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陸銀股權 外商來台 外商區域總部 IBM/巴菲特 華為/賽門鐵克 三星/醫療 SK電信/海力士

陸銀股權

美國銀行14日宣布減持建設銀行104億股H股,預計套現18億美元,為美銀今年第2度減持建行股權。事實上,在金融風暴後,傷痕累累的外資銀行紛紛出售中資銀行股權,以補強第一類資本適足率。據統計,外資銀行3年內共減持套現2230億港元,僅美銀就套現1433億港元,比重高達65%,顯示美銀承受龐大的資本補強壓力。

減持後,美銀持有建行股權從125億股降至21億股,持股比例僅1%。建行發言人表示,理解美銀減持行為,「美銀迫於自身經營問題和監管壓力而減持,是正常的市場行為;建行和美銀戰略合作關係保持不變。」

事實上,在金融風暴後,外資銀行就不斷減持中資銀行股權;且在巴塞爾協議Ⅲ要求下,歐美銀行亟需補充資本來符合監管指標。統計顯示,金融風暴後3年內,外資銀行共減持套現2230億港元;僅美銀就套現1433億港元。高盛、淡馬錫分別套現260億和280億港元。

分析師指出,外資銀行減持中資銀行有三大目的:看空銀行股、後院起火、正常交易。

後院起火則是指歐債危機蔓延,正醞釀新一波全球金融風暴,衝擊歐美金融機構獲利,迫使其大舉出售持有的中資銀行股權,以強化資本、彌補虧損,抵禦全球金融形勢日益加深的不確定性。例如高盛11月9日減持17.52億股工商銀行H股股權,套現85.5億港元。高盛財報顯示,由於投行業務、資產管理及證券承銷業務收入大幅縮減,第3季淨虧損44.28億美元。

我們的觀察:

第一、美國和歐洲幾大銀行五年前對於中國四大銀行的投資,現在成為金融海嘯後的救命錢。

第二、新加坡還是很有遠見,GIC和Temasek從Citi和UBS虧了很多錢,但是仍然沒有阻止他們對金融業的佈局,加碼中國銀行正是最好的方向。

第三、美國銀行後院失火,即使把建銀持股降到百分之一還是要賣。值得注意的是當年建銀想要引進的對象是Citi,Citi自己出了問題才輪到BoA,現在正好用來協助BoA補強其資本適足率。

第四、高盛出售工商銀行持股更值得注意,高盛雖然財務健全,但是在金融海嘯後交易收入大減,加上受到美國法規對自營交易的限制,所以必須靠出售ICBC持股來達成盈利目標。

第五、中國經濟正進入嚴峻的調整期,中小企業資金鏈已斷了,房地產正面臨泡沫化,大型國有企業面臨轉型的問題,中國的金融業和經濟息息相關,前途並不樂觀,外資在這時候出脫金融股股票,也情有可原。

外商來台

2011 MIPIM ASIA亞洲國際地產投資交易會今上午在香港會議中心開幕。經建會主委劉憶如率領70多人赴港參加,並以「台灣主題館」向全球投資基金招手,此次總計有35項大型政府與民間投資標的,金額高達新台幣1.1兆元。劉憶如表示,去年民間投資2兆,而去年7月截至今年7 月,全球有意來台投資的金額則有1兆餘元,其中確定金額達4000多億元,明年將舉辦城市觀光投資團,積極爭取來台投資。

劉憶如、台中市長胡志強、高雄港務局港務長蔡丁義、金門縣長李沃土今都出席台灣主題館的開幕儀式。劉憶如表示,MIPIM ASIA董事FilippoRean特地到台灣邀請我們赴港參加此盛會,希望藉此活動把西方的投資人帶來看亞洲商機,MIPIM在香港舉辦已有6、7年,若要爭取來台舉辦,恐怕較困難,但希望明年在香港展完後,可以邀請這40多個國家自由選擇來台看看不同的投資機會。

劉憶如表示,此次參展的國家中有六成來自亞洲,另四成來自非亞洲,像是歐美等地。她指出,亞洲自己投資亞洲已是趨勢,連馬來西亞都首次來參加,而且南韓和香港的主題館也都比台灣大,希望明年可以邀集台灣企業或各縣市政府共同參與贊助,舉辦3天的城市觀光投資團,讓更多人認識台灣,同時也能來台投資。另外,也將在2013年舉辦台灣不動產國際年會,透過這些活動,導引更多投資機會來台。

劉憶如指出,來台投資去年表現極佳,但今年第三季已經淡下來,很多投資人來台都發現台灣還不夠符合國際標準,希望台灣10年內可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

我們的感想:

第一、經濟部和經建會爭先恐後赴海外招商,不管是為選舉還是為拚政績,都是一件好事。

第二、值得注意的是MIPIM Asia 為國際房地產交易會,外人為何對台灣房地產有興趣?當然是因為看好台灣經濟和ECFA所帶來的新「橋樑」商機。

第三、政府要更清楚的針對和房地產相關的經濟活動:如研發、觀光、文創、會展或是亞洲營運中心等,並設計有力賣點,提供配套服務。以未來招商必須要從「更多更廣」轉變成「更專更精」,才能有效推廣到台灣,所以關鍵問題不只是Why Taiwan?而是Why Taiwan retail 或 Why Taiwan healthcare?

外商區域總部

經濟部16日發布在台灣外商調查,目前約有100家外商以台灣做為亞太區域總部,其中有四成五外商未來三年將擴充在台業務,潛在投資金額達300億元;此外,計有410家外商未來三年預計在台增加投資,金額達1,575億元。經濟部投資業務處長凌家裕表示,目前100家外商在台灣設區域總部基礎上,未來推動每年50家外商在台設立區域總部,期望2015年達成300家外商以台灣作為區域總部的目標。

經濟部指出,至少已有100家外商以台灣做為亞太區域總部,經營型態可分區域運籌總部、區域知識總部及區域金融總部,其中兼具三種型態者有23家,兼具兩種型態有51家。

100家外商區域總部中,高達45%未來三年將擴充在台業務,潛在投資超過300億元;所有調查的410家廠商中,潛在投資金額更達1,575億元。外商在台設區域總部,多以製造業為核心,區域總部並朝知識密集度較高的型態發展。

其中,美商台灣應用材料以台灣作亞太發貨中心及製造中心,荷商艾司摩爾則選擇在台成立全球卓越創新中心。汽車業中,福特六和著眼於台灣優秀的製造能力與交貨品質,加碼投資啟動黃金五年計畫;日商國瑞汽車,推動台灣整車及零組件外銷,整車今年達5萬輛,預計兩年後達8萬輛。

投資處官員指出,運籌總部是從事維修、配送及物流,知識總部是從事研發及設計,金融總部是負責籌資及接單轉單。根據調查,從事運籌總部的外商中,有71%的管理區域為中國大陸。從事知識總部的外商中,同樣有75%著眼於中國至於區域金融總部的外商中,更有79%的管理區域為中國。

我們的心得如下:

第一、政府喊了很多年「亞太營運中心」從未真正成功過,但是這一年以來,由於ECFA的關係,越來越多外商開始將區域總部設在台灣。

第二、台灣不一定是全亞洲的中心,但是可以作為區域「功能性」的總部,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及卓越的地理位置是台灣無可比擬的優勢。

第三、經濟部的外商區域總部分類很精確:區域運籌總部、區域知識總部及區域金融總部。運籌就是後勤支援和協調,包括管理和訓練;知識代表創新、設計、研發等高附加價值經濟活動。

第四、台灣還應成為大中華或亞洲其它國家的「先行者」試驗市場,外資有什麼產品或服務要進入亞洲或大中華市場,從台灣開始就行了。台灣的市場不夠大,但是卻相當具有代表性,比香港和新加坡都適合作為區域市場的試點。

第五、台灣的資本市場要更加開放,讓外資的投資活動可以和融資相連結,將可以創造更大的綜效。

IBM / 巴菲特

根據巴菲特的旗艦公司伯克希爾14日美股盤後發布的報告,截至9月30日,該公司持有IBM約5730萬股股票。當天早些時候,巴菲特在接受CNBC採訪時說,截至目前他的公司持有IBM股票6400萬股。這意味著,9月底至今,巴菲特的公司持續買入了約700萬股的IBM股票。

巴菲特買入IBM的價格也相當高。按照他說的大多數交易是在第三季度完成推算,伯克希爾買入IBM股票的平均價格達到167美元左右。IBM股票今年迄今已經上漲28%,在道指30只成份股中名列榜首。如此的上漲勢頭使得不少分析師都在近期取消了對該股的「買入」評級,但巴菲特卻表示,股價連創新高並不影響他買入IBM的股票,他認為該公司的股價今後還會漲得更高。

美聯社指出,巴菲特從很早以前就開始拒絕投資高科技企業,他認為從長遠來看,很難預測哪類科技行業能夠盈利。所以,對於曾以避開科技股而聞名的巴菲特來說,斥資107億美元買進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股票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轉變。除此之外,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已經持有930萬股英特爾股票,價值約為2億美元。該公司近期還買入了其他一些公司的股票,包括直播電視集團公司以及通用動力等。

對於巴菲特來說,買入IBM和英特爾的股票似乎意味著投資理念的一次轉變。不過,有分析人士表示,IBM目前的市盈率較低,加上公司擁有長期的發展計劃,且管理層在行業中相對穩定,這些都符合巴菲特一直以來奉行的投資準則。與其說巴菲特投資風格有變,不如說IBM具有投資價值。

深圳恒德投資總經理王瑜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目前IBM服務性業務的收入已占到公司盈利的50%以上。從2004年、2005年開始,IBM就開始進行戰略轉型,即從硬件科學技術的角度將其大部分精力轉為提供諮詢和收購企業重整服務。在這一過程中,IBM有兩大手筆:一是聯想以6.5億美元現金和6億美元的聯想股票的價格收購IBM的全球個人電腦(PC)業務,其中包括臺式機業務和筆記本業務;其次是將硬盤制造技術賣給了日立。

在王瑜看來,IBM已經成功地實現了戰略轉型,不再是一個專做硬件的企業,而是成功地轉型為科技服務類公司。同時,巴菲特買入時候IBM的市盈率較低。「巴菲特最喜歡這種『老樹發新芽』的公司。」王瑜表示。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對巴菲特來說是一大突破,他向來只投資他看得懂的公司,至少這代表他了解IBM的商業模式。他不太投資科技股,所以在他眼中IBM不是科技股。

第二、IBM業績成長強勁,但已經漲了一大段,現在美國經濟又不是很好,這說明巴菲特投資一定是長期的,短期IBM或許嫌貴,但長期來說現在股價仍是低點,所以巴菲特才會「抄底」。

第三、巴菲特投資術不簡單,因為大家都在看他、學他、批評他。有些東西遠在天邊、近在眼前,IBM就是一個例子。大家以往會說巴菲特不可能投資IBM,但是他投了,大家就跟著說巴菲特投資很有道理符合他的投資哲學,重點是他已經悄悄地把投資部位建完了。

第四、IBM應該會比巴菲特對比亞迪的投資要成功,BYD現在看起來根本只是一個炒作,由於獲利沒有辦法反映,股價又跌回原點,雖然巴菲特還是一直 defend 他投資BYD的原因,但是全球投資大眾都不是很認同,相信郭台銘董事長心裡一定樂歪了。

華為 / 賽門鐵克

華為計劃以5.3億美元(新台幣160.2億元)收購賽門鐵克在合資公司華為賽門鐵克中所持的49%股權。該協定還需監管部門批准和符合其他完成條件,預計此交易將在2012年第一季完成。

華為和賽門鐵克在聲明中指出,最近幾個月,他們就合資公司的未來舉行多次談判,兩家公司最後達成一致,認為單一的所有權關係可協助合資公司推動下一階段的增長。最近賽門鐵克在個人和企業產品上都獲得增長,第三季該公司利潤增長34%。華為賽門鐵克成立於2008年,總部位於香港,主要提供安全、儲存和系統管理產品,但成立至今三年都處於虧損狀態。

我們的感想如下:

第一、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電信設備供應商,華為對全世界同業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脅,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第二、美國一直不准華為收購美國企業,深怕技術外流,也因為國會會阻止干涉。

第三、華為收購賽門鐵克是中資整合大陸外資的案例,這和最近康師傅收購百事可樂中國業務的考量是一樣的,外資在中國經營得相當辛苦(舉例來說,華為賽門鐵克成立3年,現在仍是虧損狀態),美國國內經濟又不景氣,乾脆把合資公司收掉,讓中國人來當整合者。

第四、台灣沒有拒絕華為的條件,目前政府仍然不許台灣電信公司採購華為設備,華為來台投資由於電信事業沒有開放,就更不用說了。但是台灣需要和像華為這樣的世界一流廠商合作,共同開拓雲端商機,將產業鏈技術、人才移植到台灣。台灣不會拒絕和IBM這樣世界一流的公司合作,當像華為這樣的中國企業已經悄悄地變成世界第一時,台灣又如何能將其推拒於門外?

三星 / 醫療

三星電子完成對美國醫療公司Nexus的收購,繼續其在醫療產業擴張的計劃,向通用和西門子發起挑戰。綜合媒體11月16日報導,韓國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16日宣布,已完成對美國醫療設備制造商Nexus的收購,繼續在醫療產業的擴張。

三星公司在聲明中稱,Nexus是美國ITC Nexus控股公司旗下的分支,為客戶提供心臟檢查解決方案,幫助監測各種心血管疾病。三星稱收購案預計將於第四季度完成,但并未透漏該筆交易的財務細節。

2010年12月,三星以2.9億美元獲得韓國超聲診斷設備制造商Medison公司43.5%的股權,標誌著正式進軍醫療行業。今年4月三星增持該公司股份至65.8%。作為開發業績增長新動力計劃的一部分,三星曾宣布,準備總額為1.2萬億韓元(約合11億美元)進行醫療設備投資,包括擴大生產線規模和企業收購。

三星集團在醫療產業的投資體現了韓國醫療業與IT業的融合,顯示了其向環保、能源和健康等未來產業理念的轉變。全球老齡化進程加速,迅速發展的醫療行業吸引了來自眾多電子業巨頭的目光。除三星外,英特爾、西門子等企業亦開始關注健康服務體系的廣闊市場,跨界生物制藥領域投入開發新型的健康服務產品,利用其在技術層面的優勢,對醫療健康領域展開更為廣泛和滲透性更強的「入侵」。隨著三星在醫療行業的擴張加速,一直主導全球醫療設備市場的美國通用電器(General Electronics)和德國西門子(Siemens)將迎來三星強有力的挑戰。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三星是韓國IT巨人,但積極布局醫療產業,台積電呢?

第二、台積電已透過併購投資茂迪(太陽能)和 LED(美國LED關鍵零組件供應商),但積極性和遠見還不夠,和三星一比就被比下來了,台積電很自戀,缺乏企圖心和國家社會責任。

第三、三星在醫療領域也不是亂投一通,先前其收購的兩家醫療公司都和電子產業有關,代表三星利用IT的優勢借力使力,這也是台灣在醫療業最應該發展的方向(medical device 和 medical equipment)。

第四、台灣要切入醫療設備的優勢有兩個:大中華布局和IT產業鏈,機會比三星更好,看來政府和企業除了靠自身內部的成長以外,更要多利用跨國M&A和策略聯盟來加速成長腳步。

古河電氣
經濟部16日表示,全球最大電解銅箔製造商、日本古河電氣工業株式會社在雲林斗六擴大工業區投資46億元設廠,這是古河電氣在海外第一個生產據點。

這項日商投資,使得今年前十月國內電動車輛投資金額達到142.75億元,超過120億元目標金額,提前達陣。

工業局表示,在電動車輛、綠能車輛投資中,鋰電池零組件有關的投資占比最大、約74億元。

古河電氣是全球最大電解銅箔供應商,由於台灣電力供應穩定,價錢合理、品質佳等條件,古河電氣購入斗六擴大工業區土地,現在整地,預計明年8月開始運轉。

我們的感想:

第一、又一家大型日本企業在台投資,46億元的確不是小數目。

第二、古河電器是電解錫箔製造商,不知這和電動車的關係是什麼?可能是某部分元件。如果真的有關,我們要恭喜經濟部,因為外資是真正到台灣來投資和明日「新興產業」有關的項目。

第三、今年以來日商投資台灣不斷,現在應該將其提昇到另一個層次,經濟部長和經建會主委不一定要再跑到日本去招商,台灣的價值日商都看得見,反而更應作好投資服務,樹立口碑;另外,要深化投資的層面,推動上、中、下游整個產業鏈式的投資,形成「產業鍵」和「產業群」,不要讓已經來台的日商中小企業形成單打獨鬥的局面。

四、應該考慮提供整面的土地,規劃「日本鎮」或「日本城」,相信會有更好的效果。

SK電信 / 海力士

南韓行動通訊巨擘SK電信周一宣佈,公司已和記憶體晶片大廠海力士(Hynix)簽下收購協議,將以3.4兆韓元(約30.5億美元)買下海力士21.1%股權,成為SK電信史上最大購併案。

SK電信周一於提交政府的文件中表示,兩家公司已於上周五達成收購協議,並預計在明年上半完成交易。根據協議內容,SK電信除了從南韓外匯銀行(Korea Exchange Bank)等9家海力士債權人兼股東手中買下股權之外,還會以每股2.3萬韓元的價格買下海力士發行的1.02億股新股。

海力士預期,上述新股將為公司帶來2.3兆韓元資金,將可用來強化內部管理與財務架構。自從2002年債權銀行團以債權交換股權為條件,買下海力士大多數股權之後,海力士便苦尋不到理想買主,原因除了半導體產業前景不定之外,海力士的龐大資金需求也令潛在買主卻步。

在全球經濟動盪與歐債危機雙重衝擊下,海力士上季(7至9月)虧損5,626.2億韓元,和去年同期的獲利紀錄相比由盈轉虧,所幸今年終於盼得買主。

對SK集團旗下佔據南韓半數行動通訊市場的SK電信而言,海力士不僅是公司史上金額最高的購併對象,也是日後拓展新市場的重要籌碼。尤其在南韓行動電信市場趨向飽和之際,SK電信更加希望未來能結合電信事業與半導體事業,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

我們的心得如下:

第一、海力士十年重整成功,還能以高價賣給SK電信,可喜可賀,說明韓國政府扶植和重整產業真的是有兩把刷子。

第二、SK電信為電信龍頭,為了尋找一個「成長」性的產業,並且尋找「第二主業」,所以併購海力士。這個邏輯在韓國可以通,在外國就不一定能為人接受:假如我們把全台灣所有DRAM產業整合成一家公司,台灣大哥大會有興趣來購買嗎?只能說韓國人很團結。

第三、十年前海力士的債權銀行就入股海力士,這是現在茂德銀行團也想要推動的模式,只是時機太晚了。

第四、海力士重整成功關鍵在政府的支持和產業規模地位,政府一定要強迫企業用一切的手段整合,承擔必要的痛苦和社會成本,包括裁員、關廠、減產、減薪等,目標是打造具有世界競爭地位的產業龍頭,台灣不管是政府和民間都沒有這種魄力,所有DRAM公司加起來市占率還抵不上海力士一家。

第五、目前政府還在積極推動面板業者整合,但是基於台灣的國情,政府不會下指導棋。政府其實有籌碼可以推動產業整合,就是國發基金和銀行政策貨款,應該提供適度的激勵機制鼓勵民間業者整合,不管是面板、太陽能或LED,只要能朝「垂直」或「水平整合」就予以相關鼓勵配套措施,相信台灣的世界一定會加速往更具有競爭力的方向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