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蘇寧&阿里,南僑食品A股,君實生物,摩拜,花旗,沃旭,比治妥,蘋果,晟德


2019.01.07_理事長的話_蘇寧&阿里,南僑食品A,君實生物,摩拜,花旗,沃旭,比治妥,蘋果,晟德
蘇寧/阿里

蘇寧易購日前出清阿里巴巴股票,累計三次賣股獲利高達人民幣141億元(約新台幣639億元),讓蘇寧與阿里的結盟合作出現雜音;反觀阿里卻未出售蘇寧持股,帳面上潛在虧損高達人民幣99億元(約新台幣449.1億元)。

蘇寧與阿里的合作始於2015年,當時蘇寧易購以每股87.81美元,認購阿里1.04%的股份,共花費21.46億美元,並約定限售期為18個月。2016年,阿里旗下淘寶軟體公司則以每股人民幣15.17元,認購蘇寧易購19.99%股份,耗資人民幣282.33億元成為其第二大股東,持股僅次於蘇寧董事長張近東。這一相互入股的合作,一度被視為蘇寧與阿里結盟的標誌。

但當時也傳出,蘇寧內部對與阿里進行戰略合作存在較多爭議,之所以相互注資更多是因為「禮尚往來」,披著戰略合作外衣,實際上是為了財務投資。如今蘇寧在限售期滿後累計三次售出阿里股票,多少讓二者將來的合作存在一定變數。

蘇寧易購日前出售阿里巴巴集團股票1,316萬股,獲利人民幣52.05億元。這是蘇寧第三次出售阿里股票,蘇寧易購已清空所持阿里股份,獲利高達人民幣141億元(新台幣639.7億元)。

趁著美股的行情還不算壞的時候,拋售阿里股票來獲得大量資金支持公司的新業務拓展,以及讓財報數據好看,對蘇寧來說是筆划算的生意。阿里巴巴2018年收盤價137.07美元,全年約下跌20%

尷尬的是,在蘇寧不斷售出阿里股票的同時,阿里卻並未售出任何蘇寧股票。截至20181229日,蘇寧易購收盤價人民幣9.85元,阿里帳面虧損高達人民幣99億元。

騰訊財經報導,考慮到今年以來蘇寧對新零售,尤其是小店業務等線下門市業務的押注,蘇寧對資金的需求也頗為迫切,出售阿里股票將大為緩解資金鏈壓力。

蘇寧於201712月首次售出所持21%阿里股份,實現淨利潤約人民幣32.5億元;20185月,蘇寧再次賣掉部分所持阿里股票,實現淨利潤人民幣56.01億元。

在蘇寧易購2018年上半年財報中,淨利潤為人民幣59.97億元,比上年同期的人民幣2.91億元相比,年增1,957.38%,這其中正是對阿里股份的售出,若不考慮對阿里股票的售出,當時淨利潤僅為人民幣3.96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之前都是以戰略入股方式,和線下零售巨人如蘇寧合作。
第二、但不管是蘇寧或銀泰,這種大規模形式的股權結合,概念上說得過去,但執行上有困難。

第三、未來阿里會在不同產業領域,進行更多小規模的試點。

第四、阿里自己的新零售試點「盒馬生鮮」非常成功。

南僑食品A

拚大陸上市,台灣食品大廠南僑投控有新進展,子公司南僑食品已日前更新A股招股說明書,這家從事烘焙油脂相關製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的企業,也是達利園蛋黃派、好利來蛋糕等甜品蛋糕部分原料的供應商。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從主要財務數據來看,20152017年,公司營收分別為人民幣16.39億元、18.79億元、21.0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人民幣2.16億元、2.84億元、2.71億元。

而公司前十大客戶包括達利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達利食品」)、北京好利來工貿有限公司(簡稱「北京好利來」)、八十五度(江蘇)食品、桃李麵包等,公司產品毛利率大幅高於競爭對手,理由是競爭對手的經營業務多元化。

南僑食品生產的烘焙油脂屬於蛋糕領域的上游,下游針對的是達利食品、北京好利來這類的生產商,也就平時大陸人愛吃的達利園蛋黃派、好利來蛋糕背後,就有南僑食品的影子。

南僑食品對前十大客戶的銷售額比率維持在15%上下。其中最近三年達利食品是南僑食品的第一大客戶,2017年南僑食品對達利食品的銷售金額為人民幣1.19億元,所占總營收比率為5.65%

從南僑食品主要財務數據來看,20152017年,營收分別為人民幣16.39億元、18.79億元、21.0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人民幣2.16億元、2.84億元、2.71億元。

南僑食品的負債大頭來自於應付票據及應付帳款、其他應付款,例如在2017年,南僑食品人民幣4.58億元的負債中,應付票據及應付帳款達人民幣1億元,其他應付款達人民幣2.49億元。

南僑食品解釋,公司應付帳款主要是應付的原材料、物料、包裝物採購款等,餘額的變動主要受上海南僑新廠投產的影響較大。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南僑只是一般規模的台資企業,並非龍頭股。
第二、小型A股若能成功上市,對台商會有激勵作用。

第三、大陸AIPO去年上市申請過會率是有史以來最低。

第四、讓台商通過,政治意涵絕對大過於經濟。

君實生物

生物製藥商君實生物上月24日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收盤港幣23.75元,上漲22.55%,在上市首日屢屢破發的港股市場,君實生物股價表現算是「驚豔」,君實生物也是首家「新三板+H」股企業。

香港電台報導,君實生物行政總裁李寧表示,首劑新藥已獲藥監局批准上市許可,並已經開始動工生產,預計明年全年供應量可滿足1.5萬病人需求,明年底至2020年初的新生產線投入,產能將可提升五到八倍。

他還提到,目前已有三劑新藥有待發行,明年會在美國申請進行臨床研究,未有考慮未來三至五年再集資,公司旗下產品以低價和療效作為研發方向,境內的限制藥價政策對公司的創新藥沒有影響。

然而,會選擇同時在新三板及港股掛牌,李寧表示是希望讓兩地投資者投入生物醫藥行業,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加入香港的資本平台有助獲得全球認可,但暫未有計劃由新三板退市。

香港財華社報導,君實生物招股價每股19.38元,計劃集資最多港幣39億元。

君實生物的股票目前在新三板處於停牌狀態,之前股票為做市轉讓方式,停牌前最後的收盤價為人民幣21.41元,約為港幣24.25元,略高於昨天在港股掛牌的收盤價,市值為人民幣129億元。

新京報報導,君實生物是境內較早開始PD-1(治療癌症的免疫抑制劑)研發的企業之一,目前在研品種十幾款,覆蓋腫瘤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君實生物於2015813日掛牌新三板,由於屬於創新企業,2015年至2017年及2018年前三季,淨利潤均處於虧損狀態,分別為虧損人民幣5797萬元、1.35億元、3.17億元以及4.35億元。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指出,這是生物醫藥行業的共同特徵,創新藥品種從臨床前研究到上市往往需要五到十年時間,因此盈利週期也較長,由於新三板融資能力有限,許多創新性研發公司更願意在美國那斯達克或者港股上市。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第一個成功的香港生技股IPO,意義非凡。
第二、而且是首家新三板+H企業。

第三、新三板流動性不佳,如同台灣的興櫃,這個案例創造了新模式。

第四、台灣生技公司如果要布局中國大陸市場,未來應該會考慮在香港上市。

摩拜

大陸共享單車正面臨多事之秋,摩拜創辦人兼CEO胡瑋煒上月23日宣佈離職,未來不再出任摩拜公司內任何職務。此外,該公司傳出人事將進行大幅調整,恐將裁員20%~30%。大陸明星級新創公司在短短2年間的大起大落際遇令人唏噓。

華爾街見聞報導,胡瑋煒昨日在公司內部信中指出,大陸餐飲電商美團4月收購摩拜後的8個月時間裡,已經完成了階段性的使命,摩拜近期大規模削減成本,大大提升了收入和訂單數。但她認為,摩拜還需要進行更加徹底的「基本功」修煉,期許未來35年的時間裡,摩拜能更好地融入美團。

隨著胡瑋煒卸任後,有傳聞指出摩拜接下來將進行人事調整,凡是與美團有業務重疊的部門將進行人事優化,整體裁員比例預計在20%~30%之間。


界面新聞指出,胡瑋煒在20151月成立了摩拜,並陸續吸引愉悅資本、騰訊、紅杉中國等公司加入投資行列,該公司並在2017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殺出重圍,獲得「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獎」,剎時間成為大陸最耀眼的新創公司。

然而,摩拜與另一家共享單車龍頭公司ofo在去年進行大規模的燒錢補貼戰,為其資金鏈帶來不同程度的負擔,而且其在海內外城市經營期間也不斷傳出,包括單車損壞、盜竊的消息,令外界質疑其經營能力。

摩拜最終因資金鏈斷裂問題,在今年4月被美團以27億美元收購。此後,美團在今年9月的更新招股書中公布,今年前4月營收逾158億元人民幣(下同),稅後虧損逾20億元,摩拜更成為美團虧損最大原因,每月虧損逾4億元,共享單車的光環已不復以往。

ofo的情況更加慘澹。ofo因多次傳出破產、被收購等消息,且退款期不斷展延,衝擊用戶信心,最終引爆用戶登門要求退還押金,截至20日為止,ofo網路排隊要求退還押金的人數已接近1,200萬人,預計要退還10億元押金。此外,該公司昨日也傳出將被滴滴收購,但滴滴副總裁李敏卻否認這件事情。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共享單車龍頭企業之一崩盤,意義重大。
第二、之前ofo也出了問題,說明產業商業模式錯誤。

第三、燒錢補貼是錯誤的商業模式。

第四、ofo去年不願意和美團整合,是問題之一。

第五、這說明即使有騰訊、紅杉等大咖投資人加入,也不是企業成功的保證,商業模式才是成功關鍵。

第六、但至少摩拜被美團收購,投資人找到一條退路。

花旗

市場人士透露,被外界認為最有希望拿到金管會「純網銀」執照的國家隊,美商花旗集團在台子公司、花旗(台灣)銀行預計投資7億元、持股7%,可望取得一席董事席次,成為國家隊唯一的外資股東。

據了解,花旗(台灣)銀行已向國家隊的籌備團隊遞交不具拘束力的投資意向書。花旗(台灣)銀行公共事務長暨發言人潘玲嬌2日不評論市場消息。

純網銀「國家隊」規劃向金管會申設純網銀執照的公司,稱為「將來銀行(Next Bank)」,因其最大單一銀行股東、兆豐國際商業銀行董事長張兆順基於獲利與風控等考量,沒答應「將來銀行」的股本從100億擴至120億元,花旗銀行可望以約7億元在「將來銀行」的15席董事當中,取得一席董事。

由中華電信發起的國家隊,去年103日已宣布四大股東名單:中華電信、兆豐銀行、新光金控、全聯實業,但未宣布持股比率,以預留彈性因應空間。四大股東預計投資比率分別為:30%25.1%14%9.9%,合計79%

外界關心其餘21%持股花落誰家,據了解,凱基銀行已表達將投資大約7%,與花旗銀行相同,可望取得一席董事。

扣除凱基、花旗之後的7%,可能由悠遊卡投資控股、網路家庭、關貿網路、台灣中小企銀分擔,其中,堅持須「雙向投資」的悠遊卡投控是最大變數,且可能牽動其他三家機構持股變化。

悠遊卡投控是悠遊卡的母公司,悠遊卡公司是國內電子票證業一哥,有助國家隊打造完善的純網銀生態系。不過,悠遊卡投控董事長林向愷去年10月底已在董事會上提議,投資國家隊,須採雙向投資,但最近已獲國家隊籌備成員告知,「不接受」。林向愷昨晚表示,雙向投資才能打造命運共同體,強調若要改變原則,必須獲得董事會同意。

我們的看法:

第一、花旗決定參加純網銀投資,相當難得。
第二、這說明外商金融機構相當看重台灣的市場。

第三、「純網銀」題材已被炒熱,大家都想加入。

第四、悠遊卡想「雙向投資」,基本上大錯特錯,沒有人可以給悠遊卡特殊優惠條件,想法太天真。

沃旭

在彰化縣政府卡關下,四大風電開發商期許2日取得5.8元躉購費率籌設許可期待落空。國外開發商立即回報總部,漏夜緊急討論,其中沃旭能源昨晚發出重大聲明,即刻暫停所有風電計畫,強調看到2019年躉購費率草案有架構性改變後,才有可能繼續推動大彰化風場及最終投資決定。

沃旭能源全球離岸風電事業執行長馬汀諾伯(Martin Neubert)發出聲明強調,對於籌設許可審核過程及核發延遲,以致影響購售電契約深感失望,接下來幾周,會暫停並重新評估大彰化離岸風電計畫所有活動、專案時程、在地供應鏈的承諾與已簽署合約,因為前述都是以2018年躉購費率為前提而規劃。

馬汀諾伯指出,沃旭對日前經濟部預告2019年躉購費率草案、及滿發時數購電上限等架構性改變,感到非常憂心,未來必須要先看到2019躉購費率草案的大幅改變,才可能繼續推動大彰化風場,並且考慮做出最終投資決定。

馬汀諾伯指出,台灣近期突然對躉購費率提出大幅度架構性政策改變,將扼殺本地離岸風電供應鏈的發展,嚴重衝擊再生能源轉型的規劃,並造成投資環境極高不確定性,讓國際投資者喪失信心而怯步;若台灣能維持穩定且可預測的政策架構,將有潛力發展大規模乾淨能源,同時創造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並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離岸風電關鍵樞紐。

經濟部確認,包括沃旭(Orsted)、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由玉山能源與北陸電力合組的海龍風場以及中鋼等四大開發商、六風場,確定無法適用去(2018)年躉購費率。

不願具名的外籍開發商在台高層透露,原本已有考慮台灣的政治風險,包括選舉後中央與地方可能政策無法連貫的風險,但「離岸風電應已是很明確、有益無害的投資」,在選舉後1個月就遇上這類事情,覺得很遺憾,並坦言「台灣內部的政治風險會不會影響商業投資,全世界都在看」。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政府法令前後不一致,政治的確是最大風險。
第二、其實這已是老問題,只是再一次突顯問題的嚴重性。

第三、台灣很多決策相當倉促,又不斷修改,這些都影響外人投資信心。

第四、外國投資者學到的教訓就是:台灣政府是沒有效率、而且立場不連貫的。明年台灣全球經濟排名應該會下滑。

必治妥

全球生物製藥公司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將以約值740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生技公司Celgene,成為製藥業史上規模數一數二大的併購交易。

總部在紐約市的必治妥施貴寶致力於研發協助重症病患的藥物,總部在紐澤西州的Celgene則研發癌症與炎症療法並使其商業化。兩者結合後,將在癌症與炎症治療領域成為領導者,合計擁有九款年銷售額逾10億美元的產品。

按交易條件,Celgene股東每1股可換得必治妥施貴寶1股,外加50美元現金。以2日收盤價計算,總收購價碼740億美元,相當於每1Celgene股票價值102.43美元,比市價溢價54%

Celgene股東另可以11比例,憑股票換取取可交易的「或有價值權利」(CVR),在Celgene達到某種銷售或監管當局訂的目標時,即可憑CVR領到一筆錢。

兩家公司的董事會已批准這樁交易,一旦交易完成,必治妥施貴寶股東在合併後新公司將持有大約69%的股權,Celgene股東的持股比重約31%

紐約股市3日早盤,Celgene股價飆漲27.5%85.05美元,必治妥施貴寶股價跌12.4%45.55美元。2018年必治妥施貴寶股價跌幅逾15%Celgene全年跌幅更超過41%,反映投資人對兩家公司的前景都有疑慮。

必治妥施貴寶約25%的營收靠免疫抗癌藥Opdivo支撐,且面臨競爭壓力升高,亟需擴充旗下藥品組合陣容,併購Celgene將取得血癌暢銷用藥Revlimid

必治妥施貴寶雖然是以OpdivoYervoy成為肺癌藥物領域的先驅,但美國同業Merck & Co也推出肺癌藥Keytruda,必治妥施貴寶在這個獲利豐厚的免疫藥物市場面臨挑戰。

知情人士透露,必治妥施貴寶從去年9月開始接洽Celgene,雙方預計今年第3季完成交易。

我們的看法:

第一、醫藥產業的整合不斷在發生。
第二、和前二年的M&A不同,以前是為了租稅理由把公司註冊地點移到海外,變成外國公司。

第三、現在則是積極投資新藥。

第四、新藥的估值不斷提高,這是我們應該對生技股保持高度信心的原因。

蘋果

蘋果拋出iPhone 2007年問世以來首度調降財測的震撼彈!執行長庫克週三在致投資人信函中表示,因為iPhone新機銷售低於預期,加上中國經濟疲軟,調降會計年度第一季(截至去年十二月底)營收目標,由890億美元至930億美元區間降至約840億美元,蘋果股價盤後交易一度重挫8.5%,拖累週四亞洲蘋概股重挫。

週四美股開盤不久,蘋果就慘跌9.6%,創逾三年來盤中最大跌幅;台灣時間晚上十一點,道瓊跌逾五百點(2.3%)、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跌深2.1%。

庫克在信中表示:「雖然預計主要新興市場會面臨一些挑戰,但我們並未預見到經濟減速程度,尤其是在大中華地區,且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已影響中國經濟環境」;他還指出,強勢美元對蘋果產生衝擊,iPhone換機潮也並未如預期般強勁。

美國財經平台彭博專欄作家ShiraOvide批評,中國經濟放緩及美中貿易戰等,這對未能達標的公司來說是最好的藉口,但並不是真正理由;iPhone銷售已進入成長趨緩的高原期,這絕對是可以預測的,蘋果高層卻未能提前示警,這就是失職!

研調機構Canalys分析師TuanAnh Nguyen也認為,中國一直讓蘋果很頭痛,貿易戰只是因素之一,iPhone銷售策略在美國等成熟市場可以成功,但中國本土品牌以更低的價格提供類似服務,當然造成iPhone行銷策略在中國難施手腳。這是iPhone2007年問世以來,蘋果首次調降財測,也是庫克2011年接替病逝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擔任CEO以來,首次出現年底購物季節銷售不旺的局面。

受蘋果調降財測影響,週四鴻海收盤下跌1.7%,台積電下跌1.8%,深圳立訊精密一度暴跌8.1%,收盤跌幅收斂至4.9%;樂金Innotek下跌2.4%。

至少四家券商調降蘋果目標價;BITG分析師派席克(Walter Piecyk)將蘋果目標價由235美元降至197美元,降幅超過16%。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積極改革創新,這兩年只有很小的手機改版。
第二、其次是沒有適時進行併購,朝未來科技轉型。

第三、反觀微軟這兩年併購了幾家大型新創公司,非常成功。

第四、IBM最近也斥資340億美元併購雲端技術公司Red Hat

第五、這將對台灣供應鏈會造成巨大衝擊,產業進一步整合不可避免。

晟德

生控基因重回興櫃市場有解?據了解,由林榮錦掌舵的晟德集團將以參與生控10萬張股票私募案,取得逾6成持股,林榮錦並將新任董事長,該案將於128的股東臨時會拍板通過後,正式啟動資金挹注,加速新藥臨床。

由於證券商辭任,已於上月18日撤出興櫃的生控,主要以免疫療法的治療性抗癌疫苗為主,該公司在2016年興櫃之初,曾經創下179.9元天價,不過,隨著新藥開發進度不如預期,且沒有新資金奧援,加上國內生技資本市場轉冷,市場派大股東大賣下,也讓該股來到1.41元歷史低點,光是2018年的跌幅就超過95%,百元股票淪為壁紙,令人不勝噓唏!

為了引進林榮錦的資源,生控已於上月19日召開董事會,除通過清算美國子公司瘦身外,也將辦理10萬張私募案,晟德集團將「全吃」拿下經營權,預期128股東臨時會通過後,晟德資金將全數到位,紓解生控的資金缺口,而後生控將進行董監事改選,預期林榮錦將新任董事長,而原負責人章修綱將逐步退出經營。

對於將入主經營生控,林榮錦表示,尚不能透露細節;但對於「不能一次就解決問題的公司,他不會碰」!顯然對於重整生控胸有成竹。

生控專攻免疫療法,該公司利用第一代技術(PEK融合蛋白)應用於開發子宮頸癌前病變療法(TVGV-1),進入美國二期臨床二期發展階段,台灣也規劃申請二期;另外,該公司也利用新創之RAP1融合蛋白技術應用於開發癌症新療法(TVGV-2,目標治療子宮頸癌),也針對B肝的治療,規劃在台灣和美國進行一期臨床。

章修綱曾表示,根據老鼠動物試驗中,生控的B肝新藥可完全清除病毒,而FENIS的市場調查顯示,大陸B肝市場規模約600億人民幣,以風險評估計算,生控的B肝新藥的年市場商機約110170億人民幣,換算台幣平均有700億元潛在商機。林榮錦指出,生控有很好的免疫療法平台,若能順利進入經營,也將整合晟德集團旗下新藥公司的資源,讓效益能加速發揮。

我們的看法:

第一、林榮錦是台灣生技教父,擅長重整企業,無人能出其右。
第二、台灣未來將會有更多生技合併案件。

第三、台灣只有創投基金,但缺乏PE併購基金。

第四、未來兩岸生技產業結合是新趨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