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威騰,A股半導體,台積電,人造肉商,Google,家樂福,康師博,數位轉型,氣候法,富邦日盛,韓國APP,股神,蝦皮,蝦皮巴西,南韓鐵三角,南韓獨角獸
威騰
華爾街日報報導,儲存設備巨頭威騰公司(Western Digital,WD)正與全球第二大快閃儲存晶片製造商、日本鎧俠(Kioxia)進行合併洽談,收購價碼可能高達200億美元。一旦成功合併,威騰將成為全球最大NAND製造廠商。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消息說,威騰與鎧俠密切磋商合併事宜,可能在9月中旬宣布由威騰以換股交易併購鎧俠,兩公司合併後將由威騰執行長格克勒(David
Goeckeler)執掌。原本也有意收購鎧俠的美光興趣下滑,鎧俠近幾個月則與本來就有業務合作的威騰加速談判。
這項消息助攻威騰25日盤中一度大漲15%,公司市值攀抵214.5億美元,不過收盤漲幅收斂至7.8%,26日早盤跌逾3%。握有鎧俠40%股權的日本東芝昨日股價收盤上漲1.7%,投資人看好產業整併後的前景,美國晶片巨頭美光25日也大漲2.9%。
鎧俠的主力商品是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為全球第二大廠商,這種晶片用來製作電腦的快閃硬碟與手機的儲存記憶空間。鎧俠原本是東芝的記憶體子部門,2018年分割出售給貝恩資本公司(Bain)領導的財團,成為獨立公司,2019年更名為鎧俠,總部位於日本東京。
華爾街日報分析,這項併購案可能遭到日本政府的嚴密審查,因為鎧俠是日本重要的晶片製造商。中國大陸也可能從中作梗,以反壟斷為由阻止雙方合併,北京當局先前就阻擋了高通在2018年提出收購恩智浦(NXP)的併購案。而華府則可能樂觀其成,因為這強化了美國的晶片戰略地位。
去年全球NAND晶片製造商共有六家,第一大是南韓三星電子,第二大是鎧俠,第三大是美光,第四是收購新帝(SanDisk)的威騰,第五與第六是南韓SK海力士以及美國英特爾。
由於SK海力士去年已出價90億美元併購英特爾記憶晶片部門,此交易正在進行中;若威騰也能買下鎧俠,全球NAND晶片業務將可整併成四大公司。相較之下,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的生產者早已併購整合成三星、SK海力士與美光這三大廠商。整併可能使NAND廠商的定價能力更為強勢。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半導體產業整合。
第二、中國大陸政府態度關鍵。
第三、合併成功威騰超越三星。
第四、大者恆大、強者恆強。
A股半導體
在外國技術封鎖下,大陸半導體的「國產替代」潮越來越熱,也催生了A股半導體行業的上市潮,今年上半年共有九家半導體公司在科創板掛牌,大多數在今年上半年淨利潤都有暴增現象。
據統計,這九家公司上半年淨利潤漲幅都在100%以上,其中,普冉半導體上半年淨利潤人民幣1.13億元,年增325%;合肥芯碁微電子裝備上半年淨利潤人民幣0.43億元,年增335%。
時代財經報導,和誠諮詢創始人顧成建表示,利潤暴增的這九家有六家晶片設計公司、二家半導體設備公司、一家半導體封測公司。而晶片設計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CMOS影像感測器(CIS)、存儲晶片等領域。
顧成建指出,上半年普遍的利潤暴增,和缺芯(晶片)以及漲價潮有很大關係。在財報中,不少企業在解釋業績預增情況時,都提到終端需求增長和漲價的因素,氣派科技就在上半年財報中表示,「公司所處積體電路行業持續保持高景氣度終端需求旺盛,大部分產品銷售價格有所提高。」
盈利之外,這些公司上市初的股價漲勢也十分瘋狂,艾為電子上市首日股價大漲240%,復旦微電上市兩天股價翻九倍,普冉半導體上市首日漲幅225.79%,報每股人民幣485.1元。
然而,目前半導體上市企業的業績暴漲恐是曇花一現,顧成建指出,與上市初的股價漲勢相比,現在的市值更能反應目前半導體上市企業的真實狀態,在上市的九家企業中,價格最高的格科微也沒達到人民幣千億市值,最低的富信科技26日市值僅人民幣35.54億元。「這種利潤增長並不具有可持續性,各公司今年業績肯定沒問題,明年就不一定了。」
專家分析,半導體市場現在面臨情緒退潮期,很多老股市值開始回落,所以新股發行後,市值都還算理性,能反應企業的真實水準。
我們的看法:
第一、A股半導體公司會越來越多。
第二、中美科技大戰加速中國半導體發展。
第三、大陸投一兆美元發展第三代半導體。
第四、對台灣未來形成競爭壓力。
台積電
台積電在日本興建首座晶圓廠有望新增大咖加入投資,繼先前傳出攜手日商索尼(SONY)合資之後,日媒披露,豐田旗下日本汽車零組件大廠Denso,以及老牌企業三菱電機都可能加入合資行列,總投資額預估高達1兆日圓(約新台幣2,600億元),共同做大台積電日本廠規模,同時也能確保後續產能出海口無虞。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先前已公開表示,赴日設廠仍在評估階段,但未透露細節。對於日媒最新報導,台積電昨(26)日不回應相關傳聞。
近期客戶端漲價消息頻傳,加上日本新廠又傳出有新大咖參與投資,激勵台積電昨日股價一度收復600元整數關卡,最高衝上603元,終場以594元作收,上漲9元,外資買超5,778張,連三買,三天來共回補買超1.4萬餘張。台積電ADR周四早盤在平盤附近震盪。
日本媒體先前已披露,台積電與索尼可能以合資方式在熊本縣設晶圓廠。日刊工業新聞26日未引述消息來源報導,Denso擬加入台積電和索尼最快今年內成立晶片合資事業。報導指出,這項合資計畫現在剩下的問題,就是日本政府能否提供如歐美的大規模支援。
日刊工業新聞報導指出,這項合資事業預期最快今年內成立,台積電將持有合資事業50%的股權,其餘則由包括索尼和Denso在內的日本投資者持有。預估包括工廠營建在內的設廠總投資規模達1兆日圓(約新台幣2,600億元),日本政府正考慮透過補助金等方式支援過半以上資金,新廠目標在2024年前投產,生產用於影像感測器、汽車的1X至2X奈米邏輯晶片。
對豐田集團旗下最重要的電子裝置廠商Denso來說,強化半導體供應鏈是當前一大課題。Denso正透過與豐田的合資企業,以及2017年設立的半導體子公司,開發新世代半導體,未來可望有機會利用這座合資工廠生產這些半導體。
此外,報導指出,日本國內最大功率半導體廠商三菱電機也可能加入這項合資計畫,主要目的是委託這座合資工廠代工生產功率半導體。不過,三菱電機6月剛爆出對鐵道車輛空調等設備檢驗造假的醜聞,也可能會以優先處理這項醜聞為由,最終決定不參加計畫。
台積電先前已敲定多項日本投資計畫,包括2月董事會決議新設立100%持股日本子公司,以及設立100%持股子公司用於3DIC材料研發,並在5月由日本官方決議以約370億日圓支持台積電與日商IBIDEN等合作先進材料研發。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積極布局全球。
第二、和下游廠商合作。
第三、未來不適合全部投資在台灣。
第四、日本是台積電重要市場。
人造肉商
美國近年興起少肉風潮讓「植物基人造肉」(Plant-based meat)大受歡迎,但專家指人造肉是利基市場,要花十多年時間才能跟真肉爭奪市場。人造肉商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表示正積極降低售價搶攻市場。
全球食品協會(GFI)指去年人造肉銷售量成長27%。市調機構歐睿(Euromonitor)預測2024年全球人造肉市場規模成長至234億美元。
美國肉品市場一年規模逾1,000億美元,但專家認為妨礙人造肉產業進一步發展的主因之一是其售價高於真肉。
像沃爾瑪等零售店面,Beyond Meat兩片裝人造漢堡肉售價5.99美元(約167台幣),但這價錢大概可買2磅牛絞肉,所做的漢堡份量比人造肉更大。
飲食業研究機構CJB總裁巴洛索(Carlos
Barroso)說,雖然人造肉需求迅速增加,但在肉品或漢堡的市占率仍極低。即使大家對人造肉感興趣,但往往是偶爾嘗試,不會因此成為素食者。
他指全球供應鏈中斷令植物蛋白等生產原料變貴和生產設備不容易取得,人造肉業者更難增產來爭奪市場。疫前業者蓋新廠只要12個月,現在延長至18個月。
印度糧食顧問集團Thinking Forks創辦人班納吉(RinkaBannerjee)說,目前僅少數國家生產人造肉來供應全球,生產規模小而難以壓低價格,可能要花15年到20年才能讓其經濟規模跟真肉競爭。
Impossible Foods總裁伍德賽(Dennis
Woodside)說公司過去20個月內,兩次調降零售價和餐飲業出貨價,每次降幅15%到20%之間。雖然目前零售價仍比牛肉略貴,但會致力降低售價。
Beyond Meat發言人扎克(Shira
Zackai)說公司除了計劃擴大產量外,還要在2024年底前讓至少一項人造肉產品售價低於真肉。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人造肉是未來趨勢。
第二、但現在仍未形成主流。
第三、需求15-20年才能和真肉競爭。
第四、有可能會縮短時程。
Google
日經新聞報導,Google正在開發自家筆電和平板電腦的中央處理器(CPU)晶片,成為最新一家為自行設計研發重要晶片的科技大咖,並已從英特爾、高通及聯發科等供應商挖角人才。對於相關挖角傳聞,聯發科昨(1)日表示不予評論。
報導指出,Google計劃在2023年左右,推出自家筆電與平板電腦用的CPU,該公司也正加強打造其Pixel智慧手機和其他裝置要使用的行動處理器晶片。
此前Google已宣布,即將問世的Pixel 6智慧手機,將首次採用自家設計的處理器晶片。
消息人士說,Google正在開發的新款CPU與行動處理器晶片,都是根據安謀(ARM)的晶片架構設計。目前蘋果、亞馬遜、臉書、微軟、特斯拉、中國大陸的百度、阿里巴巴等科技巨擘,都跨入晶片設計領域,因此專家認為Google此舉很合理,但也將面臨挑戰。
分析師指出,這些科技大咖自行設計晶片,能輕易自行調整研發工作量,不必受限於供應商,還能提供獨特的服務與技術,但打造晶片需要龐大的投資與長期承諾,光是設計最先進5奈米的目前成本就估計約5億美元,遠高於開發以更成熟製程(例如28奈米)生產晶片的約5,000萬美元成本。
Google已自行打造晶片,在2016年發表張量處理器(TPU),協助處理其資料中心伺服器的人工智慧運算供作,今年5月也發表第四代TPU,並持續從台灣、美國、以色列及印度的重要科技經濟體延攬人才。日經新聞在分析LinkedIn的個人檔案後指出,Google已從英特爾、高通及聯發科等供應商挖角晶片人才。
對於這個消息,聯發科昨(1)日表示不予評論。聯發科目前是全球手機晶片龍頭,其4G產品主要是曦力系列,5G產品則是天璣系列,同時還有迅鯤系列平台產品,應用在包括Chromebook及平板電腦等裝置。
我們的看法:
第一、科技大廠自己開發晶片。
第二、晶片目前集中在台積電手上。
第三、水平分工造成風險。
第四、全球供應鏈垂組將改造導體供應鏈。
家樂福
銀行業者表示,法國億萬富豪阿諾特(Bernard Arnault)折價出清個人持有家樂福股份,結束對這家法國連鎖超市14年來的投資,家樂福股價1日盤中應聲重挫逾5%,跌幅1月來最大。
彭博資訊報導,精品巨頭路易威登(LVMH)董事長阿諾特先前透過投資工具Agache Group,持有家樂福5.7%的股權,這些股票已由法國巴黎銀行等業者安排,以每股16歐元的價格,賣回給家樂福,價碼比家樂福8月31日的16.85歐元收盤價折價5%。
法國興業銀行表示,阿諾特取得7.24億歐元(8.54億美元)。阿諾特在2007年3月敲進家樂福的股票時,平均成本為每股47歐元。
阿諾特說:「我們身為長期股東支持家樂福14年之後,決定重新調整投資方向,」他表示,在執行長班巴爾(Alexandre Bompard)領導下,家樂福已「實現出色的復甦」,尤其是法國事業競爭力好轉。
不過,分析師指出,阿諾特似乎是舉雙手投降了,這筆投資的「明顯損失顯然正傳遞出負面訊號」。家樂福股價1日盤中重挫5.3%。
除了阿諾特,另一個投資家樂福的法國億萬富豪家族,為百貨公司集團老佛爺百貨(Galeries Lafayette)的慕林家族。巴西富豪迪尼茲(AbilioDiniz)是家樂福的另一位主力投資者。
Bryan Garnier公司認為,家樂福的股票看來仍有吸引力,因為該公司的業務終於逐漸復甦,資產負債表穩健,也有不錯的自由現金流。
我們的看法:
第一、投資人損失慘重,只拿回三分之一的成本。
第二、趁著反彈趕緊出脫股票。
第三、全球零售業因為新冠疫情大受打擊。
第四、家樂福可能撤出台灣市場。
康師博
兩大巨頭統一企業中國和康師傅控股推出高端方便麵救市,但據近日發布的半年報顯示,營收增長但毛利下滑,高端產品策略雖不奏效;不過財報卻透露意外驚喜,兩巨頭在飲料收益都有雙位數增長,靠賣茶又打下新江山。
統一企業中國上半年營收人民幣130億元,年增10.1%;毛利增長7.3%至人民幣45.3億元,但毛利率下降1個百分點,為34.8%。
康師傅控股上半年營收353.9億元,年增7.4%;毛利率為31.05%,較2020年上半年下降2.38個百分點。
兩大方便麵巨頭上半年都實現營收增長,但都出現毛利率下降。歸根究柢,兩家都將矛頭對準大宗物資、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是導致毛利率下降的原因。
據尼爾森數據顯示,上半年方便麵市場總銷量衰退7.7%,銷售額衰退7.3%。統一和康師傅積極布局中高端市場。只是最新財報顯示,高端產品策略還難以力挽狂瀾。但財報卻披露意外驚喜,飲料銷售出現雙位數增長,尤其茶飲銷售明顯增長。
統一上半年飲料收益人民幣78.6億元,年增24.9%。包括茶飲料、果汁和奶茶均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其中茶飲料收益34.8億元,占飲料業務總收益的44.3%。
康師傅飲料上半年營收人民幣222.76億元,年增26.4%。上半年康師傅飲料整體銷量增長15.7%,銷售額增長17.6%。其中,即飲茶(包含奶茶)銷量市占42.1%,居市場首位;果汁銷量市占17.5%,居市場第二位;包裝水銷量市占6.2%,即飲咖啡銷量市占12.1%。
我們的看法:
第一、高端方便麵不奏效。
第二、現在外送太方便。
第三、但大陸中產階級市場龐大。
第四、靠飲料仍然穩住市場地位。
數位轉型
疫情下零售及餐飲業血流成河,但危機之下也出現轉機,帶動產業數位轉型。經濟部統計處發現,去年4月與今年5月比較,餐飲業者提供外送或宅配服務占比從57%提升至64.8%;零售業提供線上銷售管道家數占比從去年3月的39.9%到今年41.9%。
統計處表示,每一年都有進行針對各產業別數位轉型程度作調查,這兩年因疫情關係,無論是餐飲或零售業轉型幅度較往年增加。統計處補充,因此次調查是在三級警戒以前,預估產業經過疫情衝擊後,明年數位轉型幅度將大幅增加。
三級警戒下最大受害者為餐飲業,同時也是轉型幅度最大。統計處表示,去年4月約有57%家餐飲業者提供外送或宅配服務,今年5月則提升至64.8%,成長近8個百分點。
以各產業別分析,去年因為疫情爆發及邊境管制,大型聚餐、空廚業營收大打折扣,同時也是最積極轉型到外送或宅配服務,由20.4%提高至37.3%,提升近17個百分點;餐館業由65%提高至68.5%,飲料店業由57.5%提高至69.2%。
在零售業者提供線上銷售管道的家數,由去年3月占比39.9%提高至今年5月的逾四成,增加2個百分點。其中,而過往主打「熟客模式」及現場推銷的藥品及化粧品零售業及百貨公司也皆朝向轉型。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新冠疫情加速數位轉型。
第二、嬜飲業快速數位化。
第三、台灣去年數位轉型進度緩慢。
第四、藥品零售業朝向轉型。
氣候法
全球已有一百卅多個國家宣示二○五○年前達到淨零排放,台灣始終未明確表態,引發批評。行政院長蘇貞昌前天在永續發展會議裁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應納入二○五○年淨零排放目標。環保署昨首度承諾二○五○年淨零排放入法,也正在跟產業界溝通,研商將碳定價機制寫進母法,會加快修法進度,盼趕在九月前預告草案。
美國、日本、歐盟等多個國家早就宣示二○五○年達到淨零排放,奧地利、冰島提前至二○四○年,芬蘭更宣布二○三五年淨零排放。環保署去年提出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擬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雖將「追求淨零碳排」寫入立法目的,但未設定具體期程。
蘇貞昌前天主持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議,指示環保署辦理氣候變遷因應法的法制作業時,應納入二○五○年淨零排放,同時針對推動碳費、專款改善氣候變遷等議題積極溝通及謹慎評估,並做出減碳分配的整體規畫。
環保署環管處長蔡玲儀昨表示,國家長期減量目標將依照二○五○年淨零排放目標做修改,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也會把二○五○淨零排放明確入法,且不只是像去年版本只放在立法目的,而是納入正式條文;目前行政院也召集各部會,希望擬出國家如何邁向淨零排放的藍圖,後續也會有公眾參與程序。
蔡玲儀說,碳定價機制也會盡快推動,且產業界多數都已了解狀況,環保署目前規畫在草案中,直接授與收取碳費的機制及法源,至於費率訂定或收取對象等進一步法規,留待後續的子法詳細訂定,相關執行細節尚待與經濟部共同和產業界多加溝通,但子法與母法將同時並進,不會拖延太久。
蔡玲儀說,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近期就會出爐,只剩下部分條文要斟酌修改,會努力在九月前預告,之後召開公聽會及研商會,若各界對草案都有共識,立法速度會更快。
我們的看法:
第一、2050全球碳中和是趨劫。
第二、已經成為共識,甚至有可能提前。
第三、台灣在這方面遠遠落後。
第四、「氣候變遷因應法」終於出台。
富邦日盛
日盛金控昨天舉行股東會並改選董事,富邦金拿下全數董事席次,取得日盛金經營權,規劃明年首季完成「富日併」。富邦金董事長蔡明興承諾,致力保障員工權益,將留用所有受僱員工,不會以合併為由裁員。日盛兩工會代表昨也提出2大訴求,包括:給予日盛員工3年工作權適應期、滿一定期間給予留任獎金等。
金管會去年12月17日核准富邦金採「公開收購」模式對日盛金啟動「金金併」,為近幾年國內少數金融合併案。富邦金今年3月底順利拿下日盛金過半股權,截至7月底,已取得日盛金55.97%股權。
保障工作權日盛工會提2訴求
日盛金股東會後隨即召開董事會,推選出富邦金總經理韓蔚廷兼任日盛金董事長。富邦金表示,為支應合併案價金,將進行約500億元現金增資,包含300億元普通股及200億元特別股,已於上月2日經主管機關核准,預計10月底完成募集。
蔡明興強調,富邦金正式取得日盛金經營權,後續將積極啟動「金金併」進程,待雙方董事會、臨時股東會通過及主管機關核准,規劃明年首季完成金控合併。
「日盛金控暨其子公司企業工會」及「日盛銀行工會」2工會也發布聯合聲明表示,富邦金在日盛股東會前已是最大股東,將實質入主經營權,雖口頭表示全員留任,但具體討論員工安置計畫仍未進行。
工會表示,自7月2日開始與富邦已進行3次團體協約協商,向富邦金提出2大訴求:一,合併後對於想留下來工作的員工,應考量員工所長且經員工同意,並給予員工三年工作權的合理適應期;至於選擇繼續留任員工,若滿一定期間,能給予留任獎金;二,合併後選擇不繼續留任員工,應提供優於勞基法優離、優退方案,依規定核給資遣費,並按優惠補償基數計算。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首例成功的「金金併」。
第二、未來國內併購會越來越少。
第三、企業走向海外併購。
第四、外資撤出台灣,賣給台灣同業。
韓國APP
南韓國會通過修法,禁止Google、蘋果等應用程式(App)商店經營者利用壟斷地位,強迫App開發商只能使用自家支付系統,藉此阻止這些科技大咖從App內購買抽取佣金,成為全球第一個修法限制科技巨頭抽成的主要經濟體。
南韓國會在8月31日表決「電信商業法」(Telecommunications Business Act)修正案,在188名出席這次表決的議員中,180人投下贊成票,待總統文在寅簽署後,這項修正案將正式成為法律。
此案在去年8月送交國會,在當地被稱為「反Google法」。
這項修正案將禁止大型App商店經營者要求App開發商使用旗下App內購系統,且不得無故延後批准App上架、或從App商店下架,以防止App商店經營者報復開發商。違者恐挨罰,而罰款最高可達到當地營收3%。
這項修正案也允許南韓政府要求App商店經營者「避免對用戶造成傷害、並保障用戶的權益」;南韓政府還能調查App商店經營者,並居中調解App市場因支付、取消及退款而引起的糾紛。
首爾大學商學教授俞炳俊(音譯)表示:「其他地方的監管機關將參考這項法案,例如歐盟和美國,這些國家的監管機關也正在審查全球性科技公司。南韓的決定凸顯一個更大的趨勢,即科技平台受到的監管力道將日益加重,主要是這些公司因權力過大而飽受批評。」
上月美國三位跨黨派參議員也共同提出一項法案,希望能限制App商店經營者的權力,認為這些經營者的權力太大,瞄準的對象包含蘋果、Google。
蘋果與Google面臨的批評聲浪日益高漲,原因是這兩家公司都要求App開發商使用自家專屬支付系統,以便對App內銷售收入抽取多達30%的佣金。
全球App開發商都已開始質疑他們的App支付系統、反對收取高額佣金,並要求能自由使用其他支付系統。
面對外界接連的抨擊與壓力,近來蘋果已開始讓步,例如蘋果在8月26日同意放寬旗下App
Store對小型開發商的限制,允許這些開發商告知顧客如何透過蘋果生態系以外的支付系統付款。
我們的看法:
第一、韓數位經濟環境領先亞洲。
第二、全球反壟斷的潮流。
第三、南韓首先禁止Google和Apple要用業者使用自家開發系統。
第四、未來對全世界形成示範效應。
股神
有「股神」稱號的波克夏公司執行長巴菲特8月30日年屆91歲,人老心不老的他仍活躍於市場,並已因應趨勢改變投資布局,不再固守以傳統經濟核心產業為主的觀念,日益願意適應仰賴科技驅動的新經濟。
波克夏向來專注於投資傳統經濟支柱產業,包括鐵路、電池、保險、家居及零售業,卻也常因此錯過不少出現股價漲勢凌厲的標的,例如電商巨頭亞馬遜。
波克夏近年已調整投資策略。根據InsiderScore.com網站,波克夏股票投資組合的科技股比重已升至44.5%,主因是持有大量蘋果股票。該公司自2016年開始買進蘋果,蘋果持股價值已膨脹到1,200多億美元。
波克夏也跨入首度公開發行股票(IPO)及上市前融資,布局巴菲特過去敬而遠之的領域。外界猜測,波克夏會改變投資做法,應是巴菲特欽點的投資大將庫姆斯(Todd Combs)和威許勒(Ted
Weschler)一手策動。
Edward Jones分析師夏納罕說,波克夏的投資組合出現一個非常重大的轉變,真的轉而擁抱新經濟,「他(巴菲特)給予庫姆斯和威許勒更多彈性和機會,讓他們闖出一片天」。
在2018年巴西金融科技(FinTech)業者StoneCo進行IPO前夕,波克夏出手投資,目前StoneCo股價已較發行價漲逾一倍。波克夏同年也入股印度最大電子支付平台Paytm。
波克夏去年第3季也入股雲端軟體商Snowflake,以IPO定價買進價值2.5億美元股票,今年6月也以5億美元投資打算上市的巴西數位銀行Nubank。
波克夏去年8月買進伊藤忠商事、丸紅、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住友商事等日本五大商社的股票,如今一年過去,證明這筆投資大獲成功,持股總價值增加約20億美元,投資報酬率超過30%。
我們的看法:
第一、巴菲特過去只投自己懂的產業。
第二、近年開始投資科技業。
第三、現在也投資上市前股票。
第四、必須改變投資風格。
蝦皮
電商平台蝦皮(Shopee)母公司冬海集團(Sea)共同創辦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小冬,在冬海集團美股股價年內累計大漲69.24%助攻下,8月31日以198億美元身家,超越油漆大亨吳清亮(身家177億美元),成為新加坡首富。
綜合外媒報導,現年43歲的李小冬於1978年在天津出生,擁有美國史丹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完成學業後到新加坡創業並入籍。在美國留學期間,原本對創業、風險投資毫無概念的李小冬逐漸找到方向。
李小冬2005年參加女友的畢業典禮時,史丹佛大學邀請到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演講,李小冬親耳聽到經典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演講內容,帶給他創業的勇氣。
李小冬、葉剛和陳精業三人於2009年共同創辦冬海集團。該集團最早是從事遊戲代理業務,被譽為「東南亞小騰訊」。歷經十多年發展,冬海集團已成為現今東南亞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旗下擁有蝦皮、線上遊戲平台Garena、數位金融服務提供商SeaMoney三大業務領域。截至31日,冬海集團市值高達1,785億美元,是東南亞最高市值公司,市值與港股上市的大陸外送平台美團相當。
冬海集團持續擴大業務版圖,並尋求從金融科技業獲得遊戲及電商以外的進一步增長。
我們的看法:
第一、冬海已成為東南亞公司市值龍頭。
第二、創辧人只有43歲。
第三、冬海至今沒有賺過錢。
第四、東南亞新經濟市場潛力龐大。
蝦皮巴西
新加坡冬海集團(Sea)旗下電商平台蝦皮,靠著藉由在應用程式(App)內提供小遊戲,若勝出便可拿到優惠券這項革新做法,贏得巴西消費者的芳心,僅花兩年時間就成為巴西下載次數最多的購物App,還改變了巴西的電商生態系。
路透報導,冬海將網購與手遊部門競舞電競(Garena)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亮眼營收。分析師估計,蝦皮在巴西的銷售額,逼近當地電商龍頭Magazine Luiza的三分之一。
蝦皮在巴西市場大有斬獲,凸顯曾由Magazine Luiza、阿根廷MercadoLibre主宰的電商市場,仍有許多外國業者的發展空間。
巴西支付業者EBANX的數據顯示,蝦皮進軍巴西市場的時機也不錯,正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導致消費者降低前往實體零售商店的意願,帶動去年巴西電商銷售額較一年前暴增44%至420億美元。
不過,蝦皮雖獲競舞電競支持,但為追求業績成長,上季仍虧損5.798億美元。
冬海插旗巴西市場,只是其全球策略的一環。知情人士透露,冬海投資部門Sea Capital也在考慮投資拉丁美洲等地區的新創公司。
冬海也已經在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等國推出蝦皮,消息人士表示,與巴西業務不同之處,蝦皮在這些國家未聘請員工,而是與網紅聯手,以提高品牌知名度。
在東南亞市場,蝦皮僅費時五年便成為造訪人次最多的電商網站,超越獲中國大陸阿里巴巴支持的Lazada,以及有日本軟銀集團撐腰的Tokopedia。
諮詢業者Momentum Works分析師李江干(音譯)說,蝦皮進入東南亞市場的時間點比較晚,因此蝦皮先觀察其他業者如何處理問題,再打造一個避開這些問題的體系。
我們的看法:
第一、蝦皮進入巴西市場,後來居上。
第二、中國企業對拉丁美洲市場積極布局。
第三、美國、歐洲企業都欠缺拉丁美洲布局。
第四、蝦皮在台灣市占率屬一屬二。
南韓鐵三角
南韓財政部長30日表示,政府明年將投資逾6.3兆韓元(54.1億美元),扶植新一代汽車、半導體及生技醫療保健等「鐵三角」(Big 3)產業,對這三大戰略產業的支出額將激增43%,以加強培育當地企業成為全球市場的領導者。
南韓政府預定31日提交國會的2022年會計年度預算計畫顯示,當局對這三大產業的支出將比今年增加43%至6.3兆韓元,目標是強化南韓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為了提振這三大產業的成長,南韓將持續推出各種支援措施,包括稅務優惠和獎勵。
南韓財長洪楠基表示:「這三大產業的成長,不僅將有助克服疫情引發的公衛和經濟危機,也將奠定未來永續成長的基礎。」
為了因應內燃機引擎車輛快速轉向環保車款的趨勢,南韓當局計劃在2025年之前,把電動車維修站的數量由目前的1,100座增加至3,300座,未來四年也將建造至少26座氫燃料電池車輛維修廠。首爾當局也將調整汽車工程學校的課程,目標是到2024年時培訓出4.6萬名下一代汽車的機械和技術人員。
自駕車和行動通訊裝置的核心技術是先進感測器,南韓當局準備在2028年前投入2,000億韓元,推動研發計畫。財政部指出,全球相關市場正快速成長,但南韓目前的市占率只有2%。去年全球先進感測器市場規模為1,989億美元,預期將以平均年成長率11%的步調,擴增到3,328億美元。
南韓也將設法提升製藥、醫療裝置和美妝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南韓這三項產業並未在全球舞台上取得理想名次,目前只有兩家化妝品公司在全球同業中排名前50名。政府希望,到2030年時,這三項產業將共有八家企業在各自的領域闖進全球前50名,目標是製藥業兩家、醫療裝置兩家、美妝產業四家。
為達成這項目標,南韓將成立聯合研發計畫,讓民間企業在高科技國家醫學設施研發創新技術,並考慮設立一項規模1,000億韓元的政策基金。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南韓發展未來產業。
第二、並沒有完全押寶半導體。
第三、也重視製藥、醫材和美粧。
第四、非常多元的產業政策。
南韓獨角獸
南韓「獨角獸」崛起,數量衝上歷史新高,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企業朝零接觸、數位化轉型的腳步,使南韓電商平台Coupang、即時通訊軟體Kakao等新創公司有更多大顯身手的機會。
韓國前鋒報報導,今年是南韓「獨角獸」崛起的一年,截至7月已有15家新創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成為「獨角獸」。
南韓新創及中小企業部的數據顯示,房地產科技應用程式(App)Zigbang、金融科技業者Dunamu、生鮮配送平台Kurly等新創公司的出現,使南韓「獨角獸」數量創新高。雖然疫情衝擊觀光、實體零售等產業,但也帶旺房地產網路登錄、加密貨幣投資、生鮮宅配等服務。
創投公司TBT管理合夥人林正旭(音譯)說,疫情加快企業朝數位化轉型的腳步,擁有這類解決方案的企業價值也水漲船高。南韓「獨角獸」欣欣向榮,也扭轉過去數十年來三星、現代汽車等財閥宰制南韓經濟的趨勢。
淑明女子大學企管系教授徐永研(音譯)解讀,過去「管道企業」為消費者創造、運送產品,企業與消費者的關係是一種單向模式,但疫情期間零接觸等服務日益受消費者歡迎,加上民眾上網便捷,促使「平台企業」蓬勃成長,並使企業和消費者的關係快速轉變,比以往更重視互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南韓獨角獸進展令人佩服。
第二、台灣目前只有一家。
第三、南韓存新經濟生態系。
第四、台灣新經濟企業會選擇國外上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