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福斯,全球併購,全錄/利盟,陸iPhone,寧德,蘋果陸AI,中汽車,人形機器人,智慧養老,消費,沙漠太陽能,陸成熟製程,蔚來,本田/日產,豐田,星鏈,捷克,電動車,台達電機器人,AR眼鏡
福斯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顏嘉南,113年12月22日
德國汽車巨擘福斯(Volkswagen)與工會20日達成協議,在避免關閉德國工廠的前提下,福斯將在2030年前裁員3.5萬人,並且一年削減數十億美元成本。雙方經歷70小時馬拉松式協商終於消弭歧見,化解大規模罷工危機。
依據協議,福斯將透過優退和其他措施,以負社會責任的方式逐漸降低人力。勞工也將放棄加薪和失去部分福利,換取德國工廠維持運作。
福斯勞資雙方經歷數個月激烈協商,期間甚至出現10萬人大罷工。投資人樂見協議讓福斯避免代價高昂的罷工危機,激勵20日盤後股價上漲2.4%,但業務前景低迷仍讓今年以來股價累計大跌23%。
福斯執行長布魯姆(Oliver Blume)表示,「協議是福斯品牌未來生存能力的重要信號」,同時強調福斯已在成本、產能和結構方面,對未來設下決定性的方向。福斯工會領袖稱協議是「聖誕奇蹟」,代表福斯員工的德國最大工會IG Metall首席談判代表葛羅哲(Thorsten Groeger)表示,裁員是解決產能過剩的方法之一,將會以對社會負責的方式進行。
裁員和降低獎金將讓福斯的年度成本減少15億歐元(約17億美元),加上調整工廠產能和其他措施,一年可省下40億美元成本。福斯指出,中期將可節省150億歐元成本,而且不會對2024年的財測造成重大影響。
但歐洲汽車市場分析師施密特(Matthias Schmidt)認為,2030年前裁員3.5萬人,可能不足以解決歐洲當前的市場停滯問題,他表示,工會在這次協議的收穫大於福斯,但基於福斯企業結構的複雜性,這或許是最好的結果。
我們的看法:
第一、福斯原本要關三個廠
第二、但與工會達成協議,終於避免關閉德國工廠
第三、在2030年前將裁3.5萬人
第四、全球汽車產業都在緊縮
第五、勞資雙方必須共體時艱、互相退讓
全球併購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顏嘉南,113年12月22日
基於美國下任總統川普承諾放寬監管、調降企業稅和其親商立場,銀行家預期2025年全球併購交易額將超過4兆美元,創下4年來最高紀錄。
根據Dealogic數據顯示,今年截至12月19日止,全球併購交易額年增15%,達3.45兆美元,從去年同期的十年低點3兆美元強勁反彈。
市場預期2025年美國的反壟斷執法將更有利併購活動。川普近期提名現任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委員弗格森(Andrew Ferguson)接掌FTC,接替現任主席麗娜汗(Lina Khan),預料他將放寬對大型併購案的監管。
摩根大通北美併購主管霍夫曼(Jay Hofmann)表示,「不計2021年,2025年可能是過去10年來併購交易最熱絡的一年。全球併購交易額若成長15%或20%,也不足為奇。」今年以來美國併購交易額增加10%,達1.55兆美元,歐洲和亞太地區分別增加22%和11%,金額約8,000億美元。
近期央行調降利率、融資環境改善和股票首次公開發行(IPO)活動回溫,皆能給予私募基金助力。過去兩年來私募基金無法出售或上市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投資組合,因買賣雙方無法對價格達成意見一致,且市場環境不利大型IPO案。
摩根士丹利全球併購主管柯林斯(John Collins)表示,IPO市場逐漸好轉,對部分大型資產所有者特別有幫助,因為這是他們變現的唯一管道。
今年來槓桿收購交易額年增35%,至6,008億美元,反映私募基金勇於挑戰市場環境。以產業別來看,今年全球併購案以科技業占大宗,交易額年增20%至5,34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2025年全球併購交易額將超過4兆美元
第二、創下4年來最高紀錄
第三、日本2025年的併購也創新高
第四、台灣企業將會積極走出去海外併購
第五、明年成長155-20%都有可能
全錄/利盟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佘葳芸,113年12月24日
全錄控股(Xerox Holdings)23日宣布收購印表機大廠利盟(Lexmark),這項交易不僅代表產業整併,更意味著利盟將回歸美國本土企業。
利盟包括債務估值為15億美元,先前在2016年被中國深圳上市的印表機製造納思達公司(Ninestar)買下。全錄預計將會透過手頭現金和已承諾的債務融資結合方式,來完成支付。
2022年8月上任的全錄執行長班德羅恰克(Steve Bandrowczak)表示,「我們正在促成兩個偉大的美國品牌的結合,這將對我們有莫大幫助。」
1991年IBM成立利盟,並在2016年同意以25.4億美元不包括債務的價格出售給中國企業,使其退出公開市場。然而在美中貿易戰影響下,利盟營運面臨挑戰。去年,納思達因涉嫌參與迫害中國新疆維吾爾族,遭美國列入進口黑名單。
至於全錄,今年以來股價已暴跌超過50%,近幾個月更是因設備銷售低於預期而面臨壓力。班德羅恰克說,「儘管面臨產業挑戰,我們仍必須找到成長的方法。這筆交易應有助於全錄清理其資產負債表,並投資於未來的成長機會。」
同時,全錄宣布,預計未來兩年將削減超過2億美元的成本。董事會也已批准,從2025年起,將年度派息從每股1美元減少至每股0.5美元。
利盟多年來一直都是全錄的供應商。收購利盟將使全錄的規模擴大一倍,垂直整合印刷設備和服務。全錄除了加強核心印刷產品組合,有利於擴展全球市場,尤其是亞太地區和A4彩色列印,並將從利盟全球供應鏈中受益。傑富瑞(Jefferies)擔任全錄的財務顧問,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則是擔任利盟的顧問。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印表機大廠進行整合
第二、美國全錄控股收購利盟
第三、不僅代表產業整併,也意味利盟將回歸美國本土
第四、利盟當年是IBM的子公司,2016年賣給中國公司
第五、這個案子反應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趨勢
陸iPhone
資料來源:取自聯合報/ 編譯葉亭均,113年12月20日
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公司正與騰訊、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洽談合作,要在中國大陸銷售的iPhone整合騰訊或字節跳動的人工智慧(AI)模型,已在中國大陸提供AI服務,並且衝刺iPhone銷售。
蘋果十二月將OpenAI熱門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整合到iPhone,讓Siri語音助理利用這款聊天機器人的專業,包括依照使用者的提問生成圖片以及簡報等文件,作為蘋果Apple Intelligence產品的一環,但ChatGPT目前在中國大陸尚未開放使用。
中國大陸監管當局要求,要在當地公開推出生成式AI服務前,須先獲得政府核准,迫使蘋果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市占下滑之際,尋求本土合作夥伴來為當地提供AI功能。
消息人士說,蘋果和騰訊、字節跳動針對使用後兩者AI模型的討論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字節跳動不予置評,而蘋果和騰訊暫未回應路透記者的置評請求。
若蘋果的AI服務在中國大陸取得成功的合作夥伴,可望在當地日益擁擠的AI領域取得一大勝利,因為中國大陸的大型科技公司和新創公司都已推出數十種大型語言模型,包括字節跳動的豆包、騰訊的混元以及百度的Ernie。
蘋果和百度據傳協商在中國大陸使用百度的AI模型,但科技新聞網站he Information本月報導,相關協商因技術問題而受挫,包括在以iPhone用戶數據訓練AI模型等問題,出現分歧。
在中國大陸銷售的最新iPhone由於欠缺AI功能,已經成為蘋果的一大挫敗,因而面臨市占下滑的情勢,因為來自華為等本土品牌的競爭加劇。
華為在八月重返高階手機市場市場,推出搭載本土製晶片的手機。上個月,華為推出Mate
70系列,搭載其自主研發的大型語言模型提供支持的AI功能。蘋果第二季曾短暫跌出中國前五大智慧手機供應商排行,華為在第三季的銷售激增百分之四十二。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正在與騰訊、字節跳動洽談合作
第二、中國大陸iPhone將整合騰訊或字節跳動的AI模型
第三、美國AI服務,中國落地一定要有當地夥伴
第四、中國大陸AI發展迅速,超越美國
第五、主要是AI應用生態系快速發展
寧德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陳湘瑾,113年12月19日
大陸動力電池一哥寧德時代考慮在香港第二上市,可能籌集至少50億美元,或成為2021年初以來香港最大的上市交易。寧德時代仍在考慮當中,計畫可能會有變化。第二上市仍需獲得大陸證券監管機構批准。
彭博報導,知情人士稱,寧德時代正與潛在顧問溝通,最早或於2025年上半年赴港第二上市。財聯社指出,融資規模若為50億美元,將超過美的集團今年9月46億美元上市規模,成為自2021年初快手科技募集62億美元以來最大一次香港股票發行交易。
2023年11月底,外媒同樣曾傳出寧德時代考慮最快2024年赴港上市,當時寧德時代原本計畫在瑞士發行GDR(全球存託憑證),集資至少50億美元,但因監管問題而推遲,故寧德時代轉為考慮在港上市。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最新數據,2024年第3季全球電動汽車電池裝機總量中,若以銷售額看,寧德時代以28.5%的市占穩居全球首位,LG新能源以14.1%排名第二,比亞迪的FinDreams以12.3%的市占位列第三。而在裝機量上,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分別以35.2%和17%占據前兩位。
此外,近期寧德時代不斷加碼布局「換電」業務。北汽集團本月18日發布消息,寧德時代與北汽集團等啟動「巧克力換電生態」,即將推出合作換電車型。目前,寧德時代已經和長安、廣汽、北汽、五菱、一汽官宣合作。根據計畫,寧德時代將與上述五家車企共同推出十款換電車型。
「巧克力換電生態」是寧德時代推出的一種創新換電方案,通過模塊化設計的電池快速更換,解決電動汽車的續航焦慮問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寧德是世界第一大的電動車電池公司
第二、香港第二上市,籌集至少50億美元
第三、成為2021年初以來香港最大的上市交易
第四、原來要赴瑞士發行GDR
第五、寧德已經開始打造「換電生態系」
蘋果陸AI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記者林薏茹,113年12月20日
蘋果衝刺大陸AI服務,傳出正與大陸網路科技兩大巨頭騰訊及字節跳動洽談,要在大陸銷售的iPhone導入兩大巨頭當中一家廠商的AI模型服務,補足目前Apple Intelligence服務在大陸無法開通的缺口。
蘋果有意攜手騰訊或字節跳動在大陸衝刺AI服務,將掀起新一波AI伺服器建置需求,英業達(2356)通吃騰訊與字節跳動AI伺服器訂單,無論兩大巨頭最後誰出線,英業達都是大贏家。英業達證實,近期來自大陸伺服器客戶訂單動能比預期強。
目前英業達出貨大陸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客戶主要形式為 L10(機櫃組裝與測試)及 L11(伺服器整合與機架布建),本季受惠美系、陸系客戶對AI伺服器需求均較預期強勁,單季營收可望登今年高峰,並樂看明年AI伺服器前景。
就營運實績來看,英業達9、10月業績連二月創新高;11月合併營收608.58億元,雖然月減5.92%,仍是歷年最旺的11月,並較去年同期增加37.87%;前11月合併營收5,740.23億元,年增21.82%。
英業達董事長葉力誠樂觀看待AI需求前景,他日前指出,目前營運持續專注於AI筆電或AI伺服器,今年這兩個產品線表現都不錯。
英業達不僅AI業務接單強勁,筆電業務同步報捷,公司原預估2024年筆電出貨將年增中個位數百分比(約4%至6%),上調為年增中至高個位數百分比(約4%至9%);伺服器全年出貨有望成長兩位數。
路透報導,蘋果已將Open AI的ChatGPT整合到iPhone,作為Apple
Intelligence服務的一環,強攻AI應用,惟ChatGPT目前在大陸尚未開放使用,使得蘋果大陸AI布局受阻,不利硬體銷售。
大陸監管單位要求,要在當地公開推出生成式AI服務前,須先獲官方核准。為此,蘋果在大陸市場的市占下滑之際,尋求大陸本土合作夥伴來為當地提供AI服務,傳出找上騰訊、字節跳動,目前關於合作討論仍處於非常早期階段。
業界分析,大陸AI模型「百模齊放」,騰訊擁有全面開源的旗艦AI模型「混元」系列;字節跳動的「豆包」以遠低於同業的定價策略揮軍市場,大幅降低AI使用門檻,目前用戶在全球排名僅次於Open AI的ChatGPT,無論騰訊或字節跳動的AI模型都各有其優勢。
綜合外電報導,原先傳出蘋果揮軍大陸AI市場的合作夥伴,有望花落百度,但科技新聞網站The Information本月報導指出,雙方的協商因以iPhone用戶數據訓練AI模型等技術問題而受阻,想法出現分歧,蘋果因此轉向其他大陸AI巨頭。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在大陸衝AI服務
第二、尋找策略合作夥伴
第三、一定要和大陸AI模型服務廠商合作
第四、台灣廠商大多數只有著重AI基礎建設
第五、台灣廠商比較沒有參與大模型
中汽車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蘇崇愷,113年12月22日
在歐美市場圍堵中國電動車背景下,2024年全年中國汽車出口量成長恐大幅放緩。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簡稱中汽協)近日預估,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將達580萬輛,年增18%左右。但與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年增高達58%至491萬輛相比,2024年的出口量增幅明顯大幅降低。
歐盟成員國今年10月4日投票決定對中國電動車加徵35.3%關稅,並於10月31日生效。但歐盟並未關閉協商大門,針對中國提出的價格承諾替代方案,雙方迄今進行多輪談判仍未得出最終結果。但外媒報導,歐盟加徵關稅的範圍不包括中國混合動力車。
澎湃新聞報導,中歐雙方針對中國電動車關稅替代方案尚在談判之際,11月中國汽車出口量按月罕見下滑。中汽協公布,11月中國汽車出口49萬輛,月減9.5%,年增1.6%。前11月,中國汽車出口534.5萬輛,年增21.2%。中汽協副祕書長陳士華預估,12月汽車出口量約50萬輛。
從動力類型來看,中國傳統燃油車出口市場比電動車好。中汽協統計,11月燃油車出口量40.7萬輛,月減1.6%,年增5.6%。電動車出口8.3萬輛,月減35.2%,年減14.1%。
陳士華指出,中汽協透過赴海外考察等市場研究後發現,目前電動車在海外發展面臨壓力,國際局勢不平穩,以及海外國家政策變動大,都影響電動車市場的發展。但危機中看到轉機,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具有巨大成長空間,且已有許多企業看到此機會。
由於海外市場在充電基礎設施方面並不完善,因此純電動車在海外的推廣普及並不容易。同時,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價格並不高,續航里程也較長,在海外市場發展有很大的潛力。
今年11月中國純電動車出口量5.8萬輛,月減43.8%,年減29.2%;但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出口2.5萬輛,月增1.9%,年增74.3%。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汽車2024年出口年增18%
第二、但比2023年的58%低很多
第三、這跟歐美課徵關稅有關
第四、但中國汽車產業非常有競爭力
第五、未來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比較有成長力
人形機器人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呂晏慈,113年12月23日
中國大陸新能源車製造業需才孔亟,卻面臨青年無意進工廠,找不到藍領勞動力難題。汽車巨頭比亞迪與優必選合作,實訓人形機器人執行搬運任務,並與無人物流車、工業移動機器人協同作業,打造無人物流場景;無獨有偶,獲商湯投資的眾擎機器人,也將於2025年導入工業應用,藉此補實高危險、高溫環境人力。
近年陸企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商機,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23年陸企安裝工業機器人的數量,約佔全球安裝量51%,超過日美韓德等國總和,並且來自中國供應商的比例逐年提升。且根據調研機構賽迪研究院推估,2026年中國大陸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突破人民幣200億元。
優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透露,人形機器人可在工業場景執行高重復性、高風險、高複雜性的任務,包括搬箱子、質量檢查、SPS分揀、過程材料操作、螺栓擰緊、零件安裝等。
目前優必選已與東風柳汽、吉利汽車、一汽大眾青島分公司、奧迪一汽、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汽車企業,以及富士康、順豐等多家企業合作,構建人形機器人應用生態,光是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系列,便已獲超過500台意向訂單。
深圳市華崛電子總經理葉建益觀察,機器對機器(M2M)將是發展未來智慧工廠重要一環,其中汽車電子是大陸國家發展重點行業。
因為夠標準、夠大量,對於人的安全管理要求高,尤其在點焊等比較危險、高精密度的製程「寧肯相信機器」。
「我可以很樂觀地說,它可以超過人類的效率」,眾擎機器人科技公司聯合創始人姚艾文說,人形機器人相較真人工作時間更長,安裝、部署、調適時間比機械手臂更快速,而先進製造、智慧製造、汽車工業等產業具備標準化、勞動密集特色,具導入潛力。
姚艾文說,其可讓工廠「降本增效」,尤其當前富士康、華為、比亞迪等企業面臨人才流失、招募者不如離職者多的窘境,同時又得追求高生產效率,人形機器人將是很好的切入點。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人形機器人商機大爆發
第二、大陸企業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
第三、新能源車製造公司分別轉型人形機器人
第四、工廠人才不夠,帶動機器人商機
第五、台灣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相對落後,雖然最近在炒作機器人概念股
智慧養老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呂晏慈,113年12月23日
中國大陸將於2030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但養老產業仍面臨人才匱乏痛點,透過智慧穿戴裝置、遠端監控,甚至AI聊天機器人「智慧養老」已是未來趨勢。走入位於深圳市南山區的優必選科技公司,智能代步機器人、輔助行走機器人及遞送機器人以科技助力長照,現已導入部分北京、上海的安養院。
優必選是深圳智能機器人代表企業之一,擁有外銷世界逾50個國家和地區實績,2023年叩關港股,除了最廣為人知的教育助手人形機器人,近年也切入智慧照顧、智慧物流等領域,為營收成長挹注動能。
針對機構、社區、居家三種不同場景,優必選透過雲平台串連機構、服務單位、長者及家屬,亦與政府部門資料庫互通接受監管。
機構的數位化營運平台可彙整每個房間的使用情形、長者目前身體狀況等資訊,搭配設有自動駕駛功能的代步機器人,可帶長者去後花園曬太陽;家中的AI照護傳感器則可偵測人體軀幹,若長者在浴室摔倒,將立刻啟動報警功能,通知周邊的護理師及家人。
隨著中國大陸人口高齡化進程加速,2016年中共中央發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把「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列為政策重點,刺激陸企大舉投入開發老化技術和產品,也有不少台商看到這塊商機。
根據專利檢索中心統計,光是在長者智能化救援系統方面,2013至2023年間,中國大陸相關專利申請件數超過244項,佔全球總量69.1%,當中又細分為跌倒檢測的緊急呼叫系統、偵測長者生理狀態技術,以及基於健康監測和人機交互的陪護機器人等項目。
深耕大陸市場逾20年的怡康安家保健科技董事總經理戴瑞熾,近年除推出觸摸式血糖機等智慧醫療產品,也將眼光轉向打造健康管理平台解決方案,在可視化平台上結合生命體徵監測雷達、智能跌倒檢測雷達、護理人員回報等數據,優化長照服務。他直言,「這在大陸市場是很大的流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於2030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第二、「智慧養老」是未來趨勢
第三、有很多智能機器人公司提供類似服務
第四、台灣廠商比較著重於智能設備的提供
第五、但是很多台灣廠商沒有整合式「智慧養老」生態系統
消費
資料來源:取自聯合報/ 特派記者謝守真,113年12月24日
中國大陸內需消費持續疲弱,大陸政治中心北京與經濟外貿重鎮上海的消費更出現雪崩式下滑。官方統計,今年十一月北京、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由正轉負,增速分別大跌百分之十四點八、廿四點四,至百分之負十四點一、負十三點五。
新刺激政策 未扭轉經濟疲弱
為提振經濟,大陸官方自九月底陸續推出經濟刺激措施,但一連串新政似未能扭轉大陸經濟疲弱頹勢,過去被視為大陸經濟發展指標的北京及上海內需消費也熄火,大陸經濟前景蒙上陰霾。
據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十一月大陸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放緩一點八至三個百分點,今年前十一個月增速為百分之三點五,基本持平,但北京和上海十一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由正轉負,也都大幅低於大陸全國平均水準。
空店面一堆 高檔餐廳沒市場
本報在上海實地觀察,南京路步行街、徐家匯等上海主要商圈有許多貼著招租、轉讓公告的空店面,其中徐家匯商圈一處有兩家店已閒置超過三、四個月,而人民廣場周圍一棟商廈,只見一樓瑞幸咖啡及頂層店鋪還在營業,附近上班族稱,「過去大樓裡有火鍋店,甚至還開過H&M;一轉眼都撤掉了」。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台青指出,現在年輕人買消費品都直接網購,而且會選在促銷時,「現在錢(收入)少了,網購會比較划算。」她轉述飯店業朋友說法,現在上海餐飲業營運狀況也不好,精緻高檔餐廳來客數不如過往,如今最受歡迎的是人民幣人均一百元(約台幣四百四十元)的餐廳,人均超過人民幣三百元的店幾乎沒有市場。
針對北京、上海消費雪崩,大陸財新網分析,主因之一是隨著近年部分外資企業撤出大陸,上海、北京是外資高階主管最密集地方,兩大城高消費人群離開,影響更為明顯。
消費信心弱 復甦須靠增薪資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正常情況下年輕人的消費能力高於老年人,但在經濟下行過程中,大城市工作機會減少,可能導致人口重新流轉,這也表示年輕人離開北、上、廣,轉往其他城市尋求機會。而大陸經濟下行又遇上官方厲行反腐,高端餐飲受到較大衝擊,這也是導致北京、上海消費走弱的原因。
上觀新聞引述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張軍擴指出,大陸消費疲弱主因有二:消費能力不足、消費信心不強。從根本上講,(經濟復甦)要靠居民就業的改善和收入增加,這些都有賴經濟整體的回升向好。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內需消費持續疲弱
第二、九月底持續推出經濟刺激措施
第三、但未能扭轉大陸經濟疲弱頹勢
第四、刺激內需是今年大陸中央經濟重點
第五、消費不振跟外資企業撤出大陸,有很大關係
沙漠太陽能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黃雅慧,113年12月24日
大陸手機品牌榮耀全資子公司深圳星耀對外新投資四家子公司,經營範圍包含行動終端設備銷售、家用電器銷售、電子產品銷售、照相機及器材銷售、可穿戴智能設備銷售、智能機器人銷售、智能無人飛行器銷售等。外界認為榮耀正積極打造生態鏈,要深耕智慧設備領域。
大陸企業查詢平台天眼查App顯示,深圳星耀終端成立的子公司分別為太原星耀終端、成都星耀終端商貿、南京星耀終端、昆明星耀智能終端商業等四家公司,註冊資本分別為人民幣50萬、人民幣100萬,法定代表人均為文潔。
榮耀原為華為旗下的手機品牌,榮耀終端成立於2020年4月,註冊資本超過人民幣320億元,法定代表人為吳暉,因華為當時受到美國晶片制裁,導致晶片取得受阻,華為在2020年11月剝離榮耀,並不再持有新榮耀公司的股份,榮耀自當時步入脫離華為的艱辛獨立之路,必須在競爭激烈市場中找到品牌定位。
近期全球手機業務增長放緩,許多手機廠紛尋找多元化業務,華為與小米涉入造車行業,榮耀CEO趙明在造車潮下宣稱要「謹守自己的賽道」。與此同時,榮耀23日發布新款手機榮耀Magic7 RSR,主打AI攝影體驗,聚焦抓拍、人像和長焦三大核心場景,打造
「大王影像」。對於何時推出三折疊手機,趙明則稱「敬請期待」。
另一方面,榮耀18日更新了工商註冊訊息,新增了中金(常德)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伙)和中國電信集團投資有限公司等機構。此之前,榮耀已經通過股權改革,引入了中國電信、中金資本旗下基金、基石旗下基金、特發基金,以及金石星耀等新的代理商投資平台。從股東屬性來看,涵蓋了行業上下游企業。榮耀也在8月宣布上市計畫,表示將在第4季開始實施股份制改革,並適時啟動IPO流程。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今年第3季,榮耀是大陸第三大手機廠商,出貨量為1,030萬台,市占率為15%,排在前面的是vivo的19%和華為16%,小米、蘋果則排在第四、第五位。
我們的看法:
第一、榮耀是以前華為的副品牌
第二、由於美國制裁,榮耀於2020年分拆,成為獨立公司
第三、榮耀非常具有競爭力,力爭上游
第四、榮耀的業績這兩年大幅成長
第五、榮耀已經引進中國電信、中金資本旗下基金等投資者,進行股權改革
陸成熟製程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113年12月24日
美國總統拜登23日宣布,對中國大陸製造的成熟製程半導體發動「301調查」,至於是否對這些晶片課徵更高的關稅,留給下任總統川普選擇。大陸用於半導體製造的碳化矽基板和晶圓的生產,也是美國當局這波調查的目標。
傳統晶片的效率雖遠遠不如人工智慧(AI)所需的尖端晶片,但廣泛用於汽車、洗衣機、通訊、醫療器材等日用品之中。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22日表示,此一產業如果高度控制在中國之手,可能造成國安風險。她指出,「對這些晶片我們需要強韌的供應鏈,因為我們看到疫情期間需要晶片時,卻根本沒有」;依賴海外供應商會攪亂生產線,並推升家庭用品成本。
「301條款」授權美國貿易代表署進行調查,先決定中國大陸的作法是否「不合理」,或「有差別待遇」,並加重美國商業負擔;如果成立,下任政府將對中國大陸實施報復性關稅,限制進口,或建議總統及國會採取其他行動。這項調查將耗時數月,因此將由川普政府來做決定。
路透指出,這正好給川普一條現成的途徑,方便他對中國大陸產品加徵高額關稅。他曾揚言,要把進口陸貨的關稅提高到60%。
今年稍早時,白宮已宣布將於2025年起把中國大陸晶片的關稅稅率從目前的25%,提高到50%。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在電話會議上表示,已有證據顯示北京打算奪下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主導地位,類似在鋼鐵、鋁、太陽能板、電動車和關鍵礦產領域的擴張方式,「這有利於陸企迅速擴大產能,生產以人為壓低價格的晶片,可能嚴重損害、甚至消除市場導向的競爭」。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封殺中國大陸先進製程
第二、對成熟製程也提供「301調查」
第三、大陸成熟製程有相對競爭力,現在已經形成格局
第四、大陸成熟製程對台灣產業已造成影響
第五、美國愈打擊中國,中國愈有競爭力
蔚來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謝守真,113年12月23日
大陸汽車品牌蔚來近日一口氣推出公司旗下「最貴的」和「最便宜的」車款,其中,高價車型「ET9」相較於蔚來其他車型定位更高階,預售價約人民幣80萬元(約新台幣357萬元)。蔚來董事長、CEO李斌強調,ET9主要要與保時捷、賓士等國際知名高階品牌展開較量。
中國基金報指出,李斌21日晚間在2024蔚來日(NIO Day 2024)上發布智慧電動行政旗艦車型ET9和第三品牌螢火蟲FIREFLY。而蔚來的上述動作,正凸顯其多品牌策略全面實施,以及進入大陸更高階市場和搶抓下沉市場的野心。報導稱,李斌對ET9寄予厚望,發表會長達近3小時,其中近2小時是在介紹ET9。
發表會隔天,李斌昨(22)日透露,999台蔚來ET9首發版車型已經全部賣完。李斌表示,ET9一個月要能賣 1,000 台就很開心了,ET9 作為一款特別貴的車,肯定是需要大家多看多體驗的,所以肯定是超出我們預期的。
鈦媒體提到,相較於蔚來其他車型,ET9的定位更高階,預售價達80萬元,其配備100千瓦時電池,一次充電可行駛650公里,可實現充電五分鐘續航255公里,這款車型最早將於明年3月交付。
李斌解釋該車型推出意義時說,ET9非常體現蔚來在技術創新、體系創新方面的一些追求;作為一款技術旗艦車型,ET9能讓大眾更容易感知到蔚來人民幣500多億研發費用花在哪。他稱,ET9是蔚來十年科技創新的結晶之作,代表全球智慧電動車創新的最新突破。
同時,作為旗艦車型,蔚來ET9將整合該公司先進技術,進一步強化蔚來在技術創新的品牌形象,有望讓蔚來在高階行政用車市場打開局面。李斌強調,ET9主要競爭對手不在大陸國產豪車,而是要和BBA(賓士、BMW、奧迪)、保時捷等競爭,蔚來作為高階品牌,肯定還要進入BBA的行政用車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蔚來是大陸的電動車企業
第二、蔚來成立至今一直不怎麼賺錢
第三、蔚來最近也推出最貴頂級車款
第四、但蔚來可能很難跟華為車系競爭
第五、蔚來推出的新車想要跟賓士、BMW等競爭
本田/日產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鄭勝得,113年12月24日
日本兩大車商本田(Honda Motor)及日產(Nissan Motor)23日宣布,雙方進行合併談判,預計2025年6月達成最終協議,新公司計畫於2026年8月於東京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日產聯盟成員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將於2025年1月底決定是否參與這項計畫。
業者推估,兩家公司合而為一,將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合併後營收目標約30兆日圓(1,910億美元),營業利益目標為逾3兆日圓(約191億美元),僅次於日本豐田與德國福斯。
依照目前市值估算,本田、日產與三菱三家公司合併後可能成為市值超過500億美元的大型企業。
雙方將成立一家共同控股公司來整併業務。本田初期將領導新的管理團隊,同時保留各自公司的理念與品牌。
本田及日產表示,23日雙方簽署MOU正式啟動合併協商,預計於2025年6月簽署最終合約含股權轉讓計畫,2026年4月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新公司計劃於2026年8月於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本田執行長三部敏宏(Toshihiro Mibe)表示,雙方先前合作獲得良好成果並成功提升效率,「綜效超出預期,促使我們推動合併計畫」。
本田與日產尋求合併的消息於12月初傳出。部分媒體報導,促成雙方更緊密合作的推手是iPhone製造商鴻海集團,後者一直想與日產結盟。
日產與法國雷諾及三菱汽車早已有聯盟合作關係。日產是三菱汽車大股東、持股24%,與雷諾有15%交叉持股。
這也意味著,日本汽車業未來將由兩大集團主宰,也就是業界龍頭豐田以及本田與日產合併之後的新集團。若以2023年來看,豐田全球汽車產量高達1,150萬輛,勝過本田、日產與三菱加總的約800萬輛(本田400萬輛、日產340萬輛、三菱略高於100萬輛)。
本田及日產的合併計畫獲得日本政府支持,後者正想方設法維持日本身為汽車製造領導國的地位。中國大陸在汽車與電池等零件(日本過去稱霸領域)的影響力日益擴大,令日本官員感到十分擔憂。大陸2023年出口汽車數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
我們的看法:
第一、本田跟日產進行合併談判
第二、共同成立產業控股公司
第三、將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
第四、鴻海想要從雷諾手中買下35%日產股權,但機會不大
第五、日本政府應該會盡全力阻止鴻海入股日產
豐田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茂仁,113年12月25日
豐田汽車計畫在上海建立一座電動汽車工廠,主要生產凌志(LEXUS)品牌電動車,新工廠預計2027年開始生產,且將採用獨資形式。
澎湃新聞報導,分析人士認為,智慧電動浪潮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當中國大陸擁有全球最完備的電動車供應鏈,在此建廠生產電動車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2023年豐田汽車換帥,豐田章男退居幕後成為會長,原凌志總裁佐藤恒治升任豐田汽車社長,佐藤恒治剛上任就提出了新目標:到2026年,豐田集團的電動車年銷量將達到150萬輛。
然而,就在半年後,豐田調整了這一計畫—從原先的150萬輛下調至100萬輛。根據最新計畫,其將在2030年時每年生產250萬輛電動車。
在新的時間規劃下,凌志在大陸銷量難得保持正增長,只是與過去高達30%的增長率相比,增長放緩。2023年凌志在大陸全年累計銷量為18.14萬輛,年增3%。今年前11月,凌志在大陸累計銷量超過16萬輛,蟬聯進口車銷量排行榜榜首,也是目前唯一實現正增長的進口豪華汽車品牌。
特斯拉已將上海工廠當做全球主力供應點,中國大陸已在2024年成為了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國,因此凌志一旦在大陸生產後,也不排除將以上海工廠為出口基地,向全球供應其電動車產品。
特斯拉在上海獨資建廠的成功先例,凌志在大陸生產未來同樣可被期待。而豐田作為在中國大陸「最堅挺」的日本車企,透過加強在大陸投資,也能進一步展現其看好中國大陸市場的信心及與中國大陸汽車行業同頻共振的決心。
我們的看法:
第一、豐田計畫在上海建置電動車工廠
第二、豐田過去都是專注做氫能車
第三、豐田重新進入電動車領域
第四、電動車將來在中國銷售,主要生產凌志的車種
第五、特斯拉在上海已經有獨自建廠的先例
星鏈
資料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記者吳柏軒,113年12月20日
美國SpaceX公司的低軌通訊衛星系統「星鏈」(Starlink)讓陷入戰火的烏克蘭維持通訊,台灣也未雨綢繆發展通訊衛星,但考量SpaceX執行長馬斯克與中國關係曖昧,目前轉向與亞馬遜(Amazon)的Kuiper系統洽商寬頻網路衛星合作;但國科會主委吳誠文仍未把話說死,他說,若星鏈有安全許可,並獲美國政府同意,台灣「理所當然」可合作。
前提是安全許可、美政府同意
吳誠文昨在立院指出,全球都在競爭低軌衛星及六G無線通訊產業,但要建構衛星鏈需龐大資金投入,台灣一國無法獨力完成,正積極尋求民主國家、特別是美國等相關業者共同合作;而台灣半導體優勢能協助發展,提供沒有「紅色供應鏈」(指中國)疑慮的安全韌性後盾。
馬斯克因名下的特斯拉(Tesla)電動車大力開發中國市場,被認為立場親中,但他與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關係亦密切,外界好奇台灣未來是否可能與星鏈合作?吳誠文說,如果星鏈在安全許可條件下,也得到美國政府同意,「台灣跟星鏈合作也是理所當然,我們也可以尋求這樣的機會」。
國家發射場址明年3月底確定
多名立委關注可供自主火箭升空的國家發射場選址進度。吳誠文表示,已公告台東縣南田、屏東縣九棚列入候選場址,因地方政府及居民態度積極與歡迎,增加許多新規劃,包含教育及觀光功能,還要配合環境生態保護、火箭博物館等,以及創造當地就業、原住民部落溝通、土地徵收等規劃,考量國產火箭希望五年後升空,明年三月底前將選定場址。
吳誠文亦談及「主權AI」,台灣每年將投入三百億元發展,包含建置資料中心及超級電腦,與發展創新應用造福所有產業,也會投入基礎AI研究,包含自主資料收集與訓練等,重申將組「晶片台灣隊」,協助支持自由民主社會需求。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星鏈已經成為市場標準
第二、台灣也想發展通訊衛星,但擔心馬斯克與中國關係
第三、目前轉向亞馬遜衛星系統洽談合作
第四、建構衛星需要龐大資金投入
第五、 台灣一國無法獨力完成
捷克
資料來源:取自自由時報/ 記者林菁樺 113年12月22日
經濟部部長郭智輝日前訪歐,並往歐積電所在的德國德勒斯登拜會當地官員,也赴捷克出席「台灣貿易投資中心」揭牌儀式,親自見證台捷雙方簽署「台捷產業發展合作備忘錄」,他期待台歐深化合作、落實「境外關內」政策。
出席捷克「台灣貿易投資中心」揭牌
經濟部指出,我國長期以來在全球產業供應鏈中占有重要地位,對於各領域科技發展都有重大貢獻;隨著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全球布局,尤其我國半導體業者在德國的投資,將帶動相關中小企業赴歐布局,合作機會也不斷增加。
郭智輝此行訪問德國會晤了薩克森邦邦長、德勒斯登市長,親身瞭解當地投資環境,並洽請當地政府給予我相關企業協助,有助強化雙方在關鍵產業的合作關係。
德國行之後,郭智輝接續訪問捷克,會晤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眾議院友台小組主席班達(Marek
Benda)及捷方經貿高層官員,就台捷雙邊合作進行討論。
經濟部指出,未來將在捷克設立「台灣貿易投資中心」,這也是郭智輝提出境外關內政策後,第一個在海外設立的服務中心,郭也親自出席投資中心揭牌儀式。
為促進台捷深化合作,我駐捷克代表處大使柯良叡、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David
Steinke簽署「台捷產業發展合作備忘錄」,將為台灣業者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務,協助有意到捷克投資的台灣業者布局歐洲。
官員強調,捷克擁有地利、專業人才、優良研究機構、工業基礎、科技實力等優勢,加上政府支持,是台灣推動歐洲產業合作重要策略夥伴,台商可將捷克做為歐洲中心,開拓與歐洲其他國家合作商機。
我們的看法:
第一、經濟部長日前訪問歐洲
第二、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
第三、希望在德國建立台灣工業園
第四、也就是所謂「境內關外」
第五、捷克對台灣相對友善
電動車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邱馨儀,113年12月24日
電動車市場需求正盛,今年累計至12月22日,純電動車領牌台數為36,627輛,較去年同期成長48%,成長主要來自納智捷與豪華車品牌。雙B與保時捷持續加碼電動車款,隨著更多車款加入市場,預期明年整體電動車成長幅度可能趨緩,但豪華車品牌的電動車將持續成長。
相較於以往電動車逐年銷量倍增的大幅成長,業者認為,未來電動車成長將會趨緩,除基礎設施的限制、電動車里程焦慮的問題,先前購車意願強烈的消費者已陸續領車,BMW總代理汎德汽車(2247)認為,今年電動車占BMW 7整體掛牌數三成,明年也約三成左右,但BMW預期明年整體銷售持續成長,因此電動車銷售也將增加。
保時捷今年全年在台銷量可望再創新高,全年在台領掛牌數接近6,000輛,保時捷在台電動車不含全新純電Macan,電動車占保時捷在台灣整體銷售比例略高過一成、約600輛左右。Macan EV為近期保時捷發表的首款純電SUV,目前接單已破800張,交車時間將會落在明年,因此初估保時捷明年新車陸續抵台,不只推升整體銷售量,電動車的領掛牌數更會大幅成長。
今年台灣電動車的主力來源是特斯拉與納智捷,特斯拉今年前11月領掛牌數達1.3萬輛,較去年同期成長17%;納智捷的n7累積掛牌數為6,620輛,相對於去年全年幾乎是淨增加,也形成台灣電動車占整體車市約9%的重要基礎。
除特斯拉與納智捷以外,主要的電動車供應來源仍以豪華車品牌為主,保時捷電動車穩定供應,台灣賓士指出,今年電動車在台掛牌數會較去年有二位數成長。
今年BMW前11月掛牌數達1.87萬輛,預期全年將突破2萬輛,創下歷年新高,其中電動車占比約達三成,數量相當可觀。BMW也是電動車掛牌數僅次於特斯拉的豪華車品牌。
BMW總代理汎德汽車指出,對於明年台灣新車整體市場成長性抱持期待,iX1與iX2仍有待交訂單待消化,再加上X3大改款,明年還將加入iX3,成為電動車的主力車款,預期將是明年電動車銷售成長的主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電動車市場快速成長
第二、2024年電動車市場成長48%
第三、去年保時捷電動車在台銷量大成長
第四、電動車主力來源是特斯拉與納智捷
第五、BMW的銷售中電動車占比3成
台達電機器人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林薏茹,113年12月23日
電源大廠台達電(2308)強攻機器人業務,昨(22)日公告子公司Delta International Holding Limited
B.V.擬斥資1,000萬歐元(約新台幣3.39億元),取得德國機器人新創公司Neura Robotics GmbH特別股,衝刺機器人布局。
據悉,Neura Robotics為機器人開發新創公司,產品包括協作機器人、自主移動機器人及人形機器人。台達電今年開始與Neura Robotics共同開發機器人,已開始銷售歐洲與北美客戶相關產品。
台達電表示,Neura的技術能強化台達電智慧製造解決方案能力,包括台達電在世界各地的工廠,及為全球客戶提供的解決方案。
台達電指出,基於集團策略考量,此次取得Neura Robotics B2特別股2,442股,每單位價格約4,100歐元,交易總金額約1,000萬歐元。
台達電於2012年在台中轉投資成立以機器手臂為主的台達自動化,開始發展機器人事業,隨著機器手臂做出口碑,台達電進一步切入驅動器、馬達、編碼器和力量感測器等關鍵技術,擴大機器人研發能量。
台達電在關節模組領域已深耕超過十年,可提供關節所需的各種零組件,醞釀人型機器人產業相關布局。
台達電今年更將旗下機電事業群將水平關節機器人結合新解決方案,整合自行開發的機器視覺軟體、工業相機、可程式化邏輯控制器、人機介面、伺服系統與相關工控軟硬產品,擴大導入傳統產業,協助轉型升級。
台達電今年也攜手羅昇,推出機械手臂融合機器視覺檢測技術完整解決方案,展現雲端到邊緣裝置的AI實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達電強攻機器人業務
第二、併購德國機器人新創公司
第三、台達電已經在歐洲曾併購很多公司
第四、台達電在創新科技領域裡面,通常會搶先布局
第五、台達電在機器人關節模組已經深耕超過十年
AR眼鏡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侯冠州,113年12月25日
鴻海24日宣布,繼與Porotech深化合作發展MicroLED技術後,雙方將進軍AR眼鏡市場。按照雙方合作內容,鴻海將加速在AR與MicroLED的戰略布局,並計畫在台中建立微型發光二極體(MicroLED)晶圓製程產線,預計於2025年第四季投入量產,以應未來全球主流客戶產品的相關需求。
看好未來AR市場,鴻海表示新廠的啟用可望成為台灣在AR眼鏡與MicroLED技術的重鎮,也進一步提升該集團在相關產業中的優勢。
針對這項合作案,鴻海說明,憑藉Porotech領先的氮化鎵(GaN)技術,結合鴻海MicroLED晶圓製程,到封裝、光學模組一站式垂直整合服務,滿足微型顯示晶片以及AR眼鏡生產需求,提供高效能、高亮度、小型化、輕型化AR顯示解決方案,共同推動全球AR與微型顯示技術的發展,希望儘速為全球市場帶來輕薄短小高效能的解決方案。
為發展AR應用,鴻海於去年年底時便已與Porotech攜手合作,強化旗下MicroLED技術實力,整合鴻海在半導體晶片製造、封裝、IC驅動器、CMOS背板、模組組裝、系統組裝等方面的專有技術,以及Porotech在PoroGaN MicroLED-on-Silicon(uLEDoS)、Dynamic Pixel Tuning、矽基氮化鎵平台等方面的技術優勢,期望藉此加速MicroLED技術的研究和產品化,推動AR應用進入新時代,滿足穿戴式和智慧裝置等產品需求。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之前曾表示,元宇宙是internet自然會發生的事情,和舊有的網路時代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網路是透過使用者名稱加密碼進行辨識,但未來這種方式會被淘汰,進而被數位分身(avatar)取代。
劉揚偉強調,鴻海在元宇宙這個大浪潮不會缺席,在這領域的應對策略會和電動車一樣,透過平台化的方式進行布局,且所有元宇宙涵括的穿戴式裝置、雲端與資料中心、半導體、Micro LED顯示器還有內容等,集團基本上都不會缺席。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進軍AR眼鏡市場
第二、在台灣建立MicroLED晶圓製程產線
第三、台灣主要是從基礎技術端切入
第四、未來一定要掌握AR生態系
第五、市場端在外國,台灣廠商相對被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