許可,47日特斯拉除了帶受邀者參觀新工廠,還將在活動現場提供食物並準備二個音樂舞台,是個盛大派對。

 

特斯拉2019年時稱霸歐洲電動車市場,全年銷量超過10.9萬輛、市占逾31%,但2020年受到歐洲沒有產能,加上競爭激烈,銷量落後福斯等車廠。

 

Schmidt Automotive Research數據顯示,2021年特斯拉歐洲市占率為14%,落後福斯的 25%Stellantis14.4%。隨著德國柏林超級工廠產能增加,排名可能出現變動。

 

另外,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1月的法說會中透露,下一座超級工廠新廠址有望在年底宣布。大陸媒體報導,這座新工廠可能在大陸,具體地點包含青島、重慶、西安、深圳及瀋陽等地;另外,特斯拉也積極擴張上海廠產線,目標是拉高Model 3Model Y的數量。

 

上海廠產線優化項目投資總額達人民幣12億元(約新台幣53.8億元),主要涉及沖壓、車身、塗裝、總裝及物流操作中心的擴建,去年12月動工,預計今年4月完工。

 

特斯拉去年共交付93.62萬輛,年增87%,今年在德國柏林工廠與美國德州工廠新產能挹注下,該公司表示,預期新車交付量至少成長50%。外界預測,特斯拉今年新車交付量將挑戰150萬輛。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特斯拉有全球布局。

                                                                                                                                                                                                                                                                                                                                                                                                                                                                                                                                                                                                                                                                                                                                                                                                                                       第二、美、中、歐都有。

 

第三、這是成功關鍵。

 

第四、馬斯克不是靠投術,而是靠製造取勝。

 

半導體聯盟

 

南韓媒體引述南韓政府官員和產業人士的話報導,美國已提議與台灣、日本和南韓建立「Chip 4聯盟」,以建立半導體供應鏈,並藉此遏制大陸晶片產業成長。

 

業界人士研判,「Chip 4聯盟」若成局,其成員當中,台灣聯發科、台積電、日月光等三家串連設計、製造到封測的指標廠必當是獲邀要角;南韓則以三星、SK海力士為雙箭頭;日本以東芝、瑞薩、東京威力科創等業者為主;美國則以應材、美光、英特爾、博通、高通等重量級大廠,組成「半導體史上最強的聯盟」。至截稿前,遭點名的業者均未回應「Chip 4聯盟」相關議題。

 

對於相關報導,經濟部昨天回應,不瞭解「Chip 4聯盟」細節。台美之間的半導體合作從相互投資,到供應鏈上下游關係,已經非常健全,也會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化發展,共同抓住全球商機。

 

經濟部補充,台美之間是堅定的民主盟友及供應鏈夥伴。雙方無論在民主價值及產業合作的關係上,一直都是堅若磐石,而且持續深化。

 

不過,有台廠私下透露,「Chip 4聯盟」成立難度頗高,再加上基於「競合」關係,密切聯盟不易,主要可行模式應當還是從設備與EDA工具端來箝制大陸半導體業發展。

 

彭博資訊則引述「首爾經濟日報」報導指出,南韓政府和晶片業者是否會同意加入「Chip 4聯盟」,目前仍不明朗,因為南韓晶片業者在大陸有大量業務。美國總統拜登早在去年2月就已簽署行政命令,要強化美國晶片製造能力,當時甚至點名將跟台灣、日本和南韓組半導體聯盟。

 

南韓媒體分析,南韓政府目前傾向不照單全收,因為南韓業者在中國大陸設有關鍵生產設施,而且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市調業者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陸一年的半導體消費量為2,991億美元,約占全球一半。

 

三星、SK海力士這兩家南韓半導體大廠在中國大陸都有鉅額投資,三星主要落腳西安,SK海力士則在無錫,一旦與台、美、日等同業組聯盟抗衡大陸,恐遭大陸方面報復,相關疑慮也使得三星與SK海力士恐對加入「Chip 4聯盟」有所忌憚。

 

業界人士不諱言,中國大陸每年進口半導體元件的金額規模,比石油還高,而且許多電子零組件廠都設置據點在大陸組裝,因此不太可能由官方力量介入,要求半導體業者放掉大陸市場,捨棄白花花的銀子不賺。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組建Chip大聯盟。

                                                                                                                                                                                                                                                                                                                                                                                                                                                                                                                                                                                                                                                                                                                                                                                                                                       第二、拉攏日、韓、台打擊中國。

 

第三、南韓有顧慮。

 

第四、因為中國是重要市場,而且有生產基地在中國。

 

騰訊

 

騰訊控股昨(23)日公布2021年第4季及全年財報,受到消費疲軟和長達一年的監管整頓的衝擊,以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全年淨利潤人民幣1,237.9億元(約新台幣5,323億元),年增1%,是近十年來公司淨利增幅最低的一年。雪上加霜的是,在監管合規一系列互聯網大環境下,騰訊基本告別了高成長時代。

 

香港信報報導,大陸監管整頓持續一年多,騰訊總裁劉熾平在昨天財報發布會表示,去年對互聯網行業來說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他表示,去年出台多項新法規糾正多個行業的行業參與者的不當行為,促進公平競爭、用戶保護和數據安全。劉熾平強調,網路行業面對根本性、結構性的挑戰和改變,騰訊作為參與者,也需要作出巨大改變。

 

市場盛傳,微信支付將步上支付寶後塵,被要求分拆另外納入金融控股公司,劉熾平未回應是否屬實,只表示公司一向重視合規、風險控制,並與金融機構積極合作,各種監管動作對行業也屬必要,會積極配合。

 

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表示,面對行業挑戰,公司積極擁抱變化,降本增效,聚焦重點戰略領域,加強長期可持續發展舉措。

 

騰訊昨天在發布財報前,上午股價曾升4%,重上港幣400元水準,但尾盤一度倒跌,收盤價為港幣389元,升0.3%。騰訊2021年全年營收為人民幣5601.2億元,年增16%。第4季騰訊的營收為人民幣1,442億元,年增8%再次放緩;淨利人民幣249億,下滑25%Q3Q4淨利連續季減,拖累騰訊2021年全年獲利表現。

 

此外,據年報統計,騰訊活躍用戶方面,截至去年年底,QQ移動端月活躍帳戶數5.52億,年減7.2%。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躍帳戶12.7億,年增3.5%

 

分業務來看,去年增值服務業務收入人民幣2,915.7億元,年增52%。網路廣告收入人民幣886.7億元,年增16%。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人民幣1,721.9億元,年增31%

 

劉熾平指出,騰訊將更好適應新規範,正在逐步實施控制營銷和員工成本等舉措,並調整非核心業務趨合理化,預計這些舉措的結果將在下半年開始顯現。

 

我們的看法:

 

第一、騰訊是大陸互聯網龍頭。

                                                                                                                                                                                                                                                                                                                                                                                                                                                                                                                                                                                                                                                                                                                                                                                                                                       第二、頭成長放緩意義重大。

 

第三、習近平大力打壓。

 

第四、騰訊過分依賴遊戲。

 

氫能源

 

在「雙碳」目標下,大陸氫能源產業正加速前進。陸國家發改委23日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構建清潔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製氫體系。受到消息激勵,氫能源板塊23日大幅走強。分析指出,頂層設計落地不遠,大陸氫能源產業按下快速鍵。

 

《規劃》提到,要探索在氫能應用規模較大的地區設立製氫基地,並重點推進交通領域氫能應用市場規模、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支持性電價政策,探索氫儲能直接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此外,還支持符合條件的氫能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等註冊上市融資等。

 

此前,大陸官方已明確雙碳「1+N」(頂層設計+各行業、領域政策)架構體系,《規劃》進一步明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39%左右,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電能占終端用能比重達到30%左右」,且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在2030年達到25%的基礎上進一步大幅提高」。

 

氫能源概念股受到政策消息面激勵,23日上演漲停潮,陸股恆光股份、昇輝科技20%漲停,致遠新能、恆華科技漲逾10%,金智科技、蘭石重裝、華電重工、冠城大通、雪人股份、京城股份等十餘股紛紛漲停。

 

另一方面,機構也對氫能源規劃給予正面評價。光大證券分析認為,氫能產業鏈所涉及的環節和應用場景眾多,發展空間廣闊,未來有望成為兆級市場。

 

中信証券則指出,《規劃》作為氫能行業發展的頂層設計,聯合去年8月底啓動燃料電池示範應用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氫能產業規劃。行業「遊戲規則」和政策體系逐步確立,有助於激勵規模化、技術領先的龍頭企業脫穎而出,也有助於強化投資者對氫能產業發展信心,提振產業長期預期。

 

我們的看法:

 

第一、氫能源是未來重要新能源。

                                                                                                                                                                                                                                                                                                                                                                                                                                                                                                                                                                                                                                                                                                                                                                                                                                       第二、但門檻過高。

 

第三、台灣還沒有這方面而布局。

 

第四、中國大陸政策力度很大。

 

綠能

 

大陸正加快電力行業低碳轉型的步伐。大陸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黃學農26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表示,目前大陸煤電裝機比重是46%,燃煤發電不但不到總裝機容量的一半,並且逐年下降。相對的,非化石能源裝機則年均快速增長。

 

最新統計,大陸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正式突破了10億千瓦創歷史新高,新能源發電量則突破了1兆度,水電、風電、光伏的裝機都超過了3億千瓦。且風電、太陽光電、水能的利用率達到或超過97%。國家能源局表示,未來將持續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與能源電力轉型協同發展。

 

在官方大政策下,電力企業也正同步轉型。去年受到燃煤價格上漲影響,大陸一些大型電力上市公司多虧損,但同時也逐步有序退出煤電。

 

比如「中國電力」新發布的財報顯示,因電煤成本增加,去年淨利潤虧損人民幣5.2億元,火電板塊大幅虧損,淨利降幅接近五倍,反而是風電和太陽能板塊業務的淨利潤彌補了公司的部分虧損。中國電力稱,未來仍將逐步有序退出煤電業務,目前集團已成功出售一家煤電附屬公司的部分股權。

 

另一方面,官方在能源轉型布局上,新能源汽車在其中扮演關鍵性角色。

 

據新浪財經報導,黃學農認為,電動汽車的發展,一方面是交通汽車行業減碳的需要,也是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重要因素,充電樁對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具有正向的激勵促進作用。

 

他說,大陸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快速增長,這帶動車用能源體系從傳統能源轉向清潔能源。而大陸官方也提供系列支持政策,比如完善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等。

 

至於如何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與能源電力轉型協同發展,黃學農認為可從做好新能源汽車與能源發展頂層設計、持續提升充電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鼓勵車企研發具有豐富車網互動功能的新能源汽車,促進人、車、樁、網、雲等各環節融合銜接的技術等三個面向著手。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新能源全力推動。

                                                                                                                                                                                                                                                                                                                                                                                                                                                                                                                                                                                                                                                                                                                                                                                                                                       第二、廣泛的來源。

 

第三、有電動車完整生態系。

 

第四、新能源政策值得台灣學習。

 

華為

 

華為昨(28)日發布2021年財報,去年營收人民幣6,368億元(約新台幣2.8兆元),年減28.5%,但受到出售榮耀業務資產、x86伺服器部門提振,淨利潤人民幣1,137億元(約新台幣5,116億元),年增75.9%,相當於每天賺14億元。

 

路透報導,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昨天表示,解決晶片問題是一個複雜的漫長過程,需要有耐心,華為正在晶片製造上尋求系統性的突破,相信能夠有持續的供應,未來華為的晶片方案可能採用多核結構,以提升晶片性能。

 

對於是否會自建晶片工廠來應對供應鏈危機,他指出,美國連續多年的制裁對華為消費者業務造成了非常大的下滑,但ToB業務連續性現在還有保障。

 

郭平強調,華為在積極和各方探討手機的可持續性解決方案,同時也在拓展可穿戴、運動健康和全屋智慧等新業務,目前,華為可穿戴正在高速發展。

 

他並表示,華為鴻蒙Harmony OS手機沒有在海外發展的計畫。

 

郭平進一步解釋,華為現在面臨先進工藝不可獲得的困難,華為要生存,必須加大戰略投入,在單點技術領先遇到困難的時候,積極尋求系統突破。

 

他坦言,2021年,華為活了下來,在產品力、創新力上持續贏得了客戶和業界的認可,但是面臨的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2022年還要繼續「求生存、謀發展」。

 

上海證券報報導,郭平再次重申華為不造車,將30多年累積的ICT能力與汽車行業深度融合,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華為已經構建了七大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已上市30多款智慧汽車零部件。他提到,華為與國內外多個車企進行深入合作,助力客戶造好車並且實現商業成功,在新的產業分工的合作模式下,華為堅持平台加生態的發展戰略,還會進一步加大對生態的投入。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營收減少三成。

                                                                                                                                                                                                                                                                                                                                                                                                                                                                                                                                                                                                                                                                                                                                                                                                                                       第二、但利潤增長,很難得。

 

第三、轉型之路值得學習。

 

第四、未來會有新的成長點。

 

上海確診

 

大陸疫情持續升溫,26日含無症狀感染者總計新增5,600例,且經濟中心上海單日新增2,269例本土病例,更持續創下新高。但專家坦言,以上海對大陸、全球經濟的重要性,無法採取封城措施來防堵疫情。

 

大陸國家衛健委26日公布,大陸25日共新增1,280例本土確診病例,其中吉林省最多有1,122例,上海居次有38例。無症狀感染者方面,大陸25日新增4,320例,上海即高達2,231例,為全大陸最多。

 

綜合陸媒報導,為防控疫情擴散,上海26日開始對重點區域開展核酸篩查,並且展開全域嚴格封控,另外在非重點區域開展抗原檢測。

 

但對比近日疫情同樣嚴峻的鋼鐵之都唐山、科技重鎮深圳、製造大城東莞等都有封城措施的重點城市,上海相關管控措施明顯較緩和,引發外界議論,也反映出上海與其他城市不同的地位。

 

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26日對此表示,上海採用「重點+非重點區域」、「核酸檢測+抗原自檢」的模式,這是被逼出來的一種探索。對於網路上熱議上海是否會採取封城措施,吳凡坦言,上海無法封城,倘若封城將會嚴重影響大陸與全球經濟。吳凡指出,上海不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還在大陸經濟社會發展中有重要的功能,甚至對全球經濟都有影響。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上海疫情開始加速。

                                                                                                                                                                                                                                                                                                                                                                                                                                                                                                                                                                                                                                                                                                                                                                                                                                       第二、影響許多企業。

 

第三、上海無法全面封城。

 

第四、全面封城代價太大。

 

廣東救市

 

大陸國內生產總額(GDP)排名第一的製造大省廣東,昨(25)日發布一籃子穩增長激勵性政策,一口氣推出最高減免小微企業六個月租金、建超過3萬座5G基站、新能源汽車和智慧家電下鄉消費補助,並防堵斷金流,要求市場不得盲目惜貸、抽貸、斷貸、壓貸等系列政策,發力救市穩經濟。

 

廣東省25日密集發布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行動方案、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措施等系列激勵性政策措施。從減稅降費、促進融資、保供穩價、提振投資、保障資源要素、增加供應鏈韌性、帶動消費與提升企業質量效率等幾大面向,支撐經濟穩定增長。

 

備受中小微企業關注的減稅降費部分,除了延長稅費緩繳、設備器具稅前扣除、降低社保負擔、房租減免之外,今年按照50%稅額幅度減徵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耕地占用稅和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六稅兩費」的適用主體,由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擴展至小型微利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提升政策的普惠性。

 

另外,製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承租國有房屋,被列為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得最高減免六個月租金,其他地區則減免三個月租金。

 

在融資部分,方案提引導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落實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行、支小再貸款利率下調,推動實際貸款利率在前期大幅降低基礎上繼續下行。同時,鼓勵金融機構對符合續貸條件的工業企業按正常續貸業務辦理,不得盲目惜貸、抽貸、斷貸、壓貸,保持資金合理流動性。

 

而投資提振的行動上,方案提到加強對製造業重大項目的服務與支持,方案別提到支持太陽能、鋰離子電池產業發展,鼓勵發展分布式太陽能,推進海上風電發展,帶動太陽能電池、風電裝備產業鏈投資。

 

此外,加快5G等新型基礎建設,並參與到「東數西算」工程中。

 

至於作為內循環動力的消費帶動上,方案提到通過發放消費券等形式開展主題活動,推動新能源汽車、智慧終端等工業品下鄉,且逐步的放寬部分城市汽車上牌指標限制,完善汽車銷售網點布局;同時推進家電舊換新,並發展「預製菜」產業等。

 

另外,也加快推動跨境電商、海外倉、保稅物流等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廣州、深圳開展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廣東GDP大陸第一。

                                                                                                                                                                                                                                                                                                                                                                                                                                                                                                                                                                                                                                                                                                                                                                                                                                       第二、廣東救市意義重大。

 

第三、很多和新經濟有關。

 

第四、也有重小微企業。

 

台工程師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隨著美國和中國大陸加緊推動提高國內晶片產能的計畫,雙方可能很快展開對台灣工程師的搶人大戰:大陸估計到明年欠缺20萬名半導體專家;美國晶圓廠也缺有經驗的人,必須跨海到台灣和南韓找。這意味半導體的國際搶人才大戰一觸即發。

 

事實上,人才荒幾乎是所有半導體廠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包括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聯發科董座蔡明介、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等台灣半導體三巨頭都曾公開呼籲政府要重視人才議題。

 

劉德音不諱言:「人才短缺是台灣直接的挑戰」,並點出台積電最欠現場操作、設備及研發工程師等三大類員工,期盼更開放的產業環境,進而吸引更多全球半導體人才。吳田玉更直言,半導體人才短缺,未來十年將會是常態。

 

大陸力拚晶片供貨能達成自給自足的目標,根據半官方機構去年11月發布的預測報告,大陸到2023年的半導體人才缺口達到20萬人,大約是整個行業總就業人數的四分之一。

 

中芯國際創辦人張汝京去年演講時表示,大陸半導體發展的最大挑戰不是缺乏資金或政策支持,而是缺乏經驗豐富的人才。

 

為緩解人才荒,大陸在境內各地廣設半導體工程學校,另外,上海市在內的地方政府提供慷慨誘因,吸引半導體人才到當地工作。

 

在太平洋彼岸,拜登政府也努力提振國內晶片產量,因此創造出新的人力需求。美國智庫CSET分析師William Hunt說,美國很難找到具晶圓代工廠經驗的人才,求才範圍有必要擴大到台灣和南韓。根據CSET,未來十年,美國可能創造出27,000個晶圓廠職缺,其中大約3,500個需靠外國人填補。

 

CSET在本月發布的報告裡,建議為半導體製程相關高技能勞工設立專門類別的簽證,加速其移民途徑-也許該針對願赴美國新晶圓廠工作的台灣或南韓人。

 

這對大陸不利,尤其是台灣已修訂新法,對於竊取或洩露智財權給大陸或香港的「經濟間諜罪」,可處以12年刑期、得併科最高1億元罰金。

 

在美國受教育、經台積電等晶圓廠培訓出來的台灣工程師,向來是大陸半導體業發展的重要助力來源,然而,這一類人才由台灣流向大陸的速度放緩。2020年,各行各業包括在內,台灣人出境赴陸港澳工作的人數連七年下降。

 

【記者尹慧中、李孟珊、鐘惠玲/台北報導】全球鬧人才荒,台積電、日月光、聯發科等台灣半導體大廠費盡心思留才,方法從食衣住行育樂補助、乃至提供限制型股票,近年強化在校園固樁準畢業生,還向下扎根技職教育體系,確保新鮮人畢業就進入半導體產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工程師人才全球領先。

                                                                                                                                                                                                                                                                                                                                                                                                                                                                                                                                                                                                                                                                                                                                                                                                                                       第二、性價比特高。

 

第三、未來有來自美國的需求。

 

第四、台灣少子化危機非常嚴重。

 

輝達

 

美國繪圖晶片大廠輝達執行長黃仁勳23日首度鬆口,考慮以英特爾為替代的外包晶片代工夥伴,但他也認為,英特爾的晶圓代工之路將很艱困。

 

輝達從成立以來就長期與台積電合作,是台積電先進製程大客戶。黃仁勳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私交甚篤,張忠謀從台積電退休時,黃仁勳曾受邀在張忠謀家宴致詞,兩人交情不言可喻。英特爾去年宣布擴大晶圓代工能量搶市占,同為台積電大客戶的高通已表態會捧場,如今黃仁勳也釋出對與英特爾有興趣,引起業界熱議。

 

黃仁勳在接受記者詢問時說:「他們(英特爾)有興趣讓我們採用他們的晶圓代工(業務),我們有非常有興趣探索此事。」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去年宣布,將建新廠,為其他公司、甚至是競爭對手代工生產晶片。

 

基辛格同日在出席參院聽證會時則說,他對於輝達有興趣採用英特爾的晶圓代工產能,感到很興奮,並證實持續與輝達洽談中,但「沒有特定時間表」。

 

黃仁勳表示,希望輝達能盡可能多元化供應商,將思考與英特爾合作,「我們對考慮英特爾持開放態度」,但他也說,晶圓代工的討論要花很長的時間,因為也會牽動供應鏈整合,「這不僅僅是想要的問題。又不是在買牛奶」。輝達目前的晶圓代工廠包括台積電和三星,以台積電為最大宗。

 

他指出,英特爾要在代工業務與台積電和三星電子競爭,除了設廠,還必須從根本改變文化和營運,不只提供製程,還要提供服務,「膽怯者做不到像台積電那樣。台積電配合全球300家公司」。

 

他說,英特爾必須調適到按客戶想要的方式做,而過去都生產自行設計晶片的英特爾,沒有這樣的經驗。不過,他也認為,進軍外包製造業務是英特爾不得不做的事。

 

我們的看法:

 

第一、輝達會支持美國公司。

                                                                                                                                                                                                                                                                                                                                                                                                                                                                                                                                                                                                                                                                                                                                                                                                                                       第二、英特爾的大商機。

 

第三、美國政策要求美國企業支持英特爾。

 

第四、對台積電長期來說是挑戰。

 

多倫多

 

隨著科技業持續擴張、世界各地社區無不卯足全力爭取矽谷以外的科技工作,許多創業家、科技主管及投資人正力推奧斯汀、邁阿密等南方城市成為下一個科技重鎮,但座落於安大略湖畔旁天氣涼爽的多倫多已悄悄成為北美新科技樞紐。

 

紐約時報報導,拜多年來當地大學、政府機構和企業領袖的積極投資,以及加拿大開明的移民政策所賜,多倫多如今已成為北美第三大科技中心。

 

追蹤科技招聘活動的不動產服務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指出,多倫多的科技從業人數已超過芝加哥、洛杉磯、西雅圖和華盛頓特區,僅次於紐約和矽谷。此外,多倫多的科技勞動人口的成長速度,也比美國任何科技重鎮更快。

 

有別於其他許多城市,多倫多可能擁有維持這股趨勢所需的資源:它是北美第四大城,包括城市人口300萬以及都會人口600萬,僅輸給墨西哥市、紐約及洛杉磯。不僅人才濟濟,且在科技方面根基深厚,舉凡距離市中心不遠的多倫多大學、滑鐵盧大學,都是以培養頂尖研究人員及工程師見稱。

 

創投業者Index Ventures公司合夥人福爾皮(Mike Volpi)表示,「每個人都說低稅率的邁阿密是下個科技重鎮,但從科技角度來看,邁阿密沒有其他優勢」,「你需要能提供變革影響的定錨企業(anchor companies),以及來自這些企業並自行創業的創業家」。

 

包括加國電商平台Shopify及眾多美國科技巨擘在內,這些定錨企業已紛紛遷入多倫多,招募當地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並相信當地的人才庫將會擴大。

 

微軟2月下旬在多倫多市中心的一座50層高玻璃大廈內設立一間占地四層樓的新辦公室。同一條商業街上,蘋果(Apple)與亞馬遜(Amazon)早已設立據點,而Google即將在轉角處打造新建物。

 

在多倫多長大的韓裔電腦科學家崔斯坦.鄭(Tristan Jung,音譯)說,多倫多現在是科技業長期押注的地方,在這裡與該區學校社群建立聯繫,並建立一個新的招聘管道。

 

過去一年來,推特已在多倫多新增超過100位工程師,在加國的人力擴增兩倍。DoorDasheBayPinterest也在多倫多打造類似的科技中心,而人工智慧(AI)公司CerebrasGroq也進駐當地。總部設在美國的公司也能在多倫多招募海外人才。隨美國移民制度在前總統川普任內遭受衝擊,加拿大已趁機推出一些計畫,欲吸引更多科技人才。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多倫多有科技生態系。

                                                                                                                                                                                                                                                                                                                                                                                                                                                                                                                                                                                                                                                                                                                                                                                                                                       第二、有人才、環境和政策。

 

第三、全球需要新的科技中心。

 

第四、經驗值得台灣學習。

 

蘋果

 

彭博資訊報導,蘋果公司(Apple)正考慮推出iPhoneiPad等硬體產品的訂閱服務,構想是讓用戶每月付費以擁有裝置,類似該公司現有的iCloudApple Music等服務的訂閱模式。

 

目前蘋果的月租訂閱服務僅限於數位內容,若推出硬體訂閱制計畫,將是蘋果在自動持續銷售(automatically recurring sales)領域的重大進展。報導指出,此計畫預定今年底推出,但也可能延至2023年才上路,甚至最後無疾而終。

 

蘋果銷售硬體時通常直接收取全額費用,有時接受分期付款或電信商補貼;對蘋果而言,推出類似汽車租賃方案的硬體訂閱服務是銷售策略的重大轉變,消費者可能更願意為新裝置花費數千美元。

 

iPhone是蘋果目前最大的營收來源,去年為蘋果帶來1,920億美元收入,在總營收的占比逾50%。早在2016年,Bernstein分析師薩科納奇(Toni Sacconaghi)已建議蘋果轉向訂閱為主的硬體銷售模式,有助提升營收。當時除了租車和有線電視機上盒外沒有太多前例。不過,即使到了現在,除了派樂騰(Peloton)的運動設備提供租借服務外,這種銷售模式也沒有太多實例。

 

這項新服務和既有的分期付款方案不同之處在於,每個月繳納的費用並非依據產品價格平均分攤到1224個月。硬體訂閱制的月費標準尚未定案,將取決於用戶選擇哪種裝置。蘋果也考慮,允許選擇這種訂閱服務的用戶在新機上市時能以舊換新。

 

蘋果有意推出硬體訂閱制方案的消息,激勵其股價24日收漲2.3%174.07美元。蘋果股價今年來累計下跌2%,但截至24日已連漲八個交易日,是去年11月以來最長漲勢。

 

我們的看法:

 

第一、訂閱制是未來趨勢。

                                                                                                                                                                                                                                                                                                                                                                                                                                                                                                                                                                                                                                                                                                                                                                                                                                       第二、蘋果手機訂閱制影響重大。

 

第三、現在只有數位內容。

 

第四、台灣值得參考訂閱制模式。

 

加密貨幣基金

 

根據消息人士表示,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 Associates)有意支持一檔加密貨幣基金,顯示該投資巨擘開始正視加密資產。

 

熟知內情人士透露,橋水目前雖然不打算直接投資加密貨幣,但準備支持首檔加密貨幣基金,此為橋水創辦人戴利歐(Ray Dalio)在20215月透露個人持有比特幣外,迄今最明確的信號,顯示橋水擬將加密貨幣視為一種資產類別。

 

儘管如此,與橋水目前管理的1,500億美元資產相比,其加密貨幣基金的投資規模仍微不足道。

 

多位內情人士先前指出,橋水準備在2022年中跨足加密貨幣領域,不過橋水發言人在2月時表示,橋水現階段並沒有投資加密貨幣的計畫,但有著手研究。

 

橋水發言人在222日透過電子郵件表示:「我們不對橋水的投資部位發表評論,不過橋水持續研究加密貨幣,而目前並沒有投資加密資產的計畫。」橋水發言人未對最新報導發表意見。

 

多家對沖基金已經揮軍數位資產,包括倫敦對沖基金Brevan HowardMarshall Wace,以及沖基金大亨柯恩(Steven A. Cohen)的Point72。橋水擬追隨同業的腳步,投資加密貨幣基金。

 

美國總統拜登在3月稍早簽署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機構廣泛評估加密貨幣和其他數位資產的政策。

 

部分產業人士認為,該行政命令消除美國擬全面禁止數位資產的市場憂慮,並將焦點轉向如何適當監管該新興產業。

 

戴利歐最初對比特幣抱持懷疑態度,隨著美國通膨不斷升溫,他對加密貨幣的看法也逐漸改觀,並在20215月首度表示,他個人有投資比特幣,但未透露持有規模。

 

戴利歐當時受訪時暗示,他認為比特幣的抗通膨效果略勝債券一籌,在通膨升溫之下,現金根本一文不值。

 

我們的看法:

 

第一、加密貨幣漸普及。

                                                                                                                                                                                                                                                                                                                                                                                                                                                                                                                                                                                                                                                                                                                                                                                                                                       第二、橋水是最大對沖基金。

 

第三、因此意義重大。

 

第四、台灣應深入探討加密貨幣。

 

中企美國

 

在美國紐約那斯達克交易所上市的大陸社交媒體平台新浪微博,在美東時間23日遭美國證監會(SEC)列入退市風險名單,成為第6家被列入該名單的在美上市中概股。微博須於413日前向SEC提供證據,證明自己不具備被摘牌的條件。若無法提供證明,則會被列入「確定摘牌名單」。

 

此前,百濟神州、百勝中國、再鼎醫藥、盛美半導體、和黃醫藥於38日被列入「預摘牌名單」,它們需要於329日向SEC提供不具備被摘牌的證據。

 

據路透報導,SEC表示,被臨時認定的發行人若認為被認定錯誤,將有15個工作日與委員會工作人員聯繫,並應在信函中附上證據支持。發行人在最終確定之前不受外國公司問責法要求約束。

 

今年3月上半月,受底稿審計問題影響,中概股股價一度低迷,並在314日出現歷史最大跌幅-11.08%,領跌全球市場。316日,大陸國務院金融委召開專題會議,會議在提到中概股時表示,目前中美雙方監管機構保持良好溝通,已經取得積極進展,正在致力於形成具體合作方案,繼續支持各類企業到境外上市。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助理院長黃卓日前表示,這意味著,前期困擾中概股和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一些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路透此前引述消息人士透露,中國監管機構正在考慮一項提議,對於一些不蒐集敏感性資料的中國公司,允許美國監管機構檢查這些企業的審計工作檔案。中國政府正努力確保國內公司能夠繼續在紐約上市,監管機構已要求包括阿里巴巴、百度和京東在內的部分在美上市公司做好披露更多審計資訊的準備。

 

與此同時,大陸工信部昨(24日)發表針對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於當地時間16日撤銷中信國際在美公司214牌照事項的聲明,指稱FCC在未列出具體違規事實的情況下撤銷其214牌照,是進一步泛化國家安全、濫用國家力量對中國企業進行的無理打壓,並要求美方應撤回對中國企業不公正的決定,強調中方將繼續採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權益。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企在美國受到打壓。

                                                                                                                                                                                                                                                                                                                                                                                                                                                                                                                                                                                                                                                                                                                                                                                                                                       第二、未來會加速下市。

 

第三、回到香港和A股。

 

第四、中美金融脫鉤。

 

法企俄國

 

在俄羅斯進軍烏克蘭後,西方企業相繼加入抵制行列並宣布徹出俄國。但法國許多公司基於利益考量選擇按兵不動、靜觀其變,包括興業銀行、雷諾汽車與能源巨擘道達爾(TotalEnergies)等大型企業堅持與俄羅斯維持商業關係。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遭致西方制裁,當地的外資企業紛紛出走以表達譴責之意。但歐尚(Auchan)、樂華梅蘭(Leroy Merlin)等法國零售商持續在俄羅斯營業;興業銀行依然為俄國客戶處理交易。

 

至於近來承受極大道德壓力的道達爾,雖宣布將停止向俄羅斯購買石油與石油產品,但堅持對於俄羅斯油氣的鉅額投資案不受影響。

 

法國企業表示,在不違反國際制裁規定與遵循法國政府指示的前提下,他們將繼續在俄羅斯營業。

 

法企在俄羅斯的勢力龐大,起源於冷戰後打下良好根基。法企是俄羅斯最大外國雇主之一,提供當地逾15萬個工作機會。

 

 法國公司在俄國設立許多實體據點,導致他們與其他出口產品為主的外企相比更難撤出俄羅斯。俄國也警告,若外資企業撤出該國,那他們可能沒收資產甚至逮捕高層員工。

 

據《富比世》(Forbes)雜誌統計,歐尚、樂華梅蘭與雷諾企業在俄羅斯營收排名領先其他外企,三者2020年合計賺得9,310億盧布,相當於90億美元。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23日對法國國民議會視訊演說時批評表示:「雷諾、歐尚、樂華梅蘭等企業應停止贊助俄羅斯這個戰爭機器。人命比獲利更重要。」

 

歐尚發言人回應:「我們反對戰爭,但我們工作是提供食物給民眾,這無關政治。」

 

在英美政府強力施壓下,這些國家的企業宣布暫停、縮減俄羅斯業務,或是完全切斷與俄國關係。但法國政府認為,此事應交由企業自行評估。

 

我們的看法:

 

第一、法企在俄國利益大。

                                                                                                                                                                                                                                                                                                                                                                                                                                                                                                                                                                                                                                                                                                                                                                                                                                       第二、法企不願撤出。

 

第三、台企也被點名。

 

第四、目前暫緩業務拓展。

 

GOOGLE SPOTIFY

 

Google宣布,正在試行一項計畫,將允許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在其Android版本的應用程式(App)中,採用自家的付費系統,可直接向使用者收費,減少被Google抽成的費用,在外界對App商店抽佣的反壟斷疑慮升高之際,做出讓步。

 

GoogleSpotify23日宣布這項協議,未來幾個月某些國家的用戶從Google Play商店下載Spotify時,將能選擇要用Spotify的支付系統、還是Google Play的系統,若選擇使用Spotify的支付系統,用戶將被導引到Spotify的網站註冊、而非在Android版的App註冊。

 

Google的這項試行計畫也將開放少量開發者加入,但Google未提供廣泛推出的時間表、也未說明會先在哪些國家推出。Google副總裁薩瑪特(Sameer Samat)說:「這是重大的里程碑,也是所有主要App商店的一大創舉-不管是行動裝置、桌機或遊戲主機的App商店。」

 

過去,在Google Play商店與蘋果App Store上架App的第三方開發者,都無法直接向用戶收費、也無法拿到訂戶的信用卡號碼,而是必須透過Google或蘋果的支付系統,營收還要被抽走15%~30%的佣金。

 

Spotify拒絕透露若用戶選擇直接付費給SpotifyGoogle可取得的佣金比率,但彭博資訊引述消息人士指出,Spotify不須支付全額的15%佣金給GoogleGoogle則證實,Spotify仍將付費給Google,還沒訂出這項試行計畫的收費條款。

 

此舉將加重蘋果的壓力。蘋果仍堅決反對開放在App Store上架的開發者直接向用戶收費,並主張App Store仍在和Google Play商店相競爭,特別是通路條款與費用。

 

但彭博資訊指出,Google此舉不太可能促使蘋果做出類似調整,因為蘋果曾表示,不會與個別開發者(不管規模大小)達成營收協議,而且蘋果去年表示,將允許Spotify等媒體App能直接把用戶導引到自家網站,從而能夠完全繞過蘋果的15%~30%抽佣,但Spotify等業者仍無法在App建立嵌入式的支付系統,開放程度低於Google的試行計畫。

 

各國都已盯上Google和蘋果的App商店抽佣,美國國會正施壓要求允許App開發者使用自家支付系統,南韓更直接立法強迫Google和蘋果提供替代的付費系統。

 

我們的看法:

 

第一、Google被反壟斷政策影響。

                                                                                                                                                                                                                                                                                                                                                                                                                                                                                                                                                                                                                                                                                                                                                                                                                                       第二、GoogleSpotify和解。

 

第三、Apple後面行動值得觀察。

 

第四、未來平台優勢不再。

 

泰加密貨幣

 

泰國央行23日宣布,將限制商業銀行的數位資產業務,避免這些銀行承受無法預知的風險。泰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在同日宣布,41日起將禁止以加密貨幣和其他數位資產購買商品或服務,以維持金融市場穩定。

 

泰國央行表示,銀行業者對加密幣交易所等數位資產的投資,應限制在資本額的3%以內,且應透過旗下部門進行,以保障存款戶和民眾對銀行系統的信心。

 

泰國央行助理總裁馬利卡瑪斯說:「我們會加以監管,只允許銀行的部門投資數位資產,以保護銀行。希望銀行業者能漸進地投資數位資產,並重視投資品質,不要因害怕落後而全速投資。」

 

東南亞第二大經濟體泰國是此區率先認可加密幣為合法投資工具的國家之一,但在加密幣交易、投資及使用大幅成長後,主管機關加強監管力道。

 

泰國證交會與央行討論後,決定41日起禁止以這類數位資產作為支付方式,以防止洗錢、網路犯罪和金融體系穩定受威脅。

 

加密資產的高人氣已吸引泰國銀行業者投資,泰國匯商銀行去年11月同意以逾5億美元取得Bitkub線上公司多數股權,但迄今尚未獲得核准。

 

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osco)秘書長馬龍尼把目前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崛起比做網路泡沫,表示其爆炸性成長勢必引來「監管機關更密切關注」。

 

Iosco定於24日發布關於DeFi的報告,列舉逾12項重大風險,並將彙整業界人士回饋的意見,草擬規範DeFi的指引。

 

報告指出:「某些DeFi協定其實有中心化管理者,僅有名稱去中心化。」馬龍尼說,DeFi領域已出現許多利益衝突,也不夠透明。

 

我們的看法:

 

第一、泰國是亞洲第二大經濟體。

                                                                                                                                                                                                                                                                                                                                                                                                                                                                                                                                                                                                                                                                                                                                                                                                                                       第二、加密貨幣合法。

 

第三、但是要加以限制。

 

第四、值得台灣參考。

 

奧斯卡

 

今年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拿下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配角三大獎項的電影《CODA》(樂動心旋律),讓Apple TV+搶先網飛(Netflix)成為第一個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串流平台,可望為Apple TV+吸引更多新用戶。  

 

去年1月,《CODA》在日舞影展首映後立刻被蘋果相中,投資2,500萬美元買下發行權,創下日舞影展史上最高金額。  

 

製作成本不到1千萬美元的《CODA》在Apple TV+平台及少數電影院上映後市場反應不錯。內情人士透露當初大家認為《CODA》只是溫馨小品,「不像是得獎大作」,但蘋果暗自決定在這部電影上下注,力拚各大影展的最佳影片獎,為Apple TV+建立優質影片平台的口碑。  

 

往年好萊塢片商為了吸引美國影藝學院的近萬名投票會員青睞,不惜花費數千萬美元宣傳新片,從廣告、宣傳活動到各種促銷無所不用其極,就是為了在各大影展累積獎項及聲望,最終拿下奧斯卡大獎。  

 

電影產業顧問估計,蘋果光是對《CODA》投入的宣傳經費就超過1千萬美元,特地請來資深電影行銷顧問幫忙搶下電影院熱門放映時段,並在洛杉磯舉辦影人見面會及其他宣傳活動打響知名度。  

 

在蘋果重金宣傳之下,《CODA》分別拿下英國影藝學院獎及美國製片人協會獎等兩大電影界指標性獎項。在《CODA》中飾演聾啞家庭一家之主的演員特洛伊科特蘇爾(Troy Kotsur)獲頒美國演員工會最佳男配角獎時,特地在台上感謝蘋果相信聾啞演員實力。他表示:「向Apple TV+致敬。」  

 

自從2014年網飛原創影片首度獲得奧斯卡獎提名後,各大影片串流平台便投入愈來愈多心力追逐奧斯卡,希望小金人加持能讓更多觀眾認可線上串流平台的內容品質,而得獎數量也成為各平台之間的競爭目標。網飛近年已有多部影片拿下奧斯卡獎,偏偏最佳影片獎尚未入袋,這回卻被蘋果搶先一步。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串流是未來趨勢。

                                                                                                                                                                                                                                                                                                                                                                                                                                                                                                                                                                                                                                                                                                                                                                                                                                       第二、蘋果得獎意義重大。

 

第三、台灣串流快速成長。

 

第四、但內容主要為國外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