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台灣資本市場 黎明還是黃昏 ?

2011全球資本市場,中國大陸 (含香港) 再度成為全球上市 (IPO) 總額最高的地方,即使不算上海、深圳籌資總額410億美元,香港IPO總額309億美元也以些許差距再度超越紐約307億美元,成為全球籌資金額最高的單一市場。

香港去年有90件IPO,其中7件為全球前20大IPO,包括第一名的Glencore 礦業、Prada、Samsonite以及被國際金融雜誌選為年度最佳IPO的高鑫控股 (大潤發) 。去年12月,由於市況不佳,香港取消了近100億美元的IPO,否則總額會更高。

台灣去年上市櫃集資總額為389億元,由於沒有85°C、宸鴻等大型個案,總金額較前年593億元為少,但家數較前年增加了5成,特別是海外公司來台IPO,上市有12家,上櫃有11家,較前年成長6家及10家,不過規模都很小,平均股本約4億元。台股去年和大陸A股並列為亞洲跌幅最深的股市,大陸總理溫家寶日前罕見地表態,要求完善新股發行制度。

台灣的競爭對手新加坡IPO數量不多,但成功完成全球第二、亞洲第一的上市案 (李嘉誠的和記港口),金額高達54億美元,另外還完成了兩件大型資產信託,確定了資產證劵化的龍頭地位; 韓國交易所則頻頻在亞洲投資,入股寮國交易所,並和柬埔寨和緬甸合作設立交易所。

去年全球股市不佳,各國資本市場包括台灣在內新股上市七成以上都跌破承銷價,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台股比較大的問題不在初級市場,而在次級市場動能的急速減弱。前年的明星TDR由於溢價不再,讓外資為之卻步,雖然台灣資本市場適合中小企業的特性吸引不少外國企業來台上市櫃,彌補了這個空缺,但是初級市場表面的榮景,隱藏不住次級市場老態龍鍾的現象,台股交易市場正在逐漸沙漠化和「新加坡」化,上市櫃公司越來越多,投資人越來越少,希望越來越小。

為什麼會這樣? 這和目前資本市場生態結構和承銷制度有很大關係,一個資本市場的組成包括上市公司、投資人、證劵機構和主管機關。現有上市公司規模太小,應鼓勵產業整合並加速公營事業民營化; 承銷制度過分偏向散戶,不利法人和外資; 另外主管機關對於承銷定價及配售的相關政策,雖然出發點是為了保護投資人,最終結果卻可能導致對股價和次級市場的負面影響。

良好的投資人結構應包括散戶、機構法人、造市者和外資,現在無人願意出來擔任領頭羊,好公司新股上市只有投機價值,卻無投資價值,機構法人對於新股認購敬而遠之,這種投資人結構的「溫和崩壞」持續下去將使企業放棄在台上市。

台灣資本市場還面臨許多長期挑戰,包括A股興起、人民幣國際化、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以及最佳中概股 (康師傅、旺旺、大潤發等) 都選擇在香港上市,假如我們什麼都不做,台灣市場必將逐漸被邊緣化。

解決之道有以下幾點: 第一、確立「發展資本市場」為重大產業政策,興利重於防弊; 第二、徹底改革現有承銷制度,平衡散戶與機構投資人利益; 第三、擴大對外資開放,並加速公營事業民營化; 第四、兩家交易所應積極參與區域整合,甚至可以籌設人民幣離岸交易所。

台灣資本市場正在關鍵的十字路口,雖然沒有人特別看好,仍有不少外國企業將台灣視為下一個希望,然而我們也面臨了重重挑戰。台股就像2010年初時的曾雅妮,是否能夠撥雲見日,更上層樓,就看現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