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美光聯電,IMD,TSMC,商湯,滴滴,阿里,車企新能源,美國中概股,那斯達克,Mobileye,蘋果,美物價

 理事長的話:美光聯電,IMD,TSMC,商湯,滴滴,阿里,車企新能源,美國中概股,那斯達克,Mobileye,蘋果,美物價

美光聯電

 

記憶體大廠美光(Micron)與晶圓專工廠聯電達成和解後,美光進一步宣布與聯電合作,定位雙方為業務夥伴關係,為美光未來向車用、行動裝置以及關鍵客戶的產品供應取得保障。

 

業界解讀,美光將會利用聯電28奈米產能,生產DRAM模組的暫存時脈驅動器(RCD)及NAND Flash模組的控制IC等關鍵元件。

 

美光與聯電達成和解,業界傳出是群聯執行長潘健成牽線促成。潘健成表示,對於市場傳聞不評論。不過,美光是群聯的客戶,聯電則是長期合作的晶圓代工夥伴,樂見雙方能夠在訴訟糾紛達成和解,未來群聯也會持續與美光、聯電的合作,且可望擴大供貨給美光的5G、車用等相關產品線,達到三贏的結果。

 

半導體業界指出,美光與聯電達成和解有二個重要關鍵,一是聯電支付給美光金額保密的和解金,二是聯電增加給美光記憶體模組內建控制晶片的邏輯製程產能支援。因此,美光除了自己下單,亦可能透過合作夥伴向聯電下單,以提高DRAM模組RCD晶片或NAND Flash模組控制IC等產能,以解決記憶體模組長短料問題。

 

業者表示,DDR5模組採用的RCD晶片,以及eMMC或固態硬碟(SSD)關鍵的NAND控制IC,主要採用40奈米或28奈米邏輯製程,美光及聯電的業務合作,將由聯電保留南科廠部分產能給美光專用,美光除了直接下單,也會透過供應商下單擴大產出支援。

 

聯電指出,美光先前不是聯電的客戶,此合作代表美光將成為聯電的新客戶,美光會在聯電未來新開出的產能投片,有產能保障就能解決車用晶片短缺的問題。供應鏈指出,聯電產能滿載到明年,未來在Fab 12AP5P6廠開出新產能應可提供美光及其合作夥伴投片。

 

其中,法人預期美光NAND控制IC合作夥伴群聯可望直接受惠。群聯受此利多消息激勵,股價2日攻上漲停,終場大漲41.5元,以458.5元作收,成交量達14,775張。而聯電股價2日在平盤上下震盪,終場下跌0.3元,以66.7元作收,成交量達310,855張,三大法人賣超1,518張。

 

美光全球營運執行副總裁Manish Bhatia表示,美光擴大與聯電的合作,有助於美光強化客戶的供應鏈,同時也是加深整個半導體產業合作的絕佳機會。

 

此合作讓美光得以持續為車用及行動裝置客戶提供關鍵產品,美光期待在未來數年透過與聯電合作,為全球客戶提供美光的記憶體與儲存解決方案。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光曾對聯電興起巨額訴訟。

                                                                                                                                                                                                                                                                                                                                                                                                                                                                                                                                                                                                                                                                                                                                                                                                                                       第二、現在雙方化解並且合作,說明當今「競合」的產業特色。

 

第三、全球半導體晶片短缺將再持續一年。

 

第四、所有外國企業短期內對台灣半導體晶片都有強烈需求。

 

IMD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昨發布「二○二一年IMD世界人才排名報告」,在六十四個評比經濟體中,台灣排名第十六名、進步四名,創近十年最佳表現;在亞洲地區排名則維持第三,僅次於香港、新加坡,優於韓國、中國及日本。

 

打敗中日韓 亞洲排名第3

國發會分析,今年台灣排名再進步,顯示在疫情衝擊下,台灣仍維持勞動市場穩定,持續培育國內人才,並加強吸引海外人才;此外,台灣醫療衛生體系實力堅強,加上相關政策因應疫情及經濟變動得宜,也是整體排名上升關鍵。

 

疫情穩定經濟得宜 排名上升關鍵

以主要分項來看,「投資與發展人才」方面,今年台灣排第廿名、進步五名,主要是「學徒制」及「企業重視員工訓練」分別進步八名、七名,兩細項指標排名,均為歷年來最佳名次,顯示企業已更重視人力資本投入,政府也積極促進產學共育,成效優於多數國家。

 

「吸引與留住人才」方面,台灣排第廿二名、進步四名,其中「企業員工士氣」為台灣優勢項目,較去年進步三名。國發會認為,這顯示我國防疫表現佳,減少員工因隔離及遠距工作的疏離感,維持企業穩定及社會凝聚力。

 

至於「人才準備度」,台灣排第九名、進步六名,優勢項目為「科學教育畢業生占比」及「教育評比(PISA國家研究中心)」,兩細項指標排名分別為第五、八名,均維持去年水準。顯示政府深化雙語能力及國際視野等措施,已漸有成果。

 

國發會強調,將與相關部會全力落實「關鍵人才培育及延攬方案」三大策略,協調各部會解決人才問題,強化人才培育及延攬工作,使國際人才「進得來、留得住」,驅動產業轉型升級,也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人才性價比全球最高。

                                                                                                                                                                                                                                                                                                                                                                                                                                                                                                                                                                                                                                                                                                                                                                                                                                       第二、但長期而言台灣有人才少子化危機。

 

第三、半導體產業吸納太多台灣人才。

 

第四、培才、引才、留才都是未來工作重點。

 

TSMC

 

德國新總理蕭茲(Olaf Scholz8日正式上任、新政府並首度在施政藍圖中主動提及台灣,德國先前積極爭取半導體龍頭大廠台積電赴德設廠一事,再度引起國際媒體關注。台積電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主席暨歐亞業務資深副總經理何麗梅11日受訪時也表示,雙方的接觸目前屬於早期階段,將針對客戶需求等各項因素,逐一評估。

 

何麗梅11日出席2021女科技人大會,被問及評估赴德設廠一事,是否有新進度時,做了上述回應。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先前證實,此計畫列入評估之後,最新進度已成為包括國際傳媒在內緊盯的焦點,何麗梅說,現在仍處於早期階段,還沒有具體討論的內容,很多因素都還待評估。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於7月下旬的股東會中表示,赴歐洲設廠是否會選定德國,內部的確已認真列入評估,但一切都仍在很初期的階段。本於長期為股東尋求最大價值,台積電將依據客戶需求,做決定,公司對於全球布局態度,亦非常審慎,必須建立有效及有良率的產能,畢竟半導體不是有土地、有錢、有技術,就可以建立起來。

 

據何麗梅說明,要前往一個新的地方設廠,必須考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客戶的需求、當地的資源、人才與政府補貼等,都需要評估。

 

德國新任總理、社會民主黨(SPD)蕭茲於8日上任,由社民黨、綠黨及自由民主黨組成的聯合政府,發表聯合執政協議時,提及台海關係,並承諾將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使得後續雙邊關係如何提升,頗受矚目。尤其德國先前有意爭取台積電前往設廠,再度成為焦點議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終於宣告去德國投資。

                                                                                                                                                                                                                                                                                                                                                                                                                                                                                                                                                                                                                                                                                                                                                                                                                                       第二、雖然表示還在研究,但一定會實現。

 

第三、德國是全球汽車重鎮,必須取得足夠晶片。

 

第四、台灣企業必須加速走向全球。

 

商湯

 

中國人工智慧(AI)獨角獸商湯科技計劃17日在港股掛牌上市,原訂10日公布招股定價,但是10日深夜該集團遭到美國財政部以「侵害人權」為由,列為「中國軍工企業」,成為投資黑名單,因此未如期公布定價。市場關注該公司IPO進展,陸媒引述商湯科技11日表示,「上市暫時沒有影響」。

 

綜合外媒11日報導,美國財政部網站顯示,於國際人權日(美東時間10日)以「侵犯人權」為由將中國、俄羅斯、北韓、緬甸、孟加拉五個國家,共15名個人及10個實體列入美方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的制裁名單,其中包括三名中國公民及商湯科技等數家中企。

 

OFAC認定商湯科技研發出可以辨識少數民族人臉,特別是有鬍子、戴眼鏡或戴口罩維吾爾族人的人臉辨識技術,因此將其納入「(非特別指定國民)中國軍工複合體公司」名單。

 

針對被美國列入投資黑名單一事,商湯科技11日在官方微信回應,對於此一決定與相關指控表示強烈反對,該決定與相關指控毫無根據,反映出美方對商湯根本性的誤解。

 

商湯科技7日啟動全球招股,擬最多集資60億港元,預計17日登陸港交所。值得注意的是,在商湯科技的股東名單中,有多個來自美國的投資者,商湯科技招股書顯示,美國的銀湖資本和高通公司參與投資商湯科技。但由於美國政府對商湯科技實施投資限制,禁止美資投資該公司,此舉可能使商湯科技在港上市計畫複雜化。

 

除商湯科技外,美國政府也續緊盯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的動態。儘管中芯國際已被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但該公司一直能夠續購買美國工具來製造晶片。華爾街日報日前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官員們計畫在12月討論國防部的一項提案,該提案旨在填補中芯國際購買美國重要技術的監管漏洞。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打擊中國5G、半導體和AI產業。

                                                                                                                                                                                                                                                                                                                                                                                                                                                                                                                                                                                                                                                                                                                                                                                                                                       第二、中國AI已追上並超越美國。

 

第三、美國會加大對中國科技公司的制裁。

 

第四、商湯短期受挫,但國家會全力支持。

 

滴滴

 

外媒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美股上市的大陸叫車平台滴滴出行,計畫在啟動美股退市之前,聘請國際投行高盛負責其香港上市的事宜。知情人士指出,滴滴也在和包括中資銀行在內的其他投行磋商。

 

123日滴滴宣布啟動美股退市、港股上市程序後,公司股價一瀉千里。滴滴10日股價收跌2.55%至6.49美元,市值為313.03億美元。近一個月以來,滴滴股價累計重挫27.57%。

 

新浪財經11日報導,滴滴出行於2021630日在紐交所上市,發行價為每股14美元,共集資44億美元,為繼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上市集資250億美元以來,規模最大的中概股IPO案。然而,滴滴上市才過兩天,大陸網信辦72日宣布以「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為由,對滴滴展開調查,並在一周內勒令下架其旗下25APP

 

路透報導,11月下旬傳出,大陸監管機構以擔心敏感數據外洩為由,已要求滴滴高層制訂從美股下市的計畫,方案包括在香港上市後從美國下市,或是直接私有化。

 

在大陸監管壓力下,赴美上市不到半年的滴滴123日宣布,即日起啟動自紐交所下市,並在港上市程序。但由於滴滴在美國上市的時間很短,該公司將不得不申請在香港進行雙重主要上市,而非二次上市。知情人士稍早指出,滴滴的目標是在未來三個月內,完成在港股上市,並於20226月份從紐交所下市。

 

我們的看法:

 

第一、滴滴在美下市代表新的里程牌。

                                                                                                                                                                                                                                                                                                                                                                                                                                                                                                                                                                                                                                                                                                                                                                                                                                       第二、中美金融脫鉤會加速。

 

第三、美國中概股可能有一半以上會回到香港及A股上市。

 

第四、滴滴之後下一家是阿里。

 

阿里

 

元宇宙」為全球科技業當紅炸子雞,吸引大陸各大網路巨頭爭相投入,阿里巴巴也不例外,為此成立新公司「元境生生」,準備透過旗下龐大資源與生態系打造出「阿里宇宙」。

 

港股阿里巴巴9日全天走強,收盤漲2.32%報123.4港元,成交值44.18億港元。

 

阿里巴巴126日成立全資子公司元境生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人民幣(下同)1千萬元,由杭州阿里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全資持股,科創板日報引述阿里內部人士說法稱:「該公司未來業務與元宇宙相關。」

 

元境生生公司經營範圍涵蓋軟體開發、電腦系統服務、演出經紀、網路資訊服務等。該公司的起源於9月份,阿里雲遊戲事業部發表新品牌「元境」,負責雲端遊戲PaaS能力和開發者平台等業務。

 

外界分析,遊戲是當前最適合打造出虛擬宇宙的場景,阿里可藉由雲端遊戲業務的基礎建構出相關應用,成立新公司也擴大該業務的發展性。此外,阿里也在商標領域先行著手,如申請註冊「阿里元宇宙」商標,其他指標性產品如淘寶等,也不例外申請相關商標。

 

當前大陸各家網路巨頭都對打造出自己的宇宙興致勃勃,例如網易早早推出沉浸式會議系統「瑤台」、虛擬人開發套件「有靈」。在2日網易雲音樂港股掛牌上市儀式上,網易還用此技術讓公司CEO丁磊兵分三路,同時有三個丁磊進行敲鑼。

 

字節跳動則在8月時收購大陸VR硬體巨頭Pico,與前身為臉書的Meta公司走向類似道路,先奠基好VR硬體的實力再來衝刺相關概念。

 

二次元社區起家的嗶哩嗶哩選擇從拿手領域切入,日前披露正在發展「高能鏈」項目,試圖打造出充斥數位資產的社區。

 

與阿里巴巴齊名、規模同樣巨大的騰訊,對於元宇宙業務的推動相對低調,但當前全球頗有名氣的遊戲社區公司都獲得騰訊投資,騰訊CEO馬化騰曾公開表示:「騰訊有大量探索和開發元宇宙的技術與能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對元宇宙也有高度興趣。

                                                                                                                                                                                                                                                                                                                                                                                                                                                                                                                                                                                                                                                                                                                                                                                                                                       第二、元宇宙和遊戲產業息息相關。

 

第三、但中國大陸中央正在積極打擊遊戲行業。

 

第四、因此遊戲業龍頭騰訊非常低調。

 

車企新能源

 

新能源汽車市場激戰正酣,傳統車企也不平靜,一方面在積極轉型應對新賽道帶來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也開啟新的衝刺模式,競相分拆子公司上市。市場分析,這些傳統車企除將分拆業務視為「補血」捷徑,此外也是緊抓目前市場對新能源的高估值預期,以獲取高額融資。

 

新京報報導,近日包括上汽集團、廣汽集團、比亞迪等車企先後公布分拆方案。上汽在11月底宣布,擬將控股子公司捷氫科技分拆至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分拆上市完成後,上汽仍將維持對捷氫科技的控制權。中信建投分析認為,本次分拆業務,有利於上汽加快氫能和氫燃料電池的產業化和商業化進程,助力其優化布局。

 

實際上,上汽集團分拆子公司上市只是整個行業的一個縮影。另一家大陸車企比亞迪也在持續推動其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至深交所創業板分拆上市,擬募資人民幣26.86億元。

 

此外,廣汽集團在11月底宣布正式啟動廣汽埃安的混改,未來也將擇機上市。

 

對於各車企布局,報導引述招銀國際汽車研究部經理白毅陽分析,從企業內部來看,冀望將優勢子公司做大,成為未來的金雞母。

 

從外部來說,資本市場始終對傳統車企估值不高,相對保守,較偏好新能源整車、電池產業鏈、智能化等高速增長領域。在市場高度關注之下,也為子公司融資提供了環境。

 

白毅陽表示,畢竟汽車整車行業特性屬於穩定增長,不是爆發式增長,從市值上來說,只要分拆業務,對於拉抬整體市值就會有正面作用。

 

他進一步解釋,傳統車企主要有兩種分拆上市,一種是分拆新能源整車業務上市,背後主要考慮的是估值及融資規模;另一種是分拆零部件子公司上市,這部分的發展前景需要更多努力,核心問題是解決對母公司的業務依賴,打造真正的技術和產品,並拓展外部客戶。

 

西部證券研報指出,汽車產業鏈相對較長,傳統車企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持續的盈利能力,同時其分拆的子公司業務相對獨立;此外,傳統車企分拆上市的業務更多聚焦在新興業務、新能源層面,將這部分業務分拆獨立上市,也有助於傳統車企迅速擴大規模。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新能源汽車產業成長迅速。

                                                                                                                                                                                                                                                                                                                                                                                                                                                                                                                                                                                                                                                                                                                                                                                                                                       第二、和歐洲並列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第三、整體的生態系快速成形。

 

第四、電動車只是一部分,其餘電池和車聯網更值得期待。

 

美國中概股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於美東時間2日落實「外國公司問責法」最終修正定稿。受此消息影響,反映美股中概股表現的那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3日重挫9.1%,創下2008年以來最大跌幅。

 

此外,自2月的歷史高點至今,那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95檔成份股的總市值,在9個多月時間內累計跌逾1.1兆美元。其中,阿里巴巴市值損失約4,300億美元,降幅接近60%。

 

阿里巴巴美股3日收跌8.2%,拖累阿里港股6日盤中一度暴跌8.29%至109.5港元,再創在港上市以來新低價,終場收跌5.61%。截至台北時間6日晚間822分,阿里美股盤前上漲0.9%至112.97美元。

 

SEC要求外國公司提供審計底稿供美國檢查,否則可能在三年內被紐約證交所與那斯達克摘牌。SEC新規之下,長期拒絕美國監管的中港兩地企業將首當其衝。

 

香港信報報導,赴美上市不到半年的大陸叫車平台滴滴出行,在中美監管夾擊下,3日宣布,即日起啟動自紐交所下市,並在港上市程序。滴滴3日股價收跌22.18%至6.07美元,創下史上新低價,與其發行價(14美元)相比,累計下跌56.6%。截至台北時間6日晚間81分,滴滴美股盤前大跌5.77%至5.72美元。

 

針對中概股大跌,投行Cowen & Company分析師Jaret Seiberg表示,這意味著中國公司正按照要求,準備從美國交易所下市。Jaret Seiberg指出,不相信美國國會或是SEC會為了讓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而犧牲審計檢查權。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中概股未來會逐漸下市。

                                                                                                                                                                                                                                                                                                                                                                                                                                                                                                                                                                                                                                                                                                                                                                                                                                       第二、美國SEC沒有強迫,但要求信息批露。

 

第三、阿里市值下跌6成,股東受傷慘重。

 

第四、未來香港資本市場會成為大贏家。

 

那斯達克

 

那斯達克今年企業首度公開上市(IPO)業務火熱,迄今募資規模已逾1,91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幾乎篤定將連續三年超越紐約證交所(NYSE),這也反映那斯達克聚焦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ESG)策略奏效,吸引企業赴該交易所掛牌。

 

根據Dealogic資料,截至上周五(3日)止,那斯達克2021年以來IPO籌資累計1,913.8億美元,NYSE上市案籌資1,092.5億美元,距離今年結束只剩幾周,那斯達克再度擊敗勁敵NYSE應是勝券在握。

 

到目前為止,今年美國IPO規模已突破3,000億美元,輕鬆刷新去年締造的1,680億美元紀錄高點。

 

以數量計,2021年以來在那斯達克IPO的企業共686家,反觀在NYSE掛牌上市的數量為265家。

 

承銷企業IPO的顧問業者表示,那斯達克今年獲得企業青睞,因該交易所致力於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ESG)準則。NYSE交易大樓則深受疫情封鎖影響,使得企業比較難舉行盛大的敲鐘儀式。

 

多年來,那斯達克在與NYSE爭取企業掛牌的競賽始終屈居下風,根據Dealogic數據,在截至2019年止的二十年期間,那斯達克只有三次IPO籌資勝過NYSE,除了2019年之外,另兩次是1999年與2000年,當時正值網路泡沫高峰,科技公司蜂擁至那斯達克上市。

 

今年以來規模最大的IPO案即為Rivian的籌資137億美元,這家電動車新秀就選在那斯達克上市。其他在那斯達克掛牌的知名IPO案包括網路券商羅賓漢(Robinhood)、甜甜圈連鎖商Krispy Kreme

 

此波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熱潮,那斯達克也奪得先機。根據Dealogic數據,那斯達克約占2021SPAC上市籌資的63%,高於去年的39%。今年以來,SPAC上市案約占全年IPO籌資3,000億美元的約一半。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新經濟企業多半選擇那斯達克上市。

                                                                                                                                                                                                                                                                                                                                                                                                                                                                                                                                                                                                                                                                                                                                                                                                                                       第二、紐交所逐漸沒落。

 

第三、SPAC帶動今年IPO上市。

 

第四、即使中國公司不再赴美上市,那斯達克依然創新高。

 

Mobileye

 

英特爾宣布擬規劃旗下自駕車技術事業Mobileye於明年公開上市,這是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致力重振這家半導體巨擘雄風的最新動作,Mobileye目前估值已達500億美元。

 

消息一出激勵英特爾7日股價大漲逾7%,來到54.86美元。

 

消息人士指出,英特爾打算2022年中讓Mobileye在美國掛牌,藉由發行新股進行首度公開上市(IPO),市值估計超過500億美元。

 

這家晶片大廠表示,在Mobileye上市後仍會握有多數股權,兩家企業會持續針對車用市場技術合作。此外,MobileyeIPO後仍會保留原本的管理團隊,身為創辦人之一的執行長沙書亞(Amnon Shashua)將會續任。

 

英特爾2017年斥資約150億美元收購以色列公司Mobileye,後者專精於提升車用自動駕駛功能的攝影系統。Mobileye原先已於2014年上市,但被英特爾收購後下市。

 

自英特爾收購以來,Mobileye營收大約翻兩倍,第三季該事業收入約3.26億美元,年增39%,英特爾同期總營收逾190億美元。

 

有鑑於IPO市場方興未艾,投資人熱烈追捧新技術,英特爾盼趁著Mobileye重新上市,趕搭此波投資人押注未來運輸技術的風潮。

 

基辛格受訪時指出,有鑑於投資人對於自動駕駛的興趣不斷升溫,是該公司作此決定的原因。他說:「我們認為該資產尚未展現全部價值,讓它上市將有助於釋放其價值。」

 

Mobileye由沙書亞與艾維瑞姆(Ziv Aviram)於1999年創立,研發打造可協助汽車觀察道路並且與方向盤、煞車等關鍵系統溝通的視覺系統,俾以改善適應巡航控制(ACC)與變換車道輔助功能以避免事故。

 

基辛格自接掌英特爾執行長以來即面臨來自激進投資者的壓力,Third Point等大股東要求出脫耗費龐大成本的晶片製造業務。不過在全球晶片荒之際,該公司積極在美、歐擴展先進晶片製造產能。

 

我們的看法:

 

第一、Intel過去併購大部分失敗。

                                                                                                                                                                                                                                                                                                                                                                                                                                                                                                                                                                                                                                                                                                                                                                                                                                       第二、但Mobileye是少數例外。

 

第三、未來自駕車發表會大爆發。

 

第四、以色列新創很樂意被美國企業併購。

 

蘋果

 

蘋果持續推出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與服務,帶動股價節節攀升,如今市值逼近3兆美元,堪比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僅落後美中日德。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看好蘋果擴增實境(AR)頭套裝置與自駕車等新品極具市場潛力、可望進一步提振股價,因此將其目標價格上調至200美元。

 

蘋果8日股價上漲2.28%, 每股創下175.08美元新高,市值攀抵2.87兆美元。蘋果若能站上182.85美元,市值便能達到3兆美元。

 

蘋果市值逼近3兆美元,距突破1兆美元不到四年時間。專家表示,蘋果擁有強大產品與服務,每回推出總能擄獲果粉歡心,因此坐穩全球最有價值企業寶座。

 

另一方面,投資人對於聯準會可能加速升息與新變種病毒恐傷害經濟成長有所擔憂,因此將業績穩定成長、財務健全的蘋果視為資金最佳避風港。

 

Ingalls & Snyder投資管理公司資深策略師克里斯基(Tim Ghriskey)表示:「蘋果價位不算太貴,且擁有絕佳產品與服務組合,整個產品線不斷創新。」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休伯蒂(Katy Huberty7日將把蘋果目標價從164美元調高至200美元,同時維持「買進」的投資評等。

 

休伯蒂在報告中指出,蘋果過去五年來股價累漲近500%,主要靠的是新產品或服務推動。其中,蘋果軟體服務持續成長、每年貢獻近700億美元,穿戴裝置業務每年貢獻約380億美元。

 

過去五年以來,蘋果總營收約6%來自於AirPodsApple Watch以及其他服務。除此之外,AR頭套與自駕車等新品對於蘋果營收的貢獻,可能不亞於iPad當初上市的表現。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市值逼近三兆美元,創下新紀錄。

                                                                                                                                                                                                                                                                                                                                                                                                                                                                                                                                                                                                                                                                                                                                                                                                                                       第二、蘋果未來會更加依賴軟體及生態系賺錢。

 

第三、三星沒有打造軟硬結合的生態系。

 

第四、美國最成功的軟硬結合應該是亞馬遜,Echo改寫了智家居環境。

 

美物價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已要求包括亞馬遜、沃爾瑪等九家美國零售商和消費者產品製造商,交出供應鏈相關資料,以調查影響經濟的供應鏈瓶頸和物價上漲。

 

FTC主席麗娜汗(Lina Khan)在聲明中表示:「供應鏈受干擾正改變從電腦晶片、醫藥、肉類到木材等廣泛商品的供應和交貨。」她說:「我希望FTC新的研究將查明可能會導致這些受擾情況惡化、或導致不對稱效應的市場情況和商業做法。」

 

須在接獲美國政府命令後45天內交出資料的企業,還包括超市連鎖業者Kroger、消費品製造商寶鹼(P&G)、肉類生產業者泰森食品(Tyson Foods)和食品業者卡夫亨氏(Kraft Heinz),以及C&S Wholesale GrocersAssociated Wholesale Grocers,以及波克夏旗下的McLane Co

 

FTC的調查可能會加劇美國企業與拜登政府之間的緊張關係,因為這涉及要求大規模取得資訊,並且顯示企業的行之有年的慣例可能導致貨物積壓。FTC表示,將研議供應鏈受干擾是否導致「特定的瓶頸、短缺、反競爭作法,或造成消費者物價上漲」。

 

FTC的行動也將使美國企業面臨要捍衛其定價、商業手法的壓力,並且要採取額外措施在年終購物季前緩解積壓待配訂貨的情況,這也是拜登政府愈來愈關注之事。拜登表示,政府在緩解美國供應鏈中斷方面取得長止進展,他周一(29日)在白宮接見沃爾瑪等零售商的主管 ,後者向他保證有充足的庫存滿足年底假日購物季的需求。

 

拜登原定要在29日發表有關供應鏈的談話,但已延後至121日。FTC在本月稍早也對高汽油價格發動調查,拜登政府尋求對石油公司施壓,減緩石油產業帶來的通膨壓力。

 

此外,總部設在法國馬賽的航運巨擘達飛海運集團(CMA CGM)表示,將提供每個貨櫃最多200美元的現金獎勵,協助結束美國南加州港口的塞港現象。達飛是首家提供此類奬勵的航運商。

 

達飛的計畫是,進口商如果能在貨櫃抵港的八天內,將它們移出洛杉磯港和長灘港碼頭,白天時每個貨櫃可獲100美元奬勵,夜間和周末則加至200美元。

 

這項獎勵計畫周三開始,持續90天。達飛說,花費可能超過2,200萬美元。達飛說,會協助負責洛杉磯港營運的Fenix Marine Service延長作業時間,支持24小時的貨櫃清運。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物價不斷高升。

                                                                                                                                                                                                                                                                                                                                                                                                                                                                                                                                                                                                                                                                                                                                                                                                                                       第二、拜登面臨龐大政治壓力。

 

第三、只施壓於零售商是無濟於事的。

 

第四、短期內隨著全球供應鏈斷鏈,物價上升的壓力持續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