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聯電 廈門, 環球晶圓, 軟銀, 國際郵輪集團, 借殼, 緬甸, 惠普, 華爾道夫 安邦, 李嘉誠, 光明食品, TCL HTC


聯電/廈門
晶圓代工大廠聯電昨(9)日董事會通過決議,將自明(2015)年起5年內投資13.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09億元),與廈門市人民政府及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合資設立12吋廠;此是台灣首次登陸參與籌建12吋。

業界指出,聯電透過入股廈門12吋廠投資案,將可爭取大陸官方主導設立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補助。

聯電昨也公告9月營收達122.56億元、月增率7.4%創歷史次高,其中晶圓代工營收達次高水準,太陽能電池等新事業營收則因接單大舉回流,較8月大增逾7成。聯電第3季合併營收達352.13億元,雖然季減1.8%,但仍創下歷史次高,優於市場法人普遍預估的345350億元。

聯電董事會決議,與廈門市人民政府及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簽訂參股協議書,共同合資在廈門設立12吋廠。聯電將向主管機關申請參股,預計2015年起,5年內投資約13.5億美元,依計畫進度分期出資。聯電強調,參股計畫將依循我國現行法令的模式及技術,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

聯電執行長顏博文表示,大陸半導體內需市場規模已達世界第一,惟現階段自製比重仍低,實際進口總額高於進口石油,金額非常龐大。在中國政府持續關注半導體產業之下,近期不斷提出許多政策,期望能加速提高內部設計與製造晶片的比例,多管齊下以扶植半導體產業。

顏博文指出,參與快速成長的大陸內需市場的最佳方式,是以其境內半導體製造廠爭取全球IC設計業務。聯電希望透過此次參股計畫,提供客戶在中國製造晶片的選擇,同時貼近市場,以滿足更多在地IC設計業者的需求,追求聯電進一步的成長。廈門是中國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與台灣之間的交通便捷,利於管理及工程人力支援,是一個設立晶圓廠的理想地點。

目前聯電持有蘇州8吋晶圓代工廠、和艦科技86.88%股權,未來參股公司將建置12吋晶圓廠,先期提供55奈米及40奈米,規畫最大月產能為5萬片,總投資金額達62億美元。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規定,暫不開放國內業者赴大陸投資設立新晶圓代工廠,但開放併購、參股投資大陸晶圓代工廠,惟製程技術須落後國內該公司2個世代以上,並須經過「關鍵技術小組」審查。業界分析,聯電只要14奈米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在2016年後進入量,廈門12吋廠投資案可望獲得政府放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台資目前在大陸最大規模的半導體投資項目,具有指標意義。

第二、經濟部的態度是支持,民間也不見反對的聲音。

第三、為什麼?因為台灣在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早就沒有任何優勢,三星在西安投資75億建立最先進的FLASH廠,英特爾最近斥資鉅資入股大陸IC設計龍頭展訊。

第四、台積電沒有必要赴大陸投資,因為台積電的實力全球數一數二,當然要固守台灣,往高端發展。

第五、聯電排名從全球第二跌到第五,只能仰賴中國市場,異軍突起。

第六、中國為了發展半導體市場,除了成立1,200億人民幣產業基金,也會給予外商很多獎勵措施,這是聯電投資廈門的原因之一。

環球晶圓
中美晶(5483)旗下的半導體金雞母環球晶圓,預計於本月登錄興櫃,最快於明年第3季轉上櫃。

中美晶總經理徐秀蘭昨(3)日表示,配合環球晶圓在興櫃掛牌,中美晶將釋出約2%持股,後續會再伺機釋出。她強調,中美晶將會秉持照顧股東的原則,讓股東依持股比例,優先認購環球晶圓登錄興櫃前的增資股票。

環球晶圓目前是全球前六大半導體矽晶圓廠,獲利穩健,中美晶當初分割環球晶圓,遭部分中美晶股東質疑,怕失去賺錢的金雞母,後來分割案仍順利通過,中美晶這次規劃環球晶圓興櫃掛牌僅釋出2%股權,讓公司仍能保有對環球晶圓最多持股。

另外,中美晶後續規劃環球晶圓轉上櫃,因此依規定必須釋出更多股權。徐秀蘭說,未來中美晶對環球晶圓持股,仍會維持六成以上的高水準。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晶為照顧其股東,規劃在環球晶圓明年轉上櫃之前,透過增資發行新股,讓中美晶股東依照持股比例,優先認購環球晶圓的股份。中美晶為此還將環球晶圓興櫃釋股的券商承銷持有成本訂為60元,以免後續第二階段讓中美晶股東認購時,因認購價格過高,失去照顧股東的意義。

中美晶半導體業務藉由多次併購案,帶動營運規模不斷成長,先於2008年併購美國Globitech,後續又於2012年購併日本Covalent Materials旗下半導體矽晶圓事業部。目前環球晶圓生產據點包括台灣、大陸、日本與美國等地,其中日本為生產重心,由於近期日幣明顯走貶,因此環球晶圓可望享有匯差,費用可因此降低。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美晶在盧明光董事長帶領下,完成了許多併購,其中規模最大的代表作是2012年買下日本Covelant的晶圓事業部。

第二、先併購再分拆是歐美及香港許多大財團慣用的操作方式。

第三、根據台灣上市公司母子公司規範,中美晶對環球晶圓的持股比例必須降至70%以下。

第四、值得注意的是中美晶為了照顧小股東,將來會讓小股東依照持股比例,優先認購環球晶圓上櫃前的增資股票。其實水平分割也可以達成這個目的,但中美晶就無法成為環球晶圓的控股公司。

第五、台灣需要有更多像環球晶圓這樣的公司,進行靈活的跨國併購和資本市場操作。

軟銀
在前谷歌叛將的協助下,日本電信大亨孫正義的投資版圖成功擴展到美國娛樂業,他旗下的軟體銀行周四宣布斥資2.5億美元,入股製作《哥吉拉》和《環太平洋》等賣座片的好萊塢製片公司傳奇影業(Legendary Entertainment)。

按照協議,軟銀可取得傳奇影業將近10%的股權,雙方還擬成立合資企業,充分利用傳奇影業的數位和行動影視平台資源,深耕中國及印度市場。這項投資案預計本月底之前完成。

軟銀宣布入股傳奇影業的前幾天,才有媒體披露軟銀與夢工廠動畫(DreamWorks Animation)展開收購協商,但兩家公司從未證實這項消息,據傳談判冷卻陷入膠著。

傳奇影業執行長圖爾(Thomas Tull)表示,軟銀將「獲得大好機會跨足媒體與娛樂業。」

軟銀網路暨媒體公司執行長阿羅拉(Nikesh Arora)也在傳奇影業網站上發文指出,內容創作者可利用軟銀的網路媒體資源走向國際舞台。

阿羅拉2個月前意外宣布離開谷歌跳槽到軟銀,現今終於繳出成績單,成功撮合軟銀與傳奇影業結親,幫軟銀創辦人兼執行長孫正義順利進軍好萊塢娛樂事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軟銀併購夢工廠的計畫可能遇到了障礙,但是這卻沒有阻止其進軍好來塢的決心。

第二、數位企業投資媒體似乎已成為趨勢,不論是阿里巴巴或騰訊都積極往此方向布局。

第三、台灣有充沛的文創資源,但是缺乏像軟銀及阿里巴巴這樣的數位平台或互聯網企業,未來很難進行資源整合。

第四、軟銀最適合的還是投資併購中型規模的歐美企業,先前其投資美國電信業巨人SPRINT也遭到美國政府公平交易委員會抵制。

國際郵輪集團
在美國維多利亞郵輪集團昨(7)日宣布,將砸下50億美元(約新台幣1,500億元)、58年內在彰濱工業區打造郵輪碼頭觀光區,包含郵輪母港及五星級飯店、購物商場等水岸觀光設施;同時也要在台灣建造2410萬噸級以上的豪華郵輪,把彰濱打造成為「亞太郵輪產業中心」。

這是彰濱工業區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之後,首樁重大投資案,投資規模一舉超越Google

彰化縣政府昨天在縣府舉行「彰濱工業區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暨招商引資簽約」儀式,由彰化縣長卓伯源與維多利亞郵輪集團總裁畢東江主持,雙方當場簽下高達50億美元的合作投資意向書。

卓伯源表示,期許未來的彰濱,成為不亞於新加坡「Marina Bay」濱海灣的高端觀光服務業重鎮。

昨天參與簽約儀式者包括全球最大COSTA郵輪集團前總裁Mr.Foschi、上海市水上旅遊促進中心副理事長戴志剛以及維多利亞集團合作廠商等。

畢東江表示,全球郵輪客源每年高達2,000萬人,預估未來510年,還會再增1,000萬的客源,且集中在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大陸。

畢東江表示,為提前布局大陸蓬勃發展的郵輪市場,集團將利用彰濱工業區廣達300公頃腹地,打造一座郵輪母港,可一次停靠4艘大型郵輪,同時也會在上海、南韓及日本尋找合作的港灣,積極搶攻大陸及東南亞的郵輪市場。

1971年從海洋大學商船系畢業的畢東江,因對郵輪旅遊產業貢獻卓越,曾獲頒海洋大學名譽商學博士學位;其父親於經濟部退休,又曾在「世界船王」中國航運公司董浩雲手下服務。他個人有一個夢想,就是行遍大江、大海,如今打造亞太郵輪產業中心正是圓夢的開始。

維多利亞郵輪集團成立於1993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是知名的豪華郵輪集團,1994年進軍中國大陸,成為長江三峽郵輪的先驅和創新者,有五星級超豪華郵輪評價;也獲得世界各地的旅客的讚譽。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投資案,不僅是因為規模大,也在於其投資內容。

第二、三十年前,外商將台灣定位為製造基地,後來又成為研發中心,但本案是娛樂生活產業。

第三、更難得的是,這是以「兩岸」為出發點,這就真正抓住未來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第四、未來的彰濱,希望成為不亞於新加坡「Marina Bay」的高端服務重鎮,這是經濟部和彰化市可能連想都沒有想過的投資開發角度。

第五、中國大陸十二五計畫,著重生活產業,未來中產階級對於食衣住行育樂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大陸企業家看得到,海外華人看得到,就是台灣人自己不知道。

第六、維多利亞要建的是一個系統工程,總共有四艘大型郵輪,同時會在上海、南韓和日本尋找合作港灣。把台灣放進世界的地圖內,放進企業家的系統藍圖內,台灣才會有真正的價值。

借殼
去年「胖達人」入主基因國際(6130)炒股事件餘悸猶存,金管會去年12月修訂新規章,針對借殼上市櫃公司從嚴規範。櫃買中心昨(6)日公告,進一步修正借殼公司監理規定,將「全體董事變動2分之1」認定標準刪除,改採實質審核,目的在於讓借殼的認定更精確、更有彈性,計有6家上櫃公司得以排除。

為了杜絕借殼上市的歪風,去年12月「借殼條款」上路後,因增列有價證券須停止買賣6個月觀察期,且2年期限內若未達到獲利規範或普通股規範條件,恐面臨下市(櫃)風險,但「緊箍咒」仍奏效,今年以來上市櫃公司借殼風氣已大幅下滑。

櫃買中心表示,由於去年借殼規章上路後,上市櫃公司只要全體董事變動2分之1,就必須列入「經營權及營業範圍異(變)動專區」,若一達到認定標準,企業很可能就被列入6個月停止買賣的觀察期。

櫃買中心主管說,經過今年以來的企業檢視,發現有許多公司因內部進行轉型,或是引進新業務、商品,甚至與其他公司策略聯盟等種種因素,造成營業範圍變動,不少上市櫃公司因此遭列關禁閉名單。

櫃買中心為解決此一現象,決定進行部分條文修訂,以避免未實質被借殼的公司遭列名單中。櫃買中心指出,經依新規定重新檢視後,現行公開資訊觀測站列入「經營權及營業範圍異(變)動專區」的公司,包含昶洧(4529)、訊利電(5455)、遊戲橘子(6180)、協益(5356)、智基(6294)及英格爾(8287)等6家上櫃公司,因不符新規定故予刪除,其餘則依規定持續追蹤。

此外,目前仍符合借殼條件的上櫃公司有冠華(8077)及美嘉電(4415)等2家,櫃買表示,這2間上櫃公司將依照規定持續追蹤,若未來發生營業範圍重大變更,將會限制相關有價證券停止買賣。

櫃買中心說明,上櫃公司若發生經營權異動且營業範圍重大變更時,會先停止買賣6個月,做為觀察期;在6個月觀察期內,公司若符合資本額、獲利能力及公司治理等要件,即可申請恢復普通交易,但若期滿卻仍未符合規定條件者,則改列為預收款券。

而公司在預收款券後2年內若無法符合恢復普通交易條件者,會再次停止有價證券買賣,6個月期間內仍未改善,就必須下櫃。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不良的法規應該適時修正,反映市場真實狀況,這次政府主動修改借殼法規就是一個好的範例,值得肯定。

第二、台灣以往有因噎廢食的現象,一個「胖達人」事件就造成借殼上市法規大幅度收緊,絕非健康現象。

第三、誠如櫃買中心所說,許多公司因內部進行轉型,或引進新業務、商品,甚至與其他公司策略聯盟,都會造成營業範圍變動。台灣企業需要轉型,原來借殼上市法規就是阻礙台灣企業轉型的重大因素之一。

第四、另外一個影響台灣上市公司轉型的法規是私募,上市櫃公司引進策略性投資人必須鎖定三年還不確定是否能轉換為流通股,大幅打擊策略投資人參股的意願。

緬甸
台灣銀行業首場「亞洲杯」競賽全軍覆沒。華爾街日報上周報導,緬甸中央銀行宣布,准許9家外資銀行在緬甸開業,包括3家日本銀行、2家新加坡銀行,以及大陸、馬來西亞、泰國、澳洲各1家銀行;台灣有3家銀行入圍爭取,可惜全數落選,都沒搶到開業資格。

台灣的第一銀行、玉山銀行及國泰世華銀行,已在緬甸仰光設有代表處,且今年6月獲金管會核准,可向緬甸當局申請設立仰光分行;這是金管會宣布打亞洲杯政策以來,國銀首次集體出國打仗,雖然公、民營精銳盡出,可惜都落選。

相關業者表示,緬甸央行透露,要等9家外銀開業營運後,再評估是否發放外銀營業執照,估計要再等個1年半,才有機會再爭取在緬甸設據點。

緬甸長年拒外資於門外,此次破天荒打開大門,吸引逾30家外國銀行爭搶緬甸銀行開業執照;最大贏家是日本,日本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三井住友銀行和瑞穗銀行各獲1張營業執照。

在緬甸軍政府時間,日本即與緬甸維持密切關係,緬甸民選政府上台後,日本政府與企業聯手加強對緬投資,此次日系銀行搶到3張緬甸外資銀行執照,全勝而歸,不令人意外。

新加坡銀行也是自軍政府時期,即與緬甸保持良好關係;新加坡大華和華僑銀行各拿到1張執照,但頗受台灣金管會推崇的新加坡星展銀行則落選。

另外4家獲准在緬甸開業的外資銀行,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馬來西亞馬來亞銀行、泰國盤谷銀行及澳盛銀行。

華爾街日報指出,9家外資銀行將有12個月準備期,但每家外資銀行只能在緬甸開設1家分支機構,且不包括零售銀行業務;外銀目前在緬甸只能做外幣貸款,不能做緬幣貸款,除非這些外銀能與緬甸當地銀行形成合作關係。

外電指出,有43家外國銀行已在緬甸設代表處,在緬甸設代表處,是在緬甸申設分行的基本門檻,緬甸央行此次廣發英雄帖,邀請已設代表處的外銀提案申請營業執照。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銀行在東南亞投資,動作頻繁,現在澆一下冷水也是好事,可以自我反省。

第二、台灣金控沒有深耕東南亞市場的規劃,決心不夠,當然無法拿到緬甸外資銀行執照。

第三、東南亞是極其龐大的市場,但我們必須承認台資銀行未來面臨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第四、台灣缺乏開發東南亞市場的國家戰略,唯一比較有想法的是金管會的「亞洲盃」,但假如沒有經濟部的配套措施,未來也是散彈打鳥。

惠普
科技大廠惠普公司(HP)六日宣布,將分拆成兩家公司,一家專注個人電腦(PC)和列印事業,另一家經營企業硬體與服務事業,希望提振旗下事業的競爭力。惠普並宣布將擴大裁員五千人,使得二○一二年開始實施的重整計畫總共將裁減五點五萬人,相當於目前超過卅萬員工的六分之一。

惠普明年將以發放免稅股票給股東的方式進行分拆,惠普台灣員工昨天也證實收到通知信,分拆將於明年十月底生效。受這項宣布激勵,惠普股價六日盤中大漲百分之五點四。

國內代工廠則指出,惠普明年筆電下單規畫已陸續出爐,分拆對接單業績影響不大,未來惠普PC部門仍有機會重返筆電龍頭地位,對代工廠有利。

惠普分拆後,執行長惠特曼將擔任新「企業事業」的執行長,同時擔任「PC與列印事業」董事長。現任首席獨立董事魯索(Patricia Russo)將擔任企業事業董事長;PC與列印事業執行長將由原部門主管威斯勒擔任。

分拆惠普為兩家公司的構想起源很早,二○一一年惠普執行長惠特曼曾中止前任亞帕瑟可分拆個人電腦(PC)事業的計畫,但最近這個構想死灰復燃。熟悉內情人士透露,儲存設備製造商EMC日前曾與惠普洽談合併事宜,考慮把儲存、伺服器、軟體和安全等部門合併為一家公司。

密西根大學企管教授高頓說,惠普分拆對股東價值長期影響不大,但惠特曼如何兼顧企業事業的全職執行長、和PC與列印事業董事長的職務令人擔心;董事長職務需要花很多時間在策略層面的工作。

惠特曼自二○一一年九月出任執行長後,便大力引進新產品,並裁員以削減成本,希望扭轉這家矽谷傳奇公司的營運頹勢。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崛起導致惠普在行動電算領域落後對手,去年將最大PC製造商地位則拱手讓給大陸聯想。

惠特曼二○一二年開始實施的重整計畫,至今已裁掉三點四萬人,原本的目標是瘦身五萬人,六日宣布加碼五千人,共裁掉五萬五千人。

惠普PC與列印事業二○一三年度營收達五百五十九億美元,科技解決方案事業營收則為五百五十六億美元;後者為其他公司提供系統支援和諮詢服務。PC與列印事業的營業利益為四十八點四億美元,企業服務部門的營利則為五十八點五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美大型企業,進行組織改造是趨勢。金融海嘯時,大型企業當道,因為要禁得起風浪,現在則要更focus

第二、分拆有助於引進策略合作夥伴或者和同性質的公司合併,HPEMC洽談合作,將儲存、伺服器和安全等部門合而為一就是一個例子。

第三、這個動作三年前前任CEO也做過,但是遭到大幅抗拒,並導致其下台,然而此次捲土重來卻一片叫好,可見政策的時間關鍵點很重要。

第四、IT產業全球都很辛苦,不只是惠普,還有韓國三星,將面臨有史以來財務表現最糟的季度,這是全球現象,但沒有人像台灣,不自我檢討,反而把大部分責任都歸給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崛起。

第五、聯想現在是世界第一,原因值得深入探討,不能說這完全是因為中國大陸官方的支持或補貼,政府對聯想既沒有大幅的投資,也沒有以公家力量廣泛採購,聯想成功的關鍵在於「轉型」與「全球布局」。

華爾道夫/安邦
充滿傳奇色彩的紐約華爾道夫(Waldorf-Astoria)飯店以十九億五千萬美元(約台幣五百九十三點五億元)的歷史天價,賣給中國大陸安邦保險集團,但擁有飯店的希爾頓集團將可繼續經營飯店一百年。

紐約華爾道夫飯店是美國飯店史的一頁傳奇,也是紐約知名的地標,現在賣給中資企業。

四十七層高的華爾道夫大飯店一九三一年落成啟用時,是全世界最高和最大的旅館,在曼哈坦中城的公園大道占了一整個街段,共有一千四百十三個房間,一九九三年加入帝國大廈和布魯克林橋的行列,正式列為紐約市地標。從胡佛到歐巴馬,每位美國總統都住過華爾道夫每晚一萬美元的總統套房,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的官邸即設在飯店頂層。在許多紐約人心中,這裡就是紐約的王宮。

附設賭場的飯店不算在內,華爾道夫飯店的交易金額創下單一飯店買賣的新高,平均每個房間價值一百卅萬美元,略遜於廣場飯店的每房單價。雙方交易預計在今年底前完成,最遲不得晚於明年三月卅一日。

華爾道夫飯店員工表示,他們也是六日一早才接到飯店易主的消息,但他們對這一消息感到平靜。要求匿名的飯店員工表示,飯店運作一切如常,不會受業主變更影響。

總部設在北京的安邦集團成立於二○○四年,資產折合台幣超過三點四兆元,旗下有三萬多名員工,服務二千多萬名客戶。

這項備受矚目的交易,反映中國大陸對紐約房地產投資激增之勢,曼哈坦的通用汽車大樓和大通一號廣場也都被陸資收購。

華爾道夫因頗具歷史,有人認為其電梯已嫌狹窄,部分內裝陳設已有歲月痕跡,走道設計也需改善。希爾頓世界控股公司說,安邦集團同意大肆整修,讓這家充滿傳奇色彩的著名旅館恢復宏偉舊觀。希爾頓準備利用銷售所得在美國增購旅館。

飯店不動產專家福特表示,大眾對華爾道夫的雄偉氣派仍充滿想像,但曼哈坦許多五星級飯店房間富麗堂皇的程度和華爾道夫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個房間每晚起價收三百美元,華爾道夫賺不到錢,一晚要三千美元才行;但以現在的條件,無法開出這樣的價位。」

希爾頓集團擁有十一個全球品牌,資產散布九十三個國家,去年股票公開上市,成為全球最大的公開交易連鎖旅館,旗下共有四千家旅館,超過六十六萬五千個房間。

我們的看法:

第一、安邦並不是小公司,但在中國大陸以外沒有人知道,此次可謂一戰成名。

第二、八十年代日本三菱購買美國洛克斐勒中心,當時日本風光不可一世,美國擔心日本經濟會大幅入侵美國,但事後證明並未發生。

第三、同樣的道理,今天我們看中國企業走出去海外併購,也應以平常心看待,有的可能會成功,但更多可能會失敗,聯想投資IBM個人電腦也是經歷了三年艱苦的整合,才獲得最後的成功。

第四、本案收購的價格就已經偏高,安邦更願意在收購後再投資巨資整修華爾道夫,是其成功買下的關鍵。

第五、美國經濟正在強勁復甦,曼哈頓又是世界金融中心,這個案子最終應該還是會賺錢,只是時間會拖得較長,但對保險公司來說沒有問題。

第六、Blackstone當年斥巨資投資Hilton也被認為價格太高、風險太大、注定失敗,但最終卻賺進120億美元。

李嘉誠
一直熱衷於發展創意科技的香港首富、長江實業董事局主席李嘉誠,旗下基金會繼發表「人造蛋」之後,「人造皮革」也將於周內展示。他表示,將繼續大力投資有價值潛力的初創公司。

香港文匯報報導,李嘉誠私人創投基金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近年轉攻生物科技及高新科技行業,之前所公布的新科技,不論是「人造蛋」公司Hampton Creek,或是LED燈公司Nanoleaf,均對時代產生衝擊。

搜狐理財報導,在美國科技公司ModernMeadow最新拿到的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元)融資中,就是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帶頭入股。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ModernMeadow公司主要研發生物組織工程技術,透過抽取動物的細胞,可以在不進行基因改造的情況下再培植皮革,甚至肉類。

ModernMeadow2011年由Forgacs父子及一批科學家成立,他們利用新技術發展生物材料。公司網站顯示,研究範圍是以生物組織工程學,利用培植的方法製造皮革,不再需要屠宰牛、羊等動物,可以節省大量飼養費用,長遠來看,可減少畜牧業所需的土地及水源。

ModernMeadow發言人透露,新技術將可以降低皮革產品的成本,現階段主要集中製造高級牛皮,但已開始培植其他動物皮革,例如羊皮和鱷魚皮,下一步將推更多中低端產品。

富比士數據顯示,李嘉誠擁有估計超過310億美元(約新台幣9,437億元)身家,單單放於初創公司之上的投資額就高達3.5億美元(約新台幣107億元)。

雖然投資額巨大,但維港投資與李嘉誠均強調,基金不會漁翁撒網,只會專注於「顛覆性」的初創公司。

李嘉誠基金會與維港投資經常到大陸各地舉行名為「科技夾子」的展覽,5月出席廣州「科技夾子」的六家公司中,就有四家是生物科技公司。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李嘉誠以投資房地產而聞名,但這兩年真正令人對他刮目相看的是對倫敦基建以及全球新創事業的投資。

第二、李嘉誠所投資的企業,均是會對人類生活起革命性衝擊的公司,即「顛覆性」的創新公司。

第三、台灣的企業家,除了尹衍樑和郭台銘外,大多缺乏這種遠見和無遠弗屆的實驗精神。

第四、台灣最大的問題是走不出台灣,也引不進來。台灣成為大中華創新中心的關鍵是大幅面向全球,成為最有行動力的資源整合者。

光明食品
中國企業海外購併案,再添一樁!消息指出,上海光明食品集團已確認收購義大利一家產銷橄欖油的企業,並取得多數股權;這是繼5月份宣布確定購併以色列最大食品公司Tnuva56%股權之後,光明食品集團再次成功的海外購併案。

受集團海外購併利多激勵,旗下的光明乳業,昨(8)日上海股市吸引買盤湧入,市場買超1.02億元人民幣(下同),推升股價上漲0.74元,收盤價17.12元,漲幅4.52%,優於大盤表現。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光明食品集團是透過旗下子公司益民食品(集團)公司,在義大利米蘭與當地的豐塔納家族,達成股權轉移協議,同意收購義大利 Salov集團多數股權。但光明集團並未透露具體收購金額及股權比例。

光明食品新聞發言人潘建軍表示,這是益民集團首次主導的海外購併案。此次購併案,是光明國際化進程的一部分,同時將協助Salov公司,提升生產及銷售規模。

資料顯示,Salov集團專業產銷橄欖油的企業,擁有SagraFilippo Berio兩個著名品牌,總部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地區。光明食品集團指出,目前營收約為3.3億歐元,產品銷往全球60多個國家,在美國及英國均為市場領導品牌。

光明食品集團在不久之前,已將FilippoBerio品牌橄欖油,引進中國大陸市場。

今年稍早,光明食品與英國私募股權公司ApaxPartner旗下基金,就收購以色列最大食品公司Tnuva56%股權事宜,達成初步購併協議,該次交易金額約86億以色列幣(約合153億元人民幣)。

光明食品的海外購併速度明顯加快。從2008年光明食品集團啟動海外購併策略以來,該公司已經完成瑪納森、維多麥、法國葡萄酒商DIVA等多項海外購併案。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光明集團以往的海外併購都不成功,但現在有腳步加快的跡象。

第二、台灣油品一直出問題,中國大陸相信也會有類似問題,光明收購義大利橄欖油企業相信是很正確的策略。

第三、中國大陸企業對歐洲的積極投資,是未來幾年全球M&A的主旋律。

第四、統一、康師傅雖然在大中華地區稱雄,但是尚未走向世界。統一20多年前在美國買了一個餅乾廠,但是時間太早,以致成效不彰。

第五、台灣食品已和黑心脫離不了形象,而且沒有全球布局,遲早會被中國大陸業者趕上。

TCL/ HTC
大陸家電與手機品牌TCL董事長李東生日前在微博上表示,HTC是他佩服的企業,他希望兩岸華人企業聯手與蘋果及韓國競爭。

在他發表此文之後,不少分析指向李東生在暗示TCL有意投資HTC

李東生日前在個人微博上表示,「王雪紅雖然回歸了HTC1年的時間,然而並未像賈伯斯一樣將這個品牌起死回生。HTC從多普達時代開始,就一直堅持智能手機發展方向,它和蘋果同時涉足這個產業。HTC是我非常佩服的企業,同為華人手機廠商,我希望HTC能夠在移動終端市場占領自己的位置,兩岸華人企業聯手和蘋果及韓國競爭」。

對於李東生的說法,HTC日前僅低調的表示,感謝大家對HTC的關心與建言,HTC將繼續努力。

雖然李東生並沒有明言表示要收購,但外國媒體認為,這很可能是TCL投資HTC的前瞻動作。因為TCL曾經在2004年以5,500萬歐元收購手機品牌Alcatel55%股權,並在隔年將剩餘股權全數收購,在當時是少數由大陸企業收購歐美品牌的案例。

市場人士指出,TCL集團先前購買了Alcatel虧損的手機製造業務,幫助其扭轉局面,並在中低階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這次對HTC釋出善意,可能就是想補強高端產品市場。

TCL2G時代就已經進入手機市場,但在智慧型手機方面卻起步很晚,2011年時的智慧手機銷量只有137.4萬支,遠不如HTC當時4,470萬支水準,但近年來TCL已經逐漸迎頭趕上,去年銷售量已經達到1,755.5萬支,逼近HTC2,000萬支,今年全年出貨量目標更設為4,000萬支,超越HTC只是時間問題。

HTC季年來銷量雖有下滑,但獲利已出現明顯改善,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更在上個月前往HTC總部拜訪,雙方也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合作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TCL的公開示愛,表達得相當直接。

第二、兩岸合作,開發世界市場,是未來大趨勢。

第三、TCL擠不進大陸前四強,HTC擠不進全球前十強,兩家企業為何不能談合作?形式不一定要合併,在某個領域合資也可以


第四、TCL 2004年就併購全球第六大手機廠Alcatel,繳了巨額學費,後來台灣明碁也走上相同道路,timing is everything,人才也至關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