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進入一個全新體驗的時代,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事情,越來越多是不能用過去經驗來理解的。
韓國瑜當選市長就是一個例子,之前你能夠想像像他這樣背景的人能夠翻轉民進黨的大本營高雄嗎?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絕不可能。另一個例子是最近關於「九二共識」和「和平統一」的爭議,你我當然都會希望維持台灣的自主性,但假若不可能,我們能開始想像新的情境嗎?
最近在報上看到有一位30歲出頭的年輕人,一句日文也不會說,勇闖日本大阪,連開了兩家珍珠奶茶店。一開始很辛苦,但現已逐漸打出名號、苦盡甘來。
這讓我頗有感觸,最近我接了一家「純」日本企業的案子,協助其尋找策略投資人和資本規劃。我完全不會日文,但居然能靠著翻譯,把一個全新的概念,成功推銷給另一個市場的客戶。這比我過去利用中英文開發市場,要有成就感的多,我覺得我可以挑戰任何新事物。
未來是「跨界」的時代,台灣人需學習「跨地域、跨領域、跨時代」。年輕人應該去中國大陸鍛煉,企業應積極開始轉型第二成長曲線,即使像我這樣的「老人」,也應學習積極擁抱新經濟如AI和大數據。
講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非常困難。因為我發現台灣人不喜歡也不善於轉型,都習慣待在自己舒適的小圈圈裡,有些人在溫水中變成煮熟的青蛙,有些人到最後才跳出來,但為時已晚。
最近蘋果股價大跌,開始大輻向供應鏈砍單削價,以致所有蘋概股如台積電、鴻海和大立光都受到嚴重衝擊。從長遠來說,這是對台灣企業最好的事情,否則我們還會緊抱蘋果大腿,沉醉在永遠不破的神話裡面。
另外一個打擊是由於中美貿易大戰,台商大量撤出中國製造,這也很痛苦,因為無處可去。但這就是轉型,無法調整自己的人會被淘汰,少數人可以找到新方向和新商業模式,我認為算短空長多。
上週CES大展,對台灣企業來說可為當頭棒喝,很多都是新技術和新應用,沒有人再談過去熟悉的PC/NB或智慧手機,取而代之的是自駕概念車、智慧浴室和智慧家庭的攤位。
以往我們將重心放在辦公室和個人,但今天焦點已經移到客廳、臥室,甚至浴室和廚房,我們準備好了嗎?
我看了電視上關於CES的報導,台灣雖有組一個新創團,但沒有多少台灣廠商在推銷新的場景,倒是有一些香港和新加坡新創公司,擺了攤位,向買家介紹新的創意發想。
香港和新加坡由於沒有國內市場,因此新創企業一開始就會思考如何進軍世界市場。台灣的幸運和不幸,是我們有一個2,300萬人口不大不小的市場,以致大家忽略了「一開始」就以世界為目標市場。另外一個遺憾是台灣小吃太發達了,任何人如想創業,第一個也是想到小吃,這有地域侷限性,畢竟有勇氣去日本挑戰賣珍奶的人不多。
簡言之,未來創業最重要的不是技術,也不是商業模式,而是「場景」。傳統的場景需要帶入AI技術和新的元素,創造不同於過去的全新生活體驗。這非常不利於台灣,台灣沒有未來世界的場景,我們的場景主要是透過代工。
假如執著於過去的經驗或只滿足於做一個「me-too」複製者,我們不可能成功。很多新的應用其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你必須爭取第一個打造「智慧+產業」創新解決方案,因為這是一個「贏家通吃」的時代。
台灣科技大廠其實已感受到了這股新趨勢,拚命想跨入新的領域如醫療,或參與新的平台如自駕車,但談何容易?我比較擔心的是大多數傳統產業還沒有覺醒,不了解「行業AI化」的重要性,其實他們才是未來創新最重要的參與者。
未來台商最需要的能力是「想像力」,想像新的場景,想像如何設計新的B2C解決方案,滿足客戶尚未被滿足的需求,換言之必須「創造」新需求。這對過去習慣做代工的台商來說,是超級困難的挑戰。
我最近面試年輕人時,特別重視他們創新的能力和企圖心。如果只期待加入「傳統」熱門行業,或一昧追隨「爸爸媽媽」和「學長學姊」的想法,不願意冒險跨界,很快就會被我淘汰。
台灣最大的危機,就是把中國大陸想像成只想併吞台灣的敵人,因而畫地自限。最近每天晚上打開電視,大家為「一個中國」和「一國兩制」爭論不休,都是在為「過去」爭論,卻不知如何去想像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或開拓「明日應用場景」。
韓國瑜最不同於其他領導人的地方,在於他有想像力。他只想像了一點點東西,就讓大家吊足胃口,興奮的不得了。我認為「東西賣得出去,人進得來」只是前菜,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頭,像和瓊瑤合作的「天作之河」和「高雄幣」都是延伸。
以往我們覺得搞藝術的人才需要想像力,理工科不用,但未來AI在各行各業若要成功,一定要應用科技的想像力。
政治也需想像力。根據最新一份民調,對於兩岸長久和平方案,33.7%支持「歐盟模式」(兩岸在彼此承認的基礎上組成共同體),其次是「大英國協模式」18.3%(兩岸在形式上如同一國,實質上互不隸屬)。
大多數老百姓希望「黏但又不至於太黏」,雖然這不同於「一國兩制」,但至少,這是台灣人民想像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