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晨星 IML, 中油 中石油, Proofpoint 阿碼科技, Blackberry黑莓機, 研華 鈞發科, 大陸 民營銀行, 鴻海, 連鎖業登陸, 惠而浦 合肥三洋

晨星 / IML
在聯發科(2454)的主導下,F-晨星(3697)將切割旗下觸控IC事業獨立,並與F-IML3638)共同合資成立觸控IC新公司,搶攻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市場,可望進一步挹注F-IML明年獲利。
     
聯發科及F-晨星合併好事將近,除了全力衝刺手機晶片市占,現在集團布局已延伸到觸控IC市場,並選定與F-IML合作。事實上,聯發科在大陸有投資觸控IC廠匯頂(Goodix),現在有意切割原屬於F-晨星旗下的觸控IC事業,並與F-IML合資成立新公司,以電源管理IC整合觸控IC能力,雙面夾擊大陸觸控IC龍頭敦泰(FocalTech)。
     
對於此一合作案消息,聯發科及F-晨星均不評論市場傳言。F-IML執行長張舜欽在昨日法說會中面對法人提問時表示,不方便透露可能合作對象,F-IML持續在尋找新的成長機會,將針對人機介面及行動裝置等領域進行併購或合資,但因投資金額相對較大,將在1120日召開股東臨時會修改章程,放寬投資限制。
     
F-晨星前年開始跨入智慧型手機觸控IC市場,去年全年出貨量已逾接近4,000萬顆,今年可上看7,000萬顆,全年營收規模高達1~1.1億美元。由於聯發科是大陸手機晶片龍頭,現在已經在手機公板零組件清單中,建議採用F-晨星的觸控IC,預估明年出貨量可上看8,000~1億顆,營收規模上看1.3~1.5億美元。
     
聯發科今年可望成功併購F-晨星,本業將強攻手機及電視晶片市場,觸控IC則切割出來獨立成為新公司。   為了加快觸控IC及電源管理IC間的整合速度,以利聯發科未來智慧型手機晶片技術藍圖發展,業界傳出,在聯發科主導下,觸控IC新公司已選定與F-IML合作,並由F-IML持股過半。
     
F-IML上半年營收11.08億元,平均毛利率52.5%,稅後淨利2.09億元,每股淨利2.62元。而根據F-IML將在11月修改公司章程進度來看,新公司可望在年底前成立,明年由F-IML認列合併營收。

我們的看法:

第一、聯發科雖然計畫要和晨星合併,但晨星仍然可以選擇和其它業者進行項目合作。

第二、F-IML過去主要以韓系客戶三星為主,和晨星合作不失為一個策略選項。

第三、未來台灣電子產業的趨勢是大整合、合縱連橫,一方面會和別人合併,另一方面也會將現有業務分拆。

第四、看來聯發科對於收購晨星後如何整合資源,有很清楚的想法,觸控ICF-IML合作也是由聯發科主導,兩個公司某種程度上已合而為一了。執行的速度很重要,聯發科上次收購晨星動作不夠快吃了虧,這次操作更加明快。

第五、本案最大的變數是聯發科和晨星的合併不一定能獲得審批,但即使如此,晨星和IML還是可以結盟。

中油 / 中石油
中油結盟大陸中石油,決定登陸福建耕耘加油站業務,規劃建置200家據點,總投資額新台幣260億元,開啟台灣切入大陸油品市場通路先驅。中油董事長林聖忠表示,福建加油站結盟將以雙品牌模式,打造包括油、氣銷售、複合商店、快速保養中心以及洗車設施等複合經營架構,開創新商機。林聖忠說,目前協商持股架構為中油49%、中石油51%,實際自有出資金額將待扣除銀行融資額度後,由雙方依持股比,完成初期資本額設置。
 
此外,因應頁岩氣趨勢,中油正就加拿大四項礦區開採投資案,進行交流評估,並與美國可望獲准頁岩氣出售廠商取得合作默契,提供一年數十萬噸液化天然氣銷售額度給中油,為天然氣採購建置多元、便宜的採購管道。據悉,以當前頁岩氣開採條件,以及過去國際礦區探勘股權基本投資比,初估單一礦區投資規模至少新台幣300億元起跳。
 
近年來,中油與大陸三中石化集團(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互動轉趨頻繁,開啟兩岸石化業龍頭聯手開拓海外新興市場;包括海外探勘、觸媒採購及加油站等十大合作項目。中油與中石油除有厄瓜多17號礦區合作,3月底大陸中石油宣布與中油簽署「尼日爾(尼日)Agadem區塊勘探許可聯合作業協議」和「中東阿曼原油及西非低硫原油供應長約」。中油與中海油合作案則包含台海區域「台潮石油合約」、「南日島聯合研究協議」以及剛果深海A礦區合作。
 
此外,中油與大陸中石化本有厄瓜多16號礦區、澳洲ACP21礦區、澳洲NTP76礦區以及在觸媒採購、原油、石化品運輸等合作。今年更促成緬甸油氣探勘合作案(中油權益持股30%)。林聖忠指出,兩岸除海外油氣探勘合作,能源交流也加速進行。中油與大陸中石油關係甚密,目前中石油在福建、浙江雖有油品銷售業務,但煉製廠位於東北地區,運輸效益不理想,中油已為中石油代煉油品,直運福建等處。
 
日前,中油已與大陸中石油完成4個據點考察,因經營項目有別台灣油品銷售,包含油、氣銷售,以及複合經營業務,單點投資金額逾台幣億元水準。雙方初期共識以合作據點200個加油站為上限,持股比例因經濟部在兩岸服務貿易談判爭取未能突破,大陸對外商合資加油站,仍堅持持股不得逾49%限制。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所有的能源均需要進口,但我們卻極度缺乏能源政策,不管是傳統能源或替代能源,所以這次台灣中油能夠結盟大陸中石油,共同登陸福建耕耘加油站業務,非常創新並且值得鼓勵。

第二、除了下游銷售以外,中油更應該加強和大陸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的合作,看來這已經在陸續進行中,我們認為未來勢必從業務合作走向股權合作。

第三、中油參與海外投資的規模都很小,綁手綁腳,政府應該放手讓中油去海外投資,體制改革迫在眉睫,所以必須加速民營化。

第四、台灣政府還應該編列預算,或成立投資基金,協助中油到海外去併購。

第五、總而言之,台灣應有全面、前瞻、進取的能源政策,但馬總統好像完全沒有看到這一點。

Proofpoint / 阿碼科技
美國那斯達克上市公司Proofpoint日前宣布以2,500萬美元(約新台幣7.5億元),購併台灣資安軟體公司阿碼科技。這是影音軟體公司友立資訊2006年被Corel購併後,6年來再傳出本地軟體公司被那斯達克上市公司購併的消息。
   
阿碼科技在資安領域是新兵,卻有極佳的技術能力,靠的是公司內部網羅了大批道德駭客。55名研發人員中超過六成都是道德駭客。   阿碼科技成立於2006年,為台灣本土資訊安全公司,研發總部位於南港軟體園區,資本額為2.1億元,創辦人為黃耀文與黃耀明兄弟。兩位創辦人相當年輕,分別是64年次及65年次。
     
執行長黃耀文從小就對於病毒有相當濃厚的興趣,在國一時曾寫過惡意程式,他畢業於交大資工系碩士班,並取得台大電機系博士學位。   因為本身曾經做過駭客,黃耀文對於要如何防範駭客攻擊,自然比一般的軟體工程師,有更深的體會。他成立的阿碼科技,也網羅不少跟他相同背景的「道德駭客」。   目前阿碼科技有70多名員工、其中55名為研發人員,而取得CEHCertificated Ethical Hacker)認證的道德駭客就多達36位,當然也包括他自己。
     
業界對於阿碼科技或許並不十分熟知,但這家公司曾經協助警方糾出散布陳冠希慾照的駭客,曾名噪一時。   阿碼科技在資訊安全領域專注於「次世代攻擊」(如惡意廣告、APT針對式攻擊)並提供「檢測平台」。而Proofpoint則是郵件防毒領域是領導廠商,該公司與阿碼科技合作一年多,看中阿碼科技在雲端針對性攻擊(APT)的掃描能力,決定出手購併。
     
阿碼科技的投資人,包括Skype創業團隊創投Ambient Sound InvestmentsBirch Venture Capital、知名創投家沙正治、漢鼎創投及華南金控等,均因此投資案獲利豐厚。   該購併案預計第三季完成,阿碼科技將成為Proofpoint旗下的子公司,未來將以台灣的研發技術做為APT偵測技術核心,並行銷全球。Proofpoint的產品和服務也會引進台灣。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軟體業的實力正逐漸浮現,開始得到海外投資人的肯定。

第二、這對台灣來說是一件好事,也是一個起點,不再侷限於傳統硬體或者代工的思維,以往台灣的軟體產業在硬體思維主導下根本無法健康地成長。

第三、台灣應該定位為美國矽谷高科技公司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的跳板,我們有人才、平台,中國大陸有市場。選擇以台灣作為基地是因為台灣本土有國際化的人才,還有我們對於知識產權的尊重。

第四、除了未上市企業併購外,台灣也應該開放外資參股或併購已上市企業。

Blackberry黑莓機
2013812日,Blackberry 宣布暫停公司股票交易,評估各項戰略性決策,包括公司整體出售、尋求其他公司合資、業務出售、私有化等。以 TPG Capital LP 高階合夥人、Blackberry 董事會成員Timothy Dattels為核心的 Blackberry 董事會特別委員會成立,在公司停牌期間尋求 Blackberry 的戰略性轉型。 Timothy Dattels 表示,在過去一年中,Blackberry 致力於推廣 Blackberry 10 平台,鑑於公司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狀況,Blackberry 已經到了尋去戰略性決策的正確時機。
事實上 Blackberry 的聲明表明了這家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已經盡力提升公司業績,但是未有成效,現在該是做出其他選擇的時候了。Blackberry 的戰略性決策主要為四個方向,包括整體出售、組建合資公司、業務出售、私有化,可能性最高的就是組建合資公司和業務出售。

Blackberry 並不是所有業務都非常糟糕,創新緩慢的手機業務拖累了公司業績,Blackberry 還擁有大量專利,總體價值約為 20 億美元,旗下的硬體產品業務價值不高,若出售掉這部分業務,能夠紓緩公司的業績壓力。 Blackberry 在手機市場仍存有極高的品牌價值,這對於近些年崛起的中國手機廠商具有極強的吸引力,ZTE 和華為等急於拓展海外市場、提升品牌影響力的中國廠商都有可能收購 Blackberry 的硬體製造業務。

Blackberry 承認公司在手機市場已經處於落後的局面,Blackberry 10 和基於這個新平台的 Z10Q10 市場反響平平,若 Blackberry 不放棄手機業務則需求更大的投入來研發和推廣產品,IBM Aamazon 都有可能成為 Blackberry 的合作者。
Blackberry CEO Thorsten Heins 表示不排除公司整體出售的可能性,多家公司都傳出過收購 Blackberry 的消息,包括微軟、三星、聯想,其中最被外界看好也是亞洲廠商,Blackberry 的企業業務有著良好的基礎、安全性備受認可,不過 Blackberry 的業務牽涉到美加兩國眾多與政府、軍方相關的信息,加拿大政府已經明確表示會對 Blackberry 的出售進行嚴格的審查,甚至可能直接提出反對。

私有化也是 Blackberry 戰略性決策的一個選擇,這樣 Blackberry 可以繼續推進公司的轉型,私有化需要大量的資 金,同時還需對公司的未來非常有信心,介於公司目前的狀況,尋找合適的私募股權公司難度非常大。不過在 Blackberry 未能跟上新一代智慧型手機系統 Android iOS在市場的進度,走到這天讓人一點都不意外就是了。

我們的看法:

第一、Blackberry十年前曾是全世界行業共同的標準,如今也淪落到出售的命運,說明PC/NB競爭之激烈殘酷。

第二、黑莓機如果有什麼賣點,那就是它仍為頂尖普遍使用的移動手機裝置,而且針對辦公室用戶,目標客戶明確。

第三、許多公司都必須先下市,才能再順利進行其他重組選擇,黑莓也不例外,台灣的宏達電也可能應該做類似的重組。我們對台灣代工電子業的未來非常擔憂。

第四、重組時必須有魄力,果斷地做該做的事,歐美企業在這方面比台灣企業好很多,看看戴爾和黑莓是怎麼做的。台灣企業猶豫不決,最後會全盤皆輸。

第五、由聯想來收購Blackberry是較佳的選擇,除了中國大陸市場的潛力外,大陸政府也會傾全力給予必要的資源。坦白說,Blackberry並沒有太多選擇。

研華 / 鈞發科
上市工業電腦廠龍頭研華(2395)今宣布,斥資台幣3.19億元併購台灣POS廠商鈞發科技(AdvanPOS Technology Co., Ltd.),研華持股將達70.2%。研華今指出,鈞發科技擁有豐富的POSIPC產業經驗,並已著墨手持裝置POS機,可補足研華POS發展的不足,再加上鈞發在全球逾40個國家都設有經銷據點,雙方合併,將是研發與技術互補,研華力拚2018年在智能服務產業達到1億美金的業績規模。

據了解,併購完成後,鈞發仍為獨立營運公司,並維持以Advan POS品牌行銷。研華應用電腦事業群副總經理鄧覲臺表示,未來將整合研華與鈞發的業務、品牌、生產採購、後勤支援、產品與技術支援,希望研華能成為全球最佳Retail & Hospitality整合方案品牌,力拚拿下大中華區POS產業第一品牌。

研華不只大動作併購鈞發,還將進行組織調整。研華總經理何春盛今指出,公司搶進物聯網與智能城市產業服務,組織將由產品走向產業、佈局擴大為全球整合銷售模式,稱為市場導向業務組織(Sector-Led Sales Organization)。未來專注發展3大市場(工業市場、嵌入市場、智能服務市場)、兩大營運模式(品牌產品銷售、設計製造服務),以及4大銷售模式(大客戶銷售、通路銷售、線上直銷團隊、垂直市場銷售),更專注發展各市場需求。

另外,研華在大陸昆山的協同研發創新園區(Advantech + Technology Campus, A+ TC)也即將完工,公司今指出,將率先在大陸導入Local Growth Team的逆向創新概念,並藉由該園區做為平台,聚焦中國芯專案、智能醫療、智能交通、智能零售等產業。何春盛指出,期許中國研華2018年能成為中國智慧城市及物聯網產業的領導品牌,未來中國研華智能還將發展成獨立法人。

我們的看法:

第一、研華是台灣工業電腦的龍頭企業,正在轉型成為服務性質的公司。

第二、中國智能城市和物聯網有很大的市場潛力,但台灣除了研華以外很少有企業針對這塊領域深入探討。

第三、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台灣電腦硬體公司將業務轉向中國市場軟體"解決方案",這和賣硬體不同,但絕對是未來趨勢,我們不解為何沒有更多台灣公司朝這方面發展。

第四、台灣廠商的問題在於規模不夠大,現有經營管理思維仍然是硬體導向,未來一定要透過M&A來加速成長腳步。

大陸 / 民營銀行
大陸銀監會近日對「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進行修訂,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對境內機構發起設立陸資商業銀行條件有所放寬。市場認為,這是為民營資本進軍銀行業的鋪路之舉。

據新華社報導,新規和此前版本相比,取消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低於8%,非銀行金融機構資本總額不低於加權風險資產總額10%,和權益性投資餘額原則上不超過其淨資產50%要求;還取消地方政府不向銀行投資入股,不干預銀行日常經營。

分析人士認為,民營銀行設立是大勢所趨,但存款保險制度等相關配套舉措,還未落地情況下,總體上可能仍會保持漸進有序的態勢,初期可以採取「先試點後總結經驗,再立規」的方式。

有關民營銀行下半年有望破冰的消息已在市場熱傳,溫州、泉州、北京等多地都傳出在積極申報民營銀行專案,欲搶奪民營銀行的試點席位。

今年以來,關於民營銀行話題不斷被提及。大陸國務院7月發布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金十條」,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指出,民間資本設立民營銀行呼籲很多年一直沒有實現,主要是監管層出於謹慎考慮。今年以來,政策已多次提及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且強調要自擔風險,很可能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進程會加速。

業內人士認為,民間金融「陽光化」有助於引導金融更多地支援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但雖然政策向外界表明,金融業向民間資本放開的態度,但其目前相關操作程式尚不明確,仍需要公布更為具體細則。

財經評論人郁慕湛指出,大量建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機構,關鍵在於將民間資本引入合法的金融領域,而民間金融「陽光化」根本在利率市場化。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二十年前開放了太多民營銀行,完全不設限,後來又不加以整併,以致造成今天金融業很多問題,值得深入檢討。

第二、大陸市場太大,開放銀行還有很大的空間,特別是大陸銀行過去十年「國進民退」,造成國有銀行壟斷資源,享有暴利,現在正是開放民營銀行的正確時機。

第三、根據台灣的經驗,一定要防止民營股東掏空銀行的資源,避免中興銀行王玉雲和力霸王又曾這樣的事件再發生。

第四、台灣金融機構如果能夠有創新的思維和產品,將來未嘗不能在中國大陸爭取到控股地位的銀行經營權。

鴻海
鴻海(2317)組織變革昨日現眉目,外傳將以十二次集團取代十三大事業群,十二大次集團將以產品為主軸來作為畫分,前四大次集團鎖定變革軸心八屏,另二個次集團則為一網、一雲,再加上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近幾年大力力捧的大小眼球計畫及機器人等自動化產品,以及未來可能發酵的新技術和新事業,十二次集團環環相扣,相互支援。

    鴻海因為旗下事業群分拆大市大業,繼宣布網路連接器產品事業群(NWInG)將獨立分拆後,既有的十三大事業群也將全面更動,傳出將以產品為軸心,以軟硬通吃為方向,將既有的十三大事業群予以重組,再分拆成十二大次集團。

    外傳鴻海集團即將成就的十二大次集團,將以產品為主軸來作為畫分,其中有六大次集團鎖定變革軸心八屏一網一雲,第一大次集團鎖定的是第一屏手機軟硬體整合產品,第二大次集團指的是第二屏是平板電腦軟硬體整合產品,第三大次集團指的是含括第三屏及第四屏的NBAIO軟硬體整合產品,第四大次集團指的是含括第五到第八屏的可攜式TVTV、電子看板到LED大顯示屏,至於八屏之外的一網一雲則分居第六大及第七大次集團,一網含括雲連網、網通及電信,至於一雲指的是互連雲、雲端運算產品。至於第五大次集團指的是郭董唸唸不忘的大小眼球計畫,據悉此部分將由群創主導。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的PC/NB大運已經走完了,未來應盡量和Apple脫鉤,蘋果股價只有一個方向,就是繼續下滑,一個沒有創新力的公司哪能值那麼高的溢價?

第二、鴻海拆成十二個次集團後,會形成一個「鴻海生態系統」(eco-system),彼此相互合作和競爭,比較令人憂心的是以鴻海的文化,競爭會大於合作。

第三、換一個角度來看,鴻海早已超過郭台銘董事長一個人領導統御的能耐。我們覺得現在的組織架構還是不對,因為12個次集團的人都還是向郭台銘報告,未來一定要改變成「經營管理決策委員會」(Steering Committee),鴻海才能在「後郭台銘」時代站穩腳步,不至於重蹈Apple覆轍。

第四、鴻海以「產品」為軸心劃分組織架構是走回頭路,未來是「服務」和「解決方案」的時代,更不用說「品牌」和「通路」,這些郭董事長曾經提到的願景在新組織架構下恐怕都不容易實現。

第五、還有一個問題是未來全球「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發展的大趨勢,如果鴻海照產品別拆成幾個次集團就很難促成整合及合作。

第六、我們預計未來三年鴻海集團應該至少會再拆分五家子公司上市,將來可能要靠轉投資收益來貢獻母公司盈利。

連鎖業登陸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帶來台灣連鎖業進軍大陸的商機,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徐重仁14日表示,要透過《服貿協議》進軍大陸,台商應異業結合組成「聯合艦隊」,建立基礎,讓新企業更容易克服大陸市場門檻。總統府國策顧問、前經濟部長施顏祥也表示,台灣服務業進軍大陸,應採兩岸合作自創品牌或與國際品牌合作,以減少適應時間,更快掌握時機。

    勤業眾信與商發院14日共同舉辦「兩岸連鎖品牌服務業發展與轉型高峰論壇」,副總統吳敦義、施顏祥、達芙妮創辦人陳賢民、大成董事長韓家宇等人與會。

    徐重仁表示,《服貿協議》簽署是台灣連鎖服務業的大利基,雖然台灣零售服務業比大陸先進,赴陸仍需先建立完整制度及系統,才能順利擴大規模。

    他強調,若沒有永續經營能力,就算靠《服貿協議》也難面對競爭。台商異業結合形成「聯合艦隊」的概念很重要,相同屬性的產業應思考如何結合在一起。

    他指出,日本通產省結合日本產業,推介企業至海外,也是聯合艦隊的概念,台灣也需要能整合聯合艦隊的部門,而商發院可以扮演為企業提供資訊的角色。

    施顏祥表示,台商須重視與其他企業合作進軍大陸,包括兩岸可合作自創品牌,或是與國際品牌合作。他警告台業者必須要儘速把握優勢,台服務業雖有20年經驗,但大陸有後進與主場優勢,學習模仿的速度很快;而服務業門檻比製造業低,模仿抄襲更容易,台灣業者必須抓緊時間。

    台大管理學院名譽教授柯承恩也指出,《服貿協議》只是進入兩岸市場的門票,不是包票,簽了之後重要的是建構產業能力,不能認為今天有優勢,將來就一定有優勢。

    韓家宇則指出,儘管大成在大陸經營度小月、鼎泰豐定價都比台灣貴3成,但北京顧客都覺得物美價廉,台灣品質在大陸市場可以有好的價格,應堅持品質。

    陳賢民則分享達芙妮在陸拓點7千多家店的經驗,強調連鎖業在大陸最忌散彈打鳥,好的模式應該是在一個地方把利基與SOP找出來再擴充,接下來才可能進展順利。

我們的看法:

第一、服貿協議對於台灣連鎖企業來說的最大意義是將大陸市場納入了我們的經營版圖,擴大了格局和視野。

第二、想要將台灣資源組成「聯合艦隊」一定要懂得資本運作,特別是結合PE的資源。

第三、聯合艦隊是一個「平台」,要不然就是由在大陸已經營有成的台商如康師傅、旺旺來擔綱,要不然就是要由PE來擔任資源整合者的角色。

第四、台灣的連鎖業規模普遍太小,快速募集較大的資金後可能會失去經營管理主導權,這是一個技術問題;但假如怕稀釋慢慢做大,又會失去潛在市場,這是一個兩難。

第五、在大陸發展一定要有focus,先從一個品牌、一項產品、一個地方開始深耕,慢慢再擴展到全國。

第六、台商最大的困難還不在於錢,而在人才的培訓,最近王品和瓦城要招聘3000人,相信都是為了因應大陸市場的快速擴張。

惠而浦 / 合肥三洋
日本三洋退出在大陸的業務,將合肥榮事達三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合肥三洋)全數持股,出讓給全球最大家電業者惠而浦。

惠而浦(中國)將成為合肥三洋的控股股東,進軍大陸白色家電領域,使其在大陸的布局引起關注。

合肥三洋昨(13)日發表公告稱,惠而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同意以5.52億美元(約合34億人民幣)取得合肥三洋的51%股權,成為合肥三洋的控股股東。已停牌3個月合肥三洋昨日恢復交易。

合肥三洋原本是合肥市國資委投資的合肥榮事達集團與日本三洋子公司三洋電機(中國)的合資公司,雙方分別持股33.5729.52%;根據本次協議,惠而浦(中國)將以2.22億美元買下三洋電機(中國)全部持股,並以3.3億美元現金收購新股,使總持股達到51%。原本的第一大股東合肥國資委成為第2大股東。
這是三洋2011年前將日本與東南亞的家電業務賣給海爾電器後,進步退出家電業的行動。5月份最早披露這項交易的英國金融時報稱,惠而浦希望在快速增長的亞洲消費市場擴大立足點,過去10年來,大陸白色家電銷量每年增幅都超過10%,成長潛力巨大。

惠而浦執行長費蒂格(Jeff Fettig)說:「惠而浦在中國高端市場相當強大,這筆收購可讓本公司在不斷崛起的中國市場鞏固、完善和增強地位。」惠而浦去年全球銷售達180億美元,但亞洲只占了5%。

據京華時報指出,惠而浦1994年進入大陸市場,但表現一直平平,其空調依托蘇寧包銷,洗衣機則委託海信代工,銷量均不理想,去年惠而浦(中國)的營收為12億人民幣,淨損4,600萬人民幣,連續第3年虧損。

報導稱,業內人士對惠而浦與合肥三洋的結合並不看好,大陸家電業專家梁振鵬指出,儘管惠而浦有技術和品牌優勢,合肥三洋有製造能力和銷售通路,但兩者結合短期內仍難發揮綜效,目前大陸白色家電市場由海爾、格力與美的三分天下的局面恐難撼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案子最大的風險是文化融合,惠而浦是美國公司,產品屬於中高檔,合肥是中國二、三線城市,三洋是沒落的日本二線品牌產品,將這幾個元素湊在一起怎麼看都不對。

第二、大陸市場實在不容易進入,雖然合資有很多問題和風險,美國企業還是硬著頭皮選擇這條路。

第三、美國企業進入中國會考慮機會成本和重置成本,什麼都自己來肯定要花更多的錢。

第四、美家電通路商Best Buy在中國的經驗也不成功,最後只好黯然退出。

第五、隨著物聯網興起和家用電器智能化,家電大廠好像又找到了新生機,值得注意。

第六、台灣人自己不爭氣,格局太小,否則台商應該比惠而浦更有條件來擔任合肥三洋的整合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