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康師傅/百事可樂 旺旺森永 MF Global 全球IPO DRAM 兩岸產業合作 無薪假 人民幣債劵

康師傅 / 百事可樂

頂新集團旗下康師傅控股近宣布,以換股模式和全球食品業巨擘百事可樂結盟,取得百事在大陸24座飲料裝瓶廠的控股公司CBL(China Bottlers Limited)100%股權,並握有百事在大陸碳酸、果汁、運動飲料39年產銷權。康師傅控股首度跨足碳酸飲料市場,對決龍頭可口可樂。

康師傅在大陸飲料市場中,即飲茶及瓶裝水登上第一寶座,果汁仍第二,僅次於可口可樂,今年初康師傅在非碳酸飲料類,擊敗可口可樂,躍居龍頭,如今和百事結盟,等於正式跨足碳酸飲料市場,和可口可樂的競爭將從果汁打到碳酸類,更為火熱。

百事可樂是全球食品業巨擘,和可口可樂在全世界國家競爭。不過,在大陸可口可樂的雪碧暢銷,帶動可口可樂碳酸類飲料在大陸拿下約60%市占率;百事在碳酸類市占率僅約30%,去年百事可樂在大陸仍虧損1.75億美元,和可口可樂的競爭居於劣勢。

市場人士說,這項合作案可說是「雙贏」,首先,百事可樂在大陸市場遇瓶頸,除較晚進入該市場外,經銷體系建置不深是關鍵。這一點,透過康師傅在全大陸超過6,000個經銷商,直營零售商近8萬個網絡,可以快速將百事產品銷往終端市場,提升市占率。

對康師傅而言,過去沒有碳酸類產品,且銷售市場僅在大陸,國際化不夠,如今結盟百事,除了擁有碳酸類產品,同時也掌握百事的果汁類、運動飲料產品,整合資源強化市占率,也有機會實現擊敗可口可樂的終極目標,在國際上增加品牌知名度。

事實上,康師傅和百事可樂的結盟,兩年前就開始接洽,只是這項合作案實在太大,且對於大陸飲料市場將有重大影響,一談就花了將近二年才完成。尤其對魏應州來說,他心中有個「超越可口可樂」的目標,此次合作意義更加非凡。

魏應州認為,百事可樂是世界上擁有最多超過10億美元品牌價值的公司,也是國際型的食品廠商,有機會和他們合作,代表康師傅在大陸市場經營的不錯,對方才會選上康師傅,作為合作夥伴。

與康師傅是競爭對手的一位台商業者昨天說,康師傅不會僅滿足於「代工百事可樂」,而是藉此機會找到一條新的戰略;康師傅未來跨出大陸市場,走向全球品牌的道路,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大陸飲料業人士指出,如同台灣飲料市場發展模式,碳酸飲料在大陸非酒精飲料市場比重愈來愈低,去年約跌至二成;反觀茶、咖啡與果汁等飲料市占率已超越碳酸飲料,對可口可樂而言,跨足其他飲料市場的迫切性極高。

可口可樂在2009年收購大陸本地果汁廠商「匯源果汁」失利,主要關鍵就是當時大陸商務部反對民族品牌被外國企業收購。

康師傅則被視為大陸本地品牌,藉由和百事可樂換股方式取得百事可樂在大陸的生產與經銷權,並不違反大陸官方保護陸企的思維。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能削弱可口可樂在大陸市場的占有率。

對於此案我們的感想如下:

第一、我們為康師傅大聲鼓掌,康師傅已成中國大陸食品零售龍頭,如果說有什麼可以批評的地方,就是從未有成為世界品牌的企圖心,過去只是以自身平台,協助日商進入中國,但這次能夠出手解救虧損嚴重的百事可樂中國,等於是和世界龍頭搭上關係,意義非凡。

第二、誠如分析師分析,本案成功的關鍵在於產品與生產鏈的成功整合,康師傅將接手百事可樂在大陸24座飲料裝瓶廠,掌握39年產銷權(很奇怪的數字,代表本案談判了一年多,到期日為2050年),製造向來不是老外的強項,康師傅垂直整合,從生產、包材,銷售一手包辦,應該可以做很精準的生產控管。

第三、魏應州董事長說,百事可樂是世界上擁有最多超過10億美元品牌價值的公司,這就對了,代表其看到了百事可樂的價值,還是從品牌組合來體現。康師傅飲品雖然很賺錢,但是沒有什麼王牌產品,完全是靠通路的力量,統一至少還有一個「茶裏王」。

第四、康師傅有遍布全中國大陸的零售網點,可以帶領百事可樂下鄉,從城市走進鄉村。中國大陸民企最強的競爭力就是深耕三、四線城市,從鄉村包圍城市。外商學不會這套,但是和台灣人合作就可以突破被限制,台商是中國與世界的橋樑。

第五、這次的交易價格對康師傅來說是很划算的,百事可樂等於是半買半送,2010年百事中國虧損額為1.75億美元,與百事合作的中方合作夥伴更曾經多次拋售持股,而百事占康師傅飲品的5%,根據公告,康師傅傳統飲品的帳面價值為5,500萬美元,代表其整體估值已達11億美元。康師傅只要能夠將百事中國 turn around,將有可觀綜效,目前的虧損就不足以擔心了。

第六、康師傅在中國有龐大的餐飲事業,包括牛肉麵和炸雞連鎖,和百事可樂肯定有綜效。

第七、百事可樂應該找不到像康師傅這樣全面、這麼速配的對象,所以交易條件才會那麼好。

第八、百事可樂最寶貴的資產不是碳酸飲料,而是其果汁飲料產品組合,將來和康師傅可在這方面深入合作。如同旺旺和森永的策略聯盟一樣,百事可樂和康師傅也可以在冷鏈物流上配合。

第九、康師傅飲品之前已經有和日商Asahi和伊藤忠合作,此次能夠再引進美國百事可樂,非常難得,通常外商的排它性很強,有你無我,康師傅能讓中、日、美共聚一堂,代表了極強的bargaining power,外商雖然不爽,也只能接受,沒有談判的餘地。

第十、本案一樣需要大陸官方批准,但批准機率應該很高,之前可口可樂併購匯源果汁失敗,主要是因為後者是民族品牌;百事旗下的必勝客併購大陸火鍋龍頭小肥羊,遲遲未獲商務部批准,也是相同道理。雀巢併購大陸糖果龍頭徐福記,由於後者是台商,應該較無問題,但是仍有變數,因為本質還是「外國人」併購 「中國人」,康師傅就不同了,這是中國人(台灣人)整合美國人,非常符合大陸目前政治思維,所以預料會順利過關。

旺旺森永

旺旺集團與日本乳業巨頭森永在上海舉行結盟簽約儀式,旺旺董事局主席蔡衍明表示,中國乳品市場保守估計是日本的10倍,大陸總書記胡錦濤曾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現在旺旺有森永技術為後盾,有機會當中國第一,世界第一。旺旺與森永乳業結盟第一步將先於南京設廠。

蔡衍明說,要發展乳業就要追隨森永的腳步。這次雙方簽約儀式,第一步將在南京設廠。旺仔牛奶在乳業目前排行第五,而森永一年在日本營運達70億美金,未來結盟,雙方擴大美夢的空間已編織出來。

蔡衍明說,南京設廠只是第一步,雙方先建立互信基礎之後還有第二、第三步,越走越順利。旺旺集團的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你旺、我旺、大家旺,雙方各自發揮所長,一同打造全中國乳品第一品牌。

森永會長大野晃表示,與旺旺在冷鏈市場合作一直是他心中企盼已久的期待,經過雙方半年多努力,終於攜手走到一起。根據森永對大陸市場的了解,大陸2000年鮮奶市場規模約870萬噸,如今鮮奶產量已達3500多萬噸,同時進口量約500萬噸,總量已達4000萬噸,換算成人均消費約30公斤。

他說,現今日本人均消費鮮奶量約90公斤,約為歐美1/3到一半,因此,中國若能達到日本標準,還有3倍的成長空間,若與歐美相較,則有8到10倍成長的可能性。

大野晃指出,旺旺在中國食品市場有豐富的技術、銷售、通路管道,對森永來說,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合作夥伴,森永是日本最悠久的乳品企業,這次雙方強強聯手,將成為大陸最強的乳品業之一。

旺旺集團表示,據統計,大陸酸奶市場總量已達300萬噸,占乳品市場約16.7%,光是2010年年成長便達23%,品牌仍在快速發展階段,行業前景看好,未來酸奶產品將朝功能性發展,與森永的合作,將使旺旺發展酸奶市場擁有一大熱點,同時,旺旺也將藉由與森永合作成為大陸第一品牌。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這是另外一家日本企業透過台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案例,也是所謂「耐吉理論」再一次的體現。

第二、旺旺在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康師傅已先後和七家日本企業成立合資公司,進軍中國市場,終於旺旺也想要在這方面急起直追。

第三、中國乳業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的空間,中國百億在這方面的技術不成熟,森永是日本乳業巨人,雙方合作有很大互補的空間。

第四、中國的冷鏈市場還在剛起步的階段,最近兩岸產業合作,選定的5大產業其中之一就是冷鏈物流,可見不只是冷鏈商品,包括冷鏈物流都有龐大商機,而旺旺在中國有廣闊的行銷通路,形成良好的冷鏈物流基礎。

第五、外資在這塊領域普通未能有效切入,和台商合作是最佳策略。之前中國蒙牛為乳業明星,三聚氰胺事件之後蒙牛被中糧接手,而其餘中國品牌如湖南太子奶又不爭氣,破產至今仍在股權重組中。

第六、旺旺先前還有旺仔牛奶作基礎,形成旺旺重要獲利來源,目前已在行業排名第五,和森永合作後,旺旺在中國乳業的排名肯定還會上升。

第七、康師傅和百事合作,進軍碳酸飲料;旺旺和森永聯盟,布局乳品市場。從消費習慣及趨勢來說,乳業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旺旺稍勝一籌。

MF Global
擁有200年歷史的美國期貨券商明富環球控股公司(MF Global),在公布創紀錄的巨幅虧損一周之後,在31日美國破產法庭聲請破產保護,使得這家歷史悠久的券商,成為歐洲債務風暴擴散下,遭到波及的第一家華爾街大型上市機構。

明富環球的倒閉引發很多市場質疑,認為這是否跟棄商從政的該公司執行長寇辛,一直追求高風險交易的本性密切相關。去年年初上任的寇辛計劃將明富環球改型成為投資銀行,除了傳統期貨及商品交易之外,開始將自身的資本用以自營交易。過去12個季度中,該公司僅獲利三次,上周更公布虧損1億8660萬美元的巨額虧損,導致股價大跌近3分之2。

根據聯邦破產法院的資料,明富環球目前擁有資產淨值約410億美元,債務為397億美元,破產波及最大的受害者為摩根大通集團(JP Morgan),代表公司債券所有人,高達12億美元,德意志銀行代表6億9000萬美元的債權人。

明富環球持有大量歐洲主權債券衍生性金融商品擔保,希臘出現債務金融危機後,股價在上周大跌67%,公司債券被信用評級公司打入垃圾級。明富環球上周末邀集多家買主,談判出售旗下公司資產,但仍逃不過破產的命運。

出身華爾街的明富環球執行長寇辛橫跨政商兩界,曾任參議員、新澤西州長及高盛集團董事,是民主黨在華爾街的主要支持者。寇辛全力支持柯林頓競選,後離開華爾街轉進政壇。

明富環球除了在華爾街進行衍生性金融商品擔保及承銷外,業務廣泛涉及全球資產管理與投資借貸擔保,投資人擔心明富現值不夠應付,表面上看來持有63億美元的歐洲主權債券如果繼續惡化,衍生性商品能否提供足夠擔保引發疑慮,上周開始大量拋售明富股票與債券。明富環球是華爾街主要的歐債衍生金融商品交易商,提供期貨期權市場與店頭交易等各項工具,業務十分廣泛,並涉及外匯,利率交易等。

對於MF Global的破產,我們有以下的感想:

第一、這個事件令人很感慨,也很憤怒,因為是在金融海嘯後才造成的,而且行為和海嘯前如出一轍,證明金融機構沒有自律和反省的能力。

第二、MF Global的前身(母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期貨公司和另類投資管理公司(Alternate Investment Management),後來將期貨經紀業務分拆在紐約證劵交易所上市,取名MF Global。

第三、MF Global的大股東是著名的金融業投資銀行家JC Flower,Flower以前是高盛金融機構投資銀行部的主管,曾經以成功地拯救和重整日本新生銀行 (Sinsei Bank)轟動全球,三年前並募集了一個40億美元的私募股權基金,專門投資出問題的金融機構,投資人包括中國大陸中投。MF Global的CEO是Flower以前的老闆,也是高盛前CEO – John Corzine,Corzine在1999年下台,被鮑爾森取代,後來在美國新澤西州從事了10年政治生涯。那麼多聰明的人和資金全聚集在一起,卻有這麼糟糕的結果。

第四、Corzine由於是寶來期貨股東,去年曾經來台訪問,我還一起和寶來主管與他共進晚餐,當時就覺得他雄心勃勃,有一點眼高手低,但由於他曾經擔任過高盛的全球總裁,政績顯赫,能夠「委身」加入 MF Global 這間小廟已經是不得了的事情,誰知道會不會像 Jamie Dimon 一樣,在離開花旗後加入JP Morgan,王子復仇成功,將JP Morgan變成全美最大金融機構。

第五、我還記得Corzine去年晚餐時一再講的一個重點是MF Global為何不能和高盛一樣的機構平起平坐,相互競爭。寶來也不是像元大一樣的金控,但是靠人才、創新、國際化也贏到了一片天空,再加上Flower又是金融投資教父,所以大家包括我在內對他講的願景都聽的津津有味。

第六、現在根據初步調查,MF Global的淨值約十億美元,但Corzine leverage的倍數高達其淨值的40倍。

第七、更糟糕的是,MF Global可能挪用客戶資金,將其和公司部分混在一起操作,所以Corzine可能要坐牢。

第八、MF Global的作為證明「佔領華爾街」的抗議和爭論都是有道理的,銀行家會越來越站不住腳。

第九、MF Global 的錯誤,令人覺得超級離譜,因為他去賭歐洲國的國家主權債務,認為有歐盟支撐,絕對不可能倒閉。從希臘事件可以得知,所謂的無風險債劵絕對不是無風險,義大利的債信當然不能和德國或法國相提並論。

第十、全球CBO/CLO的信評爭議證明所謂的債信評等只能作為一個參考,還有流動性及其他很多因素要一起綜合考慮。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這次也是因為信評機構將MF Global調成「junk」評等,不到一個禮拜公司就垮台了。

第十一、高盛的信譽應該也會大受影響,因為Corzine和Flower都是前高盛人。高盛一向強調team work,現在看起來最自私、最傲慢。高盛中國的團隊幾乎跑光光,全都跑出來開或加入私募股權基金;高盛美國的主管綜橫美國政壇,掌管美國和全球金融事務。高盛是華爾街的象徵,華爾街是美國國力的象徵;華爾街現在信譽破產,中國大陸早就不相信美國投資銀行,亞洲人特別是兩岸的中國人必須團結起來,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並因準備在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全球IPO

受到歐債危機衝擊,10月份美國與全球的首次公開募股(IPO)融資規模均為兩年多以來最小,但中國IPO市場相對不受影響,總額占全球IPO的6成,高居全球之冠。

據Dealogic數據,10月份共有65件IPO,總計融資25億美元,是2009年5月31家公司融資7.92億美元以來最低月度融資額。直到第2季止,全球IPO市場仍持續擴張。據安永統計,第2季全球總額646億美元,比前1季增加39%。

Dealogic數據指出,中國10月份的IPO規模占全球市場的6成,總計14件IPO共融資15億美元,金額是排名第2的美國的7倍多。中國在全球IPO市場一枝獨秀的情形愈來愈明顯,10月中國IPO規模占全球市場比重較第2季倍增,據安永數據,第2季中國IPO總額占全球的31.6%。

Dealogic數據顯示,美國上個月只有兩件IPO,總額僅2.1億美元;以件數計,韓國以8件IPO位居第2;日本和印度的融資規模分別排第5和第8,兩國10月份的IPO都是6件。

另據清科研究中心報告,中國10月份IPO數量為11件,延續下半年以來的下滑趨勢,比9月銳減56%,是去年月平均件數的四分之一,或今年前3季月平均的三分之一。

境內市場方面,10月份共有10家企業在境內市場IPO,合計融資33.36億美元,平均每家企業融資3.34億美元。其中,4家企業在深圳中小板上市,4家企業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另外2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境外市場10月份僅有中信證券在香港主板融資17億美元。

我們的感想:

第一、全球股市動盪,IPO會持續減少,這對企業有很大的影響,應該多利用M&A引進策略投資人。

第二、中國IPO越來越多會是一個趨勢,A股朝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包括上海主板、深圳主板、深圳中小板和深圳創業板。基於A股市場的高本益比,將來外資投資的企業也會在A股上市。

第三、Dealogic的研究好像沒有將台灣放進去,台灣今年以來上櫃和上市都不在少數,看來台灣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是被人遺忘了,台灣證劵交易所和櫃檯買賣中心應該和Dealogic溝通。

第四、VC和PE將來要退出的挑戰增強,必須尋找對的市場、對的時機、對的承銷商以及對的價格發行,一個環節沒有做好就可能前功盡棄,如何有效規劃資本市場退出成為PE提供附加價值的新功課。

第五、最近我已開始接到外資或陸資企業想要來台灣上市的詢問,台灣的資本市場機會變好,主要理由包括適合中小企業上市、本益比高、流動性佳、有外國公司第一上市及第二上市(TDR)實績等。在另一方面,主管當局設下的各種嚴加管理條件對TDR市場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外資在台止步,希望第一上市的大門不要又關上了。

DRAM

國內兩兆雙星產業垂危,面板廠與DRAM廠前三季合計虧損高達一千五百億以上。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表示,台灣的DRAM業主要是技術性不夠,不但不及三星,就連經濟部想要和國際大廠爾必達合作共同研發也被立法院擋下;面板廠則主要是市場需求不振,不是生產或是技術的本質問題。

面對國內3D1S產業(包括面板、LED、DRAM和太陽能等四大產業)經營艱困,甚至岌岌可危。昨晚經濟部政務次長林聖忠表示,目前工業局和技術處都有針對個案了解,也會多聽業者心聲,調整輔導的方向。

杜紫軍強調,目前兩兆雙星中的半導體現況尚可,主要是DRAM和面板出現問題。工業局過去曾想要提升國內DRAM技術,去年想要透過國發基金,以新台幣50億元和爾必達合作,成立研發中心,提升DRAM技術,但歷經一年,仍被立法院擋下。不過,經濟部也轉個彎,在今年9月通過「爾必達─瑞晶后里技術研發中心計畫」,透過和爾必達在台灣子公司瑞晶的合作,共同研發及整合相關技術,發展40奈米以下4F2架構下之記憶體製程,以透過技術移轉、學研界共同開發及人員訓練等,促使我國廠商有機會掌握自有關鍵技術。

我們的感想:

第一、台灣的產業又有了新名詞,以前是「雙D產業」,後來變成「雙D慘業」,現在又有所謂的「3D1S產業」,通通是問題產業和銀行拒絕往來戶,真的一點都不好笑。

第二、「3D1S」代表了全球主要的科技產業,說明台灣政府和民間不能再只向科技產業靠攏。整個科技產業有很嚴重的產能過剩(Over-Capacity)問題,所以才會有無薪假、減薪和裁員措施,政府不能只為了選舉,防堵無薪假,治標不治本。

第三、科技產業要從治本著手,就必須加強產業整合M&A。今年以來國外科技大廠紛紛整併,我們奇怪為何台灣沒有更快的動作,重組的形式不一定要是合併,出售股權或資產、合作或策略聯盟也是可能的手段,如仁寶就選邊站,和聯想成立合資公司。

第四、在另一方面,傳統產業卻蒸蒸日上,特別是台灣最具競爭力的工具機產業,在中部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聚落,還需要大批增加人手。

第五、政府應該拿出更有魄力的做法,不要只是聆聽業者的心聲、調整輔導方向。對於產業政策,需要有更清楚的定調,台灣的銀行都是追隨產業政策,「兩兆雙星」害死多少人?而太陽能和LED有讓多少業者深陷其中卻無力掙脫泥沼?

第六、國發基金可以廢了,速度太慢、權責不清、政策不明,不管是要支持什麼產業,最後都是徒勞無功,受到立法院或其他單位的阻礙,台灣應該成立像新加坡淡馬錫一樣的主權基金,或根據不同產業設立不同的投資公司,授權讓其積極兼併國外技術、進行產業整合。

兩岸產業合作

近來兩岸產業合作問題受到很大關注,10月20日第7次江陳會發表《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的共同意見》,28、29日首屆兩岸產業論壇達成多項共識,昨日經合會第2次例會亦總結產業合作階段性成果,並策勵將來。鑑於當前兩岸產業皆面臨景氣衰退衝擊、結構調整及出口競爭等多重挑戰,產業合作須從總體面進行整合檢討及規畫,才能切中需要,事半功倍。

近月大陸出口及經濟成長均明顯減緩,台灣主力出口產品為易受景氣波動影響的資、通訊等高科技產品,因而更是首當其衝,過去政府極力扶持的記憶體(DRAM)及面板產業虧損累累,正面臨存亡絕續的關頭;在兩岸建立大規模產業內分工的電腦、手機、LED等產業也都面臨產能過剩、訂單不足的嚴重問題;金融海嘯後兩岸大力扶持的綠能產業如太陽能、電動車等亦淪為艱困產業。若短期難關都無法度過,豈有能力奢談兩岸產業合作?

面對嚴苛的產業發展環境,兩岸合作必須抓對方向並有優先緩急的順序。在短期,合作重點應在協助產業因應景氣衰退,兩岸政府的角色當在協助整合產能過剩的產業,減少重複投資,汰弱留強,以為景氣好轉後競爭力提升,打下基礎。如面板、LED、太陽能等面臨衰退產業可列為最優先合作的項目,若能見到具體成效,必能增強兩岸產業合作的信心。

在邁向全球競爭過程中,兩岸產業的策略性合作,是和南韓、日本等主要對手決勝國際市場的重要利基。兩岸當局須從國際產業競爭戰略切入,找出兩岸共同的利基,進而引導或鼓勵兩岸業者進行策略性聯盟,才能突破瓶頸,共同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高值產業。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太陽能和LED在兩岸都是明星新興產業,卻已面臨全球產能過剩、價格狂跌、產業整合的生死存亡關頭,的確應該兩岸攜手合作,共謀對策。

第二、最近台灣和中國大陸簽訂的兩岸產業合作5大產業包括了LED和面板,應該積極尋求深入合作的可能,不要只是流於中國大陸對台灣採購的讓利救濟形式,開放陸資投資台灣LED就是一個重點。

第三、經濟部的「兩岸搭橋計畫」分布16個產業,做了很多貢獻,只有技術合作卻沒有產業深入合作是不行的,要深入合作就必須有股權的合資,台灣政府在這方面思想還是沒有轉過來,只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昨日產業」,「明日產業」不許陸資碰,現在所謂的「明日產業」已成了昨日黃花,再不開放其結果就像當年開放8吋晶圓廠赴大陸投資一樣,錯失所有的良機,too little and too late !

第四、兩岸產業合作最佳的形式是一同到海外去併購歐美日技術,大陸出資金,台灣出人才和技術,共同轉換先進科技應用到中國市場,在這方面我們還沒有看到先例,卻是極可行的方向。前兩周中國大陸民企龐大汽車以1億歐元併購破產的瑞典汽車公司紳寶(Saab),像這種案例就是兩岸可以共同攜手合作的。

無薪假

不景氣掀起無薪假爭議,竹科廠商代表昨指出,科技業淡旺季變化大,過時的勞基法應修訂擴大工時彈性,建議引進歐洲國家的「工時帳戶」制;廠商並抨擊勞基法出勤紀錄落伍、不適用科技業,政府簡直將企業當成違法罰錢的「提款機」。

總統馬英九昨率部會相關主管赴竹科與廠商代表進行向企業請益的座談會,會前還先到台積電與董事長張忠謀闢室密談;台積電不對外透露談話內容。對無薪假爭議,科學園區產業公會指出,目前產業景氣下滑,衰退力道與幅度可能超過金融海嘯時,建議政府提早因應。

中美矽晶董事長盧明光認為,產業在景氣低迷之際,不免要裁員或休無薪假、鼓勵休假、調班等,他建議仿效德國,准許企業將不景氣減少的正常工時記帳,等將來景氣恢復後,再用加班抵扣,這可避免裁員或休無薪假,不影響員工收入。

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指出,目前勞基法規定工時為每二週八十四小時,他建議改為一年結算,以符合全年產業淡旺季不同的人力需求,德國、英國都有「工時帳戶」彈性制度,值得參考引進。

李焜耀並指勞基法已是過時法令,他表示,勞基法規定「公司須有勞工出勤紀錄」,今年上半年大舉檢查科技公司,不合法就罰款。但其實除了生產線員工,科技業多採員工榮譽自主管理的工作彈性,上下班不打卡、不簽到;勞委會屢對廠商違法罰錢,簡直將企業當成「提款機」。

我們的看法:

第一、面臨全世界科技界的不景氣,企業需要有更大的自主彈性才能渡過難關。

第二、台灣的政府官員經常看報紙做決策,將無薪假塑造成勞資對立、或者是當成選舉議題是很危險的事。

第三、台灣企業轉型速度太慢,到後來都變得和茂德一樣,無可救藥,我們需要用更激烈的手段來解決結構性的經濟和產業問題。

第四、治本的手段包括出售資產、出售股權、合併、成立產業控股公司等,當年華宇將NB業務出售給偉創力(Flextronics)和美齊將LCD顯示器代工業務賣給大陸京東方,都是退出的良好範例,雖然主營業務沒有了,但至少換回一些現金,得以尋找下一波轉型的方向。

人民幣債劵

兩岸金融開放邁大步,金管會近日預告,將開放銀行業可投資大陸地區及政府所發行的有價證券。預計銀行業將有4,000億元額度瞄準人民幣債券,包括點心債、熊貓債。

依據金管會統計,到9月底為止,香港分行、OBU合計的人民幣存款共有106億元;人民幣放款卻不到1億元,僅9,300多萬元。主要是因為大陸外匯管制,企業在大陸境外借的人民幣,不容易匯到大陸境內使用,因此,企業對境外借款意願缺缺。

不過,金管會一次對所有國銀海外分行與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解禁,主要受惠者仍以香港分行、OBU及大陸分行為主。

行庫高層主管指出,其他海外分行的資金大多為其他國際放款業務所用,不可能有閒錢拿來投資人民幣債券。但香港分行與OBU不同,可望因投資限制解禁,再激勵吸收人民幣存款的動能。

銀行主管指出,陸企發行的香港人民幣債券利息,可能比不上外企,但是發行量較大,流動性也較佳,因此開放投資,有助銀行操作彈性。

我們的觀察:

第一、我們歡迎金管會開放的政策,台灣游資過多,需要尋找合適的去處。

第二、台灣企業在香港借的人民幣,不容易匯到大陸境內使用,但台灣銀行仍然可以透過海外分行和OBU投資人民幣,至少可以鍛鍊人民幣業務的經驗,培養參與將來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

第三、這可能會帶動更多的台灣企業或大陸台商到香港發行點心債,創造境外資本市場。

第四、台灣應該探討成立境內人民幣股票交易所的可行性,讓台灣海外及大陸台商資金參與人民幣的上市股權投資。新台幣不是國際貨幣,台灣資本市場吸引外資的動能,長期一定會受到阻礙,為何不朝人民幣國際板探討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