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爾必達/美光, 金融西進, Japan M&A, 陸資暴衝, 第3波陸資鬆綁, 中華電/華航, 三一重工/德國機械, 鵬欣/牧場, 安盛人壽, NYSE/德意志交易所

爾必達 / 美光
日本媒體報導,全球第三大DRAM廠爾必達(Elpida)傳本月底將向銀行團及日本政府提出重整計畫。

其中包含與南科進行資本及業務的合作,但南科16日再度鄭重否認雙方有任何接觸,也不會有進一步的合作。業界研判,爾必達未來聯美抗韓的可能性甚高,至於合作方式,可能由美光承接爾必達的股權,雙方也確實正在洽商中。

爾必達也曾提及,將把位在廣島廠的產能移至台灣子公司瑞晶,不過瑞晶主管表示並不了解爾必達的實際計畫;但業界研判,DRAM價格低迷,瑞晶去年第四季跟進減產,不太可能再去承接爾必達的DRAM生產線,徒增庫存壓力。

集邦科技針對爾必達未來何去何從,提出研究報告,強調除了日本政府可能出面協調當地企業出面託管外,也可能尋求與美國DRAM大廠美光透過資本及業務合作,聯手抗韓。

集邦強調,由於美光的快閃記憶體事業仍獲利,公司負債比也低於30%,加上子公司華亞科的狀況與其他台廠相比也較為穩健,一般預料爾必達與美光洽談合作,未來可能由美光主導整併的機率甚高,而且美光若整併爾必達後,DRAM月產能將達32.8萬片,規模將超越南韓海力士,成為全球DRAM二哥。

先前也傳日本政府可能協調東芝出面託管,但東芝對DRAM產業並沒興趣,最後也可能會轉尋洽商美光接手。國內DRAM業者則認為,爾必達事件恐讓今年全球DRAM產業大洗牌,不管爾必達直接找美光合作,或是轉由日本其他企業託管,都將使DRAM市場逐步走入寡占,DRAM廠下半年營運將明顯改善。

我們的看法:

第一、爾必達和美光正在做弱者應該做的事,「弱弱聯合」,維持生存。

第二、這也是台灣三年前想要做,應該做卻沒有做成的事,當時台灣想要在爾必達和美光兩家中間選一個作為策略合作夥伴,最後因為無法進行徹底的改選,需要多方妥協,以致胎死腹中。

第三、如果爾必達和美光整合成功,還要台灣生存的空間嗎? 台灣不要想得太天真,台灣DRAM產業沒有一定要存在的價值。

第四、現在的力晶,已經淪落到只能為爾必達代工的角色,未來華亞科、南科之於美光可能還會如此。

第五、台灣業者和政府應該主動出手,加入爾必達和美光的談判,至少扮演一個關鍵第三者。

金融西進
馬英九總統順利連任,兩岸金融開放腳步是否放大,受到金融業界高度關注。華南金控董事長王榮周16日提出三大建議,包括台資銀行參股陸銀比重應提高至50%以上、加速開放大陸分行承作大陸當地人民及企業人民幣業務、儘快開放證券業進軍大陸市場。

王榮周也首度透露,看好北京是大陸政治中心,除證券第二代表處將落腳北京外,也選定將在北京設集團總聯絡處,未來大陸同意金控可於大陸設立總部,將在北京設總部。

王榮周表示,華南金控對進軍大陸市場,一直有全方位規劃,未來會採取「深耕現有版圖及擴大其他版圖,兩者並進策略」,第一是深耕現有珠三角的版圖,目前已在深圳設立分行,將在深圳再設立租賃及支行,另外華南產險在深圳也設有代表處。

第二是,擴大其他經濟區的版圖,現已向大陸提出將在上海設立第二家分行,版圖將擴張至長三角,目前華南永昌證券在上海也設有第一家分行,未來腳步將加快,證券已決定遞件在北京設第一家代表處。

台資銀行參股陸銀上限20%,台灣金融業一直疾呼進一步放寬。對此,王榮周指出,參股比率最好能放寬到50%以上,這樣才能發揮台資銀行更大功能,希望透過參股將台灣成功經驗施展於大陸。

我們的看法:

第一、選舉前金管會開始開放台灣金融業赴大陸的投資,但是很零散,東一塊西一塊,好像只是為了應付業者的壓力,看不出來有什麼整體的方向、目的,也仍然看不到一個清晰的產業政策。

第二、王榮周董事長的期待相當不切實際,台灣那麼小的市場只開放陸資入股5%,我們居然還要求大陸開放台資入股5%。台灣政府官員和企業家不能一直自我感覺良好,在兩岸關係逐漸趨向正常化的過程中還提出極度不對等的想法。

第三、華南金控在大陸佈局從南到北,珠三角到上海到北京,是正確的作法,至少有一個strategy,從點、線到面。

第四、除了跨地域外,華南也有跨領域,從銀行到租賃到產險,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業務focus,這是正確的策略。

Japan M&A
去年以來歐美經濟低迷促使日圓匯率屢創新高,也讓日本企業把握時機大興海外併購熱潮,使得去年日本企業亞洲購併案件量創歷史新高。

企業併購研究機構Recof Data最新資料顯示,去年日本企業在亞洲進行的併購案總計198件,不但創下歷史新高,且比起2005年高峰的153件多出許多。就全球來看,去年日本企業海外併購案總計455件,和1990年創下歷史紀錄的463件相去不遠。

由於日本人口老化的情形日漸顯著,因此企業近年來不得不轉向海外尋找成長動力。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在去年9月也曾表示:「我們將利用日圓升值的優勢協助國內企業購買海外公司與資源。」

武田製藥去年耗資140億美元收購瑞士藥廠Nycomed,成為去年日本企業最大海外併購案。飲料大廠麒麟控股公司也在去年投資26億美元,買下巴西同業Schincariol多數股權。

在天然資源方面,三菱去年投資超過50億美元買下礦業巨擘Anglo-American位於智利的部分煉銅場,而伊藤忠商事公司也投資10億美元入股美國石油業者Samson投資公司。

我們的感想:

第一、外在環境的改變促使日本企業加速海外併購,這也不正是台灣企業應該積極做的事嗎?

第二、如果以這種日本海外投資的大狂潮來看,日資投資台灣的數量還是相對不足的,我們的政府官員切勿沾沾自喜。

第三、台灣有什麼值得日本投資的行業,政府應該好好的思考,我在日本的朋友也在問我這個問題,真是大哉問,感覺上好像每個行業都很適合投資,但最優先的順序應該是什麼?

第四、在ICT領域,日本和台灣可以說是難兄難弟,一起被韓國人和美國人打得落花流水,踩在腳底下,真的是應該好好思考如何一起整合,比如說台灣入股爾必達,或是索尼切割一個部門出來和鴻海或宏碁JV。索尼曾和瑞典Ericsson合資手機,和Samsung合資成立面板廠,當然可以和台灣人合作。

陸資暴衝
隨馬英九總統勝選,讓原本「鴨子划水」的兩岸經貿政策終可望浮出水面!未來包括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後續4項協議的簽署、第3波陸資鬆綁項目與輕油裂解登陸時程,都將於農曆年後露出曙光。其中,貨品貿易協議最快可望在2月下旬啟動;討論許久的第3波陸資來台投資鬆綁,最快即將在3月宣布。

經濟部官員指出,除食品、傳統製藥及部分如半導體、面板、石化等敏感產業仍不開放外,未來包括LED產業、交通與文教設施等都可望逐步鬆綁;其中,又以製造業項目最多,預估陸資來台投資金額可望在第2季暴衝。

至於開放時機和條件,經部目前仍在研議中;由於中國規定外資登陸投資輕油裂解廠,須與本地企業合資,且外資持股比重不得超過50%,經部會先就鬆綁石化業合資比率限制,與中國展開談判。

兩岸ECFA早收清單已在今年元旦啟動第2階段降稅,至於後續的貨品貿易、服務業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及投保協議等4項協議,經濟部長施顏祥說,上次兩岸經合會時,雙方已交換降稅產品清單意見,包括我方提出的5824項與陸方涉及的6727項降稅清單。

未來將就立即降稅、分階段降稅及降稅產品與時程進行協商,希望最快在2月下旬即可啟動,並在今年有大幅進展。經濟部官員則指出,未來包括聚氯乙烯(PVC)等5大泛用塑膠、4大化纖原料、面板、CNC數控工具機、切削中心、汽車整車等,將爭取列入下一波零關稅清單。

我們的觀察:

第一、馬英九勝選,陸資來台應該會大幅增加,去年下半年陸資對來台最大的顧慮就是台灣的政治問題。

第二、台灣政府對陸資來台的掌握非常不準確,之前大張旗鼓的引進陸資投資台灣面板廠,結果無人問津,不是開放比例太小就是開方方向不對。

第三、台灣應該切實檢討為何開放的成效不彰,但是好像都只有怪到政治的理由上,根本沒有反省和檢討的誠意。歸根究柢台灣根本沒有想要真正對陸資「招商」,所以官員不熱誠,上面只會打高空,下面拼命搞官僚,媒體在旁澆冷水,怎麼會有結果? 假如我們有大陸官員對台招商熱誠和服務心態的十分之一,今天的結果絕對會不一樣。

第3波陸資鬆綁
總統府國安高層會議今日將聽取第3波陸資鬆綁檢討清單,包括開放陸資參股LED、第1類電信、觀光旅館相關設施及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工業園區等基礎公共建設等。估計納入鬆綁檢討清單高達近百項,鬆綁幅度遠大於前兩波。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在農曆年前,已針對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公共建設,完成初步報告,初步建議開放21項公共建設,其中包括有條件開放捷運、輕軌系統、車站和轉運站等14項,國道服務區等7項則無條件開放,陸資將可以BOT促參方式參與投資國內的公共建設。

相關官員透露,這次陸資鬆綁檢討,將比照外資開放的條件,逐一檢視陸資鬆綁的可能性。除非像中草藥等個別產業,因為是陸資的強項,鬆綁可能衝擊國內產業,否則,可以對外資開放,應該也可以對陸資鬆綁。惟相關官員也表示,陸資鬆綁,仍是循序漸進,短期內仍以正面表列的方式開放,不太可能採用負面表列。

據了解,對陸資鬆綁原則,經濟部長施顏祥已定調,以不影響國內產業,且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兩原則為考量,此外,有利積極促進兩岸產業優勢互補的項目,也優先鬆綁。

經濟部在98年6月30日展開第1波陸資鬆綁,去年3月再開放第2波,總計2波開放陸資來台清單計247項,其中製造業89項。第1波鬆綁製造業清單有64項,第2波開放陸資參股DRAM、面板等25項。

相關官員指出,有關第3波陸資鬆綁,政府內部持續在進行中,預計第3波鬆綁將針對陸資有興趣投資項目,包括第1類電信、LED、工具機及觀光旅館等進行檢討,並採取更務實做法。估計第3波陸資鬆綁清單製造業、服務業、公共建設等3大類,至少近百項。

不過,經濟部在上1波陸資鬆綁中,已開放陸資來台參股國內面板廠,參股比例1成,且新設公司參股比例放寬至5成,但迄今並未有陸資來台參股個案,因此第3波陸資鬆綁,經濟部內部目前傾向暫不考慮進一步放寬面板的參股比例。

我們的心得:

第一、開放陸資投資公共建設是正確的方向,但政府應該端出個像樣的菜出來,比如說高鐵,若有陸資入股可以改善其脆弱的財務結構,只開放區域捷運沒有什麼吸引力。

第二、政府要多透過律師或銀行專家作市場調查,不要閉門想像,開放一堆不切實際的項目或行業。

第三、我們贊成對於觀光旅館的開放,觀光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對台灣經濟是有幫助的。

第四、「兩岸搭橋計畫」相關行業應該大幅開放,目前沒有一個開放。

第五、房地產如果是配合百貨公司、購物中心、旅館等投資,應該配合開放,可以要求短期內不得轉讓。

中華電 / 華航
中華電信(2412)董事會通過「有條件」認購中華航空(2610)現金增資股,預定投資35億元,持股比例5.74%,成為華航第三大法人股東,僅次於中華航空發展基金會的39%以及國發基金的11%。

資料顯示,國發基金、航發會加上新入股的中華電,三者合計將持有55%華航股權,而這三者都具備濃厚的公股色彩,就股權結構來看,華航形式上是民營上市公司,實質卻是公股掌控的國營航空公司。

另外,華航今年將全面改選董監事,由於泛公股(航發會、國發基金與中華電)合計已持有逾半數的股權,預期華航這次改選「西線無戰事」,交通部主導的航發會將取得絕對多數的席次,繼續掌握華航經營權。

中華電投資華航雖然著眼於兩岸觀光航運,配合政府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希望跨足觀光雲端服務。不過麥格理認為,中華電信與華航之間缺乏產業關聯性,商機不大。

另外麥格理也指出,政府對於中華電信的投資決策,干涉程度愈來愈高,中華電信董事會的獨立性將遭到破壞,此點恐引起投資人疑慮,擔心未來中華電配合政府計畫而投資虧損事業。目前中華電的寬頻投資支出就是受到政府計畫的主導。

麥格理分析,過去中華電也曾參與政府相關的債券投資,風險較低,但此次卻不以債券而是參股方式投資華航,令人質疑。瑞銀最新報告也指出,中華電投資華航,並不能為中華電核心業務帶來明顯效益,中華電投資人看中的是中華電信核心業務的穩定及高殖利率,而不是非本業的業外轉投資。瑞銀預估中華電今年每股獲利仍有6.64元,較去年每股稅後盈餘6.05元成長,因此仍維持買進評等,目標價107元。

我們的感想:

第一、中華電現今很多,積極展開多角化是應該的,大陸的海南航空這幾年也在積極轉型。

第二、兩岸交流日趨熱絡,未來陸客來台觀光應該會大幅增加,所以投資華航的風險不大。

第三、中華電投資華航不應該是為了增加國營事業的持股,或是為了控制華航的營運,而應該是基於「綜效」的考量。

第四、中華電和華航有什麼「綜效」,這需要運用想像力,可以設計一些交叉行銷的計畫,比如說大陸觀光客來台下飛機後,可以給他們一張電信儲值卡,除了用來打電話以外,還可以進行購物,中華電信正在和「悠遊卡」和「統一超商」進行策略聯盟,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彼此連結的。

第五、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對中華電入股華航還是予以肯定,要按一個「讚」。

三一重工 / 德國機械
大陸企業海外併購再度創下佳績,據網易財經網報導,大陸三一重工與世界混凝土龍頭德國普茨邁斯特股份有限公司(putzmeister)日前在德國共同宣布,兩家公司已達成正式協議,將在通過監管部門審核之後正式完成合併;並待雙方合併完成後,三一重工將完成對普茨邁斯特全部股權的收購。

本次企業合併交易將是首例德國知名中小型專業製造企業與大陸企業的合併,而透過此次企業間的合併,普茨邁斯特將得到三一重工資金上的援助,而三一重工將獲得代表頂尖技術的德國製造產品標籤,以及普茨邁斯特在大陸以外的全球銷售網路。

三一集團董事局主席梁穩根表示,三一重工與德國普茨邁斯特在全球商業活動的地理佈局有很強的互補性,此次合併完成後將創造出一個新的混凝土泵車全球製造業龍頭。

梁穩根另指出,雙方合併完成後普茨邁斯特仍將保持獨立運作,普茨邁斯特總部將成為三一重工在大陸以外的新全球總部,而三一重工仍將專注於開拓大陸國內的中低端消費市場,而普茨邁斯特則將繼續保持在高端市場經營的地位。

德國普茨邁斯特是全球最知名的工程機械製造商之一,特別是在混凝土泵車製造領域,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據資料顯示,普茨邁斯特的全球市場佔有率高達40%,而且90%以上的銷售收入來自於海外,海外市場遍佈全球110多個國家,去年該公司銷售收入高達5.7億歐元。

此次收購是三一重工走出國際化的重要一步,以Putzmeister的品牌影響力和三一的製造能力,再加上2008年中聯重科收購CIFA,可說全世界的混凝土機械都在大陸公司手上,可見大陸重機械行業,走向世界的速度遠比想像要快。

大陸近年在機械行業越演越烈,近年來包括中聯重科收購義大利CIFA(Com p agniaItalianaFormeAcciaio),廣西柳工機械收購波蘭HSW(HutaStalowaWola),近期有山東重工集團收購遊艇公司義大利法拉帝(Ferretti Group)等,發生多次跨國收購事件。

旗下子公司三一德國有限公司將聯合中信基金,收購100%股權,其中三一德國收購90%,中信基金收購10%。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企業積極「走出去」似乎還在加速,有增無減。

第二、本項目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三一重工是中國行業龍頭,而德國又是全球高精密機械製造大國,中國整合德國,不管從面子上或裡子上都說得過去。

第三、中國的快速成長已經到達一個階段,速度勢必放慢下來,強迫三一從中國市場跨足到全球市場,尋求新的成長動力,當然這也會對美國大廠如凱特彼勒等造成一定競爭壓力。

第四、機械業是台灣的強項,兩岸企業應該共同尋找互補點,一起到海外去做併購。

第五、中聯重工之前結合PE收購義大利業者,雖然創造了一個新資本運作模式,但M&A後的管理整合是否成功,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切勿一廂情願,自我感覺良好。

鵬欣 / 牧場
據BBC報導,紐西蘭政府27日批准一家上海民營企業-鵬欣集團收購紐西蘭16座牧場的申請。這是首次有中國投資者收購紐西蘭的牧場。

不過,鵬欣集團也面臨所有中國企業對外擴張時經常遭遇的老問題,當地不少民族主義者強烈反對中國染指紐西蘭的牧場。

BBC指出,鵬欣集團收購16座紐西蘭牧場總投資超過1.64億美元(約新台幣48.8億元)。紐西蘭總理凱依(John Key)表示,紐西蘭中北部島上的牧場破產後一直在尋找買主,而且紐西蘭迄今賣給外國投資者的農場還不到1%。

報導稱,紐西蘭當地一些評論認為,這些反對聲音當中參雜著排外情緒,因為之前紐西蘭一些牧場被美國人和德國人收購時並沒有引起類似的爭議。儘管如此,BBC指出,毫無疑問的是,紐西蘭的經濟前景與中國的關係仍將越來越密切。

根據鵬欣集團官方網站上消息,鵬欣集團主要從事房地產開發、礦產實業、現代農業和股權投資,資產規模超人民幣百億元(約新台幣480億元),員工逾4,000人。

近幾年,鵬欣集團積極響應大陸官方「走出去」的號召,已經先後在南美洲、非洲以及亞洲各國投資和參股數個大型礦業和農場。2010年鵬欣集團即斥資2,720萬美元(約新台幣8.1億元),收購玻利維亞一家佔地18.73萬畝的國有農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的乳業發展還是不夠成熟,未來會有更多海外併購的需要。

第二、上海光明食品去年也收購了一家紐西蘭的食品公司,看來不論是國營或民營企業,對於海外乳業收購是有志一同。

第三、鵬欣投資的金額1.64億美元並不是小數目,說明中國大陸民營企業越來越有錢,而且海外M&A手筆越來越大。

第四、未來全球很多資產都會引進中國大陸的戰略投資者,台灣到現在招商引資還是以檢查有無中資成分作為第一關,實在沒有必要,而且是反其道而行,不符合馬總統未來經濟開放的思維。

安盛人壽
打算「3進」台灣的安盛(AXA)人壽昨(1)日主動發布新聞稿強調,16日已遞件向金管會申請設立在台分公司,且對金管會開出的各項要求,AXA都同意遵守。金管會表示,已收到申請,但也發文要求AXA先「詳細說明」先前二度撤出台灣的原因。

安盛人壽這次是以百慕達商的身分,申請設立台灣分公司,首波匯入新台幣3億元,第二階段將增資到6億元,逐步擴大在台營運規模,中長期考慮轉設為在台子公司,增加投資到20億元。此外,AXA亞洲總部已向法國總公司請求,由總公司董事會出具至少10年不撤出台灣市場保證,且先前安盛國衛的保戶若要移轉到新的安盛人壽,AXA也願意承接。

金管會表示,的確已接到安盛人壽的申請文件,但尚未進行實質審查,由於主管機關對AXA先前二度撤出台灣市場,且未能妥善處理保戶及員工事宜「相當介意」,在收到申請文件後,立即發文要求安盛人壽先解釋先前撤台的原因。

AXA最早是在1993年與澳商國衛合資在台設立安盛國衛人壽,但經營多年,市占率僅0.2%,總部決定撤離台灣,2001年底將4萬多張保單出售給全球人壽,但因當時有2,000多位保戶拒絕隨同移轉給全球人壽,至今安盛國衛人壽仍有至少逾千位保戶,公司營業執照仍在,也設有在台總經理高漢華。

AXA集團2006年又因併購瑞士信貸集團下的Winterthur保險事業,取得台灣瑞泰人壽,但2007年即出售給中國人壽,二度離開台灣市場。

AXA去年開始在台招兵買馬,並租下信義計畫區辦公室,預計初期要找150~200位員工,以重新進入台灣保險市場,且去年也與保險局溝通想回來台灣市場發展;但保險局希望AXA必須說明先前撤離的原因、重回台灣市場的考量、長期經營承諾、投資台灣的計畫。

據悉,初期AXA並未同意承諾10年長期經營、且未同意承受安盛國衛保戶問題,因此金管會內部會議原本已討論不同意該申請案,結果安盛人壽16日正式遞件時,強調同意遵守金管會所有條件。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國外保險公司M&A頻繁,由於策略的變動是有可能進進出出台灣。

第二、但無論如何金管會 (保險局) 設立 "退出障礙" 是不符合市場機制的。之前第一金控保險合資夥伴英傑華 (Aviva) 要撤出台灣,保險局也不允許,還要英傑華 "留下一部份股權",是非常可笑的作法,不符合國際市場慣例。

第三、大都會人壽出售給中國信託,至少找到一個好東家,難道這樣不是對保戶更有保障?

第四、馬總統宣示經濟要「脫胎換骨」,那金融也一定要徹底轉型,唯有將這種不合時宜的政策法規限制鬆綁,台灣才能真正地吸引外資進駐。

第五、AXA表面上看起來是「三進」,但其實2006年因併購瑞士信貸旗下事業,多了一張保險執照,賣給別人,是很正常的事。

第六、台灣主管官員要以「興利」為己任,積極開放大門,引進全球一流外資,而不是動輒以「防弊」為主。

NYSE / 德意志交易所
有意合併為全球市值最大交易所的德意志證交所(Deutsche Borse)和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NYSE Euronext)1日證實,歐盟已否決這項合併案,理由是可能妨礙公平競爭。兩家公司在聲明中說:「我們已被告知,歐盟執委會1日決定禁止這項業務整合的提議。」

歐盟執委會的聲明說:「雖然兩家證交所提出補救辦法,但執委會認定這起合併案可能大幅妨礙有效競爭。」根據歐盟反托辣斯主管阿爾穆尼亞(Joaquin Almunia),27國的執委全數贊成否決這項合併案。

紐約泛歐證交所執行長尼德羅爾(Duncan Niederauer )透露,正考慮是否對執委會的決議提起上訴。

德意志證交所去年2月同意收購紐約泛歐證交所,對後者估值為95億美元。自此德意志證交所股價一路下滑,市值蒸發約73億美元。

德意志證交所旗下擁有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至於紐約泛歐交易所則有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Liffe)。一旦兩大交易所整併成新的公司,歐洲將有超過90%的衍生商品市場都將落入它的掌握。

由於合併案破局,紐約泛歐交易所表示將透過回購庫藏股計畫,歸還股東5.5億美元,並且尋求機會,讓它的衍生商品業務持續成長。

紐約泛歐證交所執行長奈德羅(Duncan Niederauer)發布聲明指稱,將利用財務優勢來為衍生商品業務尋求成長機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去年以來,全球三大交易所的整合均遭到否決,包括新加坡證劵交易所收購澳大利亞證交所,倫敦證劵交易所收購加拿大多倫多交易所,以及最近的紐約泛歐交易所收購全球市值最大的德意志證交所。

第二、違反公平競爭是這些交易主要被否決的理由,但是和各國興起的民族主義擔憂也有一定的關係。

第三、台灣的主管機關和證交所不要以為這些全球整併交易都失敗,自己就可以置身事外,不管全球交易所整合的趨勢。

第四、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全球化」和「在地化」的競爭,這兩種力量的牽引會一直持續下去。

第五、未來交易所的整合會從「完全合併」轉向「參股」、「合資」等少數股權的策略聯盟手段,台灣要準備好。

第六、台灣有很好的條件,不管是和歐美交易所合資成立新交易所或者是引進其作為策略投資人,都是可行的方案。台灣一定要主動出擊,甚至可以藉著這波全球整合的東風來籌設境外人民幣離岸交易所,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構想更添加一些實質內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