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從無人駕駛到無人餐廳...AI時代具備這4大能力,不怕被機器超越

 從無人駕駛到無人餐廳...AI時代具備這4大能力,不怕被機器超越


我們處在一個AI(人工智慧)充斥的時代,現在不管到什麼地方,不管什麼事情,很難不和AI連結在一起,包括製造、零售、金融、醫療、農業,這個名單可以無限制延伸下去。


為什麼要AI?因為可幫助人類更有效率的工作,或更聰明的工作,但你有沒有想過,「人類智慧」和「人工智慧」應如何相處?人要夠聰明才懂得使用機器,而用機器又使人類變得更聰明,但是否有可能因為人類過度依賴機器,某些能力反而退化,也就是變笨了?


可以確定的是,透過AI,例行性工作將被大量機器取代。現在買東西,很多透過電商平台,搭配電子支付,只有物流還需要人。服務業受AI影響最大,越來越多餐廳都用平板電腦點菜,以減少人力。


未來由於AI,人類工作將有大規模改變,有些工作消失,大部分工作流程將重新設計,當然也有一些新工作會被創造出來。傳統產業和科技產業界線會模糊化,AI變成一種必要技能,和每一個行業結合,形成「AI+」,創造出新消費者體驗。


AI並非技術人員的專利,每個人不需要有資訊工程背景,只要有想像力,一樣可以讓自己工作數位化、雲端化和智慧化,這就是「數位轉型」,利用AI科技把傳統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但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必然結果,就是會產生贏家和輸家,那些懂得使用AI的人,可能日子過得更好,但有另外一部分人,卻連工作都失去了,導致社會財富重分配,形成「數位鴻溝」。因此每一個人都應具備AI基本概念,就和中小學基本教育一樣,才不會造成社會不公平。


我個人的看法,機器人取代人類的時間點,應該比2045年來得更早。現在之所以還沒有發生,是因為大家還不知道AI的能力,不懂得運用AI,將其與我們生活結合。但隨著人們對AI認知加強、硬體功能不斷進化,包括雲端運算、5G、半導體和量子電腦,我們的世界將徹底改變。


假如AI那麼厲害,那人類應培養哪些能力,才能有效運用AI?我認為有以下四點:


第一是「反省力」。基本上AI的建議不一定是最佳結果,GPS就是例子。每個人都有足夠多的經驗,所以不要因為有了AI,就把「常理」(common sense)給放棄,還是要動腦筋思考,作出最佳判斷。換言之,AI是輔助工具,不一定是標準答案。


第二是「整合力」。AI是針對某一個很細的問題,作出詳細分析,比較屬於戰術層面,但並非戰略面。AI會回答問題,但如何定義問題,還是需要靠人,這就是人的價值。


人可以把不同領域的知識整合,這種「跨界」能力是AI目前還沒有的。AI無法告訴你生產電動車的標準流程,因此鴻海、福特汽車和Google,都可以切入這個新領域,越有整合力的人,就可以創造越大的價值。


第三是「同理心」。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我們有愛、有情感,以及對他人的關懷,這是AI所不具備的。AI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很多道德問題,比如說一架高速失控的自駕車,往左會撞死1個人,往右會撞牆波及車上4個人,應該往哪個方向?


AI是否有感情?週末時我一口氣讀完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的新書「克拉拉與太陽」,從一個「人工伴侶」(Artificial Friend)的角度,敘述她陪伴小主人的故事。她存在的理由,就是帶給人們安慰與快樂,但人心反覆無常,讓她充滿困惑。其實亞馬遜的Echo,就是這種人工伴侶的雛型。


第四是「創造力」。這是人類目前和AI最大的分野,未來人類最大的價值,不是演算法,而是想像力。台積電培養了許多鑽研2奈米的工程師,但台灣更需要的,可能是畫家、文學家和音樂家。


上週有一幅「虛擬畫作」以6,900萬美元價格拍賣,創下紀錄,這個一個人用13年的時間,把5,000張影像拼湊而成,本質還是人的創作,但我相信機器創作的時代已不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