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陸資入股台半導體, 馬雲 南華早報, 格羅方德, 輝瑞, 電商, 李嘉誠, 惠普, 東森, 元大 越南

2015.11.30創會理事長的話
陸資入股台半導體, 馬雲 南華早報, 格羅方德, 輝瑞, 電商, 李嘉誠, 惠普, 東森, 元大 越南
陸資入股台半導體
英國金融時報昨日刊出經濟部長鄧振中的專訪指出,半導體產業不應該僅著眼於台灣市場,「大陸市場也很重要」,他表示,台灣是需要適度鬆綁政策,政府已在考慮解除大陸企業投資台半導體的禁令,最快在明年卸任前,陸資參股IC設計可望解禁。

雖然鄧振中在金融時報專訪中,談的是解除陸資參股「半導體」限制,但工業局長吳明機昨天解釋,「僅限於IC設計業」,因為是IC設計業提出需求,所以才進行進行研究,預計明年農曆年後結果出爐。

至於開放陸資參股是否會以「不具主導權」為要求?吳明機說,無論同異業合作,只要利大於弊都可考量,也因為IC設計態樣多,每個合作案效果不同,未來傾向個案評估,而不是以往用通案原則處理。

根據現行規定,僅開放陸資參股部分高科技業,包括投資或合資新設積體電路製造、半導體封裝及測試業、液晶面板及其零組件製造等;陸資參股上述高科技業須符合三大原則:參股或合作比例不得過半、產業合作與專案審查,若未來開放IC設計業也可能比照辦理。

鄧振中接受專訪時指出,開放陸資參股台灣半導體必須「審慎管理(carefully managed)」,才能保護國內就業及技術發展,他強調,開放陸資參股半導體是一件重要的事,允許更多陸資來台確實有其必要性,否則台灣半導體業恐將面臨遭邊緣化的風險。

吳明機表示,半導體製造與封測已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未來不考慮再進一步放寬,目前檢討僅針對IC設計業進行相關研究,年底之前難完成,最快要等到明年農曆年過後才會明朗。

外傳經濟部傾向讓陸資參股IC設計業採「異業結盟」方式,吳明機解釋,未來考量以個案進行,主要是部分涉及相關產業合作可能性,個案都將審慎評估其內涵,也因為該產業態樣多,難以用通案原則涵蓋。

過去政府檢討放寬陸資來台,採多項產業一併進行,但因前年服貿立法程序爭議,第四波陸資開放延宕至今,目前相關單位考量僅檢討IC設計業這單項產業。吳明機說,因無前例可循,將來還得跟投審會討論行政程序問題,目前還未接到廠商送任何申請案。

我們的看法:

第一、陸資不投資台灣,也會投資南韓和美國,和陸資結合台灣業者才比較有機會。

第二、台灣陷入嚴重的恐中反中情結,正在走出最壞的方向。

第三、經濟部長現在開放陸資投資半導體是正確的作法,民進黨上台後兩岸交流一定會停擺,態勢很明顯。

第四、不管是甚麼形式,能夠讓兩岸合作起來就是一大創舉,未來市場不在台灣,口袋沒有大陸多,人才也不足,技術來源也要依靠外國,台灣必須要加強聯盟策略,不管是中國大陸或外國,才有生存的空間。

馬雲 / 南華早報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正在洽購香港「南華早報」股份,談判已到成熟階段,簽約儀式即將舉行;如果這筆交易成功,將是馬雲首度跨足大陸以外的媒體布局。不過針對此項訊息,「南華早報」及阿里巴巴均拒絕作出回應。

彭博報導,不願具名的兩名知情人士稱,談判已經進入最後階段,很快就會宣布簽約儀式,但並沒有透露這筆交易的財務細節。

隨著讀者轉向線上閱讀,曾是全球最賺錢紙媒的「南華早報」也步上其他紙媒後塵,陷入利潤下滑、發行量縮減的困境。

坐擁包括21世紀福斯、新聞集團的美國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於1993年將「南華早報」多數股權,出售給馬來西亞億萬富翁郭鶴年(Robert Kuok)以來,這家香港主要英文大報的主控權一直沒有改變。

大陸官媒中國日報報導,本月初曾揭露阿里巴巴計劃洽購「南華早報」集團,當時曾追問馬雲,是否對購買「南華早報」感興趣,馬雲回答注意的企業有很多家。

南華早報是香港上市公司,但因未符合公眾持股量不少於25%的要求,股票自20132月起停牌,該公司在過去三年獲利持續衰退,2014年營收港幣12.4億元,獲利港幣1.3億元,年減38%

「南華早報」以英文報導為主,是南華早報集團旗下的主要刊物,創刊於1903年,內容聚焦大中華及亞太地區;該報總編輯王向偉11月初宣布辭職,從201611日起,副總編譚衛兒將接任總編輯職位,也成為「南華早報」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編輯。

匯港通訊報導,阿里近兩年的投資一直在加強對媒體的布局,從2013年入股新浪微博開始,到投資科技媒體虎嗅、36氪以及財經媒體第一財經,華數傳媒、無界新聞、封面傳媒等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南華早報是香港最重要的英文報紙,被中資買下,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

第二、互聯網和傳統報紙媒遲早要融合。

第三、過去一年,華盛頓郵報賣給Amazon的貝佐斯,倫敦金融時報則被日本媒體買下,富比世被華碩創辦人買下。

第四、南華早報的問題在於沒有提早轉型。

格羅方德
外電報導,阿布達比國營投資機構穆巴達拉發展公司(Mubadala Development Company)因應油價大跌,考慮出售手中格羅方德(GF)全數或部分持股,陸資有意接手。

格羅方德是全球前三大晶圓代工廠,已具備14奈米量產技術能力。一旦陸資入股格羅方德,外界憂心在大陸「國家隊」力挺半導體產業下,格羅方德銀彈更加充裕,正密切關注是否將對台積電構成威脅。

法人認為,台積電的技術已足以和英特爾並駕齊驅,正向10奈米及7奈米推進。格羅方德大股東打算售股行動,可能拖延GF製程推進速度,更難追趕台積電。

消息人士透露,穆巴達拉發展公司已和潛在買家初步協商,交易價格可能高達150億到200億美元(約新台幣4,897億至6,529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陸資是唯一有意願和財力接手格羅方德的買家。

第二、但問題是陸資缺乏管理的能力,所以未來一定需要和台灣業者合作。

第三、阿布達比是純財務性投資人,當然有出售的意願。

第四、買下全世界第三(或者是第四)大晶圓廠格羅方德,對於陸資來說補強了IC製造這一個重要環節。

輝瑞
美國製藥商輝瑞(Pfizer23日表示,將透過價值約1,600億美元的股票交易,與愛爾蘭生技業者愛力根(Allergan)合併,金額不僅是今年來最大、刷新製藥業紀錄,更將創造出全球最大的製藥商。這樁交易也可能加速醫療保健產業的整併步調。

輝瑞和愛力根發布聲明表示,愛力根股東每股將可換得新公司的11.3股,輝瑞股東每股則換得新公司的1股、或選擇拿現金,交易訂明年下半年完成,輝瑞投資人將擁有新公司56%股權,愛力根股東則擁有44%。聲明表示,這起收購案給予愛力根每股363.63美元的價值,比愛力根目前股價溢價逾30%

這起交易的結構被設計為反向合併,由愛力根收購輝瑞,有助新公司總部遷至稅率較低的海外地區。若新公司成功將總部遷往海外,將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稅負倒置收購案。

分享這起交易仍須經過各地反托辣斯機關的批准。輝瑞股價23日盤中重挫2.4%31.4美元,愛力根也跌2.3%305.37美元。

輝瑞執行長芮德(Ian Read)將擔任新公司執行長,愛力根執行長桑德(Brent Saunders)則任職營運長。

新公司的年營收將超過650億美元,市值也將超過3,2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醫療保健集團,產品包括肺炎疫苗Prevnar、抗皺紋產品保妥適(Botox),以及自阿茲海默症到癌症等疾病的藥物和疫苗。

新公司也將有更多資源開發新藥,輝瑞表示,考慮在2018年底前,把新公司分拆為「創新」事業與「既有」事業。

這起交易也可能會加速整體醫療保健產業的整併步調。製藥商近年來積極進行併購(尤其是中型業者),以在協商藥價時建立更多的優勢。

輝瑞將可從和愛力根較快的成長步調中受惠、加速營收成長,也能承擔削減成本的衝擊,營收主要來自美國的愛力根,則能拓展至海外其他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今年全球製藥業大併購不斷,代表未來潮流和趨勢。

第二、台灣正在力推「生技股」,但問題在那裡? 我們業者的規模太小,將來沒有競爭力,走不出台灣。

第三、併購是未來主流,但企業一定要有高市值,才有資格談併購,特別是海外併購。

第四、寄望台灣併購和生技教父尹衍樑多多著墨,他有錢,有實力,懂得併購,而且投了好幾家生技公司都很成功,未來應該由他帶領打「世界盃」。

電商
資策會產推處的調查報告顯示,今年度台灣的電商業者中,有六成以上的業者已經獲利,該比例優於去年的59.7%,為歷年最高。

資策會負責執行經濟部商業司所委託「電子商務雲端創新應用與基礎環境建置計畫」,日前舉辦成果發表。

資策會表示,2015年的電子商務有十大特色,分別是行動電商「夯」,網路金融「火」、跨境電商「熱」、實體零售跨足虛擬通路、團購應用在地化發展、大數據當道、新興服務對既有市場帶來衝擊、社群商務群起爭鳴、還有網購法令鬆綁、投資價值看好等等。

根據對電商業者的調查問卷統計,也可以發現,相較於往年,2014年的營收板塊有漸向高營收的方向移動,無營收的店家首次降至10%以下,營收50萬以上的店家比例也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達損益兩平以上的電商業者也首度超過成六成。去年度電商獲利的比例為59.7%,2012時則是有54.3%、2011年時則是51.6%。

半數以上受訪電商業者表示,已經開始或正在評估境外銷售的可能性。但仍有45%的網路商店沒有跨境計畫。

針對有意進行跨國銷售的電商,目前海外銷售市場仍以華語區為主,以語言相通的中國大陸及香港最多。未來希望拓展的市場,則以東南亞的53.4%最高。

業者表示,目前經營電商的最大壓力在於價格競爭,其次為知名度拓展不易,排名第三則是七天猶預期衍生的消費者之惡意行為。其他的經營壓力來源還包括有缺乏電商人才、網路交易安全問題多、法令對網路販賣限制多、對法令規章不了解、缺乏金流及物流機制等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商過去在台灣成長非常緩慢,但這個情況正在改變中。

第二、跨境電商,特別是像雙11這樣的兩岸大型跨境電商活動,真正地帶動了許多商機。

第三、台灣未來要積極創造「台灣價值」,發展高端和創意路線,價格競爭早已不再是台灣的強項。

第四、台灣要快速發展電商,應該開放讓小米和阿里這些大陸業者進入台灣,引進平台、資金、市場和技術。

李嘉誠
87歲的華人首富李嘉誠,遇上香港的大爺大媽們,竟然導致李嘉家族旗下長江基建與電能實業的合併案,遭到否決,成為經營企業生涯的大挫敗;據指出,這項企業合併案,至少1年內,不能再提案。

澎湃新聞報導,李嘉誠家族旗下的企業長江基建與和電能實業,高達137億美元重整合併計畫,在24日下午舉行的股東大會遭遇否決。受到這項利空影響,上述兩檔個股昨(25)日同步下挫,長江基建跌幅0.25%,收盤價68.80港元;電能實業下跌2.89%,收在70.55港元。

長江基建在今年9月初,提出以換股方式,合併電能實業,尋求合併其公共事業業務,以便進一步擴張。如果此次合併案獲得通過,李嘉誠家族目前唯一一家香港本土註冊公司電能實業,也將成為消滅公司。

根據相關規定,兩家公司的合併案,必須獲得至少75%少數股股東同意,同時,持反對意見的少數股股東,不能超過10%。但是在1124日的股東大會上,有49.23%獨立股東反對合併的提議,這使得合併計畫未能過關。

這項整併方案會遭遇股東的否決,主要原因是電能實業股東認為,長江基建方面提出的換股比例並不合理。

參加股東大會的人士表示,數百名大爺、大媽級的小股東湧入會場,就這項合併案,向李嘉誠的副手、電能實業董事長霍建寧提出質疑,不斷質問他,合併是否符合股東最大利益,令霍建寧明顯表露出不安神色。

根據香港證券法,李嘉誠至少在1年內,不能再提出合併計畫。這使得他在退休前,整併商業帝國的願望暫時落空。

至於最早提議長江基建及電能實業合併的大和證券估計,在宣布合併後,兩家公司股價都呈現上揚,一旦合併失敗,兩家公司股價,可能會在未來12個月,分別下跌26%及35%。

我們的看法:

第一、今年稍早韓國三星旗下兩家子公司合併,也引起爭議,但最後低空通過。

第二、香港這幾年改變了許多,不論政治、經濟和金融都起了實質性變化。

第三、李嘉誠前一陣子淡出香港,人人喊打,財團過去掌控香港經濟命脈的情況不再。

第四、給李嘉誠一些教訓並無不妥,這個案子反映的是香港小股東的「股東行動主義」。

第五、這兩家公司都是公共事業,業績很穩定,是退休人士最佳投資標的,也難怪小股東會跳出來抗議。

惠普
惠普甫於111日起分割為惠普企業(HP Enterprise)與惠普公司(HP Inc.),周二兩公司共同發表最後一次合併財報,然而以印表機與個人電腦為主的惠普公司獲利預期黯淡無光,凸顯分割後仍面臨嚴峻市況,同時也被迫加快裁員速度。

至於主打雲端運算服務的惠普企業,上季營收則優於預期,並宣布與微軟結盟打造雲端事業。

隨著手機當道,印表機和個人電腦受到消費者冷落而需求下滑,使得惠普公司業績大受打擊,其執行長維斯勒(Dion Weisler)表示,「市況相當艱難」,印表機和PC銷售皆年減14%。

由於本季與全年獲利財測皆遜於市場預期,使惠普公司加快執行撙節成本措施。原計畫未來3年裁員3,300人,如今預料將於本年度完成。維斯勒更表示考慮進一步精簡人力,「我們確實在評估組織內非生產收入的支出」。

展望本季,惠普公司預期每股盈餘(EPS)介於0.330.38美元,遠低於湯森路透統計分析師預測的0.42美元。展望2016會計年度(自11月起至明年10月),預估EPS1.591.69美元,也遜於分析師預期的1.71美元。

上季惠普公司營收達127億美元,不如市場預估。反觀惠普企業營收141億美元,優於市場預期。

由於此次為合併財報並未公布兩大事業獲利。在合併基礎下,上季EPS0.93美元,不如市場預估的0.97美元。

惠普企業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所面臨的挑戰,則是在企業轉向雲端運算服務之際,如何持續鞏固獲利。

相較於對手IBM斥資數十億美元打造自家雲端運算架構,惠普企業上個月選擇放棄自家公有雲服務,並在周二宣布與微軟結盟,表示微軟的Azure將成為惠普企業首選公有雲服務。

惠特曼表示,今年稍早致力推廣低價伺服器予雲端運算企業的計畫已開花結果,上季採英特爾微處理器的低價伺服器銷售額年增5%。

兩公司業績好壞亦反映在股價上:惠普公司周三開盤重挫13.08%,惠普企業則上漲4.8%。

我們的看法:

第一、惠普曾是美國高科技和矽谷之光,但是榮景不在。

第二、這也代表PC時代的終結。

第三、惠普現在面臨的情形,和兩年前DELL一模一樣,DELL選擇私有化,後來又有併了雲儲存第一大廠EMC,雖然還有很長的路,但至少是正確的方向。

第四、惠普和IBM都面臨向雲計算和雲服務轉型速度不夠快的問題。

第五、惠普一拆為二,未來和別人合併或合作的機會大為增加,一定要靠併購才有救。

東森
東森集團電視台交易傳聞流傳已久,隸屬於中國DMG控股公司旗下的美國DMG娛樂集團執行長丹.密茨(Dan Mintz)昨日證實,該集團以六億美元(約一九七億台幣)買下私募基金凱雷持有的東森電視六十一%股份,將接手東森電視營運;而由於該集團董事長肖文閣,出身中國解放軍家庭,引發外界矚目及甚大疑慮,可能成為中資、甚或中國解放軍勢力滲透介入台灣媒體的管道。

DMG控股公司是中國最大的娛樂傳媒集團,業務包括廣告、公關、行銷等。現任董事長肖文閣是影劇圈大亨,出身中國解放軍家庭、傳其父為解放軍十大將之一,一九九三年與Dan Mintz、中國全國前體操冠軍吳冰共同成立DMG。而後更成立美國DMG娛樂集團,進軍美國好萊塢。
先前業界盛傳私募基金凱雷將賣東森電視,已與十多組國內外買家洽談,昨日終於確定,DMG將以六億美元買下凱雷的股權,一舉成為東森電視最大股東。密茨昨日接受美國洛杉磯時報訪問表示:「東森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電視網,對我們集團來說是個很棒的平台。」他並表示,這項交易案將在兩週內提交台灣主管機關審核。

DMG在台公關昨也發出聲明證實這項收購案,但強調密茨是以個人名義收購凱雷所持有台灣東森電視集團股份。密茨在外電訪問坦言,如果是中國人買下東森,那不稀奇,但他是個「老外」,他說:「如果是中國人與中國公司要買,那不會成功。我不是中國人…所以我覺得可以成功。」這也意味DMG藉此躲避台灣對中資介入媒體的管制。

據了解,密茨曾表示,他將持有的DMG集團股份賣給肖文閣而得六億美元,再拿來買凱雷持有的東森股份,但據市場人士依據中國深交所公布DMG公司營餘僅一.五億至兩億人民幣,加上可能現金盈餘,密茨手中股份應不可能值六億美元,因而傳出這筆收購案背後恐還有其他來源。

DMG會看上東森,是因東森目前在台灣擁有包括綜合、新聞、兒童、國片、戲劇、洋片及財經新聞頻道,以及超視、亞洲台、美洲台境外頻道等共十個電視頻道,堪稱是擁有台灣最多頻道的電視公司。市場人士則認為,DMG會再買東森國際另持有的東森廿三%股份,還是會以持股六十一%的大股東身分與第二大股東的東森國際共同持有東森電視台,還需DMG進一步說法。

東森電視總經理張憶芬人在國外,昨截稿前尚未取得聯繫,內部高層多表示對收購案「沒聽說」。東森國際發言人鄭應娜指出,尚未收到東森電視台的交易條件,等收到後,不排除召開臨時董事會討論此案。

由於DMG集團董事長肖文閣有中國解放軍背景,中資色彩濃厚。投審會昨表示,目前尚未收到雙方遞件,但對DMG有中資色彩一事,已在關注中,將會從嚴進行審查。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發言人虞孝成則表示,NCC目前尚未收到該案申請,而以衛星廣播電視法規定,外資直接投資股份是不得超過五十%,另五十%可間接投資,都將依法規嚴格審核。

媒改團體與學者昨日聞訊也紛紛呼籲,DMG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娛樂傳媒,集團董座更是有解放軍背景的中資,一旦成為東森最大股東,形同遙控台灣許多電視頻道,後果堪憂,NCC等主管機關應依法嚴格把關,不能讓中資或以外資管道掌控台灣媒體或系統。

我們的看法:

第一、 DMG沒有那麼中國導向,這是台灣媒體繪聲繪影放大的結果。

第二、凱雷心目中有一定的價格,12EBITDA,只有DMG願意出價。

第三、這個案子的發展很有可能變得和旺中投資中嘉一樣,被貼上中資的標籤,結果泛政治化,最後不了了之。

第四、從法令上來說,DanMintz不是中資,但他和中資有夥伴關係,如果台灣法令限制任何和中國大陸有關係的外國人投資台灣,將來大概沒有人能夠投資台灣。

第五、這個新聞可能是DMG的競爭對手故意操作出來的,國外卻沒有,所以第二天國際媒體引述台灣媒體的報導,這已經成了國際笑話,台灣恐中更甚於恐ISIS

元大 / 越南
元大金(2885)打亞洲盃再下一城,旗下元大證昨董事會通過,由子公司元大證券亞洲金融與元大證券(香港),以最高1500萬美元(約4.9億台幣)共同洽購越南第一證券聯營公司股份,越南第一證券將成首家由台灣券商100%持股的越南券商。

元大金響應亞洲盃政策,子公司元大證券持續擴大海外版圖,去年率先將觸角伸進東北亞,標下韓國東洋證券股權,取得主導權後更名為元大證券株式會社,隨後又整頓原東洋證券菲律賓子公司的菲律賓儲蓄銀,在東協中站穩腳步,今年又接連收購韓國漢新銀、印尼券商PT AmCapital Indonesia,在東北亞、東南亞迅速擴張勢力。元大證也將成為首家跨足東北亞與東南亞券商的業者。

元大金在國內也沒閒著,8月宣布以近600億元買下大眾銀100%股權,完成整併後,元大銀可望由中小型銀行,一躍成為中型銀行,資產規模在民營銀行中排名第7;若加上昨天宣布要100%收購的越南第一證券,短短2年間,元大金在海內外啟動的購併案高達5起,為亞洲盃政策中,啟動最多收購案的金控。

金融圈分析,元大金主體為證券,反映在出擊的策略上也是「大膽操作」,以業界罕見的多頭進擊策略一步步擴大金融版圖。

元大金財務長林則棻昨在證交所的重訊說明會表示,這項收購案在簽署股份買權協議書後,還需台越兩國主管機關核准,並符合交割條件,才能完成交割。

林則棻說,越南是東協10國創始會員,東協將在年底落實東協經濟共同體,成為僅次於歐盟的全球第2大單一市場,元大證希望收購第一證券100%股份,以提升營運績效,也是強化新興亞洲證券市場的重要布局。

目前布局越南證券業的台資企業僅2家,由上市公司錩新(2415)於2006年轉投資成立的越南富鑫證券,目前經紀市佔率約2~3%,在全越南有5個據點,以南越的胡志明市為主。且富鑫證券與越南安成證券(An Thanh Securities)董事會達成合併協議,雙方在本月19日各自舉行臨時股東會,通過此合併案。

錩新主管昨表示,合併安成證券後的富鑫證券,將有胡志明市、河內與海防等6個分公司及150位員工,經紀事業版圖從南越橫跨至北越。富鑫證券經紀市佔率在越南外資券商排名第2,希望未來能打進越南前10大。

此外,元大銀行昨也公告,將發行次順位金融債券100億元,用來充實日後營運資本,元大金主管也說,銀行發行次順位金融債券,與購併無關。 

我們的看法:

第一、越南市場重新看好,也無怪乎元大增加投股加碼投資越南,將原先50%的持股增加到100%是非常正確的決定。

第二、台商積極布局越南,將來有許多台商的案子,就像過去中國大陸一樣。

第三、元大未來應該好好運用其資本和證劵龍頭地位,積極整合越南其他證劵和全球業者。

第四、但是越南市場整體二級市場投資價值現在仍然只在初升段,元大可能要再等2-3年才能見到真正的效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