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

漫威電影,AI,英特爾,SpaceX,LinkedIn,高盛,電動車,FTA,聯電,三井,朋程,Kaokao,印度,Gogoro,華為雲計算,馬雲螞蟻,寧德,京滬人力,紫光,比亞迪

 理事長的話:漫威電影,AI,英特爾,SpaceX,LinkedIn,高盛,電動車,FTA,聯電,三井,朋程,Kaokao,印度,Gogoro,華為雲計算,馬雲螞蟻,寧德,京滬人力,紫光,比亞迪

漫威電影

2023/02/08 經濟日報 記者黃雅慧

睽違三年半後,美國漫威電影回歸大陸市場。漫威影業1月宣布《黑豹2:瓦干達萬歲》於7日上映,上映首日該片票房破人民幣千萬;另一部《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熱》將於17日上映。漫威獲准重回大陸影廳放映或也意味著,大陸審查機構正放鬆對好萊塢電影的限制。

 

漫威電影自2008年進入大陸市場以來,收穫豐盛,從《鋼鐵俠》試水溫地在陸拿下人民幣9,200萬的票房,到《奇異博士》《星際異攻隊2》《蜘蛛俠:英雄歸來》《雷神3:諸神黃昏》《黑豹》《蟻人2:黃蜂女現身》等角色獨立電影都能平均有人民幣6億至8億的票房。《復仇者聯盟4》還成為大陸電影票房總榜前十中唯一的進口電影。

 

但為什麼大陸會有整整三年多沒有漫威電影?對於這個問題,輿論推測大抵不脫中美關係緊張。

 

一方面是電影內容有「辱華」嫌疑,比如2021年的《尚氣》一片超級英雄的設定是著名辱華角色傅滿洲的兒子,且由梁朝偉飾演,情感上無法讓大陸觀眾接受;2021年的《永恆族》則是因為導演趙婷發表辱華言論,且片中有為日本二戰洗白之嫌。

 

另一方面,也與迪士尼主事者有關。查佩克(Bob Chapek)在2020年接任迪士尼執行長,他的上任對於大陸市場態度不再積極,並發出「沒有中國市場也能成功」豪語,讓美中電影市場惡劣的關係白熱化,且任內幾部電影的操作也難以讓大陸市場接受;直至去年11月底,迪士尼宣布與大陸友好的艾格(Robert Iger)重新執掌公司,才讓漫威再度重回大螢幕。

 

而重回大陸螢幕的漫威電影要再回到過往榮光面臨來自大陸內部影業挑戰。大陸本土電影熱度居高不下,面對漫威大片與本土熱門電影,影院做出抉擇,濟南百麗宮影院的董經理通過《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對於即將上映的《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熱》,「我們的八個廳能給它二個就不錯了,也可能給不了,到時候看情況。《中國乒乓》只要做好營銷宣傳,則應該可以拿到比較好的排片。」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中國禁止美國電影三年

 

第二、 中美關係現在緩和

 

第三、 中國大陸消費者市場有龐大潛力,美國影視還是需要中國市場

 

第四、 本土影片崛起

 

AI

2023-02-06經濟日報 編譯林聰毅

在聊天機器人ChatGPT竄紅後,近來科技巨頭的財報說明會最常提到的話題除了經濟衰退和裁員,人工智慧(AI)及機器學習也成為熱議主題,微軟、Google母公司字母,以及臉書母公司Meta Platforms競相要成為業界的領導者。瑞銀估計,這塊市場的規模可能超過1兆美元。

 

大型科技公司即將在AI領域大展手腳。微軟和Meta等科技大咖都告訴投資人,AI是成長的「巨大機會」,並承諾將投入鉅資以超越競爭對手。

 

大型科技公司即將在AI領域大展手腳。微軟和Meta等科技大咖都告訴投資人,AI是成長的「巨大機會」,並承諾將投入鉅資以超越競爭對手。

 

彭博資訊在分析師15家最大軟體和半導體公司的財報說明會逐字稿後發現,AI、機器學習和相關術語,成為這些公司的最夯話題,與這類該題材有關的術語被提及超過200次,為2013年開始在美科技業者法說會上明顯提及AI以來,次數最多的財報季。

 

多年來,大多數矽谷大廠都在研發AI產品。但在OpenAI於去年11月發表ChatGPT之後,比賽正式開跑。今年迄今已有165場法說會和新聞稿提及這種風靡一時的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超過了2022年全年被提及的次數。ChatGPT日前甫獲微軟投資100億美元。

 

瑞銀以華姆斯萊為首的分析師團隊表示,生成AI的市場可能「非常龐大」,規模將輕易「突破1兆美元」,潛在的利益正在吸引投資人。與此題材有關公司的股價也跟著水漲船高。例如,正在苦苦掙扎中的媒體公司BuzzFeed,在1月兩天的瘋狂交易中飆升了307%,原因是投資人看好該公司還沒公諸於世的AI計畫。

 

同樣,根據Vanda Research的數據,軟體業者C3.ai在聲明中宣揚其AI計畫後,股價在今年漲了一倍多。此外,被華爾街分析師吹捧為加碼投資AI的受惠者輝達公司,股價在1月大漲34%,為近六年來單月最佳表現。Tuttle資本管理公司執行長塔托說,希望利用AI來增加營收的科技巨頭可能是投資人停泊現金的最佳場所。

 

例如,Meta Platforms執行長祖克柏日前說,他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成為生成式AI領域的領導者。Alphabet執行長皮伽已經將Google視為開發AI的領導者。Snap 首席執行長史畢爾將生成式AI視為「巨大的機會,他們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

 

我們的看法:

 

第一、 ChatGPT造成全球風潮

 

第二、 微軟要投資ChatGPT

 

第三、 Google自己推出Bard,但弄巧成拙

 

第四、 GoogleMeta都想跨入生成式AI,但微軟目前已經取得領先

 

英特爾

2023/01/28 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

英特爾公司(Intel)上季由盈轉虧,對本季的業績展望也相當糟糕,且將出現虧損,反映PC客戶需求不彰,伺服器市場也面臨強大競爭。英特爾在紐約27日早盤股價一度暴跌近10%

 

英特爾26日盤後公布,第1季營收預估介於105億到115億美元之間,不如分析師所估的均值140億美元;經調整的毛利率約為39%,而不計部分項目的每股虧損0.15美元,而分析師原估每股獲利0.25美元。

 

以營收展望的最低預測來看,英特爾本季將創下2010年來最低的單季營收。

 

去年第4季的表現一樣糟透了,淨損6.64億美元,合每股虧損0.16美元,遠不如前年同期交出淨利46.2億美元,每股獲利1.13美元。不計重組費用和其他項目的調整,每股獲利0.10美分,同樣不如分析師原估的0.19美元。

 

至於營收從前年同期的205.2億美元降至140.4億美元,已連續十季下降;毛利率從上年同期的55.8%下降到43.8%,第3季為45.9%

 

從各事業來看,客戶端運算事業群營收衰減36%66億美元,資料中心和AI事業群營收衰減33%43億美元,網路及邊緣事業群(Network and Edge)營收衰減1%21億美元。晶圓製造事業群營收成長30% 3.19億美元。

 

總計2022年營收631億美元,不僅落後勁敵台積電(2330)的758.8億美元,比起2021年萎縮逾20%,淨利80億美元,更衰減逾六成,寫下英特爾從2001年網路泡沫破滅至今最慘紀錄。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摩爾在報告中表示,市場在財報公布前已有心理準備,但「展望疲弱的程度依然讓人大驚失色。」

 

這對2021年才重磅回歸的執行長基辛格而言更是沉重的打擊,他在電話會議上說:「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們走在一條要走很多年的旅途上。」

 

為因應需求減退,英特爾也已經開始削減成本。三個月前,英特爾即表示藉由人事精簡、延緩新廠投資等撙節措施可為今年節省30億美元。英特爾表示 ,到2025年,每年省下的金額可達10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今年半導體普遍景氣不佳

 

第二、 Intel和台積電彼此差距拉大

 

第三、 Intel 宣布裁員

 

第四、 但是美國政府強力支持 Intel

 

SpaceX

2023.01.11 工商時報 陳怡均

有鑑於競爭對手積極推出最新的火箭,促使億萬富豪馬斯克旗下的SpaceX 2023年將加快腳步提高發射次數,目標全年軌道飛行將比2022年多出逾6成,上看100次。

 

馬斯克20228月曾發布推文表示,SpaceX2023年將進行多達100次的軌道飛行。

 

根據追蹤全球太空飛行的天文物理學家麥道威(Jonathan McDowell)最新報告指出,馬斯克提供的發射目標,意味2023年將比2022年進行的61次增加64%。SpaceX的發射次數在全球民營或公家火箭業者中領先群雄。

 

SpaceX藉由自行研發的獵鷹9號在火箭發射市場握有強大地位,其可回收的助推器在發射後能返回地球。

 

2022SpaceX執行的任務幾乎全數使用獵鷹9號,唯一的例外是202211月為進行國家安全任務而發射獵鷹重型(Falcon Heavy)火箭。

 

SpaceX 202212月發布推文提到,「獵鷹9號是目前單一飛行器一年內發射次數最高的紀錄保持者」,SpaceX 2022年平均每六天就發射一次。

 

多家火箭發射公司正致力推出最新火箭。由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合資建立的聯合發射聯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規劃最新的Vulcan Centaur火箭,預計2023年第一季進行首飛。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旗下的藍色起源,也在開發名為New Glenn的大型火箭,尚未公布確切發射時程。航太科技業者Rocket Lab USA正在研發名為「中子」的火箭,預計2024年首飛,將比原本的「電子」火箭更大且更具威力。

 

據德意志銀行分析師20229月估計,2022年全球火箭發射市場規模約達80億美元,預料到2030年將增長至350億美元。

 

隨著企業與政府積極投入太空商業、科技等計畫,使得軌道飛行次數不斷增加。麥道威指出,2022年全球共計有180次火箭發射至地球軌道,與五年前的86次相比,增長逾1倍。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太空產業逐漸成熟

 

第二、 馬斯克布局最完整,SpaceX遙遙領先

 

第三、 除了SpaceX,還有新的業者會加入

 

第四、 將加速6G布局

 

LinkedIn

2023/01/10 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

在美國企業掀起了裁員潮之際,社群媒體平台領英(LinkedIn)儼然成了遭開除員工的「生命線」,除此之外也變得更有「人氣」。

 

CNN報導,受近期裁員潮波及的部分領英用戶,紛紛上該平台組成社團,以提供協助、提點簽署離職文件的注意事項、及建立找到新工作的人脈。例如去年11月遭臉書母公司Meta裁員者,就在領英建立了一個超過200人的社團。

 

研究業者Sensor Tower的最新數據顯示,在2022年,領英應用程式(App)在Google Play和蘋果App Store的下載次數達5,840萬次,比前一年提高10%。領英也說,去年11月提到「有意找工作」的貼文,比前年同期增加22%;另與前年相比,去年用戶新增聯絡人的速度也穩步提高,顯示用戶已變得更活躍。

 

領英母公司微軟在最新的財報指出,領英去年第3季營收年增率17%。微軟執行長納德拉去年10月也說,擁有8.75億名用戶的領英,用戶互動的熱絡程度為歷來最高,尤其是在國際市場。

 

社群媒體專家、雪城大學助理教授葛里吉爾說,自從新冠疫情爆發後,用戶使用領英的頻率就隨之上升。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微軟2016年收購LinkedIn

 

第二、 LinkedIn現在已擁有8.75億名用戶

 

第三、 歐美裁員潮,大家都在找工作,LinkedIn變成找工作重要的平台

 

第四、 對微軟而言是非常成功的併購

 

高盛

2023/01/10 自由財經 編譯盧永山

經濟前景不明 被迫採取行動降低成本

根據彭博報導,知情人士透露,高盛本週將啟動歷來規模最大的一波裁員行動,以在經濟環境不穩定的情況下削減成本,約有三千二百人準備捲鋪蓋走路,逾三分之一是來自核心交易和銀行部門,顯示裁員的範圍很廣。

 

三成來自核心交易和銀行部門

高盛一月十七日也準備公布包括信用卡、分期貸款業務在內的新部門相關財報數據,據指出,該部門的稅前虧損將高達二十九億美元(八八五億台幣)。對此,高盛發言人拒絕表示意見。

 

在執行長索羅門(David Solomon)的帶領下,高盛的員工人數自二○一八年底以來成長了三十四%,截至去年九月三十日已達逾四.九萬人;今年的裁員規模也受到高盛在疫情期間擱置大多數年度汰除計畫影響,但該行仍計畫繼續招聘,包括在今年稍晚開設常規分析師課程。

 

由於各種業務的成長放緩、昂貴的消金業務,以及市場和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等因素,高盛被迫採取行動降低成本;加上來自企業的併購活動和上市籌資手續費減少,資產價格下跌,都使高盛過去一年重要收入來源大減。這些多變的產業趨勢,因高盛在零售銀行業務方面的失誤而變得更加複雜,該行全年虧損速度比預期的要快得多。

 

分析師預估,這些因素將使去年高盛的利潤下降四十六%,營收約落在四八○億美元。不過,高盛能達到這樣的營收規模,仍是拜交易部門業績提振之賜,今年營收將再次實現成長,有望創下史上第二佳。

 

高盛最終裁員數字,明顯低於高層先前提議的四千多人。該行上次有這種規模的裁員,發生在二○○八年金融危機之後,當時高盛裁員三千多人,占員工總數近十%,高層也選擇放棄獎金。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高盛是美國投資銀行龍頭,近年已輸給摩根士丹利

 

第二、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特別封面專題報導

 

第三、 高盛的問題,在於沒有進入財富管理及資產管理領域

 

第四、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差距越來越大

 

電動車

2023-01-18經濟日報 編譯季晶晶

去年電動車銷量突破里程碑,占全球新車銷量的比率首次突破10%,主要是中國大陸和歐洲地區的強勁成長所推動。但整體新車銷量不增反減。

 

華爾街日報報導,據追蹤汽車銷量的研究機構LMC AutomotiveEV-Volumes.com2022年全球純電動車銷量大增68%到約780萬輛。純電動車銷量在歐洲新車的市占是11%,中國大陸是19%。如果加上油電混合車,電動車銷量在歐洲新車的市占增至20.3%

 

在美國,電動車推出的速度落後中、歐,但車廠去年賣出807,180輛約電動車,在新車銷量的占比升到5.8%,高於前一年的3.2%。特斯拉仍舊是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但傳統汽車製造商正在拉近與特斯拉之間的差距。特斯拉在美國電動車市占率由2021年的72%,降到2022年的約65%,其中,2022年第四季占比急降至58%,遠低於2021年同期的近78%

 

根據德國汽車製造商協會(VDA),在歐洲最大車市的德國,電動車產量占新車的25%。去年12月,電動車銷量已經超過傳統汽車。

 

電動車銷量激增和更廣泛車市的不景氣形成對比,後者因全球經濟疲弱、能源成本高漲和供應鏈干擾而受創。去年整體新車銷量下滑1%8,060萬輛,幸有中國大陸成長近4%,部分抵銷了美國減少8%和歐洲減少7%的影響。

 

許多車廠都遭遇電動車銷量成長而整體汽車銷量受挫的情況,包括:德國豪車品牌寶馬(BMW),去年的新車銷量減少5%而電動車銷量成長逾一倍;歐洲最大車廠福斯新車銷量下滑7%而電動車銷量增加26%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電動車的布局加速進展,純電動車銷量增長驚人

 

第二、 中國比亞迪橫掃世界

 

第三、 特斯拉市占率不斷下降

 

第四、 中國電動車已打造完整生態系

 

FTA

2023/02/05 中國時報 王玉樹

經濟部投審會完成最新外資與陸資營運調查,在11大外商希望政府協助事項中,製造業高達46呼籲「推動與更多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比10年前比例多近1成,是增長最多的,希望「促進兩岸產業交流合作」的意見也不少。投審會對此表示,外商確實最期望能強化租稅優惠與多洽簽FTA,會把訴求轉請相關部會政策參考。

 

 

投審會委託政大進行「2022年(僑)外資及陸資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分析」,成功訪問1160家外資、209家陸資企業對2021年度在台營運看法。其中服務業外商有38表示2021年經營呈現虧損,獲利則有62,非服務業(製造業)有27虧損。

 

根據調查,外商在2021年經營上的困難,前三大問題是「原料成本過高」、「同業競爭激烈」與「國內市場小成長規模有限」。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服務業或製造業外商,都同聲反映「能源價格過高」,比例有8.5%、13.3%,比前一年攀升。其他「政策法規不夠明確」、「行政效率不彰」、「基礎建設不足」都有不少廠商不滿。

 

而在11大外商希望政府協助事項中,製造業雖然首要希望是「強化租稅獎勵措施」,有52%,但報告對比2012年的訴求,成長最多卻是希望我政府「推動與更多國家簽訂 FTA」,比例46,比10年前增長9.1個百分點。其他廠商意見家數變多的項目還有「促進兩岸產業交流合作」、「產業管制進一步鬆綁」等。服務業外商呼籲洽簽FTA比例雖較製造業低,但也有28,排在第4高。

 

陸資在台投資廠商方面,這次在行政效率不彰、人才供給不足、租稅或關稅過高,以及本地市場規模小等項目上,滿意度都較2020年退步。期待政府協助的項目,有超過4成期望「便利人員往來程序」。

 

對於外商企盼政府協助事項,投審會官員表示,提高租稅獎勵與多尋求洽簽FTA,確實是外商的希望,會將這個調查轉給財政部、行政院與貿易局等參考。

 

至於外商在台經營困難,新增的能源價格高漲問題,官員說主要是疫情,供應鏈斷鏈導致。事實上,各國油氣電等能源成本都在上升,台灣還不是最高的。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台灣跟全世界國家普遍缺乏貿易協定,外資要求要有FTA

 

第二、 政府積極企圖和美國簽訂BTA

 

第三、 當年沒有簽訂服貿與貨貿是大錯誤

 

第四、 台灣的投資環境還有很多問題有待改善

 

聯電

2023-01-31  經濟日報 記者李孟珊

聯電原訂收購與大陸官方合資興建、位於福建廈門的聯芯12吋晶圓廠全數股權,傳遭福建官方卡關。業界研判,聯電應是被美中晶片大戰波及,大陸官方為持續掌握既有晶圓代工產能,不願放棄聯芯股權,牽動聯電集團內部管理與其大陸布局。

 

聯電昨(30)日坦承,目前回購聯芯全數股權的進度確實未能依既定計畫進行,並強調此案若遭阻攔,將成為無法保障台商在對岸投資權益重大案例,恐掀起骨牌效應。

 

聯芯是聯電赴大陸首宗12吋晶圓廠投資案,由聯電集團、廈門市政府及福建省政府共同合資,其中,聯電集團出資近七成,陸資占比30.0496%。廈門市政府由旗下金圓產業發展出資,福建省政府則由旗下電子信息產業創業投資出資。

 

聯芯現階段月產能約2.75萬片,以28奈米、4055 奈米成熟製程技術為主,投資總額約62億美元(逾新台幣1,800億元)。聯芯出資方原本約定,陸方資本到位七年後(時間點落於20227月),聯電可依參股投資協議所訂的回購持股條款,買回陸資股東手上聯芯股權,將聯芯納為聯電100%持股子公司。

 

聯電去年4月董事會決議,斥資人民幣48.58億元(約新台幣214.97億元),向廈門金圓產業發展及福建省電子信息產業創業投資合作企業買回其手上聯芯股權,擬以60%20%20%的比率、分三次,在連續三年完成交易。

 

由於事涉兩岸股權交易,又是關鍵的半導體產業,經濟部投審會審查此案不敢掉以輕心,去年10月底通過。投審會當時通過的理由是,聯電評估依預定協議買回聯芯其餘股東股權,對公司股東權益為正面助益,且由聯電公司100%持股,可控制全數董事席次,有利提升經營效率,符合獲利及集團管理效益。

 

業界原本認為,福建省官方投資聯芯是以招商至當地投資為目的,聯電依照合資初期約定買回所有聯芯股權並掌握絕對主導權,大陸官方退股拿錢回來還有小賺,是互蒙其利的交易,連投審會也點頭,就等最後交割完成拍板。

 

如今福建省官方不願放手,導致聯電此次收購進度不順,業界研判,應與大陸官方因應白宮打壓北京發展半導體技術有關。尤其聯芯已從去年首季轉虧為盈,最新揭露的財務數據為去年上半年獲利人民幣2.13億元,顯示其營運已上軌道,若後續美中科技戰火持續升溫,聯芯將可成為大陸官方調度晶圓代工產能的王牌之一。

 

放眼大陸境內非陸系晶圓廠,多以個別廠商獨資為主,惟聯芯仍有陸方持股,考量美中晶片戰至今尚未緩減,美方仍不斷有新制裁措施,將影響大陸推展半導體產業的速度,聯芯存在助力量能,成為陸方不肯放棄聯芯股權的關鍵。

 

我們的看法:

 

第一、 聯電投資和艦和廈門聯芯,風波不斷

 

第二、 台商陷入中美地緣政治的角力中

 

第三、 中國亟欲取得半導體技術,自然不願意放棄股權

 

第四、 聯電已轉向新加坡發展

 

三井

2023/01/12 經濟日報 記者何秀玲、陳美玲

日本三井不動產在台急速擴張,六年內開出三家OUTLET,去年零售營收174億元,未來三年內更將於北中南開五個商場,是在台擴張最快的零售集團,更是全台唯一一家推出「連鎖OUTLET」的業者。

 

全球投資12國、日本重量級開發商三井不動產集團2014年來台投資,投資項目橫跨商場、住宅、飯店等事業。台灣三井不動產集團董事長久一康洋昨(11)日表示,台灣是三井在全球投資第二大國家,在看好台灣經濟發展實力下,目前在台投資金額達1,000億日圓、約新台幣230億元,之後會再加大投資,至於擴大多少要視後續取得項目而定。

 

久一康洋表示,和其他海外市場相比,台灣擁有更強的消費力,接著117日在台中將開出首家大型區域型購物中心「LaLaport」,看好與疫情共存,消費回溫,預期今年零售表現有望比去年更好。

 

三井不動產集團2016年在林口開出首家OUTLET後,短短六年內,在全台北中南共開出三家OUTLET。久一康洋表示,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下半年急起直追,目前林口三井OUTLET為店王,營收達71億元,超越原先目標;台中港三井OUTLET營收為58億元,台南三井OUTLET45億元。以區域來看,除了林口,台中與台南都是當地最強OUTLET王。

 

他提到,台灣OUTLET據點比前幾年多,把市場做大是好事,但如果再開更多,台灣市場將面臨過剩問題,因此接著117日將在台中,開出首家大型區域型購物中心LaLaport,接著是2024年的「林口媒體園區」複合式商場以及LaLaport南港店,2025年為台南三井OUTLET二期,2026年則是LaLaport高雄店。

 

久一康洋觀察,每家OUTLET都是看消費者需求,不一定非得要精品進駐,台灣人喜歡首度來台展店的品牌,而三井不動產的集團力量,比其他百貨商場更有機會延攬日本品牌。

 

下周將試營運的LaLaport台中店,有南北館店鋪面積超過2萬坪,會先由南館先行試營運,像日本超人氣連鎖大型超市「LOPIA」海外首店就選定台灣,還有日本母嬰用品專門店「阿卡將本舖」將開台中首店,預期將吸引消費者「嚐鮮」。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三井是在台灣投資最積極的外商

 

第二、 三井投資百貨公司和購物商場,相當正確

 

第三、 從北到南每一個店業績都很好

 

第四、 三井不同於一般精品品牌的路線,引進許多第一次進入台灣的品牌

 

朋程

2023/01/11 經濟日報 記者李孟珊

二極體廠朋程(8255)與MOSFET廠杰力(5299)昨(11)日同步公告,兩家公司董事會均通過,朋程斥資14.92億元,取得杰力私募普通股1.5萬張,持股比重約29.49%,成為杰力最大單一股東,雙方藉此攜手強化車用市場布局。

 

朋程公告,此次認購杰力私募普通股每股價格為99.45元。杰力昨日股價漲1元、收118.5元,以昨天收盤價推算,折價約16.08%,相關交易將於農曆年前完成。

 

杰力原本最大股東為華碩,朋程完成認購杰力私募後,持股比重約29.49%,超越華碩,成為杰力最大單一股東。朋程昨天股價收平盤158元。

 

朋程指出,此次入股杰力,主要考量公司長期業務發展需求,加深並強化供應鏈垂直整合效益,藉此長期策略性投資,建立雙方穩定的業務合作關係。

 

杰力也看好,透過此次私募取得的資金將用於開發新產品及技術、購買研發設備、充實營運資金及擴大市場、增加國內或海外投資等需求。

 

業界認為,朋程為車用功率元件龍頭,擁有全球前幾大電裝客戶資源,杰力則具有關鍵的MOSFET元件研發優勢,朋程入股杰力後,合作關係將更加緊密,也能加速車用相關技術的研發,進而取得更好的戰略位置。

 

業界分析,功率半導體大致可分為功率離散元件(Power Discrete)與功率積體電路(Power IC)二大類,其中,功率離散元件產品包括MOSFET、二極體及IGBT等。

 

在電動車輛整合汽車電子應用帶動汽車電子產值逐年增加下,功率元件作為電動車電子裝置的電能轉換與電路控制核心,於汽車電子化以及電動車成長趨勢確立下,市場對功率元件的需求也持續攀升。

 

朋程鎖定車用市場布局,九成營收來源皆為車用整流二極體,現階段鎖定48V功率模組市場,估今年開始放量出貨,同時在IGBT、碳化矽(SiC)等模組產品線將以混合能源車及電動車等新興市場,後續將在2024年及2025年明顯挹注業績成長。

 

杰力在車用布局也有斬獲,其低壓產品完成認證,包含車燈、座椅等產品應用已於市場推出,盼能打入車廠。

 

我們的看法:

 

第一、 汽車的電氣化(電子化)有很多機會

 

第二、 功率半導體是汽車電子的重要元件

 

第三、 中國大陸汽車電子發展潛力強大

 

第四、 台灣的弱點在於缺乏電動車生態系

 

Kaokao

2023/01/13 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

南韓Kakao娛樂公司12日宣布,已透過發售債券籌資9.66億美元(1.2兆韓元),並獲得沙烏地阿拉伯和新加坡的主權基金認購,顯示南韓娛樂產業持續吸引資金流入。

 

版圖橫跨韓國流行音樂(K-pop)、網路漫畫(Webtoon)、線上故事銷售的Kakao娛樂說,計劃運用這筆資金來拓展國際市場,並加強投資和併購的力道,尤其是聚焦於建構在北美洲提供內容的能力,和取得智慧財產權。

 

該公司投資長裴在鉉(音譯)說,這證明了Kakao娛樂在全球的競爭力,也展現了該公司獨到智財權價值鏈的成長潛力。他也讚許自家公司在全球經濟即將陷入衰退之際,還能獲得大筆資金。

 

Kakao娛樂為南韓科技巨頭Kakao公司的未上市子公司,於2021年透過合併兩家網路漫畫發行商(即Kakao PageKakao M)而成立。隨著智慧手機逐漸普及,網路漫畫在約20年前誕生,也衍生出許多影集,例如Netflix的「殭屍校園」、「梨泰院Class」、AppleTV的「Dr. Brain」、及Disney+即將推出的「Moving」。

 

南韓娛樂產業近年來動作頻頻,Hybe公司已於2021年掛牌上市、CJENM的串流平台Tving也獲得Naver公司挹注現金。

 

另一方面,這件籌資案也可看出沙烏地阿拉伯為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所做的努力。沙國主權基金公共投資基金(PIF)近來積極加強對電玩和娛樂業者的投資,例如南韓的NCSoft公司和在東京上市的Nexon公司。

 

根據申報文件,PIF也已增持任天堂股權,持股比重從5%增加到6.1%。據傳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也廣泛投資電玩業者。

 

知情人士也透露,沙烏地阿拉伯已成立礦業基金,計劃對海外資產投資達150億美元。該基金的51%由沙國國有礦業公司Ma'aden持有,其餘則由PIF持有,將投資全球的礦業計畫。

 

此舉將協助沙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產油國取得鐵礦砂、銅、鎳、鋰等礦產,以運用在太陽能面板、電動車等產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韓國的軟實力傲視全球,包括音樂、影視、電影

 

第二、 沙烏地阿拉伯及新加坡主權基金認購,意義重大

 

第三、 台灣軟實力未能發揮

 

第四、 台灣應打造內容整合的資源平台

 

印度

2023/02/07 取自經濟日報 顏嘉南

印度阿達尼集團(Adani Group)自1月底遭到美國放空機構狙擊以來,旗下七家上市公司股價跌跌不休,市值蒸發超過1,100億美元。在此同時,印度媒體指稱阿達尼將削減資本支出,該集團6日駁斥這項消息。

 

美國放空機構興登堡投顧(Hindenburg Research)在124日指控阿達尼集團財報造假、隱匿債務和操縱股價,引發投資人拋售阿達尼股票,集團旗下事業市值迄今崩跌逾半,累計超過1,100億美元。

 

阿達尼集團旗艦事業阿達尼企業(Adani Enterprises6日股價一度挫低近10%,終場跌幅收窄至2%。自興登堡發布報告以來,該公司市值蒸發將近280億美元。

 

阿達尼電力傳輸(Adani Transmission6日收盤暴跌10%;天然氣(Adani Total Gas)、綠能(Adani Green Energy)與食用油事業阿達尼豐益(Adani Wilmar)跌幅皆為5%。港口與經濟特區是股價唯一收紅的子公司,上漲8.6%。

 

另方面,印度媒體Mint引述內情人士表示,阿達尼集團打算削減資本支出,向債權人提供更多擔保品,並可能將部分業務目標成長期間延長,由12個月延展到1618個月。該報導表示,待風波落幕,阿達尼成長腳步可能回到平常速度。

 

阿達尼集團發言人6日發布聲明稿,指稱該篇報導一派胡言,表示集團將提前清償所有股票質押借款。阿達尼集團同日宣布已提前償還價值11.1億美元的股票借款。

 

阿達尼集團股價落難,引發信評機構相繼示警。穆迪日前警告,該集團可能難以籌措資本,而標普調降兩家子公司展望。阿達尼陷入風暴迫使阿達尼企業在2月稍早撤回25億美元股票增資案,集團董事長阿達尼身家財富大縮水,失去亞洲首富頭銜。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阿達尼和莫迪關係密切

 

第二、 興登堡的指控並非空穴來風

 

第三、 蒸發超過1,100美元,非常驚人

 

第四、 說明應該有複雜的政商勾結問題

 

Gogoro

2023/01/19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奇賢

台灣電動機車製造商Gogoro已和印度最富庶的馬哈拉施特拉邦、以及汽車系統供應商Berlrise產業公司,建立策略能源夥伴關係,未來八年將投資25億美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興建多達1.5萬個電池交換站等基礎設施,以刺激電動車輛普及,馬哈拉施特拉邦也尋求藉此改善空氣品質。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馬哈拉施特拉邦副首席部長法德納維斯17日宣布這項合作協議,表示將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布建「舉世最大」的智慧能源基建,促成化石燃料以外的替代選項。該邦已尋求減少主要城市的汙染排放,並已提供企業上百萬美元的誘因,在當地打造電動車與零組件。

 

根據這項不具約束力的協議,GogoroBerlrise將成立持股各半的合資企業,未來八年投資25億美元,與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合作打造電池交換站或充電站。這項計畫今年展開,在能源儲存和農業地區鄰近採用這些解決方案。Gogoro創辦人暨執行長陸學森說,這些設施用途多元,包含因應農民在尖峰用電時期的能源需求。

 

陸學森表示,這項協議的計畫是興建1萬到1.5萬個站點,先從孟買、納格坡(Nagpur)及普恩(Pune)等十大城市開始,一開始部署腳步和緩,一旦這個模式證實可行後,站點部署將加速進行。我們的目標是路上100萬輛車都能換電池。

 

他說,GogoroBerlrise將提供多數的初期投資,支應試行計畫成本,政府也可能提供一些補貼。這項合作關係接著將尋求基建投資人等外部資金,以擴大在該邦布建充電站,整個計畫的成本預估為25億美元。

 

陸學森說,除了電池交換站外,GogoroBerlrise也正探索其他應用,例如供電給停車收費表或農民的抽水幫浦。

 

Gogoro正放眼台灣以外的市場。陸學森說:「我們正在追求成長,台灣是個小市場,分散營收來源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而印度有龐大機會,政府正大力推動綠色科技以改善城市生活」。

 

印度採用電動車的腳步雖晚於中國大陸,但塔塔汽車(Tata Motors)等業者擴大產品陣容、政府也以獎勵措施幫助降低購買成本,已提高當地電動二輪車與三輪車銷量,廣泛被用於運輸和送貨。截至去年7月,在印度賣出的133萬輛電動車輛中,馬哈拉施特拉邦占了超過11.6萬輛,為全印度第四多。

 

Gogoro近兩年前也與英雄摩托(Hero MotoCorp)合作,在印度打造電池交換站網路,共同打造使用Gogoro電池的電動機車,但還沒上市。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台灣市場太小,Gogoro必須走出去

 

第二、 瞄準印度是正確的方向,但基本上市場要成熟,還需要一點時間

 

第三、 先前GogoroHero電動車的合作沒有下文

 

第四、 這次重新出發,結果仍有待觀察

 

華為雲計算

2023/02/05 經濟日報 編譯林宸誼

華為又有大動作,華為雲計算將舉辦2023年首個大會「超融合+戰略暨新品發布會」,將於8日在線上舉行,屆時華為將發布「超融合+」戰略及鯤鵬超融合、藍鯨應用商城、OceanStor計算型存儲等系列新品。

 

華為被美國封殺後,雖然5G手機業務應聲歸零,但華為雲計算卻逆勢大幅成長,變成華為活下去的重要產品。

 

科創板日報報導,超融合是雲計算的新興架構,將計算、存儲、網路和伺服器虛擬化等資源和技術,透過軟體定義的方式整合到單一的軟體解決方案或設備(如X86伺服器)中,即可以集合多個伺服器共同創建一個共用計算和存儲資源池以方便使用,為企業實現可擴展的IT基礎架構。

 

超融合不僅實現了計算、存儲、網路等資源的高度集成、優化,而且節約數據中心占地空間和能耗,因此在企業用戶擁抱數位化轉型過程中,超融合正在成為數據中心的核心基礎架構。

 

從華為官方釋出的海報來看,「超融合+」的應用場景遍及數位化教育、智慧工廠。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美國制裁重創華為

 

第二、 華為積極轉型向雲計算發展

 

第三、 華為的鴻蒙生態系已逐漸成熟

 

第四、 未來華為萬物互聯的架構將很有競爭力

 

馬雲螞蟻

2023/01/08工商時報 記者楊日興

螞蟻集團持續釋出符合大陸政府監管整改的消息,螞蟻集團7日公告,股東與董事會出現變動,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不再是螞蟻實際控制人。在與阿里關係進一步切割下,市場關注螞蟻集團2023年會否重啟IPO

 

綜合陸媒報導,螞蟻集團官網7日公告,主要股東投票權有相關調整,原本馬雲為螞蟻實際控制人,他透過一致行動人井賢棟、胡曉明、蔣芳控制雲鉑投資公司,間接掌握螞蟻集團53.46%股份的表決權。

 

7日調整後,上述四人終止在雲鉑投資的一致行動關係,雲鉑投資從杭州君瀚退夥,雲鉑股權被平均轉讓給螞蟻董事長兼CEO井賢棟等五人,控制持有螞蟻22.42%股份的杭州君澳。馬雲等五人則間接控制持有螞蟻31.04%股份的杭州君瀚。

 

公告強調,上述主要股東彼此獨立行使所持有的表決權且無一致行動關係,將不再存在任何直接或間接股東以單一或共同控制螞蟻集團的情形。

 

螞蟻股權進一步分散後,馬雲表決權降低至6.208%。螞蟻表決權主要集中在馬雲和另外九名螞蟻高管身上,馬雲與螞蟻CFO韓歆毅、螞蟻副總裁張彧、螞蟻企業融資部負責人黃辰立、螞蟻副總裁周芸共同控制杭州君瀚。井賢棟則與螞蟻執行副總裁邵曉鋒、螞蟻CTO倪行軍、螞蟻國際事業群總裁趙穎、螞蟻CHO吳敏芝共同掌控杭州君澳。值得注意的是,馬雲外,邵曉鋒目前仍在阿里巴巴合夥人之列。但公告指出,螞蟻管理層成員不再擔任阿里合夥人,後續變動值得關注。

 

此次螞蟻集團調整的還有董事會,由CFO韓歆毅接替CTO倪行軍成為執行董事,讓外界猜測是否與螞蟻再次拚上市有關。機構預計,旗下的重慶消金公司增資案日前獲批,象徵螞蟻逐漸符合監管要求,下半年可望重啟IPO

 

公告並指出,未來螞蟻預計再引入一名獨立董事,讓獨董數量在董事會過半。螞蟻在20226月,已新增包括港交所董事會主席史美倫等兩名女性獨董,獨董數量占董事會一半。

 

另據外媒7日報導,人在國外的馬雲日前在泰國曼谷現身,品嘗海鮮美食並觀看泰拳比賽。日前馬雲在臘八節(20221230日)為其鄉村教師基金會拍攝的影片中表示,希望儘快與眾人在線下見,引發網友猜測是否即將返回大陸。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中國大陸政府逼迫馬雲放棄控制權

 

第二、 過去馬雲為螞蟻之實質控制人,馬雲自從得罪阿里之後,已逐漸釋出控制權

 

第三、 習近平要控制金流,自然要削弱馬雲權利

 

第四、 中國大陸將加大對互聯網平臺之控制

 

寧德

2023/02/01 經濟日報 記者葉文義

大陸鋰電產業鏈上市公司2022年業績陸續揭曉,寧德時代、天齊鋰業兩大企業都賺翻了,上演「寧王」與「鋰王」之爭,最終寧德時代以狂賺近人民幣300億元(約新台幣1,350億元),力壓天齊鋰業,成為該行業最賺錢的公司。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十多家A股上市鋰電企業公布2022年業績預告,淨利增幅最小的也在一倍左右。

 

其中,最賺錢鋰電公司還是寧德時代。

 

從寧德時代此前發布的2022年度業績預告來看,其歸屬母公司淨利潤預計達到人民幣291億元至315億元,年增82%至97%。即便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扣非淨利潤),預計也將達到人民幣268億元至290億元。

 

天齊鋰業緊隨其後,去年全年淨利潤預計在人民幣231億元至256億元(約新台幣1,126億元),年增11倍;另一家鋰礦巨頭贛鋒鋰業去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為人民幣180億元至220億元,年增2.43.2倍。

 

作為動力電池的龍頭企業,寧德時代在2022年前11月的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為165.7GWh(百萬度),全球市占率提升至37.1%,位列全球第一。逐步提升的市占率表明寧德時代仍在持續擴張,獲利水準近乎翻倍就是其業績的最佳註腳,下游整車廠甚至哭訴「在為寧德時代打工」。

 

不過,寧德時代的淨利潤增速有疲軟之態,受到原材料漲價等因素影響,其毛利率逐年下滑,反而是目前排在第二位的「鋰王」天齊鋰業大有超越之勢。

 

而在兩者的你追我趕之中,中國大陸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利潤走向也被暴露出來。

 

受到新能源汽車需求量持續暴漲的影響,處在行業上游的礦企行情大好。由於鋰礦新增產能釋放緩慢,在需求增長過快的情況下,供不應求的鋰電池上游材料價格水漲船高,帶動鋰礦企業的業績大漲。以磷酸鋰價格為例,其在2021年初僅為每噸人民幣5.1萬元,到2022年高點價格飆升至人民幣56.7萬元左右。價格暴漲十倍,難怪上游的鋰礦企業大賺特賺。

 

有分析指出,預計今年上半年大陸新能源汽車將持續熱銷,上游的鋰礦資源將會維持供需緊張的狀態,目前碳酸鋰價格的價格回落是一時的,拐點尚未出現,鋰價格在短時間內還會高位運行,以天齊鋰礦為代表的上游企業還將實現較高的獲利水準。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寧德時代的市佔率越來越高

 

第二、 鋰電池的需求大漲,帶動廠商對於鋰電池的投資

 

第三、 鋰礦的價格飆升十倍,非常誇張

 

第四、 中國大陸電動車垂直生態系已完成整合

 

京滬人力

2023/02/07 經濟日報 記者陳言喬

 

中國大陸春節過後求職與招聘市場復甦明顯,大陸專業招聘平台(人力銀行)「獵聘」資料顯示,以北京、上海等為代表的企業經濟實力強的城市在高薪攬才方面不遺餘力,北京平均年薪分別為人民幣29.12萬元(約新台幣128萬元),上海為人民幣27.53萬元(約新台幣121萬元)。

 

澎湃新聞報導,據獵聘資料顯示,從開工首周招聘需求最大的城市TOP20對應的招聘薪資來看,北京以人民幣29.12萬元的平均年薪位居第一;上海、深圳分別以27.53萬元和25.81萬元位居第二、第三。杭州、廣州、南京、蘇州位居第四至第七,平均招聘年薪均超過20萬元。

 

由此可見,以北京、上海等為代表的企業經濟實力強的城市在高薪攬才方面不遺餘力,這對求職者來說是一大利好。

 

從開工首周招聘需求最大的城市TOP20來看,上海、北京、深圳位居前三,占比分別為12.64%10.04%9.48%。杭州、廣州位居第四、第五,占比分別為5.61%5.36%。成都、蘇州、重慶、武漢、南京位居第六至第十,占比均在2.6%以上。

 

分城市來看,上海占比最大的行業為互聯網,占比8.89%;電子/半導體/積體電路以6.09%占比位居第二;電腦軟體、製藥、專業技術服務、基金/證券/期貨、機械/設備位居第三至第七,占比在4.00%-4.93%之間。

 

作為長三角的龍頭城市,上海大力發展互聯網、電子半導體、製藥、新能源等先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相關專業人才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從人才投遞情況來看,上海2023年節後首周投遞人數最多的行業亦為互聯網,占比8.33%。此外,節後首周上海招聘需求最大的TOP15行業中的基金/證券/期貨、製藥、電子/半導體/積體電路、專業技術服務、整車製造、醫療器械、電腦軟體、新能源等行業,也是上海開工首周投遞人數最多的行業TOP15。說明這些行業處於供需兩旺的狀態,人才在平台上較為活躍。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中國大陸疫情解封,商務恢復正常,北京上海聘僱活動增加

 

第二、 電腦軟體及互聯網仍為大宗

 

第三、 半導體也很搶手,但人才缺乏

 

第四、 其餘重點領域是金融服務業

 

紫光

2023/02/09工商時報 李書良

有消息指出大陸晶片巨頭紫光集團正研究讓旗下三家子公司分拆上市。彭博報導,知情人士稱紫光集團新東家完成90億美元重組後,正在探索各種方法來削減債務。

 

目前紫光高層正討論三家子公司的IPO,包括以研發智慧手機和無人機5G晶片的「紫光展銳」(Unisoc)、從事雲計算的「紫光雲」(Unicloud)等。其中紫光展銳的上市可能成為大陸半導體最受關注的IPO之一。

 

報導援引知情人士說法稱,紫光集團預計出售工業地產,以及將快速增長的業務部門上市來減輕債務負擔。而讓子公司上市的規劃仍在初步討論階段,且高階主管也不排除在海外上市,這些計畫不一定會落實。但能確定的是,紫光集團必須在兩年內籌足資金實現債務股本比下降至50%以下的目標。

 

該消息引人關注的莫過於紫光展銳上市,紫光展銳是全球少數全面掌握2G3G4G5GWiFi、藍牙、電視調頻、衛星通信等全場景通信技術的企業之一。此外也是目前中國大陸公開市場僅有的5G晶片供應商,全球公開市場的35G晶片企業之一。而據最新一輪融資,紫光展銳估值已超過人民幣600億元。如果後續成功登陸科創板,粗估其市值可能會超人民幣2,000億,目前紫光集團間接控制其35.2%股權。

 

事實上,在今年開年,紫光集團才有新動作,旗下上市公司紫光股份通過全資子公司「紫光國際」繼續收購ICT巨頭「新華三」49%的股權。收購完成後,紫光股份將全資控股新華三。

 

紫光集團原先附屬於清華大學,在以打造大陸半導體領頭羊的目標下,長期無序收購擴張,導致財務陷入困境,並在202011月爆發嚴重債務危機;北京一中院在20217月根據債權人申請,依法裁定紫光集團進入司法重整;202112月,管理人與智路建廣正式簽署投資協議,並公布重整方案。整個重整方案歷經僵持、執行後在去年711日落地。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鴻海已放棄入股紫光

 

第二、 紫光正在進行債務重組

 

第三、 紫光分拆子公司

 

第四、 紫光展銳是有價值的半導體公司,在政府支持下,重組應可成功

 

比亞迪

2023/02/09 工商時報 李書良

大陸新能源汽車巨頭比亞迪在經歷20192020年調整期後,全力鎖定新能源汽車衝刺,同時加大海外布局。在2022年成為大陸和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雙料冠軍後,傳出比亞迪2023年的銷量目標要達到400萬輛,這意味著其銷量年增率要延續2022年的水準,同樣達到1倍以上的成長。

 

比亞迪2022年電動車銷售達186萬輛,年增155.1%。陸港兩地上市的比亞迪2023年以來股價轉強,比亞迪A8日收報人民幣285.7元,跌1.2%,但今年股價累計上漲9.7%。比亞迪H股收報港幣242元,跌1.4%,年內漲幅達20%。

 

綜合陸媒報導,比亞迪近年加速衝刺新能源汽車,2021年純電動與混合式汽車已占其總銷量的八成以上,比亞迪更自20223月起停止生產燃油車。在銷量狂飆同時,比亞迪進軍日本、中南美洲、東南亞、印度等地,除了開拓市場,更打造當地供應鏈。

 

8日大陸市場傳出,比亞迪2023年的銷量目標力拚達到400萬輛。儘管比亞迪官方稍後表示,當前市場、消費需求及供應鏈體系等仍存在不確定性,難以判斷今年銷售目標。但市場人士認為,比亞迪今年仍可望成為首家年銷量突破300萬輛的大陸自主品牌。

 

比亞迪銷量狂飆,也顯示大陸車市消費者口味的改變。中國質量協會8日公布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用戶滿意度指數測評,結果顯示,大陸新能源汽車行業用戶滿意度水準首次超過燃油汽車,部分強勢品牌的車型滿意度水準保持領先,比亞迪、蔚來分別有六款車型、三款車型獲得細分市場滿意度第一。

 

報導稱,為了保持產銷一致,比亞迪目前也加快收購行動。此前曾傳出,福特汽車正與比亞迪就出售位於德國一家工廠事宜進行談判,但近日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表示,公司正探索在歐洲建立自己的工廠。這意味著相比接手福特汽車的德國工廠,比亞迪自建工廠的可能性更高。

 

另據中國乘聯會8日公布資料顯示,今年1月份大陸乘用車市場零售為129.3萬輛,年減37.9%,月減40.4%,尤其2022年底官方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退場後,市場買氣頓時轉冷。但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強調,1月銷量轉差在預期之中,預料2月車市將迎來春節後真正的「開門紅」,包括3月和4月也都將走出大幅增長的趨勢。

 

我們的看法:

 

第一、 比亞迪是全世界電動車龍頭,走向世界

 

第二、 2023400萬輛目標非常驚人

 

第三、 2022年年增155%,創下紀錄

 

第四、 大陸電動車發展速度驚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