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美股,特斯拉市值,大摩裁員,大摩Q1,微軟阿聯,高盛Q1,華為新機,三星手機,蘋果印尼,西貢商銀,夏普面板,京城銀,台積CoWos,東海/台塑,生成式AI,正葳/大華,台泥,IT人才荒,CDMO國家隊,奈米醫材

理事長的話:美股,特斯拉市值,大摩裁員,大摩Q1,微軟阿聯,高盛Q1,華為新機,三星手機,蘋果印尼,西貢商銀,夏普面板,京城銀,台積CoWos,東海/台塑,生成式AI,正葳/大華,台泥,IT人才荒,CDMO國家隊,奈米醫材

美股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鄭勝得,1130418

 

美股近日回檔幅度加劇,連帶推升投資人恐慌情緒,對於美股後市看法趨於悲觀。這顯現在:素有「恐慌指數」之稱的芝加哥波動率指數(VIX16日升至19.56,創202310月底以來最高。CNN編撰的「恐懼與貪婪指數」15日也降至41,此為2023年以來首度跌至「恐懼」領域。

 

美股標普500指數16日下跌0.21%,收在5,051.41點,4月以來累跌3.7%,但今年迄今仍上漲逾6%,17日開盤也小幅回升。

 

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也警告,若美股繼續下跌的話,對沖基金恐進行200億~420億美元的股票大拋售。高盛在報告中指出,若標指跌至5,135點,「短期趨勢將由正面轉為負面」,進而引發對沖基金大幅拋售股票。

 

若標指未來一個月內下跌3.2%,將迫使對沖基金出售約200億美元的標指成分股,全球股票市場也可能面臨逾2,000億美元賣壓。

 

若是標指進一步下跌,拋售規模更可能高達420億美元。

 

美股近日賣壓沉重、震盪幅度加大,原因包括中東緊張局勢升溫外,以及投資人擔憂通膨居高不下恐迫使美國聯準會(Fed)將利率維持在高檔更久時間。許多分析師預估,美股還會續跌。

 

研調機構DataTrek共同創辦人拉貝(Nicholas Rabe)表示:「美股面臨兩大力量夾擊,其一是美國經濟強勁可能推升通膨。另一方面,若中東戰事擴大,可能拖累經濟陷入衰退。」

 

拉貝16日在報告中指出,雖然恐慌指數飆升,但依然低於長期平均水平20202310月攀抵的一年高點21.7。這意味著:未來幾天市場仍將維持波動。

 

此外,CNN恐懼與貪婪指數17日下探至38,依然位於恐懼區域。這顯示投資人信心低迷,股市崩盤恐怕即將到來。

 

該指數旨在衡量投資人當前情緒,範圍介於0100,從低至高分為極度恐懼、恐懼、中立、貪婪與極度貪婪五個評級。恐懼程度升高會對股價帶來壓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股近期大幅回檔

                                    

第二、投資人恐慌急情緒升高,對後市看法趨於悲觀

 

第三、台灣股市也大跌

 

第四、全球地緣政治戰爭風險升高

 

第五、股市大多頭可能已將近尾聲

 

 

特斯拉市值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黃淑玲、林聰毅,1130418

 

特斯拉(Tesla)不鏽鋼皮卡Cybertruck的買家表示,特斯拉最近幾天延後交車時間,但沒有說明原因。道瓊社報導,目前尚不清楚受到影響的買家人數,這是特斯拉傳出的最新挫折。而接二連三的麻煩,對執行長馬斯克的淨資產造成沉重打擊,他的身價已從近兩年半前3,400億美元的顛峰縮水約1,600億美元 。

 

特斯拉股價17日早盤連續第四天下挫,一度跌逾1.7%,公司市值隨之跌破5,000億美元大關,而馬斯克本人的身價,截至美股16日收盤為1,780億美元。

 

特斯拉旗下最新車款Cybertruck電動皮卡去年11月上市。執行長馬斯克當時就曾警告,這款車不太可能在年底前產生大量現金流。

 

由於對特斯拉的擔憂日益加劇,該公司的股價近幾個月來暴跌。馬斯克上周末告訴員工,將在全球裁減逾10%員工,顯示電動車的需求正在下滑。特斯拉上季向客戶的交車量低於預期,並調降車價,可能侵蝕其利潤率。此外,馬斯克正在抵禦比亞迪等中國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並一再強調利率上升對客戶需求的痛苦影響。

 

馬斯克則是在X上推文說,特斯拉正在精簡銷售和交車體系。

 

道瓊社說,許多買家提到,特斯拉延後交車的通知甚至是在原訂交車時間的幾個小時前才發到,有的則是幾天前才告知,弄得全美各地期待拿到Cybertruck的買家怨聲載道。

 

馬斯克身價今年開高走低,1月他以2,290億美元的財富位居彭博富豪榜榜首,但從那時候以來,他的淨資產縮水了51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特斯拉市值跌破5,000億美元

 

第二、受到比亞迪的競爭

 

第三、全球裁員10%

 

第四、利率上升對客戶造成影響

 

第五、新的電動皮卡交車並不順利

 

 

大摩裁員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黃淑玲,1130418

 

外媒報導,摩根士丹利(簡稱大摩)本周計劃開始在亞太裁減50個投資銀行職位,其中至少80%是在香港和中國大陸。

 

彭博指出,大摩這波在中國的裁員規模堪稱近年之最。另外,滙豐則是於16日開始新一輪裁員,在亞洲投銀部門裁汰約十幾名銀行家。今年稍早,瑞銀和美國銀行(BofA)也在該區進行裁員。過去兩年,高盛、花旗和摩根大通也都曾在亞洲縮減員額。

 

彭博資訊和路透報導,消息來源說,大摩駐點在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逾40位銀行家,將在這輪裁員中失去工作。大摩在亞太地區(不含日本)的銀行家有400位,這波裁員影響大約13%。摩根士丹利不予置評。

 

摩根士丹利第1季財報整體而言優於預測,但亞洲地區淨營收年減12%17.4億美元,中國是大摩在亞太第一大市場。

 

知情人士表示,去年底大摩將原定的裁員計畫延後,以為當時出現史上最低的分紅,會讓他們主動求去。然而後來只有少數幾人離職。基於中國市場營收持續下滑,公司因而決定執行力度更強的裁員。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摩是美國現在最傑出的投資銀行

 

第二、這輪裁員主要在亞洲

 

第三、大摩在中國業務是所有投行中最強

 

第四、這波裁員主要包括香港及大陸員工

 

第五、說明中國大陸經濟和投行業務正在急遽萎縮

 

 

大摩Q1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陳苓,1130417

 

美國銀行巨擘摩根士丹利(大摩),受惠於股票承銷的營收激增一倍以上,帶動投資銀行的業務復甦,上季財報優於預期,早盤股價應聲走高。美國銀行(BofA)也因股票交易躍增,營運績效也超越市場預期,但營收獲利同步下滑的事實,仍壓低股價。

 

大摩16日說,第1季獲利年增14%34.1億美元,或每股2.02美元,超越華爾街預期的每股1.66美元;營收攀升4%151.4億美元,也勝過分析師估計的144.1億美元。

 

隨著大企業發債額逼近空前水位,股票資本市場也變得更活躍,投資銀行活動從兩年的交易荒反彈。有鑑於此,大摩的投資銀行部門營收成長16%14.5億美元,股票承銷業務更飆漲近113%4.3億美元。

 

這是大摩新任執行長皮克1月就任以來交出的首份財報。他說,新資產強勢成長下,財富和投資管理部門的客戶資產已達7兆美元。

 

大摩16日早盤在紐約股市開高走高,漲逾3%,今年截至15日收盤股價跌近7%,表現在美國大型銀行中敬陪末座。上周傳出美國監管當局正在調查,大摩是否盡力阻止富裕客戶的可能洗錢行徑,也一度重創大摩股價。

 

同日,美銀公布,止於331日的三個月,不計支付給聯邦存保公司(FDIC)的7億美元特別保費,獲利年減18%66.7億美元、或每股0.76美元;營收下滑1.6%259.8億美元,淨利息收入(NII)也減少3%,至140億美元。儘管上述成績都優於市場預期,但市場仍不買單,早盤在紐約股市開低走低,一度跌逾3%

 

美銀表示,第1季獲利衰減,是因消費者部門轉弱,勾銷了更多以信用卡為主的貸款,但投資銀行和財富管理部門的營收攀升,部分抵銷了頹勢,而股票交易部門營收跳升15%18.7億美元,有助於讓美銀的淨利,擊敗市場預期。

 

執行長莫尼罕在聲明稿中表示:「美銀的銷售和交易業務,上季維持2023年的強健動能,交出十多年來的最佳第1季成績。」

 

上周已率先公布財報的摩根大通、花旗,第1季投銀營收也出現成長。高盛的獲利,同樣因此超越預期。

 

 

我們的看法:

 

第一、第一季獲利年增14%

 

第二、承銷業務飆漲113%,說明美國IPO市場復甦

 

第三、新執行長交出首份財報,表現不錯

 

第四、資產管理部門,客戶資產已達7兆美元

 

第五、當初成立資產管理部門,是大摩超越高盛的關鍵

 

 

微軟阿聯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陳苓,1130417

 

微軟16日宣布,將投資15億美元於阿聯的頂尖人工智慧(AI)業者G42,取得少數股權與董事會席次。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家科技巨擘對AI技術的最新押注,但背後充滿了美中的地緣政治角力。

 

依據協議,微軟副董事長兼總裁史密斯(Brad Smith)將加入G42董事會,G42AI應用程式(App)將使用微軟的雲端運算平台Azure。這項協議的條件細節、以及對G42的估值都未揭露。

 

史密斯和G42執行長肖鵬受訪時表示,這項協議將擴大兩家公司現有的結盟關係,並將強化阿聯作為AI重鎮的地位。

 

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官員已與G42進行幕後磋商,之後達成協議,以提供AI技術及輝達(Nvidia)晶片等條件,換取G42同意出售中國大陸資產,並改用美國科技。

 

G42與微軟締結協議時,也曾與阿聯和美國政府商討。彭博資訊報導,G42曾與美國商務部的工業和安全局(BIS)舉行會談,去年達成協議,G42同意縮減中國大陸的業務,否則可能面臨華府的懲罰性措施。拜登當局力圖約束北京的技術實力,並爭取全球支持,上述會談是相關努力的一環。

 

G42執行長肖鵬2月向彭博表示,將出脫中國大陸資產,但決策細節並未對外公開。據傳在美國國家安全會議支持下,BIS帶領美國官員於去年夏季接洽阿聯,告知公司高層必須在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選邊站。

 

一名人士表示,G42出脫中國資產的交換條件是,能持續取得美國的AI科技,包括輝達晶片等。但對G42來說,這個協定必須移除系統內的中國大陸技術,代價高昂。

 

G42發言人表示,出售中國大陸資產的決定是出於想與全球最先進的AI科技公司合作,儘管所有跨國公司都受到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但對該公司來說,有機會攜手微軟及其夥伴OpenAI,是貨真價實的經濟暨技術蛻變良機。這些機會顯然需要脫離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設備、服務,正以可核實的方式推動改變。

 

AI領域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是不爭的事實,企業被迫砸重金投入這場AI軍備競賽。

 

GoogleAI事業執行長表示,該公司總計將支出逾1,000億美元發展AI技術。Google DeepMind執行長哈薩比斯15日在溫哥華的TED大會上,被問到微軟與OpenAI規劃支出1,000億美元在名為Stargate的超級電腦的計畫時,提出上述回答。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微軟投資阿聯人工智慧業者G42,意義重大

 

第二、中東國家積極發展人工智慧,特別是阿聯酋

 

第三、微軟總裁加入G42董事會

 

第四、G42過去有中國大陸的資產

 

第五、為了取得美國最高技術,G42出脫中國資產

 

 

高盛Q1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鍾志恆,1130416

 

高盛15日盤前公布首季財報,在美股創新高與債市活絡帶動交易業務成長,讓投資銀行等業務營收呈兩位數年增幅的帶領下,淨利較去年同期大增近3成並遠超市場預測,刺激股價開盤跳空開高一舉收復400美元大關,大漲近6%報411美元。

 

其首季淨利年增28%至41.3億美元,每股獲利11.58美元,高於市場預估的8.73美元。營收年增16%至142.1億美元,也大幅高於市場預期129.4億美元。獲利與營收呈兩位數增長,主要是資本市場活動再次活躍起來所致。

 

在各項業務營收裡,投資銀行業務年增32%至20.8憶美元,資產與財富管理年增18%至37.9億美元。交易業務營收年增10%至76億美元。

 

值得注意是,來自固定收益的交易業務的營收年增10%至43.2億美元,遠超市場預估的6.8億美元。股票交易業務營收年增10%至33.1億美元。

 

雖然執行長蘇德巍(David Solomon)去年因為要縮減獎金等變革措施,和包括要退出零售銀行等策略轉向保守而令高層人心不穩,在內部成為眾矢之的,但在首季交出漂亮成績單後,外界認為蘇德巍的地位和高盛的發展能夠呈現新局面。

 

高盛跟上周公布最新財報的摩根大通、花旗與富國銀行等對手一樣,都優於市場預期,而且各自的交易與投資銀行等業務均有亮眼表現。這顯示出今年來美股創新高和IPO市場恢復活力等有利環境,讓各家華爾街巨擘受惠。

 

儘管如此,專家認為美國維持高利率水準的時間太久,尤其通膨壓力居高不下,甚至可能讓聯準會(Fed)繼續升息,均可能傷害到華爾街的交易與投資銀行等業務。

 

Fed20223月開始積極升息後,導致包括IPO、企業併購和公司債發行等各類交易活動萎縮,使各投資銀行飽受衝擊。

 

 

我們的看法:

 

第一、高盛過去幾年表現不佳

 

第二、地位被摩根史丹利超越

 

第三、但首季淨利年增28%,捲土重來

 

第四、營收年增16%

 

第五、投資銀行業務年增32%,交易業務年增10%,是財報表現超佳關鍵

 

 

華為新機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茂仁,1130419

 

華為Pura 70系列手機昨(18)日突然上線開賣,售價人民幣5,499元(約新台幣2.4萬元)起,短短一分鐘就賣到缺貨。雖然華為依然是沒有公布Pura70系列所採用的晶片,但根據網友曝光的資訊來看,Pura70系列採用的是全新的麒麟9010處理器,其依然是沿用之前的7奈米製程。

 

Pura70支持北斗衛星的發圖功能,並且接入華為的AI盤古大模型。值得注意的是,華為Pura70系列的成功融入盤古大模型後,除了能加速華為手機的高端化和AI化,還可能會推動更多品牌在AI技術上的投入和創新。

 

據瞭解,華為Mate系列和P系列一直是華為旗艦機的代表,其中Mate系列主要面向高端商務人士,例如去年一砲而紅的Mate 60 Pro,在綜合性能方面較強,而P系列主要面向攝影愛好者,在拍照領域持續進行技術突破,P系列這次改名為Pura系列,Pura源自西班牙文,意指純粹或純淨。

 

科創板日報報導,華為在Pura 70系列發售的公開信中介紹,Pura 70系列搭載HarmonyOS 4.2,北斗衛星消息功能再升級,可以支持發送圖片消息。全系支持AI隔空操控、智感支付,並接入盤古大模型,帶來 Al消除、AI雲增強等應用。

 

外界預期華為Pura 70系列上市將帶動新一波銷量,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預測,對比2023年發布的P60系列,如果手機庫存回補需求強勁,Pura 70系列出貨量有望成長230%1,3001,500萬支,如果需求放緩,也有望達到成長150%1,0001,200萬支。

 

從財報來看,隨著華為在手機市場的全面回歸,終端業務也重回增長軌道。資料顯示,2023年華為終端業務銷售收入人民幣2,515億元,年增17.3%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又推出新手機,速度令人震驚

 

第二、Pura 70用的是麒麟9010處理器

 

第三、有AI功能接入華為的盤古大模型

 

第四、加速華為手機的高端化和AI

 

第五、Pura 70手機有望成長230%1,500萬支

 

 

三星手機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陳穎芃,1130416

 

去年第四季蘋果好不容易打敗三星,搶下全球手機一哥寶座,沒想到好景不常,中國手機業者快速崛起,導致今年第一季iPhone中國銷售下滑,被三星搶回全球手機一哥寶座。

 

研究機構IDC最新報告指出,今年第一季iPhone全球出貨量年減9.6%至5,010萬支,導致iPhone全球市占率跌至17.3%,落後三星的20.8%。

 

IDC副總裁雷斯(Ryan Reith)表示:「雖然蘋果在去年第四季搶下全球手機一哥寶座,但今年第一季三星成功奪回市占第一。雖然IDC預期蘋果及三星將繼續主導頂級手機市場,但華為重返市場再加上小米、傳音(Transsion)、OPPOvivo等中國業者來勢洶洶,將逼蘋果及三星設法找出生路。」

 

去年底以來蘋果在全球第三大手機市場中國頻頻受挫,一方面要面對華為及其他中國對手,另一方面也因中國政府及國營企業禁止員工使用蘋果裝置而打擊iPhone需求,導致iPhone中國出貨量在去年第四季下滑2.1%,今年第一季仍不見起色。

 

反觀三星今年初推出的Galaxy S24旗艦手機主打AI功能,成功在全球炒熱買氣,開賣後三周內全球銷售量較上一代Galaxy S23同期銷售量增加8%。

 

然而,今年第一季三星與蘋果手機出貨量都較去年同期下滑,凸顯中國對手快速崛起對兩家頂級智慧型手機業者帶來的壓力與日俱增。小米全球手機出貨量在今年第一季達到4,080萬支,較去年同期成長33.8%,使今年第一季全球市占率達到14.1%,緊追在蘋果之後。

 

另外兩家中國業者傳音及OPPO也分別在今年第一季拿下9.9%及8.7%全球市占率。

 

就整體市場而言,今年第一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年增7.8%至2.89億支,是連續第三季出貨量成長,透露全球市場已擺脫先前大環境不景氣對消費需求造成的衝擊。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近期業績不佳

 

第二、主要在於中國大陸

 

第三、三星重新搶回手機一哥寶座

 

第四、華為手機快速成長,對蘋果造成重大影響

 

第五、但三星其他部門表現仍然不佳

 

 

蘋果印尼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顏嘉南,1130419

蘋果執行長庫克本周出訪東南亞,在宣布對越南供應商擴大投資後,又考慮在印尼生產部分產品,同時計劃斥資逾2.5億美元擴建新加坡科技園區,這一連串操作凸顯蘋果欲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強化東南亞布局。

 

18日美股早盤蘋果股價止跌反彈0.2%,報168.38美元。但今年截至17日收盤,股價累跌12.7%。

 

蘋果計劃投資逾2.5億美元拓展新加坡宏茂橋園區(Ang Mo Kio),以支援人工智慧(AI)新業務和成長。蘋果17日表示,新加坡園區的拓建工程將在今年稍晚展開,其中包括翻修兩棟在2022年取得的建築物,拓建後的園區將完全採用再生能源。

 

庫克透過聲明稿表示,「新加坡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地方,蘋果對與這個充滿活力的創造者、學習者和夢想家社區建立關係感到自豪。」

 

庫克預計與新加坡副總理兼財長黃循財和總理李顯龍會面。黃循財5月將接任新加坡總理。

 

蘋果於1981年在新加坡設立首個據點,如今新加坡園區已成為蘋果在亞洲的區域營運中心,員工人數超過3,600人。

 

蘋果正擴大東南亞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投資,擬在美中衝突升溫和全球擔憂貿易脫鉤之際,加強供應鏈多元性。

 

庫克17日訪問印尼時表示考慮在當地生產部分產品。蘋果大多數產品在中國組裝,目前在印尼沒有生產據點。

 

庫克此行會晤了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雙方談論在印尼投資議題。庫克在記者會表示,佐科威期望發展印尼的製造業,這是蘋果會考慮的事情。不過庫克並未說明投資時程,或是以何種形式投資。

 

庫克15日訪問越南時承諾增加對越南供應商的投資,自2019年來蘋果總計對越南供應鏈投資將近160億美元。

 

除了東南亞外,蘋果亦放眼其他亞洲地區,去年12月宣布增加iPhone在印度的產量,未來幾年印度製iPhone的比重將提高至四分之一。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積極分散供應鏈

 

第二、過去大幅投資印度

 

第三、現在新選地點是印尼,意義重大

 

第四、越南近期政局變動,不利投資

 

第五、印尼的供應鏈重要性大幅增加

 

 

西貢商銀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1130418

路透引述三份銀行文件和一位知情人士提供的最新官方資訊,越南對西貢商業銀行(SCB)進行了「空前」的救援。先前,這家銀行捲入越南史上最大金融詐欺案。根據知情人士說法,「如果沒有貸款,西貢商業銀行將會倒閉」,但「如果繼續提供金援,國庫恐有見底之虞。」

 

路透引述的最新官方資訊也形容,目前的情勢可謂「前所未見」,主要因為越南政府現金挹注的程度、該銀行營運的複雜性與現有規模,以及對越南金融體系造成的可能影響。路透表示,目前無法確認參與監督西貢商業銀行的其他官員,是否也普遍認同這波救援會影響國庫的結論。

 

越南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去年穩定在37%,至於預算赤字稍微擴大至GDP4.4%。根據央行數據,越南外匯存底去年底約1,000億美元,較10月底的900億美元增加。

 

據路透取得的銀行文件,越南央行已經提供240億美元「特殊貸款」,給西貢商銀。

 

更新日期是從315日到320日的第二份文件、以及日期是202210月至202310月的第三份文件,顯示越南政府對西貢商銀的放貸已經小幅減緩,但在過去五個月每月平均放貸金額超過9億美元。

 

越南央行先前沒有揭露對西貢商銀這筆金額相當於越南年經濟產值5.6%的金援行動,其規模也相當於越南外匯存底的五分之一。

 

房地產大亨張美蘭在202210月因金融詐騙案遭逮捕,使得遭受牽連的西貢商銀爆發擠兌潮,越南央行也因此開始對西貢商銀展開監督。根據其中一份銀行文件,此後,該銀行一直利用政府的現金挹注來支應存戶的現金提領。張美蘭上周已被判處死刑,原因是遭控侵吞借自於西貢商銀的304兆越南盾(約125億美元)貸款,把這筆鉅款轉移到空殼公司。

 

根據最新的官方資訊,央行介入後,西貢商銀的存款額在202312月前銳減80%,剩下約60億美元。文件說,以目前速度,該銀行可能在今年中之前耗盡存款,而且截至去年10月,壞帳已經激增至該行信用餘額的97.08%

 

 

我們的看法:

 

第一、西貢商銀掏空嚴重

 

第二、越南央行提供240億美元「特殊貸款」,金額驚人

 

第三、金融詐騙案至少掏空達125億美元

 

第四、西貢商銀仍然非常衰弱

 

第五、對於越南經濟造成重擊、元氣大傷

 

 

夏普面板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記者李珣瑛,1130417

日媒報導,鴻海(2317)轉投資日商夏普規劃暫停部份大型LCD面板生產;另有傳聞堺工廠最快會在今年中完全關廠。近期面板市況回溫,夏普加入減產行列,供給持續減少下,有助市場繼續正向發展,助益價格走勢,為面板雙虎群創(3481)、友達(2409)營運增添助力。

 

NHK引述未具名的消息人士報導,夏普這項大型LCD面板生產暫停生產計畫,主要為遏制經營堺市10代面板廠子公司堺工廠(SDP)的虧損繼續擴大。據悉,夏普過去連兩年淨損,主因就是堺工廠營運萎靡不振,NHK報導並指出,夏普將和客戶討論停產的時機。

 

有消息傳出,堺工廠最快今年中完全關閉。研調機構Omdia顯示部門資深研究總監謝勤益認為,若堺工廠大量減產,或真如傳聞所言於今年中關廠,對面板業來說,供給減少了,將有助於發揮穩定面板價格作用,助益面板雙虎友達、群創後市發展。

 

謝勤益分析,堺工廠的10代線月產能約7萬片玻璃基板,若以電視面板計算,年產500萬至600萬片。其產品組合是生產42吋、60吋及70吋等規格的電視面板,並非10.5代線生產的主流尺寸43吋、65吋及75吋。如果堺工廠關廠,將會對出產特殊尺寸的較小電視品牌廠,造成採購困難,必需移轉至主流尺寸。

 

謝勤益認為,堺工廠的產能對整體電視面板市場的影響不大,但是對心理層面的影響很大。以電視面板而言,台廠都是跟著大陸面板廠的價格動態,少了一家日本面板廠,對台廠反而有利,面板價格還可再上漲。

 

電視面板報價今年以來一路走揚,近期LCD面板業都對產出多所節制,以防破壞此波漲價行情。全球LCD面板龍頭大陸京東方日前即高喊,現在持續採「按需(求)生產」策略,讓面板產業延續良性發展。

 

面板雙虎都對後市持正向態度。友達董事長彭双浪先前表示,今年可以看到復甦的契機,包括 AI PCWindows 升級有機會刺激換機潮,加上今年有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帶動大尺寸電視需求,展望2024年,雖然有挑戰,但持審慎樂觀態度。

 

群創總經理楊柱祥看好今年有五大利多為面板市場助陣,「庫存已不是問題」,加上升息也近尾聲,所有不利的因素,加上戰爭、國際通膨等因素鈍化後,又有三大國際運動經典賽事接續登場,喜迎2024年景氣會比去年好,今年下半年更是審慎樂觀看待。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夏普暫停供應大型LCD面板

 

第二、堺工廠最快會在今年中完全關廠

 

第三、當年郭台銘個人也投資堺工廠,非常看好面板產業

 

第四、面板廠前景黯淡,說明當年是錯誤的布局

 

第五、台灣的面板大廠友達轉型較快;群創仍有很多問題

 

 

京城銀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孫彬訓、魏喬怡、戴瑞瑤、陳欣文,1130419

 

台積電南部設廠,不但重燃南部房市商機,金融商機也看俏。過去曾多次喊嫁或啟動併購的京城銀行,最新傳出中信金控出價500億元上門議親。二金融機構18日雖都公告對個案不予評論或董事會並無任何一決議,但市場人士指出京城銀一直「態度開放」,但「價格」是順利成親的最重要關鍵。

 

護國神山台積電所到之處,帶動房市、當地經濟,南部房市近期亦因台積電進駐高漲,連根基在南台灣的京城銀亦變得搶手,據了解,過去市場曾傳出如國泰金、新光金、中信金、國票金等都曾評估併購京城銀,近期再傳出中信金重啟評估「迎娶」京城銀。

 

中信金高層強調,金控每年都會尋找適合的標的,有好機會不排除併購,但針對個案不予評論。京城銀發布重訊表示,董事會並沒有決議。但傳出京城銀高層對500億元的併購價「一笑置之」,甚至認為這種價格,不如把執照還給金管會。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18日受訪時亦表示對個案還無法評論。至於中信金是否已先與金管會溝通過?黃天牧說:「我並不知道,有些事情要成熟才會來跟我說。」但他強調,對金融機構間的併購,只要依金併法、金控法、企併法,經合理程序達成的合併都樂見。

 

據了解,中信金多年前就曾評估併購京城銀,主要是看中京城銀南部據點多,擁有眾多中南部中小企業客戶,可補強中信銀的缺口,但後來因技術性問題破局,事隔多年,如今可能重啟評估。

 

京城銀18日開盤後一度重挫逾5%,但尾盤爆量急拉,收盤逆勢上漲2.52%,收在56.9元,單日震幅高達8.47%,收盤價再創新高。京城銀從131日收盤價40.75元,至418日股價累計已大漲39.6%,除獲利、股利題材發酵外,價量表現維持強勢,也呼應京城銀「不賤賣」的堅持;中信金18日收在31.7元,小漲0.63%。

 

整體金融股跟著大盤連二紅,金融股18日上揚0.83%,優於大盤的0.43%,觀察漲幅領先群,由證券股領漲,包含群益證、統一證表現最強,而京城銀則上演逆轉秀,終場大漲1.4元;其他包括新產、元大金、玉山金、中再保、遠東銀、臺企銀、新光金、國泰金、開發金、台產漲幅都在1%以上。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京城銀的股東,私募股權基金隆力已投資達13

 

第二、一直無法順利退出

 

第三、大型金控不願意併購

 

第四、私募股權基金賣方要求較高價格

 

第五、台積電在高雄建廠,帶動京城銀價值

 

 

台積CoWos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尹慧中,1130417

台積電(2330)先進封裝的CoWoS需求暴增,帶動供應鏈暢旺;台積電明(18)日舉行法說會,先進封裝產能吃緊與擴充進度將是關注焦點。研究機構集邦科技最新報告預估,輝達(NVIDIA)新平台產品需求看增,今年將帶動台積電CoWoS產能提升逾150%

 

台積電受惠於AI、高速運算(HPC)需求強勁,先前已釋出今年CoWoS先進封裝產能將比去年翻倍成長的訊息,在CoWoS產能需求強勁帶動下,法人看好,包括負責濕製程設備的弘塑及辛耘、供應電漿及雷射設備的鈦昇,以及點膠機供應商萬潤、先進封裝材料夥伴華立、崇越等都搭上台積電擴充先進封裝產能的商機。

 

集邦科技昨天出具最新報告,輝達新一代平台Blackwell,包含B系列GPU及整合自家Grace Arm CPUGB200等。GB200的前一代為GH200,皆為CPU+GPU方案,主要搭載輝達Grace CPUH200 GPU,但以GH200而言,出貨量估僅占整體輝達高階GPU5%

 

集邦分析,目前供應鏈對輝達GB200寄予厚望,預估2025年出貨量有機會突破百萬顆,占輝達高階GPU近四至五成。

 

不過,集邦分析,輝達雖計畫今年下半年推出GB200B100等產品,但上游晶圓封裝方面須進一步採用更複雜高精度需求的CoWoS-L技術,驗證測試過程將較為耗時。

 

CoWoS方面,集邦分析,由於輝達的B系列包含GB200B100B200等將耗費更多CoWoS產能,台積電亦提升2024全年CoWoS產能需求,預估至年底每月產能將接近4萬片,相較2023年總產能提升逾150%2025年規畫總產能量有機會近倍增,其中輝達需求占比將逾半數。

 

此外,該機構分析,針對AI伺服器整機系統,B系列也需耗費更多時間優化,如網通、散熱的運轉效能,預期GB200B100等產品要到今年第4季至2025年第1季,才較有機會正式放量。

 

在先進封裝競爭方面,集邦指出,Amkor、英特爾等目前主力技術尚為CoWoS-S,主攻輝達H系列,短期內技術較難突破,故近期擴產計畫較為保守,除非未來能拿下更多輝達以外的訂單,如雲端服務業者(CSP)自研ASIC晶片,擴產態度才可能轉為積極。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先進封裝CoWoS需求爆增

 

第二、今年台積電CoWoS產能提升逾150%

 

第三、台積電受惠AI高速運算,需求強勁

 

第四、供應鏈對輝達GB200寄予厚望

 

第五、先進封裝是未來趨勢,競爭者會紛紛加入

 

 

東海/台塑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宋健生,1130417

 

東海大學攜手台塑集團旗下台塑新智能科技,打造亞洲最大的校園微藻碳中和與循環經濟基地,昨(16)日舉行開幕式,東海大學副校長張嘉修表示,智慧碳中和園區占地4.3頃,預期未來一年可吸收近2,000噸二氧化碳,是淨零排放的模範基地。

 

為推動2050淨零排放目標,東海大學以AI建築、環工、資工等資源,攜手台塑新智能導入太陽能面板及儲能系統,並以獨特的微藻技術固碳,打造全亞洲校園內最大的智能吸碳試驗場域。

 

昨天參與開幕活動的各界代表,包括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台中副市長鄭照新、東海大學董事長吳清邁、遠傳(4904)總經理井琪、中龍總經理呂紹榮、中科管理局長許茂新、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等人。

 

劉慧啟表示,除與東海大學合作,打造碳中和園區,在彰濱工業區投資160億元建置的新能源園區,電池芯及相關模組第一期產能預計7月開出,後續將爭取至少1020公頃土地持續擴廠。

 

台塑新智能設下「節能、儲能、新能源及循環再利用」等四大目標,子公司台塑尖端能源在彰濱工業區分二期投資建置全台最大的5GWh磷酸鋰鐵電芯產線,已擴大推動磷酸鋰鐵電池取代鉛酸電池,全台儲能案場總計可達150MW(百萬瓦)。

 

張國恩指出,東海大學成立「智慧碳中和園區」,以打造淨零示範園區為目標,保留近5公頃土地,並結合相關產業各界資源,從生態角度,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我們的看法:

 

第一、打造亞洲最大的校園微藻碳中和與循環經濟基地

 

第二、產學合作,東海大學攜手台塑新智能科技

 

第三、未來一年可吸收近2,000噸二氧化碳

 

第四、淨零排放的模範基地

 

第五、AI建築、環工、資工等跨領域整合

 

 

生成式AI

資料來源:取自中國時報 王玉樹,1130418

企業使用生成式AI比例漸高。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17日發布「生成式AI產品應用型態發展」,2024年台灣五大行業採用生成式AI行動(意願)比例已近2成,其中以「金融保險業」有14比例採用最高,「醫療照護業」最低。

 

有科技大老直言,AI未來將會成為人類另一個腦袋!

 

資策會觀察生成式AI市場發展,發現投資規模與廠商數量急劇增加。資策會MIC產業顧問韓揚銘表示,MIC調查2024年台灣五大行業有採用生成式AI意願或行動的比例,發現已達到19%。其中以「金融保險業」比例25%最高,等於每4家有1家會用。「製造業」22%居次,34名依序為「營建業」19%、「批發零售業」17%,「醫療照護業」僅6%是最低。

 

企業應用生成式AI產品與服務型態,MIC歸納有三種,最常見的是「功能嵌入」,如重點總結工具、協助回覆訊息等。第二是「人機協作(Copilot)」,應用檢索增強生成RGA技術,如貼身助手般協助人們完成工作。最後一種是「AI代理」,具有AI能力,可高度代理人類工作,一同促成共同工作目標。

 

MIC指出,這些生成式AI不僅提高工作效率、推動創新,預期也將顛覆軟體產業與許多既有流程,改變產品設計模式,增加溝通介面、工具連結等需求。

 

但即使生成式AI潛力無窮,實踐上也有許多挑戰。韓揚銘說明,這些難題包含建立可信任AI機制、對應新舊軟體的工程挑戰、遵循全球AI監管治理政策,同時它也會衝擊人們就業市場,帶來能耗等問題。未來要穩健發展,需有日益嚴格的AI政策法律框架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生成式AI發展迅速

 

第二、五大行業採用生成式AI比例已近2

 

第三、金融保險業比例最高

 

第四、醫療照護業最低

 

第五、未來包括批發零售業、製造業都會加速採用

 

 

正葳/大華

資料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記者方韋傑、高嘉和,1130418

未取得授權 無法對外說明

正崴集團高層表示,由於中影並無公開發行,若非取得董事會授權,無法對外說明包括美國子公司在內的營運布局,目前排定六月召開內部會議,可能將討論有關事項。

 

根據經濟部商工登記資料,二○○六年正崴董事長郭台強透過「富聯國際投資」接手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後,二○一二年九月中起,股權狀況變更為僑外資至今,資本總額從五.八五億元一路擴增至十五億元(實收資本額十一.○二億餘元);中影主要股東除了官股台銀外,富聯國際投資已改為富士臨國際投資(上層公司為正崴精密)、崴強科技及清晞電子,郭台強以富士臨國際投資法人代表出任中影董事長。

 

根據日媒報導,大華技術已在今年一月將美國僅存的全資子公司「美國大華技術」(Dahua Technology USA)出售,買家為中影美國分公司(Central Motion Picture USA),其母公司為中影公司(CMPC)。

 

OpenCorporates查詢資料內容,同名的「Central Motion Picture USA Corporation」登記於有著世界公司首都之稱的美國德拉瓦州,註冊登記日期為二○一七年中。

 

根據中影官網,中影原為中央電影公司(CMPC),成立於一九五四年;二○○五年國民黨退出中影公司控股經營,二○○六年郭台強入主後,充分活化資產,迅速恢復既有電影後製中心業務、電影院映演、推廣電影版權銷售行銷、數位化舊片修復加值運用等。

 

小檔案》遭美列黑名單 大華市占一路跌

總部位於浙江杭州的大華技術成立於2001年,2008520日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是中國主要的監控攝影機製造商,全球市占率一度在2015年高居世界第2,僅次於中國同業海康威視;但因被控協助中國政府侵害新疆少數民族人權,又被美國認定構成國安風險,遭美國政府列入制裁名單後,全球市占率排名就逐漸下降。

 

美國影音監控研究與測試機構IPVM202210月曾發布報告指出,大華技術官網上的4款監控產品,其功能除了各種人臉屬性、表情識別外,還有特別針對新疆和西藏人種的識別功能,被控是協助中國政府進行種族滅絕的共謀。

 

根據JVSG調查,2023年全球監控攝影機製造商市占率,海康威視25.4%居冠,其次是瑞典安迅士(Axis19.1%,韓華技佳(Hanwha Vision)占10.1%,大華技術占9.8%。(編譯盧永山)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制裁中國,許多公司上黑名單

 

第二、大華技術曾是全球第二名的監控攝影機公司

 

第三、被美國人列為國安風險名單

 

第四、全球市佔率逐漸下降

 

第五、賣給正葳是不錯的選擇

 

 

台泥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謝柏宏,1130416

台泥(1101)昨(15)日宣布,宜蘭蘇澳建置的35MW E-dReg儲能系統正式啟用,並參與台電電力交易。E-dReg儲能是目前台電電力交易產品中平均結清價格最高,台泥占國內E-dReg儲能總容量72%,達到145MW(百萬瓦),收益已經顯現,並成為台灣最大電力交易聚合商。

 

台泥表示,今年底前另一座位在東部的50MW E-dReg儲能案場也將分二期陸續併網,進一步鞏固在台灣儲能領域的領導地位,也以行動支持能源轉型。

 

台電電力交易平台上的dReg「調頻備轉」儲能主要負責電網頻率調整,國內建置併網量已經超出台電需求,每日競標操作難度增加。台泥已啟用的宜花大型儲能案場及建置中案場均屬於E-dReg儲能,是長效型具電網頻率調整及供應電能至電網的儲能系統由義大利子公司NHOA規劃設計,台泥儲能負責建置。

 

台泥表示,由於E-dReg儲能是複合式,建置技術門檻較高,能將多餘電力存下、配合台電調度所需放電供應電網需要,也可做到「削峰填谷」,進一步提升能源使用的效率與環境友好性。雖然E-dReg儲能所需電池數量為dReg2.5倍,成本較高,但因兼具調整電網頻率及供應電網電能功能,在綠能發電快速增加下已成為市場主流。

 

台泥指出,國內產業用電電價4月起平均調漲13.5%,加上生成式AI應用加速資料中心對儲能系統需求增加,種種因素都將帶動時間電價企業用戶對儲能的需求。另外,目前市場上僅有台泥儲能提出以防火滅火水泥儲能櫃EnergyArk為核心的安全方案,配套獨家的產品責任險,形成對客戶的安心保障。也就是說可支付儲能火災相關造成的財損。

 

台泥強調,台泥儲能結合子公司能元超商,可以協助大型製造業、科技業於廠區內建置儲能系統,參與台電s-Reg電力交易項目。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泥綠色轉型領先業者

 

第二、台泥布局E-dReg儲能

 

第三、台泥占國內E-dReg儲能總容量72%

 

第四、台泥為台灣最大電力交易聚合商

 

第五、儲能是未來所有企業的重點

 

 

IT人才荒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林淑惠,1130418

IMAIT MattersAwards)協會理事長蔡祈岩17日表示,IT產業是台灣在全球市場的最大競爭力,但是IT人才持續短缺,目前缺口估逾10萬人,尤其金融、半導體、製造業積極數位化,AI、資安甚至安控人才缺口持續擴大,然而每年應屆畢業生可供給的人力嚴重不足,解決IT人力不足課題,應從國際市場延攬人才、企業提升IT人才職場環境等多元管道著手。

 

IMA是台灣唯一針對IT雇主進行評選的獎項,引導更多企業採取實際行動重視IT人才發展與工作環境,今年評選獎項的主軸將擴大以「社會影響力」為核心,新增社會影響力產品專案獎,基於全球供應鏈重組,聚焦於能夠在半導體、人工智慧、安控、軍工及通訊等關鍵產業發揮重大影響力、促進國家經濟及產業強盛的創新應用。

 

如何解決IT人才短缺問題?蔡祈岩認為,政策開放引進關鍵IT人才可視為解決燃眉之急的方法之一,但政府也應扮演重要推手,例如協助發放職前培訓簽證,輸入有潛力的國外IT人才,尤其應瞄準東南亞人力市場,即便是非資訊領域,也能透過培育或職前訓練挖掘到有潛力的IT人才。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IT產業具有全球市場最大競爭力

 

第二、IT人才持續短缺,問題嚴重

 

第三、目前缺口逾10萬人

 

第四、金融業、製造業皆積極數位化

 

第五、AI、資安人員缺口甚多

 

CDMO國家隊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謝柏宏,1130418

經濟部規劃籌組的台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昨(17)日宣布,現任美國國家韌力(National Resilience)公司副董事長楊育民已被選任為TBMC董事長,將帶領TBMC邁向全球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DMO)新局。

 

在楊育民領導之下,TBMC將製造包括mRNA疫苗、細胞療法、基因療法、蛋白質藥物等多種產品,開發國際市場,展現台灣生物製造領域的實力。

 

這家由政府發起成立的CDMO國家隊目標5月底之前完成45億元以上的A輪募資,目前已傳出超額認購23倍。不過,有意參與投資的國內創投界昨日都表示,對TBMC投資充滿期待,但目前資訊太少,很難進行「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DD)」,尚無法拍板確定投資。

 

國內某金控創投負責人表示,TBMC發起A輪募資計畫以來,對投資界具有四大吸引力,一是國發基金為大股東,二是每股20元的低價,三是CDMO的題材,四是TBMC目標兩年後登興櫃。不過除了這四大誘因之外,TBMC目前提供國內投資界的訊息並不多,甚至有點神秘。

 

除了楊育民之外,目前尚在進行45A輪募資的TBMC,行政團隊也已就定位,執行長由前無錫藥明總裁兼技術長張幼翔擔任,財務長由TBMC剛卸任董事長的瞿志豪兼任,前生技中心執行長吳忠勳擔任特聘問,策略長為前生技中心副執行長紀威光,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榮譽副所長曾惠瑾為監察人,其餘各事業處主管也分別來自工研院及生技中心。

 

根據TBMC規劃,位在台北生技園區的製程開發實驗室,今年第3季就可啟用,且透過生技中心移轉,已可承接國內抗體製程開發的小量訂單,後續也會透過工研院移轉部份細胞治療開發訂單。此外,位在竹北生醫園區的GMP量產工廠將在2026年底投產,包括生物製劑、細胞治療、基因治療、mRNA/長鏈核酸等產品,將規劃自今年起至2027年陸續完成建置及確效。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生技產業大爆發

 

第二、政府打造台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

 

第三、希望變成生技界的「台積電」

 

第四、目前45億元的A輪募資,已超額認購23

 

第五、國發基金為大股東,每股20元,對投資人甚有吸引力

 

 

奈米醫材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謝柏宏,1130418

國內上櫃生技股奈米醫材(6612)昨(17)日宣布,以每股5.4美元,合計2,565萬美元(約合新台幣8億元)收購美國Millennium Biomedical, Inc.95%股權,最晚今年第3季完成交割後,未來將以雙品牌策略布局全球市場。

 

奈米醫材表示,為了擴展集團事業規模及整合經銷體系,提升集團競爭力,昨日經審計委員會及董事會審議通過,擬透過美國子公司Ast Visioncare以每股5.4美元收購美國MBI公司95%股權,總投資金額2,565萬美元。本次購併後,奈米醫材集團將持有MBI公司100%股權,成為集團合併子公司。

 

MBI公司1997年成立於美國加州,主要從事非球面人工水晶體研發、製造及銷售,該公司已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醫療器械製造許可,同時於美國加州設立生產工廠,並取得ISO 13485認證。MBI現有主力產品為美國製造並取得歐盟CE產品認證,有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包含單片及預載式)與單焦點散光人工水晶體(包含單片及預載式)系列產品。

 

奈米醫材表示,目前集團事業版圖成長策略,是採用垂直及水平整合眼科相關領域,自上櫃掛牌後,透過轉投資事業或與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共同成立。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又是一個生技併購案

 

第二、有意思的是,這是一個美國併購案

 

第三、2,500萬美金是屬於小型併購

 

第四、MBI從事非球面人工水晶體研發、製造及銷售

 

第五、跨足人工水晶體,布局眼科相關領域,這是很獨特的布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