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制裁華為,新創,裁員,特斯拉,逆勢徵才,軟體開發員,微軟OpenAI,LVMH,註冊制,寧德時代,陸半導體,抖音超市,手機,中國大基金,美印,阿達尼,泰國,亞洲科技,台電子 墨西哥,大學生
制裁華為
2023/02/01 工商時報 楊日興
拜登政府傳有意針對中國科技再祭制裁措施,擬停止向科技巨頭華為發放許可證,要求高通與英特爾等美國企業全面禁售,意謂華為在4G晶片等次一等技術的產品也將遭到斷供。
綜合外媒報導,美國政府已停止批准美企對華為出口產品的許可證申請。政府官員正在討論下一步制裁方針,除現在已停止出口的5G等級商品外,可能還將拒絕4G、WiFi 6、WiFi 7、AI、高性能運算以及雲端等相關技術產品,禁止高通與英特爾等晶片企業供應華為。
消息人士表示,部分白宮官員甚至表態應該全面禁售華為,但目前僅是進行初期討論,預計真正的措施將2023年5月、也就是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四周年時公布。
華為是在2019年5月被列入實體清單,在2020年8月美國曾加重制裁限制,最新的可能制裁方案反映出美國政府立場。知情人士表示,過去兩年包括對中國晶片新規等措施,象徵拜登政府對中國科技採取更強硬立場,指標企業華為因此遭殃。
另有專家表示,美國政府一直在檢視中企與解放軍之間的關係,相較於四年前專注發展5G,如今華為在美國周邊開始投入海底電纜與雲端運算領域,成為美商務部此次出手的主因。
在過去四年,華為多透過出口許可證取得美國產品與技術,儘管在擴大制裁限制的2020年後,華為依然在2021年4~11月獲得規模610億美元的產品許可證,不過並無批准涉及5G等最高技術等級的商品。
在此期間,美國政府態度日漸強硬,從多次延長出口寬限期,到逐案批准非5G等級的許可申請,再至停止發放許可證,對有意在今年東山再起的華為造成嚴重打擊。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稍早在2023年新年致辭裡表示,2022年是華為應對美國制裁逐步轉危為安的一年。2023年將是華為在制裁常態化正常營運的第一年。
此前華為在2018~2019年營收增速均近20%,但至2020年制裁效果浮現,增速銳減至4%,2021年更衰退近30%,2022年預估增速小幅滑落。不過對於美國最新制裁方案對華為的衝擊力度,專家認為,華為目前業務在高通與英特爾等美企收入不足1%,不會有劇烈影響。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美國三年前開始制裁華為
第二、 對華為造成重傷害
第三、 但華為現在已經基本上穩下來
第四、 美國不服氣,準備出更多重手制裁華為
新創
2023-01-30 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
2022年對許多新創企業來說是慘澹的一年,不僅投資驟減、上市交易的件數也寥寥可數,而且數據顯示2023年新創公司可能會更加艱難。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2022年尾聲,在投資大幅減少、股權變現機會少之又少、及裁員和業務轉型多重衝擊下,新創公司的創辦人和投資者都傷痕累累。創投人士、銀行人士和基金經理表示,新年伊始,籠罩創投產業的烏雲並未散去,有跡象顯示,新創公司的估值可能會進一步大幅下降。
根據PitchBook數據公司的研究,2022年對美國新創企業的資本投資金額大約較2021年下降三分之一,在這一年中,新創企業獲得的融資逐季下降。
一些新創企業在新冠疫情期間進行了大量融資,使它們可以避免再度融資,並且保持市場火熱時期留下的強勁估值。其他公司則選擇了另一種融資機制,使它們能夠避開可怕的「折價融資」,即接受以較低的估值進行新的融資。但投資人表示,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
新創公司之所以能夠保持高估值,部分原因是所謂的內部融資,即新創企業從現有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估值即使受損,也很輕微。創投業者表示,他們發現這類融資的數量激增,有人估計是前幾年的十倍,這有助於維持新創企業的生存。然而,這類融資通常被認為只是權宜之計,只是把新創公司潛在的估值下調或最終關門的時間往後延。
一些新創公司已經屈服並接受估值下降,也就是「折價融資」。網路安全公司Snyk在去年12月表示,以74億美元的估值完成了一輪融資,這個估值數字比去年1月時的估值水準下降了14%。人工智慧平台Dataiku則在去年12月宣布,以37億美元的估值完成了一輪融資,比前一年時的估值水準下降約21%。創投公司、家族辦公室及創業公司孵化器Interplay的執行合夥人戴維斯說:「我認為新創公司今年將面臨更多的苦痛。」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去年科技股崩盤
第二、 美國IPO金額減少百分之九十
第三、 也因為如此新創企業相對艱難
第四、 今年新創的估值會繼續調降
裁員
2023.01.28工商時報 陳穎芃
自2022年底矽谷科技大廠陸續宣布裁員以來,這波裁員潮,已逐漸蔓延至其他產業。化學大廠陶氏(Dow)近日宣布裁員2,000人;玩具大廠孩之寶(Hasbro)也宣布全球裁員15%,突顯全球經濟前景惡化。
陶氏26日宣布裁員2,000人,占全球員工總數3.8萬人比重約5%,主因公司立下2023年節約10億美元成本的目標。陶氏執行長費特林(Jim Fitterling)表示:「這波裁員行動是為了優化成本結構。」他透露,陶氏正密切注意大環境變動,尤其是歐洲能源市場動向。
消費產品大廠3M也在近日宣布裁員2,500名廠房員工,占全球員工總數9.5萬人比重約3%,主因是該公司預期今年營收、獲利雙雙下滑。孩之寶也在26日宣布裁員1,000人,占全球員工總數比重約15%。
雖然上述公司裁員比重不大,裁員人數跟矽谷科技大廠相比可謂微不足道,但背後暗藏的警訊不容忽視。微軟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大規模裁員,大多是因為疫情期間過度擴張人力,如今相對縮減人力。但傳統製造業在疫情期間並未擴充人力,如今縮減人力可見市場需求真的萎縮。
美國勞工部日前公布,去年12月非農就業人口增加22.3萬人,是2年來最小增幅。凱投宏觀預期今年1月美國非農就業人口增幅進一步縮小至1.5萬人,低於疫情前水平。
凱投宏觀美國經濟學家杭特(Andrew Hunter)表示:「檯面下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經濟走下坡。」美國商務部26日公布去年第四季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季增年率僅2.9%,小於前一季的3.2%。
所幸美國仍有部分產業人力需求持續成長,包括零售、餐飲及航空業。沃爾瑪就在近日宣布美國員工最低時薪從12美元調升至14美元,連鎖墨西哥餐廳Chipotle也宣布招募1.5萬名新血。空中巴士預計今年招募超過1.3萬名新血,其中9,000個職缺在歐洲,其餘在美、中等地。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科技廠裁員是第一波
第二、 接下來是傳統產業
第三、 說明整體經濟狀況非常不好
第四、 但是在特定領域仍然有一定的需求
特斯拉
2023/01/28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
特斯拉股價上周飆漲33%,為該公司史上第二佳的單周表現,為投資人帶來一線希望,這家電動車大廠在經歷災難性的2022年後,可能終於熬過最糟的時期。
根據彭博資訊報價,特斯拉股價上周五(27日)收盤大漲11%至177.88美元,站上去年12月9日以來最高,較1月3日的108.1美元低點上漲了65%。一周來飆升33%,僅次於2013年5月締造的41%紀錄。
在此之前,特斯拉股價跌跌不休,去年全年慘跌六成五,是上市以來最差表現。上季財報優於預期、馬斯克對展望語帶信心、加上銀行可提供50億美元的信貸承諾,都是幫助特斯拉擺脫去年陰霾的原因。
Fernwood投資管理公司操盤手法迪斯認為:「特斯拉絕對已看到底部—而人們只是認為跌過頭,既然現在已反彈,下一步將更看重基本面。」
但分析師看待特斯拉財報的反應並不一致。Bernstein分析師斯卡納吉指出,對多頭來說,成長題材依舊,對空頭來說,數字不會說謊。
特斯拉日前宣稱,目前接單速度將近是生產的兩倍。高盛分析師德萊尼表示,鑒於總經環境疲軟,這種速度可能不會持續,但這也代表特斯拉正順利朝180萬輛的預估交車量邁進。
不過,前景仍不是很明朗,特別是競爭對手不斷增加。例如上周股價也躍漲22%的電動車新創Rivian。
ROBO Global研究分析師梅瑟表示,以本益比來看,特斯拉比同行都貴不少,因此該公司「的表現必須符合更高標準,才能繼續看到股價上漲」。
大摩分析師喬納斯另指出,特斯拉背後還一直存在「公司特定」的風格、情緒等因素所構成的風險,從而引發股價震盪,「穩定的股價似乎是最不可能出現的結果」。
另外,馬斯克證實,他27日與兩名白宮高層官員會面,討論特斯拉要如何與拜登政府合作,推進電動車生產以及加速美國汽車網絡的電氣化。白宮證實確有其事。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特斯拉股價大跌以後又大漲
第二、 特斯拉最輝煌的時期已經過去
第三、 但電動車整體市場還會成長
第四、 馬斯克衝動的性格會影響特斯拉股價
逆勢徵才
2023/01/15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儘管隨著景氣減緩,美國金融產業裁員消息不斷,但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美國銀行(BofA)逆勢徵才,上季持續擴編人力。其中,美銀看好財富管理需求前景,計劃增加財管顧問人數。
摩根大通(後簡稱小摩)與美銀的財務長都表示,儘管經濟成長步調放緩,但他們仍會精挑細選地新聘員工。
小摩13日公布財報時顯示,去年第4季員工人數季比增加2%至293,723人,與一年前相比增加8%;美銀員工人數也成長至216,823人,去年全年新增超過3,500名員工。
美銀美林財富管理總裁席格(Andy Sieg)表示,未來十年,每年將新增約3%至4%財務顧問人數。他說,雖然每季的變化會依市況和其他總體經濟因素而定,但長期打算擴大顧問人數,「我們沒有任何大規模裁員計畫」。
席格表示:「這是個充滿活力與成長中的市場,我們將持續投資這塊領域。」他說,財務規劃的洽談攀升至五年高點,美銀預期這類討論在今年繼續增加。
美銀財管部門在截至去年底擁有超過1.9萬名財務顧問。
小摩財務長巴納姆(Jeremy Barnum)表示,該銀行仍在聘僱新人,而且處在成長模式中;花旗集團財務長梅森(Mark Mason)則說,「正積極聘僱以便執行我們的策略,但也重新調整步調來合乎時局」。
實際上,這些銀行可謂是逆勢堅守聘僱計畫,此時正值其他銀行在投資銀行與房貸部門裁員。高盛集團成為今年第一家執行大規模裁員的大型銀行,裁撤超過3,000人,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規模裁員行動。另據消息人士透露,紐約梅隆銀行計劃今年裁員約3%。
實際上,美國大銀行自疫情後大規模擴編,在前六大銀行中的五大銀行,包括摩根大通、美銀、花旗集團、高盛與摩根士丹利從2020年第1季來合計增加超過10萬員工。富國銀行同期間則逆勢縮減近2.1萬人。
穆迪經濟研究主管迪安托尼奧說,金融和保險業的就業在第4季趨平,並在去年12月開始下滑,但掩飾了信用中介或銀行業務轉為疲弱的趨勢,「我們預期今年全年就業人數持平或略減,其中住房與商業貸款部門面臨最大風險」。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美國金融業開始裁員
第二、 高盛近期裁了3000多人
第三、 但是財富管理是未來亮點
第四、 主要是有錢人太多,都需要私人銀行業務
軟體開發員
2023/01/15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
綜合多項評比,軟體開發人員獲選2023年全美百大最佳工作榜首,從去年的第五名一舉奪冠。此外,近期美國科技業掀起裁員潮,也令人優先關注職位的穩固程度,而這項評比最高的前幾名,大多是醫護人員,是可靠的就業選擇。
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10日公布的2023年全美百大最佳工作排行榜(評比標準包含招聘需求、薪資中位數、就業率、未來成長性、壓力水準、工作與生活平衡),軟體開發人員高居第一,榮登全美最佳工作,年薪中位數達到12,0730美元;從事這項工作的人,負責寫程式碼來設計或改良電腦的應用程式。
其次是專科護理師(年薪中位數為120,680美元),排名第三的是醫療保健服務經理(101,340美元),醫師助理(PA)排名第四(121,530美元)。
美國新聞的職涯編輯英格拉姆表示:「對各行各業的成長和持續成功來說,軟體開發人員變得日益關鍵。」
對於想在較穩定產業工作的人來說,美國科技業近來掀起的裁員潮,讓科技巨頭的工作保證失去昔日光彩。據ZipRecruiter調查,逾四分之一遭裁員的科技業員工轉換跑道,到不同產業工作。續留科技業的人,在企業開出職缺減少的情況下得面臨更激烈競爭。
雖然科技業的軟體開發人員前景可能沒以前那麼好,但舊金山灣區以外仍有大量工作機會,只不過薪水比不上待在矽谷。從金融到零售等傳統產業長期都苦於缺軟體工程師,正求才若渴。
若想工作有保障、不必擔心公司裁員,美國新聞也列出就業安全評比最高名單,榜首是呼吸治療師,網路開發人員和心血管醫學專家分居二、三。這份名單的前20名中,有13個屬於醫療產業的工作,像是護理師、醫療和衛生服務經理。
調查另發現,在橫跨17個類別、190種工作中,零售業的銷售人員排名墊底,是全美最差的工作,年薪中位數僅29,120美元,在就業市場和未來成長潛力等其他關鍵評比的分數都不高。在便利商店和超市工作的收銀員則第二差。
我們的看法:
第一、 軟體是未來成長的焦點
第二、 台灣過於硬體導向思維
第三、 全世界都缺軟體的人才
第四、 健康養生也是重點
微軟OpenAI
2023-01-25經濟日報/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
微軟23日宣布,將對ChatGPT開發商OpenAI進行「為期數年、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希望深化與這家新創公司的合作關係。這項投資案反映出OpenAI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慧(AI)」如今有多麼炙手可熱,也凸顯出這項技術對微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有助其面對Google、Meta和蘋果等其他科技勁敵的競爭。
對這次合作的財務條款微軟並未多做說明,紐約時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微軟將投資100億美元;華爾街日報和英國金融時報的消息來源也說,兩家公司曾討論過最多投資100億美元。這家軟體巨頭早在2019和2021年便開始投資OpenAI,紐時指金額逾30億美元。
華爾街日報曾經報導,OpenAI本月洽談以要約收購的方式,出售現有股份,該公司的估值將因而達約290億美元,成美國帳面上最有價值的新創公司,儘管目前幾乎仍沒有什麼收入。
幾天前微軟才宣布要裁汰將近5%員工,影響人數上萬,理由是要削減成本以因應科技業景氣低迷,但事隔幾天又說要大手筆投資新科技,反映出微軟深信人工智慧(AI)代表的是能讓其改頭換面的科技,可助其開發出除了Office應用程式以外的新「生產力」軟體,甚至可強化其在目前Google獨大的搜尋市場上的戰力。
另外,微軟在雲端市場的地位勢必也將因此更加穩固。
微軟執行長納德拉在部落格貼文表示,我們與OpenAI形成夥伴關係,有個共同的企圖心,希望能負責任地推展先進AI的研究。
我們的看法:
第一、 OpenAI完全改寫了未來AI的生態環境
第二、 AI對於Google有很大的衝擊
第三、 微軟趁勢追擊,準備加碼投資100億美元
第四、 Google近期也可能推出秘密武器
LVMH
2023-01-27 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洪啟原/綜合外電
精品龍頭路易威登集團(LVMH)去年營收改寫歷史新高,旗下從珠寶到高檔飯店等品牌的疫後需求全面暴增,進一步鞏固該集團為歐洲最有價值上市企業的地位。LVMH並看好隨中國大陸解封、陸客回流,今年業績一樣大有可為。
全球首富、LVMH執行長阿諾特(Bernard Arnault)26日在財報簡報上說:「我們相當有把握,尤其看好中國。在陸客現在可以前往觀光的澳門,變化相當驚人,顧客盈門,業績正強勢回歸。」
LVMH表示,上季本業營收成長10%,雖是去年單季最小增幅,但略優於分析師所料。至於2022全年集團整體營收成長23%,達792億歐元(86.1億美元),創史上新高;淨利增加17%至140.8億歐元。旗下品牌LV的全年營收首度超越200億歐元,將因此躍居全球最大奢侈品品牌。
與同業Cartier和Burberry一樣,LVMH上季業績趨緩,反映去年底中國大陸需求下降,不過各品牌今年1月在大陸的業績都開始反彈。阿諾特說,LVMH對2023年充滿信心 ,但「對當前不確定因素仍保持警戒」。除了本月以外,對於今年其餘時間的狀況他也坦承很難預測,他認為要到夏天才會見到大批陸客重返歐洲精品店。
花旗集團分析師蕭維特認為,LVMH業績好壞參半,尤其營業利益不如預期,反映去年下半年廣告和促銷支出增加。他說:「中國解封是一大轉機。」但他同時憂心美國需求可能走緩。
另外,全球第二大服飾商H&M 27日公布,截至去年11月的年度第4季營業利益,銳減87%至8.21億克朗(8,000萬美元),遠低於市場預估的36.7億克朗及去年同期的62.6億克朗,受能源、貨運及成衣費用飆升所衝擊。
H&M撤出俄羅斯市場,和精簡1,500人力衍生的相關成本,也對獲利構成壓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疫情過後,消費者開始旅遊
第二、 對於精品業者是好事
第三、 LVMH是全球精品業的龍頭
第四、 LV股價的大漲可以反應市場的買氣
註冊制
2023/02/02 工商時報 蘇崇愷
經過四年的試點,大陸證監會1日宣布,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正式啟動,並就相關制度規則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此舉意味著上交所及深交所兩大主板,以及新三板基礎層與創新層即將實行註冊制。
大陸證監會公開徵求意見的制度規則,包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等證監會規章及配套的規範性文件,涉及註冊制安排、保薦承銷、併購重組等方面。另外,上交所、深交所、大陸全國股轉公司(北交所)等機構,也同步針對相關業務規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大陸證監會1日以「答記者問」方式指出,這次改革借鑒科創板及創業板的經驗,進一步改進主板交易制度。主要措施:一、新股上市前五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二、優化盤中臨時停牌制度。三、新股上市首日即可納入融資融券標的,優化轉融通機制,擴大融券券源範圍。
自新股上市第六個交易日起,日漲跌幅限制維持10%不變。中證監解釋,主板存量股票及新股第六個交易日起波動率相對較低,10%的漲跌幅限制已可以符合多數股票的定價需求。另外,維持主板現行投資者適當性要求不變,對投資者資產及投資經驗等不作限制。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表示,全面註冊制並不會帶來IPO數量暴增,每年還是400家至500家的新上市家數,市場穩定是更重要的事。發行環節,主板結束23倍本益比的限制,上市首五日無漲跌幅限制,新股連續漲跌停將不復存在。同時,中介機構立案調查期間所有項目都中止的政策取消,有利於提高審核效率。但是現場督導從督導券商擴大到所有中介機構,證交所審核環節的重要切入口具有更大適用範圍。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荀玉根分析,全面註冊制有望改善A股產業結構,進一步幫助大陸產業結構轉型趨勢。自2019年以來,在註冊制改革試點的推動下,IPO項目數量與規模穩步提升。2019年、2020年、2021年A股IPO數量分別為203家、434家、524家,規模分別為人民幣(下同)2,532億元、4,793億元、5,426億元,大陸優質企業的融資管道得到明顯拓寬。尤其是部分成長型的新興產業公司,在過去核准制的標準下無法符合上市要求,而註冊制更靈活的上市標準為此類優質公司打開融資管道。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大陸資本市場已經推動註冊制
第二、 台灣還是採用審批制
第三、 2022年大陸A股市場IPO遠遠超過美國
第四、 兩岸資本市場的距離會逐漸拉開
寧德時代
2023/02/02 工商時報 李書良
中美交惡下,中企原本熱絡的赴美IPO道路受阻,加上歐洲市場日益受到中國車企與電池業者重視,不少中企轉而改道前往歐洲發行全球存託憑證(GDR)籌資。中國車載電池龍頭寧德時代1日也傳出,正考慮在瑞士發行50億~60億美元GDR。
近年業績與聲勢扶搖直上的寧德時代,2022年股價卻漲多回檔,全年大跌逾30%,市值蒸發達人民幣(下同)4,096億元,成為A股十大年度悲情股之一。但2023年以來,「寧王」股價走勢凌厲,1日收漲2.5%報476.8元,年內累計大漲22.4%。
根據IFR在1日報導,知情人士透露,寧德時代正考慮在瑞士發行GDR,可能募集50億至60億美元資金。目前寧德時代已就發行GDR和上市事宜在內部進行討論,最快可能在今年進行。
當前赴歐發行GDR成為中國企業的熱門選項。陸媒指出,2022年約有九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發行GDR,另有31家公司正在推進GDR發行事項。其中,寧德時代的競爭對手國軒高科、欣旺達都已成功在瑞士證交所上市。2022年7月,國軒高科發行GDR募資約6.85億美元;11月,欣旺達發行GDR募資約4.40億美元。
市場人士指出,瑞士證交所是歐洲最大、流通性最強的交易所之一,聚集大量全球資本,可助中企募集更多資金。其次,2022年2月中國證監會頒布政策,支持A股上市公司到瑞士、英國、德國發行GDR,進行上市交易。
據研究機構SNE Research資料顯示,2022年11月,寧德時代在全球的裝機量為23.4GWh,市占率達40.9%,當前寧德時代積極布局海外市場,供貨能力也不斷增強。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中國企業不再去美國集資
第二、 瑞士變成新的集資熱點
第三、 GDR 30年前台灣就已經發行
第四、 倫敦對中國不友善,瑞士後來居上
陸半導體
2023.02.02工商時報 楊日興
行業不景氣加上美國祭出針對性制裁,截至1月底近百家陸股半導體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業績預告顯示,近半數公司預告業績虧損,虧損規模最大或達到人民幣(下同)9億元。
科創板日報報導,截至1月31日,A股共有96家半導體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業績預告,占行業公司總數的58.9%。業績明確反映2022年消費電子需求疲軟以及半導體產業不景氣的總體環境,多達47家公司預告虧損,已占行業總數的28.8%。
據各家公司披露,虧損規模較大的包括聯發科參與投資的匯頂科技,受到智慧型手機需求銳減衝擊,預計2022年淨虧損6億~9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虧損7.2億~10.2億元,是匯頂科技上市後首度虧損,期間聯發科也有減持匯頂動作。
第一財經分析指出,下游手機市場的疲軟態勢使匯頂科技的業務遭到重創。匯頂科技的指紋辨識晶片和觸控晶片是兩大主產品,主要應用於智慧終端機、物聯網及汽車電子領域,其中屏下光學指紋產品在高端手機市場此前表現強勢。
除了匯頂科技外,天岳先進預告2022年虧損規模超過1.55億元;博通集成預告2022年虧損規模恐上看2.5億元;敏芯股份預告2022年虧損恐逾6,350萬元。
綜合上述公司公告,多家企業表示,2022年在疫情反覆和消費電子低迷是影響業績的主因,許多公司也陷入價格競爭的惡劣環境,不少公司則強調仍有大量研發投入。
報導引述芯原股份董事長兼總裁戴偉民表示,2022年尤其是下半年,行業不景氣狀況非常明顯,企業庫存壓力很大。但在行業低迷時,企業更要注重研發投入,不斷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看好行業能在2023年下半年有所復甦,資源整合下,2023年底~2024年或有併購潮。
不過,依然有多家上市公司業績大增,拓荊科技預告2022年盈利3.3億~4億元,增幅約382%~484%。芯原股份預告2022年盈利逾7,340萬元,增幅452%。安路科技預告2022年盈利5,000萬~7,000萬元,由虧轉盈。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美國制裁中國,對其半導體產業造成重傷害
第二、 一半的公司虧損
第三、 缺乏關鍵技術,未來要恢復並不容易
第四、 估計有兩三年的沉潛期
抖音超市
2022/01/30 經濟日報 記者葉文義/綜合報導
就在兔年開工第一天,字節跳動旗下短影音平台抖音在App內上線「抖音超市」,全大陸各地用戶都可以在抖音內進行線上購物。目前,線上超市已經成為多個大陸網路平台爭奪的重點領域,除抖音超市之外,天貓、京東、美團等平台均推出線上超市業務。
抖音超市已正式上線營運,用戶在抖音App中搜索「抖音超市」即可進入,商品包括乳飲沖調、紙品洗衣、酒水保健、電器百貨等品類,幾乎覆蓋除生鮮之外的全部超市品類,當天付款次日發貨。
界面新聞報導,手握8億用戶流量的抖音早在2018年就涉足電商,為淘寶等協力廠商平台帶貨;2019年開始自建抖音小店;2020年正式成立電商部門;到2022年5月,抖音將「商城」放到抖音首頁,如今又上線抖音超市業務,步步逼近阿里、京東、美團等電商巨頭的大本營。
去年下半年就有媒體爆料,字節跳動已申請註冊「抖音超市」商標,並開啟招商,試點城市包括廣州、深圳、惠州和東莞等,這些城市的部分消費者可以在抖音商城中找到「超市」入口,在抖音超市中購物。
據《富比士中國》報導,去年以來,抖音一直在加速電商化布局,尤其在物流配送方面下功夫。2022年8月,抖音與餓了麼合作,為用戶提供物流配送服務;9月,京東快遞、中通、圓通、韻達、順豐等接入抖音電商「音需達」服務,將為抖音用戶提供送貨上門等高品質配送服務;12月,抖音與達達、順豐同城、閃送達成合作,提供「團購配送」服務,逐步實現團購套餐「全城平均1小時達」。
另一短影音平台快手也在加碼布局電商。去年12月5日,快手電商召開2023年年貨節商家大會。期間,快手電商宣布將拿出人民幣10億紅包助力商家。
在短影音平台電商化的同時,天貓、京東等傳統電商以及小紅書等社群也在大力布局短影音內容,大有抖音化的趨勢。業界普遍認為,無論是抖音電商化,還是電商抖音化,但背後展現出的都是,儘管內容形式千變萬化,但網路的盡頭就是電商。
不過,從目前的競爭來看,抖音超市的優勢是擁有抖音這個大流量入口,但在供應鏈和物流上和天貓超市、京東超市相比還存在短缺。抖音超市能否快速補齊短缺,將決定其能否將超市業務持續營運下去。
我們的看法:
第一、 抖音是大陸最大的社群平台
第二、 抖音跨入電商
第三、 跨界是未來的趨勢
第四、 推特也計畫發展成為超級App
手機
2023/01/28 經濟日報 記者戴瑞芬/綜合報導
大陸智慧手機市場遇到十年來最冷寒流,據Counterpoint Research昨(28)日發布,2022年大陸智慧手機銷量年減14%,是十年來最低,下滑速度甚至比筆記型電腦還慘。
其中,第4季下降15%,原因是宏觀經濟逆風和疫情影響,導致銷售額暴跌。
Counterpoint Research指出,2022全年中國大陸市場智慧手機銷售放緩,蘋果、vivo、OPPO、小米等所有手機品牌均有不同程度銷量下滑,但蘋果的降幅明顯小於其餘品牌。
蘋果的銷量僅年減3%,而OPPO、vivo和小米等主要Android廠商卻大幅下降,分別下降27%、23%和19%。
這使得蘋果在中國大陸市場市占,從2021年為16%,2022年增至18%。而全年銷量冠軍的vivo,市占則從2021年的21.5%,2022年收縮至19.2%。
以去年第4季銷售來看,蘋果創下有史以來最高的季度銷售,提升在中國大陸市場占比達23.7%;vivo銷量排名第二,占比17.2%;排名第三的OPPO,去年第4季銷量占比16%,全年市占17.5%,較2021年20.7%下滑。而排名第五的小米慘遭瓜分市占縮減。
集微網報導,2022年中國大陸市場智能手機銷量約2.55億支。
不過,2022年中國大陸5G智慧手機銷量年增6個百分點,占比84%,市場預估5G手機將成為智慧手機市場主流,預計2024年中國大陸市場5G智慧手機滲透率將達96%。
據CINNO Research預測,短期內疫情的影響仍將持續抑制智慧手機消費需求,預估要到下半年銷售才將逐步好轉。
我們的看法:
第一、 手機的輝煌時期已經過去
第二、 未來的明星載體是電動車
第三、 蘋果仍然相當具有競爭力
第四、 但蘋果未來在大陸的前景並不明確
中國大基金
2023/01/20 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
大陸晶圓代工華虹半導體在港交所公告,與華虹宏力、大基金二期及無錫市實體訂立合營協議,聯合投資67億美元(約新台幣2,037億元)助力華虹半導體擴充12吋產能。這是大基金二期2023年開年首個大動作投資。
根據合營協議,合營公司將從事積體電路及採用65及55nm至40nm製程的12英寸(300mm)晶圓的製造及銷售。另外,合營公司與業務總投資額為67億美元。其中,40.2億美元(約新台幣1,222億元)來自合營股東及股本出資,其餘26.8億美元以債務融資籌集。
科創板日報報導,合營公司中,華虹半導體將持有約51%權益,其中21.9%將由公司直接持有,29.1%將透過全資子公司華虹宏力間接持有。
同日,合營公司也與華虹無錫簽訂土地轉讓協議,合營公司收購總價達人民幣1.7億。該地將用於開發晶圓廠,以容納合資公司積體電路及12吋晶圓產線。
華虹半導體正在申請科創板上市,計畫募資人民幣180億元用於華虹無錫8吋廠優化升級、特色工藝技術創新研發。
大陸以國家隊(大基金)之力,傾力發展半導體產業,想要突破缺芯少屏的痛點,不過,砸大錢下,卻爆發大基金管理弊端,去年就有至少六位高層涉弊被查。今年開年大基金二期仍投下百億級投資,顯見大陸金援發展半導體的政策不變。
華虹半導體與中芯是大陸國產晶圓代工雙雄,市場關注,雖然消費電子疲軟,客戶砍單消息頻傳,國際半導體代巨頭也下調資本開支,但國產晶圓代工龍頭還是選擇持續擴張。
為何再度大手筆擴產?在公告中,華虹半導體表示,近年來半導體需求依舊強勁,儘管華虹無錫產能持續擴充,但依舊無法滿足市場增長,其晶圓廠產能利用率保持在一個「非常高的水準」。2023年,華虹半導體將繼續擴大產線產能。
除了華虹半導體之外,中芯國際也在逐步推進擴產,就在2022年12月29日,臨港12吋晶圓代工產線項目FAB9P1封頂,該廠月產能將達10萬片。
浙商證券指出,在Chiplet大潮下,部分先進工藝還可以用成熟工藝+先進封裝實現。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大陸半導體產業具有高度成長性
第二、 華虹跟中芯是半導體業雙龍頭
第三、 政策會強力支持半導體產業
第四、 大基金過去投資太浮濫造成許多問題
美印
2023/02/01, 經濟日報/ 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
美國和印度1日同意,擴大在先進武器、量子運算、半導體、人工智慧、5G無線通訊和其他高科技領域的合作,雙方的「關鍵和新興技術倡議」代表拜登政府拉攏亞洲盟友以抗衡中國大陸的最新舉措。
美印政府官員和數十家公司高管於華府舉行兩天高階會議後達成上述協議,這是美國總統拜登和印度總理莫迪去年5月在東京宣布就關鍵和新興技術展開新對話後,美印雙方首度會談並達成協議。
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表示,這是將印太區民主世界置於優勢地位的整體戰略重要一環。蘇利文表示,此一倡議並不意味印度地緣政治取向有根本性的轉變,但強調它凸顯出中國大陸負面行為對世界各國的影響。
此事考驗拜登政府能否實現友岸外包的提議,將某些關鍵零部件的製造轉移到印度在內的友好國家。拜登政府希望降低美國在半導體、電信零部件和其他重要商品上對中國大陸的依賴。近幾個月,他們限制了先進半導體技術出口中國大陸,以免大陸獲致軍事優勢。
但許多公司發現很難取得把供應鏈移出中國大陸必需的設廠土地和技術工人。他們也抱怨印度監管規定繁瑣、基礎設施不足,以及其他障礙。
美印1日宣布的合作夥伴關係包括兩國的國家科學機構在人工智慧和先進無線技術以及其他領域展開合作。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中印關係不佳
第二、 印度也不特別買美國的帳
第三、 但是為了抵制中國,美印雙方還是有合作
第四、 這次在科技領域的合作意義重大
阿達尼
2023/01/27,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印度煤王阿達尼旗下公司遭美放空機構鎖定 兩天狂瀉500億美元 個人身價跌破千億美元
亞洲首富阿達尼(Gautam Adani)旗下企業王國遭美國放空機構鎖定,短短兩天市值已狂瀉逾500億美元,甚至拖累印度股市。
阿達尼集團旗艦子公司阿達尼企業(Adani Enterprises)27日股價一度跌19%,其他關係企業一樣慘。阿達尼企業規模25億美元的二次股票發行也大受影響,認購率不到1%,令人懷疑可能難以為繼。
總部在紐約的興登堡研究公司(Hindenburg Research)25日發布費時兩年完成的調查報告,質疑這家印度企業集團的商業行為,之後阿達尼旗下七家孟買上市公司合計市值蒸發470億美元;如果計入阿達尼最近投資的水泥事業,ACC和Ambuja Cements,25日迄今短短兩天市值總計跌掉510億美元。印度股市26日休市。
「印度煤王」阿達尼身價淨值跌落千億美元門檻,降到966億美元,在富比世全球富豪排名從報告發布前的第三名落居第七。彭博億萬富豪指數則估計他如今淨值約930億美元,比報告發布前劇減約260億美元,亦即逾20%財富化為烏有。
阿達尼遭空襲波及印度股市大盤。NSE Nifty 50指數27日下挫1.6%,表現為亞股最糟,銀行股首當其衝,反映投資人對銀行業者在阿達尼集團的曝險有疑慮。
在厚達百頁的調查報告中,興登堡指控阿達尼集團「明目張膽操縱股價與會計詐欺」。
報告還指出該集團因旗下主要上市公司「債台高築」而處於「財務險境」,且七家上市公司股價高估得離譜,比實際價值高出多達85%。
阿達尼集團則駁斥上述指控,形容興登堡的報告「造假」、詐欺指控「無憑無據」,強調旗下九家公司有八家帳目由「六大」會計師事務所稽核,揚言採取法律行動。
興登堡研究公司則歡迎提告,並回嗆說:「阿達尼若認真,應在本公司所在地美國提出告訴,我們已列出一長串文件清單,準備在法律程序中聲請調閱。」
避險基金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創辦人艾克曼27日推文說,興登堡的報告「可信度高,研究得很透徹」。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阿達尼是印度最大的企業之一
第二、 但這次股價下跌這麼多說明一定有潛在問題
第三、 阿達尼最新的子公司IPO失敗
第四、 FTX事件之後投資人更加謹慎
泰國
2023/01/15, 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
受惠於中國大陸和其他國家的資金湧入,泰國2022年收到投資申請總額達6,646億泰銖(201.5億美元),比2021年勁增39%,顯示這個東南亞第二大經濟體正展現強大的吸金能力。
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秘書長那黎13日表示,去年總計收到2,119件來自海內外的投資申請案,其中中國大陸是最大投資國,接著是日本、美國及台灣。他說,已核准的投資計畫,包括比亞迪汽車斥資38.9億泰銖(1.18億美元)設廠生產電動車電池。比亞迪去年宣布,2024年前將在泰國興建一座造價179億泰銖的電動車電池廠。泰國持續推廣電動車投資,以鞏固在東南亞地區的汽車重鎮地位。
這股動能可望延續到今年。那黎表示,鴻海集團和亞馬遜雲端服務事業也申請在泰國投資,「預估今年的投資承諾額預估有5,000億至6,000億泰銖」,凸顯泰國魅力十足,吸引外資大舉投資電動車和醫療產業。
泰國去年收到的外國直接投資(FDI)計畫總額為4,340億泰銖,年增率達36%,占投資申請比重達65%。以投資額來看,中國大陸以774億泰銖拔得頭籌,日本為508億泰銖,美國為503億泰銖。台灣以452億泰銖排行第四。
我們的看法:
第一、 泰國僅次於越南,是東南亞投資熱點
第二、 泰國的強項在於汽車產業
第三、 鴻海在泰國和PTT龍頭企業投資
第四、 泰國今年應該可以吸引更多外商投資
亞洲科技
2023/01/25, 經濟日報 編譯簡國帆/綜合外電
2023年全球科技業的最重大主題,將是供應鏈轉移,為台積電和鴻海集團等電子產品製造商的利潤和資本支出帶來諸多不確定性。以下是亞洲科技業今年面對的六大主題。
一、分散先進晶片來源將充滿挑戰
要把先進晶片產能移到亞洲以外地區的阻礙,包括對公用事業基建的要求更高、極紫外光(EUV)微影設備交貨緩慢、以及缺乏當地供應鏈和有經驗工程師的支持,下游市場需求的錯配也是一大問題。
二、印度的效率可能威脅iPhone利潤
蘋果在印度生產iPhone的挑戰,主要是營運效率,而非直接成本。隨著蘋果把部分iPhone生產轉移到印度,iPhone的毛利率可能從約35%萎縮到31.9%。雖然印度政府的補貼和較低的勞工成本,能為毛利率帶來將近4個百分點的助益,但營運效率低落,反而可能對毛利率造成7個百分點的衝擊。
三、對陸產能依賴在未來兩到三年可能不變
中國大陸未來兩到三年仍可能是最大的專業代工基地,雖然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資本支出可能持續增加,但新產能與相關生態系要花好幾年才能擴大規模,因此對中國大陸的曝險未來幾年難以大幅降低。
四、美國的限制可能抑制中國大陸的資本支出
美限制中國大陸取得最先進技術,中國大陸今年的晶片資本支出可能下滑,甚至16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節點可能降至幾乎是零。另一方面,20奈米以上製程節點的邏輯晶片、功率晶片及類比晶片資本支出可能擴張。
五、美國限制令可能衝擊44%~74%的中國大陸需求
應用材料揭露,美國最新限制令可能衝擊約44%~74%的大陸需求,預估全年衝擊為15億~25億美元,而應材的市占率是20%,暗示整體產業受到的影響規模為75億~125億美元。
六、汽車和工業晶片將驅動到2030年晶片銷售成長
未來十年的半導體銷售成長,將是由電動車、工業自動化及智慧家庭應用等新市場帶動,全球晶片需求預料將從約9,000億美元,成長到2030年的1.65兆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亞洲科技的焦點還在半導體產業
第二、 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影響嚴重
第三、 印度的效率短期不會改進
第四、 汽車產業對晶片需求強大
台電子 墨西哥
2023/01/25,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日經亞洲網站報導,鴻海等台灣科技大廠正加緊在墨西哥投資擴大產能,以滿足在北美洲就近生產電動車和伺服器的需求。
報導說,台廠這股墨西哥投資熱潮是回應美國政策改變,並順應客戶要求,因為這些客戶也逐漸把局部供應鏈從東方遷移至西方。
日經指出,全球最大電子代工製造商富士康(鴻海)最近在墨西哥設區域總部,以便集中管理當地子公司和事業群,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對北美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鴻海不僅為蘋果公司組裝iPhone,大客戶還包括Google和亞馬遜的AWS,近年來更把電動車視為驅動未來成長的優先領域,客戶名單已加入美國電動車新創Lordstown、Fisker和INDI EV。
知情人士向日經透露:「富士康已在當地贏得電動車新客戶。墨西哥是該公司今年策略性投資的一大關鍵地點。富士康在北美洲將有三個製造選項:俄亥俄州、威斯康辛州和墨西哥。」
其他台灣科技製造大廠,包括和碩、廣達、仁寶,以及英業達,今年全打算擴充墨西哥製造產能。這些公司都是伺服器和資料中心要角,和鴻海一樣,也都把更多資源配置在電動車,盼能搭上這個新興領域需求日增的列車。
日經報導指出,這些台廠資源配置紛紛轉向墨西哥,凸顯供應鏈分散化新趨勢。2018年美中科技戰開打時,供應商先把生產伺服器、路由器和遊戲機的產能從中國大陸遷往台灣和東南亞,以降低華府制裁大陸製品的連帶衝擊;如今,跡象顯示,供應鏈轉移進一步從東方遷往西方。
客戶包括特斯拉與通用汽車的和碩,今年在墨西哥和東南亞已編列3億至3.5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副董事長程建中表示,這是順應客戶日益要求供應鏈分散化和就近服務終端市場。仁寶總經理兼執行長翁宗斌也說,仁寶將擴大墨西哥廠的車用電子產能。廣達正在墨西哥招聘更多工程師,鎖定精通車用電子運算系統的人才。
台經院供應鏈資深分析師邱世芳表示,墨西哥對科技供應商來說是相對熟悉的投資環境,許多廠商在墨國設廠生產家電和電腦已有數十年之久,「把資源投入墨西哥早就有跡象可循,但這股趨勢近幾個月來更明顯,在美國通過通膨削減法(IRA)後尤然。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台灣電子產業積極往北美布局
第二、 墨西哥是投資熱點
第三、 主要是以電子組裝為主
第四、 電子五哥幾乎全員到齊
大學生
2023/01/15,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
大學生數量是一個社會高質人力的指標。因生育率長期走低,未來我國大學生數量將如溜滑梯般快速下滑。2022年我18至21歲大學生已跌破百萬人,根據國發會推估,2028年更將跌破80萬人大關,只有77.7萬名大學生,較今年減少逾二成,產業界人才荒將形嚴重,將來恐怕沒有足夠新血投入產業界,缺工將呈長期趨勢。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過去產業界都是在每年3月開始爭取應屆畢業生青睞,然而這兩年,科技業的搶人大戰不僅提早到前一年秋天,更紛紛祭出高薪及報到獎金等誘因;當未來大學人口只會愈來愈少,台灣產業勢將面臨嚴峻挑戰。
1111人力銀行調查顯示,儘管對景氣悲觀情況下,仍有五成二科技業表示目前積極徵才中;受訪科技業者認為,近年科技業頻傳人力缺口的主因是「少子化畢業生人數銳減」占35%、「青年就業意向轉變」占34.1%、「國際大廠挖角、人才流失」30.7%及「與其他產業競爭人才」29.4%。此外,「理工人才比例過低」、以及「STEAM(跨學科教育)教育不足」等亦是搶才的原因。
我國大學生人數在2014年有129.1萬人,2021年驟減至104.7萬人,2022年更降至96.7萬人,跌破百萬人,也就是說,短短八年間,減幅高達近二成五。國發會官員透露,各界在看的是2028年,大學生人數將降至77.7萬人、2029年更只有76.1萬人。
根據國發會最新人口推估報告,我國大學生人口在2030年至2036年間小幅反彈回升至80萬人以上,但之後就如溜滑梯般一路下滑。2037年有78.3萬人,兩年後的2039年驟降至70.1萬人,一口氣少掉8萬人;2040年只有66.9萬人,一年間又少了3.2萬名大學生,而且較2022年減少近30萬人、減幅達三成一。
我大學生數量於2047年跌破60萬關卡,只有59.3萬人。當2063年時,推估我國只有50.5萬名大學生,到2070年只剩下46.4萬大學生,較2022年減少50.2萬人、減幅高達52%。大學生消失的速度,令業界看得心驚膽跳。
日月光人力資源處副總經理李叔霞在104職涯診所Podcast受訪表示,少子化問題,導致在2000年後的新世代人力減少,現在不只是半導體缺工,連帶其他傳統產業、螺絲產業都缺工,各業現已將人才目標放在外籍工程師、在台外籍學生,或透過國外人才補足產業缺口。
高科技業現將網羅人才觸角延伸到新族群。李叔霞表示,半導體現也接收文組學生及退役軍人,甚至退休職業球員都要考慮。例如,公司就有商科畢業的同仁,自學AutoCAD,從最基層的繪圖員開始,現已經成為技術服務的主管。多數退役軍人都還很年輕,大約30多歲,體力仍佳,只要經過適當培訓,不管是擔任基層,或是維修工程師都十分適合。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
第二、 未來需要外國人才
第三、 人才大幅度的流向高科技產業
第四、 形成產業排擠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