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美國兩所大學MIT和Stanford決定不招收中國大陸學生,原因可能和美中當前科技大戰有關,這對中國學生來說是噩耗,對台灣學生來說卻是天大的好消息。
MIT和Stanford均以科技聞名全球,培養出許多傑出人才。我雖是Stanford校友,但對這個決定並不認同,這就像台灣對陸生來台設下限制一樣。美國可以把中國當作戰略上的敵人,但把科技泄露的風險加在年輕學子身上,可能太over了。
對川普而言,全世界都是敵人,不僅是中國,還包括德國車商,在矽谷工作的外國工程師,以及美墨邊境移民,所以他寧可宣布「國家緊急狀態」,也堅持要在邊境築高牆。
這些都是民粹,台灣應冷靜思考。我們常說「一國兩制」,過年期間我在Financial Times上看到一篇評論,形容現在世界是「One word, two system」,作者指出中美衝突不斷升高很危險,比當年美蘇冷戰更嚴重。假如中國人民認為老美想阻止其進步、過更好的日子,未來雙方衝突將變成超級災難。理想的情境是既競爭又合作,中國既是朋友也是敵人。
其實不需經濟學家,大部分老百姓都明白這個道理。這也是為何高雄市長韓國瑜聲望節節升高,自從他上任後各方資源如洪水而來,連結高雄,包括中國大陸及許多其他國家。現在韓流的外溢效應已顯現,台南尤其明顯,政府大聲疾呼要將主權擺在優先,但人民卻有他們的想法,就如同金融時報所言:「沒有國家可以作為一處孤島」。
我完全同意台灣人民不能沈溺於農漁產品賣給大陸以及陸客觀光財的短期紅利,而應從技術和市場層面提升,但我們必須對中國有更深刻的認識。中國現已成全球超級大國,對台灣而言有許多合作的機會,當然也有競爭風險,但我們沒有條件和美國一樣,與之為敵。
美國的進步,台灣人民不一定享受的到,但蘋果打個噴嚏,許多台灣產業都跟著遭殃。反觀中國大陸,不管對台灣的「庶民經濟」或「產業經濟」,都影響深遠。今天台灣處在中美衝突的夾縫中,既有風險,也有機會,就看政府、企業和人民有沒有智慧去尋找合作共贏的方式,I can see many。
今年大陸賀歲片冠軍是根據知名作家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創票房高峰,已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二賣座電影。故事講述太陽即將膨脹吞噬太陽系時,人類社會啟動「流浪地球」計劃,製造「行星發動機」,驅使地球逃離太陽系,尋找宇宙新家園。
我尚未看過這部電影,但非常期待。這是中國影史的里程碑,拍出水準不遜於「阿凡達」的巨片。這說明中國不但有科幻文學,而且有能力把夢想商業化變成現實,當然劇情少不了「中國拯救世界」的老套,但瑕不掩瑜,連好萊塢影評都叫好。
對台灣人而言,這代表「中國夢」和「中國世紀」的崛起,當我們以為彼岸還沉溺在「延禧攻略」的過去時,其實大陸早已快速邁向未來。看到中國大陸能以好萊塢四分之一的預算,拍攝出這樣願景宏偉的作品,我們是與有榮焉?還是以酸葡萄的心理嘲弄?
假如你認為這只是天方夜譚,請看中國探月太空船「嫦娥四號」一月初登入月球背面。這是人類第一次在月球背面順利著陸,乃超級成就,因為月球背面地表崎嶇不平,比登陸正面困難度高很多。請問川普有指控中國登月是盜用美國智慧財產權嗎?
上週美國最大的科學家聯盟-美國科學促進會,向中國量子科研團隊頒發克利夫蘭奬,表彰該團隊率先實現量子技術,為建立下一代安全通信網絡奠定基礎,這是該奬設立96年來首次頒給中國團隊。由此可證明,華為5G通信的實力不是假的,這也是老美為何那麼怕中國的原因。
台灣應加強和中國大陸的合作,除了先天地理、語言優勢外,還有市場、技術、資金、人才、政策等理由。如同中美關係一樣,未來兩岸關係是既競爭又合作,而不是全面抵制視為敵人。
但不論美國或中國,都屬超級大國,其發展模式不一定適合我們,台灣應發展出自己的道路。上週和一位以色列專家交流,他表示以色列人口只有7百多萬,國土大部分是沙漠,能成為世界強國,關鍵在於發展「知識經濟」,並將智財商業化,向全世界輸出。
大陸台商正積極返台,但最佳出路不是繼續找下個低成本市場從事代工,而應轉型新經濟。以色列聚焦「資安」(Cyber Security),因為他們周圍都是充滿敵意的國家,以色列人退役後,將軍中禦敵的技術商業化,得以在今天全面連結的數位世界大放異彩,成為全球資安強國。週末柏林影展,以色列電影「同義詞」抱走最大奬項金熊奬。這才是我們應學習的榜樣,硬、軟實力皆強,南韓不也是如此?
台灣要繼續作為世界的孤島,還是成為亞洲的新中心?今天製造業逃離中國,但未來世界市場卻在中國,機會遠大於新南向,專家認為長期中美貿易逆差會翻轉,而台灣正處於得天獨厚的位置。
上週有個「南方崛起」論壇,高雄市副市長表示,高雄必須重新定義自己,以全新策略思維,打造高雄成為台灣首富,那就是「高雄是台灣的心臟,是世界的高雄」。最近接待一個大陸團,居然從高雄登陸,證明改變已經發生。
「流浪台灣」未來會變成「浪濤台灣」,讓我們一起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