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開發金 凱基證, 富士康 零售, 中型併購, 7天, 福益減資, 臉書 那斯達克, AMOLED, 外籍人才

開發金 / 凱基證
中華開發金控5日宣布公開收購凱基證券持股,將以換股及現金搭配,約當每股收購價格 16.71元,以凱基證20個交易日均價12.59元計,溢價幅度逾33%;若100%收購,總交易金額將達 546億餘元,創券商最大併購紀錄。

開發金控總經理楊文鈞表示,此一交易案是基於策略性考量,未來開發金將從過去以創投為主的金控,逐漸擴大至以投資銀行及企金業務為主的金控。

楊文鈞指出,透過公開收購凱基證劵100%持股後,開發金股本將從目前1,125億元,擴大至1,500億元,創下國內金控資本額最高紀錄。同時,除辜家持股會增加外,其他股東持股會稀釋34.88%,也就是說公股持股將會遭到大幅稀釋。

開發金發言人張立人表示,考量未來發展需要,為擴大證劵事業群經營規模,發揮經營綜效,以加速提升公司整體獲利能力,創造公司股東最大權益,昨天董事會決議將公開收購凱基證,公股對此合併案並未表異議。

元大金控旗下的元大證券向來是券商領導品牌,完成合併寶來證後,經紀市占率在業界遙遙領先。對於開發金收購凱基證一事,莊有德表示,若台灣能有更多大型券商,相當有利整體產業發展,對開發金收購凱基證樂觀其成。

開發金子公司大華證與凱基證可望經過資源整合下,挑戰國內承銷業務龍頭元大證券地位。根據統計,以現有規模計算,若是凱基證與大華證合併,包括股票承銷總金額、債券承銷金額市場將躍居市場第一,其他包括據點數、經紀市占率、融資市占率等排行都占市場第二名。

不願具名的大型券商高層表示,大華證董事長許道義原就是承銷高手,未來與凱基證合併後,一定會超越元大證,成為國內承銷業界新龍頭。國內承銷大老、券商公會承銷委員會召集人張立秋表示,開發金和其他金控不同,創投資源豐沛,若能有效整合內部資源,未來成長可期。

相關人士指出,開發金這次是委託知名的安侯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安侯評估結果是:凱基證的合理併購價格為每股介於十五元至二十一元之間,開發金最後選擇接近該區間下緣的價格,即每股十六元公開收購;因此,在併購價格上,公股代表「找不到反對的理由」。

相關人士解釋,根據安侯會計師事務提供過去十年來國內券商併購的溢價大都落在百分之三十二;而這次開發金以每股十六點七元的價格公開收購凱基證,也是溢價百分三十二,看來併購價並無偏高。

凱基證券副總經理兼發言人盛嘉珍表示,開發金公開收購凱基證最低門檻是股權50.1%,執行結果有三,分別是百分之百完全收購、超過50.1%的完成公開收購、未能跨過收購門檻。

盛嘉珍直言,收購股數若超過50.1%,這樁公開收購就算成功,凱基證券將成為開發金子公司,是否下市,由主管機關視被收購股權比重等情況裁量,大股東本身也可針對是否下市提出意見,甚至主動申請提出下市;若可百分之百收購,凱基證券將面臨下市問題,但依過去市場併購經驗,百分之百完全收購的難度相當高。但若未達收購最低門檻50.1%,則退回原點,不致對凱基股價產生影響或衝擊。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元大併購寶來以後,一定會帶動台灣證劵業進一步的整合,開發金併購凱基當然是合理的行動。

第二、此次併購的溢價在中間,不高不低。辜家既是開發金又是凱基證的股東,溢價訂得太高或太低對於任何一邊來說,都有可能被認為是利益輸送,中庸之道最好。

第三、開發金需要積極轉型,從投資公司走向投資銀行,大華和凱基的承銷及投資銀行業務能力都很強,加上開發金自身龐大的直接投資能量,整合後是有可能在一級市場超越元大,成為新的投資銀行龍頭。

第四、但是台灣證劵業特別是承銷有薄利化的趨勢,未來是否能夠給開發金帶來合理的股東回報,尚有待觀察。

第五、中國大陸的投資銀行已經開始走向海外,海通證劵併購了香港最大劵商大福,最近中信證劵又計畫全面收購里昂證劵股權,台灣劵商的機會是兩岸,如果能夠有效整合直接投資、併購和資本市場業務,是有可能創造出新機會,但問題在於金管會管得過嚴,限制了劵商的創造力和拓展新業務的機會。

第六、這次併購有可能是「第三波金改」的開始。台灣的二次金改因為陳水扁收賄而被汙名化,馬英九第一個任期內對於銀行機構的整併幾乎沒有任何作為,非常可惜,錯失了改造台灣金融產業的關鍵時機,以致到現在還有40家銀行、上百家證劵公司和16家金控。我們希望開發金 / 凱基的結合能夠帶動更多台灣金融機構的整併。

第七、台灣金融機構的M&A絕對不能只限於現有的水平式整併,將來要「走出去」併購東南亞同業或投資大陸金融機構,也要「引進來」吸引更多陸資機構參股,打造區域性的新格局。

富士康 / 零售
富士康轉型布局之路備受外界關注,據《投資者報》報導,除母公司鴻海集團成為日本面板大廠夏普最大股東外,富士康更以巨額投資大陸吉林長春,計畫打造大型商圈「玉山新天地」;對此,業內人士仍不看好富士康布局與轉型零售之路。

據《投資者報》指出,富士康已在長春市中央商務區核心區域進行巨額投資,計畫打造76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大型商圈「玉山新天地」,如果該商圈營運成功,計畫在大陸各地進行擴展,將是富士康擴張零售版圖的重大投資。

據瞭解,玉山新天地只是富士康轉型與布局零售業的一個棋子,另有四枚棋子已展開運作,如一線城市與麥德龍合作的電器城萬得城、主攻專業IT賣場的賽博數位廣場、讓百萬員工參與並力圖覆蓋三線至六線城鎮的萬馬奔騰電器超市、借助大型商場超市擴張的敢創數位、以及電子商務網站飛虎樂購。

富士康指出,雖然富士康已展開在轉型布局計畫,但是前景令人擔憂,主因富士康在零售領域布局發展並不理想,加上在降低採購成本沒有競爭優勢,無法藉由代工取得代理商的優惠價格。

據了解,萬馬奔騰電氣超市曾計畫3年內開出1萬家店口號,最後僅在大陸全國開出280家,且至少有20家店面因虧損嚴重而關閉;電子商務網站飛虎樂購更是遇到經營危機,其他如萬得城、賽博數位和敢創數位營運也是平淡無奇。據業內人士指出,富士康轉型零售之路依然艱困,因富士康僅持有萬得城25%股權,無法實際參與決策;賽博數位全國僅有30多家賣場,已失去大陸市場黃金發展機會;敢創數位經營模式靈活,但發展擴張速度緩慢,整體對於富士康轉型布局零售之路作用不大。

我們的看法:

第一、富士康有強大的圈地能力,但是其從來未以房地產開發作為主營業務之一,直到現在。富士康在中國的土地有龐大開發潛能,因為至少是圍繞在其工廠附近,未來富士康不是沒有可能學習日月光張家,將房地產業務分拆出來單獨上市。

第二、富士康不會自創品牌,但是會在中國各地積極展開通路布建。

第三、富士康在中國通路的布建太過於複雜,你可以說這是多層次市場,從麥德龍到賽博數碼,從萬馬奔騰到飛產架構,沒有一家是特別成功的,缺乏人才團隊可能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郭董很難從製造和市場兩者間找到資源配置的完美平衡點。

第四、富士康和麥德龍策略聯盟肯定是錯誤的結合,德國人做事比較嚴謹死板,和富士康這種以速度著稱的企業結合是格格不入,郭董事長應該選擇和大潤發合作才對。

中型併購
依據德勤的報告指出,亞洲是全球中型規模併購市場的領頭羊,亞太交易金額1,432億美元,大中華占亞太交易量的三分之一,為全球併購市場的主要動能。報告並指出,大陸的中型規模併購市場資金部分轉戰境外,交易數量達歷年最高,交易金額成長四分之一,達127億美元。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所屬的德勤全球(Deloitte)財務諮詢服務團隊,昨天發布「2012德勤亞太區中型規模併購市場最新報告」。併購規模在500萬至5億美元間稱為中型併購,報告指出,2011年亞太中型規模佔全球同類市場交易數量的32.4%,交易總金額高達1,432億美元。

從案件數與其他兩大主要併購區域歐洲的1,960件及北美的1,834件來看,逾2,000件的亞洲,仍是全球中型規模併購市場的領頭羊。勤業眾信財顧公司總經理陳威宇說,陸企對外併購投資,消費和運輸行業則佔其交易標的最大比例,預估交易總金額達34億美元。

去年大陸消費產業,對外併購交易數量佔整體中型規模併購市場四分之一,交易量增16%、交易金額增20%,顯示大陸中型規模對外併購服飾、食品飲料及奢侈品牌的積極度。儘管受到歐元債信風暴影響,但報告顯示,有能力募集資金,在大陸進行併購活動的外國企業,願意付出更高價購得理想的標的企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過去大家所關注的大陸企業併購都是巨型的項目,很少人研究中型併購,所以德勤這份研究報告特別有價值。

第二、大陸中型企業的海外併購和民營企業的崛起有很大的關係。民企以往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源可以走出去,但現在不同了,而且有時還有國家在背後暗中支持,從浙江吉利收購瑞典富豪汽車,上海復星集團參股法國地中海俱樂部和希臘 Folie Follie,都說明了這個趨勢。

第三、消費行業仍是中國企業併購海外的主力,因此義大利精品、法國紅酒、日本服飾相信都會是大陸企業有興趣出手的對象。

第四、台灣企業更應該掌握這個機遇,外資企業在目前比較偏好被台灣企業併購,因為台商的國際化程度稍高,而且可以作為外商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但是如果台商企業不能積極行動,透過併購壯大自己,未來遲早會被中國大陸民企超越。

第五、國台辦主任王毅曾表示,兩岸中小企業可以攜手合作,共同開發世界市場,相信這種「海峽併購」(cross-strait M&A),由大陸企業為了取得人才、技術、管理know-how而投資台灣的中小型項目會越來越多。

7天
看好陸客自由行商機,擁有1,000家加盟旅館,全中國第二大平價旅館體系「7天連鎖酒店集團」昨(2)日表示,將爭取台灣平價旅館業者加入集團體系,7天連鎖酒店集團並將在6日舉行「台灣旅館同業溝通會」,對外說明與台灣飯店業者合作機會。

陸客來台自由行前景看好,連大陸飯店集團都有興趣,大陸平價連鎖飯店龍頭如家酒店集團,去年初就曾宣示要來台投資設飯店,第三大的錦江之星也在去年傳出要與福華飯店合作。

在大陸規模,僅次於如家酒店集團,創立不到六年就能成為大陸第二大平價酒店品牌。業者分析,7天連鎖酒店集團標榜「不與旅行社合作、不接旅行團」的經營模式,讓旅館業者可以得到更好的利潤,是他們能夠成功的主要原因。

隨著大陸居民赴港澳台旅遊人口倍增,因應會員住房需求,7天連鎖酒店集團也開始在港澳和台灣尋求合作機會,目前,7天連鎖酒店集團已在香港找到一個加盟旅館,由業主自己興建,再委託7天連鎖酒店集團經營。

7天連鎖酒店集團的代表說明,本周五(6日)舉行的說明會,將派出兩位副總裁胡俊及蘇同民來台主持,據了解,7天連鎖酒店集團已花了一年時間,低調在台尋求合作夥伴,或以直接購買或承租方式,期望在台灣擁有100間房的旅館,但因台灣土地及租金成本高,一直未能如願。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由於ECFA,正在走和香港一樣的道路,觀光旅遊業會水漲船高,陸資和港資因為了解市場,為優先進入台灣,七天進入台灣市場只是再一次印證這個事實。

第二、最近出國,在機場過海關進大門就等了40多分鐘,說明台灣觀光旅遊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能滿足現實需求,所有的產業鏈相關環節如機場、旅館、餐廳、度假別墅都要大幅度提升,才能滿足市場需要。

第三、ECFA剛簽訂時,來台投資觀光旅遊的陸資企業並未有很多,但在今年一月選舉過後,隨著陸客來台人數不斷的增加,陸資對於台灣觀光產業投資的興趣也不斷提高,將來像七天這樣的投資項目肯定會越來越多,從長線來說是投資布局的好時機。

第四、台灣應該開放陸資來台投資觀光旅遊和購物中心,以及與其配套的商業房地產,政府部門需要有更好的協調,畢竟觀光業已成為帶動台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對於經濟產值的貢獻與影響不可小覷。

福益減資
福益實業(1436)近日董事會決定,去年出售房地產獲利,為避免未來現金水位過高,因此退還股東每股現金6.975元,減資比率達69.75%,減資後資本額降為10億元。福益是繼興富發建設(2542)之後,又一家辦理現金減資的公司。

福益發言人吳金發表示,董事會為避免未來現金水位過高,為順應資本市場、活化資金運用,並調整資本結構及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並配合經營管理策略改變,以積極尋找合適的投資者合作,因此決議辦理現金減資退還股東股款。

福益指出,去年出售土城的一棟商辦大樓和桃園縣楊梅鎮部分舊有的廠房,有獲利進帳,因此決定減資退款給股東;另外,福益在楊梅鎮的舊有廠房尚有1.57萬坪土地、土城家樂福大賣場的建築持續收租中,以及位於台北市劍潭的商辦樓層空間待租、售中。

興富發建設在3月21日宣布現金減資,退回股東每股2元現金,股本從74.79億元降至59.83億元。拜房地產景氣之賜,不少公司處份土地資產而入帳不少,公司現金部位也急劇攀升,在興富發及福益相繼辦理現金減資之後,值得注意是否還會有其它公司跟進。

我們的看法:

第一、福益最早是紡織公司,後來轉型做房地產,這幾年又變成控股公司,兩年前其將所投資的證劵公司賣給前金管會委員也是本協會副理事長黃顯華董事長的公司,改名福邦證劵。

第二、台灣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包括傳統產業和部分電子零組件企業,本業已經做不下去,因此必須轉型做房地產開發或成為控股公司。

第三、另外一種途徑就是將主營業務資產剝離,出售給其他人作為「殼」公司。

第四、轉型必須要掌握時機,對原有業務迅速作一個了斷,不要三心二意,最後可能連殼都做不成。

第五、陸資企業要進入台灣發展,另外也有許多日本公司希望借道台灣進入中國大陸,上市公司只要能有想像力,並善用專業中介機構,將會有許多轉型的新選擇。

第六、台灣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動能正在逐漸回復,以前只要一億新台幣即可拿下一個殼,未來的進入成本只會水漲船高。

臉書 / 那斯達克
知情人士透露,臉書(Facebook)選擇在那斯達克(Nasdaq)掛牌上市,為那斯達克贏得最夢寐以求的交易之一,在爭取科技公司股票首次公開發行(IPO)的競賽中再下一城。

包括華爾街日報、彭博資訊和路透等重量級財金媒體,均引述消息來源指臉書將「花落」那斯達克。臉書IPO預估籌資100億美元,成為繼2004年Google後最大規模的網路公司IPO。消息來源表示,臉書準備在5月辦理IPO 。

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NYSE Euronext)和那斯達克OMX集團(Nasdaq OMX)向來競爭激烈。那斯達克已擁有蘋果和Google,現在又加入臉書,擦亮那斯達克在科技業上市界的金字招牌。Sandler O'Neill & Partners分析師羅沛多說:「這是那斯達克強而有力的勝利,未來無疑將為那斯達克帶來更多IPO。」

市值前十大的美國科技公司,有七家在那斯達克上市,包括位居前兩名的蘋果、微軟,以及Google和英特爾;紐約證交所則有市值第三大的IBM。市值逾10億美元的大型科技公司中,在那斯達克掛牌的數目是紐約證交所的兩倍。

那斯達克雖較獲科技公司IPO的青睞,但總體來說,在紐約證交所掛牌的公司市值總和卻遠超過那斯達克。根據彭博資訊的統計,在紐約證交所掛牌的公司,合計市值大約是在那斯達克的三倍。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的那斯達克不簡單,是真正的新興科技和創新型企業偏好的資本市場,先前有Google和蘋果,現在又有臉書,的確不遜於紐約證劵交易所。

第二、亞洲不論是深圳的中小板和台灣的櫃檯買賣中心都還未能夠發展出像那斯達克的格局,雖然有不少中小型或新興企業上市,但是沒有大型的企業,當然這和亞洲產業的結構有關。

第三、那斯達克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能夠給創新型企業極高的估值溢價,只要商業模式正確,即使短期尚無利潤也一樣可以上市集資。

第四、中國大陸雖然A股市場發展快速,但是大部分互聯網和創新型企業卻仍然選擇國外資本市場上市,原因值得探討,到底是審批速度太慢、管制太嚴、還是市盈率不夠高或缺乏良好的創業者 / 管理者激勵機制? 相信在未來兩年應該會出現A股和每股的交叉點,也就是一流的中國企業選擇耐心等候在A股上市,而不是到外國上市。

第五、台灣這兩年生物科技的產業發展較快,至今已經有四、五十家上市櫃的公司,是很好的現象,未來應該鼓勵更多外國和大陸的生物科技企業來台灣上市。

第六、台灣的櫃買中心仍然太偏重電子相關產業,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文創、觀光、農業和醫療相關企業能夠透過這個平台和資本市場快速接軌。

AMOLED
行政院日前核定智慧手持裝置產業發展策略及行動方案,整合跨部會資源,4年投資120億元,目前經濟部鎖定AMOLED,媒合上中下游產業。工業局表示,現階段宏達電、宏碁與和碩均與友達洽談產品開發,可望導入Design In優勢。

施顏祥表示,三星採用垂直整合模式,台灣則是每一個環節的供應鏈相當有競爭力,所以國內應該要運用本身結構特性,發揮分眾合擊優勢,從每個系統整合廠商,去連結上中下游,可望具備國際競爭力。

經濟部蒐集業界意見,廠商普遍認為AMOLED是具有未來發展性,也是中小尺寸面板趨勢,加上友達擁有一定技術,工業局表示,政府期望面板廠與系統商可以整合,透過研發階段就開始合作,也就是Design In的概念,友達已經先送樣品給廠商,未來可望進一步討論產品規格或研發方向等。

因此王振堂向政府建言,協助AMOLED發展腳步應列為最優先項目,期許今年台廠在AMOLED規格上要追上韓國,並且積極推動品牌廠與零組件廠合作,讓需求跟供給方向一致。

面板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台灣與韓國在AMOLED發展上已經出現一段落差,不過其間眾多的設備與零組件廠商,都希望台灣能夠急起直追,因為對他們來講,只有韓國兩家獨大發展這種顯示器對供應鏈來說並不是好事。

如果台灣可以結合日本的相關技術與專利,就比較能夠避開製程開發中的專利問題,可以省下不少時間,以及後續商轉發展中可能會遇上的專利權訴訟。

我們的看法:

第一、AMOLED是下一代的電腦屏幕,可以摺疊,台灣在這方面技術非但沒有領先,還嚴重落後韓國。

第二、由此可見,TFT-LCD產業的未來不容樂觀,應該加速進行重組。

第三、經濟部協調的Design-in,只是讓上下游有更好協調,讓上游供應商知道下游製造商的需要,這種事情不需要經濟部業者幫忙也會自己協調。台灣的產業上下游過去是垂直分工,未來必須形成更緊密的策略聯盟關係,所以可以考慮相互參股。

第四、假如經濟部真的有心,可以學習日本政府將三家中小尺寸面板廠整合成一家Japan Display,我們為何不能整合友達、奇美和眾人之資源,成立一家Taiwan AMOLED? 這樣更能有效整合資源,吸引人才,資本運作,並且和國外廠商策略聯盟。

第五、台灣若想打敗韓國,還可以和中國大陸電視大廠如TCL等合作,加速AMOLED技術的商業化和市場化,在最短時間內形成經濟規模。

外籍人才
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在一所大學舉行的論壇上說,新加坡如果也阻止外國人才進入,將會重演「台灣故事」,喪失在全球的競爭力。曾經譽滿世界的「台灣奇蹟」,曾幾何時,如今竟然成了「反面教材」;「台灣故事」被說成「喪失在全球的競爭力」,「過去十年的平均實質所得大幅減少」。

新加坡經逐年填海造地,土地面積今為七○四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五十分之一;人口則號稱為五百零八萬,約台灣的四分之一強。所謂「號稱」五百零八萬,是因正式公民僅三二五萬,其餘一八三萬則為永久居民或外籍工作者,占了「總人口」約三分之一。

新加坡不但進口「能源」,且是「人力資源」的大量進口國;這是新加坡能有今日令人矚目的表現之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新加坡不僅「進口」大量尖端白領技術人才,也大量進口基層藍領勞工,在新加坡的餐廳中常見菲律賓籍的服務員,連清潔廁所者也是「進口人才」。

現代的經濟體系是一個「國際大拼圖」,不但高薪高技術的「人才」全球都在搶,連低薪低技術的「人才」也是全球都在搶(或移入或外包);如果對高薪者「閉門謝客」,對低薪者「禁止入內」,這個經濟體系就不能完成靈活而有競爭力的拼圖。這的確是台灣與新加坡很不相同的地方。

當德國也開放外籍人士可有入境德國六個月的「找工作簽證」,當日本也將「接受外國人才」標舉為「國家戰略決策」,當印度名校的大學畢業生,整批一個也不留地被美國名校以優厚的獎學金「包養」;我們的「台灣故事」卻成了「反面教材」,能不令人唏噓不置!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人才不斷流失,缺乏競爭力,現在總算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沒有想到卻是要由新加坡副總理在公眾場合當作「反面教材」羞辱台灣才能達到震撼效果。

第二、台灣在亞洲算是對外資相當不友善的市場,不管是「資金」或是「人力資源」,政府總是持著嚴加管理的防弊心態,現在已成為國際笑柄,應該大刀闊斧進行改革。

第三、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經說過非常羨慕台灣的優勢地理位置,言下之意台灣沒有好好利用在大中華經濟圈中的戰略位置。我有一個新加坡上市公司客戶,董事長是福建人,在英國倫敦取得環境工程博士學位之後,就立刻被新加坡政府聘用為公務人員並給予公民身分,負責環保和水利建設,這種事在台灣絕不可能發生。

第四、台灣現在要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政府應該對中國大陸的白領高級人才放寬聘用規定,讓經濟區真正成為人才自由交流的中心。在二十世紀知識經濟的時代,「人力資本」的重要性肯定將會超過「金融資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