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日本/面板 國銀/石化登陸 富士康/太陽能 太陽能/歐美關廠整併 PE/台灣房地產

日本 / 面板

面對台灣與南韓面板大廠的激烈競爭,日本東芝、索尼和日立八月卅一日宣布,它們已就合併中小尺寸液晶面板業務達成協議,合體後成立的新公司,可望成為全球中小尺寸面板的龍頭,市占率超過二○%。新公司「Japan Display」預計在明年春季之前成立,日本半官方投資基金「產業革新機構」(INCJ)將投資大約兩千億日圓,取得七○%股權,東芝、索尼和日立各持股一○%。Japan Display將把焦點放在研發並量產新一代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面板。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DisplaySearch估計,去年東芝、索尼和日立在中小尺寸面板的全球市占率合計約二二%。三家合資的新公司市占率,將一舉超越目前的龍頭廠商夏普(約一五%),以及南韓三星集團和台灣奇美電子(各一二%)。

日本企業長期主導了液晶面板的研發和生產,但在電視用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場遭遇南韓和台灣廠商的低價攻勢,市占率降至約一○%。中小尺寸液晶面板雖然仍拿下約四○%的市占率,但南韓和台灣業者正急起直追。

今年初傳出將併購日立小尺寸面板廠的鴻海集團,原本希望聯日抗韓,如今日本人卻自己團結起來,昨天鴻海旗下奇美電主管形容:「面板業已經演變成國與國的戰爭」,希望政府協助面板業共禦外侮。

我們在幾週前就指出台灣產業整合太慢,對此合作案看法如下: 第一、三家失敗的廠商為求自保是對的事,但是合併後能否成為對的公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爾必達當年(1998)也是三家公司歷經亞洲金融海嘯洗禮後整合而成的,今天的世界地位仍然輸給韓國,但是至少比台灣好。

第二、這次新公司的資本額訂在26億美元,日本半官方機構(類似國發基金)占有70%股權,其他三家各占10%,我們相信日本半官方機構出資應該不會那麼多,可能是部分現金,剩餘的股權透過債務承接或其它形式。對於Sony等三家業者來說,等於是把爛攤子丟給政府,但總算找到退出渠道,不會像台灣茂德一樣,變成政府、投資人和銀行一起承擔苦果。

第三、台灣政府2008年也成立TMC,計劃拯救DRAM產業,最後卻以失敗收場。為什麼日本能,台灣卻不能?台灣企業對產業趨勢敏感度不夠,又不願意以激烈的手段(比如說裁員、關廠)來進行重整,而金融界還沉溺在「兩兆雙星」的迷思當中,對企業施以援手,以致重整無法達成共識。以日本這次成立新公司為例,假如政府持股占70%,三家業者的投資基本上絕大部分都是要打掉的。

第四、科技變化的速度太快,不對就應立刻處理。惠普花18億美元買下Palm,隔年馬上決定退出市場;微軟做手機或音樂隨身聽失敗,不到兩個月就停止生產,台灣的科技業者有沒有這種決心和前瞻的膽識?如果我們繼續苟延殘喘,未來可能有更多茂德的案例。

第五、M&A和PE不是解決科技界問題的靈丹,但是可以參考的solution。台灣的企業需要整併,需要資金到歐美去併購品牌、技術、專利和通路,傳統的資本市場工具無法滿足需求,M&A / PE就是根據特定市場情況而量身訂製的工具。

第六、台灣整個科技界的產業政策需要重新思考:IT面臨重大衝擊,新興產業如太陽能和LED還未開始享受獲利已要面臨整合了,如果政府不深思問題並積極因應,我們可能會有更多出問題的「雙D」和「雙A」,最後連狀況較佳的「雙H」(HTC / Honhai)和「雙T」(TSMC / TPK)也不能避免,我們對張忠謀董事長樂觀期待的台灣「新黃金十年」不敢寄以厚望,台積電或許還能維持,但整體產業呢?而當IT完蛋的時候,TSMC難道又能置身事外?

國銀 / 石化登陸

金管會1日公布修訂後的兩岸金融三法,取消4項限制、增訂1條新規及1項利多,鬆綁幅度優於預期。

新規定取消銀行投資大陸二擇一、三擇二、參股僅限1家的限制,以及大陸分行授信總餘額倍數限制的規定,並增訂國銀對大陸曝險部位不得逾其淨值1倍的新規。同時開放國銀OBU、海外分行可對大陸企業與自然人授信,以及與大陸銀行往來及拆借。

台灣多家石化企業日前在產業公會理事長率領下,和大陸方面簽署合作意向書,擬合資150億美元,在福建漳州古雷半島投資「台灣石化專區」,其中包括我方尚未開放登陸投資的輕油裂解項目。這訊息顯示,大陸對台灣產業的「磁吸效應」,已穿透到我方產業體系最根本的層面。

綜合而言,上述幾個因素,已經造成兩岸產業移轉「一邊倒」的情況,也就是台灣產業界一味地到大陸建立新產業鏈,但另方面看,卻未見大陸有哪種產業要到台灣來布局。這確是一種嚴重失衡。
我們的感想 : 第一、我們支持任何形式的雙邊開放,但是要對等,現在的實際情況是100比1,資金都想跑到大陸去投資,卻不見外資或陸資到台灣來投資。第二、陸資不是對台灣沒有興趣,而是政府把門都封死了,而陸資有興趣投資的領域(如房地產)又有太多的政治顧慮。

第三、OBU可以對大陸企業授信是好事,但是台灣這幾年對大陸太過於封閉,金融界可能要多做功課才行。第四、兩岸金融的交流不是只有開放分行,更重要的是開放彼此投資,現在台資金控已經可以到大陸合資基金、租賃和創投公司,但是還不見台灣金融機構對陸資開放。當然政府可以說這是因為選舉和政治的考量,但是政治正確的事情經濟不一定正確,太多的政治考量只會讓台灣經濟和產業結構更加單方面向中國大陸傾斜。

富士康 / 太陽能

中國經濟報報導,光伏電站是富士康與多晶矽巨頭—保利協鑫攜手合作計劃中的一部分,在山西大同的一期投資計畫中,100兆瓦已經開始勘測設計,富士康將主要負責電站投資和營運,電站的設計、採購和施工將由保利協鑫負責。

山西大同的光伏電站項目僅是富士康布局光伏第一步,藉由投資光伏電站,富士康將大舉進軍光伏電池和套件生產。
據了解,此次電站項目所需的光伏電池片和套件將由富士康負責生產,保利協鑫則將負責光伏電池所需的多晶矽的生產供應。保利協鑫集團、富士康科技集團日前已於大同舉行新能源及新興產業戰略合作項目簽約儀式,將打造從原料加工到產品應用完整供應鏈的光伏產業。

富士康、保利協鑫以及海潤太陽能,準備聯手打造一個太陽能帝國。「我們的目標是希望通過合作能達到10萬噸多晶矽、1萬兆瓦級的太陽能電池及套件的產能規模,而200兆瓦的電站項目也只是此次強強聯合的一個開始。」上述保利協鑫中環公司高管表示。

有業內人士感嘆,2010年中國多晶矽產量4.4萬噸,套件產量才8萬兆瓦左右,若富士康和保利協鑫的聯盟真能達到產能目標,那麼無疑將壟斷中國光伏市場,保利協鑫及富士康擁有成本控制和規模製造能力優勢,這兩大巨頭必將對全球的光伏產業形成巨大衝擊。

富士康與保利協鑫則是優勢互補,保利協鑫業務範圍覆蓋多晶矽與矽片生產、太陽能光伏電站,並沒有涉及電池和套件生產,這恰恰為富士康留下了市場空間,兩大巨頭一拍即合。

光伏電開發商指出,目前光伏產品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但長遠來看,隨著套件成本的下降,又將吸引更多的光伏項目投資者,刺激對光伏發電的需求,這個市場將被集體做大,而富士康與保利協鑫這種規模的巨頭將最終受益。

我們的觀察 : 第一、富士康需要一個新的業務焦點補強現在的手機代工,並提升疲弱不振的股價。第二、在全球太陽能產業開始洗牌整合之際,富士康的佈局是正確的,因為不但太陽能產業是「資本密集」和「政策密集」,而且現在進入還可以撿便宜。

第三、保利協鑫是大陸太陽能產業的龍頭,並且又有中投作為戰略股東,富士康有資金和管理的優勢,彼此合作屬於強強聯合,並為產業鏈彼此之間的整合,有其一定的優勢和意義。

第四、太陽能產業沒有真正全球成功的模式,還在不斷演進中,兩家企業彼此之間是否能夠有效融合也有待觀察。郭台銘過去和別人合作成功的例子較少,因為其作風屬於強勢主導;或許這只是開始,將來富士康和保利協鑫還會有下一波內部整合的過程。

太陽能 / 歐美關廠整併

德國最大的太陽能模組製造商SolarWorld表示,將關閉加州一座工廠與德國的若干生產線來精簡成本,主因是大陸廠商的崛起,光是今年以來,已讓太陽能電池價格重挫42%,其執行長阿思拜克(Frank Asbeck)直接點名,大陸官方以政府資源和資金投入,「那甚至不是產業問題,那是戰爭。」

《中國經營報》也報導,《十二五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規畫》意見稿即將在10月左右出台,預計到2015年,大陸國內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規模要達到10GW,意味著在今後每年新增2GW,相當於整個西班牙一整年安裝量。而意見稿也顯示,大陸政府還將集中支援骨幹型的太陽能企業,提供資金、貸款等方面扶持,將在2015年形成1到2家5萬噸級多晶矽企業,2到4家萬噸級多晶矽企業,以及1到2家5GW級太陽能電池企業,8到10家GW級太陽能電池企業;3到4家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光伏專用設備企業,培育1到2家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光伏企業等措施。

近來美國三家太陽能廠Evergreen Solar、Spectra Watt、Solyndra宣布破產,在太陽能電池的售價崩跌42%後,美國SunPower和德國的Roth&Rau也都被併購。

我們的感想 : 第一、歐美一流的公司都支撐不下去,說明這個產業的風險,誠如德國Asbeck執行長所言 :「不再是自由市場或產品好壞的問題,而是誰受最大的政治保護。」第二、大陸政府「直接補貼」的政策,造成不公平競爭,遲早會引起歐美反彈,預計會引起貿易談判,因為太陽能也是歐美國家的重要戰略新興產業。

第三、台灣業者財力不足,又缺乏產業政策支持,只有幾個選擇:加速整併或走向利基型定位發展。被陸資併購是一個選項,因為台灣和國際接軌能力較強,或許符合陸資需要。

第四、台商合晶上週已經宣告要賣出其在陽光能源的持股,陽光能源是香港上市公司,並有在台發行TDR,也是合晶當年將其大陸業務和瀋陽太陽能業者合併後的控股公司,現在創投股東Baring和創始股東合晶先後宣布要以TDR方式退出陽光能源,說明情況之艱難。

PE / 台灣房地產

香港私募基金豐泰地產宣布,未來三年將在大台北地區推案逾400億元,首案選在台北市的天母,第四季登場,明年還將攜手富邦建設在大台北華城的禾和特區推出總銷150億元的別墅案。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生效後,外資地產業者掀起登台投資熱,香港最大房仲中原地產在台大舉設點、北京萬通集團以轉投資子公司名義在淡水推案,豐泰近日在台北成立辦公室,多數外資地產商仍看好台灣房市後勢。

多數私募基金將投資重點擺在大陸,但豐泰評估,大陸的稅很重,投資報酬率不見得好,相較之下,台灣開放直航、觀光與投資,也調降遺贈稅跟營所稅,更簽了ECFA 。台灣房市前景頗佳,近日政府雖出手調控,反倒可讓房市更健康成長、避免泡沫。

豐泰在台灣房地產業界,已是耳熟能詳的外資法人名字,近3年經常參與多場大型指標性不動產標售,每次出手、也動輒成為焦點。例如天母聖道兒童之家1,715坪土地,在2010年初標售時,豐泰就以68.9億元的第三高價,次於第一高價的華固、第二高價的國壽和國建;此外,忠孝西路慶豐銀行總部大樓、敦南派出所地上權土地標售,豐泰也都以第二高價飲恨。

我們的觀察: 第一、香港和大陸房地產商對台灣房地產絕對是有興趣的,而且只會越來越高。第二、政府開放台資建商赴大陸投資上限,卻不允許陸資來台,這是本末倒置的作法。第三、房地產+大型實體項目(如醫療、旅遊、遊樂)應該是未來政府推動的方向,新加坡有了金沙和雲頂後整個產業都帶動起來了。第四、只要有好的實體運營項目,政府不應該限制外資或陸資來台投資房地產。地價也許會漲起來,但是投資帶動的就業機會和產業轉型才是關鍵。

禾新 / 台商醫院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之後,上海台資所獨資的禾新醫院,已於近日通過大陸衛生部核准,成為在大陸首家外資台資獨資醫院。

上海禾新醫院的前身就是扎根上海多年的辰新醫院,今年4月為籌備擴大營運,搬遷至上海漕河涇開發區,並向大陸衛生當局申請獨資醫院資格。

據了解,「升級」後的禾新,正式於7月14日獲大陸衛生部通過,成為ECFA之後的首家台資獨資醫院。

禾新醫院表示,將於9月正式為台胞、境外人士、高端人群和公眾提供高端醫療服務,這次一體化營運除了醫院還包含全新健康廣場,提供對象除了上海,還包括長三角地區台胞、境外人士及其高端人群。

我們的感想如下: 第一、ECFA開放五家台商在大陸成立獨資醫院,但一直沒有進展,證明醫療業對於大陸是陌生的。第二、醫療觀光、美容觀光成為新潮流,開放陸資到台灣來投資醫療產業可能比開放台商赴大陸投資更為重要。第三、台灣有眾多的醫療人才,大陸有市場和資金,如何創造雙贏模式是重點。第四、高端醫療會帶動房地產價格,政府應把大型房地產開發和大項醫療項目有效接軌,但可以要求外資或陸資長期投資的承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