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連便當費車費都補貼,蔡英文用「錢」擺平國道收費員抗爭,實在錯很大

連便當費車費都補貼,蔡英文用「錢」擺平國道收費員抗爭,實在錯很大

美國網路設備大廠思科(Cisco)最近宣布裁員7%,5,500人將丟掉工作,理由是科技趨勢已由硬體轉向軟體,而公司轉型不夠快。

除思科外,英特爾近期也裁員1.2萬人,今年以來,美國科技公司已裁員6.3萬人。

思科會落得今天這個下場令人訝異,十幾年前,它和戴爾、英特爾及微軟並列科技業四巨頭。今天新的科技龍頭換成FAGA,即Facebook、Apple、Google和Amazon,蘋果的地位正急遽下滑,亞馬遜反而成為明日之星。

這就是現實,英特爾和微軟錯失智慧手機革命潮,蘋果則沒有持續創新,台灣電子業的命運和輸家綁在一起,未來難免會衝擊到科技業員工就業。

美國高階人才失掉工作,中國則是低階勞工。為了控制產能過剩、治理環境汙染,中國 擬在2到3年內裁減500萬至600萬國企員工,2016至2017年,中國煤炭、鋼鐵、電解鋁、水泥和玻璃行業將有30%工人失業。

大陸的經濟結構正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但服務業也不是沒有危機,這兩年大批實體店因電商而關門,這是台灣尚未經歷過的衝擊。

但不論是美國或中國,均沒有像台灣一樣處理失業的方式。延燒兩年的高速公路收費員抗爭事件,最近透過新政府「專案補助」暫時落幕,小英得意表示「做以前政府做不到的事,才是政黨輪替的意義。」

事實上,小英做的是全世界政府都做不到的事,我們應該高興還是擔憂?在947名收費員當中,有近800人已接受轉置安排,這次增加補貼,擴及全員,連抗爭活動便當費、車費及精神損失也納入,政府想傳達什麼訊息?

小英推動年金改革,以免財政包袱把台灣給拖垮。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巨額補貼又會有什麼結果? 900人補貼6億,若有10萬人,需要多少財政支出?

政府的說法是這是特例,因為制度改變,造成工作消失,才給予補償。那麼Uber取代小黃計程車呢? 科技大廠未趕上物聯網潮流遭到淘汰呢? 電子商務打敗實體商店呢? 或者有朝一日數位媒體大行其道代替了傳統媒體呢? 這些都是制度改變,誰來補貼我們?

小英的施政方針是「創新、就業、分配」,她把就業看得很重要,無可厚非,但其所作所為完全和創新相牴觸、和世界潮流背道而馳,我們根本沒有「和未來連結、和世界連結」的準備。

這不是第一次,先前政府在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也採類似處理手法,全部接受員工要求,已造成華航巨額虧損。桃園市長表示,華航不應以追求利潤為目標,服務品質和員工照顧比較重要,這又是一個讓全民埋單的公平正義。

新經濟活動帶來許多改變,影響到傳統工作的定義,以及資方與勞方的雇用關係。美國Uber最近與司機就勞動糾紛達成和解協議,繼續將司機定義為業務承接人而非正式雇員,但給予司機較多保障。可見國外也有類似爭議,但沒有像台灣這樣離譜。

我們正快速邁入「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時代,這是由自由職業者所構成的新經濟領域,透過平台仲介,以個案承接、非常零碎的方式,提供專業服務。上周我親身經歷了一個類似個案,有人打電話找我。

「先生,我們是一家國際專業媒合公司,我們的客戶是一家著名的hedge fund(編按:對沖基金)操盤人,他想向人請教蔡英文上台後台灣投資環境的變化,請問你有沒有興趣和他電話聊一個鐘頭?」

我好奇問對方是如何找到我的,他表示他們做過調查,我在行業中有一定的名聲。雖然提議很有趣,但由於時間關係,我還是婉拒了這項邀請。

互聯網讓所有人都能以更容易、更便宜的方式取得他們所需的專業知識,小至修理電腦,大至設計新能源電動車,一方面促進專業交流,一方面卻降低專家的價值,有時候甚至會變成無償服務,我們不能再用傳統思維來看待工作。

最近看了一本有趣的書叫做「Shadow Work」,作者指出自動化和智慧化的結果,讓未來每個人自己要做越來越多的小事情,比如說加油、銀行取款、商店自行結帳等,這些工作以前有專人服務,但將來會換由你做,工作變成「隱性」,成本也由你吸收。

大陸昆山市引進機器人,富士康工人將從8萬人減少到5萬人。公司表示只是用機器取代以前部分的重複性工作,讓員工更加專注於研發及質量控制,其結果是創造了一個smarter的工作環境。

對台灣來說,未來最大挑戰在於中國非但沒有為了維持員工就業而放慢自動化,反而全力推動工業機器人。大陸政府提供巨額補助,雖可能造成機器人投資泡沫,但轉型升級的企圖非常明顯。

台灣應該積極協助民眾轉型、學習新技術,而不是一味給予補貼。我們應主動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而非放慢改革腳步,金融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未來很多工作會消失,有些工作價值也會大幅降低,要維持競爭力,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訓練自己有一項以上技能
二、在行業內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
三、透過「互聯網+」創新
四、走出去和世界連結

台灣上波工作大遷徙是20年前,製造業消失,轉到大陸。下一波工作衝擊會發生在服務業和科技業,而且不單是低階勞工而已,好戲才剛要開始。

What’s next? Taiwan next? Your nex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