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三安 / 璨圓 ,中投 / 恒天然基金 ,中投 / 巴西 ,研發中心 / 跨國企業 ,力晶


三安 / 璨圓 ,中投 / 恒天然基金 ,中投 / 巴西 ,研發中心 / 跨國企業 ,力晶

三安 / 璨圓
兩岸第一樁LED(發光二極體)產業的參股案出爐。中國大陸最大LED磊晶廠三安光電12日宣布,斥資23.52億元,以每股19.6元的暫訂價格,取得台灣第2LED磊晶廠璨圓光電19.9%的股權;三安將成為璨圓最大法人股東,未來雙方將共同打造世界級的LED企業。

這是今年初第3波陸資開放以來的首宗投資案,總金額新台幣23.52億元,若順利通過,金額也將創下陸資個案來台投資新高。之前陸資來台投資金額偏低,開放33個月來只有3.15億美元,且多偏重於服務業,這是首次有知名陸廠來台投資。

三安與璨圓雖是兩岸首宗LED參股案,但因當前LED已步太陽能產業後塵,市況陷入殺價競爭,產業基本面短期難以逆轉。法人認為,這樁入股案對股價影響恐仍聚焦在個股上,對整體LED族群的拉抬效應有限。

台灣LED廠對這次的合作案則樂觀其成,兩岸LED廠都有過度盲目擴充情況,如今能夠整合資源,不重覆投資,從過去的惡性競爭走向合作,對兩岸的LED產業都具備指標意義,亦有助建立產業秩序。璨圓昨日董事會通過這項私募案,三安將成第一大法人股東,持股比重超過現有最大股東日本三井。

璨圓12日收在漲停價20.95元,上漲1.35元,較三安的入股價格高出約7%,但真正的收購價格還待主管機關通過後依當時市價訂價。璨圓與廈門三安將於今天舉行股份認購協議書的簽約儀式,三安董事長林秀成、總經理林志強已抵台。林志強表示,透過與台灣廠商的結盟,三安的下一步策略,將是搶進國際市場。

台灣LED磊晶二哥璨圓以私募方式引進大陸LED大廠三安資金,聽聞此消息,國內LED大老、億光董事長葉寅夫吃驚指出,璨圓究竟發生什麼事了,「對岸用錢來壓,這是台灣的悲哀啊!」葉寅夫還說,現在陸資入股LED,以後會是IC設計嗎?三安資金一來,惡性挖角將更為嚴重。

葉寅夫炮火全開,痛斥怎麼會讓三安入股,這會對台灣LED產業形成危機,把台灣世界級的產業曝露在危險中。葉寅夫並向政府大聲疾呼,要重視台灣LED產業長期競爭力,台灣LED的實力是真的具世界級,不要輕易退步,雖然短期內被陸系競爭對手用價格搞的很慘,但台灣LED的研發能力、技術實力還是具長期競爭力。
 
葉寅夫也向璨圓董事長簡奉任喊話,有什麼問題可以找台灣同業共同解決!找東貝也好、找億光也好,透過垂直整合都好過這樣的策略合作。葉寅夫更提出質疑指出,璨圓、三安市場重疊性高,看不到策略合作,或是擴大出海口的實質效益,如果是對岸面板廠京東方和璨圓垂直整合,多少還有擴大出海口的意義。
 
葉寅夫分析,LEDLCD市場不一樣,LCD市場掌握在大陸,但LED市場並不是寡占市場,如照明市場除了大陸之外,歐洲、美國、新興國家都有照明市場,全球市場等著台灣,短期問題考驗著企業經營者。
 
面對大陸以國家資源在支撐LED產業,葉寅夫強調,台灣業者確實面臨很大的挑戰,但台灣耕耘LED產業多年,現在技術在國際上算是領先,市場競爭面臨挑戰,政府、企業經營者就該想辦法把公司體質弄好,「不該為了短暫、少數的個人或公司利益丟掉這個產業。」
 
葉寅夫表示,希望政府能更重視整個產業的發展,台灣LED未來真的是充滿希望,希望政府能引導產業團結。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企業對於台灣投資是有興趣的,只要有對的行業,並且採取開放的態度,一定會水到渠成。

第二、這是近兩年陸資來台金額最大的一筆投資,而且是由龍頭企業投資,具有一定指標意義。

第三、璨圓之前曾有引進日本三井作為策略股東,現在又引進三安,形成中、台、日三方的產業聯盟。

第四、LED兩岸合作已經講了很久了,去年經濟部和經建會都曾提出設立兩岸LED旗艦公司,現在才看到第一個彼此合作的項目。

第五、台灣前幾波陸資來台成效不彰,問題在於開放的都是「昨日行業」,對於像LED這樣的「明日行業」完全沒有開放。大陸國台辦一直鼓勵兩岸「新型」產業合作,台灣經濟部推動的「兩岸搭橋計劃」雖然涵蓋許多新興產業,但是完全沒有提到投資。我們很高興這個問題終於有了突破。

第六、LED同業為何會對三安入股璨圓如此反感,因為大陸是以國家資源在支撐LED產業(以及其它所有關鍵新興科技產業),所以台灣業者所面臨的不是單一競爭者,而是”China Inc.”,正如同Samsung不只是一家韓國企業,它代表了”Korea Inc.”

第七、我們可以了解葉寅夫董事長的擔憂,但是不開放情形可能更糟,我們無法阻止兩岸人才流動的趨勢。舉例來說像TFT-LCD面板,大陸華星光電直接挖角有經驗的台灣人才,可能造成台灣產業競爭力的流失。

第八、日本中小尺寸面板三家公司併成Japan Display,現在已經有一定影響力。台灣為何不能打造Taiwan DisplayTaiwan LED,或者整合產業相關公司成為新的Taiwan Inc.?

第九、台灣的產業整合速度過於緩慢,業者彼此間有各自的想法,政府又沒有像日本政府擁有產業重建基金這類型工具,可以跳出來主導產業整合,所以最後只有等著被外國人整合,三安的例子只不過是將外國人換成陸資罷了。

第十、台灣的DRAM產業已經滅亡,如果政府和業者沒有危機意識,大家團結在一起,抱團取暖,未來台灣TFT-LCD和面板和LED都有可能再面對類似的境遇。

第十一、解決之道是成立產業控股公司,類似大聯大模式,業者形成策略聯盟和產業整合,業務仍然獨立但資源可以共享。

第十二、另一種作法是業者將自己轉變成資源整合平台,引進私募股權基金作為戰略夥伴,然後再利用這個平台去整合其它業者。

中投 / 恒天然基金
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傳出正在洽談投資紐西蘭恒天然股東基金,這是中投繼注資英國希斯洛機場、俄羅斯鉀肥公司後,近一個月內第3起海外投資。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投公司)正在和紐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合作集團(Fonterra Co-Operative Group Ltd.)進行談判,希望投資後者設立的股東基金,預計初始投資不超過1億美元。

財經網報導,恒天然是由紐西蘭超過1萬名農民組織的合作社,其收集的牛奶高達紐西蘭牛奶總量的90%。該公司是在今年10月底宣布設立恒天然專項股東基金,主要透過外部投資人購買基金獲得公司成長收益。

基金初始規模估計約為紐西蘭幣5億元(約4.1億美元)。據了解,恒天然基金在紐西蘭本土機構投資者中反應不一,因為購買該基金雖然可獲得恒天然股息並分享其利潤增長成果,但並不能獲得投票權或者持有恆天然公司本身的股份。

紐西蘭市場評論員Arthur Lim表示,該基金的結構對紐西蘭人來說可能不具有吸引力,但「海外投資者為了進軍紐西蘭乳製品行業,會選擇忽略這一問題。」而該基金的投資方向也和大陸乳品業關係密切。4年前恒天然公司就因為擁有三鹿奶粉43%股權,捲入三聚氰胺醜聞案當中,使其中國戰略嚴重受挫。

不過,恒天然仍然持續擴大在大陸的業務,除了今年斥資人民幣5.57億元(約新台幣26.2億元)在河北興建2座新的大型牧場,公司去年共向中國賣出了價值約16.4億美元的產品,使得中國成為恒天然最大的單一市場。今年9月底,中投公司總經理高西慶曾率隊前往澳洲和紐西蘭實地考試奶業投資機會,進一步確定了雙方的合作基礎。

最近,中投公司已密集宣布了2項海外交易,分別是投資英國希斯洛機場控股公司10%的股權,和俄羅斯鉀肥公司Wadge Holdings Ltd.發行的可轉換公司債券。
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在1111日的演講中表示,中投公司今年海外投資回報肯定要比去年強得多,至少不會虧損。

我們的看法:

第一、恒天然是紐西蘭最大的乳業製品集團,也是紐西蘭一萬名農名組織的合作社。

第二、中國大陸的乳製品行業嚴重落後世界水平,投資恒天然有一定戰略的意義。

第三、中投這次是投資恒天然設立的Special Purpose基金,並不能取得投票權或持有恒天然股份,但是對於雙方形成友好的戰略合作關係有關鍵性影響。

第四、中國是紐西蘭最大的市場,所以恒天然才不得不拉攏和中國大陸的關係。

第五、四前年恒天然因為投資大陸三鹿奶粉43%股權,捲入三聚氰胺事件中,損失慘重。引入中投作為戰略夥伴至少是和中國政府合作,拉高層級,避免了民營企業的投資風險。

第六、我猜想本次投資是為中投量身訂製的,農業在各國都是敏感行業,不容外資壟斷,但中國大陸對紐西蘭或恒天然乳品來說太重要了,才會設計出這種表面上被包裝成財務投資的混合式基金。

中投 / 巴西
中國大陸政府主權基金中投公司,近日再次將投資觸角伸向巴西。大陸媒體報導,中投將聯手加拿大退休金投資計畫委員會(CCPIB)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以14.5億美元收購巴西最大物流平台的建設計畫,並取得其中34.2%的股權。中投與CPPIBGIC,以及亞洲最大的現代物流設施提供商與服務商普洛斯,將共同成立兩家合資公司,以14.5億美元收購Prosperitas公司物流設施的兩個投資組合,此項交易將建立巴西最大的物流平台。

這是2011年底中投聯手普洛斯以16億美元代價收購日本物流設施後,再度聯手投資物流業。普洛斯是GIC旗下的物流部門,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及物流設施地產商,在中國大陸各地擁有數十個物流園區,中投持有普洛斯的少數股權。

中投對投資「金磚五國」之一的巴西一直保持高度興趣。早在201010月,市場就傳言中投公司和巴西財政部接觸,就投資巴西工農業的相關事宜展開洽商。當年12月,中投公司與GIC等組成的國際財團,與巴西投資銀行百達的高級管理層共同注資18億美元,認購百達發行的新股。巴西百達據點遍佈巴西、美國、英國和香港,約1,100名員工。

本次交易的第1家合資公司(「穩定型合資公司」),普洛斯將與中投、CPPIBGIC收購一個包含34個物流設施和1個開發專案的投資組合。普洛斯和中投分別擁有穩定型合資公司34.2%的股份,CPPIBGIC分別持有20.0%和11.6%的股份。

至於第2家合資公司(「發展型合資公司」),普洛斯將與CPPIBGIC收購一項包含5個開發專案的投資組合。普洛斯擁有發展型合資公司41.3%的股份,CPPIBGIC分別擁有的股份為39.6%和19.1%。這兩家合資公司總資產的88%都集中在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的主要物流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投的投資真的是遍布全球,這次是對金磚四國巴西的投資,說明拉美也是大陸的戰略重點,

第二、加拿大退休基金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一直很有興趣,以前就有參與投標倫敦希斯羅機場過。

第三、最令人值得學習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GIC),去年其旗下的普洛斯物流公司就和中投結合斥巨資買下日本物流設施。普洛斯是一家上市公司,也是一個資源整合平台,專注於物流方面的房地產信託投資。新加坡政府有了這個平台,可以積極進行物流相關房地產的全球布局。

第四、根據資料,新加坡人是這個交易的真正操盤者,普洛斯擁有34.2%GIC 11.6%,加起來45.8%,超過中投的34.2%,和加拿大退休基金的20%。台灣應該積極成立主權基金、產業重建金或全球布局基金,才能協助台灣產業走出目前的困境。

研發中心 / 跨國企業
隨著中國大陸消費力提升,跨國企業為充分掌握大陸市場需求,紛紛在大陸設立研發中心。全球第2大軟性飲料生產商百事可樂全球第2大研發中心日前在上海開幕,寶馬汽車也擴編在大陸的研發中心。
 
據彭博資訊引述百事公司聲明報導稱,百事公司已投資4,000萬美元至4,500萬美元在這個研發中心,該中心目標是按照亞洲顧客的口味調整其飲料與零嘴的配方,以及針對大陸與亞洲市場開發新產品。
 
百事過去1年積極布局大陸,除了增設工廠,最重要的舉措是與康師傅結盟。百事公司大中華區主席孟可仕日前在上海表示,與康師傅結盟目的是擴大在大陸的市佔率。

百事在上海的研發中心是2010年宣布的325億美元在大陸擴張計畫的一部分,百事公司去年表示,百事未來3年在大陸的投資高達40億美元。
 
據市調機構Euromonitor估計,百事去年末在大陸軟性飲料市場市佔率為4.9%,排名第4,排名前兩名的可口可樂與康師傅市佔率分別為15.8%與13.1%。盧英德說,百事與康師傅結盟後,創造了大陸最大飲料生產商。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正從「工廠」轉成「市場」,但同樣重要的意義是中國大陸正逐漸成為「世界實驗室」。

第二、中國大陸能夠成為研發中心的原因在於市場夠大,而且有許多人才。

第三、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跨國企業必須要本土化,研究適合中國人口味和習性的產品。

第四、中國大陸的研發中心遲早會朝向為「全球市場」服務,而不只是單獨為「中國市場」服務。

第五、台灣要重視這個趨勢,利用較開放的環境和較優秀的整合能力,將自己打造成跨國企業的「研發夥伴」,可以規劃設立在自由經濟示範區內設立區域研發總部,允許人才、資金自由進出,包括陸籍人才,才能避免被邊緣化。

第六、未來的趨勢不只是製造代工,「研發代工」也會出現,製藥產業中的CRO就是最好的例子,台灣在這方面很有機會。

力晶
在經濟部工業局要求下力晶董事長黃崇仁昨天宣布請辭負責,由經濟部前部長陳瑞隆擔任力晶董事長,但黃崇仁仍擔任執行長。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市況持續不佳,力晶財務惡化,目前每股淨值負一點三六元。台灣「兩兆雙星」投入大量資源,十年來沒有得到兩兆元產值,卻換來「兩兆傷心」。

力晶發言人譚仲民表示,全球DRAM景氣不好已經好幾年,力晶雖然力求轉型為半導體代工,不過營運仍相當艱困,現在已確定下月股票將下櫃,黃崇仁為求對股東負責,昨天才在董事會上辭職。

黃崇仁請辭後,將由經濟部前部長及智仁科技開發公司代表人陳瑞隆擔任董事長;董事長換人,但力晶整體公司方向、引進新資金目標與處分資產的進度都不會受影響。債權銀行團主管指出,近一年來,黃祟仁展現償債誠意,不僅每月正常繳納利息,且共償還十八點五億元本金,因此銀行團將支持該公司繼續營運。銀行團主管透露,是工業局要求黃祟仁應辭去力晶董座,才願意發出同意紓困報告;結果黃崇仁找陳瑞隆接董事長,應是不錯選擇。

銀行團還透露,經濟部工業局可望在本月底、十二月初即發紓困函給力晶,屆時銀行團將召開全體債權銀行會議,討論後續紓困相關事宜。據統計,目前力晶半導體在銀行共有五個聯貸案,貸款餘額約四百五十億元,債權銀行共四十一家。

「兩兆雙星」的DRAMLCD廠,去年總共虧損超過兩千億元,其中各DRAM廠都面臨經營危機。茂德去年十一月已下櫃,是最早下櫃的「先烈」,目前仍欠債五百多億元;本月底中科十二吋晶圓廠將拍賣,標售底價一九五億元,等待明年提出重整計畫。瑞晶本月初下興櫃;力晶下個月也準備下櫃。目前股市僅存的華亞科、南科兩家DRAM廠,都是全額交割股,幸好兩家背後都有富爸爸台塑集團撐腰,短時間還沒有下櫃危機。

力晶的經營困境不是單一公司的問題,而是關係到「兩兆雙星」政策中DRAM產業的成敗。既然DRAM業者過去對政府出面籌組TMC興趣缺缺,但業者自救無方,又回頭向政府求援,等於宣告經營失敗。如果政府同意紓困,恐怕不能只給錢,還要介入經營,才算對大眾股東負責。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DRAM產業正式敲響喪鐘,何其悲哀。

第二、為何日本人產業重整可以成功,台灣不能? 值得政府和業者深入檢討。

第三、政府紓困且跳下來介入經營是最下下策,如果三年前政府成立TMC (台灣記憶體聯盟) 可以成功,至少台灣DRAM產業還有一線希望,不致全盤皆輸。

第四、要重整就要有決心,不能三心二意,像日本政府砸下巨資 (40億美元) 重整日航,聘請外部專業經理人,大幅刪減人事和油料費用,二年就重整成功,再次上市,並且有巨額獲利,值得台灣借鏡。

第五、現在政府指派陳瑞隆擔任力晶董事長,只是被動式的收拾爛攤子,真正要解決問題,一定要從主動的重整為主,這需要資金和人才。

第六、政府沒有自己的產業重建基金沒有關係,但至少要法令鬆綁,允許外資PE來整合台灣企業,強迫相關企業接受整併否則公營銀行不再支持,這樣才能收到效果。台灣的政治決策過程有太多利益團體、太多顧慮、太多妥協,最後焉能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