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富邦金 華一銀 自由經濟示範區 阿里巴巴 重組 高盛中國 ICE 紐交所 中投 倫敦商辦 頁岩氣 台塑化


富邦金  華一銀 自由經濟示範區 阿里巴巴  重組 高盛中國 ICE  紐交所 中投  倫敦商辦 頁岩氣  台塑化


富邦金 / 華一銀
富邦金控27日宣布,與旗下子公司台北富邦銀行將共同取得大陸華一銀行八成的股權,總投資金額人民幣64.5億元(約新台幣306億元)。據了解,原華一銀大股東寶成蔡家也將以「外資」身分參與富邦金100億元增資案,將持有富邦金4%股權。

華一銀行屬於大陸全國性銀行,目前有14個營業據點,分布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環渤海地區,再加上富邦金轉投資的廈門銀行以海西為發展腹地,富邦金在大陸沿海重要經濟區域,已完成初步布局。下一步若廈行可順利參股廣西桂林銀行,觸角將再延伸至西南地區,發展速度遙遙領先台灣金融同業。

富邦金董事長蔡明忠表示,取得華一銀行80%的控制性持股,為富邦金在大陸的長期布局跨出關鍵性一大步。富邦在兩岸三地的銀行布局將包括台灣(台北富邦銀行)、香港(富邦銀行香港)、大陸(參股廈門銀行,持股19.99%;及入主華一銀行,持股80%),成為唯一擁有最完整之兩岸三地金融服務平台的台資金融機構。

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指出,北富銀與富邦金董事會昨已通過投資華一銀行案,後續將向兩岸主管機關提出申請,預計明年下半年可望完成交易,華一銀行也將更名為「富邦華一銀行」。

龔天行表示,已與華一銀行現有股東達成協議,同意釋出80%股權,由北富銀與富邦金合計以56.5億人民幣取得,交易完成時,北富銀持股51%,富邦金控持股29%,共計持股80%。對華一銀行總投資額換算股價淨值比(PB)為2.18倍,每股交易價格約新台幣23.21元。

此次富邦金是從華一銀3大股東寶成集團蔡其瑞家族旗下的蓮花國際、香港永亨銀行、浦發銀行買下持股,3大股東各可拿回人民幣46.69億元、7.063億元、2.747億元。寶成蔡家成最大贏家,約拿回新台幣222.9億元。在寶成集團回頭參股富邦金後,未來雙方是否攜手共同擴大事業版圖,備受外界矚目。

上海浦發銀行在出售部分華一銀持股後,仍保留20%股權。龔天行表示,未來富邦與浦發銀行將不僅在華一合作,不排除進行其他業務合作。除了收購原股東持股外,接下來北富銀、富邦金及浦發銀行將依比率參與華一銀行人民幣10億元現增。

我們的看法:

第一、2.18倍的股價/淨值比,以現在市場行情來看,相對是比較高的,但還是可以justify

第二、最主要的原因是「控制權溢價」,不管是外資或台資,在大陸投資金融機構都會遇到20%上限,所以一個能取得絕對控股權的銀行是有一定價值的。

第三、另外一個因素是「replacement cost」,如果外資和台資要靠自己的力量在各個城市取得所有的執照和許可,起碼要5-6年的時間,取得華一銀行可以一下子布局全中國,縮短了進入市場的時間。當年外資收購台灣的銀行也是類似的考量,花旗收購華僑銀行馬上多增加了四十多個網點,最後以3倍的股價淨值比成交。

第四、富邦的成功策略是併購,過去10年皆是如此,未來10年更是如此。富邦給台灣金融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視野,也改變了遊戲規則。台灣還是有太多的銀行,需要彼此整併; 台灣銀行也需要前進大陸,布局亞太,和其它金融機構合併或策略聯盟。我們相信富邦/華一的合併是一針催化劑,將帶動更多金融業整併的風潮。

自由經濟示範區
報告,然後草擬特別條例,以優先法案送立院下會期審查,鬆綁相關法規,以在示範區內建立「亞太自由經貿中心」,內含亞太產業創新整合、國際人才培訓等五大中心。
     
經建會25日舉行年終記者會,尹啟銘表示,台灣具有地理、人文、技術及台商經營優勢,這些優勢在自由經濟示範區內進一步自由化之後,可以發展成「亞太自由經貿中心」,包括亞太產業創新整合中心、新世代國際物流中心、亞洲重症與觀光醫療中心、國際人才培訓中心、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等五大中心。
     
對於未來哪些地方能設置自由經濟示範區?尹啟銘仍不願多談,只表示高雄市是優先推動的地區,至於其他縣市如果有意願,未來也可以協助推動,但這一切都要26日向政院報告定案,並擬定「特別條例」獲立院通過後,才能開始推動。
     
至於自由經濟示範區未來將同時推動這五個中心嗎?尹啟銘說,不一定,要看各地區的優勢而定,可以推單一中心,也可以同時推幾個中心,這要進一步規劃,目前還無法確定。
     
尹啟銘說,外界認為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的進度太慢,但事實上從2月迄今僅歷時10個月,而且自由經濟示範區全世界從未有人做過,複雜度極高,他說:「我們不能像有些學者拿筆畫一畫就成了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規劃要非常審慎。」
     
尹啟銘表示,自由經濟示範區目前還未報院核定,不能對外多講,但是主要重點有二,其一是自由化,也就是有關區內人流、物流甚至市場開放的盤點,其二台灣有很好的人文、技術以及地理優勢,如果能夠結合產業自由化的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可以發展出亞太產業創新整合中心等五個中心。
     
當被詢及何以五個中心裡沒有金融中心?尹啟銘表示,金流一在示範區裡示範,就會在全台灣跑,這是沒有辦法示範的,因此沒有金融中心。   自由經濟示範區雖然可以藉由開放提升競爭力,但是開放也可能會有衝擊,選擇在示範區實行,可以降低衝擊的範圍,尹啟銘表示,透過示範區推動的成效,可以讓大家對自由化放心,在未來推動自由經濟時,腳步加快。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將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放在裡面的確非常奇怪,顯得格格不入。不知道這是不是為了保持白領和藍領的平衡?

第二、政府有提到這是自由經濟示範區內容,也就是「what」,但是對於動機「why」的描述不夠多。任何政策都需要有背景說明,這是政府可以加強的地方。

第三、我們對於「國際人才培訓中心」基本上是肯定的,台灣要的不只是物流,還應該包括金流和人流,猜想政府的出發點應該也是為此。我們覺得最大的商機是「培訓」,這和「拿學位」是不一樣。大陸人才到台灣來短期培訓,可以和醫療及觀光結合起來。台灣由於是講普通話,比香港和新加坡都更具優勢。

第四、我們仍然覺得應該研究金流的可行性,而不是說因為「錢會在台灣跑,所以沒有辦法控制」就把方案否定了。金融和經濟是一體的兩面。人民幣要國際化,台灣正處在一個最有利的位置,兩岸金流的問題如果能夠解決,資金和人才都會跟著來,這才是真正的水到渠成。

第五、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規劃需要top down,也就是「頂層設計」,而不只是bottom up。政府現在的規劃仍然缺乏彼此很好的銜接,各做各的,感受不到整體性。

阿里巴巴 / 重組
阿里巴巴正進行一場以重塑公司生態系統為核心訴求的大變革,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雲先前已透露,有可能先分拆成約30家公司,再整合為3家上市公司。
     
在面對移動網路、雲端計算及大數據3個領域技術創新結合下,他說,「請記住我為什麼變革,因為明年、後年是阿里的黃金時期,我們絕不能在公司失落的時候再去變革。」
          
財經網報導,這場由馬雲一手發動的變革,不僅將改變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格局,也對製造業到服務業等多個傳統行業產生深度影響。阿里巴巴此一變革,不僅包括組織架構上的分拆重組,還包括重建公司的生態系統。變革的起點定於201311日。
     
財經網報導,未來大淘寶平台將首先被分拆,多個成熟的垂直業務和具備策略意義的業務,將從現有架構中剝離,單獨成為業務群或子公司,如淘寶旅遊、無線業務部;緊接著是金融方面,也將擇機分拆出23家子公司;在數據平台方面,目前暫時仍以阿里雲、淘寶商業智能部為主,未來會有更細緻的拆分與調整。
     
這次分拆次序與馬雲今年9月提出的「平台、金融、數據」梯次戰略相吻合。他提此策略時,阿里One Company才剛完成不到3個月。當時他也感嘆,「我們好不容易把這個公司變成One company體系,後來發現Company這個字是錯的。」
         
阿里巴巴內部人士表示,分拆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藉機將雅虎、淘寶集市等利潤低且無法上市的業務剝離,然後透過上市集資來歸還B2B退市、回購雅虎股分時向投資方及銀行募集的120多億美元。
     
電子商務平台即將結束,未來是移動互聯網、雲端計算和大數據這3個技術創新領域的時代,將出現嶄新的商業形態,馬雲說,「記住我為什麼變革,因為明年後年是阿里的黃金時期,我們絕不能在公司失落的時候再去變革。」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巴巴的重組不只是企業股權和組織架構的重組,還包括重建公司的「生態系統」(ecosystem)。這是從產業的角色來思考,台灣今天很多企業也面臨了產業大重組、格局大改變的關鍵時刻。

第二、馬雲說得很對:「明、後年是阿里的黃金時期,我們絕不能在公司失落的時候再去變革。」我最近碰到不少台商客戶,都有心進行大變革,甚至出售公司,可是為時已晚,錯過了最好黃金時機。

第三、阿里巴巴過去的口號是One Company。其實不是company,因為「公司」只是法人代表的一種形式,正確的說法是One Group

第四、馬雲今年所提出的「平台、金融、數據」定位和戰略令人值得玩味,非常具有前瞻性。阿里巴巴的平台已不是電子商務平台,還包括移動互聯網,這是為什麼今年稍早其要投資新浪微博的原因。阿里巴巴把金融列為大戰略之一,說明未來電子商務將會重塑傳統金融業的版圖,目前其已有一定程度的網貸業務基礎,將來可以發展到什麼地步令人期待。至於「數據」(Big Data)則會是阿里巴巴所有商業應用的技術支援基礎,看得出來阿里巴巴的戰略是朝向智能化邁進,類似IBM的「智慧星球」(smart planet)策略。

高盛中國
據接近高盛中國(高盛中國投行業務,包括高盛高華以及高盛(亞洲)的投行業務線統稱)多位高層人士透露,近期大部分陸籍高階主管陸續收到「請退信」,其中執行董事以上級別離職率達40%,恐掀起高盛集團進入中國大陸以來,最大一場人事地震。
     
高盛集團去本土化策略,將現有大部分陸籍高階主管請走,空出來的位置將由高盛集團指派的海外高階主管接任,職位調整將陸續在2013年春節前完成。   據證券市場週刊報導,早在20122月,高盛中國已內部通知,時任高盛中國投行業務總裁、高盛高華證券CEO蔡金勇很有可能離開高盛中國,赴國際金融公司(IFC)任職。
     
隨著今年8月蔡金勇離職公告後,這位中方最大的保護傘體面的離開,高盛集團拉開「請退」大幕。   高層人士透露,在年底前大規模請走高階管理層,高盛的如意算盤之一就是再也不用逞強支付大筆員工激勵費用。
     
根據高盛(亞洲)2011年年報披露,2011年員工激勵計劃中已支付6,074萬人民幣(下同),2010年為3,633萬元,增速近一倍。若加上高盛高華2011年員工工資及福利為2.24億元,僅2011年一年近3億元的人工成本接近高盛(亞洲)全年收入的60%。
     
證券市場週刊指出,在20052007年,高盛投行團隊透過既可以選擇高盛高華在大陸做業務,也可以透過高盛(亞洲)做海外業務的模式,躍升為中國IPO規模的前5大。
     
市場人士分析,外資投行前幾年吃香,是因為教會了這個市場如何做IPO,但IPO其實是技術標準工作,並無太多個性可言,換言之,誰都可以做,且做多了,外資的優勢就不明顯了。   高盛集團已宣布,從2013年開始不再增加對高盛中國的投資。根據高盛(亞洲)年報顯示,2011年對中國市場注資3,430萬元,2010年則是7,545萬元。

第一、高盛是全球最佳投資銀行,但是員工忠誠度好像不是很高,流動率極高,胡祖六等名人都是高盛校友,台灣前總經理張嘉臨今年也轉投效宏達電擔任財務長。

第二、中國的投資銀行已經從傳統的「搞關係」模式走向新的階段。大型的銀行、電信公司、石油公司通通都已上市了,下一步重點肯定是不一樣的業務,比如說全球M&A。是否有必要在國內再佈署很多人從事傳統承銷業務(不管是H股或A),值得深思。

第三、未來高盛最大的商機應該是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假如中國大陸沒有很多世界一流的企業,中國經濟絕不可能變成世界一流。像高盛這種世界一流投資銀行的主要任務,就是協助將許多「中國一流」企業,逐漸轉化成「世界一流」企業。高盛中國的希望在全球,不在中國。

ICE / 紐交所
美國洲際交易所(ICE)日前同意以82億美元(約640億港 元),收購紐約泛歐交易所(NYSE Euronext),如獲監管當局批准將結束兩百多年來紐交所的獨立地位,並強化ICE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競爭力。惟交易所併購多以失敗告終, 原因其多涉及複雜的壟斷及政治考慮。  

ICE表示收購紐約泛歐交易所,每股作價33.12美元,按紐交所周三紐約收市價計,有溢價38%

交易將以現金和股換股方式進行,紐交所的股東有三種選擇:一,有權選擇以每股收取33.12美元;二,每股換取0.5281CME股票;三,現金和換股 ——每股收取11.27美元及0.1703ICE股票。ICE表示,收購將有33%以現金進行,金額上限為27億美元;67%以換股方式進行。交易可望 在2013年下半年完成。合併後,NYSE Euronext的歐洲交易所業務將分拆上市。

截至周三美股收市,紐交所市值約58億美元(約452億港元),約有38%溢價,昨日美市早段已反映溢價,紐交所股價高位見33.38美元,意味今次洲際交易所鯨吞紐交所的收購總代價達82億美元。比較下,ICE市值為93億美元。

紐交所於二百多年來一直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重要象徵,一旦成事,將結束紐交所多年來的獨立地位。

成立於2000年的ICE則以商品期貨交易見長,其在倫敦擁有全球最大的能源期貨市場,在美加也分別擁有規模較小的商品期貨市場;ICE整合紐交所的衍生工具業務後,其與CME競爭力將如虎添翼。

上述交易須待相關監管部門批准,分析師指,今年國際交易所併購多以失敗告終,因多涉及壟斷及政治考慮。

以去年4月為例,ICE夥拍美國納斯達克(Nasdaq)以110億美元的價錢洽購紐交所,由ICE控制紐交所的衍生工具業務,納市將控制紐交所的股票買賣業務;但隨後美國司法部介入,警告這宗交易可能觸犯反壟斷法規,6周後有關洽購無疾而終。

我們的看法:

第一、紐交所的出售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也說明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永垂不朽的。紐交所即使作為美國資本主義的重要象徵,也有面臨獨立性終結的時候。

第二、全世界未來的趨勢是商品交易會逐漸和股票交易並駕齊驅,而且獲利更為豐厚,成為主流。紐交所在衍生性商品的布局雖然不斷進行,但最終還是無法抵擋被併購的命運。

第三、ICE成立於2000年,是以M&A見長的商品期貨專家,去年就夥同那斯達克(Nasdaq)洽購紐交所,但速度不夠快,最後由於美國司法部以反壟斷為由反對合併而告終。ICE的併購成長史可以寫成一本書,是美國近年交易所整併的經典傳奇。

第四、香港聯交所今年以15億歐元高價併購倫敦金屬交易所,再次說明跨地域、跨產品的交易所整併是全球大趨勢。

第五、台灣資本市場過去一年一直陷入證所稅的激辯,好像除了證所稅以外其它的事情都不重要。其實台灣非常需要思考人民幣國際化以後台灣資本市場的角色和地位。現在正是合縱連橫的大好時機,不管是開放外資參股台灣證交所,或是我們走出去投資外國交易所,未來都可以提昇台灣資本交易市場的地位,政府千萬不要蹉跎等待,毫無建樹。

中投 / 倫敦商辦
大陸正積極利用龐大的外匯儲備在全球攻城掠地。大陸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公司(簡稱中投公司)傳出擬出資8億英鎊競購倫敦辦公大樓奇斯威克園區(Chiswick Park),這將寫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英國成交金額最高的房地產交易。
     
英國金融時報24日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稱,中投以及來自南韓與馬來西亞的政府背景基金,都已投標購買百仕通集團(Blackstone)擁有的奇斯威克園區。百仕通集團是在2011年初以4.8億英鎊買下這個佔地110萬平方英尺的辦公大樓。
     
中投正透過一家第三方投資者的合作,參與競購奇斯威克園區。這也是中投11月聯手資產管理公司景順(Invesco)以2.45億英鎊買下德意志銀行倫敦金融城總部後,短短1個月內再度出手投資倫敦房地產。
     
報導指出,南韓與馬來西亞對奇斯威克園區的投標,均涉及兩國各自的主權財富基金和養老基金組成的財團。此外,加拿大養老基金與英國房地產機構投資者也有意競標,但尚不清楚是否已提交正式的投標文件。
     
報導引述房地產諮詢機構高瑋環球(Cushman & Wakefield)的數據稱,倫敦商業地產持續吸引全球買家,使倫敦辦公大樓的價格節節攀升,其中亞洲投資者是最大的一群,亞洲投資者今年來在倫敦金融城的全部房地產交易中,占其總金額的45%。
     
拜英國政府的開放態度之賜,大陸近年來加碼投資英國。今年9月,由大陸國家外管局在新加坡設立的投資公司100%投資的銀杏樹投資公司(Ginko Tree)以5.5億英鎊從巴克萊集團(Barcleys)手中購入學生公寓提供商University Partnerships Programme(大學合作夥伴計畫)的部分股份。今年年初,中投公司還投資收購了倫敦y 自來水公司泰晤士水務(Thames Water9%的股份。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的主權基金(中國、南韓與馬來西亞)都在尋找優質的房地產投資項目,因為其能夠提供穩定的回報收益。英國的房地產似乎成為大熱門投資標的。

第二、歐美的PE和主權基金有很多合作的方式,可以共同去投標房地產項目,也可以由PE將其投資的項目再轉賣給主權基金。

第三、百仕通集團(Blackstone)去年初以4.8億英鎊買下倫敦辦公大樓,兩年內就能以8億英鎊再轉手賣出,獲利驚人。

第四、新加坡GIC旗下的物流公司普洛斯(Perlos)去年和今年更結合中投共同投資日本和巴西物流房地產項目,創造主權基金合作聯手投資的新典範,這些都是台灣可以學習的方向。

頁岩氣 / 台塑化
台化上周五董事會通過出售台塑化股票19萬張後,台塑集團台塑及南亞也將在24日及27日分別召開董事會,有望跟進釋出台塑化持股。外界猜測,台塑集團大動作釋股主要引進美、大陸石化業者,因應頁岩氣發展趨勢,穩定料源。台化21日宣布,將於明年第2季底前出售19萬張台塑化股票,並洽特定人接手。此消息一出,隔日引發市場諸多揣測,22日在大盤指數小漲23點下,台塑化和台化股價卻逆勢走跌逾2%

據了解,台塑、南亞在今日及27日也將陸續召開董事會,有可能跟進釋出台塑化持股。假設南亞、台塑也同樣賣19萬張,3家合計將釋出57萬張台塑化股票,金額逾500億元;若單一對象接手,就可躋身台塑化第4大股東,占比近6%
石化業者普遍認為,如此大筆之金額,國內能承接的石化業者屈指可數,資本額最大的中油表態,若要承接台塑化股權超過5%股票,須經立法院同意,執行上有難度。

熟悉台塑運作人士則認為,台塑化股本約952億元,台塑關係企業董監持股超過八成,籌碼相當集中,經營權絕無問題,確實有賣股變現、降低持股的空間。但籌資方式很多種,對台塑集團而言,如今卻要賣股籌資,除是為應付未來越南大煉鋼廠等擴充案,也有可能是要引進策略性投資人。

石化業者表示,頁岩氣是未來石化產業競爭決勝點,目前除了美國擁有此項技術外,大陸也積極透過併購方式跨入此領域。台塑集團唯有提早卡位,引進擁有頁岩氣探勘技術且擁有大量資源的石化業者,不管是合資開發或共享穩定料源,都將是台塑集團往後與全球石化業者競爭的最佳利器。

我們的看法:

第一、頁岩氣徹底改寫了美國(以及全球)的石化版圖。美國由於有大量的頁岩氣以及先進的開採技術,石化業得以生產大量的乙烯,增進整體產業的競爭力。

第二、美國擁有先進頁岩氣技術,台塑化在美國有佈局,因此台塑化出售給美國策略投資人的可能性比較高。

第三、大陸石化業者積極透過併購方式跨入此領域。如果大陸業者透過參股台塑化,然後和台塑化一起走出去海外併購,將是最漂亮的作法。

第四、台塑集團在王永慶董事長過世後問題風波不斷,子女相互爭產,公安事故頻傳,讓外人覺得台塑集團好像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此次台塑管理層能夠看到頁岩氣的商機,並積極引進策略性夥伴,是非常正面的作法,值得為其按一個「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