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外資有投資吸引力嗎?資深投行家:「這產業」值得關注
護國神山台積電過去一年走向美國、日本和德國。美國亞利桑那州廠遭遇挫折,在文化、法規上都有不適應之處;日本熊本廠出奇成功,除政府支持之外,也跟台日文化相近有關;德國仍有待觀察。
台灣全球化,以B2B為主
台灣企業過去在海外投資,以設立工廠為主。跟蘋果、輝達等大公司做生意,接單生產代表技術水平得到國際級公司青睞,但打進各地消費者市場的全球化,台灣企業還不是那麼多。30年前宏碁的全球佈局還算成功;HTC有一陣子很紅,如今則不若往日風光。
B2C,台灣相對弱勢,大多厲害的企業是B2B。鴻海當初購併夏普,曾為日本B2C市場燃起一絲希望,如今該品牌也不在主流市場視野中。
中國企業面對美國政府制裁,激起企業求生動力,積極在全球找出海口。例如比亞迪,在歐洲、東南亞設立工廠,當地有經銷、有物流。在電商跟社群平台領域,TikTok在美國使用人口超過1.5億;拚多多TEMU和快時尚平台SHEIN席捲中下階層,改變了使用者的消費習慣。
至於台灣消費者市場,部分領域也看到外商占據多數份額的情形。新加坡蝦皮和韓國酷澎先後進軍台灣電商市場,後來居上。上週Uber Eats宣布以9.5億美元購併德國foodpanda台灣業務,這個產業很少有台灣業者。
全球化在台灣,下一個機會是AI
全球化,一個是台灣走出去賺世界的錢,一個是把世界的錢吸進台灣。
台灣想要成為「亞太營運中心」,還有挑戰。過去20年,外資保險和投信公司至少撤出10家;台灣前3大有線電視也曾是由外資擁有,現在已換成本土企業。
從好的觀點來看,說明本土廠商有實力取代外商,但也可能反映了台灣不友善的環境。
資金會不斷追逐機會,台灣下一波外人投資的機會在哪裡?我認為較值得關注的領域在「AI及算力」。
在美國大力去全球化的情況下,台灣當前的重要課題是如何繼續在全球賺到錢,也讓更多錢進到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