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期待台積電不和中國做生意,很不實際!為什麼「技術流失」是迷思?

期待台積電不和中國做生意,很不實際!為什麼「技術流失」是迷思?

在上海虹橋機場check-in的時候,前排的人背影看起來很熟悉,當他轉身過來,的確就是我認識的人,一位令人尊敬的長者。

他年近80,早已退休。他說除了來開會以外,還去參觀熱鬧的進博會(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中美貿易大戰,中國在出口上受嚴重打擊,進口變得相對重要。習近平表示:「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沒有哪一國能獨自解決」。他並強調,中國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全球價值鏈、產業鏈更加完善。

習近平在進博會上宣示5大措施,包括擴大市場開放、完善開放格局、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多雙邊合作,以及推進共建「一帶一路」。

把時光倒流至2001年,這正是當時美國領導人對中國講的話,除了一帶一路之外,當時大家都對中國和世界接軌充滿期待。

荒謬的是,中國正變得越來越像美國,而美國卻越來越像30年前的中國,一個開放,一個封閉。

這次去上海,主要是去為某台商新廠開幕典禮作一場主題演講。有沒有聽錯?台商大舉回流、撤出中國,還有人新廠開幕?是的,這是一家和服務業相關的台商,供應零售業所需要的機器設備,就像台積電提供軍火(晶圓代工)給客戶,這家公司「賦能」大陸服務業者,包括外商或本土廠商。

換言之,表面是製造商,但實質是服務業,更妥切的稱呼是「製造服務業」。多年前,我曾把一家化妝品包裝材料台資供應商賣給外商,該公司雖是製造商,但外商看中的理由,卻是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富裕的中產階級。

這次有20多家來自全球各地的供應鏈廠商來參加,他們上台致辭,感謝中國的合作夥伴(台商)。另外,也有200多位全中國各地的經銷商前來聆聽,東西齊聚一堂,關鍵就在於這家台商,他們是連結全球資源和中國市場的樞紐。

全球供應商來自瑞士、英國、荷蘭、巴西等地,大家興奮地描述對中國市場的期待,對於能和台商攜手、共同開發這塊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非常感激。我來自一個仇中的地方,看到這些外商發自內心的表達,內心五味雜陳。

有趣的是,這次我聽到了另一方的觀點。在會場遇到一位以前的上海部下,他後來加入一家中國品牌大廠。這家公司過去幾年在歐洲買了一些品牌,但全軍覆沒。我的前同事說中國企業有錢,但不懂國際經營和文化,台灣人相對有優勢。

根據聯合國近期發布的報告,台灣是中美貿易大戰最大受益者。最近外資來台和台資回流,印證了這個趨勢。中國科技大廠「去美化」需台灣電子業協助,導致聯發科股價大漲;至於美國「去中化」的過程,台灣也是關鍵夥伴。

我這次在上海,有4個觀察:

第一、中國的未來是「市場」,不是「工廠」。台商撤離中國,不過反映了時代趨勢。10年前深圳開始推動「騰籠換鳥」,今天則是整個中國在做經濟結構轉型。

第二、圍堵中國是美國的策略,但並不代表全球會跟進。全世界還是有很多國家的廠商想進入中國市場,歐美大企業是先行者,但未來新區域如拉丁美洲、以及很多中小型企業,都想跳進來分一杯羹。

第三、台商最佳定位是作為中國和世界的橋樑。台商規模小,碰到以狼性、速度、資本取勝的大陸企業,很快就被比了下去。但如果台商能作為世界資源的整合者,在今天政治氛圍下,會有絕佳的利基。

第四、中國是當今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市場。「消費」而非「製造」,正在推動中國經濟,「內需」將取代「出口」,成為新的成長引擎。中美貿易戰的最大意義,是加快了中國市場對全球開放的進程。

選舉將近,兩岸經濟議題變成政治角力。大陸上週推出「惠台26條」政策,主要針對企業。小英政府立即表示要反制,「路邊的紅包不能撿」,宣稱將徹查台灣科技企業對中國的投資。

但我們忍心責怪台商企業嗎?做生意的原則是市場在哪裡,就往哪裡跑。今天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在中國,最大且發展最快的5G市場在中國,最有潛力的半導體市場也在中國。根據專家分析,中國經濟總量將在2030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最近台積電股價創新高,來到300元,張忠謀董事長稱台積電是中美「地緣政治家」必爭之地。美國積極請台積電到美國設廠,台積電表示願考慮、但成本過高。在此同時海思(華為子公司)已成台積電重要客戶,直追蘋果。

如果我們要期待台積電、聯發科停止和中國做生意,或5G供應鏈廠商不去大陸,並不現實。技術流失是迷思,台灣不一定要把工廠設在大陸,光賣產品就夠了,台灣仍可作為研發和營運總部。

但大陸遲早會追上來。2000年時,中國大陸希望面板產業和台灣合作,被政府阻止。今天,大陸面板大廠京東方已超越台灣,友達和群創今年股價下跌3成,京東方則上漲39%;深圳柔宇最近開發出軟性面板,供應折疊式手機。

今天最大的問題,是蔡政府計畫通過「中共代理人法」,將來任何人和中國大陸做生意,很容易被扣上帽子,這會逼迫台灣企業出走。到底美國還是中國重要?我們要麵包還是愛情?企業家通常不願選邊站,都是兩邊押寶。

未來不論從世界看中國,或從中國看世界,都可以看到台灣的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