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大陸科技業的國際併購之路

大陸科技業的國際併購之路
先探雜誌
作者:藍濤亞洲總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黃齊元
紫光來台灣投資三家半導體封裝公司,造成轟動與恐懼,也引發是否應該開放陸資的爭議。遺憾的是,紫光動作太大,過於高調,造成社會輿論負面反映,非但投資計畫遭到擱置,而且害得聯發科一起遭殃,連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都表示不贊成開放陸資投資IC設計業。

在台灣一片對陸資撻伐聲中,大家所忽略的是業者的心聲,不同於日月光強行併購矽品,這三個案子都屬於合意投資併購,代表業者心甘情願歡迎紫光入股,為什麼? 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市場。中國大陸已從「世界工廠」轉型成「世界市場」,而且是最主要的市場,全世界所有高科技大廠如英特爾、高通和三星都不得不在中國大陸布局,蘋果最大的市場和未來成長動力也在中國,無怪乎連台積電都要前往南京獨資設廠,這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再者,全世界所有產業都在整合,半導體特別明顯,未來大者恆大,這次三家半導體封測業者中,矽品排名世界第三、力成第五、南茂第九,坦白說如果沒有進入前五名,未來都前景堪虞,紫光在這時出現,當然如天降甘霖。中國大陸另一家封測業者江蘇長電,原先排名世界第六,在今年併了新加坡星科金朋之後,已升至世界第四,超越力成,後來居上,也無怪乎後段班業者特別有壓力。

併購整合是未來全球大趨勢,但台灣長久以來習慣中小企業格局,不擅於產業整合,不論主觀或客觀都有障礙。日本高科技產業這幾年遇到危機,和台灣同病相憐,不同之處在於至少日本人懂得抱團取暖,最近日本前三大筆記本電腦業者東芝、富士通和VAIO宣布合併,這是繼日本顯示器(Japan Display)和汽車電子IC大廠瑞薩(Renesas)後又一電子業「三合一」案例。假設換成台灣,想像宏碁、華碩和宏達電合併,可行性趨近於零。矽品寧可賣給紫光,也不願和日月光強強聯手,最後玩火焚身,即將被日月光全面併購,政府、外資和社會大眾連手支持,同仇敵愾對抗紫光。
其實客觀來說,25%參股模式是陸台結盟最好的方式。一則比例不多不少,陸資雖有可能變成第一大股東,但屬於階段性過程,立訊前二年投資連接器公司宣德即為一例,台灣團隊短期內仍然參與經營管理,不是被人整碗端去。其次,由於是私募現增形式,上市公司可以拿到一大筆錢,有時甚至溢價發行。最重要的是,可以藉由陸資夥伴打入紅色供應鏈,台灣業者技術雖強,但多半很少有華為、聯想、小米及BAT互聯網大咖的關係,彼此結合可謂雙贏。換言之,和陸資結合或策略聯盟,比台灣本土業者彼此合併要更有附加價值。

除了企業彼此整併及及和陸資合作,台灣業者還有第三條路,那就是由政府出來協助產業整合。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最近會晤工商界大老,表示未來政府會更積極扮演「國家隊」角色,不會放手產業不管。參考全世界各國經驗,政府可能的工具就是產業基金(例如日本的國發基金產業革新機構INCJ)或主權基金,相信蔡英文一定會在這方面會有所著墨。最後一條路也是最上策,是台灣業者主動併購海外公司,如鴻海併購夏普,但由於台灣業者規模大多偏小,可能需要先彼此整合或搭配政府基金,才有能力走出去。

中國大陸科技公司發展的通路和台灣不同,除了少數公司如華為以外,大部分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所以多半採用併購方式。大陸近年已開始海外併購,直接和外國公司合作,而歐美企業基於中國市場,也很樂意被陸資投資或併購,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台灣有被邊緣化的危機,陸企將跳過台灣直接和歐美合作,紫光和聯想都是代表。陸企海外併購另外一大優勢是資金,有中央和地方的產業基金全力支持,再搭配銀行融資,自己只要出20%的錢,因此進行30億美元規模的海外併購輕而易舉,如紫光今年中對全球第一大硬碟製造商威騰(Western Digital)的併購,反觀台股本益比偏低過於便宜,紫光買三家封測也不過30億美元而已。值得注意的是紫光的併購策略,台灣以封測為主,美國則著重IC設計和晶片,基本在打造一個半導體生態鏈,和分工過於精細的台灣產業截然不同。台灣產業若不能適度水平或垂直整合,將失去競爭力。


未來新政府上台,需要有以下的作為: 第一、訂定明確的產業政策,發揮台灣競爭優勢,集中資源。第二、鼓勵企業整併以及海外併購,搭配獎勵政策。第三、成立產業基金與主權基金,協助業者打世界盃。第四、不要盲目仇視陸資,正視中國崛起以及全球策略聯盟趨勢,適度開放陸資參股台灣高科技產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