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AIG飛機租賃 中海油 尼克森 吉利 奧斯頓馬丁 聯想控股 施振榮 台商回流 台灣優勢 + 亞洲市場 統一中控 今麥郎 瑞薩 中石油 澳洲天然氣


AIG飛機租賃 中海油  尼克森 吉利  奧斯頓馬丁 聯想控股 施振榮  台商回流 台灣優勢 + 亞洲市場 統一中控  今麥郎 瑞薩 中石油  澳洲天然氣

AIG飛機租賃
據外電報導,美國國際集團(AIG)旗下的國際租賃金融公司(ILFC90%股權,將以約55億美元售給由多家大陸企業組成的財團。這項交易一旦達成,將成為大陸企業歷來在美國規模最大的一次股權收購案,超過中國投資公司2007年以30億美元入股黑石集團。

據路透與彭博報導,由新華信託董事長翁先定領銜的大陸財團,正在洽購ILFC。該財團的成員還包括中國航空產業基金和中國工商銀行。ILFC總部位於美國洛杉磯,是目前中國市場最大的飛機租賃公司。據路透報導,ILFC執行長Henri Courpron曾表示,作為中國市場上最大的飛機租賃公司,其在中國的機隊達180架,市占率約35%

中國廣播網指出,AIG為儘快償還美政府提供的1,820億美元援助貸款,據傳一直在尋求出售ILFCAIG原本寄望ILFC能通過首次公開發行(IPO)實現公開交易,但因市場環境不佳導致計畫一再推遲。AIG首席執行官班默契(Robert Benmosche)上個月還曾公開表示,正在等待市場環境改善以推進ILFC上市交易。

不過,路透近日報導ILFC將售予陸資的消息。中國廣播網9日也引述一名接近新華信託的朱姓消息人士的話指出,相關談判已經進入關鍵階段。彭博稱,這筆交易交易總值可能達55億美元。中國廣播網表示,由於飛機的單價高,大陸主要航空公司包括:東航、國航、南航、海航在業務擴張時,都是採取融資租賃模式來擴增機隊。

近幾年,隨著中國新富階層的壯大,對航空旅行的需求大幅增長,中國飛機租賃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崛起。中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均在2007年設立融資租賃公司。中國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之後也陸續設立融資租賃公司。

根據波音公司的估計,到2013年中國將需要5,260架新飛機,總額達到6,700億美元,其中約40%~50%的新機將來自租賃公司,也就是說未來20年大陸的飛機租賃市場規模將達到2,68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ILFC是中國市場上最大的飛機租賃公司,所以其被中國投資者收購也不足為奇。

第二、PE是這個項目背後的支持者之一,中國航天產業基金投資本項目可以說是理所當然。

第三、雖然投資回報率不是很高(6%),但是資金太多。對於那麼大穩定收益的投資項目仍然趨之若鶩。

第四、AIG的重整是經典案例,大部分的資產都在很短時間內處置,只有台灣的南山人壽除外,快速的資產處分是AIG重整成功的關鍵,值得台灣學習。

第五、中國的大銀行都紛紛設立自己的融資租賃公司,未來是會做更多併購。日本三井住友(SMFG)金融集團今年初也以73億美元收購皇家蘇格蘭銀行RBS的飛機租賃業務,中國大陸的國家開發銀行也有參與競標,但是最後輸給三井住友。另外,十月時日本三菱UFJ租賃也從私募股權基金 Oaktree手中以13億美元買下Jackson Square Aviation,總共涵蓋70架飛機。總而言之,亞洲業者是全球飛機租賃市場的主要買家。

中海油 / 尼克森
加拿大政府7日宣布,批准中國大陸央企中海油以151億美元現金收購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NEXEN)的申請。這樁中國大陸企業海外最大併購案,在經歷兩次延長審核,並多次遭到美國施壓後,最終完成併購,為大陸央企海外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
     
中海油併購尼克森過程一波三折,最初原本以為將步上當初併購美國優尼科能源企業後塵,在重重政治壓力下宣告破局。但最後中海油對加拿大政府提出條件多保持彈性,令這起併購案得以成功,意味著大陸央企海外併購手法漸臻圓熟。
     
今年7月,中海油宣佈準備以151億美元現金對價,收購尼克森100%流通的普通股和優先股,此外,還願意承擔尼克森的43億美元債務。加拿大政府隨後宣布8月底對該案進行審核。
     
中海油該次收購案審批過程曾一度讓人頗為擔憂,今年10月加拿大的一份民調顯示,有超過半數的加拿大人反對中海油的投資,加拿大政壇反對派人士也一直以此事施壓由哈珀(Stephen Harper)擔任總理的現任政府。   為此,1011日加拿大政府第1次延遲中海油收購尼克森的審批,隨後於112日,加拿大工業部長表示,加拿大政府決定將審批中海油收購尼克森公司申請期限再次延長至1210日。
     
傳言也指出,中海油必須答應加拿大更嚴苛的條件才有可能完成收購。11月底,彭博援引兩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消息指出,為能如願收購尼克森,中海油已同意加拿大政府提出的包括收購後其董事會、管理層中,至少50%人員必須是加拿大人的苛刻條件。    在多次努力下,加拿大政府終於127日正式通過,中海油併購尼克森案通過。
     
不過,未來要併購能源豐厚的加拿大企業恐怕更加困難,加拿大總理哈珀在併購案通過後便宣布,今後將限制外國國營企業收購利潤豐厚的加國油砂。    哈珀強調:「外國掌控油砂開發已達到臨界點,如果再開放外國對油砂的控制,可能不利於加拿大。」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案子能在美、加政治壓力下獲得通過,非常不容易,至少證明美國的門對中國企業不是全然封閉的。

第二、中國大陸全球能源收購戰略一直很明確,不管是中投、中海油、中石油或中石化,腳步還在加快,項目越來越多,這次收購成功可以說是一大勝利。

第三、中國大陸企業現在在美國進行M&A時,技巧更加成熟,懂得善用公關公司,華為即是一例,而且強調公平競爭,公司治理,以美國人之道回治美國人之身,儘量降低「中國威脅」的色彩。

第四、台灣完全沒有能源政策,不管是傳統能源或新能源,這是最大的危機。兩岸應該合作,參與海外能源項目的投資,可以先從東海油田的開發開始。

第五、未來幾年,中國將會進行更多百億美元以上的大項目,這已經不是有錢就可以辦得到,還需要政治智慧,中海油/尼克森的成功是一個里程碑,中國的全球化要站在和西方國家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達成合作共創雙贏,這正如十年前TCL李東升在歐洲經歷兩個慘痛的M&A失敗教訓後,才換來今日的甜美果實。

吉利 / 奧斯頓馬丁
市場消息指稱,目前中國大陸民營汽車業者吉利集團正與奧斯頓.馬丁(Aston Martin)進行洽談,欲對其進行收購,且整個過程將採用與2010年時收購富豪汽車(VOLVO)相同的模式。當時吉利以18億美元買下富豪汽車全部股權及相關資產,該金額也創下大陸業者收購海外車廠資產的最高紀錄。

中新網報導,英國諜報員「007」詹姆斯龐德的御用座駕、老牌超跑車廠奧斯頓.馬丁近日新聞不斷。繼傳出該車廠或將被日本豐田汽車收購的消息之後,日前又有傳聞稱大陸自主汽車品牌吉利也可能加入這一品牌的爭奪戰。

報導稱,吉利集團正與奧斯頓.馬丁進行洽談,欲對其進行收購,且整個過程將採用與收購富豪汽車相同的模式。報導提到,吉利或將再次利用浙江省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提高當地GDP及就業率的熱情做支持,打造金融槓桿,力拚完成最終收購。

事實上,吉利收購奧斯頓.馬丁的傳聞早在今年5月就在網路上出現。今年518日,大陸水木社區上一位ID為「Volvo Cars」的網友就發佈了一條名為「據說吉利要收購奧斯頓.馬丁了」的網帖。而去年1018日,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的女兒出嫁時,乘坐的結婚禮車便是一輛奧斯頓.馬丁。

作為全球知名的頂級超級跑車品牌之一的奧斯頓.馬丁因經營不善,於1987年被美國福特公司收購。2007年,福特公司又因深陷虧損漩渦,以約合9億美元的價格將其轉讓給Prodrive公司創始人大衛.理查茲,以及Investment DarAdeem兩家投資公司,其中Investment Dar所持股份最多。據了解,奧斯頓.馬丁當前負債已達49億美元(約300億人民幣)。

今年119日,據彭博報導,Investment Dar準備轉讓其擁有的64%奧斯頓.馬丁股權。有消息稱,豐田和來自印度的馬恒達是Investment Dar近來頻繁接觸的兩個潛在買家,其中豐田和奧斯頓.馬丁過去已經有過密切的合作,一同推出過一款名為Cygnet的小型房車。

我們的看法:

第一、奧斯頓·馬丁是007御用跑車,一直有其獨特風格,在精品跑車中可算是佼佼者。

第二、吉利才剛買了富豪 (Volvo),又想買奧斯頓·馬丁,會不會太急了一些? 或許大陸有錢人太多,奧斯頓·馬丁可以滿足高檔市場的需求。

第三、浙江省政府在背後的支持可能是吉利大膽走出去的關鍵,畢竟浙江是中國最富裕的省之一,而且向外開放的早,觀念比較國際化。吉利的轉型成功和奇瑞的不斷萎縮,是兩個強烈的對比。

第四、奧斯頓·馬丁數度轉手,前擁有者福特並不能扭轉其危勢,上一次轉手價格9.25億美元,現在只會更低,但49億美元的債務一定也要再重組。

第五、這筆交易在一次證明當今中國買家是全球M&A的救世主,中國公司在歐洲加速抄底,購買陷入困境的技術、品牌和精品,只會有增無減。台灣的業者至少要學習加入這場競逐,否則只會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客戶被大陸買走。

聯想控股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日前表示,集團母公司聯想控股已經做好在2014年至2016年期間於A股上市,且上市之前還將繼續投入200億元人民幣(下同)資金以壯大公司規模。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柳傳志表示,除了已上市的聯想集團、投資基金外,聯想控股還將擴充一些未上市的具體實業。目前聯想控股已投入資金100億元,並將在2014年前投資200億元左右。
  
柳傳志表示,聯想控股整體上市的利潤來源,將分為低本益比及高本益比兩部分,低本益比包括已上市的聯想集團及基金管理公司;高本益比包括以消費品為主的第一梯隊,以確保上市時的利潤。此外,聯想控股也在準備有潛力的第二梯隊業務,以保證公司上市後利潤的持續增長。
  
報導指出,除融資目的外,聯想控股上市也解決了企業主人問題。此前員工持股會擁有的聯想控股35%股權已被老員工分完,上市之後,新管理層將有機會持股而獲得激勵。
  
2011年,聯想控股綜合營業額高達1,831億元,總資產1,505億元,員工總數約4,5萬人。目前中科院、泛海集團分別持有聯想控股36%和20%股權;柳傳志、聯想控股總裁朱立南、副總裁陳紹鵬和唐旭東分別持有3.4%、2.4%、1%和1%股權。
  
據聯想控股網站介紹,聯想控股的核心資產包括IT、房地產、消費和現代服務、化工新材料、現代農業等五大行業,這些核心資產與資產管理板塊、聯想之星孵化器投資板塊形成良好的互動。
  
聯想控股旗下的資產管理板塊,包括弘毅投資和君聯資本等兩家知名的創投基金管理公司。報導指出,資產管理板塊將持續創造現金流,為核心資產的運營和孵化器(台灣稱育成中心)的投資提供資金保障。

我們的看法:

第一、聯想控股打造集團投資公司的大手筆一直很令人注目,包括旗下的弘毅投資和君聯資本。

第二、聯想控股的五大核心資產非常有意思,包括IT、房地產、消費和現代服務、化工新材料、現代農業,彼此沒有什麼關連。

第三、聯想花了很多精力收購白酒,酒業投資超過20億元,但是現在碰到白酒塑化劑事件,是一大打擊。

第四、現代農業很有勇氣,但是進入門檻很高,很多年前德隆曾經想打造農業版塊,幾乎成功,但沒想到後來德隆資金鏈條斷了。台灣有很多農業人才,聯想要布局現在農業應該嘗試和台灣人合作。

施振榮 / 台商回流
經濟部昨天舉辦第一屆全國產業發展會議,施振榮受邀以「商道、王道、企業經營」為題發表專題演講。開講之前,他語出驚人的說,台灣的資源有限,如果(台商返台)無法創造附加價值,「(台商)搬回來是拖垮台灣」。施振榮說,企業百百種,進入全球化時代,思考關鍵在於,什麼事在台灣做,可以創造附加價值,例如勞力密集產業就不適當,因為找不到那麼多的作業人員,而台灣又不希望雇用太多外勞。

施振榮說,「死抱著低附加價值產業不放手,結果卻拖垮了經濟往前的動力」,因此拚經濟,應該主動讓低附加價值產業「空洞化」。

施振榮說,低附加價值產業的勞工恐無法勝任新工作,「空洞化」的結果,勢必造成勞工失業,衝擊就業市場,此時必須借助職場技能再教育,讓勞工學習新職能,重回職場。以台灣經驗來看,產業轉型、蛻變過程不易,甚且可能引發勞資糾紛或勞工抗爭,不過施振榮說,企業經營者「常常要做出自己不喜歡的決策」。

施振榮說,日本人創造了組織「再造」(reengineering)概念,但喊一、廿年了,受限於文化,卻看不到破壞性改變。反觀美國就直接換人做做看,換個腦袋,組織也活絡起來。至於台灣,他開玩笑地說,台灣的CEO(企業執行長)很稀有,人才庫不夠,換掉可能就沒人了。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施董事長最近發表不少談話,但大部分沒有什麼新意,仍圍繞在微笑曲線和王道精神上。不過這次的評論是最尖銳,也最一針見血的,非常值得主管機關和企業深思。

第二、我最欣賞施董事長關於讓低附加價值產業「空洞化」的論點: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第三、馬政府造好好的反思,不只是民進黨對「台商回流」、「自由經濟示範區」也質疑,外界甚至外國也有。問題關鍵在於馬政府沒有強調台灣的定位和高附加價值,一直在勞工薪資上面做文章。

第四、光是台商回流沒有幫助,重點是「什麼類型」的台商回流。

第五、政府不要因為有大立光、可成幾個台商宣布要回台設立工廠就沾沾自喜。台商成立研發中心、營運中心,引進大陸和國際人才才是真正值得讚揚的例子。

第六、政府太強調台商回流,卻沒有花更多的心思對外資和陸資加強宣導台灣的價值。

台灣優勢 + 亞洲市場
經建會主委尹啟銘10日表示,近5年亞洲自全球進口的比重由22.1%升至26.3%,亞洲市場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動能,政府目前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就是運用「台灣優勢+亞洲市場」取代「大陸優勢+歐美市場」的策略模式。
     
尹啟銘發表文章表示,早期企業外移大陸,主要是要利用大陸充沛低廉的勞力、優厚的租稅優惠、低價的大面積土地等,而其市場則是以出口至歐、美、日等先進經濟體為目標。
     
但近年來,大陸的生產成本升高、勞工短缺、租稅優惠縮水,促使外資工廠思索轉移生產據點。   另一方面,2008年全球經濟海嘯延燒至當前的歐債危機,歐、美市場需求不振,亞洲等新興市場反而成為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
     
尹啟銘以具體的數據證實上述看法,他說:「從2007年至2011年,各區域製造業產品進口占世界之比重,北美從19.3%降為17.9%,歐盟從45.2%降為40.2%,亞洲則從22.1%升至26.3%。」
     
因此,他認為台灣該運用「台灣優勢+亞洲市場」取代「大陸優勢+歐美市場」的策略模式,積極推動台商回台投資與外國直接來台投資,運用台灣的產業優勢作為進軍亞洲市場的平台。
     
尹啟銘表示,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就是著眼於「台灣優勢+亞洲市場」,依此一方案,打算回台投資的企業如果想要獲得提高外勞核配比率的待遇,必須符合產業條件、投資規模、創造就業人數的三大條件。
     
尹啟銘指出,歐巴馬重振製造業,旨在解決失業及厚植國力,而我國目前推動的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同樣也要求返台投資者,於投資一年內必須提供本國勞工就業人數一百人以上。二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只是各自國情不同,所採取的政策措施有所差別。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早就應該加強開發亞洲市場,特別是東南亞和印度。

第二、其實不只是亞洲市場,更要強調新興市場。聯想打敗宏碁就是因為在新興市場(拉丁美洲、東歐)做得很好。

第三、台商回台還是一直和製造業相連結,難道只有製造業才能回台投資?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想要在台灣複製和大陸一樣的製造環境絕對不可能,政府不要搞錯方向,一定要朝高附加價值製造轉型。

統一中控 / 今麥郎
又有1家中國大陸合資企業被統一公司賣了!在香港上市的統一企業中國控股11日公告,正與多個潛在買家進行磋商,擬出售轉投資今麥郎飲品公司47.83%股權,以改善公司資產利用效率。    這是統一繼處分北京麒麟飲料及部分地區的家樂福股權後,再次拋售合資企業持股。
     
對此,統一企業中國控股(統一中控)發言人楊壽正昨日表示,這項出售持動作,已獲得合作伙伴的理解與支持。香港上市的統一中控股價昨日開高震盪走低,收盤下跌0.04港元、跌幅0.42%,以9.57港元收市。
     
網易財經報導,今麥郎飲品(北京)成立於2006219日,由今麥郎投資公司與統一企業(中國)投資共同出資成立。   當時今麥郎飲品董事長范現國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2006年今麥郎在飲品上,將落實1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銷售額。甚至有消息說,他的目標是在3年內取得20%的市占率。
     
不過,今麥郎此後發展並未如預期的一帆風順。6年來,20%市占率的目標並沒有實現,其酸梅湯產品在2009年還被江蘇省質監部門檢出「品質事件」。因此,統一中控宣布拋售今麥郎所有持股並不令人意外。
     
報導指出,近幾年統一集團的股權投資可謂是「又快又準」,入股企業的知名度絲毫不遜於統一本身。    2005年,統一入股完達山,目前擁有其34%的股權;同時,統一持有安德利果汁近15%的股權;2005年底統一併購健力寶貿易公司。    此外,統一「聯姻」名單上還有匯源果汁,統一曾以3,030萬美元價格取得匯源5%股權,後礙於台商投資政策而放棄。
     
騰訊財經報導,出售今麥郎股權,並不是統一集團首次處分投資股權企業。20116月,統一宣布,計畫作價人民幣1.1億元,將所持有位於天津、廣州與重慶3家中國大陸合資公司的全部股權,出售給合資夥伴家樂福中國控股公司。當時統一的理由是,公司希望集中精力發展大陸的食品加工業務。    另外,早在2009年,統一中控還將所持有的北京統一麒麟飲料公司50%股權,以360.55萬港元轉讓給麒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早年統一中國控股公司曾入股很多中國大陸食品飲料企業,形成策略聯盟,從南到北都有。

第二、統一中控和大陸企業結盟後,可以向外資推銷,展現統一集團的中國布局和實力,當年和卡夫特 (Karft) 的合作即是如此,算是一種「聯中引外」的策略。

第三、但是看起來大陸的食品公司也遇到了成長的瓶頸和障礙,中國大陸食品和內需行業高成長的時代已過去了。台商前三大食品公司康師傅、統一和旺旺將逐漸形成壟斷格局。

瑞薩
遭遇困境的日本晶片製造商瑞薩電子(Renesas10日宣布,將透過售股和注資計畫籌資多達24.3億美元,以挽救惡化的資產負債表。瑞薩在日本股市收盤後發表聲明說,將以每股120日圓的價碼,出售12.5 億股新股給日本政府基金產業革新機構(INCJ)為首的團體,總金額達1,500億日圓(18.2億美元),產業革新機構將取得69%的瑞薩股權。瑞薩股價在東京股市10日收漲3%308日圓,使今年跌幅縮小至35%

產業革新機構也準備再提供瑞薩500億日圓(6.06億美元)的投資或貸款。目前三菱電機、日立和NEC合計持有91%瑞薩股權。豐田汽車、日產汽車、電綜集團、京濱集團、Panasonic、尼康(Nikon)、安川電機和佳能(Canon)共8家公司將收購120億日圓瑞薩股票,其中豐田將獲2.5%股權。

瑞薩是全球主要微控制器供應商之一,這筆資金將有助其擴大支出,以開發更先進的汽車和電視微控制器。日本晶片製造商正面臨日圓匯率高漲、激烈競爭等問題,特別是來南韓和台灣的對手,凸顯瑞薩亟需注資的困境。

瑞薩說:「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去年的日本震災和泰國洪災等天災,對日本的主要工業造成威脅,特別是製造商,我們正面臨財務情況可能快速惡化的處境。」
隨著大型積體電路(LSI)系統晶片需求下滑,促使瑞薩大舉裁員、考慮關閉或出售工廠,並打算加強聚焦於為去年度貢獻43%營收的微控制器部門。

媒體報導,瑞薩的整頓計畫包括將裁員規模擴大至1.4萬人、約30%總人力,並在3年內關閉或出售9座國內廠。瑞薩表示,可能將晶片生產擴大外包給台積電,包括提高微控制器的外包比率。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企業拯救案,INCJ繼投資Japan Display後,再次出手,持有瑞薩股權69%也和投資Japan Display70%很相近。

第二、瑞薩的投資已經形成了一種成功的新模式: 由政府產業重建基金牽頭投資,邀請其它產業鏈客戶作為共同投資者,這和台積電早期的模式非常相似。

第三、原來三家股東三菱電機、日立和NEC在重組後的新公司根據計算,應該持有約25%的股權。在Japan Display的重組案中,原來三家股東持有30%的股權。這是真正的重組,原股東閃邊站,新股東佔大部分的持股。

第四、台灣政府應該盡快成立產業重建基金,並且利用基金來成立關鍵產業的「產業控股公司」,類似IC通路公司大聯大的模式,才能力挽狂瀾,扭轉現在產業分崩離析,瀕於滅頂的危機。

中石油 / 澳洲天然氣
全球頁岩油氣開發日益蓬勃,澳洲礦業巨頭必和必拓12日宣布,大陸中石油將以16.3億美元(約新台幣473.6億元)收購旗下澳洲液化天然氣項目股份。大陸的原油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迫使油企不斷朝國際石油市場出擊,以掌握油價定價權。

中石油此舉具有諸多意涵,不但是公司收購交易中最大的一筆,並持續完成「五成石油天然氣產量來自海外」的目標;對剛收購完尼克森石油、致力追趕中石油天然氣產量的中海油而言,又將其縮短的差距拉開一截,並擴大亞太地區石油天然氣公司的全球影響力。

必和必拓12公告,中石油同意以16.3億美元現金,收購旗下澳洲Browse液化天然氣(LNG)項目股份。此交易預計於2013年上半年完成,仍須獲得監管部門批准。

公告稱,在認定該專案為非戰略性資產後,中石油將取得必和必拓與油企伍德賽德的合資企業East Browse 8.33%股權,和西澳West Browse 20%股權,兩者預計造價為300億美元。該項目在當地備受環保人士爭議。BBC指出,包括Woodside石油公司和荷蘭皇家殼牌(Shell)在內的公司均為該合資公司的現有參與者,有權匹配中石油的收購請求。

此交易使中石油享有澳洲海岸邊的天然氣資源。據騰訊財經報導,中石油希望在2020年底之前,實現「公司半數的石油天然氣產量都來自海外」的目標。公司已撥出160億美元(約新台幣4,649億元)用於海外投資。

中國油企在海外進行的併購曾遭遇多次阻撓。不過,未來資產證券公司能源研究部門負責人Gordon Kwan表示,「由於中石油購買的股權較小,能較快獲得監管部門批准。」


專家認為,大陸「富煤、缺油、少氣」,未來大陸「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仍將繼續併購、整合海外油氣資源,削弱國際油價對國內經濟的壓力。此收購再次證明中國對進口天然氣的興趣正在增加,預期海外交易還有更多。彭博匯編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今年在油氣資源方面宣布的收購案約有250億美元。諮詢公司瑞根表示,大陸從長期的穩定和安全考慮,他們努力成為能源資產公司合作伙伴。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石油、中海油幾乎像是在比賽,拼命購買海外能源項目。

第二、中石油有很多明確的併購目標,希望在2020底之前,實現「公司半數的石油天然氣產量都來自海外」的目標。

第三、中國石油企業在海外併購已不再是財務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必然會遇到越來越大的阻力。大陸應該考慮利用台灣做為平台,兩岸攜手合作,到海外進行併購。

第四、不管是澳大利亞或加拿大,一定會有一個時點他們會覺得中國在該國收購的項目已經到達可以容忍的極限,然後整體投資腳步會放慢下來。未來幾年,作為中國大陸石油公司「代理人」的PE會越來越多,以財務投資者的形式參與各種海外石油資源項目的競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