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鴻海/台灣大, 妙管家, 陸資來台, 飛利浦, 德企海外併購, 半導體, 英特爾/展訊, 紅色供應鏈, 英國政府債券, 海外併購(東協), 富田, 主權基金

鴻海/台灣大
鴻海集團與台灣大昨(25)日宣布戰略合作,台灣大以64.13億元總價,收購國碁5MHz頻寬與入股國碁,未來在國碁與亞太電信換股後,將成為新亞太第三大股東。繼之鴻海集團將在市場上以鉅額交易,收購台灣大庫藏股約2%,強強聯手,企圖成為台灣電信業的新領袖。

台灣大與鴻海昨天宣布策略聯盟,令市場直呼「太震撼了」。業界人士指出,首先鴻海出售頻段的價格可以說是「太便宜了」,只以成本價賣出;其次,雙方在股權上也有合作,但台灣大居優勢;不過,鴻海順利讓國碁未來開台時能藉由台灣大的網路,讓用戶撥打語音電話,應是關鍵點。

雙方整合旗下行動網路、光纖網路、有線電視網路等資源,合計將擁有957萬行動用戶及155萬有線電視用戶,在數位匯流擂台上與中華電信爭龍頭,也牽動產業版圖,由以往的電信三雄變成形成二大、一中、一小的態勢,這恐會促成遠傳與頂新的台灣之星合作。

台灣大總經理鄭俊卿表示,雙方會強化智慧生活布局,先把台灣盃打好,下一步要進軍亞洲盃,打國際賽。台灣大隨即舉辦線上法說會,說明交易細節。

國碁近期將與亞太電信換股合併成為新亞太,最快10月拿到特許執照再合併。由於「新亞太」擁有30MHz4G頻寬,超過法定的25MHz上限,超出的5MHz頻寬,成為台灣大、遠傳及中華電信爭搶的大餅。

鴻海表示,各家電信業者展現合作的誠意,考量綜效極大化,決定將A3頻段中的5MHz頻寬,以34.33億元賣給台灣大,同時邀請台灣大參加國碁增資案。國碁當初以68.1億元標得10MHz頻寬,因此幾乎是以成本價賣給台灣大。

據公告,台灣大以每股10元參與國碁現增,以29.8億元取得國碁14.9%股權,後續國碁與亞太電信換股,台灣大將持有3.45%股權,成為新亞太第三大股東,前兩大為鴻海與台鐵。

台灣大公告,因應集團策略,擬分次處分旗下子公司持有的台灣大股票給特定投資人,支付策略聯盟資金所需,鴻海集團將以鉅額交易承接,未來鴻海將持有台灣大約2%股權成重要股東。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不是一個合併,是結盟,但威力無窮,以較少的錢,創造更高的效益,達到資源共享的目標。

第二、鴻海和台哥大正好互補,一個強於製造和研發,另一個擅長金融和行銷。

第三、對不同的人而言,價值是不同的。鴻海將5MHz的頻寬,以34.33億元賣給台灣大,可以說是以成本價賣出,但和台灣大結成親家,卻意義非凡。

第四、双方合作應該是著眼未來互聯網應用、物聯網、大數據等領域,超越傳統電信服務範疇。

第五、双方合作不侷限於台灣,將來更有可能跨足亞太。

第六、從「製造的鴻海」走向「科技的鴻海」,這對鴻海而言是重要的里程碑。

妙管家 
經濟部投審會昨(22)日通過,大陸國企納愛斯公司以13.5億元百分之百併購國內清潔品牌大廠「妙管家」公司。

雖然台灣妙管家出售予陸資納愛斯浙江,不過,據了解蔡宗仰也是陸資納愛斯浙江的股東。

去年12月,妙管家遭主婦聯盟質疑防蟎洗衣精含百滅寧,恐傷人體,引發市場軒然大波;為維護商譽,公司第一時間即將產品下架,辦理退貨。

今年7月,妙管家因不滿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揭露洗衣精產品含有殺蟲劑百滅寧,起訴求償近新台幣1,600萬元。

投審會官員表示,主因是妙管家公司第二代不願意接班家族事業,因此轉手出售給納愛斯公司。

妙管家為台灣清潔劑大廠,在台灣已有28年歷史,其洗衣精品牌「妙管家」市占率高居國內第一;董事長蔡宗仰活躍於對岸,積極開拓大陸市場,曾是太倉市台商協會會長,大陸媒體曾稱其要做「清潔劑領域的郭台銘」。

投審會昨日公布,在大陸以納愛斯、雕牌、超能等品牌聞名的家用清潔品牌納愛斯浙江投資公司,獲准以相當於新台幣13.5億元等值外幣,百分之百收購台灣妙管家公司。

近年來大陸本土清潔品牌異軍突起,導致國際大品牌節節敗退。

據了解,納愛斯集團為地方國營企業,主營洗滌和口腔護理用品,在大陸的市占率已連續11年穩居榜首,地位猶如「大陸的P&G(寶僑)」,競爭力強,並擁有全球最大的洗滌用品生產基地。納愛斯並不斷擴大全球布局,以實現「納愛斯成為中國的跨國公司」為目標,多種產品已進入歐洲、非洲、東南亞、美國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陸資很久沒有併購台灣公司了,這個案子重啟希望。

第二、陸資看上的是技術和品牌,以這個案子來說主要是後者。

第三、台灣主管機關比較在乎技術被中資買賣,品牌還好。

第四、值得注意的是納愛斯是一家國企,很難得

第五、過去可能台灣產品享有品牌溢價(MIT),但毒油事件已讓台灣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第六、大陸買台灣品牌,可以作為高端的第二副牌,或進軍東南亞市場。

第七、台灣市場太小,那些還有剩餘價值的企業應該會趕快出售,陸資是最可能買家。

第八、大陸光明正大地來買台灣公司至少比挖角台灣人才要好。

第九、台灣品牌價值如果要提高,一定要有跨越台灣市場的可行性。

陸資來台
服貿嚇走陸資!經濟部投審會昨(22)日公布投資統計,今年前8月,陸資來台金額僅2.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5.5%,反觀前8月我對陸投資金額逾64億美元、年增14.59%,鴻海本月共匯出6億美元增資大陸公司,繼續搶「啃蘋果商機」。

鴻海本月向投審會遞件進行專案審查,分別增資富泰華精密電子(濟源)與鴻富錦精密電子(成都)各3億美元。

投審會表示,富泰華精密電子主要從事無線手機之有線電話機、蜂巢式網路或其他無線網路電話、其他電話機之產銷業務,至於鴻富錦精密電子主要從事平板電腦之產銷業務。據悉,鴻海對陸2家公司增資,可能與擴充蘋果產線有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投審會昨通過陸商納愛斯集團以新台幣13.5億元收購台灣妙管家,主要從事經營清潔用品製造、批發及零售業務。納愛斯集團主要從事洗滌和個人護理用品的生產,妙管家於經濟部工商登記為3億元資本額,據傳,因妙管家二代無意接班家族企業,最後讓陸資以高出10億價格收購。

投審會官員指出,今年318學運過後,確實明顯感受到陸資來台申請動能減緩,不過,近幾月投資動能有回溫趨勢,預計今年陸資來台可達3.5億美元水準,應與去年表現相差不大。

官員認為,過去幾年陸續有大陸銀行來台成立分行,相較之下,今年規模較大的金融投資案確實減少,未來還得等相關政策再放寬,才可能吸引大型陸企投資案。

官員表示,今年第1季僑外資投資額比上年度少了3分之1,近2個月有包括荷蘭商增資台灣威世光電暨公開收購凌耀科技公司,以及荷商以7,649萬美元取得中華開發金融控股增資,使僑外資前8月投資金額已大致回復去年同期水準,預計全年投資金額可望正成長。

另方面,我對外及對陸投資卻是明顯增加,今年前8月年增皆成長逾14%。投審會指出,今年對外投資主要以日本、英國與香港超過2位數成長最多。

我們的看法:

第一、經歷太陽花學運事件,陸資來台意願大不如從前。

第二、陸資將來對台灣企業會有併購的意願,但是參股就會大幅減少,要就全拿,不要就拉倒。

第三、台灣可以對陸投資,大部分沒有限制,陸資來台卻有限制,這會鼓勵陸企在海外(包括中國大陸)和台企合資成立公司,而不投資進入台灣。

第四、台灣對陸資併購絕對不能走上民粹,如果部分台企還有被併購的剩餘價值,那還要謝謝陸資。陸資是台企的救星和夥伴,不是敵人。

飛利浦
擁有120年歷史的荷蘭電器大廠飛利浦(Philips)周二宣佈,公司將分拆為照明事業,及消費、醫療部門合併之事業體,未來雙方仍將繼續使用「飛利浦」品牌名稱。

飛利浦表示,該公司將分拆為HealthTechLighting兩間公司,且皆會使用「飛利浦」品牌。此新架構料可在明年能省下1億歐元(1.2846億美元)成本,2016年節省成本更上看2億歐元。不過2014年至2016年每年亦將花費5千萬歐元的重整費用。

飛利浦並於聲明中指出,2013年飛利浦醫療事業銷售額達150億歐元(190億美元),照明事業銷售額約70億歐元。

飛利浦執行長萬豪敦(Frans van Houten)則表示,「我瞭解這個決策牽涉重大,但這是飛利浦邁向下一策略階段的正確時機。」

萬豪敦進一步說明,照明事業獨立,將使其更能拓展全球領導地位,並大舉投入市場機會。不過現在臆測將裁撤多少工作機會仍太早。

該消息宣佈後,飛利浦股價旋即上漲3.26%,報24.27歐元。

至於飛利浦如何分拆為兩獨立法人之細節,則將會考慮多種選擇,「以不同所有權架構直接進入資本市場」,預計於明年公佈,

但飛利浦亦修正其獲利展望,預計今年下半年稅息前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A)略低於去年同期。另外醫療事業下半年核心獲利亦將略遜於去年同期。

飛利浦分拆之前,德國西門子(Siemens)也於去年7月分割旗下照明公司歐司朗(Osram)。

我們的看法:

第一、飛利浦結合台灣企業一些啟示,那麼大的百年老店都要分拆,台灣企業更有重整組織架構的必要性。

第二、未來兩個事業部都很有潛力,一個是節能,一個是醫療科技,分開來資源配置和資源整合會更有效率。

第三、全球醫療行業很熱,飛利浦希望突顯醫療價值。

第四、全球大企業都在分割,鴻海如此、飛利浦如此,像GE那種十項全能的企業將來不會再有了。

德企海外併購
華爾街日報報導,受到利率位於低點、美國經濟持續復甦等因素,德國企業近期在美國掀起併購熱潮。據Dealogic資料顯示,今年德國已是收購美企的第二大外國買家,僅次於加拿大。

本周一德國藥廠默克(Merck KGaA)宣布將出資170億美元買下美商Sigma Aldrich,以擴展生命科學領域。同日德國工業大廠西門子(Siemens)亦宣布以64億美元收購能源設備廠商德萊賽蘭(Dresser-Rand Group),若加上債務,此交易價值達76億美元。

上周,德國汽車零件廠ZF Friedrichshafen同意出資17億美元收購美國競爭對手TRW Automotive Holdings。德國軟體業者思愛普(SAP)斥資83億美元買下美國同業Concur Technologies

更早前,德國藥廠和消費性產品公司拜耳(Bayer5月宣布收購美國默克(Merck & Co.)旗下消費保健事業。美國默克與德國默克並無關連,不過百年前曾源於同公司。

西門子亦於5月宣布以13億美元併購勞斯萊斯控股(Rolls-Royce Holdings)旗下民間能源事業,儘管勞斯萊斯為英國企業,但該事業主要業務範圍在美國,西門子擬將擴大成立的能源部門總部移至美國。

德美商會總裁里格(Dietmar Rieg)表示,「德國企業總是希望到客戶所在的地方。」

許多因素促使德國公司熱衷併購美國企業,包括利率位於歷史低點、歐洲經濟成長遲滯、美國經濟成長和能源價格下滑、以及欣欣向榮的德國企業手握大把現金。

Dealogic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德國企業在美併購金額已接近700億美元,僅次於加拿大的770億美元。Dealogic並表示,德企今年對美國的投資已寫下近20年之最。

我們的看法:

第一、GE剛斥鉅資買了法國Alstom,現德國Merck又倒過頭來買美國公司,兩大洲互相M&A會越來越多。

第二、基本上這和近年全球產業大整合的趨勢相關。

第三、德國經濟成長強勁,企業營利良好,自然有海外併購的強烈慾望。

第四、歐美企業相互整合,中國公司走出去,全球化是未來大洪流,台灣企業一定要有全球化思維,否則難逃滅頂命運。


半導體
中國半導體新政策將打造1條龍世界級大廠,中央投資資金傳提升至1500億人民幣(7381.5億),台灣IC設計廠首當其衝!資策會表示,中國中央地方配合基金控股整合產業,挖角台灣人才更直接進駐台元科技園區,成立分公司或代理公司,台廠避無可避,除了與中國地方政府合作之外,僅能多元布局以減少對中國市場依賴。

中國整合工信部、財政部、科技部相關資源,按照國務院《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的工作重點,除了中央成立大型基金透過控股整合之外(清華紫光、大唐電信等),地方政府基金重點選擇支持地方龍頭(北京也有300億元人民幣投資資金),更透過外商攜手本土半導體廠合作,讓技術資金並進。
以今年ICIntegrated Circuit,積體電路)設計產值來看,台灣產值達175億美元(約5280億台幣),中國也有150億美元(約4530億台幣),但年成長率中國已達16.1%,與台灣18.8%相去不遠,且在政策扶植下,中國IC設計營收在產業佔比去年已達32%,超過台灣26%

兩岸在行動電話基頻晶片競爭激烈更是不在話下,但最讓市場關注的是IC設計產業最重視的研發人才,中國廠商挖角方式也更進化,現在直接進駐新竹台元園區成立代理公司,台北內科園區也時有所聞,中國廠商挖角行情除了將台灣人才薪水直接將台幣換成人民幣(約4.92倍),且台廠研發人才也可在台灣上班,先前聯發科糾內鬼案就是一個案例。

MIC資深產業分析師施雅茹表示,中國政府扶植產業,讓國內IC設計廠首當其衝,因此轉進與地方政府合作,以聯發科為例,除了與合肥地方政府合作成立車用IC杰發,新興領域也投入車用IC、電子錢包,且穿戴平台Astor在白牌市場也有斬獲。

瑞昱(2379)新領域應用則聚焦車用IC、智慧家電等,瑞昱的車用IC也與歐洲大廠有合作;此外,不少廠商也積極卡位新市場如物聯網、指紋感測器領域,減少對中國倚賴程度。

台灣IC設計廠商低調表示,正密切關注中國扶植IC設計產業政策,且進行多元化布局及開發不同市場,以降低衝擊,且台灣IC設計產業多具備內部參考設計的優勢,廠商還是有其競爭力可做出差異化產品。

產業趨勢專家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表示,台灣電子下游產品都在中國生產,所以中國是IC最大市場,中國廠商當然會扶植自己的供應鏈,也鼓勵廠商用本土品牌IC產品,同樣的狀況已在面板產業發生。

至於如何留住工程師,避免挖角,吳金榮認為,行政院敲定的員工獲配股票500萬元額度起不了多大作用,如果能重新實施員工分紅配股,將是台灣IC設計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半導體基金全力往前衝,台灣上上下下從央行總裁、經濟部長都著急了。

第二、關起門來,絕對不是辦法,而且是下下策,將來大陸重新挖人即可,連投資都省了。

第三、台灣一定要懂得用金融和資本運作的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結合PE去併購歐美或國內其他業者,壯大自己實力。

第四、打不過他就加入他,另一個方式是作組織改變,切出一部份業務和中國業者合作。

第五、台灣轉型太慢,未來IC商機不在IT,而在物聯網、汽車、醫療等領域,這些地方連台灣業者都在學習,市場在海外和中國大陸,我們若沒有作為,人才跳槽機率很大,因為這是新藍海。

英特爾/展訊
全球半導體龍頭英特爾積極布局大陸市場,消息指出,英特爾將斥資15億美元(約新台幣450億元),入股聯發科手機晶片勁敵展訊通信,估計持股兩成,具體投資案最快本周公布。

聯發科發言人顧大為昨(24)日不願對此置評。據了解,先前便傳出英特爾入股展訊的消息,這次知情人士直言近期將拍板,市場憂心展訊挾英特爾作為後盾,將對聯發科造成龐大壓力。

聯發科股價近期受手機晶片降價等負面消息衝擊,走勢疲弱,昨天英特爾入股展訊的消息傳出之後,市場買盤信心潰散,終場下跌25元、收448元,下探波段低點。

鳳凰科技昨天報導,有消息人士透露,英特爾入股展訊的具體投資案本周公布。據另一名消息人士稱,英特爾入股之後的合作也將展開,包括英特爾位於大連的工廠將生產展訊的產品,而大陸華強電子產業研究所研究總監潘九堂還透露,英特爾將把Core 系列的中央處理器(CPU)授權給展訊。

英特爾與展訊本是競爭對手,如今英特爾透過參股展訊強強聯手,聯發科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展訊在基頻處理器市場急起直追,在今年第1季取代英特爾,成為全球第三大廠商,據Strategy Analytics統計,該季前三大的高通、聯發科與展訊市占率分別為66%15%5%

展訊是大陸本土手機基頻晶片設計商與最大供應商,具大陸國資背景,以打價格戰聞名,曾是聯發科在2G時代的頭號競爭對手,一度讓聯發科的大陸2G晶片市占率從八成下滑至五成。

近日展訊再度發起3G WCDMA規格晶片的低價戰,其7美元的報價大幅低於聯發科的10美元。港商德意志證券指出,聯發科受到高通、展訊的價格戰影響,預估明年毛利率將由今年的48.6%下滑至46.2%

按照英特爾15億美元持股20%計算,展訊目前估值猛增至75億美元,遠高於去年其從美國納斯達克私有化下市的價格。

展訊曾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2013年被大陸國有獨資公司清華紫光以17.8億美元收購後下市。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對台灣業者來說是一大警訊,為何Intel不入股台灣企業呢?

第二、台灣總是認為技術比中國強,其實別人用資本運作的力量就可以打敗你。

第三、Intel策略實在聰明,高通在大陸遭到重罰,Intel卻趁機和大陸結成親家。

第四、台灣業者要趕緊整合成策略聯盟,否則會面臨大災難。

紅色供應鏈
資策會MIC昨(24)日示警,被電子業喻為「紅色供應鏈」的大陸零組件廠,對台灣電子業威脅再起,近期「Wintel」陣營兩大要角—英特爾、微軟開始向陸企靠攏,扶植當地企業、提供補貼以衝刺平板、智慧型手機出貨,將對宏達電、華碩等品牌廠構成強大壓力,衝擊台灣零組件。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楊正瑀表示,隨著個人電腦(PC)市場需求下滑,各品牌廠銷售重心以行動運算為主軸,加上平板電腦、智慧手機近年來掀起低價風潮,促成大陸品牌崛起,並持續擴大大陸當地自製率與本土組裝業者比重下,侵蝕台灣產業成長空間。

楊正瑀表示,售價約3959美元(約新台幣1,2001,800元)之間的低價平板,大陸供應鏈提供的零組件占產品比重高達80%

不僅大陸品牌廠使用紅色供應鏈的產品,微軟等國際大廠,也轉向陸廠採購硬體;舉例來說,與聯想合作的聯寶,今年明顯提高陸系供應商比重。

值得關注的是,過去與台灣合作密切的微軟與英特爾,近期也開始向大陸靠攏,例如微軟在大陸設立研發中心;英特爾則積極扶植比亞迪、龍騰光電、京東方等大陸供應鏈。此外,「Wintel」陣營也提供大陸品牌廠行動裝置補貼或免授權金的優惠,拉攏當地企業,中低階智慧機為例,英特爾強化其手機晶片滲透率,補貼陸品牌廠每支913美元不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電子業供應鏈,對台灣形成威脅,不是今年才開始,但今年是我們真正感到痛苦的一年。

第二、連許多產業鏈的龍頭也受到重創,最近勝華就是一個例子。

第三、台灣企業調整腳步太慢,現在要補救已經有一點晚了。

第四、大陸不一定是台灣的敵人,有的時候,基於現實,也可以和大陸業者結盟成夥伴。

英國政府債券
櫃買中心國際債券市場「強強滾」,人民幣計價的寶島債與美元計價的國際債,其發行總額雙雙上演「破百」佳績。近期市場傳出,中國銀行盧森堡分行及英國政府,皆有意來台發行國際債券,儘管發行細節仍待商榷,但已顯現出國際債市熱絡程度。

繼上周櫃買中心董事長吳壽山從盧森堡返台,並且帶回豐碩成果後,受到近來美元走勢強勁,海外金融機構或企業以美元計價的發債成本可望降低,激勵近期國際債券市況增溫,根據櫃買中心日前統計,國內美元計價國際債券共達20檔,且發行總額逼近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000億元)。

陸銀近期以來熱衷於來台發債,先前9月初中國銀行台北分行已來台發行3檔人民幣計價寶島債,分別為2年期券發行5億元、年息3.25%,5年期券發行10億元、年息3.75%,及7年期券發行5億元、年息4%,發行總額共計20億人民幣,創下陸銀在台分行首次發行寶島債紀錄。

中國銀行不僅在台分行已發行寶島債,近來市場又傳出,中銀盧森堡分行也有意來台發債,惟計價幣別仍未定,但據了解,櫃買中心正積極爭取雙邊掛牌的交易機制。

至於英國政府有意來台發行政府公債,由於以前台灣從未有海外政府來台發債的前例,礙於現行法規無法讓海外國家政府來台發債,因此櫃買中心主管表示,發行海外國家政府公債細節仍未定,且國內必須先將審核財報或其餘項目等現行法規做進一步修正後,英國政府才能順利來台發債。

另外,國內第1檔金融機構以外的海外企業美國電信商威訊(Verizon)已於前天(23日)來台發行美元計價國際債券,外界也關心,台灣企業發行寶島債市況能否增溫,櫃買中心債券部主管昨(24)日表示,年底將有一家台灣企業在台發行寶島債,發行規模不小,有機會引起市場關注。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資金成本低廉,連主權國家也想來台發行債券。

第二、台灣國際戰券發行市場已近100億美元,未來倍數成長不是問題。

第三、但我們認為主管機關更應該加速推動外企及陸企來台發行寶島債,因為我們寶島債的市場遠遠落後點心債。

第四、台灣離岸人民幣存款自從到了3,000億就停住了,未來一定要加速新金融產品的發行,才能打開僵局。

海外併購(東協)
日經新聞報導,東南亞企業海外投資持續增長,並且積極進行併購以擴大版圖,2014年上半進行的海外收購金額締造新猷,其中華人企業扮演重要推手。

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Dealogic調查,東南亞國協(Asean5個主要成員國企業在今年上半進行194件海外併購案,交易金額總計達264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交易規模前十大的併購案買家皆為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新加坡的企業。根據資料分析,其中3家實為泰國和馬來西亞的華人企業家所有。

東南亞華人企業家實常會透過新加坡子公司進行併購。例如,泰國華人大亨蘇旭明(Charoen Sirivadhanabhakdi)的TCC集團旗下新加坡房地產企業Frasers Centrepoint,在今年6月宣布收購澳洲房地產業者Australand Property。截至87日,Frasers Centrepoint斥資14.7億澳元(約13.6億美元)買下Australand 60%的在外流通股份。

另外,新加坡棕櫚油業者豐益國際(Wilmar International)與1家香港投資公司近期以13億澳元買下澳洲食品廠商Goodman Fielder,豐益即為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郭鶴年持有。

東南亞華人企業家往往在當地政府早期經濟發展階段贏得經營權,使其累積大量財富。

蘇旭明家境貧寒,甚至沒錢完成小學學業,他在泰國政府將酒精飲料事業私有化時取得機會,打造自己的飲料事業,隨後持續壯大至泰國飲料業龍頭。據《曼谷郵報》(Bangkok Post)報導,蘇旭明家族為泰國最大地主,擁有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郭鶴年的事業亦在馬來西亞工業發展政策的支持下不斷擴張,他與馬來西來政府合作打造馬國第一家糖廠,如今享有「亞洲糖王」之稱,掌握馬國糖業的80%,並且在全球拿下10%市占率。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東南亞國家都積極海外併購,對台灣而言是一大警惕。

第二、東南亞各國財團當道,都是幾大家族在控制M&A

第三、東南亞企業家對投資澳洲有很高的興趣。

第四、食品業是東南亞企業近期投資的熱點之一。

富田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2008年推出全球第1輛純電動超跑Roadster,這輛超跑的心臟馬達,出自總公司設於台中市神岡區偏僻巷弄裡的富田電機。6年來,富田已成為特斯拉電動車馬達的全球唯一供應商,今年供應量預估可達5萬顆,明年估將倍增到10萬顆以上。

富田在伺服馬達的研發能力,不僅獲得美國特斯拉的青睞,也吸引歐洲、日本等國際車廠及陸資的關注,紛紛爭取與富田洽商合作機會!結果由中鋼集團子公司中盈投資開發搶得先機,昨(23)日公告以每股53.5元的價格,合計投資3.52億元購入富田25.3%的股權,中盈投資將成為富田最大的股東。

富田電機董事長兼總經理張金鋒指出,中鋼集團是國營事業,也是國際大廠,「中鋼成為策略性夥伴後,有助於富田進一步國際化,同時也代表政府以具體行動支持富田」。

張金鋒提到,特斯拉車廠早期使用的矽鋼片,都是由美國AK鋼鐵廠供料;直到2007年,當特斯拉車廠主動找上富田時,富田以中鋼的矽鋼片為樣品供料給特斯拉,中鋼因此也成為特斯拉電動車的間接供料商。

在中鋼集團入股富田後,張金鋒認為,未來不僅供料將更穩定,價格也更具彈性,對於協助富田改善制度、經營管理與國際化都有正面效益,「特斯拉車廠知道後,應該也會樂觀其成」。

其實,不只美國特斯拉,包括歐系、日系,甚至台灣國產品牌「納智捷」汽車,目前都在積極投入電動汽車的研發,其車用馬達皆出自富田;此外,包括日月潭、愛河的電動船;立凱、華德所生產製造的電動大巴士,馬達也都由富田主導開發。

張金鋒表示,為了滿足特斯拉電動車逐年成長的馬達需求,富田砸下3億元重金、在台中豐洲工業區一期園區打造馬達工廠,今年下半年已開始量產,將成為特斯拉車用馬達專屬生產線,年產能約達30萬顆。

不過,30萬顆年產能,仍無法滿足特斯拉電動車3年後的車用馬達需求。因此,張金鋒已預訂豐洲工業區二期園區5,000坪土地,規畫3年內斥資10億元打造產能規模更大的馬達工廠。

張金鋒表示,富田在特斯拉電動車馬達加持下,今年營收可望大幅成長3成、挑戰12億元,EPS估計45元;在中鋼集團入股後,將推動富田於107年股票上市櫃,預估屆時富田的年營收可達30億元、EPS上看8元。

由於特斯拉車廠的馬達訂單,已占了富田年營收的3成,目前是富田最大的單一客戶。張金鋒說,為了分散市場,富田不僅與國際品牌車廠共同研發車用馬達;對於現有的工業用馬達,也積極朝高效率馬達提升,明年準備外銷日本、搶食產業設備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富田之前有中國大陸業者想要參股,結果被經濟部投審會封殺,因為電動車是策略產業。

第二、中鋼是策略投資者,又能上下游垂直整合,投資富田理所當然。

第三、中鋼是以旗下創投公司投資富田,可能因為以上市公司投資審批比較麻煩,時間會來不及。

第四、我們認為富田沒有不和中國大陸業者合作的理由,未來可以考慮在大陸和陸資成立合資公司。

主權基金
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主張成立主權基金,用政府基金去買美元、對外投資等「建議」;官員指出,四大政府基金已經在做了,早已赴海外投資。

央行總裁彭淮南亦曾在立法院公開表示,贊成由政府基金組成類似「主權基金」;避免資源各自為政、造成資源浪費。

但央行強調,「外匯存底」與「主權基金」的目迥然不同,二者操作原則必然也不同。

央行解釋,外匯存底的目的是提供一國對外交易的流動性,是為挹注國際收支發生短絀時的外匯需求,目的在於調節供需、維持有秩序的外匯市場;因此,在資產操作原則方面,必須是保持高度的安全性與流動性。

至於主權基金,央行說,其目的為財富管理,以未來及當代國民未來福祉為重要考量,目的是在於創造更多的財富;所以,操作上可承擔較高的短期價格風險,獲取長期較高的報酬率。

央行認為,基於前述兩大理由,不宜將「外匯存底」以「主權基金」的方式操作。

許嘉棟也批評央行,為了穩定匯率,4次付出物價上漲的代價;彭淮南日前說,自1998年至2013年間,台灣的物價平均漲幅相對低且穩定,略高於瑞士,且大都落在2%以下,低於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南韓等鄰近國家。

對於許嘉棟說,央行既然有逾4,0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作為後盾,不用擔心國際資金大舉動,「幹嘛擔心市場開放呢?就開放一下嘛,為何把這些外匯業務都封殺呢,必要時還是可恢復外匯管制。」等等,官員深感不以為然。

官員認為,「外匯管制」豈能兒戲,說開放就開放,說管制就管制?

我們的看法:

第一、彭淮南一直反對用外匯存底高做主權基金,沒有什麼道理。

第二、簡單的說,就是本位主義,彭總裁只在乎和他自己有關的事,對其它的事並不關心。

第三、許嘉棟董事長說得很對,央行有逾4,0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作為後盾,不需擔心國際資金大舉動。

第四、全世界大部分央行都有以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如新加坡和中國大陸,台灣沒有做不成的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