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外國投資台灣網路公司創新高價,KKBOX憑什麼?

抓住暑假的尾巴,我帶家人去海外度了幾天假,我們去的地方是沖繩石垣島,屬於日本最南端,距離台灣飛行時間不到一個小時。

當地島嶼眾多,各有特色。到了以後,我們又搭船去附近更小的一個離島。

我們來到一家高級度假酒店,登記時所有人都講日語,日本人英文實在不行。正當我一個頭兩個大的時候,一位友善的年輕人出來歡迎我們,操著流利中文,聽口音就覺得他來自台灣。

「是的,我是台灣人,來這邊工作已一年了。」

他來這邊工作的原因當然是為培養國際經驗,我問他是否原來就會說日文。

「oh no,事實上我申請工作時,徵選條件並沒有要求會說日文。」

我恍然大悟,他只要中文和英文講得好就行了,可以專門負責接待台灣、中國大陸及歐美客人。事實上這一點很重要,日本商店現在很需要會說中文的人才。

台灣的年輕人其實心態相當國際化,也非常願意走出去。某媒體最近發表一個「世代圖像調查」,18-22歲的人有50%願意赴大陸工作,78%願赴歐美工作;至於23-29歲願赴大陸/歐美工作比例,也分別高達46%和66%。

18-22歲的年輕人當中,86%覺得自己很快樂,23-29歲的青年有75%覺得快樂,反而是30-59歲族群因為經濟壓力沉重,比較不快樂,年紀越大越不快樂,年齡和快樂成反比。
另外,年輕人心態也相當健康,18-22歲人當中,71%認為努力付出與收穫相當,即使23-29歲人當中,也有59%認同此觀點,均超越年紀更大的人。

年輕人認為「想成功的企圖心」是成功關鍵因素,超越人脈、教育程度和出身有錢人家庭等因素。年齡較大的人可能因為升不上去,才會覺得教育程度有差。

由此可見,「國際化」是個人事業以及台灣未來成功的關鍵。過去我一直擔心過度強調本土化,會降低台灣國際競爭力,看來是過慮了。你可以愛台灣並有本土意識,但不需要一輩子守在台灣。

以我自身經驗來說,早年我在外商服務,先在美國,後來回到台灣。在這個階段我接受良好的跨國訓練,培養了專業技能及宏觀視野。

工作十多年後,我轉到本土公司。我認為不一定要找最大的,次大的反而更好,有更大發揮空間。在外商時我的重點是「本土化」,到了台灣公司則反過來,協助本土企業走出去「國際化」。

第三個階段是創業,這是我高度推薦的選項,你只有自己創了業,才知道所有做生意的酸甜苦辣。知識經濟時代,創業門檻大為降低。以前有算命的說我最適合做「二把手」,我很慶幸沒有聽他的話。

人生不一定要一開始就創業,雖然政府現在一直推動青年創業,矽谷趨勢也似乎是如此。先工作幾年再創業,可增進能力、累積人脈,更重要的是擴大視野。中國大陸許多年輕人培養了一定履歷後,就毫不猶疑地跳出來創業。

台灣的問題是什麼?我們自己企業不夠國際化,而外國公司又逐漸降低對台灣投資,所以本土養分不夠。即使你在外商,在台北工作的成就也遠不如上海、北京。

換言之,到海外去磨練幾年是年輕人最佳選擇。將來只有台灣經驗的人,身價會被有國際(包括大陸)經驗的人超越。如果你不夠國際化,你會發現你的同學有一天會變成你的老闆。

兩岸實力越來越不平等,好的運動員一定要到更大的競技場去。最近世界女子網球雙打冠軍,海峽兩岸黃金搭檔彭帥/謝淑薇決定拆夥,為什麼?因為彭帥女子單打排名不斷提升,和謝淑薇已不在一個檔次上。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創業,超越那些只能為別人打工的人,but again,你的經驗(特別是國際經驗)會是關鍵決勝點。

上周台灣數位音樂服務平台KKBox拿到新加坡主權基金新加坡投資公司(GIC)1.04億美元投資金額,創下外國投資台灣網路業有史以來最高金額。

為什麼KKBox有這麼高的價值?因為它不只是一個「Taiwan Story」。雖然台灣市場營收仍佔多數,但KKBox服務區域包括台灣、日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

不管我們做得多好,台灣市場在外資眼中是沒有價值的。但一旦你證明了開發台灣以外市場的能力,身價就不一樣了。不過如果你缺乏國際經驗,將很難突破這個關卡。

「世代圖像調查」最重要的發現,是台灣年輕人支持歐美和大陸企業來台投資,也不贊成為了「保護國內產業」而限制外國產品進口。這和我們想像閉關自守、反全球化的太陽花世代大相逕庭。

政府還有什麼不開放的理由?是那些政黨、政客在利用學生運動,阻止台灣對外開放?
跨國人力資源公司Manpower最近發布調查,台灣職場「特定人才短缺」嚴重,如服務業中高階人才,45%的雇主表示人才難尋,機會在那兒很明顯。

高雄氣爆後,傳統工業處境艱難,服務業角色益發重要,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檢視服貿、重啟談判?

法令限制不足為懼,最可怕的是心態的故步自封,所幸那並不是所有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